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  白术、猪苓、茯苓各90g,桂枝60g,泽泻120g。

【调剂及用法】  上五味,共研细末,每回服3g,一日三回,开水冲服,或作煎剂。

【方意解说】  本方之猪苓、茯苓、白术、泽泻四味,有调整体内液体和利尿作用,能去胃肠内之停水,并治浮肿。桂枝解表助血行,协力前四味之利尿,以治因体液偏颇或停蓄而起之眩晕、呕吐、口渴、心悸、小便不利等证。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又云: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又云: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又云: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又云: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得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

又云: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又云: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按:本方以小便不利、口渴,或呕吐、头眩、心悸、汗出而烦、浮肿等证为标的。

【运用范围】  胃弛缓、胃扩张、胃下垂等胃中有振水音者,流行感冒性浮肿、肾脏病,或心脏瓣膜病伴起之浮肿,霍乱、急性胃肠炎瘥后之口渴、尿量减少、水样性下利。

【诸家治验】  霍乱吐下后,厥冷烦躁,渴饮不止,水药共吐者,严禁汤水、果物;每欲饮水,辄与五苓散,不过三剂,呕吐烦渴必止;吐渴既止,则必厥,复发热,身体惰痛,仍用五苓散,则 汗出,诸症脱然而愈。是五苓散、小半夏汤之别也。(《类聚方广义》)

此方治眼患,略似苓桂术甘汤,而彼以心下悸、心下逆满、胸胁支满上冲等证为目的;此以发热、消渴、目多眵泪、小便不利为目的。二方俱以利小便为治也。(同上)

橘泉治霍乱吐泻(不拘急性胃肠炎或真性虎列拉),于其病势顿挫后,烦躁、口渴、小便不利时,辄用本方作煎剂,以防续发尿中毒,颇得良效,例不胜举。曾记一例已呈尿毒症状者,以本方竟得救。患者顾姓,女性,年三十余,住苏州阊门同乐坊,1943年秋患霍乱,先由某医院注射生理食盐水十七八磅,住院四五日,院方认为已脱险而出院。返家后,因干呕频频,烦躁,口渴,饮水入口即呕吐,通宵不眠,小便点滴不行,且呈朦胧糊语状,邀余诊。余至病榻前,即得一股尿臭气,初以为患者尿于床褥,但检查细询,据称大便已二三日不下,小便亦二十四小时不行矣,该尿臭竟由患者口中喷出。余曰:“此已成尿中毒,为霍乱后常见之续发证,危险之至,预后多不良,余虽有一方,恐亦鞭长莫及。”为拟一大剂五苓散加茅根、西瓜皮、滑石三味,作煎剂,并谆嘱病家,不如再送医院,用注射剂利尿,以资急救,因内服汤剂恐缓不济急也。讵翌晨又邀复诊,谓药后已得小便二次,患者神情亦较好,当即驱车往诊之,果见神识略清,烦渴较減,复以原方加减,医疗四五日而愈,此亦奇迹,仍望读者加以复核。

四苓散(《瘟疫论》)

【组成】  白术、猪苓、茯苓各90g,泽泻120g。

按:此系后世方,因“五苓”而附带推荐。

【调剂及用法】  上四味,研细末,每服2~5g,一日三回,温水冲服,或作煎剂。

【方意解说】  本方即五苓散去桂枝,以四味之利尿逐水,治五苓散证之无表热者,无上冲症状者。

【适应标的】  本方以小便不利,眩晕、心悸、口渴或浮肿为标的。

【运用范围】  肾炎浮肿、胃肠炎、醉酒者。

猪苓汤(《伤寒论》)

猪苓散(《金匮要略》)

【组成】

(1)猪苓汤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9g。

(2)猪苓散

猪苓、茯苓、白术等分。

【调剂及用法】

(1)前方五味,以水500mL,先入猪、茯、泽、滑四味,煎至200mL去渣后,入阿胶再煎,俟阿胶溶解为度,一日分三次温服。

(2)后方三味共研细末,每回2~3g,开水冲服,一日三回。

【方意解说】

(1)猪苓汤以猪苓、茯苓、泽泻之利尿,佐以滑石、阿胶之滑润,以缓和而消退尿路之炎症刺激,用治尿道有炎症之小便不利者。

(2)猪苓散即四苓散去泽泻,亦可称“三苓散”,治四苓散证之无眩晕者。

【适应标的】

(1)猪苓汤

《伤寒论》云: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又云: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按:本方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或溺淋漓赤痛、心烦不得眠为标的。

(2)猪苓散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按:本方以呕吐、口渴、心下悸、小便不利者为标的。

【运用范围】

(1)猪苓汤

膀胱炎、尿道炎、肾脏结核之轻症;尿血。

(2)猪苓散

胃肠炎、胃扩张、胃弛缓、胃下垂之停水,而发振水音者。

【诸家治验】

(1)猪苓汤

本方治淋疾,点滴不通,阴头肿痛,小腹膨胀作痛者,或茎中痛,出脓血者。(《类聚方广义》)

妊娠七八月之后,有阴户焮热肿痛,不能卧起,小便淋沥者,以三棱针轻刺肿处,放出瘀水,后用此方,则小便快利,肿痛立消;若一身悉肿,发前症者,宜越婢加术汤。(同上)

一男子,患血淋二三年,一日血大出,痛不可忍,目眩不知人事,余即与此方,渐收效不再发。(《古方便览》)

一男子下血,大小便不通,腹满欲死,医以四物汤加山栀、黄柏等,腹满仍甚,余与猪苓汤加大黄,小便始渐通。(《东郭医谈》)

(2)猪苓散

治渴而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方极》)

陆渊雷云:本方促水分之吸收排泄,使弛弱之胃腔,不致因多饮而停水。“痰饮篇”云: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亦此意也。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组成】  茵陈蒿末15g,五苓散30g。

【调剂及用法】  上散剂,每回3~5g,开水冲服,一日三回。或用20~40g,作煎剂,两回分服。

【方意解说】  茵陈蒿为黄疸病之著效药,亦有消炎、利尿作用,与五苓散合用,发挥其协同作用,用于炎性黄疸,口渴而尿利减少者最宜。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运用范围】  胆管炎、十二指肠炎、炎性黄疸、嗜酒者之黄疸、腹水浮肿。

【诸家治验】  此方用于发黄之轻症,主治小便不利者,故《圣济总录》云:治阴黄小便不利。阴黄详见《巢源》。此非阴证,乃言无热状者,若有热状者,宜栀子柏皮汤及茵陈蒿汤,如黄胖可用本方兼针砂散(针砂、硫黄、小麦粉、葛根)。东垣治酒客病,用此方最为得当。平日醉酒,烦闷不止者,发汗利小便,乃其常法也。(《方函口诀》)

治平野村一贾,五月间乘梅雨往返大阪,自觉身体微热,四肢倦怠。一医作风湿用药,则恶食甚;一医作伤寒治,则发热甚。医治经月,前证愈甚。舁至敝寓求治,诊之脉沉,问渴乎?曰渴。小便利乎?曰不利而色黄。予曰:《金匮》云: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当发黄。又云: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因日晚,不及为末,唯作汤药与之。剂而食进,五剂而退热,十剂而病若失,后用调理而安。(《医方口诀集》)

甘姜苓术汤(《金匮要略》)

【组成】  白术、甘草各6g,干姜、茯苓各10g。

按:本方又名“肾著汤”。

【调剂及用法】  上四味,以水2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茯苓为镇静、定悸、利尿药,合白术之利尿逐水,干姜健胃、驱水毒,佐以甘草之缓和,共成排除水饮、健胃利尿定悸之功。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云: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按:此为肌肉风湿,亦称“偻麻质斯”,此病因体部接触寒冷与潮湿所引起。仲景所谓“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古时对本病起因,已说得非常清楚“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形容症状,亦颇为明白。此由新陈代谢障碍而起,照现代医学治疗,也应利尿。中国古时又将此称为“湿著”“湿痹”,日本汉方医则称“水毒”。本方逐水利尿,治肌肉风湿,似不仅限于腰以下的风湿,其他肌肉风湿均可用之。

【运用范围】  肌肉风湿、腰背神经痛、脚气浮肿、妊娠浮肿,尤其是下肢肿、阴唇水肿,腰冷体重,或老人萎缩肾、小便淋沥失禁、两腿沉重冷痛等。

【诸家治验】  友人某,患小便余沥,腰脚冷,夜不安眠,心下悸,与本方十余剂而愈。(《古方便览》)

一士人,年七十余,平时小便频数,腰冷如坐水中,厚衣盖覆,时精液自泄不禁,诸治不效,已十余年。余诊之,心下悸,与此方而愈。(同上)

吾子乾先生,以本方专治夏秋间身体懈惰,手足酸疼,腰以下重或浮肿,或发热恶寒,泄泻腹痛,渴而引饮,其效如神。先生尝云:夏秋水冷大行,此时若其人素有寒饮,则内外相感,而成上述之患,备此方以为通治。(《用方经权》)

按:据此则知本方为水湿排除剂,殆可促进新陈代谢而逐水毒,同时能振起肾脏机能而奏利尿之功。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组成】  茯苓15g,桂枝10g,白术、甘草各7g。

【调剂及用法】  上四味,以水2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二至三回分服。

【方意解说】  茯苓主治心悸,而有利尿作用,佐以白术之利尿,以逐饮邪,桂枝健胃、降冲逆,甘草缓急迫,协同治疗心下停饮上冲、胸胁支满、动悸目眩等。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又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根据上列条文,可知本方主治心下停饮上冲、眩晕、动惕等,为逐饮、降冲、定悸之主剂。

【运用范围】  神经性心脏病、慢性肋膜炎之积水、气逆、小便不利、神经性高血压、头晕目眩、眼结膜炎、慢性胃炎、轻性脚气等。

【诸家治验】  摄南某氏之妻,郁冒上逆,居恒善惊,闻足音则惊悸怵惕,故不欲见人,居常独卧,摄养医治,无所不至,但不是寸效,荏苒卧床数年矣。先生诊之,与以苓桂术甘汤,积年沉疴,服药月余而愈。(《成绩录》)

按:此为高度之歇斯底里,殆兼有饮证者。

下总国小见川西云寺,脐下有动悸,时迫于心下,眩冒欲卒倒,头中常如戴大石,上盛下虚,不得健步,尽国中医手而无效,乞治于余。余与苓桂术甘汤,兼用妙至散,服数旬,积年之疴,脱然而愈。(《橘窗书影》)

按:此病颇似神经性高血压。余曾以本方治高血压患者之兼有心悸亢进,或实际血压并不高,而患者惴惴然,常来要求测量血压,其自觉头眩肢麻,行路深惧倾跌者,屡获应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