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各6g,甘草3g。

【调剂及用法】  上五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分三回温服。服后即饮热粥一杯,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 微似汗为佳。

《伤寒论》以“桂枝汤”始,《金匮要略》以“桂枝加桂汤”始,盖“桂枝汤”为众方之嚆矢。本方以桂枝为主药,桂枝、生姜均为兴奋药、健胃药,能使血行旺盛,诸脏器机能亢进,产生温暖感,去恶风、恶寒症状。芍药、甘草与大枣缓和疼痛,姜、枣又兼矫味药,并有调和营卫、滋养强壮的意味。本方为有衰弱倾向,肌表疏松、易招感冒之人的主方。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太阳中风,脉阳浮阴弱,恶风、恶寒、发热、鼻鸣、干呕者。

又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

又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又云: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又云: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解外宜桂枝汤。

又云: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又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不愈者,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又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反赤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又云: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又云: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又云: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又云: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又云: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又云: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又云:吐利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以发汗。

《金匮要略》云:产后中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阳旦汤即桂枝汤方)。

按:桂枝汤之运用,不论病的时期早晚,或证之在表、在里,只以头痛发热,恶风恶寒,脉浮弱,自汗出,或身疼痛为目标也。

【运用范围】  感冒、伤寒、神经痛、虚弱体质、产后病、结核、腺病质、下痢、胃肠病、风湿病、神经衰弱、偏头痛、寒冷之腹痛、阳痿、遗精等有上述症状者。

【诸家治验】  痢疾初起,脉浮而有表证者。(方舆 )

下利数年,不能进食,形体羸瘦,肌肤甲错,不能起卧者。(《生生堂》)

上冲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方极》)

恶寒、鼻鸣、干呕者,外邪之候也,本方主之;脉浮弱或浮数,而恶寒者,证虽不具,亦用此方。又汗吐下后,仍发热,汗出而身疼痛者,此方犹可用;若脉浮紧而疼痛者,非本方所治也。(《方机》)

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4g,芍药、生姜、甘草、麻黄、大枣、杏仁各2.5g。

【调剂及用法】  上七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以桂枝汤之半量及麻黄汤之半量组成。桂枝汤治表虚、脉弱自汗;麻黄汤治表实、脉紧、无汗。此用以治两方证相杂,症见往来寒热似疟非疟,或无汗,或汗出,身体疼痛,或咳嗽等。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按:本方以往来寒热,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脉浮弱或浮紧,汗或有或无,头痛、身疼或喘咳者为目标。

【运用范围】  感冒、疟疾、急性支气管炎、风湿病、荨麻疹、麻疹、痘疮。

【诸家治验】  疟疾热多寒少,肢体惰痛,五七发后用本方。(《类聚方》)

痘疮热气如灼,表郁难以见点,稠密风疹交出,或痘不起胀,喘咳咽痛者。(《勿误药室方函口诀》)

本方可活用于外邪之坏症或类疟;并宜于其他风疹见痒痛者。(《勿误药室方函口诀》)

风邪后,腰痛不止,医作疝治,其痛益剧,服此方发汗,脱然而愈。(《勿误药室方函口诀》)

荨麻疹而有本方证之目标时,选用本方有卓效。(大冢敬节)

桂枝二麻黄一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5g,芍药、生姜、大枣各4g,麻黄、杏仁各2g,甘草3g。

【调剂及用法】  上七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为桂枝汤之三分之二合麻黄汤之三分之一,治桂枝汤证多而麻黄汤证少者。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按:本方主治与桂麻各半汤证同,唯因大汗出后而致寒热往来,一日再发者,是桂枝证较重于麻黄证也。

【运用范围】  同前。

【诸家治验】  荨麻疹夜间瘙痒,不得眠,食欲及大便正常,舌润无苔,胃内停水著明者。(鲇川静)

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生姜、麻黄、芍药各3g,大枣4g,石膏20g,甘草2g。

【调剂及用法】  上七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以桂枝汤二分合越婢汤一分,治桂枝汤证多而越婢汤证少。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不可大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按:此条似有阙文,总之本方似与桂麻各半汤及桂二麻一汤等方同为表虚,经日不解而邪郁者,以其证轻重不均,故有此三方之设,故本方证亦应有寒热往来似疟状也。

【运用范围】  感冒、风湿病、疟疾、急性肾炎、支气管肺炎等。

【诸家治验】  风湿痛,风之初起,寒热间作,肢体疼重,或挛痛,或走注肿痛者。(《类聚方广义》)

治太阳阳明合病,热多寒少而无汗者。(柯韵伯)

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

桂枝加大黄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加芍药汤组成为桂枝、生姜、大枣各6g,芍药9g,甘草3g。桂枝加大黄汤即上方再加大黄3g。

【调剂及用法】  上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中加重芍药之量,以芍药主治挛急,用于桂枝汤证而腹拘急较重者。本方有小建中汤之意味,而不用饴糖,以本方证之腹时痛者,较小建中汤之虚弱程度尚差一层,此盖因表证误下而起,不若建中之因素体虚弱也。若误下后表邪内陷,而腹痛拒按,是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按:桂枝汤证经误下,而引起腹挛痛,脉浮弱或虚弱,桂枝汤证仍在,而多一腹部拘挛时痛,为本方之目标;若误下后,腹痛按之不止,脉沉实有力者,是表邪内陷,宜桂枝加大黄汤。

【运用范围】

(1)加芍药者

痢疾腹痛、胃肠型流感、腹疝痛、肠结核之轻症。

(2)加大黄者

结肠炎、痢疾、大肠炎之轻症,急性热病过程中,有本方证者甚多。

【诸家治验】

(1)加芍药者

心烦脉浮数,无硬满状者,腹满寒疝脉浮,或恶寒,或腹时痛者,本方主之。(《方机》)

宿有癥瘕痼癖,因痢疾引起,固有之毒作腹痛,此方为主。(方舆 )

宿食腹痛,吐泻已后,腹痛尚不止者。(方舆 )

东洞、南涯二氏及其流裔,以此二方(桂枝加芍药及加大黄汤)加附子或术、附,治梅毒、风湿、脚气等病。(《麻疹一哈》)

妇人发热二三日,疹子已出,卒而复隐;诊之腹满、拘挛甚,脐边有结块,自言经信下利,以本方又以海浮石丸(浮石、硝石、大黄、石脂)并进;其夜发热甚,疹子从汗而出,经信利,诸症自安。(《麻疹一哈》)

桂枝汤证而腹筋拘急,腹痛满之感觉者。(《汉方诊疗之实际》)

(2)加大黄者

痢疾初起,有表证,腹痛而里急后重不甚者用之,此表证比葛根汤证为轻。(方舆 )

痢疾初起,用(桂枝汤)而腹痛稍剧者。(方舆 )

用于痢病中之调理,其痛剧时,先用以和痛也。(方舆 )

病痢,其人于左横骨上约径二寸之际,痛极不堪,始终以手按住者,用本方痛止而痢亦治,是痢毒也。(方舆 )

患者年二十五。发热如燃而无汗,经四五日,疹子不出,腹满拘挛,二便不利,时或腰痛,因作桂枝加芍药大黄汤,微利二三行,拘痛渐安。翌日与紫圆(巴豆、杏仁、代赭石、赤石脂),水下五六行,其夜熟眠,发汗如洗,疹子从汗出,疹收后全复原。(《麻疹一哈》)

桂枝加芍药汤证而兼便秘者,又结肠炎左腹部有索状硬结触痛者,腹痛而里急后重者。(《汉方诊疗之实际》)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9g,芍药、生姜、大枣各6g,甘草3g。

【调剂及用法】  上五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桂枝汤中加重桂枝之量。以桂枝主治上冲,用于桂枝汤证之上冲剧甚者,所谓上冲乃腹部自觉症状之一种,觉有气从小腹上冲心胸之状,古称奔豚者是。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按:此治桂枝汤证而上冲剧者。

【运用范围】  神经衰弱、歇斯底里性冲逆、感冒、妇人更年期之逆上感(旧称肝阳)。

【诸家治验】  奔豚主剂虽极多,特桂枝加桂汤为最可也;又灸后有发大热不止,是火邪也,今谓之炷热,又称灼热,殆亦灸疗法后之副作用也,此方主之。(雉间焕)

生平头疼,有时发热,苦之一二日或四五日,其甚者,昏迷、吐逆,绝饮食,恶药气者,每发,服此则速起;或每天阴雨,欲头痛者,亦当服之,能免其患。(雉间焕)

桂枝加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各6g,甘草3g,附子1.5g。

【调剂及用法】  上六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桂枝汤方中加附子。以桂枝汤之畅血运,附子之振奋代谢机能,以恢复细胞之沉衰。用于桂枝汤证汗漏太多,恶风寒甚而四肢挛痛、拘急者。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按:此治桂枝汤证而恶寒甚者或肢节微痛者。

【运用范围】  贫血体质、老人衰弱、产妇等汗出过多而有失水倾向者;神经痛、风湿病、足腓肠肌痉挛等。

【诸家治验】  士人得太阳病,因发汗,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曲而不伸,用桂枝加附子汤,三啜而汗止,佐以芍药甘草汤,足便得伸。(许叔微)

按:此即汗漏过多而呈失水倾向者,故小便必少,而腓肠肌挛缩也。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金匮要略》引《千金方》)

【组成】  桂枝、生姜、大枣各6g,甘草3g,皂荚1g。

【调剂及用法】  上五味,以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桂枝去芍药汤主治脉促胸满,今加皂荚之强力祛痰剂,用于肺坏疽、肺脓疡及湿性支气管炎等,主在滋养、强壮、健胃之中,寓催吐、排脓、祛痰之意。皂荚之主成分为皂荚碱,又称石碱素,为一种显著之催吐性祛痰药也。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千金方》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方极》云: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吐浊唾涎沫者。

《方机》云:胸中热而吐涎沫,或咳者,本方主之,兼用南吕丸;若咳而腹中拘挛,或咳逆倚息者,非此汤所治也。

【运用范围】  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坏疽、肺脓疡、急性咽喉炎。

【诸家治验】  小儿平生垂涎者,甚者为鼻渊,为风涎潮,而口鼻间及腮赤者皆主之。(雉间焕《类聚方集览》)

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生姜、芍药、大枣、葛根各6g,甘草3g。

【调剂及用法】  上六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取微似汗,不须啜热粥。

【方意解说】  加葛根,桂枝汤以葛根主治项背强急,故治桂枝汤证而兼项背强者。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太阳病,项背强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按:平素肩凝者,感冒而头痛、项背肩胛拘急挛痛者用之。

【运用范围】  感冒、肩凝、风湿病、项背部神经痛、痢疾初起、麻疹、猩红热。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各6g,龙骨、牡蛎各10g,甘草3g。

【调剂及用法】  上七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桂枝汤加龙骨、牡蛎二味。主治心悸亢进,有镇静神经兴奋之功效,故用于神经衰弱之失精、梦遗等。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按:凡心悸,少腹急(直腹筋拘挛),阴部寒,腹部动悸,发脱落,性的过劳,梦遗、失精等,为本方之标的。

【运用范围】  性神经衰弱、遗精、夜尿、歇斯底里、老人尿频或尿闭、夜惊症、舞蹈病。

【诸家治验】  禀性薄弱之人,色欲过度,则精血减耗,身体羸瘦,面无血色,身常有微热,四肢倦怠,唇口干燥,小腹弦急,胸腹动甚,其穷不死何待。常服此方,严慎闺房,保养调摄,则可以肉骨而回生。(《类聚方广义》)

一妇人心气郁结,胸腹动甚,寒热交作,经行常愆期,多梦警惕,鬼交漏精,身体渐就羸瘦,其状却似痨瘵;孀妇、室女情欲妄动而不遂者,多有此症,宜此方。(《类聚方广义》)

一青年十八岁,患遗尿数年,百治罔效。余诊之,下元虚寒,小便清冷,且脐下有动,易惊,两足微冷,乃投以本方,兼服八味丸(即金匮肾气丸),数日而渐减,服经半年而痊愈。(《橘窗书影》)

本方虽为治失精之方,一老医用此方治愈老宫女之屡小遗者;又和田东郭用此方治愈高规老臣之溺闭,服诸药不效者。余用此方治遗尿,屡屡得效。古方之妙,在乎运用,当精思之。(《橘窗书影》)

治神经衰弱、足冷、耳鸣、遗精、抑郁等。(大冢敬节)

桂枝加黄芪汤(《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黄芪各6g,甘草30g。

【调剂及用法】  上六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药后饮热粥汤,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

【方意解说】  桂枝汤加黄芪,黄芪为缓和性滋养强壮药,有生肌长肉之功。共性专走肌表,主逐皮间之水气,并能固表、止虚汗,协助桂枝汤以治表虚汗多、衰弱性感冒、湿性皮肤病等。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云: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痨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又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

【运用范围】  萎黄病之浮肿、湿性皮肤病、虚弱小儿之感冒、多汗症、慢性溃疡。

【诸家治验】  本方治桂枝汤证而黄汗,若自汗、盗汗者。(《方极》)

黄汗,四肢弛痛,或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或盗汗出、发热恶风而发黄色者,本方主之。(《方机》)

本方能治盗汗,倍芍药、加当归,名黄芪建中汤,为痘疮及诸疮疡之内托剂。若加反鼻霜(蝮蛇之黑烧),其效尤捷。(《方函口诀》)

橘泉曾治一少女萎黄病,全身黄胖、浮肿,时盗汗出,畏风恶寒,小便不利,时头痛,屡经注射雌激素无效,余以桂枝加黄芪汤合四物汤(即黄芪建中加地黄、川芎),连服二十余日而愈。

瓜蒌桂枝汤(《金匮要略》)

【组成】  瓜蒌根(即天花粉)4g,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各6g,甘草3g。

按:此方当有葛根,因其证有身体强 然之故。

【调剂及用法】  上六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桂枝汤方加瓜蒌根(及葛根)。用治桂枝汤证而兼身项强弔弔然并口渴者,以葛根治项强 ,瓜蒌治口渴也。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云: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 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

按:本方以头疼、发热、恶风、汗出、项背强 然(肩凝)而口渴者为目标。

【运用范围】  感冒、肩凝、风湿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杏仁各6g,甘草3g,厚朴2g。

【调剂及用法】  上七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桂枝汤方中加厚朴、杏仁,以厚朴主治胸腹满,杏仁主平喘、镇咳,用于感冒性的桂枝汤证兼胸满、喘咳者,或宿有喘咳之人感冒,而有桂枝汤证者。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又云: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运用范围】  感冒、支气管炎、喘息。

【诸家治验】  戊申正月,有一武臣为寇所执,置舟中舱板下,数日得脱,乘饥恣食,良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作伤寒,自汗而膈不利。医作伤食而下之,一医作解衣中寒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怆惶失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 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医曰:某平生未曾用仲景方,不知其神捷如此。予曰:仲景之法,岂诳后人也哉,人自寡学,无以发明耳。(许叔微)

桂枝去芍药汤(《伤寒论》)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生姜、大枣各6g,甘草3g。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即上方加附子1.8g。

【调剂及用法】  桂枝去芍药汤为四味,以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后方加附子为五味,煎服法同前。

【方意解说】  桂枝汤中去芍药,以芍药主治拘挛,为桂枝汤证之无拘挛而兼胸满者,故除去芍药;若此证而兼微恶寒者,另加附子。附子能振兴细胞机能,促进体温之升高,主治恶寒、四肢拘急、身疼痛、肢冷等。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闷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运用范围】  感冒、神经衰弱、心脏病之轻症、伤寒(肠热症)初起、肺结核、产后、贫血衰弱者。

【诸家治验】  龙野一雄氏云:肺结核,喘息胸满、咯血,有本方(去芍)证者,援用此方(桂枝去芍药),有良效。(《汉方与汉药》)

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8g,生姜、大枣各6g,甘草3g,附子4.5g。

【调剂及用法】  上五味,以水4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一方所不同者,桂枝略重而附子更重至三倍。前方主治微恶寒,本方则治身体疼烦不能转侧,桂枝协附子以镇痛,用于风湿痹痛一类也。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按:本方以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而恶寒甚,身体痛者为标的。

【运用范围】  风湿病引起的风湿痛、高血压、脑溢血,肢冷、恶寒甚者,产妇失血过多而厥冷者。

【诸家治验】  清川玄道家有中风奇药方,为桂枝附子汤,或乌头桂枝汤加大黄、棕榈叶,初发不论虚实,皆可用,有奇效。(《兰轩医谈》)

桂附去桂加术汤(《伤寒论》)

【组成】  附子、生姜各5.4g,大枣、白术各6g,甘草3g。

按:本方又名去桂加术附汤,《金匮要略》名白术附子汤,《千金翼方》名术附子汤,《外台秘要》(即《外台》)名附子白术汤。

【调剂及用法】  上五味,以水4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桂枝附子汤去桂枝。桂枝主治上冲证,因无上冲证故去之,加白术主逐水调中。用于前方证而大便硬、小便不利,不上冲者;并主风湿、痛风、浮肿。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不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运用范围】  风湿病、慢性肾炎、心脏病等浮肿症。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人参、大枣、芍药、生姜各9g,甘草3g。

【调剂及用法】  上六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桂枝汤方中加重芍药,生姜之量,再加人参,以芍药主治拘挛,生姜、人参健胃,主治心下痞硬及冷呕,用于桂枝汤证而衰弱较甚者,心下痞硬或拘挛及呕者。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按:本方以桂枝汤证汗出后,身疼痛,脉沉迟,或四肢拘挛、心下痞硬,或呕为标的。

【运用范围】  虚弱者之感冒、胃弛缓、胃痉挛。

【诸家治验】  一老人,大便不通者数日,上逆目眩,医以备急圆,自若也,因倍加分量,乃得利。下后身体麻痹,上逆益甚,大便复闭。更医,与大剂承气,一服得下利,复三服,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能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于是请治于先生(吉益南涯)。诊之,心下痞硬,少腹无力,与本方三剂,冲气即低,大便快通,经二三日,冷痛止而得卧,二旬后诸症悉去而复常。(《续建殊录》)

松田蔀妻,年三十余,发热二三日,身热顿退,口鼻清冷,四肢皆微厥,脉诊难以摸索,头出冷汗,时或呕逆,按其腹状,心下痞硬,脐腹拘急甚,自言经信不至者两月,因与本方。其明日蒸蒸发热,遍身汗出,虽疹子随汗出,而拘急未安,兼与浮石丸,三四日后,经信通利倍常。疹收后,前证悉去而复旧。(《麻疹一哈》)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伤寒论》)

【组成】  芍药、生姜各6g,白术、茯苓各4.5g,甘草3g。

按:去桂似系去芍药之误。

【调剂及用法】  上五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据《医宗金鉴》云:不当去桂,疑系去芍之误,东邦医者亦疑之,成无己注本,亦不及去桂之义,盖成注本或无去桂二字欤?但康平本则为去桂,然加苓、术者,以苓、术为逐水利尿药,以治桂枝汤证之小便不利,殆与喘家加厚朴、杏子同意也。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服桂枝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本方主之。

按:本方以桂枝汤证而兼有水饮、心悸及小便不利者为目标。

【运用范围】  慢性肾炎、肾病、心脏病等浮肿、小便不利。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6g,甘草、牡蛎、龙骨各3g。

【调剂及用法】  上四味,以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桂枝调整血液运行,以治上冲;伍甘草以缓急迫,更以龙、牡之镇静,用于动悸冲逆、烦惊不安等症;为神经衰弱、虚性兴奋等最合理想之处方。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按:本方以桂枝甘草汤证而胸腹动悸、上冲急迫等为标的。

【运用范围】  神经衰弱、精神不安、惊痫性歇斯底里、失眠症、夜惊症、小儿舞蹈病。

桂枝人参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甘草各6g,白术、人参、干姜各4.5g。

【调剂及用法】  上五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即人参汤(一名理中汤)增甘草之量,而加桂枝。理中汤主治胃肠机能衰弱而消化吸收不良、水饮停蓄之泄泻,加桂枝以治兼有表证者。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按:本方以表里并病,头痛、发热、恶寒、心下痞硬、下利、小便不利、上冲急迫等证为标的。

【运用范围】  感冒、急慢性胃肠炎、水样泻利而有表证者。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救逆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生姜、大枣、牡蛎各6g,龙骨8g,蜀漆4.5g,甘草3g。

【调剂及用法】  上七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桂枝去芍药汤方中加入蜀漆、龙骨、牡蛎。龙、牡有镇静作用,蜀漆为常山之苗,有治疟疾之功。本方有镇静、镇逆、缓解疼痛之效。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按:本方以桂枝去芍药汤证而胸腹动剧者,或烦躁、坐卧不安、疟疾、惊狂上冲等证为标的。

【运用范围】  癫痫、神经病、精神病之冲逆性,脑出血之精神不安,惊痫性歇斯底里,失眠、疟疾之烦惊,火灼之疼痛。

【诸家治验】  此方主火邪,故汤火伤之烦闷疼痛者,或灸疗法副作用引起之发热等,皆可有效。(《方函口诀》)

用于火伤,能缓解局部之疼痛,并能解热,治烦躁及逆上感。又不限火伤,他如灸疗之反应热,入浴过度而致胸闷不快、头痛、恶心、呕吐等均有效。(《汉方诊疗之实际》)

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生姜、知母、防风各6g,芍药4.5g,甘草、麻黄各3g,白术7.5g,附子2g。

【调剂及用法】  上九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即桂枝汤中去大枣,加麻黄、附子、白术、防风、知母。以麻、桂、防风之走表,疏畅血行,配以术、附之逐水,芍药、甘草治挛急,知母协助芍药,以清关节肌肉之炎症。用于水毒(尿酸性)风湿之关节炎等,殊合宜。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按:本方适应于关节疼痛、挛急,头眩,短气,欲吐,关节肿大如傀儡者。

【运用范围】  急慢性关节炎、关节变形肿痛、梅毒性或淋毒性关节炎、水肿性脚气。

【诸家治验】  曹颖甫先生治戴姓妇,子死腹中,某医用药下之,胎已腐烂。然以贫故,无暇调理。未几腹中时有块跳动,手足肢节俱疼痛,甚至不可屈伸,两足如脱,腋下时出黄汗,经两年矣。乃用本方(桂枝三钱,麻黄二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苍白术、防风、知母各四钱,熟附子二钱),初服二剂不见动静,后改熟附子为生附子,四剂汗液大泄,两手足胀大,发浸淫疮,而关节疼痛減其大半。后用清血解毒之剂,如大小蓟、丹皮、赤芍等,以治浸淫疮,渐次调治而愈。

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组成】  黄芪、芍药、桂枝各4.5g,生姜9g,大枣6g。

【调剂及用法】  上五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即桂枝汤内去甘草易以黄芪,加重生姜。黄芪有逐水作用,主生肌长肉,而有营养之效。生姜亦驱水毒,故治肌肤不仁、风痹血痹,为行血脉、和营卫、驱脱表水湿之剂也。

【适应标的】  《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运用范围】  脑溢血之半身不遂、血管硬化症、身体有麻痹感、贫血衰弱、神经之局部末梢性麻木感、慢性化脓病性溃疡收敛。

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茯苓、桃仁、牡丹皮、芍药各等分。

【调剂及用法】  上五味,共为细末,炼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前服4g,不显功效时,可加至每回12g,一日三回,温水送下。

【方意解说】  方中之丹皮、桃仁能散血液之凝滞,消解瘀血,以桂枝之协助而强化诸药之作用。芍药不仅调血运,且助诸药以发挥镇痛之效。茯苓是一种缓和性利尿镇静药,主治心下悸,与诸药合同而奏排逐血液及组织中非生理的液体,尤其对于妇人子宫病最有奇效。本方即桃仁承气汤去甘草、硝黄,而易以茯苓、丹皮、芍药,用于桃仁承气汤证之无便秘证和一般证状较桃仁承气汤证之缓和者。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云: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 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按:本方以小腹有瘀血凝毒,而小腹急结、左侧腹直肌痉挛,下腹部有抵抗,其痛不若桃仁承气汤证之急结及上冲者,妇人月经障碍小腹胀痛等为标的。

【运用范围】  痛经、经行困难、胎盘残留、子宫肌肿、血肿、子宫内膜炎、子宫周围炎及其附属器官之一般充血性炎症(如卵巢炎、输卵管炎)流产后之出血不止、腹膜炎、跌打损伤、痔肿胀痛、睾丸炎、代偿性鼻衄、高血压等。

【诸家治验】  以本方作催生汤,候产妇腹痛、腰痛,见胞浆下时,即水煎热服。(《济阴纲目》)

此催生之佳方,一名夺命圆,又名催生汤。凡妊娠中见血下者,多有子死腹中之征也,死胎见种种变症者,皆主之。夫下死胎用其他攻击剂,甚不可,即促命期,大可畏哉,余屡有治验。(雉间焕)

此方用于产前则催生,用于产后则治恶露停滞,心腹疼痛,或发热憎寒者。又出死胎、下胞衣,胎前产后诸杂证,功效不可具述。(方舆 )

产后气喘为危证,方书称败血上攻,其面色紫黑者,急用桂苓黄汤(即本方加大黄)。(方舆 )

治经水不调,时时头痛,腹中拘挛,或手足瘫痹者,或每至经期,头重、眩晕,腹中腰脚疼痛者;又治经闭上冲头痛,眼中生翳、赤脉纵横、疼痛羞明、腹中拘挛者;又妊娠跌仆,子死腹中,下血不止,少腹挛痛者,用之胎即下;又适于血淋、肠风、下血皆效。以上诸症,加大黄煎服为佳。(《类聚方广义》)

此方主去瘀血所成之癥瘕,故可活用于瘀血所生之诸症。原南阳以本方加甘草、大黄治肠痈;余门加大黄、附子治血沥痛及打扑疼痛;加车前子、茅根治血分肿及产后水气。又此方与桃仁承气之别,彼为如狂,小腹急结,此方以其癥不去为目的,又不若温经汤之治上热下寒。(《方函口诀》)

一妇人身体羸瘦,腹中挛急,经水少而不绝,上逆目眩,饮食如故,大便秘结,唇口干燥,乃与本方为煎剂,兼用䗪虫丸,经日而证愈。(《续建殊录》)

一妇人年三十,久患头疮,臭脓滴流不止,或发黏结不能梳,医以为梅毒,攻之不效,痛痒不止。先生诊之,脉弦细,小腹急痛引腰腿。曰:此瘀血也,投桂枝茯苓丸加大黄兼以芍药,不出月而痊愈。瘥后,一夜腹痛二三阵,大下蓄血云。(《生生堂》)

橘泉会治一妇人,年约三十余,结婚七八年未妊,月经困难,行经期延迟,经水色紫且甚少,同时腰及下腹腿股等疼痛,时或至期不潮,而头胀鼻衄,大流衄后他无所苦,健硕如常。其人肥壮,呈现多血质体格,大便不规则,经期间倾向于秘结,与本方加大黄,嘱于每月经前期连服七八剂,三四月之后脱然若失,后半年遂怀孕,举一女孩。

又治一朱姓富商,年四十七八,时发痔肿痛,大便秘结。一次因痔肠垂于肛外,不能纳入,疼痛异常,呻吟床笫,邀余往诊(因余创制肛患消痔药软膏,故特要求给予外敷药膏),视其痔核肿大如红柿,翻出肛门,焮红赤热胀痛,伏床不能转侧。其人体质为肥满型,颜面紫暗,又似多血质型,脉弦滑充实,舌苔黄厚,大便不通,当即测其血压为180~200mmHg。据称平日苦头胀,自称肝阳素旺,常感肢麻。余以本方加大黄、元明粉,痔肿局部罨敷肛患消软膏,一剂而大便溏泄,痔肿破裂,流出多量血液而肿消,得以纳肛入内。翌日减去元明粉,连服二三剂,血压降至150~170mmHg,痛苦全消。此人嗜酒,痔肿时发,血压也时升,发作则必延诊,有一次痔肿痛虽不甚剧,而现头晕,左手足忽麻木不自主,余告以此有脑溢血之危险,应速戒酒,并令多服常服降压药(因此人初不听余告诫,每病辄邀余,稍瘥即不肯吃药,且常酗酒),否则顷刻有生命之险,彼始惧,乃以桂苓丸料加大黄,捣柿饼为丸,令常服,幸免于难。

桂枝生姜枳实汤(《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生姜各7.5g,枳实4.5g。

【调剂及用法】  上三味,以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桂枝合生姜、枳实三味,均有健胃止呕镇痛之效,本方用于慢性胃炎(俗称胃寒痛者),为最理想之方剂。以桂枝促胃壁血行之旺盛,伍生姜之协力刺激胃黏膜,兴奋胃神经,以驱胃内之停水,配枳实之芳香,兼苦味健胃,恢复其消化功能,故本方可选用于胃弛缓、胃扩张、胃下垂等病。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云: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按:本方以胸满上逆或呕者和逆满、心痛吐水及不受水药者为标的。

【运用范围】  慢性胃炎、胃弛缓、胃下垂、胃功能衰弱、消化不良之呕吐胃痛。

【诸家治验】  一妇人患吐水。水升胸间,漫漫有声,遂致吐水,每日晡而发,至初更乃已。诸医以大小柴胡汤及小半夏汤之类无效,先生诊之,用桂枝生姜枳实汤乃痊愈。(《成绩录》)

桂枝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6g,甘草3g。

【调剂及用法】  上二味,以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一回顿服。

【方意解说】  以桂枝、甘草二味浓煎顿服,似有急救强心意味,然中药不若西药强心剂之专激心脏。桂枝因有振奋血行、敛摄汗漏,故有维护心力之功,伍以甘草之缓和神经急迫及心悸亢进,故治因汗多心悸,欲叉手冒心以自救者等症。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按:本方以上冲急迫,心悸亢进,脉疾促,心脏及心下部现悸动,腹部悸动亦甚者为标的。

【运用范围】  心脏瓣膜病、神经性心悸亢进、神经衰弱、贫血性心悸。

桂姜草枣黄辛附汤(《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生姜、大枣各4.5g,麻黄、甘草、细辛各3g,附子2.1g。

【调剂及用法】  上七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为桂枝去芍药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合方,故治二方证之相合者。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云: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黄辛附汤主之。

按:本方以心下痞满、坚痛,恶寒、身体不仁或手足逆冷等症为标的。

【运用范围】  贫血衰弱者之慢性湿性胃炎、心脏病、胃弛缓、胃下垂、慢性气管炎、心源性哮喘。

【诸家治验】  老人于秋科之交,每有痰饮、咳嗽,胸背胁腹挛痛,而恶寒者,宜此方。(《类聚方广义》)

工藤球卿云:凡大气一转,为治万病之精义,而于血症为尤要。昔年一妇人患痨咳,咳血气急,肌热烙手,大肉尽削,脉甚细数,余以为死证,而一医以为可治,用桂姜草枣黄辛附汤,竟得痊愈。余大敬服,以此悟得大气一转之义,得治乳癌、舌疽及诸翻花疮等数十人。翻花疮用黄辛附汤,盖因阴阳相隔,气无所统制,血肉失其交,以渐顽固,遂致出血,据《金匮要略》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故拟用此汤也。

妇人患乳癌结核,处处糜烂,渐有翻花之兆,时时出血。至戊午初春,疼痛益甚,乳核增长,臥床不能起,乃与黄辛附汤,四五日疼痛退,乳核减,起床视事如平日。凡阴阳不相得而为痨咳,咳血、吐血、颜色枯槁,若不可为,与此汤每得起死回生。(《方函口诀》)

小建中汤(《伤寒论》)

【组成】  芍药10g,桂枝、生姜、大枣各5g,甘草4g,饴糖一匙。

【调剂及用法】  上前五味,以水200mL,煎至100mL,去渣,后入饴糖溶化,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桂枝、生姜健胃止呕,芍药、甘草、大枣治拘挛,合之则甘温和中,主药为饴糖缓急迫,主治腹中痛,虚弱、虚寒、贫血性的拘挛痛(即轻度肠疝痛),为富于营养强壮的健胃调理方。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以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又云:伤寒二三日,心下悸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又云:男子黄,小便自利者,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又云: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按:本方之治腹痛,必须应着眼于“虚劳”“里急”“悸”等字眼,盖为贫血衰弱性、拘挛性疝痛也。

【运用范围】  不问男女或急慢性疾患而发之腹痛,呈贫血虚寒型,按之则痛减,或手足冷,心下悸,腹痛,时喜屈卧,喜温罨、手扪,着寒则易痛,脉弱,遗精,体温不足,畏风寒,神经型衰弱型体质者,为本方之适应。

【诸家治验】  浅田氏曰:此方治中气虚而腹中引痛者,凡血少、腹皮拘急或强按无抵抗力,虽为积聚腹痛等证,宜本方以和血缓急迫之意用之,无不见效者。又全体腹中无力而有凝滞者,此方均效。

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加桔梗,甚效。(《张氏医通》)

本方治腹痛如种,然腹痛按之却便痛,重按之却不甚痛,是气痛(重按之则愈痛而坚者当有积也),气痛不可下,下之则愈甚,此虚寒证也,本方专治腹中虚寒,补血,尤治腹痛。(《苏沈良方》)

按:试观诸家经验及其论说,可知古人所称“气痛”“寒痛”“虚劳里急之痛”等,皆属贫血衰弱性肠胃神经痛,亦即近世医学之“胃肠疝痛”“挛痛”性疾患也,即此可知中药所主治为体质性疾患,而非以治病原为目的。诚然,人类疾病,虽有一定的病原与病变所引起,而疾病的症状,则由个人的体质性所形成。盖同是一肺结核,因患者体质的不同,而有为渗出型急性进行,有成慢性进行,亦有为纤维性或干酪性,病状遂异。此体质性的治疗,在慢性疾患中,自有其真实性的理据与不可否认之价值。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

【组成】

(1)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大枣各6g,甘草、通草各4g。

(2)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大枣各4g,甘草、通草各3g,吴茱萸10g,生姜9g。

【调剂及用法】  前方为七味,以水200mL,煎至15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后方为九味,煎服同前。

【方意解说】  当归、芍药调血行,桂枝助血行、降冲逆,细辛有镇痛作用,通草利尿,吴茱萸、生姜健胃镇呕,甘草、大枣缓和,调剂于其间,为治高度贫血心弱、虚塞体质之循环不良、胃肠病等之效方。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又云: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也。设脉浮革、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又云: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

按:当归四逆汤主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乃末梢性贫血或神经性末梢血行不良之体质,即手足常冷,冬季易患冻疮之人,甚为明显。所谓内有久寒者,是指其人久有慢性胃炎,胃内停水,易发呕吐清水者,古称“胃寒”“寒饮”;易言之,胃有宿病也。以当归四逆汤之改良末梢血行,吴茱萸、生姜之健胃逐水,非常适合。

【诸家治验】  妇人月经不调,腹中挛急,四肢酸痛,或一身习习如虫行,每日觉头痛者,本方有效。(《类聚方广义》)

本方虽为治厥阴表寒之厥冷药,然本为桂枝汤之变方,故桂枝汤证,凡血分之闭塞者,用之皆有效。(《勿误药室方函口诀》)

冻风,俗名冻疮,为肌肉寒极,气血不行而变肌死之患也。查冻风之治法,诸家虽有种种,然从未有如此方(当归四逆汤)之神效者。余访古田玄道氏,氏笃信仲景方,对《伤寒》无论矣,即其他一切杂病,亦莫不以《伤寒》《金匮》方为范本。余见氏之治冻风也,用当归四逆汤,奏效甚速,余叩其故,氏曰:《伤寒论》厥阴篇不云乎?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余因大有所得。别后殆三十年,凡治冻风,每用此方必见效。庚辰二年,数寄屋町,吴服商上总屋吉兵卫之妻,年三十许,左足拇趾中趾,紫黑溃烂,由踵趺以及脚膝,寒热烦疼,昼夜苦楚,不能寝食,医认为脱疽,然诸治无效;余询之曰:旧年尝患冻风否?曰:常常患此。余曰:是乃冻风也,乃与当归四逆汤,外贴紫云膏,一月余而痊愈,此冻风之最重者。若普通之冻疮,紫斑痒痛,本方只四五日即奏效,捷如桴鼓。(清川文道氏)

一男子,初患头痛恶寒,手足惰痛,干呕而不能食。至四五日,手足冷,喘急息迫,冷汗出,下利每日四五行,脉微细,但欲寐。与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旬余愈。(《续建殊录》)

按:此例似属冒寒性胃肠炎,但其人殆系虚塞性体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