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6学时
〔面授时数〕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小儿青盲、脓耳、乳娥、鹅口疮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及常见证治。
2.熟悉聚星障、鼻衄、喉音、木舌和重舌的证治及论治要点。
3.了解针眼、沙眼、眼睑赤烂、耳聋、鼻渊、口疮的临床特征及治则、方药。
本章所述,为小儿易患、常见的眼、耳、鼻、喉疾病,所以统称之为“小儿五官疾病”。
小儿形气未充,营卫不固,外邪易侵,上攻头目,故小儿易患五官疾病,且变化甚速,失治误治均可能导致五官局部损害。
学习本章内容,应着重掌握其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在此基础上理解并掌握辨证要领和论治要点,并要熟悉整体与局部的治疗方法。
青盲
小儿青盲是由气血不足或瘀滞所致的眼病,临床以双眼端好而视力渐降至完全失明的眼病。
现代医学所称之“小儿皮质盲”与“视神经萎缩”可参考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肝肾不足,精血耗损,精气不能上荣,目失涵养;心营亏虚,神气虚耗,或饮食不节,脾气受损,精微不化,不能运精于目;脑内肿瘤,玄府闭阻,气血淤滞,精气不能升运于目,均可导致本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眼外观端好,无痛痒之苦,但视力渐降,眼内干涩。
2.部分患儿有脑内肿瘤或急性热病病史。
3.本病应与高风内障鉴别:高风内障有夜盲症史。
(二)论治要点
本病应尽早施治,针对病因,适当配合通络开窍药物,以启闭郁之玄府,发灵明之神光。
(三)常见证治
1.精血虚少:
证候:眼外观无异常,眼内干涩,头晕耳鸣,视力渐降或丧失。
治法:补益肝肾,开窍明目。
方例:驻景丸加牛膝、建菖蒲、远志。
2.热病伤阴:
证候:急性热病,灼伤阴精,目失所养,神光衰竭,不辨人物,不分明暗。
治法:养阴宁神。
方例:天王补心丹加红花、川芎、牛膝、石菖蒲。
3.气血瘀滞:
证候:多有脑内肿瘤史,阻塞脉道。神光泯灭。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例:血府逐瘀汤。
体质虚弱者,去枳壳、桔梗、牛膝,酌加黄芪、党参、白术、陈皮等。
(四)临证权变
本病虽属慢性眼病,但有偏阳、偏阴之差异,亦有亏虚和淤阻的不同,临证时需明辨。
〔调护〕
1.注意营养,节制饮食,免损脾胃。
2.高热可引起视力下降,故应防止高热,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简便验方〕
可配合针刺臂臑穴,强刺激,不留针,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1疗程,视力恢复较快。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青盲者,乃玄府幽邃之源郁遏不得发灵明耳。其因有二,一曰失神,二曰胆涩”。
《目经大成》:“小儿青盲,因胎中受风,初患夜卧多驚、呕吐痰涎黄汁,渐渐失明”。
聚星障
聚星障是风、寒、热邪引起的一种眼病。临床上以黑睛上骤生多个细小星翳、沙涩疼痛,畏光流泪,抱轮红赤为主要特征。起病前多有发热诱因,常单眼为患,有时也可双眼发生,病程长,易复发。治不及时、或治疗失当,可遗留下瘢痕翳障而影响视力。
西医学所称之病毒性角膜炎可参考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风寒或风热之邪外侵,上犯于目,或因肝经伏火,复受风邪,风火相搏,上攻黑睛,黑睛属肝,在时为春,在五行属木,木易化火生风,蒸灼黑睛,为翳为障。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黑睛星翳的星点可排列成行,或聚集成簇,可连缀扩散,发展成为典型的树枝状。可侵及黑睛深层,发展成盘状。
2.起病前,患儿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发热病史,少数患儿可有外伤史。患儿表现有沙涩疼痛,畏光流泪,抱轮红赤或红赤不显。
本病应与花翳白陷相鉴别:花翳白陷起自黑睛四周,形如花瓣,以善变速长为主要特征。其病严重,失治误治黑睛溃破,变生蟹睛等恶候。
(二)论治要点
若外邪为犯,当疏散外邪;若为肝火上炎,当清泻肝火;湿热为患,当清化湿热。对于病情缠绵、反复发作者,常为虚实夹杂,当须辨清虚实,孰轻孰重,扶正祛邪,耐心调治。
(三)常见证治
1.风热犯目:
证候:黑星骤生星翳,抱轮红赤,羞明隐涩。可伴发热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散热。
方例:银翘散合桑菊饮。
2.风寒犯目:
证候:黑睛骤生星翳,白睛淡红,羞明流泪,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发散风寒。
方例:羌活胜风汤。
3.肝火上炎:
证候:起病日久,星翳扩大加深,白睛混赤,抱轮尤甚。沙涩疼痛,羞明流泪,小便黄,舌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泻肝火。
方例:龙胆泻肝汤。
(四)临证权变
本病传变甚速,贵在早治,若拖延日久,不仅难以速愈,而且容易反复发作,甚则可变为花翳白陷,凝脂翳等病证。
〔调护〕
注意眼部清洁卫生,不要让患儿用手揉擦眼部。
〔简便验方〕
黄连西瓜霜眼药水、0.5%疱疹净眼药水滴眼。如抱轮红赤严重者,可用1%阿托品滴眼扩曈,滴药后注意压迫泪囊5分钟,以免流入鼻腔而引起中毒。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乌睛上有细颗,或白色,或微黄,微黄者急而变重。或连缀,或团聚,或散漫。或一同生起,或先后逐渐”。
针眼
针眼又名“土疳”。是风热之邪所致的常见眼病。临床以睑缘生小癤,形似麦粒有尖,痒痛不适为主要特征。轻者不成脓,可不药自消。重者数日便化脓,脓溃方愈。部分儿童常一核溃破,一核又起;一眼痊愈,另一眼又患。本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疏风清热。
〔病因病机〕
多为过食辛辣炙煿,使脾胃蕴热,复感风邪,风热搏结,上攻眼睑。或患儿体质虚弱,营卫不固,外邪侵及胞睑,酿而成癤。由于脾胃蕴热,循径上攻胞睑,致营卫失和,气血失调,凝而不行,化热成脓。患儿机体虚弱,邪毒外侵,正不胜邪,致上下胞睑,左右两眼,反复交替发作。风胜则肿,热积反溃。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病位在胞睑。初起胞睑痒而微痛,近睑缘部皮肤微红微肿,继而形成局限性硬结,并有明显压痛。
2.部分症状较重的儿童,可有畏寒发烧,耳前淋巴结肿大、压痛。
3.临床上常把睑外侧的肿核称为“外针眼”,睑内侧者称“内针眼”。
本病应与胞生痰核鉴别:胞生痰核,为胞睑内生核状硬结,不红不痛,按之可滑动,与皮肤不粘连。病程缓慢,病变不侵及白睛。
(二)论治要点
未成脓者,应退赤消肿,促其消散;已成脓者,当切开排脓,促其早愈。如疼痛隐作,按之有波动感,则为脓已成熟,可刺破排脓。
(三)常见证治
1.风热外袭:
证候:风与热邪皆能作痒,风胜热胜亦皆致肿。故主要症状表现为胞睑微红微肿,痛痒不适。可伴有头痛,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例:银翘散。加黄芩、黄连。
2.热毒上攻:
证候:脾胃积热,上攻胞睑,阻滞脉络,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胞睑红肿,硬癤较大,灼热疼痛。伴有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例:泻黄散合清胃散。
3.脾虚伏热:
证候: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正气不固,外邪入侵,热伏胞睑,表现为针眼时愈时发,全身和局部症状均较轻。
治法:补脾益气,兼清伏热。
方例:四君子汤加防风、薄荷、藿香、陈皮、黄芩、栀子。
(四)临证权变
针眼之惯发者,常由气血虚弱,易感风毒所致;亦有余邪未清,热毒蕴伏而再生者。故在肿核消退后,仍应结合全身具体情况,或续清余邪,或酌予调养气血之剂,以免复发。
〔调护〕
1.注意休息,不要用手揉擦眼部,避免强光刺激。
2.必待肿核变软化脓方可穿刺排脓,过早穿刺,脓液不能排出,以致风邪侵入,头面漫肿,痛彻头脑者,则易变生恶候。
〔应用例案〕
乔某,女,16岁,1980年7月13日诊。平素眼干涩痒,视物如雾,眼科检查为假性近视。近年来两眼睑交替反复发生红肿生疖掣痛,五、七日疖破脓出即可自愈。西医谓之“麦粒肿”。今右下眼睑又生疖肿涩痛,伴心烦口苦,尿赤。查舌质红,脉细弦数。乃脾胃素有热毒蕴积,又感风热之邪所致,遂投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治之。处方:
当归尾10克 浙贝母12克 苦参12克 金银花25克 陈皮10克 栀子10克 甘草6克三付,水煎服。
7月17日再诊:右下眼睑之疖已消退,心烦口苦,尿赤等证悉减,脉细弦。药切病情,再守方进五付,以清其余热。(《袭志贤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年7月)
按:针眼病容易复发,据袭老经验,当归贝母苦参丸加味方,有特殊疗效,且愈后再连服此方4〜5剂,可根治。
〔简便验方〕
1.用温盐水热敷,咸能走血,使局部气血流通,淤滞消散。
2.雄黄粉醋调外涂(注意切勿进入眼内)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七窍门》:“土疳症谓脾上生毒,俗呼偷针眼是也。有止生一目者,有二目相继发生者,有邪微不出脓血而愈者,有犯触辛热燥腻、风沙烟火为漏、为吊败者,有因风乘虚而入,头脑俱肿,目亦赤痛者。其病不一,当随宜治之,……世传眼眦初生小皰,视其背上即细红点如庖,以针刺破,眼时即瘥,故名偷针。实解太阳经热结也”。
沙眼
沙眼,又名“椒疮”。是一种社会性传染病,男女老幼均可发生,尤以儿童更易受感染。其临床以其眼睑生小颗粒、色红而硬,痛痒不适,沙涩难开为特征。本病程长,并发症多,常累及泪器、白睛、黑睛,严重者可致失明。本病多由热毒上攻胞睑所致。
〔病因病机〕
脾胃湿热上攻胞睑,外感毒邪,蕴积胞睑,久则化热生风,脉络阻滞,气血失和。风盛则痒,热盛则红赤而痛,眵泪胶粘。脉络淤阻则生累累颗粒,甚则赤脉侵及黑睛,遂成本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眼睑可见细小颗粒,轻者仅在两眥,重则蔓生于全眼睑,色红而硬,自觉痒痛不适,沙涩难开,晨起眵泪胶粘。
2.后期睑内颗粒渐消,代之以瘢痕形成,先成条状、网状,最后全部结瘢,脉络消失,眼睑增厚变白。
本病应与粟疮和时复赤痒症相鉴别。
1.粟疮:粟疮虽亦在眼睑内生长累累颗粒,但颗粒细小,形似粟粒,比较透明,大小均匀,排列整齐。主要见于下睑和下穹窿部,愈后不留瘢痕,病变不累及黑睛。
2.时复赤痒症:时复赤痒症主要发生在较大儿童,胞睑内呈现典型的石榴状乳头增生,患者奇痒难忍,常于春秋二季复发。
(二)论治要点
沙眼是一种传染性眼病。要抓住外感邪毒,蕴积胞睑,久则化热生风,脉络阻滞,气血失和的病因病机,早期以疏风清热为主,后期重在凉血散瘀。
(三)常见证治
1.风热客睑:
证候:眼痒涩不适,羞明流泪,睑内微红,两眥有细小颗粒。
治法:疏风清热。
方例:四物汤加防风、荆芥、白芷、炒蒺藜。
2.血热壅滞:
证候:胞睑肥厚,颗粒累累,红赤,灼热刺痒,沙涩羞明,生眵流泪。
治法:凉血散瘀。
方例:归芍红花散。
(四)临证权变
本病每易并发其他眼病而影响视力。初期常并发垂帘障,表现为赤膜一片,自气轮逐渐垂下,应以治沙眼为主,兼平肝清肺;中后期常并发血翳包睛,多由垂帘障发展而来,风轮一片混赤,治须兼以凉血祛瘀;若并发胞肉胶凝,则胞睑浮壅,湿烂胶粘,治以兼清脾胃湿热;若并发睫毛倒入,刺扫眼珠,须兼行手术治疗;并发鸡冠蚬肉则表现为睑内生癔肉,形如鸡冠蚬肉,亦须兼行手术治疗;如并发皮急紧小,则两睑粘合,目窍紧小,治疗时须结合体质用药。
〔调护〕
1.本病当首重预防,特别应注意个人及公共卫生,持久经常。
2.不共用洗脸巾,不让小儿以手擦眼。
〔简便验方〕
局部可用斑马眼药水、黄连西瓜霜眼药水、犀黄散等点眼。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椒疮生于睑内,累累如疮,红而坚者是也。有则沙擦,开张不便,多泪而痛”。
《目经大成》:“椒疮如椒,偏于热盛,其形色嫣红而坚硬,泪多赤肿,沙擦难当,或痛或痒,不便开张,甚则累累连片,疙瘩高低不平,连下睑亦繁衍,碍睛沙涩,开闭多泪,摩擦瞳神,黑疮有翳,其疮难消”。
睑缘赤烂
睑缘赤烂,又称“目赤烂眥”、“风弦赤烂”、“迎风赤烂”等。若见于婴儿患者,又名“胎风赤烂”。病变只限于眥部者,又称“眥帏赤烂”。是热毒之邪所致的眼睑疾病。类似现代医学之睑缘炎、眥部睑缘炎。临床以睑缘赤痒、溃烂为特征。部分患儿病程冗长,顽固难愈。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母亲喜食辛辣炙煿,脾胃积热,致胎毒为患。较大儿童,多由冒风触尘,或脾胃蕴热,心火上炎,复受风邪所致。有近视、远视和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的儿童更易患病。
按照五脏、五轮分部,胞睑属脾土。故本病可由脾胃积热、复受风邪,风、湿、热邪相搏,上攻睑缘,而成湿热盛者多睑缘糜烂,风热盛者多睑缘赤痒。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病变部位在睑缘,上下睑均可发生。其基本症状是睑缘赤烂,灼热刺痛或刺痒。
2.临床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种是睑缘潮红刺痒,睫毛根部有糠皮样白屑,频喜揉擦者;二种是睑缘溃烂,生脓结痂,睫毛粘着成束,痛痒并作,羞明流泪者;三种是红赤糜烂限于两眥,且以下睑多见,灼热奇痒者。
本病应与风赤疮痍鉴别:风赤疮痍为胞睑皮肤红赤如涂硃,并见起泡,甚至局部溃烂。
(二)论治要点
因本病乃风、湿、热邪相搏为患,故治疗以祛风、除湿、清热为主。本病尤以湿热偏盛者为多,表现为睑缘赤烂,治以银翘散合三妙散清热除湿。若由于椒疮引起者,则当兼治椒疮。
(三)常见证治
1.风热偏盛:
证候:睑缘红赤,睫毛根部有糠皮样脱屑,自觉灼热刺痛,干涩不适。
治法:祛风止痒,凉血清热。
方例:疏风散。
2.湿热偏重:
证候:睑缘红赤溃烂,睫毛根部结脓痂,胶粘成束,且易脱落,痛痒并作。
治法:清热除湿。
方例:银翘散合三妙散。
3.心火上炎:
证候:眥部睑缘红赤糜烂,灼热刺痒,甚者眥部睑缘破裂出血。
治法:清心泻火。
方例:导赤散。
(四)临证权变
本病后期因调护不当,可并生翳膜,当细审体质,总以补虚泻实、明目退翳为主,可选用消翳汤、开目丸等方化裁运用。
〔调护〕
1.本病初起时,痛痒时作,切忌揉拭。后期痂块切忌强行拭去,否则将造成睫毛脱落,不易再生,以致睑弦变形。
2.饮食宜清淡。
3.避免风砂及刺激物刺激睑缘。
〔应用例案〕
储某某,男,3岁。身热数日,脉弦数。舌质红,苔糙黄。两眼白睛微赤,上下眼睑轻度红肿,睑缘赤烂兼有湿疹。口唇糜烂而肿。此为湿热时毒,留恋不去,以致上焦受病。拟清热解毒化湿法。
银花9克 连翘9克 牛子9克 地肤子9克 桑叶9克 菊花9克 鲜芦根1尺
2剂后,两眼睑缘红肿已见减退。赤烂湿疹,大有改善。原方加板蓝根9克,5剂痊愈。(陆南山《眼科临证录》)
按:睑缘赤烂兼有湿疹,且口唇亦糜烂而肿,病虽表现复杂,然湿热时毒侵犯上焦则是共同的病因病机,用清热解毒化湿之法,用药简要,获效甚捷。
〔简便验方〕
1.八宝眼药粉、黄连炉甘石眼药粉,涂搽患眼,每日三次。
2.荆芥、防风、黄连、苦参、五倍子、硼砂煎水选眼。
〔文献摘录〕
《证治准绳•杂病》:“迎风赤烂证……赤烂者土木之止病耳,赤者木中火证,烂者土之湿证。若痰若湿盛者,烂胜赤,若火若燥盛者,赤胜烂”。
脓耳
脓耳又名“聤耳”、“风耳”、“耳疳”、“缠耳”、“囊耳”。是湿热所致的小儿常见耳病。临床以耳内流脓为主要特征。
〔病因病机〕
小儿形气未充,风热之邪外侵,湿邪疫毒乘虚而入,或沐浴入水,积而蕴热,蒸腐成脓;肝胆郁火,外邪引动,结聚耳窍,蒸灼耳膜,血肉腐败成脓;亦有先天不足,或久病所伤,脾肾亏虚,水湿内生而日久成脓。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以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外耳道一般无异常。
2.急性期主要为外感邪热或肝胆郁火,随即化脓,热毒入里,后期主要为正气虚弱,邪恋不解。
本病应与耳疮、耳疖加以鉴别:
1.耳疮:耳道局部呈弥漫性红肿,溃后流脓。
2.耳疖:疼痛剧烈,耳道局限性红肿,突出如椒目,或有脓头,脓液自脓头处流出。
(二)论治要点
本病有急、慢、虚、实之分,需根据脓液的色与质,结合全身症状及病程长短进行论治。
(三)常见证治
1.风热外侵:
证候:起病急,耳内胀闷,跳痛或锥刺痛,听力减退,继而耳膜溃穿流脓,脓色淡黄,发热,恶风,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窍。
方例: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
2.肝胆火盛:
证候:发病急骤,耳痛剧烈,脓色黄稠。高热,烦躁,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解毒排脓。
方例:龙胆泻肝汤。
3.脾虚湿困:
证候:耳内流脓,量多清稀,缠绵日久,耳膜穿孔较大,听力障碍。倦怠乏力,纳少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脉缓细弱。
治法:健脾渗湿,托毒排脓。
方例:托里消毒散。
4.肾阴虚损:
证候:耳内流脓,经久不干,或时止时流,脓色黄稠,微有腥臭,听力明显下降。头晕,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降火解毒。
方例:知柏地黄丸。
(四)临证权变
本病如治疗不及时,可并发附骨疽,脓耳口眼㖞斜,此时应重用泻火解毒之剂,如仙方活命饮。正虚者当益气活血,可选用补阳还五汤、牵正散加减。
〔调护〕
1.经常清除耳道内脓液,保持耳道引流通畅。
2.密切观察流脓、发热、神志等症状变化,谨防或及时发现变证。
〔应用例案〕
一小儿耳内出脓,久不愈。视其母,两睑青黄,属乳母郁怒致之也,遂朝用加味归脾汤,夕用加味逍遥散,母子皆愈。(《薛氏医案选•保婴撮要•耳》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年11月)
按:患儿母两睑青黄,为肝经郁火之征,火郁成毒而乳亦浊,儿吮其乳则染其毒,母子相传,火毒循少阳胆经上攻于耳,腐肉成脓。薛氏以加味归脾汤补心脾以培土,土实则肝不能肆其虐;加味逍遥散泻肝舒郁,郁舒则火自平。母病及子而子病治母,此古人成法,亦治病求本之道也。
〔简便验方〕
1.流脓方:菖蒲根用水洗净,捣汁。先拭净耳中脓液,然后滴入菖蒲汁。(《景岳全书》)
2.滴耳油:开始用黄连素滴耳液,脓净用滴耳油(核桃仁研烂,拧油去渣,得油3克,兑冰片2分),每周少许,滴入耳内。(《医宗金鉴》)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耳,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小儿肾脏盛,而有热者,热气上冲于耳,津液壅结,即生脓汁。亦有因沐浴水入耳内,而不倾沥令尽,水湿停积,搏于血气,蕴积成热,亦令脓汁出,皆谓之聤耳”。
耳聋
耳聋是风热外侵或肾精亏虚所致疾病。临床以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均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失听为主要特征。常由耳鸣发展而来。
〔病因病机〕
风热(或风寒)外侵,蒙蔽耳窍,所欲不遂,肝郁化火,上扰清窍;厚味生痰,痰郁化火,上壅气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化源不足,清气不升,素体不足,先天精气虚损,均可导致本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听力减退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2.凡以主观感觉有不同程度听力障碍,客观检查证实,并排除耵聍、异物入耳、脓耳等病即可判断为本病。
3.辨证首分虚实。
本病应与耵聍、异物入耳、脓耳鉴别:
1.耵聍:取出后听力即恢复。
2.异物入耳检査时可发现。
3.脓耳可见耳膜穿孔,孔中流脓。
(二)论治要点
本病论治,重在虚实。实者多为肝火上扰,或痰火郁结,故治疗以清肝泻热,开郁通窍,化痰降浊为法;虚证多为脾肾亏虚,以补肾益精,滋阴潜阳,益气升阳为法。
(三)常见证治
1.风热闭窍:
证候:起病较急,耳中蔽急,听力下降,可伴有发热,口渴。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辛凉散邪。
方例:桑菊饮。
2.风寒侵袭:
证候:起病较急,耳中闷胀,听力减退,可伴有畏寒,头痛。脉浮紧。
治法:辛温散寒。
方例:通鸣散。
3.肝火上扰:
证候:耳聋时轻时重,尤以郁怒后加剧,耳胀耳痛。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啼哭吵闹,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开郁通窍。
方例:龙胆泻肝汤加石菖蒲。
4.痰火郁结:
证候:耳中闭塞,听音不清。胸脘满闷,头昏而重,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火化痰,行气降浊。
方例:二陈汤加黄芩、黄连、白蔻、石菖蒲。
5.肾精亏损:
证候:病延日久,听力逐渐下降,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偏肾阴虚者见虚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偏肾阳虚者见畏寒肢冷,舌淡脉弱。
治法:滋肾填精,潜阳降火,或温肾壮阳。
方例:肾阴虚者,用耳聋左慈丸加五味子、磁石;肾阳虚者,用补骨脂丸。
(四)临证权变
《景岳全书》提出窍闭必因损伤或挖伤者,或雷炮之震伤者,或患聤耳溃脓不止而坏其窍者是”。故治疗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适当的处理,不能拘泥于外感内伤,亦有因外伤而致者。
〔调护〕
1.注意保暖,避受风寒.。
2.因脓耳致聋者,注意耳道卫生,经常清洗。
〔应用例案〕
一人耳聋,服益气汤、十全汤病愈后,喉中作痒有痰,一二月复耳鸣,诊之脉滑,此痰气留于脾胃也,无火不动痰,用补中益气汤加黄柏、菖蒲,服5剂而愈。(《中医耳鼻喉科古籍选萃》)
按:耳聋服益气汤、十全汤而愈,知为气虚所致。复发耳鸣,兼见喉口作痒、脉滑,则属痰邪为患,然仍用补中益气汤,知气虚尙存,加菖蒲化痰而已。
〔简便验方〕
1.矾石少许,以生菖蒲汁和,点入耳内。
2.巴豆14枚,松脂15克,合制丸如黍米大,绵裹着耳中,一日一易。药如硬,微火炙之,以汗出乃愈。(《备急千金要方》)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患耳聋,是风入头脑所为也,手太阳之经,入于耳内,头脑有风,风邪随气入,乘其脉,与气相搏,风邪停积,即令耳聋”。
鼻衄
鼻衄是以鼻孔出血为主要特征。多发于春秋二季。
〔病因病机〕
本证多由邪热壅肺、胃火炽盛、虚火上炎、心脾气虚等因所致。
(一)邪热壅肺 鼻为肺窍,阳明经脉上交鼻頞,肺家实热或外感风热,燥热之邪,上壅清道,热伤脉络,故发为鼻衄。
(二)胃火炽盛 胃经积热,循经上炎,损伤鼻中阳络,而致鼻衄。
(三)虚火上炎 肝火上炎,或久病阴虚,虚火上炎,血随火升,蒸迫鼻窍,损伤脉络,均可使血溢于鼻外而为鼻衄。
(四)心脾气虚 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血液离经外溢,亦可致鼻衄。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出血量少、色鲜,并伴有发热者,多为邪热壅肺的实证。
2.出血量少、色红、腥味甚浓者,多为胃火炽盛的实证。
3.出血或多或少,色淡红或淡,伴有咽干口苦者,多为虚火上逆之虚证。
4.出血量时多时少,色淡红,伴有纳差、气短者,多为心脾气虚之虚证。
(二)论治要点
根据引起鼻衄的不同原因,采用疏风清热、清胃泻火、清肝泻火、滋阴降火、益气摄血等治则,但均须加以对症治疗的止血药。
(三)常见证治
1.邪热壅肺:
证候:鼻血点滴而出,量少色鲜,鼻孔有干燥烘热感。咳嗽痰少、口干,或发热,头痛,鼻塞。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例:桑菊饮加白茅根、丹皮、山栀。
2.胃火炽盛:
证候:鼻血量多,色鲜红或深红,鼻孔干燥,口干口臭,口渴引饮,便秘、溺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指纹紫。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例:玉女煎,熟地易生地,加丹皮、茅根、大、小蓟。
3.肝火上逆:
证候:鼻血量多,血色深红,头晕头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面红目赤,舌红,脉弦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例:龙胆泻肝汤加丹皮炭、蒲黄炭、大、小莉。
4.阴虚火旺:
证候:鼻血鲜红,量少,时作时止,经久不愈,头晕耳鸣心悸,五心烦热,盗汗,口干,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法:滋阴降火,清热止血。
方例:知柏地黄汤加旱莲草、仙鹤草、阿胶珠、藕节。
5.心脾气虚:
证候:鼻衄经久不愈,色淡红,量或多或少,面色不华,神疲体倦,气短懒言,食纳呆,舌质淡,脉细弱,指纹淡。
治法:补养心脾,益气摄血。
方例:归脾汤,去生姜,加仙鹤草、侧柏叶、藕节。
(四)临证权变
鼻孔流血有因外伤或挖鼻引起者,临证时不宜以虚实论处,应针对病因,局部止血即可。
〔调护〕
1.出血时患儿应取平卧位,或坐位头向后倾。
2.冷水浸湿药棉(或毛巾)敷额部、鼻根部及后颈部。
3.饮食宜清淡,忌进辛辣及香燥之食物。
〔应用例案〕
李右,鼻衄咳呛,不时头晕,肝肺郁热,法当清解。
桑叶4.5克 丹皮4.5克 杞根皮6克 杏仁9克 沙参6克 麦冬6克 煅决明12克 知母4.5克 橘红3克 三剂而安。(《孟何马培之医案论精要》)
按:本案症状描述之精要,以“肝郁肺热”而肝风煽肺,故伴有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善太息等肝郁之证及咳嗽痰少,鼻血鲜红等肺热之症,以清热平肝熄风之剂而愈。
〔简便验方〕
1.血余炭、栀子炭或百草霜研末吹鼻。
2.大蒜一枚,去皮,捣如泥作饼,敷同侧足心。
3.白茅根30克、栀子炭10克煎水饮,用治实火鼻衄。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鼻衄,由血气虚热故也。肝藏血,肺主气,而开窍于鼻,血之与气,相随而行,循于经络,荣于脏腑,若劳伤过度,脏腑生热,热乘血气,血气得热则流散妄行,从鼻出者,谓之衄”。
鼻渊
鼻渊又名“脑渗”、“脑漏”、“沥脑”。因其“ 源源向下,有若渊源”故名。是因外感寒热,或脾肺气虚所致的疾病,临床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特怔。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津液为寒邪遇阻,凝郁为涕;或外感风热,内郁于肺,胆经郁热,上壅于鼻,蒸灼津液而为涕,或脾肺气虚,不能统摄津液,均可致涕液外流而形成本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鼻流浊涕,量多不止,甚则腥臭。
2.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内红赤或淡红肿胀。
3.眉间或额部压痛。
(二)论治要点
本病前期以邪实为主,治疗根据病邪的性质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后期以正虚为主,治以扶正为先,兼以祛邪。但都必须止涕宣窍。
(三)常见证治
1.风寒阻窍:
证候:鼻塞流涕,色白清稀,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脉浮。
治法:辛温散寒,芳香通窍。
方例:荆防败毒散加苍耳、白芷、辛荑。
2.风热壅窍:
证候:鼻塞流黄稠涕,量多,嗅觉不灵,头目胀痛,发热,口干,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散风热,芳香宣窍。
方例:苍耳散加野菊花、桑白皮、川芎。
3.胆热郁窍:
证候:鼻涕黄浊粘稠或黄绿如脓,有臭味,香臭气味不辨,头痛头胀,眉间、额部压痛,伴耳鸣,口苦,咽干,目眩,纳差,腹胀,烦躁。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胆泻热,利湿通窍。
方例:龙胆泻肝汤加苍耳,辛荑、藿香。
4.肺气虚寒:
证候:鼻塞时轻时重,涕白粘,遇风冷加重,头晕脑胀,神疲乏力,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益气温肺,散寒通窍。
方例:温肺止流丹加苍耳、白芷、辛荑。
5.脾气虚弱:
证候:涕出白粘或黄稠,量多,鼻塞,嗅觉差,头胀头痛,腹胀纳差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缓。
治法:补脾益气,利湿通窍。
方例:参苓白术散加黄芪、苍耳、辛荑。
(四)临证权变
因伤风感冒而引起的鼻塞流涕,则不属本篇所论。只需针对伤风进行治疗。
〔调护〕
1.去除积留鼻涕,保持鼻道通畅。
2.多做低头、侧头运动,使鼻窦内涕液排出。
3.鼻塞甚者,不可强行擤鼻。
〔应用例案〕
吴孚先治一人,患鼻渊十载,乃肺脾气虚下陷,须用补中益气汤,百剂方愈,不信,用白芷、防风、辛荑、川芎等味,病转甚,复求治,与前方百帖而愈。(《续名医类案•鼻》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倍述堂藏版,1984年8月)
按: 鼻渊之属于中气不足者,必涕浊多而不腥臭,神疲乏力、气短,食少便溏,舌淡脉弱。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有效,临证切不可套用苍耳子散等成方,见病治病。舍辨证而望收效,无异于舍本逐末,定是劳而无功。此案虽治成人,治小儿鼻渊久不愈者,理实可通。
〔简便验方〕
1.鱼脑石粉9克 冰片0.9克 辛荑6克 细辛3克,研极细末,取少许,置指上,按入鼻孔令吸入,日3次,交替用药。
2.孩儿茶60克,鹅不食草30克,冰片15克,共研末用香油调成稠浆,纳鼻内,日2〜3次。
〔文献摘录〕
《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济生方•鼻门》:“热留胆府,邪移于脑,遂致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蠛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外科正宗•脑漏》:“脑漏者,又名鼻渊,总因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此症多由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火由寒郁,以致湿热上熏,津汁溶溢而下,离经腐败”。
《本草纲目》:“鼻渊流浊涕,是脑受风热”。
《百病辨证录》:“人有鼻流清涕,经年不愈,是肺气虚”。
乳蛾
乳蛾又名“喉蛾”,是最常见的咽喉疾病,临床以咽喉部双侧或单侧的喉核处红肿疼痛、表面或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为主要特征。《焦氏喉科枕秘》载“ 形似乳头 ”、《重楼玉钥》云“ 状如蚕蛾 ”,故名“乳蛾”。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感风热邪毒、内因虚火上炎、气血凝滞所致。
(一)风热邪毒 风热邪毒外入,搏结于咽旁;内有气郁积热,津液受灼,煎炼成痰,痰火邪毒蕴结,喉核肿大,遂成起病急骤的风热乳蛾。
(二)虚火上炎 禀赋不足,肝肾阴虚,相火循经上炎,结于咽喉,以致喉核肿胀,遂成虚火上炎之乳蛾。
(三)气血凝滞 病后邪毒不易清除,留滞咽喉,日久不去,气血凝结不散,致成石蛾。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风热搏结之乳蛾多发病急剧,往往在患部出现白腐,多发生于体质壮实之小儿,属于实证。
2.虚火上炎之乳蛾多为虚实相兼,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其证微痛微痒。
3.气血凝滞所致者称为“石蛾”,其病情发展缓慢,症状不显,或不红不肿,或稍肿坚硬。
(二)论治要点
风热乳蛾以清热解毒为主,有表证时,佐以解表;有里证时佐以通腑泄热。虚火乳蛾以滋阴降火为主,复感风热时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三)常见证治
1.风热邪毒:
证候:发病急骤,咽部喉核处(单侧或双侧)红肿疼痛,吞咽困难,表面出现白色或黄色小星点,或披有一层黄白色脓样膜状物,易手拭破,拭破后不出血,伴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白或兼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例:加减清咽利膈汤或银翘散。
肿甚者,加服六神丸。若热极生痰,痰火郁结成核者,宜苦寒泻火,解毒消肿,可用普济消毒饮。
2.虚火上炎:
证候:多发病缓慢,咽部喉核处微肿微红,微痛微痒,或有异物感,症状朝轻暮重,肿核表面多呈暗红色。口干舌燥不欲多饮,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微弱或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解毒利咽。
方例:知柏地黄丸。
3.气血凝滞:
证候:多发病缓慢,咽部喉核变硬,无红肿疼痛,患部表面呈暗红色,可见反复低热,舌质暗红,脉沉细涩。
治法:行气散结,清热解毒。
方例:清咽双和饮。
(四)临证权变
气血淤滞之石蛾,多为小儿气血未充,外邪易入,日久不散所致。如遇外邪,过食炙煿,则每易发作。应先治外感,宜辛凉利咽,消肿解毒,用清咽双和饮加薄荷、蝉蜕;痰涎壅盛引起者,加法半夏、竹茹、胆星。如缠喉急痹、痰涎壅盛、水饮呛出者,宜急刺少商穴,并用雄黄解毒丸(5粒),抖碎水调饲入,须臾,吐出余涎或从大便排除而安。如虚火上浮,咽喉部不肿、不红、不壅塞、双下肢有冷感,在治法中忌寒、忌刺、忌攻风。宜金匮肾气丸去桂加牛膝、菟丝子、砂仁、炙草,引火归原。
〔调护〕
1.注意口腔卫生,早晚用盐水漱口。
2.多服清凉饮料,忌服辛辣食物。
3.注意起居调理,避免外邪反复侵害。
〔应用例案〕
黄某某,女,高热39℃,已历2天。形寒壮热,喉核肿大,咽嗌疼痛,吞咽尤甚。溲少汗出,便闭,曾用抗菌素,热未解。此为热邪搏结于咽喉,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银花9克 连翘9克 芦根9克 竹叶9克 浙贝9克 胖大海9克 玄参12克 麦冬12克 生地30克 甘草4.5克
服二剂热退,咽痛略瘥,便尙未下,宜以润药通之,上方去胖大海、浙贝母,加瓜蒌仁12克,玄明粉9克、板蓝根12克,服3剂而愈。(《何任医案选》)
按 :本案形寒壮热2天,外感风热可知,喉核肿大,乳蛾已成,风热搏结于咽喉,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获效。后因燥热伤津,大便难下,但尙未成阳明燥结之势,故润通则愈。
〔简便验方〕
1.硼砂3克、胆矾6克,共为细末,入青鱼胆内阴干研末,加山豆根3克,吹患处,流涎即愈。(《临证指南医案》)
2.冰硼散、青风散、珠黄散任选一种,吹于患处。
〔文献摘录〕
《医林绳墨•咽喉卷七》:“盖咽喉之症,皆由肺胃积热甚多,痰涎壅盛不已,致使清气不得上升,浊气不得下降,于是有痰热之症见焉,吾知壅盛,郁于喉之两旁,近外作肿,以其身形似飞蛾,谓之乳蛾。其症有单有双,单发喉旁,红肿有胀,头起尖似乳,白色似蛾,一边有者谓之单乳蛾,两边有者谓之双乳蛾”。
喉瘖
喉瘖又名“失音”。是肺气不宣所致的发声障碍的疾病。临床以声音不扬或语声嘶嗄、甚则不能发声为主要特征。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风寒外束,肺燥伤津,肺肾阴虚、痰热阻肺等因所致。
(一)风寒外束 小儿不慎外感风寒,内遏于肺,肺气壅遏,失于宣畅,寒气客于会厌,开合不利而致音不能出。
(二)肺燥伤津 外感风热燥邪,肺受热灼,肺燥伤律,声道燥涩。
(三)痰热阻肺 肺有蕴热,复感风寒,热为寒束,或痰热内阻,肺气失于宣降而瘖。
(四)肺肾阴虚 因精气耗损,肺肾阴虚,声道失于滋润而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轻者语声嘶嗄,重者声哑不出。
2.急者突然而起,常伴外感表证;缓者渐次形成,持续加重;表现正虚之候。
本病应与舌瘖相鉴别:喉瘖为喉中有声,而舌本运转自如;舌瘖则舌本不能运转言语,而咽喉声音如故,且小儿罕见。
(二)论治要点
首辨虚实,实者多为外感邪气,壅遏闭窍,治当宜散清疏;虚者多为精气内夺,治当清润滋养。
(三)常见证治
1.风寒闭肺:
证候:卒然声音不扬,甚则嘶哑,或兼咽痒,咳嗽不爽,鼻塞声重,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利窍。
方例:三拗汤;杏苏散。
2.痰热阻肺:
证候:语声嘶哑,重浊不扬,咳痰黄稠,喉干或痛,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泄热,化痰利窍。
方例:清咽宁肺汤。
可加牛蒡、蝉衣、胖大海等。
3.肺燥伤津:
证候:声音嘶哑,咽痒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咳嗽不爽,鼻燥咽干,或有恶寒发热,头痛身楚,皮肤枯燥无汗,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浮细而数。
治法:清肺生津,润燥利咽。
方例: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4.肺肾阴虚:
证候:音瘖日久不愈,伴干咳少痰,甚则咳血,干咳咽燥,虚烦不寐,手足心热,盗汗,形体日瘦,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滋养肺肾,降火利咽。
方例:百合固金汤;麦味地黄汤。
(四)临证权变
由于读、说、唱、叫太多,声道损伤,津气被耗而音哑者,大都脉舌如常,主要在于适当休息,或用桔梗、甘草、胖大海等泡茶服。
〔调护〕
1.避免感冒。
2.少进辛燥厚味,饮食宜清淡。
3.肺燥津伤者,可吃梨、橘、枇杷等果品,以清润生津。
4.与用声有关者,当避免过度或高声喊叫、歌唱、朗读,以利恢复。
〔应用例案〕
静翁孙女,年甫三龄,夏月发热,医作暑风治,投清散药两剂,忽颏脱音哑,食莫能嚼,饮莫能啜。又以为风中会厌,仍用散药,静翁迟凝,邀予商酌。谓曰:“颏属肾,颏脱肾虚之征。肾脉循喉咙,挟舌本,为声音之根。 经云:内夺而厥,则为瘖痱 。儿质本薄,暑复伤气,更服辛散,元气益漓,致变若此,倘再行疏泄,肝风一动,慢惊旋至,不可救矣。”仿佐归饮,合生脉散,服之而瘥。(《杏轩医案•续录》安徽人民出版社1959年1月)
按: 暑风又名暑痉,乃暑温病高热而出现昏迷抽搐者。夏月发热是否即属暑风尙难定论,前医不辨,即作暑风治而投清散之剂,药后“颏脱失音”不能饮食,又以为“风中会厌,仍用散药”,会厌者,声音之门户也,风中会厌,固可失音,岂不知阴虚阳亢,亦可失音,前医误在只虑其实,不虑其虚;只究其表,不究其里。程氏结合现症、体质与时令气候进行辨证,析理详明,言皆有据,足可启迪来兹。治仿左归饮“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合生脉散益气生津治暑伤气阴。药中病机,故“服之而瘥。
〔简便验方〕
诃子四个(半生半泡)、桔梗30克(半生半炙)、甘草10克(半生半炙),研为细末,每服6克,童便一盏,水一盏,煎5~7沸温服。
〔文献摘录〕
《张氏医通》:“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盖暴瘖总是寒包热邪,或本内热而后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并宜辛凉和解,稍兼辛温散之”。
鹅口疮
鹅口疮又名“雪口疮”、“雪口”。以其状如鹅口故名。由火热之邪所致的口腔疾病。临床以口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特征。临床分虚实二证。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胎热内蕴、外感邪毒及素体阴虚、虚火上炎等因所致。
(一)胎热内蕴,外感邪毒 孕妇素体阳盛,喜食辛热炙煿之品,胎热内蕴,或胎儿出生后口腔不洁,复感秽毒,外内合邪,蕴积心脾而成。因口为脾之窍,舌乃心之苗,心脾郁热上薰于口舌,故口腔满生白屑。
(二)素体阴虚,虚火上炎 小儿素体阴虚,或热病后伤津耗液,水不制火,虚火上浮,口腔亦可白屑堆积而致本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多见于哺乳小儿,尤以早产儿、体质虚弱的婴幼儿最为多见。
2.主要症状是口腔上先起白屑,状如凝乳,随拭随生,不易清除。
本病应与白喉鉴别:白喉的白膜先起于喉咽,渐次蔓涎口腔,其色灰白不易拭去,伴有咽痛、犬吠样咳嗽和发热等全身症状。
此外,婴儿吐乳之后,舌上残留奶块,其状与鹅口疮相似,但极易擦去。
(二)论治要点
本病多因先天胎毒,蕴积心脾,故应以清热泻火为主要治则。清热泻脾散为常用方剂。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致脾肾不足,水不制火,虚火上炎,其治法又当滋补肾阴,引火归元,故用六味地黄汤以滋补肾阴,用肉桂以引火归元。
(三)常见证治
1.心脾积热:
证候:口舌满布白屑,状如积雪,周围绕以红晕,身热烦躁,面赤唇红,口内灼热疼痛,吮乳啼哭,溲赤便燥,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泻火。
方例:清热泻脾散。
2.虚火上浮:
证候:口舌白屑稀散,形体怯弱,面白颧红,五心烦热,神气困乏,口干不渴,舌淡苔白,指纹淡红。
治法,滋补肾阴,引火归元。
方例:六味地黄汤加肉桂。
(四)临证权变
本病蔓延颇速,白屑可上延鼻道,下及咽喉,如雪花叠叠,上下壅塞,引起呼吸不利,吮乳困难,面色青紫,喉中痰鸣,故应强调早期治疗,如已发展到呼吸障碍,必须及时对症处理。
〔调护〕
1.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宜新鲜清洁。
2.乳母不宜食辛热炙煿及酸辣刺激之品,喂乳器应严格消毒。喂乳前奶头要消毒。
3.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损伤口腔粘膜。
4.对禀赋不足,久病久泻患儿更应加强护理。
〔应用例案〕
曾某某,男,20天。近两日口腔及唇舌忽现白屑,渐而增多,大便甚臭,小便黄。诊见口腔白屑满布,唇舌尤密,试之屑脱而不出血。舌质红,唇微燥。指纹红紫,两足欠温。此因胎中感受热毒之气,蕴积于心脾二经。生后发于口舌所致之鹅口疮。治宜清热解毒,结合外治法。
内服:
连翘2克 黄连1克 石膏10克 甘草1克 灯芯10根
二剂水煎,日服1剂。
外治:
1.鹅屎白(新瓦烧红,焙存性,研成细末)、桑树腺(如割漆法,取汁)各等分。冷开水淘取二次米泔水,入上药搅匀,用消毒棉签蘸药水拭擦患儿口腔。白屑脱落在棉签上,换棉签再擦3次。
2.吴萸15克(研细末)入面粉少许,酒调和做饼,敷两足心,包扎好,勿使移动、足得温则去。
复诊:诸证好转,白屑大减,足巳得温,原方再服1剂,仍结合搽法。获痊愈。(《湖南老中医医案选》)
按:本案大便臭,小便黄,且唇燥指纹红,刚出生20天,故胎热内蕴无疑,内以清热解毒,但两足欠温,热阻于上,外治以引热下行为法,内外合治,寒热平调,故获速愈。
〔简便验方〕
外治法:先以野蔷薇露或金银花露或一枝黄花30克,煎汤冷却,洗拭患处白点,再吹以青欢口散,或柳花散每日4〜5次。亦可应用2﹪龙胆紫溶液涂患处,或用2〜5﹪重碳酸钠洗涤患处,每日5~6次。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疮,如鹅录之。口里,世谓之鹅口,此由在胎时受谷气盛,心脾热气,重发于口故也” 。
口疮
口疮又名“口疳”,是常见的口腔内膜溃烂性疾病。临床以口颊、舌边、上腭、齿龈等处发生黄白色如豆样大的溃烂点为主要特征。本病多由火热毒邪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心脾积热、复感邪毒乃虚火上炎、阴液亏耗等因所致。
(一)心脾积热,复感邪毒 小儿过食膏梁厚味,或饮食不调,致脾胃积热,心火亢盛,热盛化火,循经上攻口腔,或口腔不洁,邪毒入侵,发为本病。
(二)虚火上炎,阴液亏耗 素体阴虚,或久病伤津,阴液亏耗,水不制火,虚火上炎而致本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初起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薄黄或糙腻,舌质较红,唇部和口腔粘膜发生泡疮,如针尖大小,周围有红晕。
2.泡疮散在和成簇汇集,灼热疼痛,口臭流涎。
本病应与口糜鉴别:口糜,见满口糜烂,或口唇及舌上出现豌豆大小糜烂点,周围有红晕;口腔内有特殊气味,糜烂漫延至咽喉,可致患儿不能哺乳进食。
(二)论治要点
本病有虚实之分,凡溃疡周围鲜红,疼痛较甚、口臭流涎、甚或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者,为实证,宜清热解毒,通腑泻火之法。若溃疡较小、周围淡红或淡白,疼痛较轻、但病程较长,兼见神疲,颧红,口干者,为虚证,宜滋阴降火之法。
(三)常见证治
1.脾胃积热:
证候:口腔溃疡较多,周围红赤,疼痛拒食,烦躁多啼,口臭涎多,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兼见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泻火。
方例:凉膈散。
2.心火上炎:
证候:口腔溃疡、色红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宁,口干欲饮、小便短赤,舌尖红赤,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清心导热。
方例:泻心导赤汤。
3.虚火上浮:
证候:口腔溃疡,稀散色淡,不甚疼痛,口流清涎,神疲颧红,口干不渴,舌质淡红,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大补阴丸加麦冬、石斛。
(四)临证权变
口疮患儿因溃烂疼痛,可出现流涎拒食,精神躁扰等症状,只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不需作特殊处理。如慢性口疮,白泡色淡,大便溏,下肢冷,宜理中汤温之,则浮焰自熄。如口涎舌淡下肢冷者,宜济生肾气丸。
〔调护〕
1.保持口腔清洁,若出现破损,及时擦冰硼散。
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服食过热、过咸、过酸之物。
〔应用例案〕
褚某,女,1岁。纳呆1周,夜寐不安,口臭薰人,便干溲少,齿龈红肿出血,口腔溃疡疼痛,舌苔黄腻,脉象有力,系脾胃湿热,郁而化火,治予清热化湿,泻火解毒。
鸡苏散9克(包) 玉泉散9克(包) 黛蛤散9克(包)甘露消毒丹9克(包) 甘中黄3克 黄连3克 川朴3克 竹叶6克 芦根1支 茅根2扎 扁豆9克
二剂,诸症大减。继原方去甘露消毒丹,加土牛膝9克,3剂而愈。(《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按:本案一派湿热见证,仅清热解毒则难以凑效,故而需加化湿之甘露消毒丹,2剂后湿热化则去之,加土牛膝清热解毒,引热下行则愈。
〔简便验方〕
1.用凤凰衣微火焙黄,橄榄烧存性,儿茶三味俱等分,共为末。以3克为则,加冰片1.5克,搽患处。
2.生附子1个,切焙为末,醋和作饼,男左女右贴足心。
3.吴茱萸60克研末,少加面粉,醋调作饼,贴于足心,以布扎之,过夜即愈。
〔文献摘录〕
《幼幼集成•口疮证治》:“口疮者,满口赤烂,此因胎禀本厚。养育过温,心脾积热,薰蒸于上,以成口疮。内服沆瀣丹,外以地鸡、鼠妇擂水搽疮上。口疮服凉药不效。乃肝脾之气不足,虚火泛上而无制,宜理中汤收其浮游之火”。
木舌重舌
木舌又名“木舌胀”、“木风舌”、“死舌”,是舌体木硬肿大的一种舌部疾患,临床以舌体肿大、板硬麻木、转动不灵、甚则胀大满口为主要特征。重舌又名“子舌”,“( 舌䪞)舌”,是舌下肿突的一种舌部疾患,临床以舌下近舌尖根处红肿胀突,形如舌而短为主要特征。木舌与重舌多发于初生婴幼儿,主要由心脾积热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心脾积热。舌为心之苗,脾之络脉系于舌下。故心脾有热,邪热循经冲于舌本,则可使舌体胀大,形成木舌,亦可使舌下血脉肿胀变生“小舌”,形成重舌。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多发于初生婴幼儿。
2.木舌以舌体肿胀而硬,转动不灵为主症。
3.重舌以舌下近舌根处血脉肿突,形如“小舌”为主症。
本病应与紫舌、舌硬、舌垫相鉴别:
1.紫舌:舌体肿大色紫,但柔和而不强硬。
2.舌硬:舌体既不肿大,也不短缩,但强硬失其柔和,婴儿啼不出声。
3.舌垫:舌下高肿起核,似物垫于舌下,但不似舌形。
(二)论治要点
本病主要由心脾积热所致,治疗大法是清心泻火。因木舌与重舌临床表现各异,故前者以清心为主,后者以泻脾为主。本病治疗关键是均须配合外治法,若单用内治法,则见效不捷。
(三)常见证治
1.木舌:
证候:舌体肿大,失其柔和之性,转动不灵,甚则肿塞满口,不能吮乳,伴壮热烦躁,面赤唇红,口干饮冷,舌红苔黄,指纹紫滞。
治法:清心泻火,解毒消肿。
方例:内服,凉膈散;外用,川硝散敷舌上。
2.重舌:
证候:舌下近舌根处肿胀突出,似一小舌,甚则局部红肿溃烂,妨碍吮乳,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小便黄,大便秘,舌质红,苔黄,指纹紫滞。
治法:清心泻脾,解毒消肿。
方例:内服,清热泻脾散;外吹,凉心散。
(四)临证权变
本病见发热者,加银花;口热者,重用石膏;津伤者,重用生地;大便闭者,酌用大黄。此外,若虚瘦而兼重舌者,当先调补虚损,虚损得愈,重舌亦会消失。
〔调护〕
1.小儿患木舌,应及时治疗,否则,舌肿满口,后果不堪设想。
2.小儿患木舌,不可用手去扪,否则,容易恶化。
3.乳母不宜进食辛辣煎煿,婴儿宜适当进新鲜水果蔬菜。
〔简便验方〕
1.舌肿满不能出声,以梅花冰片研烂敷之。或以食盐、百草霜共为末,井水调敷即效。(《幼幼集成•舌病证治》)
2.治重舌木舌,宜用粗针线扎箸头上,刺患处,甚则数十刺为妙,只针舌尖及舌两傍,禁刺舌中心及舌下。(《幼幼集成•舌病证治》)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心候舌,脾之络脉出舌下,心脾俱热,气发于口,故舌肿也”。
《幼幼集成•舌病证治》:“木舌者,心脾积热之气上冲,故令舌肿,渐渐长大,塞满口中,若不急救,必致害人”。
复习思考题
1.小儿青盲、聚星障、沙眼、脓耳、木舌与重舌各有何临床特征?
2.试述小儿青盲、脓耳、乳蛾、鹅口疮的常见证治。
3.何谓针眼、喉瘖、鼻渊?如何治疗?
4.简述沙眼、眼睑赤烂、耳聋、鼻衄、口疮的发病原因及常见证候的治则与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