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丸)(《伤寒论》)

【组成】  人参、甘草、白术、干姜各9g。

按:本方又名人参汤。

【调剂及用法】  上四味,以水200mL,煎至100mL,一日三回分服。

【方意解说】  人参健胃,主治心下痞,干姜健胃、逐水,白术利尿、逐水,甘草缓和干姜之刺激,以助人参之养胃。本方主治心中痞,胸中有寒,多唾涎,或水样泻,脏寒腹痛者。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按:此指出本方主治非在下利,而在心下痞、胸中寒,在胃而不在肠也。

又云: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又云: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丸主之。

按:喜唾为胃之虚寒。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殆系胃肠型流行性感冒,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胃肠病,上吐下泻,古人均称为霍乱。寒多不欲饮水者,是胃肠病中倾向于虚弱慢性的一型,用本方最适。

总之,本方之适应标的,为贫血虚寒体质,不渴、小便清、大便倾向于溏薄、手冷、脉迟、腹软或胃内停水等。

【运用范围】  胃机能衰弱,慢性胃炎之胃痛、口中多唾液,胃弛缓、胃扩张、慢性胃溃疡经久者,胃癌之初起,妊娠恶阻之喜唾,慢性无热性肺病吐血、萎缩肾,面色苍白、浮肿,小便自利、大便溏者。

【诸家治验】  一男子项背强急,腰痛,饮食停滞,时时胸痛,心下痞硬,噫气喜喘,与理中汤兼当归芍药散而治愈。(《成绩录》)

按:此为贫血虚寒体质,患消化不良性胃病胃痛,故以归芍散补血、活血,以治项背强及腰痛;以理中温胃、健胃,甚合拍。

一妇人患胸痛者一二年,发则不能食,即食亦不能下咽(按:当系仍欲吐出),手足微厥,心下痞硬,按之如石,脉沉结,乃与人参汤(按:即理中汤)服之,数日而诸症渐退,胸痛亦痊愈。(《续建殊录》)

按:胸痛当指胃痛,胃痛发则不能食,食即吐出,殆系胃炎或胃溃疡等。但此胃病患者其手足微厥,而脉沉结,又显然为贫血虚寒的素质,于是可知本方之主治,适应于贫血虚寒性胃病。

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组成】  蜀椒3g,干姜7g,人参4.5g,饴糖一匙。

【调剂及用法】  上三味,以水150mL,先煎至70mL,去渣,加入饴糖溶化后,一日两回温服。

【方意解说】  蜀椒为健胃、驱寒、驱虫、镇痛药,伍以干姜之健胃、驱水、止呕,人参健胃、和中,饴糖缓和急迫,古人所谓甘温和中。用治心腹中大寒痛呕吐,如贫血拘挛性胃肠蠕动不安、挛急痛以及蛔虫攻痛等。

【适应标的】  《金匮要略》曰: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大建中汤主之。

按:“心胸中大寒”“腹中寒”是胃与肠皆贫血拘挛攻痛。胃中攻痛则呕,不能食,肠中攻痛则蠕动剧,上冲皮起,在外面见似有物上下。此即肠蠕动不安之症,原因为寄生虫或神经痉挛。本方辛热甘温,可收著效。

【运用范围】  肠弛缓、水毒停滞而发肠疝痛,肠寄生蛔虫扰动发胃痛腹痛,贫血拘挛性胃肠神经痛、慢性胃炎、饮水停滞等均宜。

【诸家治验】  一男子年七十余,胸满心下痛,发作有时,或吐蛔虫,伏枕三月余,余以此方,病即愈。(《古方便览》)

一妇人年三十二,患腹痛三月许,饮食不进,日益消瘦。诊之,脐旁有块,如有头足,心下及胁肋拘挛,重按则痛,轻按则适。乃与本方,病日减,未几痊愈。(同上)

本方治寒饮升降,心腹剧痛而呕,故治疝瘕腹中痛,亦治蛔虫攻痛,余屡用之而屡验。(《类聚方广义》)

按:小建中汤治虚劳里急,拘挛腹痛,为病之轻而方之小者;大建中汤治心腹大寒痛,上冲皮起,攻动不安,而呕不能食,是病症之重而方之大者。然所谓“虚劳里急痛”大寒痛等,是贫血拘挛性腹痛,原理同而痛之程度不同而已。大、小建中汤方药虽不同,而治疗用意则同,故均用饴糖之缓急为主药也。《外台》解急蜀椒汤即本方去干姜,加附子、粳米而成,方意及应用范围与本方同。(解急蜀椒汤见《外台秘要》)

吴茱萸汤(《伤寒论》)

【组成】  吴茱萸4g,人参、大枣各3g,生姜5g。

【调剂及用法】  上四味,以水200mL,煎至100mL,去渣,一日分三回温服。

【方意解说】  吴茱萸、生姜健胃镇呕,而吴茱萸尚有镇痛之效,人参主治心下痞,为兴奋性神经强壮药。大枣缓和黏滑,以制姜、萸之刺激性。综合言之,本方适用于慢性虚寒性胃炎、胃痛痞闷、干呕、吐涎沫,胃病反射引起之头疼、呕逆等。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按即胃病),吴茱萸汤主之。

又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又云: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云: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按:综观《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本方主治之条文,即可知本方所治悉属虚性寒冷性胃肠病,尤其以呕吐为主症,则本方为温性兴奋、强壮、健胃、驱水、镇呕剂也。

【运用范围】  老人及贫血衰弱人的急性胃肠炎、吐利、手足冷,慢性胃炎、胃弛缓、胃内停水、胃弱、因食生冷感寒而起之胃病等。

【诸家治验】  堀氏某,卒发干呕,医以小半夏汤,七日不瘥,其声振四邻。先生诊之,心下痞硬,四肢厥冷,乃与吴茱萸汤,三日而愈。(《续建殊录》)

又浪华贾人岩城氏之仆,初患头痛,次呕而腹痛,手足厥冷,大汗如流、昏冒,气急息迫,不能言语。与吴茱萸肉,诸症顿除。既而困倦甚,乃更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调治数日而瘳。(同上)

按:以上两例,似均属急性胃炎,而体质虚寒,病状为无热性,而有心脏衰弱脱水倾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