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2学时
〔面授时数〕1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儿科“五脏证治”的辨证论治体系;掌握儿科治疗用药特点及内治法。
2.熟悉儿科疾病的外治法。
3.了解儿科疾病的针灸、推拿等其他疗法。
本章所述,为儿科辨证的纲领及治疗儿科疾病的13种内治法、15种外治法及其他疗法,并述明了辨证与论治的特点,所以,称之“儿科辨证论治特点。”
儿科辨证以钱乙首创的“五脏证治”为准绳,儿科疾病的治疗用药要审慎、果敢而又要中病即止,针对儿科各种疾病,可采用内治、外治、针灸、推拿等方法。
学习本章内容,应从掌握儿科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入手,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儿科辨证论治的特点。同时,要熟悉儿科疾病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学习这些治法的重点是掌握其适应证与代表性方药或操作方法。
第一节 五脏辨证
小儿由于其生理病理特点,在辨证论治中亦有其特点,除一般运用六经、八纲,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等方法,基本和成人相同外,前人还根据小儿机体的特点,创立了“五脏证治”的辨证论治体系。主要通过四诊搜集证候,按五脏所主加以分析归纳,对临床辨证有一定的帮助。其法首先见于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以后张洁古、万密斋、王肯堂等各有所补充。兹综合如表1:
表1 五脏辨证纲要
五脏 所主 本病 色诊 脉象 辨证 性能表现
肝 风 惊叫、直视、呵欠、项强、抽搐 青 弦 寒:目珠青、手足挛缩,厥冷,呕涎
热:目赤,烦闷、口中气热,手足乱动,甚则抽搐
实:目直视、惊叫,颈项强急,甚则身反折强直
虚:咬牙,多呵欠,徐徐瘈疭 常有余
心 惊热 心悸,壮热,哭叫,渴饮,手足动摇。神乱不安 赤 数 寒:形寒肢冷,心区憋闷,气短
热:目赤,壮热,口中气热,喜饮,欲就冷,手足烦扰
实:壮热,烦渴,哭叫,喜仰卧或昏睡,发惊搐
虚:神疲,气短,自汗,卧而动悸不安 为火为热
脾 湿 体重、困倦,多睡,不思饮食,泄泻 迟(缓) 寒:腹胀,便溏,嗜卧,肢倦
热:目内黄,腹胀,口臭,便秽,尿黄
实:腹胀痛,矢气臭秽,身热饮水,泄泻黄赤
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昏睡,露睛 常不足
肺 咳喘 喷嚏,流涕鼻塞,咳嗽喘息,哽气或长出气,闷乱 白 浮 寒:鼻流清涕,喷嚏,咳嗽,喘闷,渴不喜饮
热:喘咳,呼吸不利,鼻干或衄血,手掐眉目鼻面
实:喘急,气粗,面赤,目突,稠痰不出,便秘尿赤
虚:哽气或长出气,喘而气少,皮毛干燥,面色白 娇脏
肾 虚寒或虚热 目无精光,畏亮足胫逆冷,或舌红,少精,烦躁不眠 黑 沉 虚:阳虚:面浮,灰暗或㿠白,形寒便溏,尿清长或不禁
阴虚:舌红少津,烦躁不眠、便干,尿短 常虚
五脏证治:通过儿科不断临床实践,亦在不断向前发展。清代温热学说的创立,更加丰富了儿科学的治疗理论。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吴鞠通,他们从临床中观察到儿科热性病居多,传变迅速。因此,不能机械地照搬用世俗通套之方。叶氏在《幼科要略》中提出,必须根据小儿生理特点进行辨证论治,预防疾病传变恶化,不能以见证施治来代替。叶氏对小儿热病的治疗法则,在五脏证治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序学说,以四时新感六淫之邪立论。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阐述了一种由外感而引起的昏迷、惊厥、四肢厥冷,身体壮热、为小儿暑厥。外感暑邪,为此病产生的主要病因。暑邪为阳,易伤心气入营而煎熬阴血,热伤津液,热极生风,燥伤肝,故易牵引肝风内动而出现痉厥。叶氏认为暑邪初在卫气,则为恶寒、头痛、气粗,热甚微渴,邪渐入营,则见谵语,烦躁,蒸热。舌绛,则为热陷心包。热伤肝,故见昏迷惊厥,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唇焦舌燥等证。若病入血分,反渴不多饮,唇舌绛赤,出现斑疹昏狂。这是叶氏卫气营血理论,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总之,小儿病的辨证论治,首先应当掌握小儿机体的特点,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运用五脏证治理论对小儿杂病进行治疗,运用六经、卫气营血,三焦和时序学说,对小儿热性病进行治疗。在实践中,对各种辨证方法应该恰当结合,灵活运用,才能做到确切无误。
第二节 儿科治疗特点
小儿疾病的治疗大法,与成人基本相同,由于小儿生理和病理上的待点,故在药物剂量、药物选择、给药方法和各种疗法的运用上,都具有许多特点。
治疗小儿疾病的方法很多,有内治法、外治法、针灸法、推拿法、捏脊法、刺四缝穴法、割治疗法、灯火燋法、拔罐疗法等。这些疗法的运用,应该根据儿科的特点,针对不同疾病,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并适当地选用适合病情需要的有效疗法,这样才能达到祛除病邪,调整阴阳,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的目的。
儿科治法的用药特点
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谨慎:小儿体属“稚阴稚阳”,在病理上的特点之一为变化迅速,易虚易实,因此争取时间,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儿科总论》中特别提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捕风捉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因此小儿用药,不仅要及时、正确,还必须注意谨慎。
2.治疗要中病即止:这是小儿用药的另一个特点,小儿机体柔弱,如草木之萌芽,对药物的反应,较成人灵敏,特别是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和有毒攻伐之品,应用时更须注意。苦寒能戕伐生发之气,辛热足以耗损真阴,克伐之剂用之不当要引起气阴亏损,在应用时必须中病即止。
3.掌握小儿中药的煎服方法:治疗小儿疾病,汤药是一种主要剂型。煎出的药量,根据年龄大小来决定:乳儿(<1岁)60〜100毫升;幼儿及幼童(1〜6岁)150〜200毫升;学龄期儿童(7〜12岁)200〜250毫升。小儿服中药,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服药次数,新病、急病要分几次服,慢性疾病可以少几次。如感冒高热、肺炎喘嗽,一日内可分4〜5次服;而哮喘根据发作规律,在发作前半小时服一次,一日內服药次数也不得少于三次。二是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小儿服药不能急于求成,对拒服的小儿,可固定头手,用小匙将药液送到舌根部,使之自然吞下,切勿捏鼻,以防呛入气管。三是可以加适量的调味品。如苦寒酸辣之品,可加甘草有利服用。昏迷的病儿,可用鼻饲法给药,用针头抽取药液后徐徐注入。鼻饲散剂必须调得非常稀薄,最后还应注入少量开水,以免造成管腔阻塞。
4.掌握小儿药物用量:由于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医者经验而不同。但用药时间较短,中病即止,为方便计算,临床上可采用下列比例用药: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为成人量的1/3〜1/2,幼儿及幼童2/3或近于成人量,十四岁以上用成人量。以上成人量指一般用量并非大剂量。有的小儿药量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补阴养血,消食和中一类平和药物,便是如此。
第三节 常用治法
(一)内治法
1.疏风解表法:主要适应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由于邪毒郁闭肌表,开合失司,故可出现发热、恶风、汗出或无汗等。可用疏散风邪的方药,使郁于肌表之邪毒从汗而解。如麻疹即将透发的阶段,亦宜用解表法以透疹。小儿风邪水肿初起,上半身肿较显著的也可运用解表法,起到发汗消肿的作用。皮肤疮毒初起,亦可从汗腺排除。小儿黄疸有表证者,亦可用解表退黄,起到风能胜湿的作用。
表证有风寒、风热的区别,解表法又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类。
辛温解表法,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如发热、恶寒、流涕、咳嗽等,宜用荆芥、防风、陈皮、苏叶、葱白等药,常用方剂,如葱豉汤,杏苏散、参苏饮之类。
辛凉解表法,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邪在卫分,证见身热头痛,微恶风寒,有汗口渴,咽疼等,宜用银花、连翘、薄荷、蝉衣、竹叶、桑叶、菊花、牛蒡子等药,常用的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之类。
临床具体运用解表法时,还须根据病人体质和病情的不同,配以补气、助阳、化痰、理气、滋阴、养血等法进行治疗。尤其小儿外感,邪多犯肺,每兼有咳嗽痰多等证,故于解表剂中,适当加入宣肺化痰之品。若小儿内有伏热,切忌发汗太过,因过汗可以伤阴。如病已传里,或内脏功能失调引起恶寒发热,头痛体倦等证,以及剧烈吐泻后身体极度虚弱者,均不适宜用解表法。
2.止咳平喘法:主要适用于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寒痰内伏可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方药,如小青龙汤,苏杏二陈汤等;热痰内蕴可用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的方药,如定喘汤,麻杏甘石汤等;咳喘久病,每易由肺及肾,出现肾虚的证候,故在止咳平喘的方药中,加入温肾纳气的方药,如杜仲,木蝴蝶、参蛤散等。
3.清热解毒法:主要适用于邪热炽盛的实热证。如温热病、湿热病、斑疹、痢疾、血证等。其中可分为辛凉解热、苦寒清热、苦泻降热、咸寒泻热等。应按邪热之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脏、入腑等,分别选用方药。当病邪由表入里而表邪未尽解者,可用梔子豉汤,葛根芩连汤清热透邪;属阳明里热者,证见壮热烦渴,可用白虎汤清热生津;如实热内结,便秘苔黄,可用小承气汤以推荡积热;湿热化火或湿热留恋,证见痢疾,黄疸或湿遏热伏,可用白头翁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等以清热化湿;湿热之邪入于营血,发为神昏、斑疹,可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神犀丹等清热凉血;当出现丹毒,疔疮走黄、下痢脓血等火热实证者,可用五花地丁饮、黄连解毒汤等以清火解毒;当肝胆火旺,湿热内蓄,可用龙胆泻肝汤以疏泻湿热之邪。
4.凉血止血法:主要适用于有出血证候。如鼻衄、齿衄、血尿、便血、紫癜等。常用方药如犀角地黄汤、玉女煎、小蓟饮子、槐花散等,单味三七、白芨、仙鹤草、以及成药云南白药等,也有较好的止血作用。血证主要多由血热妄行,血不循经引起,但“见血休治血”。如气不摄血、脾不统血、阴虚火旺等其他原因,也可引起出血,可与补气、健脾、养阴等药配合应用。
5.镇惊开窍法:主要适用于小儿抽搐、惊痫等证。小儿暴受惊恐,神志不安,夜啼惊叫,可用硃砂安神丸,磁硃丸或双勾、蝉衣、荷叶蒂、硃砂染长灯芯等。安神以镇惊;热极生风,项强抽搐,可用羚羊角钩藤汤等镇惊熄风;热入营血而神昏、惊厥,可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清热镇惊,芳香开窍以解毒;痰浊上蒙,惊风抽搐,可用苏合香丸、小儿回春丹等豁痰开窍;感受时邪秽浊之气而吐泻昏厥,可用行军散,玉枢丹(紫金锭)、红灵丹等辟秽开窍。
6.祛痰法:主要适用于各种疾证。常用方剂,如祛风化痰,六君子汤加全虫、姜虫。燥湿化痰,如二陈汤。清热化痰,如温胆汤。温肺化痰,如干姜甘草汤;滋阴化痰,如养阴清肺汤。消食化痰,二陈汤合焦三仙。脾虚湿聚生痰,如苓桂术甘汤。肾虚水泛为痰。如金匮肾气丸等。所谓“见痰休治痰”,宜索其病本而治之是也。
7.消食导滞法:主要适用于小儿饮食不节、乳食内滞之证,如小儿腹胀,腹痛,积滞,疳证等。小儿脾胃薄弱,若饮食不节,恣食无度,则脾胃运化无权,轻则呕吐泄泻,厌食腹痛,重则为积为疳,影响生长发育。常用方药如保和丸(治食积化热)、枳术丸(消补兼施),香砂六君丸(健脾助化)、在消食导滞药物中,鸡内金能化食积,麦芽能消乳积,山楂能消肉食油腻,六曲能化谷食积滞(可以制成焦三仙),莱菔子能消麦面之积。如因暴食积滞,腹胀痛甚,大便不通,可酌用备急丸(大黄、干姜、巴豆霜三味药制成绿豆大丸子),毎服1〜3丸(小儿量),竣泻导下,通则不痛。
8.安蛔驱虫法:主要适用于肠道虫证,如蛔虫、蛲虫等。其中尤以蛔虫变化多端,可合併胆道蛔虫证、蛔虫性肠梗阻等,发生这些情况,若用猛烈驱虫药,反易造成虫体躁扰,加重病情,此时当先安蛔缓痛为主,方用乌梅丸,蛔厥吐蛔,昏不知人,亦用乌梅丸。如唇红口渴证见热象者,用连梅安蛔汤;如形寒肢冷,便溏呕吐者,用理中安蛔汤,待病势缓和后,再予驱虫。常用驱蛔方剂,有追虫丸、下虫丸等。驱蛔虫有效中药如使君子、苦楝根白皮等;驱姜片虫有槟榔等;驱蛲虫有蛲虫散(使君子粉7份,生大黄1份制成),配合百部煎剂灌肠等。
9.利水消肿法:主要用于水湿停聚,小便短少而水肿的患儿。若为湿邪内蕴,郁而化热,水湿泛于肌肤,口渴尿赤者,则为阳水;若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脾失健运,水湿内聚为肿,则为阴水。常用方剂,若阳水可用茵陈五苓散、麻杏五皮饮、越婢加术汤等发汗似利尿。若阴水可用防己黄芪汤加附片(少量)、真武汤等补气行湿、温阳利尿。此外,如冬瓜皮、大蒜子、车前草、荠菜花、苡米根等也有较好的利尿消肿作用。
10.健脾益气法: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不足的小儿,如婴儿腹泻、疳证及病后体虚等。常用方剂如七味白术散、四君子汤、异功散,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白术、鸡内金等分研细冲服,有健脾助化作用,单味淮山药粉调服,有良好的健脾止泻作用,为儿科常用药物。气虚与脾虚,关系密切,治气虚多从健脾着手。健脾时又多借助补气,故两者常配合运用,如四君、六君之类。
11.活血化瘀法:主要适用于各种瘀血之证。如久痛久胀入络,口唇青紫,漱水不欲嚥,肌肤有瘀斑,瘀点,以及胸腹满痛如针刺,痛有定处等,为瘀血阻络之征。常用方剂如桃红四物汤、三仁绛复汤、失笑散等。基于“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故活血化瘀中,常辅以益气行气的药物。如兼血热瘀阻则配丹参、丹皮;血寒瘀阻则配肉桂、延胡。
12.培元补肾法:主要适用于小儿胎禀不足,肾气虚弱及肾不纳气之证,如解颅、五迟、五软、智力差、哮喘、遗尿等。常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荔枝、蛤蚧、胎盘粉等。
13.回阳救逆法:主要适用于小儿元阳衰脱之危重证候。临床可见面色㿠白,神疲肢厥,冷汗淋漓,气息奄奄,脉微欲绝等,此时必须用竣补阳气的方药加以救治。常用方剂如四逆汤、六味回阳饮、参附汤、参附龙牡汤等。如在夏月气阴两伤,则用生脉散。
(二)外治法
1.搐鼻法:是用药物吹入鼻内,刺激鼻腔取嚏的一种方法,如用通关散吹鼻取嚏,以治风痰闭塞,昏迷不醒。
2.取涎法:主要适用于小儿寒痰闭塞,口噤、目张、两手握拳的闭证,先用乌梅擦牙龈,再用稀涎散少许,启口灌下,或用雄黄解毒丸,按年龄大小服2〜3丸,取吐稠涎,人即清醒。
3.熏洗法:即用药液蒸气,薰洗患儿肌表的方法。如麻疹不透用芫荽、紫苏(寒麻)、椿根白皮、西河柳(热麻),煎汤薰洗,以助透疹。水肿可用浮萍,葱白煎汤熏洗全身以发汗消肿。在应用熏洗法时,应注意避免受凉感冒。
4.蒸气吸入法:是用蒸气吸入器,使水蒸气由病儿口鼻吸入的一种方法。常用于肺炎。使用时亦可加入芳香挥发性的药物。将蒸气吸入器的酒精灯点燃后,待水沸而有蒸气喷出时,直接喷射于病儿口鼻内,与蒸气喷口的距离,须视蒸气强弱而定,通常吸入15〜30分钟。如上海儿童医院用白毛夏枯草、板蓝根、川芎等药,作蒸气吸入,治疗新生儿肺炎,已获得良好效果。
5.吹喉法:是将药末吹入喉部的外治方法。如锡类散吹喉,专治烂喉时证,及乳蛾、牙疳、口舌腐烂。冰硼散吹入,治咽喉红肿作痛,口疮焮红。
6.发泡法:是利用某些中草药敷于皮肤引起发泡的一种外治方法。如用喉症异功散治乳蛾(扁桃体肿大),用此药一豆大,置膠布上贴于患侧颈项外部,历24小时取去,则见外部发泡而喉痛消失,宜将水泡刺穿引流,泡皮不要撕去,用酒精消毒,盖以消毒纱布即愈,或用茅膏菜(地下明珠)全株烘干研细瓶藏,每用一豆大,按上法贴患侧外部,亦收同样疗效。此方更适用于陈旧伤痛,风湿痛,骨质增生痛等,有一定的痛点者,外贴发泡后,收到良好效果。
7.括痧放血法:用细瓷碗口蘸清油括背部夹脊两旁近胸腹处,连括数次后,局部起紫黑肿块,病的自觉症状即见缓解的一种急救疗法。适用于小儿中恶发痧,腹痛昏沉,四肢末梢乌紫,括后腹痛缓解,人即清醒。如危重者可配合针刺十宣穴(即双手指尖),促进循环,以开通闭塞。
8.灯火疗法:亦称“灯火燋法”,是火灸的一种,古人用以治疗脐风,惊痫抽搐,以及突然卒死、风痰闭证。能够疏风散表、行气利痰,解郁开胸,醒神定搐,对于小儿经络凝滞,脏气不舒之证,以火散之,起到脏气流通,营卫宣畅的作用。其方法以灯芯蘸麻油燃火,以烧灼所选定的穴位或部位,手法必须迅速,一触及皮肤便即离去。其取穴方法例如《幼科铁镜》中取囟门、眉心、人中、承浆、两手大指少商、脐心、脐轮(六燋)共十三燋,治疗脐风。但对邪已入里的实热证,久病体弱,久热消渴的虚热神烦,阴血亏虚等证,均禁用此法。
9.揉羊毛疔法:用生面粉、鸡蛋白、白酒各适量和匀成团如鸡蛋大,置小儿胸部顺手揉动,30〜40圈后,撕开面团在光照中可见到丝状物如羊毛,色白而靭,如见棕褐色则病情较重。此法来自民间,适用于小儿发热呕吐,水入则吐,如喷射状。烦躁不安,用面团反复揉胸——即胃之上脘后,再给五花地丁饮加味(银花、菊花、蒲公英、紫背天葵、天丁、地丁、白蔻、芦根、桔皮、竹茹)煎汤,另用锈铁一块烧红置碗内加黄连1克开水淬成50毫升,分数次兑药服,但每次只给服5〜10毫升,小量呷服,以呕止为度。
10.泥疗法:取干净无砂砾杂质的黄土约一碗,以冷开水调湿作成饼状如碗口大,1.5厘米厚,包以薄纸待用。此法适用于小儿高烧不退,头热如火,胸腹之热如焚,不恶寒而恶热,口渴有汗者,即将所作泥饼分敷于头部及胸腹部,泥热则再调再敷,换敷两个小时后,体温即随之下降。防止了高热惊厥。
11.热熨法:这是将药物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肌表的一种外治法。如用炒热食盐熨腹部,以治腹痛,用葱白抖烂炒热熨脐周及少腹,以治尿闭等。
12.敷贴法:这是用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研粉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外治法。如用丁香、肉桂等药粉,撒贴于脐部,以治泄泻,再如在夏季三伏天、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末,以生姜汁调成药饼,中心放少许丁香末,敷于肺俞、膏育、百劳穴上,治疗哮喘,谓之“冬病夏治”。
13.涂敷法:这是用新鲜的中草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水调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如用鲜马齿苋、鲜芙蓉花叶、鲜仙人掌等任选一种抖烂或青黛粉茶水调,外敷腮部,治疗痄腮。用白芥子粉加等量面粉,以温水调成糊状,用纱布包好敷于背部,适用于肺炎喘嗽后期湿性啰音不吸收者,亦可用于胸腔积液的患儿。
14.罨包法:这是用药品置于局部皮肤,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敷法。如用五仁散研细如膏敷患儿手足心,治烦热不退。用吴萸、南星、明矾研细加面粉醋调成饼敷两足心,治小儿寒痰结胸。用五倍子研粉加醋调罨包脐内,以治盗汗等。
15.擦拭法:用药液或药末擦拭局部。如用冰硼散擦拭口腔,或用淡盐水、银花、甘草煎汤,洗涤口腔,治疗舌红,苔黄的口疮。或用75%的酒精拭搽局部的水火烫伤,以退热止痛。
第四节 针剌与推拿
(一)针刺疗法 这一疗法,可以单独治疗某一疾病,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与药物治疗配合。小儿针刺疗法的基本知识,大体与成人针灸知识相同。但是对小儿进行针刺治疗,比较成人要困难一些,由于小儿体质柔弱,感受针灸的耐受力不强,多数患儿对针灸疗法感到恐惧,不能很好地与医护人员进行配合。一般儿童也不能象成人那样明确的反映针刺所产生的酸麻胀感,故对儿童应采取恰当的针刺疗法,更不宜深刺或留针,一般可采用浅刺速刺的方法,留针防止体位变动,发生弯针,折针等危险事故。在《灵枢•五阅五使篇》刺婴儿法中,就提出了适合小儿的针刺疗法:“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急)发针,日再可也”。可资借鉴。
1.针刺手法
(1)蜂刺法:针刺的手法,在针尖点进皮肤时,将拇、食二指迅速微捻45度,一俟针尖刺入皮肤后,随着捻转迅速将针提出,其势好象蜜蜂刺入一样的快速,一刺着人体立刻飞起。
(2)镇解法(泻法或镇静解热法):即抑制疼痛、解热祛邪的一种泻法。针刺快速进入皮肤,捻针的角度为180度,针体进入一定的深度后,即迅速捻转数次,然后停捻,留针数秒钟,随即捻针缓慢地退出。
(3)激发法(补法或点激法):是一种激发兴奋的补法,以轻微的捻转,把针尖刺入皮肤,捻针的角度小而慢为90度,待针刺浙渐抵达适当深度便退针,迅速把针提出。
(4)调整法:用于调和气血的方法。轻微捻转,把针尖刺入皮肤,徐徐捻动而深入肌肉,捻针角度在90度以内,进针到适当深度就退针。自进针到退针都应当缓慢均匀。可记常用的五个总穴位:“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还有一个穴,胸腹内关谋”。
小儿用直接灸法或针上灸法都比较困难,一般均用艾条间接熏灸穴位。
2.特殊的针刺方法
(1)皮肤针:这是一种浅刺皮肤所用的针,按针数的多少和形式,分为梅花针、七星针。使用前把针具,及叩打部位进行消毒,用右手持针柄,借手腕的力量,在需要治疗的穴位进行叩打,用腕力弹刺,以局部皮肤潮红充血为度。儿科多用在广泛的麻痹,脑炎后遗症及抽风的治疗。应用时,要对针尖进行检査,针尖必须无弯曲。凡皮肤有溃疡者,暂不宜使用皮肤针治疗。
(2)刺四缝法:四缝是经外奇穴,它的位置在食、中、无名指及小指四指中节,是手三阴经所过之处。针刺四缝可以解热除烦,畅通百脉,调和脏腑等。常用于治疗疳疾和小儿厌食证。具体操作方法: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毫针针刺,约一分深,刺后用手挤出黄白色粘液,每日刺一次,直到针刺后不再有黄白色粘液挤出为止。
(3)指针刺激法:指针是运用指爪在一定的穴位上进行掐切、弹点、按压、揉运。运用指针疗法的力量,分为强中弱。点法,用指在一定穴位上弹点。揉法,用指端在一定穴位上揉运。按法,用指端在一定穴位上按压。掐法,用指甲在一定穴位上掐之。此种疗法最易为小儿接受。
(二)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古人称按摩,《素问•气血形志篇》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说明推拿疗法由来已久,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医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所积累的经验总结。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至明代已著成了小儿推拿疗法专书,如《保婴神术按摩经》、《活幼秘旨》、《小儿推拿广义》等书,逐渐形成了小儿推拿专科。
推拿疗法用于成人者称为按摩,用于小儿者称为推拿。推拿和按摩都是医生以双手在患者体表一定的穴位,运用不同的手法,如推、揉、掐、按、运等法。使人体气血流畅,经络疏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实践证明:推拿疗法,对治疗小儿常见病,如疳积,惊凤,感冒等病,确有一定疗效。
一般是用医生的手指和手掌在患儿身上某些穴位作各种刚柔相济,轻重适宜的不同手法,运用腕力、臂力集中于手部,推穴道,走经络(点、线、面),疏通郁闭,行气活血,调和阴阳,镇静安神,促进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驱邪扶正、增强抗病力量,使疾病获得痊愈。这种疗法,可以单独使用,亦可作辅助治疗。
1.推拿要点:
(1)轻稳:如手势鲁莽,用力过重,会给病儿加上痛苦,甚至发生意外。
(2)柔和:应心平气和,施以柔和手法,才能顺应妥贴,给病人以愉快的感受。
(3)准确:认证要准确,一种病必有一种病症,要因人因证施术。
2.推拿用量:推拿用量恰到好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般是以毎天推拿的次数,每次推拿的时间,每种推拿手法的强度和重复的次数,以及观察一些局部反应作依据的。一次推拿5〜10分钟左右,作为定量的依据,根据不同性别、年龄、体质和疾病情况,应用不同的手法,用量和时间,推至皮肤发红为度。手法以轻快柔和为主。
3.常用手法:
(1)推法:用拇指面(正、侧面均可)或食、中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直推法,如推上三关,用双手拇指面,由同一穴位起,向二端分开推,称为推法,如分推印堂穴可缓解头痛,分推膻中,分阴阳等。
(2)拿法:用拇、食二指或并用中指,按定所治部位,轻、重酌量,缓急捏拿,如拿腋窝、肘窝、肘弯、合谷、膝弯、出现痠麻感,可治闷痧,拿“膝眼穴”(在膝盖两旁陷中),治惊风抽搐,醒神开窍。
(3)按法:用指尖或指腹或掌心直接压在穴位上,施以压力。此法适用于头面、肩部、四肢,而后者适用于胸脘腹腰的部位,如神阙穴。
(4)摩法:用食、中、无名指的指腹或掌心在治疗部位,由上至下,由左向右的摩转皮肤表面,手法要不轻不重,不缓不急,如摩胸腹以止痛。
(5)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以)或掌根,或鱼际,在选定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脉,作旋转循环揉动,如揉脐轮以止腹痛。
(6)掐法:用拇指或食指的指甲,按照经穴掐切,掐切人中穴,以醒脑清神,指掐足三里穴,以缓解腹中胀痛,作用近似于针刺,名之曰“指针”。以不掐破皮肤为度。
(7)运法:在手足或手足掌部,用拇指或中指的指面,在腕腹腰部位,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的指面,浮按着一定的部位,作旋绕移动运行,运法的面积较揉法为大,如运按脘腹部位以帮助消化。
(8)摇法:用双手扶住患者的头部或四肢关节作缓缓的摇动,以行气活血促进流通。
4.常用介质:推拿时为了减少阻力,増强润滑,防止擦伤皮肤。或者取得药物的协助作用,医生常在手上蘸一些液体或粉末,称为介质。推拿用的介质常有:
(1)生姜汁:有温热发散的作用,有助于驱风散寒。
(2)冷开水:有退热的作用。
(3)滑石粉:有润滑的作用。
(4)烧酒:有活血通络、降温作用。
5.适应证:
(1)急慢惊风、夜啼夜惊、惊风后遗症,可用掐揉等手法如两手合谷穴,有开窍镇惊,醒神安胃的作用。
(2)外感疾病,可用推拿法,使患儿全身四肢血脉通畅,如推天庭穴(自二眉间至发际),能解表发汗,清窍止头疼。
(3)小儿消化不良、食滞疳积、腹痛、便秘、呕吐、泄泻等病,都可用推拿法。如推十指罗纹面及食指侧面,从商阳至虎口等。
6.推拿禁忌证是较少的。比较严重的疾病,应与药物疗法密切配合,以免贻误病情。对皮疹性疾患,溃烂疮疡,皮肤瘢痕等疾病,应禁忌在患部作推拿疗法。
(三)其他疗法
1.捏脊疗法:此法是通过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达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为目的一种疗法。常用治疳证,婴儿泄泻及脾胃虚的患儿。具体操作方法:患儿俯卧,医者两手半握拳,二食指抵于背脊之上,再以二手指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作翻捲动作,二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即可,如此反复五次。每天一次,连续六天为一疗程,休息一天,再作第二疗程,对脊背皮肤感染及有紫癜病患儿禁用此法。
2.割治疗法:此法有调和气血,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等作用。常用以治疗疳疾和哮喘等证。割治部位常取两个手掌的大鱼际处。具体操作方法:将二手掌大鱼际局部消毒后,用大拇指揿住刀口旁约一厘米处,用0.4厘米宽的平口手术刀直戳割治部位,创口约长半厘米,然后挤出赤豆大黄白色脂状物,并迅速剪去,再用红汞棉球覆盖其上,绷带包扎,五天后即可解除包扎,在包扎期间,防止感染。
3.拔罐疗法:小儿常用口径3〜4厘米的竹罐或玻璃罐。先在局部涂上凡士林,然后将酒精棉球点燃,置罐内数秒钟,取出后迅速将罐紧罩在选定的皮肤上,由于负压,皮肤被吸入罐内而高起,约5〜10分钟后取去。此法能促进气血流畅,营卫运行,有祛风、散寒、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小儿肺炎喘嗽、腹痛、哮喘、遗尿等。但六个月以内乳婴儿,一般不适用拔火罐疗法;高热抽风,皮肤过敏,水肿,有出血倾向、明显营养不良及皮肤感染者,也不宜拔罐。取罐时以食指按压罐边皮肤,同时将罐向另一侧倾斜,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子即很快脱落,不能以手直接取罐,以免损伤皮肤,增加痛苦。
小结
1.根据小儿机体特点,创立了“五脏证治”的辨证论治体系,其法首先见于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以后张洁古、万密斋、王肯堂等各有所补充。
2.由于小儿生理的特点,因而在给药方法上都具有许多的特点。有内治法、外治法、针灸法、推拿法、捏脊法、刺四缝穴法、灯火燋法等,针对不同的疾病,在辨证论治原则下,选择适合病情的治疗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3.儿科用药特点,小儿体属“稚阴稚阳”,“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因此用药不仅要及时、正确,还必须注意谨慎。
4.在内治法中有疏风解表、止咳平喘、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镇惊开窍、祛痰、消食、安蛔驱虫、利水消肿、健脾益气、活血化瘀、培元补肾、回阳救逆等法,应在辨证论治原则下灵活用用。
5.外治法中有搐鼻、取涎、熏洗、蒸气吸入、吹喉、发泡、刮痧、灯火、揉羊毛疔、泥疗、热熨、敷贴、涂敷、罨包、擦拭等。宜辨证选用,适可而止。
《史记•扁鹊传》“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治成人如此,治小儿更要具备精深的医学素养。
复习思考题
1.儿科辨证以何为准绳,为什么?
2.儿科疾病有哪些内治法与外治法?
3.儿科疾病的治疗用药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