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7学时
〔面授时数〕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疖肿、小儿湿疹、赤游丹的临床特征、常见证治及与相类疾病的鉴別。
2.熟悉瘰疬、白秃疮、黄水疮的常见证治。
3.了解冻疮、尿布疹、烫火伤的发病特点、临床特征及预防与治疗方法。
本章所述,为小儿体表易发常见的疾病,所以统称之“外科疾病”。若以病名而论,则有一部分疾病同于中医外科学,但在病机、证候、治则、方药诸方面又有儿科的特点,二者不能等同视之,但可互相参考。
小儿肌肤疏薄,易受外邪侵淫而成诸般疮疖肿疹,或发热痒痛,或溃破糜烂。若治疗失当,不仅屡治屡发、经年难愈,而且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并发其他疾病。
学习本章内容,应在理解其病因病机的基础上,着重掌握临床特征和论治要点,尤其应掌握其外治法。并应熟悉相类疾病之鉴别,如疖肿与外痈、疔疮的鉴别,小儿湿疹与尿布疹的鉴别,赤游丹与丹痧、荨麻疹、胎赤、冻疮的鉴别等。
疖肿
疖肿是局部皮肤红肿化脓的一种外科疾病。临床以皮肤红肿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出脓即愈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夏秋季,可生于全身各部,但以头部为多见,常此起彼伏,反复发作,主要由热毒壅结皮肤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夏秋气候炎热,太阳曝晒,暑热之毒蕴于肌肤,与气血相搏,外发于肌表而成。严重者,热毒旁窜,互相蔓延,可致肌肉腐蚀,头皮窜空。亦有因痱子抓破皮肤、感染热毒而转成本病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多发于夏秋季,以头部为多见。
2.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自行破溃或切开后流出脓水。
3.一般无全身症状。
4.若初起时用力挤压或碰伤,往往可以转成疔疮。
本病应与疔疮、外痈鉴别:
1.疔疮:红肿范围较大,坚硬根深,如钉,多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且病势急剧,迅速蔓延,可致筋伤骨损。
2.外痈:随处可生,局部顶高色红,表皮光亮,初起无脓头白点,漫肿范围较大,且发病迅速,易肿易化脓,易溃易敛口。
(二)论治要点
本病按病情轻重可分为暑疖和蝼蛄疖,前者宜清热解毒,后者宜消肿清火,提脓去腐。临床上以暑疖最为常见。本病治疗的关键是内治配合外治,初起以内治为主,后期以外治为主。
(三)常见证治
1.暑疖:
证候:头面突发硬小结节,红肿疼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有黄白色脓头,破溃后流出脓水,或结块无头,三、五天切开后流出黄脓,口苦咽干,便秘溲赤。
治法:清热解毒。
方例:清暑汤。
2.蝼蛄疖(蟮拱头):
证候:头皮上突发硬节,形如曲蟮,根脚坚硬,溃破后虽出脓水而坚硬不退;或硬节三五枚相连,溃破脓出,其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
治法:消肿清火,提脓去腐。
方例:九一丹掺;太乙膏外贴。
(四)临证权变
若疖之皮厚无头,按之应指者,为脓已成,需切开排脓;若疖肿失治,逐渐增大,脓头呈现,兼红线循经隐现,肿痛难忍,手不可近,伴大便闭结者,属热毒内攻,用当归二花汤加野菊花、大黄泻热逐瘀;疖肿溃破流脓,久不收口,外流清水,属气虚邪恋,治宜补气托毒,内服补气活血汤,外敷拔毒生肌散,上贴拔毒膏。
〔调护〕
1.避免在烈日下曝晒。
2.夏天少吃辛辣炙煿助火之食物。
3.禁吃鸡、鱼、虾等发物。
〔应用例案〕
一小儿素有肝脾之症,患疖较多,用仙方活命饮二剂,肿痛顿退,又用四味肥儿丸、五味异功散加柴胡、升麻而愈。其时同患此症用犀角丸、化毒丹,伤其脾胃者,俱致不起。(《保婴撮要•热毒疮疡》)
按:小儿患疮疡疖肿,最忌过用寒凉,故本例用仙方活命饮、四味肥儿丸、五味异功散加柴胡、升麻即愈,而同患此症用犀角丸、化毒丹等寒凉二剂而不起,这是因为小儿脾胃虚弱,过用寒凉则既逼毒内攻,又伤败脾胃,没有不贲事的。
〔简便验方〕
1.鲜蒲公英、马齿苋各30克,捣烂外敷。每日2〜3次。(《外科学•暑疖》)
2.治小儿头上软疖,用枳壳一个,刳去瓤、磨令口平,以面糊涂枳壳四周,安贴于疖上,于一边安一灯芯,以通脓水,则脓自出。(《幼幼集成•疮疥杂方》)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肿结长一寸至二寸,名之为疖。亦如痈热,痛久则脓溃,捻脓血尽便瘥。亦是风热之气,客于皮肤,血气壅结所成”。
《外科正宗•蟮拱头》:“蟮拱头,俗名㺁猪是也。患小而禀受悠远,皆父精母血蓄毒而成。生后受毒者,只发一次,其患肿高,破之又肿,皆禀受时原有衣膜相裹,毒虽出而膜未除,故愈又发”。
瘰疬
瘰疬又名“疬子颈”、“老鼠疮”是皮里膜外结核累累如贯珠的一种疾病。临床以好发于颈部及耳后、起病缓慢、初起时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以后逐渐增大窜生,溃后脓水清稀为主要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本病主要由痰核内阻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气郁痰结、血虚痰阻、阴虚痰凝所致。
1.气郁痰结 孕母素多恼怒,气郁化火,致儿禀受肝胆二经之火;或小儿恚怒气逆,心情不畅,肝气郁结,日久化火内燔,炼液为痰,痰火上升,结于颈项。
2.血虚痰阻:如因父母体虚,胎气不足,气血虚弱;或因疳积等他病耗伤气血,转为虚损,外邪乘虚而入,痰气阻滞,而成瘰疬。
3.阴虚痰凝:小儿素体阳虚,或久病水亏火旺,津液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则为瘰疬。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
2.好发于颈部及耳后。
3.结核在皮里膜外,初起推之可动,皮色不变,渐次推之不移,皮色暗红,后期溃破成脓,脓水清稀。
4.后期常伴低热、盗汗。
5.发展缓慢、病程较长。
6.临床有虚实寒热之别:结核如窜珠,按之坚实,推之不移,且觉疼痛为实;结核如豆粒,推之可移,或溃而不合,脓水清稀,气短懒言为虚。皮色不变、不热不痛为寒;红肿、热痛,伴发热口干,或潮热盗汗为热。
本病应与时毒、石疽相鉴别:
1.时毒:多在感冒发热后发病,肿块往往是单个发生、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迅速长大,很快化脓、流出黄白色稠脓、伴见明显头痛、高热。
2.石疽:病变部位较广泛,除颈部外,腹股沟、大腿根部及胁下均可发生,肿核大而较瘰疬坚硬,病情发展较快,数个肿核可迅速融合成较大团块。
(二)论治要点
本病依发病原因可分为气郁痰结、血虚痰阻、阴虚痰凝、应分别施以解郁化痰、补血消痰、滋阴消痰之法。本病治疗的关键是若适当配合外治之法,则病情会好转更快。如结核未溃,可用阳和解凝膏外敷;局部红肿热痛,可用紫金锭外敷;溃破之后,可选用五五丹、二宝丹撒入疮口,提脓祛腐。
(三)常见证治
1.气郁痰结:
证候:耳后、项侧结核,初起如豆或指头大小,一枚或三五枚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硬、推之可移,日久则渐渐增大,相互连成串珠,推之不移,且觉疼痛,苔白,脉弦。
治法:解郁化痰。
方例:逍遥散合二陈汤。
若肿核皮色变红,伴发热口苦,脉弦而数者,去生姜、薄荷,加丹皮、栀子、夏枯草、浙贝。
2.血虚痰阻:
证候:耳后、颈侧结核如豆粒,渐如梅李,皮色不变,坚而不溃,或溃而不合,脓水清稀,形体消瘦,伴面色苍白,气短懒言,精神萎靡,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治法:补血消痰。
方例:香贝养营汤。
3.阴虚痰凝:
证候:耳后,颈侧结核红肿热痛,伴午后潮热颧红,盗汗、甚则咳嗽咯血,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消痰。
方例:知柏地黄丸加浙贝、瓜蒌。
(四)临证权变
本病既可据因论治,亦可依病期论治。如初期一般宜疏肝养血,解郁化痰,中期宜托毒透脓,后期宜滋阴化痰或养营化痰。此外,不论已溃未溃,依据病情,可经常配服内消瘰疬丸、小金丹、消瘰丸,尤其是小金丹,有防止流窜走注之功,临证应用较多。
〔调护〕
1.注意精神护理,要使患儿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忧思恼怒。
2.贴消散膏药,每六七天更换一次;如用敷药,每日更换一次,并注意经常保持湿润。
3.忌食辛辣刺激性及鱼腥发物,以免助火生痰。
〔应用例案〕
申某,女,3岁,住长沙市伍家井。麻后高热二十多天方退,但退后身体消瘦,低热不退,耳后,颌下瘰疬累累如珠,按之可移。此痰核结于少阳经隧,治宜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用消瘰丸加味:
黑元参12克 浙贝母6克 煅牡蛎6克 夏枯草3克 北柴胡3克 炙鳖甲9克 生白芍6克 猫爪草6克 川百部5克 青陈皮2克 炙甘草3克
服上方20余剂,低热已退,喘息已平,时值农历四月,正是蜒蚰滋生之际,以此停药,每日只用蜒蚰七至九条洗净,放举杯内加浙贝粉3克、白糖20克,隔水蒸熟服之,连服半年,体气渐复,瘰疬全消。(《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二集)
按:患儿高热二十余天,必耗竭阴津,故见身瘦低热,瘰疬如珠,治宜养阴清热,化痰软坚,热退而瘰疬未消,改用蜒蚰、浙贝蒸服,蜒蚰又名蛞蝓(俗名“鼻涕虫”),性寒味咸,《得配本草》认为消痰核有殊功,故连服半年,瘰疬全消。俗话说:“单方一味,气死名医”,临证若能灵活采用单方,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简便验方〕
1.抱石莲30克,夏枯草24克,水煎服。(《外科学•瘰疬》)
2.炮穿山甲120克,研末,早晚各服1〜3克,以夏枯草煎汤送下。(《实用中医儿科学•瘰疬》)
3.猫眼草膏:猫眼草(泽漆)一捆,水浓煎,去渣收膏。先以椒、葱、槐梗煎汤洗净,后敷此膏。(《便民图纂》)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小儿身生热疮,必生瘰疬,其状作结核,在皮肉间,三两个相连累也,是风邪搏于血气,焮结所生也”。
《外科正宗•瘰疬论》:“予常治初起成核,服前药未效者,用针刺核内三四分,用冰蛳散拈成条子插入核内,糊纸封上;待至二七后,核子自然落出,随用红、黑二膏搽贴,内服补剂,不久便愈。又常见斑蝥、牵生、巴霜、大黄追蚀等用,往往致其危之者多矣。切宜戒之”。
白秃疮
白秃疮又名“白鬎鬁”,是头部生白屑,发落而秃的头癣类疾病。临床以头皮搔痒、上生白屑、不肿不疼,无渗液糜烂,头发折断脱落为主要特征。本病有传染性,多见于男孩,至成年后自愈,主要由风热浸淫肌腠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患儿腠理开疏,风热外袭,浸淫肌腠,郁结不散,蕴而生虫,致使气血不潮,肌肤毛发失养,生屑而脱落,此外,理发用具不洁,接触传染,则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多见于男孩。
2.头皮发生大小不一的灰白色鳞屑,病发无光泽,外围白鞘,易折断,断后长短不齐。
3.头皮搔痒,不肿不疼,无渗透液糜烂,愈后不留疤痕。
4.有传染性。
本病应与肥疮、油风、白疕等病相鉴别:
1.肥疮:发根部起小脓泡,破流黄水,头发可结成肥厚黄痂,有特殊的鼠粪臭味,愈后留有疤痕,头发不再生。
2.油风:病起突然,头发呈斑片状脱落,脱发处光滑而亮,无白屑。
3.白疕:白屑厚,不脱发,可发于全身,无年龄限制,不传染。
(二)论治要点
本病主要由于风热相搏,蕴而生虫,治宜疏风清热,化湿杀虫。本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内外兼治,且外治应重于内治,外治的关键在杀虫。在外治之前,要将病发先剃去。
(三)常见证治
证候:初起头皮发生大小不一的白色痂片,大者如钱,小者如豆,日久蔓延成片,形成大片灰白色鳞屑,自觉瘙痒,病发根外围白鞘,干枯易折断和拔落,断后长短参差不齐,头皮不红不肿,无渗液糜烂。
治法:疏风清热,化湿杀虫。
方例:内服消风散;外搽一扫光。
(四)临证权变
头皮痒甚,加僵虫;血虚者,重用当归;湿热重者,重用苍术、木通;病程久者,加蜈蚣、全蝎;婴幼儿服药困难,可用苦参二黄煎水外洗后,再用蜂蚣膏外涂。
〔调护〕
1.理发用具必须消毒。
2.经常理发、洗头。
3.患儿用过之枕巾、枕套、被褥、帽子应经常洗烫曝晒。
〔应用例案〕
孙某某,男,7岁。于1977年5月6日就诊。患儿头部有大小不等圆形灰白色屑斑,瘙痒年余,零星脱发,日益加重,部分已见秃斑。诊为白秃疮,方用养血祛风汤。
苦参9克 威灵仙6克 首乌10克 当归10克 生地10克 白藓皮9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外用戍油膏,经治疗16天告愈。(《幼科条辨•白秃疮》)
按:白秃疮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今患儿“瘙痒年余”,则为血虚,用养血祛风汤养血祛风,又加以外治之法,故药到病除。
〔简便验方〕
1.蜂蚣膏:蜂房1个,蜈蚣2条,明矾12克,研细末,先将明矾置入蜂房孔内,再将蜂房及蜈蚣分别在瓦上焙干,共研细末后,加麻油膏外涂患处。(《幼科条辨•白秃疮》)
2.乌梅:火煅存性为末,生芝麻油调搽。(《实用中医儿科学•秃疮》
〔文献摘录)
《外科正宗•白秃疮》:“白秃疮因剃发腠理开,外风袭入,结聚不散。致气血不潮,皮肉干枯,发为白秃。久则发落,根无荣养”。
《证治准绳•幼科•头疮》:“小儿头疮,是六阳受毒热而攻头成疮也。若头上散成片,常常燥痒,毛发稀少,有类白屑,此因积热上攻,名白秃疮”。
黄水疮
黄水疮又名“滴脓庖”、“黄水粘疮”、“脓窝疮”,是以皮肤流黄水为主症的一种皮肤疾病。临床以头面、四肢发生绿豆或黄豆大脓泡,溃后流出黄水,浸淫成片,瘙痒不已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夏秋季节,以1〜5岁的儿童最为常见,且具有传染性。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可分湿热薰蒸、脾虚湿蕴两类。
(一)湿热薰蒸 夏秋暑湿邪毒入侵,蕴于肌腠,气机不畅,疏泄失职,薰蒸皮肤,则可发生黄水疮。
(二)脾虚湿蕴 婴儿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致湿邪阻滞、气机不畅,泛溢于皮肤,亦可形成本病。
〔辨证论治〕
(―)辨证要领
1.多有与黄水疮患儿的接触史;有传染性。
2.多发于夏秋季节;以1〜5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3.初起为散在性水庖,绿豆或黄豆大小,迅速变为脓庖,自觉瘙痒。
本病可根据脓疮的多少、色泽及伴随症状辨明虚实:脓疮密集、色黄、周围有红晕,伴见发热、口干为实;脓疮稀疏,色淡白或淡黄,周围红晕不显,伴见面色㿠白,纳少口不干为虚。
本病应与湿疹相鉴别:湿疹为皮肤表面出现细粒红疹,以面部多见,常呈对称性,病久皮肤增厚,无传染性,反复发作,病多缠绵难愈。
(二)论治要点
本病依发病原因分湿热薰蒸和脾虚湿蕴两类,前者宜清热解毒,化湿止痒,后者宜益气健脾,渗湿解毒。临床以湿热薰蒸最为常见。本病治疗的关键是要配合使用外治之法,如蛤粉散外搽,局部糜烂者,用青黛散油外涂。此外,在治疗中,应分清湿热孰多孰少,脾虚湿蕴孰轻孰重,则疗效会更佳。
(三)常见证治
1.湿热薰蒸:
证候:脓疮较密集,色黄,周围有红晕,破后糜烂面鲜红,伴发热口干,尿少且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止痒。
方例:黄连解毒汤加土茯苓、白藓皮、蒲公英、川萆薢。
2.脾虚湿蕴:
证候:脓疮稀疏,色淡白或淡黄,周围红晕不显,破后糜烂面淡红不鲜,伴面色㿠白,纳少,口不干,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益气健脾,渗湿解毒。
方例:参苓白术散去大枣,加土茯苓、白藓皮。
(四)临证权变
若黄水浸淫不绝者,可另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各30克水煎,湿敷患处;若见发热、面目四肢浮肿,恶风,小便不利,宜内服疏风宣肺利湿汤(防风、苏叶、荆芥、蝉蜕、桑白皮、车前子、地肤子、黄柏)。
〔调护〕
1.对患儿要及早发现,隔离治疗。
2.饮食宜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3.忌食辛辣、鱼、虾、鸡、南瓜等食物。
〔应用例案〕
张某某,女,9岁。1978年8月6日,其父携女登门就医。证见头面部及下颏处生疮,状如粟粒而淌黄水,干燥结痂处呈黄色,身微热,舌质赤,苔白略腻,脉滑数。投予清热解毒、祛风胜湿的升麻消毒饮3剂,外擦黄柏散(黄柏末、炒地榆末各15克,雄黄粉6克,混匀外撒或香油调匀外涂),5日后痊愈。(《幼科条辨•黄水疮》)
按:黄水疮有虚有实,虚者宜补,实者宜清,此证 “干燥结痂处呈黄色,身微热,舌质赤”,乃一派实热之象,故用《医宗金鉴》升麻消毒饮、消毒饮清热解毒、祛风胜湿,而且又用黄柏散外搽,内外兼治,故见效甚速。
〔简便验方〕
1.露蜂房一个,白矾3克。将白矾装入蜂房内,用火烤至白矾变成枯矾为止,共研细末,香油调敷患处。(《实用中医儿科学•黄水疮》)
2.青黛散:青黛、黄柏各60克,石膏、滑石各120克,各研细末,调匀。干掺或麻油调敷患处。(《外科学•脓疱疮》)
〔文献摘录〕
《外科正宗•黄水疮》:“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色,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此因日晒风吹、暴感湿热;或因内餐湿热之物,风动火生者有之”。
《保婴撮要•黄水粘疮》:“小儿黄水粘疮,属肝脾二经,风热积热所致。邪在表而痒痛者,轻则犀角消毒散,重则连翘防风汤;邪在内而大便秘者,轻则九味解毒散,重则大连翘饮”。
冻疮
冻疮又名“冻烂疮”,是指肌肤被寒邪侵袭所发生的一种外科病。临床以局部皮肤红肿痒痛、僵硬开裂,甚则溃烂为主要特征。本病一般生于手、足、耳、鼻等部位,多发于冬季,温暖季节好转,每至冬寒,旧患易于复发。本病主要由寒冷侵袭所致。
〔病因病机〕
小儿脏腑娇嫩,肌肤柔脆,不耐严寒,若天时寒冷,受冻时间过久,以致气血凝滞,红肿痒痛,久而不愈,则溃烂成疮。此外,暴冻着热或暴热着冻,也能促使本病的发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多发于冬季,学龄前儿童易发。
2.好生于手、足、耳、鼻部位。
3.本病早期以皮肤红肿瘙痒疼痛甚至开裂为特点,属寒属实;晚期以皮肤紫青起泡,溃烂流水为特点,多属虚寒。
本病应与赤游丹相鉴别:二者均可见局部皮肤红肿而热,但赤游丹多发生于夏季,可见于全身各处,形如云片,游走不定,且多伴发热恶寒,烦躁啼哭。
(二)论治要点
根据本病病程的长短和病情的轻重,一般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后期宜化脓生肌。但究以前期证候最为常见。治疗本病,宜内服结合外治,而以外治为主。但不论内服或外法,均不宜用清凉泻火之品,以免逼邪内攻。
(三)常见证治
1.前期:
证候:手、足、耳、鼻等部位皮肤苍白,继则红肿麻木,甚则开裂,自觉灼热或瘙痒。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例:当归四逆汤。
2.后期:
证候:受冻部位红肿转紫青色,出现水泡或起肿块,溃烂后流水渗浓。
治法:化脓生肌。
方例:内服:黄芪建中汤。外用:乌贼骨9克、冰片0.3克、肉桂0.3克,共为细末,用油调成膏,搽患处。(《实用中医儿科学》)
(四)临证权变
初起內有久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气血衰弱,用人参养营汤加醇酒;局部漫肿,加茯苓、苡仁、车前子;局部冻僵,用红灵酒或生姜、辣椒煎汤频洗;后期溃烂久不收口,宜配合内服十全大补汤。
〔调护〕
1.注意防寒保暖,并经常活动,使气血流通。
2.受冻后,不宜立即考火,禁止冷水浸及用雪摩擦。
3.发现冻疮,及时治疗。
〔应用例案〕
徐某某,女,9岁。于1967年初冬,因双手背及足趾背冻伤,其母带患儿求治,述冻伤已连患两冬。查体:双手背及足趾背红肿而饱满,散在有黄豆大之硬结,手足心潮湿而冷,面色㿠白,鼻流清涕,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证属阳气虚,气血运行不畅,寒邪侵袭,冻疮为患。治宜温阳散寒,通经活络。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治之。当归、桂枝、芍药各6克,熟附子、干姜、通草各3克,细辛1.5克,炙甘草5克,大枣5枚。连服3剂后出现口干,上方减附子、干姜,继服四剂后,自觉全身温暖,冻疮红肿消失,嘱其母再用辣椒根煎水烫洗数次。未见复发,随访3冬,告之痊愈。(《幼科条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8月)。
按:当归四逆汤加附子治疗冻疮之未溃者,疗效肯定。如本例服药四剂而出现口干后,即减去干姜、附片,加条参10克。外用药亦有效果,可以效法。
〔简便验方〕
1.茄根加葱汤浸洗。(《外科正宗•冻风》)
2.椒茄汤:辣椒稭50克 霜茄稭 傲雪菊枝各80克 水煎烫洗一周,每晚一次,(《幼科条辨•冻疮》)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小儿冬月为寒气伤于肌肤,搏于气血,血气壅滞,因即生疮。其疮亦焮肿而难瘥。乃至皮肉烂,谓之为冻烂疮也”。
《保婴撮要》:“足热冻疮因受禀虚怯,故寒邪易乘,气血凝滞,久而不愈,则溃烂成疮……如外敷寒药,内服消毒之剂,则元气受伤,必成败证”。
尿布疹
尿布疹是指婴儿接触尿布的部位出现红色皮疹的一种皮肤病,临床以肛门周围、臀部、会阴部皮肤出现红色粟样皮疹、重则皮肤潮红肿胀、甚则溃烂为主要特征。多见于哺乳期的婴幼儿,主要由湿热浸渍皮肤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产生的原因,主要由小儿皮肤嫩薄,不耐湿毒,乳母照顾不周,尿布未及时更换,被大小便所污的潮湿尿布长时间浸泡,或被留有肥皂及粗糙尿布经常摩擦,致湿毒浸渍,蕴积化热,则发为尿布疹。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多发生于哺乳期的婴幼儿,一般有尿布不及时更换,大小便浸渍皮肤的生活史。
2.病变部位发生在尿布覆盖处及与潮湿尿布长时间接触的地方,如肛门周围、臀部、会阴部的皮肤,其他部位则不发生。
3.病变部位皮肤可见红色皮疹,或肿胀溃烂。
4.局部清洗或经常更换尿布后,病变可暂时缓解。
本病应与湿疹相鉴别:湿疹亦为发疹性的皮肤病,但湿疹多发于面部及四肢、瘙痒厉害,呈对称性,且不易治愈。愈后常可复发。
(二)论治要点
本病主要为湿热浸渍皮肤,治以清热渗湿。治疗的关键是以外治法为主。外治法中应注意若糜烂流水,一般不宜外敷油膏,而宜青黄散干粉外掺。
(三)常见证治
证候:肛门周围、臀部及会阴部皮肤粗糙、潮红,或有猩红色皮疹,聚集成片、或糜烂流水,痒痛,伴烦躁哭闹、睡眠不安,舌红,苔黄腻。
治法:清热渗湿。
方例:红臀油膏外敷。
若糜烂流水,则用青黄散外掺,并配合内服清热渗湿汤。
(四)临证权变
证轻者,只用外治法即可;证重、局部流水兼发热者,可兼用五味消毒饮内服。
〔调护〕
1.勤换尿布,保持尿布遮盖部位干燥。
2.尿布要柔软,洗净后煮过、晒干。
3.不要用塑料布复盖尿布。
4.大小便后用温水洗涤,以纱布吸干后,再扑六一散或小儿痱子粉。
〔简便验方〕
1.苍术末。仅有红色皮疹者,麻油调敷;糜烂流水者,药末干撒。
2.黄连30克、枯矾12克,仅有红色皮疹者,研末加凡士林配成软膏外涂;糜烂流水者,药末干撒。
烫火伤
烫火伤又名“烫火疮”,“烫泼火伤”,是由沸水、烈火等作用于小儿肌体,引起小儿皮肉损害的外科疾病。临床以皮肤潮红疼痛,起发水泡,甚则皮塌肉烂为主要特征。本病主要由火热侵害肌体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多由热伤皮肤、热毒炽盛、热伤正气所致。
(一)热伤皮肤 小儿玩耍、劳动不慎,碰翻饭锅或炉火等,致使沸水或烈火烫伤、烧伤皮肤,因小儿皮薄肉嫩,易形成皮肤损伤。
(二)热毒炽盛 若水、火烧烫过甚,或烧烫后治疗不及时,遂热毒之气炽甚,内攻脏腑,则不仅皮肉腐烂,而且会有高热口干等全身症状。
(三)热伤正气 烫伤后期,火热之气耗伤体内阴液和正气,则易形成津亏正虚的证候。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辨别烧伤程度:烫火伤的深浅程度一般分为三度;第一度皮肤发红微肿;第二度皮肤发生水泡;第三度皮肤全部呈灰白或焦黑,甚至累及肌肉或骨骼。
2.分清伤势轻重:轻证,伤区较小、浅在表皮、皮肤潮红疼痛、或渐起水泡、一般无全身症状;重证,伤区较大、深及肌肉或筋骨、皮塌肉焦、疼痛剧烈、高热烦渴。
3.初期多实证,壮热烦躁,皮伤肉烂,疼痛难忍,苔黄脉数;后期多虚证,伤处腐肉已脱,神疲倦怠,口干脉细数或虚大无力。
(二)论治要点
本病治疗的关键是要以外治法为主,适当配合内治。外治法须据病程而定,初期应清热消肿,中期宜化腐消毒,后期宜收敛生肌。此外,治疗烫伤,切不可用冷水骤淋,凉药外敷,否则,逼热内攻,每致不救。
(三)常见证治
1.热伤皮肤:
证候:皮肤潮红疼痛,或逐渐起发水泡,若脱去表皮,则露出红肉,舌红,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例:大黄麻油糊。
若燎泡破,则外撒三号药粉,再喷一号药液。
2.热毒炽盛:
证候:皮塌肉烂,或皮焦肉捲,流水溢脓,疼痛剧烈,伴高热神昏,口渴饮水,舌红绛,脉数。
治法:泻火解毒,祛腐润肤。
方例: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犀角地黄汤三方合用内服;生肌玉红膏外敷。
3.热伤气阴:
证候:烫伤后期,热毒渐退,新肉生长缓慢,皮不易结,口干盗汗,神疲不思食,舌红,脉细数。
治法:补气益血,养阴增液。
方例:八珍汤合增液汤。
(四)临证权变
热毒内传则可伤及不同的脏腑,而出现多种兼证,当以清热解毒为主治之;若兼见神昏谵语者,为热毒传心,宜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兼见气促者,为热毒传肺,宜加石膏、桑白皮、天竺黄;兼见头摇筋挛者,为热毒传肝,宜加羚羊角、钩藤、生石决;兼见腹胀便结者,为热毒传脾,宜加枳实、大黄;兼见尿闭浮肿者,为热毒传肾,宜加猪苓、白茅根、淡竹叶。此外,小儿为纯阳之体,若大面积烧烫,邪毒内陷,每致津液大伤,甚至亡阴气脱,此时,宜急用生脉散合增液汤养阴益气固脱。
〔调护〕
1.教育小孩不要玩火,开水、热汤要放好,以免烫伤小孩。
2.对患部的换药要轻捷,减少患儿痛苦。
〔应用例案〕
一小儿火伤足胫,专用败毒之剂,脓水淋漓,日晡肿胀,此脾虚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及八珍汤而愈。(《保婴撮要•汤火疮》)
按:小儿脾胃多虚弱,因此,即使火灼汤伤,亦不可过用寒凉,本例小儿火伤后,“专用败毒之剂”,致“脓水淋漓,日晡肿胀”,此乃寒凉伤脾,脾虚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及八珍汤补气益脾,升提中气而愈。
〔简便验方〕
1.凡汤火伤烂,皮已脱去,或臭烂不堪,诸药不治者,用猪毛一篮,以铁锅洗净,炭火烧红,入猪毛在内煅之,少时猪毛消化而成黑液,取起冷定,略加大黄数钱,共研细末,再加冰片一分研匀,香油、茶油、蜡烛油,倶可调搽。(《幼幼集成•汤火简方》)
2.—度烫伤,焮红剧痛,即时涂以15%的酒精,能散热止痛。
3.烫伤初期,皮肤红肿疼痛,渐起水泡,地榆、大黄等分研末,麻油调敷。(《中医外科学》)
4.将角子灰分解后加入桐油适量,调成糊状名玉糊膏,外搽局部。
5.烫伤愈后,形成瘢痕,干硬而痒,用山豆根粉、桑叶粉各10克,加麻油100毫升调膏外敷,可软化瘢痕。(《幼科条辨》)
〔文献摘录〕
《千金要方•火疮》:“凡火烧损,慎以冷水洗之。火疮得冷,热气更深转入骨,坏人筋骨,难差”。
《洞天奥旨》:“火烧疮遍身烧如黑色者难救,或烧轻而不致身黑者犹可疗也。然而皮焦肉捲,疼痛难熬,有百计千方用之而不验者,以火毒内攻,而治之不得法也。故治火烧之重症,必须内外同治,则火毒易解也”。
湿疹
小儿湿疹古称“胎风”,“奶癣”、“胎𤼏疮”,是婴幼儿皮肤表面发生红疹的一种常见皮肤病。临床以面部对称性出现细粒红疹,瘙痒、破后糜烂流水,常反复发作为主要特征。多发于满月至1岁左右的小儿,尤以3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最为常见。主要由于湿热内蕴,复感风邪所致。
古代文献中,言小儿疮、癣、风,有时包括本病。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湿热内蕴,复感风邪及血虚受风、皮肤失养所致。
1.湿热内蕴,复感风邪:孕妇素体阴虚,或妊期嗜食辛辣厚味,致婴儿禀受胎毒,湿热之邪,蕴于体内;或婴儿过食肥甘及牛乳,易生湿热,复感风邪、与内蕴之湿热相搏,浸淫皮肤,形成本病。
2.血虚受风、皮肤失养:小儿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复感风邪;或湿疹病久,耗伤津血,湿久热化,皮肤失养,均可导致患部皮肤增厚、粗糙、脱屑。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多发生于1个月到1岁左右的肥胖儿,尤以3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最为多见。
2.多发于面部,且呈对称性分布。
3.初起皮肤潮红,继之上生针尖大小,密集之红疹或水泡、溃后糜烂,流水浸淫成片,日久皮肤增厚、粗糙、脱屑。
4.一般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
本病应与尿布疹、天泡疮相鉴别:
1.尿布疹:仅发生于臀部、会阴部、大腿内侧与尿布接触的部位,若经常更换尿布、病变可暂时缓解。
2.天泡疮:多发生于夏季、以稍大一点的儿童多见,皮肤突然发生水泡,一般如豌豆大小,泡壁极薄,内含透明水液,能够互相传染。
(二)论治要点
本病依发病原因可分为风湿热证和风热血虚证两类,前者宜祛风清热利湿,后者宜养血祛风。临床以风湿热证最为常见。本病治疗的关键是必须配合外治之法,此外,必须分清湿重还是热重,是属实还是属虚,以便在治疗上有所侧重。
(三)常见证治
1.风热夹湿:
证候:前额及两顋皮肤发细粒红疹,多有脓水渗出,融合成片,甚者可蔓延至颈项、胸、腋等处,脓水干后,渐渐结痂,瘙痒难忍,哭闹不安。常伴纳呆、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滞。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
方例:消风导赤汤。
2.血虚风热:
证候:初起皮肤发红,干燥脱屑、奇痒;或风湿热证反复发作,局部皮肤变厚,粗糙,呈暗红色或灰白色,一般无渗液,瘙痒较甚,抓后渗血。伴烦躁口干,大便燥结,舌红苔微黄而干,指纹淡紫。
治法:养血祛风。
方例:四物汤加蝉蜕、地肤子、蒺藜。
(四)临证权变
伴有发热者,加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清热解毒;痒甚者,加地肤子、白藓皮;病情反复发作者,加首乌、全虫。
〔调护〕
1.孕母忌食辛辣、炙煿、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2.少用肥皂洗脸,以免刺激皮肤。
3.保护面部,防止抓痒擦破。
4.禁食鱼、虾、鸡、南瓜等发物。
〔应用例案〕
王某,女,4个月,于1976年10月5日就诊。患女生后月余,眉间、前囟、两颧部位即起湿疹,经用西药治疗不效,此起彼伏,局部红肿湿糜作痒,烦躁不宁,纳乳减少。予祛风止痒洗剂(荆芥、防风、白藓皮、地肤子、苦参、艾叶各15克、川椒4.5克),水煎外洗,日2次,洗后拭干,涂以雄黄散。(雄黄3克、枯矾、煅石膏各9克、大黄6克、铜青、冰片各1克)。3日症减,7日后痊愈。(《幼科条辨•湿疹》)
按:本例湿疹患者,仅用外治法10天即获效。可见,本病若善用外治法,常能收到预期之效果。
〔简便验方〕
1.雄黄9克、枯矾6克,共为细末。流黄水者,撒之;不流水者,凉开水调抹。(《实用中医儿科学•湿疹》)
2.蛋黄油:将鸡蛋煮熟去白,取蛋黄放勺内炒焦发黑,即可有油熬出。外涂治湿疹。(《幼科条辨•湿疹》)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候》:“小儿面上癣皮如甲错起,干燥,谓之乳癣。言儿饮乳,乳汁渍污儿面变生,此仍以乳汁洗之便瘥”。
《外科正宗•奶癣》:“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炙煿,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
赤游丹
赤游丹又名“丹毒”、“丹疹”、“丹慓”、“赤游肿”、“赤游风”,是新生儿感受毒热之气所引起的一种皮肤病。临床以皮肤红肿热痛、形如云片,游走不定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出现高热、神昏、抽搐。本病多见于夏季,以婴幼儿最易发生,最早的可于出生后24小时以内出现。
〔病因病机〕
本病可分外感风热,胎热内蕴两类。
(一)外感风热 多由护理不善,小儿皮肤损伤,以致风热邪毒入侵,与血中之热相搏,随气血游走全身,外发肌肤而成。
(二)胎热内蕴 孕母素体阳盛,或妊娠嗜辛辣厚味过甚,热毒蕴结于内,搏于气血,蓄伏胎热,致使小儿初生即患此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起病较急,初起即伴有憎寒壮热,头痛骨楚,唇焦口干等全身症状。
2.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形如云片,边缘隆起,界线分明。
3.常发于一处,继则游走至其他部位,尤以颜面及耳部多见,新生儿则常见于脐部及下腹部。
4.本病自腹出四肢者轻,自四肢入腹者重;一岁以上小儿发病轻,未满周岁的发病重,初生儿患此,每多不治。本病邪毒炽盛,内陷营血,可见神昏抽搐等危象,预后多不良。
本病应与丹痧、荨麻疹、胎赤等病鉴别:
1.丹痧:多见于3岁以上小儿,皮肤发红疹,并见线状疹,不游走,疹退后有脱屑,伴咽喉肿痛。
2.荨麻疹:皮肤突然发生风团,痒而不疼,消退迅速,反复发作,且发作时必有诱发因素。多不伴憎寒壮热。
3.胎赤:皮肤红赤,但不游走,局部发热,以手触之则幼儿骚动啼哭,但吮乳如常,精神仍好。
(二)论治要点
本病以病情轻重可分为风火热毒和邪毒入营二证,前者治宜疏风散邪,泻火解毒,后者治以清营解毒。证情重者,应配合外治之法,如用大青叶煎水,调如意金黄散敷患处;或用砭刺法去毒血,再用药外敷。本病以风火热毒最为常见。治疗本病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早治疗,晚则内陷营血,多致不救,正如沈金鳌在《幼科释谜》中所说:“欲发丹者,必先见于外,如在襁褓中无故生厚够者,此丹毒欲发也;更微喘急,毒气已甚,上乘于肺也,才觉有此,急以水调龙脑饮子,或蓝根、犀角等潜消其毒”。
(三)常见证治
1.风火热毒:
证候:皮肤局部红肿,形如云片,游走疼痛,伴憎寒壮热,烦躁多啼,唇焦口干,舌红苔白或黄。
治法:疏风散邪,泻火解毒。
方例:犀角解毒饮。
2.邪毒入营:
证候:局部皮肤焮赤疼痛,伴高热心烦,唇燥口干;甚则神昏抽搐,舌绛苔黄。
治法:清营解毒、开窍熄风。
方例:神犀丹合紫雪丹。
(四)临证权变
若高热烦躁,大便秘结,宜以蓝叶散泻火通腑;若烦躁口渴,胸膈烦热,大便秘结者,可用凉膈散清上泄下;若肝风内动、四肢抽搐,可用神犀丹合羚角钩藤汤;若高热烦躁,口渴舌绛,为热毒炽盛、气血两燔,可用清瘟败毒饮加安宫牛黄丸;若丹毒反复发作,为湿热毒邪互结留恋,可用丹毒饮及外洗方。
〔调护〕
1.注意保持新生儿皮肤的清洁,干燥,尤其要加强脐部和臀部护理,避免损伤。
2.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夏天可饮绿豆或金银花露。
3.忌食鸡、鱼、虾、南瓜等发物及煎炸,油腻等食物。
〔应用例案〕
一小儿患此,其色或赤或白,或痛或痒,询之因母食膏粱厚味所致,余用东垣清胃散治其母,牛黄丸治其儿而愈。(《保婴撮要•赤白游风》)
按:小儿患赤游风,固然因外感风热所致,但因孕母嗜辛辣厚味,胎热内蕴所致者亦不少见,故薛氏治此儿,首先询问乳母的饮食,知“因母食膏粱厚味所致”,乃母子同治,故见效甚速。
〔简便验方〕
1.芸苔菜(即油菜),取菜叶捣烂敷之,随手即消;如无生菜,干者为末调敷,(《幼幼集成•丹毒证治》)
2.治赤白游肿、手近微痛。川大黄,生蒲黄、伏龙肝各30克,为细末,水和如薄泥涂之,干则易之。(《证治准绳•幼科赤白游肿》)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小儿有肌肉虚者,为风毒热气所乘,热毒搏于血气,则皮肤赤如肿起,其风随气行,游走不定,故名赤游肿也”。
《幼幼集成•丹毒证治》:“小儿赤游丹毒,皆由心火内壅,热与血搏,或起于手足,或发于头面胸背,游移上下,其热如火,痛不可言,赤如丹砂,故名丹毒。凡自腹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入腹者难治”。
复习思考题
1.鉴别下列五组疾病:
(1)疖肿;外痈;疔疮。
(2)黄水疮;小儿湿疹。
(3)赤游丹;冻疮。
(4)赤游丹;丹痧;荨麻疹;胎赤。
(5)白秃疮;肥疮;油风。
2.如何鉴别疖肿是否成脓?成脓与未成脓者各应如何治疗?
3.试述瘰疬、小儿湿疹、赤游丹的证治。
4.如何治疗白秃疮、黄水疮、冻疮、尿布疹和烫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