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5学时
〔面授时数〕1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五硬、五软、五迟的概念及其病因病机、常见证治。
2.熟悉解颅的临床特征及证治。
3.了解鸡胸龟背的临床特征及其内治法与灸法。
本章所述,为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特有的疾病,所以统称之为“小儿杂病”。
小儿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哺养失调,则营养不良而气虚血少,终致生长发育障碍。故小儿杂病多责之在脾、在肾及在肝。
学习本章内容,应从理解病因病机入手,掌握各病的基本概念、临床特征,从而掌握其论治要点和常见证治,同时,应熟悉常用方的加减变化及外治法。
解颅
解颅是小儿头颅增大、颅缝开解的一种疾病。临床以头颅及前囟明显增大,颅缝开解、头皮青筋暴露,叩之呈破壶音,目珠下垂犹如落日状为主要特征。多见于6个月至7岁的小儿。主要由先天禀赋不足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损及脾虚水泛所致。
(一)肾气亏损 父母精血虚衰,胎禀不足,致使小儿先天肾元大亏,肾主骨,脑为髓海,肾气亏虚,不能养骨生髓,则头颅开解,囟门不能如期闭合。
(二)肾虚肝亢 肾为水脏,若病后肾虚,水不胜火,火气蒸腾,其髓则热,髓热则颅解而分开。
(三)脾虚水泛 脾主运化,若脾阳虚水湿不运,久积生痰,乘虚上泛于脑,脑络阻塞,则头颅开解。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以出生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为多见。
2.头颅增大,颅缝裂开,叩之呈破壶音,目珠下垂如落日状。
3.头倾不立,颈细身瘦,神情呆滞,食少便溏者,为虚寒;烦躁不安,手足心热,时或瘈疭者,为虚热。
本病应与囟陷、囟填相鉴别:
1.囟陷,囟门应充实而不充实,反而显著下陷,甚至如坑状,但颅缝未开解。
2.囟填:囟门肿突,毛发短黄,但头颊不增大。
(二)论治要点
本病依发病原因可分为肾气亏损、肾虚肝亢、脾虚水泛三类,应分别施以补肾益髓、益肾平肝、扶脾利水之法。临床以肾气亏损最为常见,但有时也夹风、夹水、夹痰、夹火,因此不能一概责之于虚而妄补,在补虚的同时,还应根据临床不同表现,分别辅以熄风、消水、祛痰、清火之法,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此外,应适当配合外治之法。
(三)常见证治
1.肾气亏损:
证候:颅缝及囟门逾期不合,头颅增大,额上青筋暴露,头倾眼垂,白多黑少,颈细身瘦,语迟行迟,舌淡,指纹淡青。
治法:补肾益髓
方例:补肾地黄丸。
2.肾虚肝亢:
证候:颅缝裂开,前囟宽大,头皮光急,眼楞紧小,目无神采,烦躁不安,手足心热,时或瘈疭,口干舌红。
治法:益肾平肝。
方例:河车大造丸加鳖甲、牡蛎。
3.脾虚水泛:
证候:颅缝开解,面色胱白,神情呆滞,白睛多而目无神采,肢体瘦弱,腹大如肿,大便稀溏,小便少,舌质胖嫩,指纹色淡。
治法:扶脾利水。
方例:理中汤合五苓散。
(四)临证权变
根据前人经验,有审察父母体质而立方者。若父精不足,用钱氏地黄丸加鹿茸;母体气血俱虚者用八珍汤加黄芪、龟板。此外,若颅缝合而复开,头皮青筋暴露怒张,发热气促,则为热毒壅结,宜用犀角清络饮清热通络。
〔调护〕
1.婴儿宜母乳喂养,多吃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2.注意保护患儿头部,抱病儿时,必须托着头部,因头部重,颈项难以支持。
〔应用例案〕
一小儿14岁,解囟,自觉头大,视物昏花,畏日羞明。此禀赋肾气怯弱,用六味丸加鹿茸,及补中益气汤加山药、山茱萸,半载愈;二载而囟合。既婚之后,仍觉囟门开解,足心如炙。喜其断色欲,薄滋味,日服前药二剂,三载而愈。后入房两腿痿软,又教以服前丸,守前戒而愈。
按:本病虽多见于6个月至7岁的小儿,但本例14岁始解颅;本病预后不良,往往抱残终身,但本例治疗得法,“二载而囟合”。可见疾病有常亦有变。病愈之后,最怕食复劳复,故本例“既婚之后,仍觉囟门开解”,若非早“断色欲,薄滋味",则必成痼疾。”
〔简便验方〕
1.封囟法:治头缝不合,名曰解颅。天南星不拘多少,以姜汁炒枯,研细末,醋调涂于绢帛上,烘热贴囟门上,以合为度。(《幼幼集成•头项囟证治》)
2.用蛇蜕炒焦为末,用猪颊车中髓调敷顶上,日三四度。曾有人作头巾裹,遮护之,久而自合。(《三因方•解颅治法》)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解颅者,其状小儿年大囟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是也。由肾气不足故也。肾主骨髓,而脑为髓海,肾气不足,则髓脑不足,不能结合,故头颅开解也”。
《幼幼集成•头项囟证治》:“解颅者,谓头缝开解而颅不合也。是由禀气不足,先天肾元大亏,肾主骨髓,肾亏则脑髓不足,故颅为之开解,然人无脑髓,犹树无根,不过千日,则成废人。其候多愁少喜,目白晴多,面㿠白色,若成于病后者尤凶”。
五硬
五硬是指婴幼儿头项、口、手、足、肌肉等部位板硬不灵的疾病。临床以头项、胸背和腰腹等处肌肤紧张强硬不柔、难以屈伸仰俯、伴以手足冰凉、身体不温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冬季,以早产体弱之新生儿为多见。主要由阳虚寒凝所致。
〔病因病机〕
临床多由阳气虚衰,寒凝血涩所致。
(一)阳气虚衰 新生儿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气血未充,元阳不振,以致阳气不能温煦肌肤,达于四末,故见手足冰冷,身体不温,头项乏气血濡养,则板硬不灵活,难以屈伸俯仰。
(二)寒凝血涩 因气候寒冷,加之保暖较差,寒邪袭人,血得寒则凝,寒凝血涩,故肌肤肿硬发凉,皮色发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常发生于寒冷季节,尤以早产、难产、产伤、体弱出生一周左右的新生儿为多见;
2.其证全身发凉,局部皮肤僵硬苍白肿亮,难于用手捏起,头项难以屈伸。
肌肤不温、皮肤板硬、身冷肢厥,心腹硬急而痛,哭声低怯乏力,面色苍白为内寒,乃正气不足;面色苍白或紫绀,肢端发凉,形寒踡缩,皮肤板硬而凉,关节强直不利,肌肉肿胀,为外寒,乃邪气有余。
本病应与胎寒、新生儿水肿、硬肿症相鉴别:
1.胎寒:胎儿生下后,即昏昏欲睡,面色㿠白,口气清冷,腹痛便清,四肢厥逆,间有手足挛急现象但无板硬如木、强直不能转动之症。
2.新生儿水肿:皮肤苍白肿亮,但皮肤不板硬、且多发于全身,波及眼睑、阴囊等部位。
3.硬肿症:各论第一章。
(二)论治要点
阳气虚衰者宜益气温阳,寒凝血涩者宜温经通络。关键在于及时治疗,并注意保暖,因本病病情严重,若治不及时,调护失宜,往往危及生命。此外,适当配合外治法,亦可促使病情缓解。
(三)常见证治
1.阳气虚衰:
证候:体质虚弱,全身清冷,僵卧少动,哭声低怯,不能吮乳,关节不利,局部皮肤板硬如木,苍白肿亮,唇舌淡白,指纹淡红或沉滞。
治法:益气温阳。
方例:六味回阳饮。
2.寒凝血涩:
证候:全身欠温,四肢发凉,肌肤僵硬不能捏起,肿硬多见于小腿、臀、臂、面颊等处,患处皮肤色暗发紫,面色晦暗,唇舌暗红,指纹红滞或不显。
治法:温经通络。
方例:当归四逆汤。
(四)临证权变
本病阳气虚甚者,加黄芪桂枝,并配合温灸局部;若有风寒表证者,宜用小续命汤;若肚大青筋隐现者,乃肝木乘脾,宜六君子汤加干姜、肉桂、白芍、柴胡。
〔调护〕
1.分娩时注意保暖,以免受凉。
2.不要把新生儿胎脂拭得太净,因胎脂有保暖作用。
〔简便验方〕
1.针刺关元、气海、足三里,针后加灸。
2.韭菜150克,切,煮熟,加白酒适量,候温,用纱布蘸擦硬肿处,每日二次。
〔文献摘录〕
《幼幼集成•五软五硬证治》:“五硬者,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也。仰头取气,难以动摇,气壅疼痛,连于胸膈,手心脚心,清冷而硬,此阳气不荣四末也”。
《保婴撮要•五硬》:“此证从肝脾二脏受病,当补脾平肝,仍参痉证急慢惊风门治之”。
五软
五软又名“软瘫”、“胎怯”,是因发育障碍,成长不足而致头项、口、手、足、肌肉痿软为主症的疾病。临床以头项软弱倾斜不举,口软唇弛,咀嚼困难而易流涎,皮、肤松弛,肌肉虚软,手软下垂,难以握举,足软不能站立为主要特征。诸证既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互见。多发生于3岁以下小儿。主要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哺养失调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哺养失调,筋骨肌肉失养所致。
(一)脾肾两亏 父精不足,母血素衰,先天之禀赋则亏。先天之本在肾,肾主骨,生髓,故肾亏则骨弱,髓不充;后天之本在脾,脾主肌肉、四肢、口唇,后天失养则脾虚,脾虚则肌肉、四肢、口唇软弱无力。
(二)气血虚弱 小儿出生后哺养不当,或平素乳食不足,或大病后失于调养则脾胃亏损而致气血虚弱。肌肉筋骨失其气血之滋养则痿软乏力;甚则血不养神,引起神情呆滞,反应迟钝,有如白痴。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
2.无实证,多有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的病史。
3.临床表现为头项软而不举,口唇软而难咀,手软而不握,足软而不立,肌肤软而松弛。
4.诸证并见者难疗,独见者易治。
本病应与五迟及软脚瘟的后期症状相鉴别:
1.五迟:以发育迟缓为特征,到既定年龄仍不能讲话、不生牙齿,头发稀少,不能站立与行步。
2.软脚瘟:其后期虽亦有肢体痿软、肌肉松弛,但以下肢多见,且无头项软、口唇软、肌肤软的症状。易发于夏秋季,光有发热、咳嗽、咽红、全身肌肉疼痛的前驱症状,且具有传染性。
(二)论治要点
脾肾两亏者治宜健脾补肾,气血虚弱者治宜益气养血。临床虽以脾肾两亏为多见,但二证又往往交络互织,因此,必须脾肾气血兼治,然后再根据临床表现,在治疗上有所侧重。需要强调的是,治疗痿弱重症,治法必以脾胃为主,即使见肾亏之证,也不宜过用滋腻之品。此外,本病多为虚弱重证,非短期治疗所能奏效,而须守方缓图,方可见功。
(三)常见证治
1.脾肾两亏:
证候:头项软弱倾斜,不能抬举,口软唇弱,咀嚼困难,常有流涎,手软下垂,不能握举,足软驰缓,不能站立,肌肉松弛,活动受限,舌淡苔少。
治法:健脾补肾。
方例:补肾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
2.气血虚弱:
证候:面色苍白,食少不化,肢体软弱,四肢关节软,口开难合,甚则神情呆滞,智力迟钝,舌伸口外。唇白、舌淡、苔光。
治法:益气养血。
方例:八珍汤。
(四)临证权变
手软甚者,加桂枝、姜黄,足软甚者,加独活、续断,使药力直达病所。病程久,痿废驰纵,酌加鸡血藤、川山甲活血通络。五软日久兼见面色㿠白而肢冷溏泻者,可酌加附子。
〔调护〕
1.体弱孕妇应加强营养。
2.宜用母乳哺育,饮食定时定量,渐增牛奶、鸡蛋、排骨、瘦肉、水果等食品。
3.常抱于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应用例案〕
吴江史万湖子七岁患呕泻,囟目顿陷,天柱骨倒,兼无面色。先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一剂吐泻止而诸证愈,又用钱氏地黄丸料煎服顿安。(《幼科准绳•五软》)
按:“天柱骨倒”,乃五软中之头项软,吐泻后“囟目顿陷”,“兼无面色”,脾肾阳虚,故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升脾温肾。又虑阳虚及阴,故服钱氏地黄丸滋补肾阴,辨证准确,方药对证,故诸证自愈。五软虽为虚羸痼疾,若疾病早期使用对证之药,亦可渐复全形。
〔简便验方〕
1.金灵散:用白僵蚕不拘多少,直者,去丝炒为末,每服2克,3克薄荷、酒调下。(《幼科准绳•五软》)
2.针灸:大椎、安眠、哑门、陶道、百会、印堂、内关、合谷、足三里。每日一次。(江育仁•《中医儿科学》)
〔文献摘录〕
《古今医统•五软五硬》:“五软证名胎怯,良由父精不足,母血气衰而得,有因母血气弱而孕者,有受胎而母多疾者,或其父母贪色,体气虚弱,或年纪已迈而复见子;有日月不足而生者,或服堕胎之剂不去而竟成胎者,耗伤真气,及其降生之后,精气不充,筋骨痿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漫,致使头、项、手、足、身体软弱,名为五软”。
《保婴摄要•五软》:“因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故骨脉不强,肢体痿弱,源其要,总归于胃。盖胃为水谷之海,为五脏之本,六腑之大源也。治法必先以脾胃为主,宜用异功散合黄芪建中汤,以滋化源,头项、手、足三软,兼服地黄丸。凡此证必须多用二药,仍令壮年乳母饮之,兼慎风寒,调饮食,多能全形”。
五迟
五迟是指小儿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等发育迟缓的虚弱性疾患。临床以筋骨软弱、站立不稳的称为“立迟”;不能行步的称为“行迟”;头发细黄稀少的称“发迟”;齿牙未生的称为“齿迟”;不能讲话的称为“语迟”。五迟常同时互见,但亦可单独出现。主要发病年龄是3岁以内,6个月至1岁的尤为多见。本病主要由肝肾不足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临床可分肝肾不足、气血不足辨之。
(一)肝肾不足 立迟、行迟、齿迟,均属此类。患儿父母年迈得子,精血不足以养始,或孕妇长期患病体弱,皆能致胎元怯弱、肝肾虚损。肾主骨、齿乃骨之余;肝主筋,筋束骨而运动枢机,且肝藏血,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肝肾不足,则筋骨失养,故见牙生过迟,行立亦迟。
(二)气血不足 发迟、语迟均属此类。因发为血之余,心主语,若气血不足,血虚不能上充故发迟,不能养心,心气虚弱故语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多见于6个月至1岁的幼儿。
2.无实证,且多有先天不足的病史。
3.临床表现为到一定年龄仍不能站、立、讲话,不生牙齿,头发稀少。诸证并见者重,独见者轻;行走不稳,出牙延迟,囟门闭合较晚者轻;不能站立,头发稀少,不能言语,身瘦体弱者重。
本病应与五软相鉴别:二者均为生长发育障碍所致的虚弱疾患,但本病以发育迟缓为特征,五软则以痿弱无力为主症。
(二)论治要点
本病依发病原因可分为肝肾不足和气血不足二证,前者治宜培补肝肾,后者治宜补气养血。临床以肝肾不足最为常见。先天不足,极不易培补,故本病非短期所能奏效,治疗本病的关键是守方缓补。但应注意,在培本时不应一味蛮补,而应适当佐以调气、活血、通络之品。
(三)常见证治
1.肝肾不足:
证候:发育迟缓,筋骨痿弱,起坐、站立、行走、生齿、讲话等,均迟于同龄小儿,甚至四、五岁不能行走,疲倦喜卧,面色不华,神萎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指纹淡。
治法:培补肝肾。
方例:加味六味地黄丸。
2.气血不足:
证候:智力不全,神情呆滞,不哭少闹,数岁不语,肌肤苍白,发稀萎黄,食少神疲,舌质淡,苔少,脉缓,指纹淡。
治法:补气养血。
方例:调元散。
(四)临证权变
治疗本病,既可据肝肾不足、气血不足分型论治,亦可据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分病治疗。如治语迟用菖蒲丸,治齿迟用六味地黄丸加骨碎补,治发迟用苣胜丹,治立迟、行迟用补肾地黄丸。此外,若因病后亡津液而语迟者,可选用养阴清肺汤加味治疗。
〔调护〕
1.做好产前定期检查,防止及减少早产、难产、产伤的发生。
2.婴儿宜用母乳哺养,冬春常抱于户外晒太阳。
3.抱儿要特别小心,不使之勉强直立或行走。
〔应用例案〕
一幼童,五龄犹不能行,身多疮疡,治愈复发。知其父素有梅毒,此系遗传性病在骨髓也。为疏方,每剂中用胡桃仁24克,佐以金银花、白藓皮、土茯苓、川贝母、玄参、甘草诸药,如此方少有加减,服药二十余剂,其疮皆愈,从此渐亦能行步矣。(《医学衷中参西录•胡桃解》)
按:五迟大都为虚弱之证,宜峻补肝肾、气血,但本例病人“五龄犹不能行,身多疮疡”,知为邪骨入骨的实证,故用化毒清热之剂而获愈,可知治病必须通常达变,方能左右逢源,达到预期的效果。
〔简便验方〕
1.五加皮散:五加皮为末,粥饮调下,每次3克,一日3次。用于腰脊脚膝筋骨软弱而行迟者。
2.艾灸心俞穴,每次3壮,每日一次。用于语迟。
〔文献摘录〕
《医宗金鑑•五迟》:“小儿五迟之病,多因父母气血衰弱,先天不足,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亏损之故”。
《保婴撮要》:“心之声为言,小儿四五岁不能言者,由妊母卒有惊动,邪乘儿心,致心气不足,故不能言也。有因父禀肾气不足而言迟者,有因乳母五心遗热闭塞气道者,有因病后津液内亡,会厌干涸者,亦有脾胃虚弱,清气不升而言迟者”。
鸡胸龟背
鸡胸又名“龟胸”,龟背又名“驼背”,都是小儿生长发育障碍以致胸背畸形的疾病。临床以胸廓前突为主要特征。形如鸡胸、脊骨屈曲后突、形如龟背。多见于先天不足、体质虚弱的小儿,主要由脾肾虚衰所致。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脾肾虚衰。肾为先天之本,主骨髓;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气血骨胳生化之源,脾肾亏损则气血不足,骨髓不充,骨质柔弱,以致发育不良,生长畸形,胸骨高突,肋骨低陷则成鸡胸;脊骨痿弱、脊柱弯曲则成龟背。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患儿的孕母一般有身体虚弱或患有痼疾的病史。
2.多见于6个月以上体质羸弱的小儿。
3.鸡胸:胸廓高突、兼咳嗽、自汗;龟背:脊骨屈曲,向后突起,行步伛偻。
4.本病属虚证范畴,预后多不良。轻证及时治疗,亦有痊愈者,病至晚期,甚为棘手,往往留下终生残疾。
本病应与疳证相鉴别。本病早期与疳证均可见面黄肌瘦,皮毛憔悴,目无精光,但本病早期主要表现为胸背畸形,疳证主要表现为腹部膨大。
(二)论治要点
本病在临床上分鸡胸和龟背论治,前者宜益脾补肾,后者宜补肾填精。治疗的关键是守方缓图,不能操之过急。此外,单靠内服药很难见效,若辅以灸法,常可收到预期效果,正如《圣惠方》所述:“虽有药方,多成痼疾,以灸法为要。”
(三)常见证治
1.鸡胸:
证候:胸廓向前畸形突出,状如鸡胸,体质羸瘦,精神萎靡,气短乏力,舌淡脉细。
治法:益脾补肾。
方例:参苓白术散加杜仲、骨碎补。
2.龟背:
证候:脊柱弯曲,状如龟背,行步俾偻,俯不能仰,骨质柔弱,舌淡脉细。
治法:补肾填精。
方例:补天大造丸。
(四)临证权变
鸡胸初期,每多痰热壅肺,证见咳嗽气促,痰涎壅盛,唇红口干,宜先予宽气饮化痰利膈;龟背初期,每多风寒外袭,证见头背强痛,恶寒等证,宜先予参苏饮加当归、桂心、延胡索,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调护〕
1.增加营养、多吃蛋黄、骨头汤、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
2.不要使婴儿过早过多的站立和行走。
〔应用例案〕
令孙女才六岁,勿发寒热一日,过后腰脊中命门穴间骨节,肿一块,如大馒头之状,高三四寸。自此不能平身而立,绝不能下地走动,如此者半年。人皆以为龟背痼疾,莫能措一法,即如幼科治龟背古方治之亦不效。予曰:此非龟背,盖魚背在上,今在下部。必初年乳母放在地上,坐早之过,此时筋骨未坚,坐久而背曲,因受风邪,初不觉,其渐入骨节间而生痰涎,致令骨节胀满而大。不急治之,必成痼疾。今起未久,可用万灵黑虎比天膏贴之。外再以晚蚕砂醋洗炒热,绢片包定于膏上,带热熨之,一夜熨一次。再以威灵仙为君,五加皮、乌药、红花、防风、独活,水煎服之。一月而消其半,骨节柔软,不复硬肿,便能下地行走如初矣。人皆以为神奇。此后三个月,蓦不能行,问之,足膝痠软,载身不起,故不能行。予知其病去而下之虚也。用杜仲、晚蚕砂、五加皮、薏苡仁、当归、人参、牛膝、独活、苍耳子、仙茅,水煎服二十剂,行动如故。(《赤水玄珠•孙氏医案•卷二》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年1月)
按:据《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有龟背者,小儿在婴小时,髇骨未成,强令独坐,则背隆阜,而偶为风邪干袭与气血相搏,入骨髓壅滞不散,致背高隆起,若龟壳之状”。的记载,本案当属龟背。先祛风湿,活血通络治其标,继补肝肾、益气血、壮筋骨治其本,药中病机,且幸治之较早,故获此佳效,否则必如孙氏指出“不急治之,必成痼疾”。
〔简便验方〕
1.鸡蛋壳50个,炒黄,加细末,每日服3克。(《实用中医儿科学•佝瘘病》)
2.生牛骨或猪骨,焙研细末,饭后服3至6克,一日三次。(《实用中医儿科学•佝偻病》)
3.灸肺俞、心俞、鬲俞,艾柱如小麦大,三五壮即止。(《证治准绳.幼科》)
〔文献摘录〕
1.《保婴撮要•龟胸龟背》:“此多因小儿元气未充,腠理不密,风邪所乘,或痰饮蕴结,风热交攻而致。法当调补脾肺为主,而以清热消痰佐之”。
“予按龟胸有治,龟背乃不治之证。前人证治犹有未善。虽曰客风入骨,坐早劳伤,咳嗽肺虚,然未窥其病源,无非以现在者言之也。凡小儿禀受真元足者,尝见其赤身裸体,当风露坐,半周之后,坐以座栏,从未闻有客风入骨,坐早劳伤嗽久而病龟背之说。此证盖由禀父母精髓不足,元阳亏损者多有之。不观小儿龟背,正在门命之间,渐次骨节浮露,其腰如弓,实因骨痿不能支撑之故,岂风邪为患哉。”
复习思考题
1.何谓五硬、五软、五迟?各应如何辨证施治?
2.解颅、鸡胸龟背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临床特征?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