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 干姜、附子各4.5g,甘草9g。
【调剂及用法】 上三味,以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分两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即甘草干姜汤加附子。附子主要作用为振兴新陈代谢机能之沉衰,甘草缓和急迫,干姜为一种刺激性健胃兴奋药,旺盛血行,亢奋脏器,赋予胃肠活力,姜、附合用,对于机能沉衰,体温低落,脉沉细微弱诸症,有卓效。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彼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又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又云:脉浮而迟,发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又云: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又云:大汗,若大下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按:本方以脉沉细微弱或沉迟,四肢厥冷,下利,呕吐,身体疼痛,畏寒,体温低落,一切机能衰弱症状为标的。
【运用范围】 霍乱或胃肠病吐泻而有脱水倾向者;心脏机能衰弱、贫血等。
【诸家治验】 世医所谓中寒、中湿及伤寒阴证霍乱等,诸症厥冷、恶寒、下利、腹痛者,皆可用四逆汤;又虽一二年之下利清谷不止者,亦可用。(《古方便览》)
四逆汤治霍乱吐利甚者,又所谓暴泻证,急者死不终朝,若仓皇失措,拟议误策,毙人于非命,其罪何归?医人当平素探究讲明,以济急靖难,可参考大汗出,热不去云云以下诸章。(《类聚方广义》)
郭雍治一人,盛年恃健,不善养,因极饮冷酒食,内外有所感。初得疾,即便身凉自利,手足厥,额上冷汗不止,遍身痛,呻吟不绝,偃卧不能转侧,心神惧无,昏愦恍惚。郭令服四逆汤,灸关元及三阴交。未知,加服九炼金液丹利厥汗,症少止,稍缓药艾,则诸症复出,再急灸治。如此进退者三,凡三日两夜。灸千余壮,服金液丹亦千余粒,四逆汤一二斗,方能住灸汤药,阳气虽复而汗不出,症复如太阳病,未敢服药以待汗。二三日复大烦躁饮水,次则谵语,斑少热甚,无可奈何,复与调胃承气汤得利,大汗而解。阴阳反复有如此者。(《名医类案》)
橘泉常治真性霍乱之脱水,脉沉细,呕吐下利等,必用四逆汤加人参,或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并加乌梅、黄连等,虽视情形而加味,然总不离“四逆”者。因置身于都市,医疗较便利,患者往往中西并进,服药外另行注射,若生理食盐水,或林格氏液、洛格儿液、葡萄糖液、樟脑剂等,故纵有治验,亦不能证实为何者之功效。1940年苏垣在日寇占领中,是年秋虎疫流行,寇军部探悉军民传染,管制甚严,凡查得患者,悉以卡车运至隔离病院,同时派来警宪卫生人员消毒,毁去一切用物,封闭门户,禁止出入,有时即街道亦禁止交通。某日晨,突有人来邀余往诊,至吴县横街,其时该一带被划为疫区,街道已禁止交通。余被导由旁处侧门而入,穿过房屋二三进,见一四十余岁男性,患者卧床上,径望其颜面,目凹陷而两颧高凸,俨然一重症脱水之霍乱。诊之手厥冷,脉沉伏若无,下利、干呕、口渴、声嘶哑,余明知病已险殆,因病家之要求,乃书大剂四逆汤加别直参、乌梅肉、黄连,予之而返。翌日其人又来请复诊,谓药后下利渐止,呕亦大减。余诊之,脉已可捉摸得到,神情之间颇有转机状,因其小便尚极少,仍以原方加茯苓、泽泻以防尿中毒,嘱服一二剂,前后不过五六剂处方,始终不脱四逆汤,竟得痊愈。此病过程中,除服中药五六剂之外,绝未使用其他注射等疗法,因病家为逃避日寇军之处置,故延医服中药悉在秘密中进行,余因此得以证验本方之功效,然恐难免有幸中之讥,还望读者复核之。
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
【组成】 附子、干姜各4.5g,甘草9g,人参7g。
【调剂及用法】 上四味,以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分二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为四逆汤方中加人参。人参为著名兴奋性健胃强壮剂,主治胃机能衰弱之心下痞硬、按之濡者。本方即治四逆汤证之心下痞硬,胃及元气衰弱者。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按:本方以吐利、厥冷、脉微、畏寒、心下痞等为标的。
【运用范围】 霍乱吐利、衰弱性子宫出血、大失血后、脱水及心肌衰弱者。
【诸家治验】 血脱及手足厥冷者,亟以本方,迟延则不可救。(方舆 )
橘泉治一宫姓妇,年四十五岁,经停三月,忽然漏下,腹不痛而小腹胀滞下垂,血下成块,头晕,目黑,面色惨白,时时冷呕,脉沉微,身体不能转动,稍动则血下更多,余急命用醋炭熏法,并嘱仰卧勿稍动。速煎大剂四逆加人参汤,方用附子三钱、别直参五钱,频频呷服。一剂脉稍振,呕止、晕眩减,复诊与四逆加入参汤合温经汤,两剂而血止,调治旬日告痊。按此殆更年期子宫出血,设非四逆加人参汤之急救回阳,则恐温经汤不能单独发挥其效力。
茯苓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 茯苓10g,甘草、干姜、人参各5g,附子4g。
【调剂及用法】 上五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二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为人参四逆汤加茯苓。以茯苓主治心下悸、烦眩、 动或浮肿等水气为病,有镇静、利尿作用,用于厥逆、悸烦等证。本方证与真武汤证虽相似,但本方衰弱甚而悸 、烦躁者;真武汤证则主治水毒盛而心悸 动者。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按:本方以人参四逆汤证而有心悸、烦躁、 动等为标的。
【运用范围】 霍乱、大失血、大吐下、大汗后。
【诸家治验】 士州候臣尾池治平女,患疫八九日,汗大漏,烦躁不得卧,脉虚数,四肢微冷,众医束手。时藩医员黑岩识道者在余塾,其父尚谦延余诊之,投以茯苓四逆汤,一二剂汗出,烦闷去,足微温矣。又:汤岛明神下谷口佐实卫妻,年四十许,经水漏下,一日下血块数个,精神昏愦,四肢厥冷,脉沉微,冷汗水流,众医束手。余以茯苓四逆汤,厥愈,精神复常。(《橘窗书影》)
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伤寒论》)
白通汤(《伤寒论》)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伤寒论》)
【组成】
(1)通脉四逆汤
干姜8g,附子、甘草各5g。
(2)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上方加猪胆汁5mL(冲入)。
(3)白通汤
葱白四枚,干姜、附子各4g。
(4)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上方加人尿(童便)10mL(筛入),猪胆汁5mL(冲入)。
【调剂及用法】 通脉四逆汤和白通汤各三味,分别以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两回分服;或另加猪胆汁及人尿等,均为临时冲入药液内。
【方意解说】 通脉四逆汤重用干姜为君,主治侧重于吐利,凡胃肠病吐利甚而致亡阳厥冷者尤佳;若干呕、烦躁不安者,加猪胆汁,以猪胆汁有降逆、止呕等作用之故。
姜、附合葱白之名白通,据山田氏谓:本方应有人尿,因人尿有“白通”之名称,与马尿名“马通”同意。然据他家之注释,则谓用葱白以通阳,故名“白通”。似以前说为是。本方姜、附、葱白较四逆汤之姜、附、甘草力峻,用于厥逆无脉者,药力发挥较迅速。若干呕烦躁者,加人尿、猪胆汁,其用意与通脉四逆汤之加猪胆汁同。
【适应标的】
(1)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微脉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又云: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2)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伤寒论》云:吐下已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3)白通汤
《伤寒论》: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4)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伤寒论》: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运用范围】 胃肠病、心脏衰弱。
【诸家治验】
(1)通脉四逆汤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者,用通脉四逆汤效。
(2)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霍乱吐下太甚之后,脱汗如珠,气息微微,厥冷转筋,干呕不止,烦愦躁扰,脉微欲绝者,死生系于一线,非此方则不能挽回。服后脱汗烦躁俱止,小便利者为佳兆,若无猪胆以熊胆代之。又诸四逆汤,共证皆无不危笃;而此为最重极困之证,宜查明参究,以了其意。(《类聚方广义》)
(3)白通汤
白通汤疗伤寒泄利不已,口渴不得不食,虚而烦。(《肘后方》)
白通汤治下利腹痛,厥而头痛者。(《方极》)
(4)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大吐泻后,面目无神,虚寒厥冷,其冷发自指里,心下膨满,烦躁。夏月霍乱,亦间有此等证,服微欲绝,或全绝,世医虽知用附子理中等回阳之剂,而忘治其心下之膨满,故投药不效。此时用此方,胜参附理中十倍。大吐泻后,心下所以痞塞者,以脾胃暴虚,虚气与余邪搏结,聚于心下故也。用此方以附子、干姜回阳,猪胆压痞塞,葱白温下元,人尿之镇坠下行,引肾中欲飞腾之阳气归源。一方而四能备,仲景方之精如此,奈世之盲庸视而弗见也。此方不但治霍乱吐泻,凡中风卒倒,小儿慢惊,其他一切暴卒之病,脱阳之征,皆建奇效,要以心下痞塞为标准耳。(《餐英馆治疗杂话》)
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 甘草7g,附子14g,白术20g,桂枝10g。
【调剂及用法】 上四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即桂枝甘草汤加白术、附子,又为苓桂术甘汤易茯苓以附子。用术、附以驱水毒,治身体微肿。桂合附则温运血行,治恶风不欲去衣。甘草缓急迫之疼痛,附、草合用,更能发挥缓解拘挛疼痛之功效,对于掣痛不得屈伸等,可谓丝丝入扣耳。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运用范围】 风湿性关节炎。
【诸家治验】 骠骑使吴谐,以建元元年八月二十六日,始觉如风,至七日,卒起便顿倒,髀及手皆不遂,通引腰背疼痛,通身肿。心多满,至九月四日,服此汤一剂,通身汗流,即从来所患悉愈。本方不用生姜,既有附子,今加生姜三钱。(《外台》引古今录验附子汤即本方也)
橘泉治一慢性淋毒性关节炎,患者张姓,宿患淋病,继发关节炎,而膝肿剧痛,曾经注射及电疗,治愈已数年,但常常复发。每遇气候阴湿,或劳动则发作。发时步履不能,转动不得,是时以注射疗法无效,邀余诊之。膝胫有轻度浮肿,小便不利,脉沉细,微恶寒,舌苔厚腻。以本方加土茯苓、生米仁等,连服十余剂,痛止肿消。后以此方为丸常服,两年未见复发。
干姜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 干姜、附子各4g。
【调剂及用法】 上二味,以水300mL,煎至100mL,去渣顿服。
【方意解说】 本方即四逆汤去甘草,以干姜合附子二味,取其刺激兴奋之力峻。用治胃肠病里虚寒证,见吐逆、吐涎沫、口噤、四肢厥冷等。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按:本方以暴中风冷,或积久痰水,心腹冷痛,吐逆厥冷等为标的。
【运用范围】 霍乱及急慢性胃肠病、心脏病。
【诸家治验】 附子散(即本方为散)治寒痰反胃者。(《名医方考》)
干姜附子者因汗下误施,致变此证,与甘草干姜之烦躁略似。然彼因误治,病势激动而致急迫;此则为误治而病加重,又无急迫之证,唯精气脱甚,是以此用附子,彼用甘草也。(《类聚方广义》)
附子粳米汤(《金匮要略》)
【组成】 附子、甘草各4g,粳米16g,半夏7g,大枣10g。
【调剂及用法】 上五味,以水7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之附子有振奋机能兼镇痛之效,半夏、粳米为和胃镇呕剂,大枣、甘草为缓和剂。用于虚寒性胃肠病、肠鸣、腹痛、呕逆等证。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云: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运用范围】 肠疝痛、胃痉挛、慢性衰弱性胃肠病、慢性腹膜炎、胃癌之初期、慢性胃炎、肠蠕动不安。
【诸家治验】 若胃寒甚,服药而翻者,宜附子粳米汤加丁香、砂仁。(《证治要诀·翻胃门》)
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复呕吐,轻剂不能取效,宜附子粳米汤加川椒、丁香。(《证治要诀·呃逆门》)
下脘以下绕脐,其胁下、腰间雷鸣切痛,或呕或泻者,乃附子粳米汤证,是寒疝也,腹中腰间必觉冷气,而心下不痞硬。(《腹证奇觉》)
此方不但治寒疝雷鸣切痛,即澼饮、腹痛甚者亦宜。(《方函口诀》)
一壮夫病梅毒七年,两足拘挛不起,易医数十不愈。余诊之,气韵饮食如常,脉运缓,腹无他病,唯脐下有癖筑筑然,余曰:是疝也,与附子粳米汤,三十日许,脚徐徐得伸,经二百日许,而复愈。(《漫游杂记》)
一女子四十余,下利,腰痛,膝胫时发微肿,脉沉结,微喘,潮热,食壳日一二盏,腹底有癥瘕,摇动则不省人事。余曰:此下利由于癥瘕,腰间兼有积冷,与附子粳米汤服之,百余日而愈。(同上)
樋口长吉过食鱼肉,心腹刺痛欲死,与备急圆,吐利数行,痛稍安,因与黄连汤;一夜大发呕吐,饮食不能入,苦闷甚,乃服甘草粉蜜汤,呕吐渐收。后发寒疝,少腹急痛雷鸣,甚者迫于胸中,自汗出欲死,先与附子粳米汤,发则兼用大建中汤,数旬而诸症全和,其人始苏息。(《橘窗书影》)
丹波侯老臣铃木与左卫门之女,年十九,小腹有块,自心下至小腹拘急而痛,时时冲逆,痛甚不可按,默默不欲饮食,脉微细,足微冷,医以为郁劳,与药不愈。余诊之曰:此寒疝也,乃与解急蜀椒汤(即本方合大建中汤)。服数日,冲逆止,小腹之块渐消,但腹里拘急,饮食不进,与小建中汤加蜀椒,渐次快愈。(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