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

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

【组成】

(1)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7.5g,生姜5g,茯苓3g。

(2)小半夏汤

即上方无茯苓。

(3)生姜半夏汤

即小半夏汤之分量稍异而生姜用汁者。

【调剂及用法】  首方三味,以水150mL,煎至90mL,去渣顿服,或一日两回分服。后二方各二味药同上。

【方意解说】  半夏为极好之止呕药,配以生姜,不但可以制半夏之毒性,并能增强健胃镇呕作用,伍以茯苓之利水、逐饮,镇静定悸。本方只此三味,作用明确,配合适当,为最有效之止呕剂。如此完善无流弊的止呕剂,现今西药中亦罕有其匹。

【适应标的】

(1)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要略》云: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又云: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又云: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2)小半夏汤

《金匮要略》云: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又曰: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3)生姜半夏汤

《金匮要略》云: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运用范围】  本方为止呕吐之妙剂。诸病呕吐不止者,或饮食汤药不进等,均可应用,尤其对妇人怀孕时之呕吐,更为奏效。此外慢性胃炎,酒客早晨呕清涎,脚气病呕吐等均有效。

【诸家治验】  一商人患脚气,咳嗽甚,全身皆肿,呼吸迫促。有冲心之兆,与越婢加术汤无效,与甘遂丸小下利。一日忽呕逆,水药不能入,气息急迫,不能平卧,坐而按摩其脊,阴囊肿甚,片刻不安。以呕甚,投小半夏加茯苓汤,稍能受,连服三日而呕逆止,能啜粥,小便清利。仍进本方,逐日快利,肿随消,三十日许而痊愈。(《丛桂亭医事小言》)

橘泉按:余对妊娠呕吐,屡用本方煎剂加伏龙肝,百分之九十可奏效。伏龙肝即灶心土,因苏地之灶每用砖砌,不易挖出,故改用火砖汤代水煎此方药。法用不拘新旧之砖或瓦片一二块,置炭火上烧红,用清水一大盆(选无油腻之大盘,面盆或瓦钵均可),将烧红之砖块淬入水中,再烧再淬,次数愈多愈佳,即将此水煎药,余水仍可取以代茶,功效奇佳。本方对于普通呕吐以及慢性胃病之呕吐均有效。最近上海药市已将伏龙肝列入伪药停售,但此药临床上不可少,医工及病家可仿上述火砖汤法自行制用。

大半夏汤(《金匮要略》)

【组成】  半夏20g,人参4g,蜂蜜30g。

【调剂及用法】  上三味,以水150mL,先煎半夏、人参,取70mL,去渣,再入蜂蜜溶化,一日二至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用大量半夏以镇吐,合人参之健胃,更佐以蜂蜜之缓和营养,兼有润肠作用,以治胃反呕吐而大便不顺者。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云: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三因方》曰:大半夏汤治心气不行,郁生涎饮,聚结不散,心下痞硬,肠中沥沥有声,食入即吐者。

《外台秘要》云:大半夏汤治呕而心下痞硬者。

橘泉按:人参所以治心下痞硬,是胃机能衰弱,《三因方》所谓“心气不行郁生涎饮”,当系精神郁郁而消化障碍之胃中停水。“肠中沥沥有声”,即肠胃弛缓无力而致之振水音。据此可知本方所治为慢性胃病、胃弱、胃肠弛缓性呕吐、痞硬便秘等。

【运用范围】  胃弱、胃弛缓下垂、胃扩张、慢性胃炎、胃内停水、胃酸缺乏、胃癌之初期等。

【诸家治验】  泉州佐野豪族,食野喜兵卫家仆元吉者,年二十余。膈噎已两年,每十日、五日必发,顷者胸腹胀满,全身愈不安,众医皆以为不治。先生为处大半夏汤饮之,辄吐出,每吐必杂黏痰,居八九日,药始得下,饮食不复吐,服药两月而痊愈。(《建殊录》)

按:此殆慢性黏液性胃炎。其所谓膈噎,十日五日必发者,是时黏液分泌集于胃口,致食入即吐。黏痰吐出后,有数日之小安,故其膈噎有发作性也。

桥本忠介,年三十余。疹子既出,发热犹未减,疹欲收而未收,卒吐饮食,如是者二三日,就诊于余。按其腹心下痞硬,胸腹辘辘有水声,因与大半夏汤,尽二帖而欲吐不吐,胸中愦愦不安。三帖后稍间。是夜下利二三次,吐全止。然身热犹未解,烦渴引饮,更与石膏黄连甘草汤。尽七帖而热退,疹亦随收。前后历十八九日而复原。(《麻疹一哈》)

按:此病之发疹,是否麻疹,抑胃肠病性荨麻疹,不得而知。其病之吐食,殆系急性热病合并胃肠炎。用本方以止呕,初则欲吐,胸中愦愦不安,幸下利二三次,后其吐始止,此由蜂蜜缓下之力导致。此病如用半夏泻心汤,其效常更著,疹与热当可更早治愈也。

又按:本方主治慢性衰弱性胃炎之呕吐而便秘者。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组成】  半夏8g,厚朴6g,茯苓8g,生姜10g,苏叶4g。

【调剂及用法】  上五味,以水250mL,煎至150mL,去渣,一日三回分服。

【方意解说】  本方系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厚朴、苏叶,为镇逆、镇静、散郁、降气逆之剂,治妇人气郁胸闷,咽中如有炙脔者。本方有亢奋性发汗、健胃、镇静、镇呕咳、利尿、解食毒的作用。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橘泉按:此为神经性之歇斯底里球(俗亦称梅核气),系自觉有物塞于咽头,并非真有其物也。盖歇斯底里患者往往有此种自觉症状,现代医学称为“歇斯底里球”。据本人经验,本方不仅治神经性气逆如球状哽噎,即用于胃弱消化不良之胃炎,尤其因食鱼蟹而致之胃炎,见恶心,呕吐,胸中闷,泛泛欲吐者,亦有良效。

【运用范围】  神经性气逆、歇斯底里球、慢性胃炎、胃弛缓、停饮,见胃中有振水音、泛泛欲吐者。

【诸家治验】  张溪亭喉间哽哽,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头晕短气,心惊胆怯,不敢出门,稍见风即遍身疼痛,小便至则淋漓不畅,此梅核气也,与半夏厚朴汤调理而安。(《孙氏三吴医案》)

王小乙咽中每噎塞,咳嗽不出,余以半夏厚朴汤治之而愈。(徐忠可)

凡妇人诸病,宜宽其思虑,本方治忧恚甚佳。(葛仙翁)

橘泉按:上记数条治验例,似均属神经官能性疾患。

狭山侯臣三好蝶兵卫,年四十余。患噎膈,食道常有物如梗塞,食物至此每吐出,肢体清瘦,或以为必死。先生诊之曰:由心下至中脘之间,无凝结顽固之状,病在食道,且力尚强壮,何束手待毙乎?因与半夏厚朴汤理其气,时时用化毒丸以攻其病,兼自大椎节下间至七椎下间,每节灸七八壮。过五六日,咽喉间觉如火燃,试饮以冷水,即无梗塞之患。自此饮食少少进,病渐以愈。(《橘窗书影》)

按:“化毒丸”是日本方,为水银、砒素制剂,此病似为梅毒性食道病,亦多少兼有神经性者。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组成】  麦门冬18g,半夏9g,人参、甘草各2g,粳米10g,大枣5g。

【调剂及用法】  上六味,以水300mL,煎至150mL,去渣,一日三回分服。

【方意解说】  麦门冬为滋养强壮性缓和止咳药,辅以甘草、大枣之缓急,人参、粳米之养胃,半夏之逐水镇呕。用于衰弱患者之咳嗽,如肺结核轻度之喉头结核等。《金匮要略》所谓“大气上逆,咽喉不利”“病后劳复发热”等,为主其证。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云:大气上逆,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又云:病后劳复,发热者,麦门冬汤主之。按:病后及劳复发热,殆热病后续发肺结核之类。

《肘后百一方》云:麦门冬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者。

【运用范围】  肺结核之咳嗽、喉头结核的初期、病后及虚弱人感冒性气管炎、支气管喘息之干咳无痰、咽喉干燥痛等。

【诸家治验】  虚劳咳逆,手足烦热,羸瘦骨立,或咳血、衄者,麦门冬汤屡获奇效。(《松原家藏方》)

本方治消渴,身热,喘而咽喉不利,又治久咳劳嗽,喘满短气,咽喉不利,有时恶心呕吐者甚佳。(《类聚方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