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  柴胡13g,半夏9g,生姜6g,黄芩、大枣、人参各5g,甘草3g。

【调剂及用法】  上七味,以水300mL,煎至150mL,去渣,一日三回分服。

【方意解说】  柴胡、黄芩为著名解热药,配合生姜、半夏以止呕,人参以健胃,甘草、大枣不但矫味,并用以缓和姜、夏的刺激与胸胁腹中的挛急,为急性热性病见胸胁苦闷、寒热弛张、胃部不适、心烦欲呕之主要方剂。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胸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又云: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又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又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也),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硬痛者(此为结),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又云:阳明病,胁下硬痛,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又云: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又云:伤寒已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少以汗解之,脉沉实者,少以下解之。

《金匮要略》云:妇人在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三物黄芩汤主之。

橘泉按:总之,本方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主症,苦满之“苦”字,不可轻易放过,脉浮细、浮大、沉紧均无一定的关系。本方主要为病邪集结于胸胁之主方,乃和解之剂。

【运用范围】  初期肺病、肺门淋巴腺结核、肺尖炎,身体衰弱而又感冒有微热者。急性淋巴腺炎、中耳炎蓄脓症、小儿腺病体质而易招感冒身热者,肋膜炎不问干性或湿性,用本方或小陷胸汤的机会甚多。衰弱体质易发下痢神经质者、扁桃腺炎反复发作者等,均可为本方适应范围。热性神经性高血压亦可用。

【诸家治验】  一妇人发黄,心中烦乱,口燥,胸胁苦满,不能食,数日后,两目不得见物,乃与小柴胡汤及芎黄散(川芎、大黄),目遂复明。一月余,诸症痊愈。(《古方便览》)

橘泉按:此殆炎性黄疸之上部充血证。

一男子吐血,数日不止,日益剧。余诊其腹,胸肋烦胀而痛,乃与此方,二三剂而奏效。(同上)

一女年十八,咳嗽吐痰,气上冲,头目昏眩,四肢倦怠,心志不定,寒热往来,饮食无味,日就羸瘦,众医皆以为痨。余诊之,胸肋妨胀,乃分服本方加桂枝及滚痰丸,三月许而收全效。(同上)

橘泉按:此常系肋膜炎等类。

板阳一室女,病疟,热多寒少,一医投药而呕,一医投药反泄,邀余诊。时疟痢并作且呕,脉之但弦,胸满两胁胀,投以本方,未五剂,诸症全瘳。(《医方口诀》)

橘泉按:此殆胃肠病或疟疾合并胃肠炎等类。

一寡妇,不时寒热,脉上鱼际,此血盛之证也,用本方加地黄而愈。(同上)

橘泉按:脉上鱼际,脉弦,多系高血压症状。所谓上部充血等,即古称“血盛”者。均属神经性高血压之一种。据此,则本方适用于高血压之自觉症亢进者。

大柴胡汤(《伤寒论》)

柴胡加芒硝汤(《伤寒论》)

【组成】

(1)大柴胡汤

柴胡10g,半夏、生姜、黄芩、芍药各5g,大枣9g,大黄6g。

(2)柴胡加芒硝汤

小柴胡汤加芒硝15g。

【调剂及用法】  前方七味,以水300mL,煮取150mL,去渣,一日三回分服。

后方待小柴胡之煎剂去渣后,加入芒硝溶化,分二次服。

【方意解说】  本方之柴胡、黄芩用以解热,半夏、生姜为止呕,枳实、大黄治痞坚,芍药、大枣缓拘挛及急迫。用治小柴胡汤证而兼痞满坚实急迫者或用于病人之体质较小柴胡汤证为强壮,其病势亦较充实而紧张者。主要症状为胸胁苦满,不但两胁肋充实,而且连及心下急迫、腹部拘挛结实,又见高热、干渴、干呕、头胀,甚或谵语者。若见有小柴胡汤证而便秘不下者,为柴胡加芒硝汤主症。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太阳病,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又云: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又云: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又云: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又云: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

又云: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按: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有体质强弱之别,病势缓急之分,同是胸胁苦满,大柴胡汤为自觉症多,小柴胡汤则心下急,而按之硬满;后者舌白,前者舌黄或燥;后者大便正常,前者便秘干结。若胸胁苦满,而大便虽秘结,但无心下急迫、腹部拘挛结实等症状者,为柴胡加芒硝汤证,不必用大柴胡汤。

【运用范围】  急性胃肠炎有本方主治症状时。高血压血管硬化、中风后半身不遂而见胸胁心下逆满,腹直肌拘挛,按之痛,大便秘结,精神不安,喜怒无常者(时时发脾气,肝火旺)。赤痢病程中,心下痞满,呕吐,口渴,舌有黄苔,里急后重者。急性胆道炎、胆石疝痛、烦热呕吐、便秘者。亦用于眼结膜炎、耳道炎、头目胀痛、头重、心下痞塞、烦闷、不大便、欲呕者。

【诸家治验】  一妇人妊娠数月。适当夏月,下利呕哕,终日唏嘘,嗳气不已,诸医踌躇,家人狼狈而不得救,寻至。发晕如眠,乃以醋淬炭火熏之,晕乍止,别作大柴胡汤与之而安。(《芳翁医谈》)

按:此殆胃肠炎而兼脑充血。

又云:大坂赤石家仆人,病疫十五日不解。见面赤微喘,潮热,舌强狂吼,而脉数急,胸腹硬满,时有微利,医以麻杏石甘汤,病益剧。乃与大柴胡汤,翌日大便下二次,胸满渐减,下利亦断。再以小柴胡汤加枳实与之,两三日大便复秘。复与大柴胡汤十余剂始愈。(《芳翁医谈》)

按:此亦胃肠炎而上冲亢进者。

一男子率然气急息迫,心下硬满,腹中挛痛,但坐不能卧,微呕,小便不利,与大柴胡汤,诸症悉瘥。(《续建殊录》)

按:胸腹急结、硬满挛痛、欲呕等,均是胃肠病炎症充血疾患,观此即可知本方主治之范围也。

一商人,志气郁郁,呕而不能食,平卧者数十日,由心下至胁下硬满,按之则痛,时时呃逆,夜则妄语,无热状,与大柴胡汤,下黑物而愈。(同上)

浪华茨住吉之庙令患痫,恒大食,食后闻音响则惊,后即觉饥,又食,胸胁动而高凸,与大柴胡加茯苓牡蛎汤而愈。(《成绩录》)

滩之横田某,恒怵惕怯悸,凡日所触,悉如鬼怪,以故不欲见物,然有客过,则一见如故,亲热逾恒,及其人去,则恋恋不舍,悲哀瞻望不已。求诊于先生。先生诊之,觉胸腹动悸,心下硬满,大便不通,病剧则胸间起伏如怒涛,延及胸肋,筑筑然观于皮间。乃以大柴胡加茯苓牡蛎汤,数剂而下秽物甚多,病去十之七八,然头眩频起,更以苓桂术甘汤,不日而旧病如洗。(同上)

橘泉按:以上两例,为神经性疾患,歇斯底里之呈大柴胡汤证者。本方主治可不问为何病,只针对“胸胁心下急结硬满”“便秘”等主症,主症得治,其他副证亦随而自愈。此非感情用事,夸张强调,确有事实。余于惊痫性歇斯底里患者,遇有胸满胁胀、便秘症状者,曾有多次经验病例,兹录于后。

潘姓寡妇,约在更年期(四十七岁)。自觉胸闷有气上冲,突然口不能言,四肢痉挛,仰卧床上约三四分钟而瘥,瘥后他无所苦,只略觉疲倦及胸脘郁闷而已。但反复发作,初十多日发,继则二三日发,甚至一日二三度发作。其子邀余诊,至其家,为之诊查。患者面有忧郁之色,体温正常,脉搏亦无异状,听心音亦正常,唯自觉心悸亢进,其时适突然发作,胸胁动气上逆,不能言语,其时胸腹肌间颤动,目中流泪,但瞳孔正常,亦不上视,约三四分钟,渐渐复苏,知觉并不完全脱失,而腹筋拘急,大便秘结。余用柴桂龙牡汤,连服四五剂痊愈。

又周姓妇女,年四十许,月经不调,素有歇斯底里神经质,常来我处求诊。一日忽急召余出诊。至其家,患者仰卧床上,目瞑不语,指头冷,胸腹间悸动,体温正常,家属谓昏厥已有半小时,还未苏醒,按其腹坚满,大便素艰困,已二三日不下,乃以大柴胡加龙牡汤,不数剂痊愈。此后月经正调,翌年得胎,生一男孩,以前的神经质亦从此改善,已经无须常常求治矣。

柴胡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  柴胡16g,半夏10g,桂枝、黄芩、人参、芍药、生姜、大枣各6g,甘草5g。

【调剂及用法】  上九味,以水300mL,煎至150mL,去渣,一日三回分服。

【方意解说】  本方为小柴胡汤加桂枝、芍药,亦即小柴胡汤与桂枝汤之合方。主治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的合并证。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云:《外台》柴胡桂枝汤,治心腹中卒痛者。

《伤寒绪论》云:伤寒,若脉浮紧,潮热,盗汗者,宜柴胡桂枝汤。

《三因方》云:柴胡桂枝汤治少阳伤风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口苦而渴,自汗,其脉阳浮阴弱者。

《伤寒六书》云:阳明病,脉浮紧,必潮热,发作有时,但脉浮者,必盗汗出,柴胡桂枝汤。

《仁斋直指方》云:腹中左右上下,动气筑触,并汗下者,用柴胡桂枝汤。

【运用范围】  衰弱体质,感冒汗多者。慢性疟疾,寒多热少,或汗多身热者。神经衰弱体质、胃肠病,易发胸满,微恶寒,呕不食,心下支撑,汗易出等症状者。又见于偻麻质斯风湿痛汗多者。

【诸家治验】  风湿病肢节烦疼,而有恶风自汗者,用本方,不必拘泥于风湿门中诸方,余近来屡以此方得奇效。(《温知堂杂著》)

妇人无故憎寒发热,头痛眩晕,心下支结,呕吐恶心,肢体酸软,郁郁恶对人,或频频欠伸者,俗谓血之道(东邦俗名血道病,近似我国俗名“气郁”病),用本方有效。(《方极》)

按:此殆神经质的妇人而挟感冒、胃肠病等。

柴胡加龙牡汤(《伤寒论》)

【组成】  柴胡8g,半夏、茯苓、桂枝、铅丹、黄芩、大枣、生姜、人参、龙骨各3g,牡蛎6g,大黄4g。

【调剂及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400mL,煎至200mL,去渣,一日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本方为小柴胡汤去甘草,加桂枝、龙骨、牡蛎、铅丹,为镇逆镇静之剂。主治小柴胡汤证之上冲动悸甚者,故主胸满烦惊之证。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能转侧者,柴胡加龙牡汤主之。

《方机》云:失精,胸腹动悸,胸满烦惊者,本方主之。

【运用范围】  神经衰弱、歇斯底里之惊痫性者。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性心悸及血压亢进、小儿夜啼症。便秘腹膨满,烦闷不眠,易惊易怒,脐阴动惕有上冲之势,甚则狂癫者。

【诸家治验】  小儿连日壮热,实滞不去,寒热往来,惊痫,用本方有奇效。(《经验集录》)

此方用于痫癫并癫狂,屡奏效。《伤寒论》以胸满烦惊,要之以胸满为主,胸满而烦,烦者心神不安,遇事而惊矣。因气上行胸膈,气逆郁结,则发胸满,大小便秘而烦惊,为本方正面之证。夫痫证常有冲逆、便秘之症,心腹膨胀而痞塞,大小便不利,肩强气塞。此等病妇人较多,余尝以本方建起死之效。(《餐英馆治疗杂话》)

本方治狂证,胸腹动甚,惊惧避人,兀坐独话,昼夜不欲眠,或多猜疑,或欲自死,卧不安床者。痫证时时寒热交作,郁郁悲愁,多梦少寐,或恶与人交接,或屏居暗室。若治狂痫二证,亦当以胸胁苦满、上逆、胸腹动悸为主症,癫痫居常胸满上逆,胸腹悸动,每月二三发,常服此方,则患不发。(《类聚方广义》)

一妇人幼患癫痫,及长益剧,立辄晕倒,少时复苏,月必二三发,如此三十余年,众医治疗,一无见效,乃请先生诊之。脉紧数,心下硬满,乳下悸动,主诉为心神惘惘,如有所失,饮食无须更安,数十年如一日。视其色,愁容可怜,乃与本方,终获痊愈。(《生生堂治验》)

橘泉按:以上日本人之治验,均属歇斯底里之惊痫性疾患,本方治此病,确有奇效。如详辨之,前面大柴胡汤加龙牡,虽亦可治此病,而本方则能治更进一步之重症。推而广之,柴胡汤证之胸胁苦满,均含有神经性疾患的意味,依其加减法,可应付变化多端轻重不等的神经性疾患。仲景之加减方的制定,均应以主方主症作骨干,进而求其变证与变方之适应。我认为研究仲景方之应用,必须作如是观。

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

【组成】  柴胡16g,黄芩6g,干姜、甘草各4g,桂枝6g,瓜蒌根8g,牡蛎4g。

【调剂及用法】  上七味,以水300mL,煎150mL,去渣,一日三回分服。

【方意解说】  柴胡、黄芩解热,干姜逐水、健胃,桂枝健胃、降冲逆,瓜蒌根生津、止渴,牡蛎镇静,用以治柴胡汤证之小便不利,口渴,上冲心烦者。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金匮要略》云:治疟寒多微热有,或但寒不热。

【运用范围】  慢性衰弱症,疟疾寒多热少,无热性疟疾,见舌干、胸腹动悸、汗多、头汗出或盗汗出、腹部软弱无力而有上冲急迫等症状者。

【诸家治验】  一妇人,平素月经不调,其气上冲,两胁急缩,腰痛不可忍,经行时,脐下疼痛,下如豆汁,一日或半日即止,如此十余年。诊之胸胁苦满,脐上动悸甚,乃与本方,服之数月,前症得愈。(《古方便览》)

远州一农夫,年三十余,去年来患郁冒,有时且稍吐血,出盗汗,往来缀热,微渴而脐旁动悸,与本方治之而愈。(《成绩录》)

备中村长某,居恒惊恐,胸腹动悸,挛急恶寒,手足微冷,虽夏月亦重衣,且惊后必利,得大黄剂则利益甚,历十余年不治,与柴胡桂姜汤治之而愈。(同上)

一男子,平居郁郁不欢,喜端坐密室,不欲见人,动辄直视,胸腹动悸,六年不治,先生亦与柴胡桂姜汤而愈。

按:本方主治证,以寒多热少、汗多、上冲心烦,神经性疾患之兼有衰弱贫血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