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伤寒论》)

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组成】

(1)白虎汤

知母3g,石膏2g,甘草4g,粳米20g。

(2)白虎加人参汤

前方加人参6g。

【调剂及用法】

(1)前方四味,以水300mL,煎至150mL,去渣,一日三回分服。

(2)后方五味,煎服同前。

【方意解说】  本方药味较简明,主要以著名解热药知母、石膏两味,配甘草以缓和,粳米以和胃,专主高热烦渴之证。本方加人参,意义更较深重,不但解热解渴,且有挽救津液伤耗之效,故主治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等。我等在临床上,白虎加人参汤之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又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甚,下之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又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又云: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云: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云: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云: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云: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运用范围】  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之运用范围比较,自以白虎加人参汤为广泛。凡急性传染性热病如伤寒(肠热症)、肺炎、麻疹等高热、烦渴、汗多、舌干燥等,均为本方的适应目标。又可用于糖尿病初期,或夏季小儿热病、皮肤病、汗疹、烦热瘙痒、口渴、夜啼不安等。又用于霍乱后大热烦渴,有尿中毒倾向时。疟疾、回归热、肺炎等大汗出,分利解热时,用本方以防虚脱之危险等。本方如应用适当,确有起死回生之助。

【诸家治验】  草庐先生年七旬,病消渴,引饮无度,小便混浊,周殚百治,疲瘁日加,皆以为不治,令先生诊之。脉浮滑,舌燥裂,心下硬,乃与白虎加人参汤,百余帖而痊愈。(《生生堂治验》)

橘泉按:白虎加人参汤之应用目标,以舌干燥、口渴欲饮冷、心中烦、痞闷为主。余会屡用于回归热分利期,效果甚佳;又用于肠热症高热期,并作恶性疟疾善后之剂,颇获得其助益。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  竹叶20g,石膏32g,半夏6g,麦门冬10g,人参6g,甘草4g,粳米30g。

【调剂及用法】  上七味,以水300mL,煎至150mL,去渣,一日三回分服。

【方意解说】  本方系白虎加人参汤中之知母改竹叶,加半夏、麦门冬。主治病后恢复期虚热烦满、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用以清热、生津、养胃。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伤寒六书》云:动气在右,下之则津液竭,咽干鼻燥、头眩心悸,宜本方。

《总病论》云:本方治虚烦,兼治中暍,口渴、吐逆、脉滑数者。

【运用范围】  伤寒、肺炎、麻疹等急性热病后期,余热不清,口渴、烦满、眠不安,或恶心干呕、虚汗易出,或鼻衄、齿衄等。

【诸家治验】  伤寒或麻疹、痘疮后,余热不退,烦冤咳嗽,口渴,心下痞硬,或呕或哕者,有效。(《类聚方广义》)

又治骨蒸劳热,渴而上气,衄血,唾血,燥渴烦闷,不安眠者;并治消渴,贪饮不止,口舌干燥,身热不食,多梦寝汗,身体枯槁者。(同上)

一男人患暑疫,数十日不解。虚羸脉细数,舌上无苔而干燥,好冷饮,不食,烦冤不堪,与竹叶石膏汤二三剂,烦渴解,食少进。后以气血枯燥,大便难,再与参胡芍药汤,徐徐恢复。(《橘窗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