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6g,黄芩、黄连各3g。
按:本方又名三黄泻心汤,或称三黄汤。
【调剂及用法】 上三味,以沸水150mL泡浸之,再煎沸,去渣顿服。
【方意解说】 本方之大黄,不仅用作泻下剂,与芩、连合用,发挥协同作用于炎症充血之消退,芩、连二味又主治心下部之痞塞感,故用于急性胃炎、上部充血性炎症、出血诸症。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云: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运用范围】 高血压、脑充血、脑出血、咯血、吐血、衄血、充血性结膜炎、癫痫、急性胃炎、妇人更年期逆上证、面红耳赤之升火感等。
【诸家治验】 衄血用诸药无效者,用三黄泻心汤加荆芥,有奇效。(《先哲医话》引惠美宁固云)
恶疮三十年不愈者,本方为散,洗疮净,粉之,日三,无不瘥。(《肘后方》)
巴郡太守奏:三黄圆治男子五劳七损,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千金方》)
陆渊雷云:今验结核病,宜本方者颇多。
集验疗黄疸,身体面目皆黄,本方为散,食前服方寸匕,日三服,亦可为丸服。(《外台秘要》,《千金方》同)
三黄丸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背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三味等分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热水送下,小儿积热亦宜服之。(《和剂局方》)
泻心汤治卒倒不省人事,心下痞坚,痰喘急迫者。又卒倒瘛疭,口噤不知人事,手足逆冷,脉沉迟者,或狂癫痴痫,皆主之。(《松原家藏方》)
凡痫家虽有数百千证,治之莫如三黄泻心汤,其眼胞惰而数 ,呼吸迫促如唏之类,效最彰。如欲常服,宜作丸剂,然其效稍缓。又云:痫冲突甚(卒然冲膈,似冲心而非者),不见异证者,宜辰砂丸(辰砂、大黄、铁粉,疗惊痫),其自汗甚者,亦因冲突而然,宜三黄泻心汤,甚者加牡蛎主之。又云:发狂无如三黄泻心汤,兼用瀑布泉为妙。又云:小儿惊搐,多宜本方。(《芳翁医谈》)
经血逆出于口鼻,先哲说云:火载血而上也,然龚云林有治验,用四物汤,以大黄代生地黄,加童便,甚有理。往年新街酒家茨木屋之下婢患此疾,初则吐衄,后眼耳十指头皆出血,至于形体麻木,手足强直。余投以泻心汤,不出十日而血止,后以回生汤调理而复原。此为逆经中最剧者。(方舆 )
本方吐血、衄血、下血,及气逆、血晕,或发狂,或痫癖,是为的治,能镇心气、理血脉之剂也。故旁治心下郁热上冲至眼,血膜攀睛,或胃火上逆、口臭、舌衄、牙疳、齿衄者,加羌活、石膏益妙。(《用方经权》)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 大黄6g,黄连3g。
按:一云应有黄芩,与泻心汤同。
【调剂及用法】 上二味,沸水100mL渍之,须臾绞汁去渣,分二回服。
【方意解说】 见前方。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又云: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运用范围】 同前方。
【诸家治验】 大久保要人,年可二十。疹收后,衄血不已,四五日心下痞闷,身热不退。因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泻下数行,衄止后,两目微疼,黄昏不能见物,如雀目,持前剂十四五日所,前症复原。
本方(二味方)治心烦、心下痞,按之濡者;泻心汤(三味方)治心气不定(《千金方》与《方极》,“不足”作“不定”),心下痞,按之濡者。(《方极》)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 半夏9g,黄芩、干姜、甘草、人参、大枣各6g,黄连3g。
【调剂及用法】 上七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以半夏去胃内之停水,而止呕吐。黄连、黄芩能消退胃肠之炎症,因二味为苦味健胃药也。人参、干姜能兴奋胃肠之血行,促胃肠机能之回复。甘草、大枣以调和诸药,强化其协同作用。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按:本方以心下痞、恶心、呕吐、食欲不进、胃内停水、胃部有抵抗增加或伴有肠鸣下利,舌有白苔等为标的。
【运用范围】 胃肠病、胃炎、肠炎。
【诸家治验】 下利如休息,而无脓血,唯水泻,时或自止,则腹胀,泻则爽然,而日渐羸惫,面色萎黄,恶心,吞酸,时腹自痛者,与半夏泻心汤,兼用笃落丸(一味大黄为丸)为佳,且宜常服。(《芳翁医谈》)
痢疾腹痛,呕而心下痞硬,或便脓血者,及饮食汤药下腹,每辘辘有声而转泄者,可选用本方,或甘草泻心汤及生姜泻心汤,每有著效。(《类聚方广义》)
本方治疝瘕积聚,痛侵心胸,心下痞硬,恶心,呕吐,肠鸣,或下利等;若大便秘者,兼用陷胸丸。(同上)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
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
(1)生姜泻心汤
半夏、生姜各9g,黄连3g,黄芩、干姜、甘草、人参、大枣各6g。
(2)甘草泻心汤
半夏10g,黄连2g,黄芩5g,干姜5g,甘草7g,人参5g,大枣5g。
按:宋本《伤寒论》“甘草泻心汤”之脱落人参,非是,应据《金匮要略》。
【调剂及用法】 前方八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后方七味,煎服同前。
【方意解说】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中减轻干姜之量,而加入生姜。生姜有健胃驱水作用,故用于半夏泻心汤证之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等胃肠内停水显著者。甘草泻心汤为半夏泻心汤中加重甘草之量,以甘草为缓和急迫之药,用于半夏泻心汤证之心烦不安,胃虚气上逆者,可知仲景方之组合严谨而有法度也。
【适应标的】
(1)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不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2)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云: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狐惑病篇”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运用范围】 胃肠病、急慢性胃肠炎。
【诸家治验】
(1)生姜泻心汤
凡患噫气干呕,或嘈杂吞酸,或平日饮食每觉恶心烦闷,水饮升降于胁下者,其人多心下痞硬,或脐上有块者,宜服此方。(《类聚方广义》)
余前治京师只园町依势屋长兵卫者,病泄泻,心下痞硬,水泻呕逆,濒死矣。余知其病非大瞑眩不治,乃作生姜泻心汤三剂与之。是日七时大吐泻,病人气绝,于是家内骚动,集诸医诊之,皆曰已死。因急招余,余又往诊之,则色脉呼吸皆绝,然去死不足二时,以药灌其口中,仍能通下。其夜九时,其人如梦初醒,开目见族人相集,惊疑莫定,乃言昼间因大吐泻乏气力,自觉神倦入睡,固不知其他也。既而呼饥食,食饭三小碗,脉息如常,病已霍然,翌朝更强健。此人幼年有呕吐癖,常食粥为生,虽至四十余岁,偶食未曾经食之物,必呕吐。自此病愈后,任何食物不吐,享年七十岁,可知病固有置之死地而后生者。(《医事或问》)
一男子年三十余,心下痞塞,左胁下凝结,腹中雷鸣,过食则必下利,如此者六年,先生用生姜泻心汤而愈。(《成绩录》)
(2)甘草泻心汤
此方主胃中不和之下利,故以谷不化、雷鸣下利为目的,若非谷不化而雷鸣下利者,“理中”“'四逆”所主也。《外台》作水谷不化,与清谷异文,可从。又用于产后之口糜烂,有奇效。此等处芩连反有健胃之效。(《方函口诀》)
本方治走马牙疳特有奇验。(《温知医谈》)
福地佐兵街妻,年二十五六。产后数月,下利不止,心下痞硬,饮食不进,口糜烂,目赤肿,脉虚数,羸瘦甚,乃与甘草泻心汤服之,数十日下利止,诸症痊愈。(《橘窗书影》)
松平铁之丞室,年二十余。妊娠有水气,至产后不去,心下痞硬,雷鸣下利,口中糜烂,不能食咸味,仅啜稠粥,噫气吐酸水,医多以为不治。余以为口糜烂,为胃中不和之证,与甘草泻心汤。数日而痞硬去,食少进,益连服之,口中和,酸水止,而水气下利,依然尚存,乃与四苓加车前子,旬余两证痊愈。(同上)
橘泉曾治一慢性胃肠病消化不良患者,年约四十余。宿嗜酒,初则晨起吐清水,嗳气频频,继则胃中有振水音,肠鸣下利,偶食不易消化物或荤腻,则下利频繁,循致消瘦无力,诸治无效。某医院诊断为胃扩张肠弛缓,谓无药可治。余诊得脉滑数,舌白腻,心下痞硬,复诊腹壁弛缓,胃肠有蓄水证,乃用生姜泻心汤,连服十余剂而愈。
附子泻心汤(《伤寒论》)
【组成】 附子、黄连、黄芩各3g,大黄6g。
【调剂及用法】 上四味,以沸水100mL,泡浸后三味,须臾绞去渣,和入附子汁,一日分二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即泻心汤内加附子。附子主治细胞机能沉衰之恶寒,有振奋作用。用于泻心汤证而有恶寒、但欲寐、四肢微冷等证者。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运用范围】 老人及衰弱体质之急慢性胃炎,出血性疾患之兼心机衰弱者。
【诸家治验】 老人停食,瞀闷晕倒,不省人事,心下痞满,四肢厥冷,面无血色,额上冷汗,脉伏欲绝,其状仿佛中风者,谓之食郁食厥,宜附子泻心汤(《类聚方广义》)
此方所治者为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或补阳而遗热,则痞满益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然使无法以制之,鲜不混而无功矣。方以沸汤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尤在泾)
橘泉按:泻心汤之三黄,自以沸水泡渍为佳,因其苦味质易于浸出故。尤其是大黄,更不宜煮,煮热则泻下之效反逊,最好以温沸汤或凉水浸渍,其效尤著。而附子则宜煮取其汁。本方之调制方法确甚合理,然非如尤氏所谓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也。至于三黄之健胃消炎,以治邪热,附子之振奋机能,以治肠寒,原是标本并顾之妙法,亦无需法以制之耳。古人之论医,每有捕风捉影之蛇足,若此者,反将真理泯灭矣。
黄连汤(《伤寒论》)
【组成】 黄连、干姜、大枣、甘草、桂枝、人参各5g,半夏10g。
【调剂及用法】 上七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之黄芩易桂枝,共用亦异。方中之黄连、人参,有健胃消炎之功,桂枝、干姜,温运血行而止腹痛,半夏止呕吐,甘草、大枣和胃肠,以调剂诸药之间,而发挥其协同的作用。用于急性胃肠炎、呕吐、腹痛、痞硬、下利或便秘等胃肠疾患,至合理想。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运用范围】 胃肠型流感、消化不良性胃炎、急性胃肠炎、胃酸过多症。
【诸家治验】 本方治痘疮,热毒在胃中,以致腹痛甚者,欲呕吐。(《保赤全书》)
此方治腹痛、恶心而有呕气者,其痛自心下至脐上者。(方舆 )
本方治霍乱(橘按:指急性胃肠炎之吐泻者)疝瘕,攻心腹痛,发热上逆,心悸欲呕吐及妇人血气痛,呕而心烦,发热头痛者。(《类聚方广义》)
余常用此方治霍乱吐泻腹痛,应效如神,盖以其逐邪安正,能和阴阳也。(丹波元坚)
芝三岛街害肆和泉屋市兵卫妻,年四十余,感暑邪,呕吐腹痛,心下烦闷,与黄连汤加茯苓,病大安。(《橘窗书影》)
橘泉每用本方治夏秋季节之急性胃肠炎,呕吐、腹痛、下利,大便或不畅,即俗称“暑秽霍乱”者,往往应手而效,然以腹绞痛(俗称绞肠痧)为标的。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组成】 黄连3g,黄柏7g,黄芩6g,栀子9g。
【调剂及用法】 上四味,以沸水200mL,泡浸须臾,绞去渣,一日二三回分服。
【方意解说】 本方之黄连、黄芩,主治炎症充血性心下痞,栀子、黄柏消炎而兼利尿,与芩、连协同,而奏强力的消炎、解热、解毒作用。用于一切热性病之充血炎症、出血诸疾患,有卓著之功效。
【适应标的】 本方以烦热、心下痞闷、精神不安、不寐、小便赤涩、肿红热痛或鼻衄诸出血等为标的。
【运用范围】 诸热性疾患,咯血、吐血、衄血、脑充血、血尿、精神病、痈疽、疮疖赤肿疼痛、急性炎症性黄疸、出血性斑疹、急性胃及胆管炎。
三黄石膏汤
栀子金花汤
【组成】
(1)三黄石膏汤
黄连、麻黄各3g,黄芩6g,黄柏7g,栀子、豆豉各9g,石膏20g。
(2)栀子金花汤
前方加大黄6g。
【调剂及用法】 前方六味,先煮麻黄、豆豉至50mL,另以沸水150mL,泡浸三黄、栀子,须臾绞去渣,和入麻、豉汁,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以黄连解毒汤加麻黄、豆豉、石膏。麻、豉用为发表药,石膏治烦渴,对于黄连解毒汤证而有表证之头痛、无汗、烦渴、喘咳者,有卓效。若兼便秘者加大黄,即栀子金花汤。
【适应标的】 大热烦渴、胸闷气喘、无汗、头疼,脉浮洪大等证为标的;如大便秘结者,用栀子金花汤。
【运用范围】 急性热性病、麻疹、猩红热、鼻衄、出血性斑疹等。
【诸家治验】 橘泉治一麻疹患者,年约八九岁,女性。病经六七日,壮热如火,大烦渴,恣饮,两目赤肿,疹发焮红,色紫成片,皮肤干燥,几可灼手,呼吸气粗,鼻衄如注,脉洪大无伦,小便赤涩,谵语,腹部濡软,大便不行,舌布白苔。先由某西医诊治,主张用冰罨脑部,否则有昏痉之变云云。病家不同意,乃服余之处方,即本方加紫草根10g。是夜得大汗,而热著减,鼻衄止,目赤肿仍然,疹色略转红,而呼吸仍粗,大得寐。翌日复诊,原方加大黄后,大便下极臭恶,诸症悉退,三日后疹收而愈。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伤寒论》)
【组成】 干姜、黄芩各4g,黄连2g,人参3g。
【调剂及用法】 上四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之芩、连为苦味健胃药,且有消炎作用。干姜亦刺激性健胃药,且兼镇呕作用,干姜与人参合用,为振奋强壮性健胃整肠剂。芩、连、参、姜协力作用的发挥,对于胃肠病而有虚寒倾向者,最合理想也。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运用范围】 慢性胃肠炎、胃肠弛缓症、胃扩张、神经性呕吐。
【诸家治验】 反胃心胸郁热,心下痞硬或嘈杂者,宜此方。(《类聚方广义》)
此方治膈有热,吐逆不受食者,与半夏、生姜止诸呕吐药无寸效者,有特效。又治噤口痢。(《方函口诀》)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伤寒论》)
【组成】 厚朴、生姜各7g,半夏9g,甘草5g,人参3g。
【调剂及用法】 上五味,以水5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以厚朴之健胃治痞胀,生姜、半夏之止呕,而去胃肠间之停水,和以甘草,调剂姜、夏、朴之刺激,人参为强壮性健胃和中药,故主治胃虚而痞满、呕逆或泄泻而腹胀者。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按:本方以痞满、呕吐、腹胀或吐泻后胃虚弱,胸满而有呕气者为标的。
【运用范围】 急慢性胃肠炎、胃弛缓、胃扩张。
【诸家治验】 喻嘉言云:移本方治泄后腹胀,甚验。(《尚论篇》)
治霍乱吐泻(按:即急性胃肠炎)之后,腹犹满痛,有呕气者,所谓胀满,非实满也。(《类聚方广义》)
孙召治一女子,心腹胀满,色不变。经曰:三焦胀者,气满皮肤,硁硁然石坚,遂以仲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下保和丸,渐愈。(《证治大还》)
治总戎陈孟庸泻利,腹胀作痛,服黄芩、白芍之类,胀急愈甚,其脉洪盛而数,按之则濡,气口大三倍于人迎。此湿热伤脾胃之气也,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二剂痛止胀减,而泻利未已。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二剂泻利止,而饮食不思。与半夏泻心汤,二剂而安。(张石顽)
小陷胸汤(《伤寒论》)
【组成】 黄连5g,半夏15g,瓜蒌9g。
【调剂及用法】 上三味,以水300mL,煎至150mL,去渣,一日三回分服。
【方意解说】 本方以黄连之苦味健胃,且具强力消炎作用,治胃部炎症性精神不安。半夏逐水、祛痰、镇呕、镇咳。瓜蒌实解热、镇咳、镇痛。三味协同作用,用于心下痞塞压痛或呼吸促迫及咳嗽胸痛等。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按:本方以心下痞,按之痛,心中烦不安,脉浮滑者为标的。
【运用范围】 胃酸过多、急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支气管炎、肺炎等之胸痛喘咳和黏痰难以咯出者。又,炎性黄疸。
【诸家治验】 工部郞中郑忠厚患伤寒,胸腹满,面黄如金色,诸翰林医官商议略不定,推让曰:胸满可下,恐脉浮虚。召孙兆至,曰:诸公虽疑不用下药,郑之福也,下之必死。某有三服药,服之必瘥。遂下小陷胸汤,寻利,其病良愈。明日黄色退,京城人称服。(《医学纲目》)
又孙主簿述之母,患胸中痞急,不得喘息,按之则痛,脉数且涩。此胸痹也,因与仲景三物小陷胸汤,一剂即和,二剂而愈。(同上)
橘泉治一孕妇,先患恶阻,呕吐痰沫,经某医注射黄体酮等,呕稍减。一日因感冒夹食滞,发热,咳嗽,胸闷,心下痛,欲呕不吐,懊 不安,通宵不眠。余诊之,心下有压痛,脉浮滑,舌白腻,以三物小陷胸汤两剂而安。继以小半夏加茯苓汤数剂,恶阻泛恶等悉痊。
栀子豆豉汤(《伤寒论》)
附: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大黄汤、枳实栀子豉汤、栀子柏皮汤。
【组成】 生栀子5g,香豆豉8g。
【调剂及用法】 上两味,以水150mL,先煎栀子至70mL,再入香豆豉,煎至50mL,去渣顿服。
【方意解说】 栀子解热、消炎,配以豆豉为解热、解毒、消炎剂。本方主治心中懊 ,虚烦不眠等,若有兼症者,对证用栀豉加减诸方。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又云: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又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甘草各4g,香豉8g)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栀子3g,生姜、香豉各6g)主之。
又云: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枳实3g,栀子2.5g,香豉7g)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约8g)服之愈。
又云:酒疸,心中懊 ,或热痛,枳实栀子大黄汤(枳实7g,大黄8g,栀子5g,香豉20g)主之。
又云:伤寒身热发黄者,栀子柏皮汤(栀子14g,黄柏12g,甘草五5g)主之。
又云: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栀子10g,干姜3g)主之。
【运用范围】 急性胆管炎、炎性黄疸心中懊 者,急性胃及食道炎,各种热性病之出血,心烦不安、心胸痛、口内炎、酒毒证等。若便秘者加大黄,前证而有呕者加生姜,若急迫者加甘草,心下痞硬者加枳实。
【诸家治验】 有患伤寒者,十余日,身热无汗,怫郁不得卧,时发声如叹息,医皆不知是何证。余曰:懊 怫郁之证也,投栀子豉汤,一剂而去其半,再以大柴胡汤下燥粪数枚而安。(《名医类案》)
邑民金五郎之妻,年二十五,血下数日(按:殆系月经子宫出血),身倦,心烦微热,服药无效。予以栀豉汤二帖,血下减半,继以原方数剂而愈。(《腹证奇览》)
又月同老妃,年七十余,鼻衄过多,用所有止血方,均无效。余问其症,有虚烦之状,因与本方。四五日后来谢曰:良方也,今已愈矣。(同上)
按:本方治有热而心烦之出血,有清凉、镇静、止血之佳效。
松川世德氏曰:松川村兵藏,便血数月,服药后虽渐愈,然身体无色(按:殆系贫血萎黄),面上及两足浮肿,心中烦悸,头微痛,时呕,寸口脉微,与栀子生姜豉汤数剂而愈。
按:此殆痔疾炎肿之出血。
东洞翁曰:伤寒发热,发黄疸,心中烦者,以栀子柏皮汤,每应手而效。
橘泉按:栀子豉汤主为胆管炎之清凉、解热、解毒消炎剂,据余之经验,凡炎性黄疸,以本方加茵陈,有非常显著之妙效。
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 茵陈蒿3g,栀子、大黄各7g。
【调剂及用法】 上三味,以水150mL,煎至70mL,去渣,一日分二三回服。
【方意解说】 茵陈蒿为著名的黄疸专药,有清凉、利尿、胆道消炎、清利胆汁之作用。栀子亦为利胆、消炎药。大黄为世所公认的健胃泻下药。三物综合主治卡他(炎症)性黄疸,作清凉、利胆、消炎、利尿之治疗,颇为合理。且炎性黄疸,往往便秘,故配以大黄不仅甚合理,且实际经验上效果极佳。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阳明病(按:阳明病系指肠胃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又云: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金匮要略》云:谷疸之病,寒热不贪,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按:古人所谓“瘀热在里”“谷疸”等,殆均系由胆管炎、胆石等而发之黄疸。
【运用范围】 炎性黄疸,有心烦身热者,脚气、口舌疮或眼结膜炎等症,用本方清热、利尿、通大便以治之。
【诸家治验】 一男子,年三十余,面目、身体浮肿而发黄,宛如橘子色,小便赤如柏汁,心胸苦闷,烦热,腹满不能饮食,余与本方,十二三日而愈。(《古方便览》)
伏见屋重兵卫,年三十。心中懊 ,水药入口即吐,经日益甚。先生视之,眼中黄,心下满,按之则痛,乳下扇动,紊乱不定(按:即心悸亢进)。告之曰:此瘀热在里也,不治当变黄色。乃与食盐汤探吐,吐出冷水,更与茵陈蒿汤,下黑粪,凡十五日而复常。(《生生堂治验》)
按:以上两条均为胆管炎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