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10g,杏仁6g,桂枝4.5g,甘草2g。

【调剂及用法】  上四味,以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覆取微似汗。

【方意解说】  麻黄本为平喘药,麻黄与桂枝协同作用,能使血管扩张,血行旺盛,促起发汗作用。麻黄与杏仁协力以治喘息。甘草缓急迫而助麻杏之平喘,并调和桂麻之作用。用治冒寒性汗闭之喘逆及肢节腰体疼痛等有卓效。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又云: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又云: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又云: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者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又云: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又云: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又云: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按:本方不拘喘之有无,以脉浮紧、无汗、头痛、发热,恶风、恶寒、身疼痛为目标。

【运用范围】  感冒、流行性感冒及其他急性热病初期(如肺炎、支气管炎、气管支喘息等)。

【诸家治验】  治冷风哮及风寒湿三气成痹等,用此辄效,非伤寒一症可拘也。(柯韵伯)

初生小儿,有时时发热,鼻塞不通,不能哺乳者,用此方即愈。(《类聚方广义》)

治痘疮见点时,身热如灼,表郁难发,及大热烦躁而喘,不起胀者。(《类聚方广义》)

橘泉治小儿麻疹,见点后忽退隐,高热无汗而喘,有并发肺炎倾向者,亟以本方加二仙汤(黄芩、白芍),往往麻疹复显,喘急自平。但此方须早用,若麻疹退隐,且已超过12小时,合并肺炎已成事实者,非本方所能救。

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组成】  麻黄、杏仁各6g,桂枝4.5g,甘草2g,白术3g。

【调剂及用法】  上五味,以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覆取微似汗。

【方意解说】  麻黄汤中加白术,以白术为水毒驱除剂,有利尿去湿作用,治麻黄汤证而兼身重疼痛,或浮肿小便不利者。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云: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按:本方以身体烦疼、无汗、恶寒、发热或浮肿、小便不利为标的。

【运用范围】  急性关节风湿病、妊娠肾脏炎浮肿、流感性急性肾炎、喘咳浮肿、浮肿型脚气。

【诸家治验】  尾台榕堂氏云:妇人体弱,妊娠中每患水肿,与越婢加术汤、木防己汤等往往堕胎,宜此方,或合葵子茯苓散亦良。(《类聚方广义》)

又云:山行冒瘴雾,或入窟穴中。或于曲室、浴堂诸湿气热气郁闷处,晕倒气绝者,可连服大剂麻黄加术汤即苏。(同上)

橘泉尝治浮肿型脚气,恶寒发轻热,无汗而喘,小便不利,脉沉实者,以本方合鸡鸣散,每服辄效。

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各4.5g,五味子4.5g,半夏6g。

【调剂及用法】  上八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以桂枝、麻黄、细辛、干姜之促血运、去血郁、驱水毒,而治喘咳、浮肿。芍药治拘挛,而于水毒之停滞亦有效。干姜协同半夏,奏健胃之功,半夏不仅镇呕、镇咳,且有利尿之功。五味子与干姜、细辛有拮抗作用,治水毒性湿性支气管炎之喘咳,有良效。甘草缓和调剂诸药之间,用于水气喘咳、上冲、呕逆、小便不利等,有绵密而周到之调剂作用。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外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又云: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云:病溢饮者,常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

又云: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按:本方以喘鸣、气急、咳嗽,咯出水样泡沫痰、无热、心下部有抵抗、尿量减少为标的。

【运用范围】  支气管喘息、湿性支气管炎之咳嗽、湿性肋膜炎、百日咳、肺炎、流行性感冒、浮肿、急性肾脏炎、关节炎、结膜炎等之因水毒停蓄而来者。

【诸家治验】  此方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喘咳者,又可用于溢饮之咳嗽,其人咳嗽喘急,至于寒暑则必发,吐痰沫而不得卧,喉中如结,心下有水饮也,宜此方。(《勿误药室方函口诀》)

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组成】  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4g,五味子4.5g,半夏6g,石膏15g。

【调剂及用法】  上九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二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以小青龙汤方加石膏,主治小青龙汤证较剧而有烦躁者。因麻、桂合石膏,有镇咳平喘作用。盖“小青龙”之作用主在驱水毒,加石膏则于逐水之外,兼具镇静、镇咳、除烦、平喘之功也。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云: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按:本方以咳嗽喘鸣,痰沫稀薄,上冲头痛,发热、恶寒、口渴、烦躁为标的。

【运用范围】  气管支喘息、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百日咳、肺炎、渗出性肋膜炎、流行性感冒、急性肾脏炎、皮肤病性肾炎等。

【诸家治验】  发热咳嗽多吐白沫者,若以平剂缓图,不日成痨矣,予乘其初起,用小青龙加石膏而全生保命者数十人。(方舆 )

橘按:方舆 称“发热咳嗽多吐白沫者”,当是感冒性分泌较多之气管炎,而非真正肺结核,故云趁其初起用本方云云。若果为肺结核之“发热咳嗽吐白沫者”,多见于中期或后期,此处读者不能惑于字面。盖发热有外感热与虚痨热之异,气管病之水样痰沫,与肺结核之咳白沫,性质既不同,而症状亦各别,在临床经验较多者,自易鉴别。

橘泉于1937年时,任苏州国医研究院讲师,时有院生包行之介其戚自江阴来,就诊于予。其病经半年余,喘咳咯血屡发,诊之发热恶寒,咳嗽甚剧,且呕痰呈水样泡沫,时大量咯血,头微痛,脉浮数,听诊上两肺支气管湿性啰音显著,无肺结核症状。余书小青龙加石膏汤,包生初甚惊异,窥其意,似有不敢令服此方神气,因笑谓曰“若疑惧药后有何反应,不如暂住予家服药,药后如有变异,可为设法”。彼喜甚,乃宿予寓(当时余寓苏州铁瓶巷房屋殊宽敞)。是夜服一剂,翌日咳喘著减,血竟全止,而痰沫亦減少。连服三剂,得告一段落,彼以为已痊愈,欢忻而去。余因谓包生曰:“此系支气管炎,咳剧而咯血,非肺痨也,今虽告愈,将来遇感冒,恐复发,须告彼以后若偶或感冒,宜速就医服药,或仍服此方。”包生因于课余常至余门诊处见习,每录方以资研讨,故极信佩,彼乡患者遂亦时有专道来苏就诊者。

大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9g,杏仁、生姜各6g,桂枝、甘草各3g,大枣4.5g,石膏15g。

【调剂及用法】  上七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即麻黄汤加石膏、姜、枣。麻黄汤主效在发汗平喘,但加入石膏,则对于热性病可加强作用。姜、枣以和营卫,协助诸药,发挥效用。用于麻黄汤证之较重者,热盛烦躁者。但脉弱而易出汗之体质禁用。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又云: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金匮要略》云: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

【运用范围】  流感之初期及急性热病之无汗喘咳者,肺炎、急性眼结膜炎自觉证剧甚者,其他如急性关节炎、丹毒、急性皮肤病性浮肿等。

【诸家治验】  治麻疹脉浮紧,寒热,头眩,身体疼痛,喘咳,咽痛,汗不出而烦躁者。(《类聚方广义》)

治眼目疼痛,流泪不止,赤脉怒张,云翳四围,或眉棱骨痛,或头疼、耳痛。又烂睑风,涕泪稠黏,痒痛甚者,以本方加车前草佳。(《类聚方广义》)

治雷头风,发热、恶寒,头脑剧痛如裂,夜不能寐者。若心下痞、胸膈烦热者,兼服泻心汤、黄连解毒汤;若胸膈有饮,心中满,肩背强急者,当以瓜蒂散吐之。

橘泉治一支气管肺炎,患者男性,年三十七,住阊门外横马路。初因感冒咳嗽而起,后成肺炎,气急胸痛,咳嗽,痰中带瘀血。先入某大医院用注射药治疗两周,夜热不退,而有谵语,医拟用冰帽,病人及其家属因注射不见效,已失信心,更以反对冰罨法,自动出院,乃约余诊。诊得高热无汗,身疼痛,颜面及两颧绯红,烦躁、喘咳、气急,两肋痛,脉弦紧,轻与本方加鲜竹沥。是夜大汗淋漓,即呈分利解热,诸症悉退。病家惊为神异,余获不虞之誉。退而思之,肺炎固有分利解热之转归,但此项转归之生理机能,于现代医学未尝证明原理,此种方剂,是否有促起分利解热之机能,还待医界之努力。窃谓不久之将来,对于此项生理机能反应之疗法,当有了解之一日耳。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杏仁各6g,甘草2g,石膏15g。

【调剂及用法】  上四味,以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麻黄与杏仁配合,有平喘镇咳作用,石膏之清热,且协力于麻黄,而治表热无汗或有汗之烦躁,伍以甘草缓急迫而调和诸药,用于表热烦渴之喘咳。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运用范围】  喘息、支气管炎、百日咳、小儿之感冒、流感、肺炎。

【诸家治验】  张石顽云:冬月咳嗽,寒痰结于咽喉,语声不出者,此寒气客于会厌,故卒然而喑也,用麻杏石甘汤。(《张氏医通》)

治喘咳不止,面目浮肿,咽干口渴或胸痛者,以本方兼用南吕丸、姑洗丸。

治肺痈发热,喘咳,脉浮数,臭痰脓血,渴欲饮水者,宜本方加桔梗,时以三物白散攻之。(方舆 )

陆渊雷氏云:本方之主症为烦渴喘咳,凡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百日咳、白喉等而有烦渴喘咳之症者,悉主之。(《伤寒论今释》)

又云:白喉初起时,恶寒发热,烦渴,气喘,咽喉肿痛,有苍白色之假膜,用麻杏石甘汤,轻者数小时,重者一昼夜,热退身和,肿痛悉去。(《伤寒论今释》)

橘泉尝用本方治小儿百日咳之痉挛性剧咳,或呕吐,或咳血,无论有热或无热,每获顿挫之效。且咳血者,往往血即止,痉咳亦显著缓解也。

越婢汤(《金匮要略》)

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

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

【组成】

(1)越婢汤

麻黄6g,桂枝、生姜、大枣各4.5g,甘草3g。

(2)越婢加术汤

原方加术6g。

(3)越婢加半夏汤

原方加半夏9g。

按:《金匮要略》加减法,有越婢加术附。

【调剂及用法】  上五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后二方煎服法同前。

【方意解说】  本方即大青龙汤去杏仁、桂枝,主治大青龙汤证而不咳嗽上冲者。以麻黄合生姜,主驱肌肤之水毒,麻黄与石膏并用,则不发汗而利尿。甘草、大枣以缓急迫而调和姜、麻之作用。故本方用于风水浮肿而脉浮、无火热、自汗者。

按:本方加术,则加强利尿作用,以治皮水,应加附子以振兴细胞机能,用治水肿而兼恶风寒之更甚者。本方加半夏则用于越婢汤证而有呕吐者。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云: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

又云: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术汤主之。

又云: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又云:肉热极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越婢加术汤主之。

又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按:本方以表证之浮肿,脉浮,恶风,微热或不热,有汗或无汗,小便利或兼喘咳者为标的。小便不利甚者加术;恶寒甚者加附子;呕吐者加半夏。

【运用范围】  流感性肾脏炎、浮肿型脚气、皮肤病含湿疹、急性结膜炎、急性关节炎等。

【诸家治验】  不拘上体下体,或一身悉肿,脉浮而渴,自汗恶风,小便不利,或喘咳者,本方主之。凡脚气、痛风、疮毒内攻等,多此证。又犯风邪久咳,因沐浴而变此证者,往往见之,投以越婢汤良效。(方舆 )

凡中蝮蛇毒、鼠毒、犬毒等而浮肿者,皆可服越婢汤,但在受伤时,即应从伤处将血尽量挤出。(《远生图说》)

浅田某之子,年弱冠,身体肿痛,延及阴囊,肿大如球,茎几没于其中,师诊之曰:观汝腹肉肿色,似尝疥癣瘾疹之患。曰:然,昔者请一医敷药而顿愈。曰:是矣,此内攻耳,与越婢加术汤,兼用龙门丸,数旬而愈。(《生生堂治验》)

尼僧真锥者,年二十八,小疮内陷,遂发肿胀,医二三下之,肿益甚。寻投麻黄剂,又无效,困苦至极。延余诊之,通身洪肿,其腹如鼓,咳逆、短气喘鸣,投越婢加苓术汤,不过十余日,肿全退。先所陷疮,勃然而发,乃以为尽其毒,制药汤渗之,三十日而全安。

橘泉曾治皮肤病性肾脏炎,即古称“疮毒内攻”者,患者年约二十余,系一抗日志士,于日寇投降时由内地来,先患疥疮,遍身皮肤褐色,斑痕累累,通体浮肿,颜面及胸项更甚,气逆喘促,步行蹒跚,盖两大腿内侧,尚有疥疮,脓水黏连,诊得脉沉细,腹壁软弱,小便不利,畏寒甚,四肢冷。余与越婢加术汤再加附子、木贼草、浮萍、赤小豆,三剂后小便利,肿退,喘平。复诊仍守原法,服药七八剂而愈。后给予硫黄油膏,嘱遍擦患肤,以治愈其疥疮。此病若称疮毒内攻,已有语病;至谓因外治而将毒内迫,尤属谬误。盖因疥虫既损害皮肤复排泄毒素,毒素侵入血液输入肾脏,妨害肾机能,故致并发肾炎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6g,细辛5g,附子3g。

【调剂及用法】  上三味,以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分三次温服。

【方意解说】  麻黄与细辛、附子合用,则发表而兼温经,因细辛、附子为温性振奋药,能振兴细胞机能,促生体温,并有镇痛作用。用于衰弱体质及老人之感冒,恶寒身痛,微热,头疼,或无热、脉沉细无汗者。若见脉浮紧,恶寒发热等发扬性症状,则不适用本方。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本方以恶寒发热,热不扬,头疼,身体痛,脉沉细微弱,或微喘无汗,虽似太阳病麻黄汤证,而证情沉郁性、病人衰惰状者为标的。

【运用范围】  衰弱者之感冒、老人性肺炎、衰老者之慢性支气管炎,痰喘咳嗽,有畏风恶寒、身体痛或头疼者。

【诸家治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发热脉沉,两手足冷者,或脉微细而恶寒甚者。(《方机》)

一十五岁男,病痘初发,(底本不清)自第三日放点,至第四日痘皆没,但欲寐,绝饮食,脉沉,热如除。病似少阴症状,因辞谢嘱请他医,病家固请之,于是潜心细诊。觉沉脉中神气犹存,乃作麻黄附子细辛汤令服之。翌日痘再透发,脉复,力稍振,起胀贯脓皆顺利,结痂而愈。因思此儿本无热毒,以多用葛根加大黄汤,发汗过多,而大便溏,致有此变也。(方舆 )

此方解少阴表热,一老人咳嗽吐痰,午后洒淅恶寒后,发微似寒不止,一医以为阳虚恶寒,与医王汤(即补中益气汤)不效,令服本方五剂而愈。(《方函口诀》)

橘泉曾治一老人性肺炎,患者施太太,年六十八岁。一日忽恶寒发热、头疼、咳嗽、胸痛、呼吸迫促而呕,先经某中医医治无效,改请西医某。经过验血、验痰,发现白血球增多,而痰中有肺炎球菌,服药注射。约三四日后,热遂退,胸痛咳嗽亦减,而现神情迷糊,昏愦嗜卧,呼吸短促不均匀,四肢冷。该医一面注射强心剂,同时对病家发出警告,谓此属老年心脏衰弱,体力不能胜任之故,非药力所能挽救,嘱准备后事,逊谢不敏而去。其子孝思甚笃,不忍置之,复邀余诊。诊得脉沉细,舌苔白润,四肢厥冷,体温降至35℃,虽有断续咳嗽而无痰,呼吸短促,鼻翼微动,腹部软弱无力,大便不行,小便极少,不饮不食,而呈无欲状态。余谓西医之说甚是,确属年老衰弱而来,既承雅召,姑勉试我技。乃书大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桔梗、远志及六神丸。一剂后,翌日复诊,神情及脉搏稍振,咳嗽略有痰,体温略升至36.5℃,仍与原方两剂后,咳痰较多,而呼吸均匀,渐能进流质米饮,调治十余日,竟告痊愈。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

【组成】  麻黄、甘草各3g,杏仁、薏苡仁各6g。

【调剂及用法】  上四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麻黄、杏仁本有利尿作用,合薏苡仁、甘草,则具协同作用而加强效力,因薏苡仁有逐水利湿之功,协同麻黄、杏仁之力,以疏通停滞,驱逐关节或筋肉内停滞之毒,和以甘草则缓和其疼痛。用于风湿疼痛、浮肿、喘咳等甚效。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云: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按:本方以风湿性疼痛,浮肿喘咳等证为标的,不拘有热无热。

【运用范围】  肌肉风湿病、关节风湿病疼痛或浮肿,肺脓疡、肺坏疽、妊娠肾炎,其他如赘疣及手掌角化症等。

【诸家治验】

本方治妊妇浮肿,喘咳息迫,或身体麻痹或疼痛者。(《类聚方广义》)

治肺痈初起,恶寒、息迫、咳嗽不止,面目浮肿,浊唾臭痰,胸痛者,乘其正气未衰时,与白散交互用,荡涤邪秽,则易于平复。(《类聚方广义》)

治风湿痛风,发热剧痛而关节肿起者,随证加术、附,奇效。(《类聚方广义》)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甘草各6g,附子3g。

【调剂及用法】  上三味,以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麻黄合附子为振兴机能之发表剂,配甘草以缓解疼痛,且麻、附本有镇痛作用。用于恶寒无汗,身体痛者。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运用范围】  偻麻质斯、衰弱体质者之冒寒、身体疼痛等。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连翘、生姜、大枣、梓白皮(桑白皮可代)、甘草各6g,杏仁9g,赤小豆30g。

【调剂及用法】  上八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麻黄有发汗、利尿作用,麻黄与杏仁合用,每为逐水之用,伍以梓白皮(与桑白皮同功),则更强盛其驱逐皮间停滞水毒之功,配合连翘、赤小豆,以消炎、解凝、利尿,生姜、大枣健胃以助诸药作用之发挥,甘草以调和于各种药效之间,并缓和炎症病灶之急迫。用于皮肤病性浮肿及热性炎性黄疸病,殊为佳妙。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运用范围】  炎性黄疸、皮肤病性急性肾脏炎。

【诸家治验】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类聚方广义》)

汤本求真云:余曾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兼用伯州散,治愈湿疹内攻性肾炎。

橘泉于1938年春避乱于严墓时,一乡人求诊,年约四十许。高热头痛,鼻衄大流。三日后发黄疸,咳嗽,气逆,遍身疼痛,小便色黄,大便不下,脉浮数,舌黄腻。余思其病,似非肝胆病性黄疸,疑系回归热,因其病状与回归热完全相同。但乡间无检验设备,无法查明其病原,无已,姑以对证疗法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茵陈、山栀、黄柏等,连服二三剂,热竟退,小便较畅,黄色亦渐减,五六日后渐次告愈。余心知其势将复燃,因瞩患者小心将护,勿过劳,如反复,速来诊,并声明决不取诊资,后竟不再来。半月后特托乡友往病家探访,返归后据称患者已康复,照常工作于田间云。是案迄今思之,仍不解是究为何病?本方其真能治愈回归热乎?抑其人之抗病力特强欤?志之以待学者之复验。因编者来苏后,虽常遇回归热,于血液中检得回归热病原螺旋体,对并发黄疸病者,即使用本方,但仍用新洒尔佛散注射,故殊乏覆没之机会也。

古今录验续命汤(《金匮要略》)

【组成】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9g,川芎3g,杏仁12g。

【调剂及用法】  上九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即大青龙汤去姜、枣,加当归、川芎、人参、干姜而成。大青龙主治麻黄汤证之表证较重而兼烦躁者,为发表之重剂,今加芎、归之活血、行血,参、姜之兴奋、健胃等强壮剂。用于重剧之猝中风邪(非脑出血之中风)与末梢性神经麻痹症,有发表驱寒、活血强壮之功。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云: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运用范围】  偻麻质斯、末梢性麻痹、贫血体质者着寒而起之局部麻痹或颜面神经麻痹等。

【诸家治验】  妇人草蓐中得风,头痛、发热、恶寒,身体痹痛,腹拘急,心下痞硬,干呕,微利、咽干、口燥,咳嗽甚者,不速治必为蓐劳,宜本方。(《类聚方广义》)

此方用于偏枯初起有效,其他如产蓐中风,身体疼痛者,或风湿涉于血分,疹痛不止者。(《方函口诀》)

广尾幕臣某氏之室,得外感,表证解后,右脚拘急肿痛,不能起步,脉浮数,余诊之曰:热虽解而脉浮数,此邪气下注筋脉,不能流通也,与《金匮》古今录验续命汤,四五日而愈。(《橘窗书影》)

汤本氏云:余每以续命汤治前证及历节风,越婢汤之证而兼血虚者,又用于后世方五积散之证,皆有速效,古方之妙,不可轻视。又云:郡山侯臣北条弥一右卫门,年七十余,平日肩背强急,时觉臂痛,一日右肩急甚,方令按摩生疗之,忽言语蹇涩,右身不遂,惊而迎医服药,四五日自若也。余诊之,腹候快和,饮食如故,他无所苦,但右脉洪盛耳,与本方,四五日而言语利,偏枯少差,脉不偏胜,得以杖而起步矣。

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组成】  射干5g,麻黄、生姜、五味子各6g,细辛、紫菀、款冬花各4g,大枣5g,半夏9g。

【调剂及用法】  上九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射干为强力之逐水药,有轻泻作用,对于炎肿性咽喉病有良效,与麻黄合用于喘鸣、咳嗽、喉间有水鸡声者,更伍以五味子、细辛、紫菀、款冬等之镇咳,生姜、半夏之制呕逆,且姜、夏、细辛等,兼具驱水之效,配大枣之缓和刺激,姜、枣合力和胃、助吸收,调剂诸药效以助长其发挥也。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云: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主之。

按:本方以喘咳气逆而呕,喉中有水样痰沫沸鸣声,而咳出痰沫稀薄,或兼目胞浮肿者为标的。

【运用范围】  支气管性喘息、湿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气肿,小儿百日咳之气管分泌亢进者,老人慢性支气管炎等。

【诸家治验】  治久咳不止,或产后喘咳,颈项生痰疬,累累如贯珠者,去细辛、五味,倍射干,加皂角子有效,兼用南吕丸。(《类聚方广义》)

汤本氏云:先师和田启治急性肺炎,先以桔梗白散取吐下,后用本方。

此方用于后世所谓哮喘,水鸡声形容哮喘之呼吸也,合射干、紫菀、款冬之利肺气,麻黄、细辛、生姜之发散,半夏之降逆,五味子之收敛,大枣之安中,成一方之妙用。迪胜于西洋炼合制剂。(《方函口诀》)

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

【组成】  厚朴、杏仁、半夏各6g,五味子、麻黄各4g,干姜、细辛各3g,石膏20g,小麦30g。

【调剂及用法】  上九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三回分服。

【方意解说】  本方为小青龙加石膏汤去桂枝、芍药、甘草,加厚朴、杏仁及小麦而成。主治咳逆上气,与射干麻黄汤微有不同。彼主逐水饮而降逆,此主降逆、平喘咳除烦。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云: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按:本方以喘咳而兼烦渴者为标的。

【运用范围】  喘息、慢性支气管炎。

麻黄升麻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知母、芍药、黄芩、葳蕤各6g,升麻、当归各3g,天门冬、桂枝、茯苓、甘草、白术、生姜各5g,石膏15g。

【调剂及用法】  上十四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三回分服。

【方意解说】  本方药味驳杂,柯韵伯氏早已认定其非仲景真方,确有见地,与其曲为调停,强作注释,不如直接否定,且本方与其条文亦均不合,本应删去,姑附于此,似待读者识之。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按:康平本《伤寒论》“厥阴病篇”:“伤寒六七日,大下后,脉沉(‘寸’字傍注)而迟,手足厥逆,与四逆汤;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三字傍注),属麻黄升麻汤。”

【运用范围】  偻麻质斯有时或可运用。

甘草麻黄汤(《金匮要略》)

半夏麻黄丸(《金匮要略》)

麻黄醇酒汤(《金匮要略》引《千金方》)

【组成】

(1)甘草麻黄汤

甘草6g,麻黄9g。

(2)半夏麻黄丸

半夏、麻黄等分。

(3)麻黄醇酒汤

麻黄9g,黄酒200mL。

【调剂及用法】

(1)甘草麻黄汤

上二味,以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三回分服,温覆取汗,不汗再服。

(2)半夏麻黄丸

上二味,研细,炼蜜和为丸,如梧子大,每服3g,一日三回,开水送下。

(3)麻黄醇酒汤

上一味,以黄酒200mL,煎至50mL,去渣,一日二回分服。

【方意解说】

(1)甘草麻黄汤

麻黄主发汗、利尿,逐皮间水毒,配以甘草矫味,以调和之,取其药力专,以治里水,较越婢加术汤为单纯,此殆古单方之流亚也。

(2)半夏麻黄丸

麻黄与半夏合剂,则取前者以平喘、利水,后者以镇呕、驱水,用于喘而呕之水气而兼心下悸者。

(3)麻黄醇酒汤

麻黄一味,以黄酒煎服取助,加酒则麻黄发汗、利尿之药力更行发挥,以治黄疸,盖黄疸色素,须由汗液及小便中排去之故也。

【适应标的】

(1)甘草麻黄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2)半夏麻黄丸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3)麻黄醇酒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千金》麻黄醇酒汤治黄疸。

【运用范围】

(1)甘草麻黄汤

流感性急性肾脏炎,腰以上肿及颜面更甚者。

(2)半夏麻黄丸

支气管喘息、胃炎、胃内停水、喘而呕者。

(3)麻黄醇酒汤

黄疸。

【诸家治验】

(1)甘草麻黄汤

治诸风湿及伤风、伤寒头疼,并疗疮、一切肿毒,手足疼痛,风痹不仁,用走马通圣散(即本方),炒微黄,碾为细末,每服三钱,以水煎滚温服,盖被取汗为度。(《秘传经验方》)

本方治喘急迫,或自汗或不汗者。(《方极》)

森村金之丞患久年哮喘,感触风寒则必发动,不能动摇,余曰:积年沉疴,非一朝药石所能除,唯宜先驱其风寒,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以发表;表证解,则与甘草麻黄汤服之,二三帖喘息忽和,动摇复常,复得出任,其人大喜,每日仿此法调药取效;后经年虽外感稍盛,而喘气大减云。(《橘窗书影》)

(2)半夏麻黄丸

此方治寒水,心下悸。(《金鉴》)

陆渊雷云:本方所治,则胃有积水所致,与苓桂术甘汤稍近,唯彼有头眩冲逆,此常有喘或呕为异耳。

(3)麻黄醇酒汤

麻黄醇酒汤治喘而发黄,或身疼者。(《方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