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乾元亨利贞

乾——斡

闻一多《璞堂杂识》谓乾斡一字,即北斗。又《周易义证类纂》谓斡为转之类名。古人想象天随斗转,以北斗为天之枢纽,故曰斡(均见《闻一多全集》)。

2.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三

乾——く涓——悁

闻一多谓乾与く涓本同字。乾篆从へ即く字,乾盖即く又注倝字为音标。乾本为干湿之干。涓,小流也。

厉——夤

惠士奇《易说》据《说文》引增夤字,作“夕惕若夤厉无咎”,云夤从夕从寅,夕惕之貌。因时而惕,故曰若夤。夤与乾协。其子栋《周易述》亦引《说文》增入夤字。王引之《经义述闻》:“按《说文》:‘夤,敬惕也。从夕,寅声。’《易》曰‘夕惕若夤’,此夤字本作厉字,因正文夤字而误也。《说文》䯜字解曰,读若《易》曰‘夕惕若厉’,足证夤字之误。”段玉裁《说文注》据汉人及许书引《易》,更正夤下引文。池按:王、段二氏之说是也。惠氏父子好奇,而不明许慎称《易》以说字形之意。

无——尢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谓无乃尢字之误。尢, 曲胫也,古文作尪。无尢鱼阳对转,犹無作亡。

3.或跃在渊 九四

或——惑

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记》据《七经孟子考文》引古本及足利本,或作惑,阮氏以为非。

4.亢龙有悔 上九

亢——忼——炕

《说文》心部:“忼,一曰《易》‘忼龙有悔’。”《汉书·王莽传》引作“炕龙”(服虔注仍作亢)。按古字同音假借,非谓亢应作忼或炕也。沈祖绵《周易孟氏学》:“《说文》‘一曰《易》’三字,即或之之意,可证犹有疑问。《申鉴·俗嫌篇》‘阳极则亢’,亦作亢。”

亢——沆

高亨谓亢借为沆。沆,大泽也。亢龙者,池泽中之龙也。

亢——直

闻一多谓:“古书言龙,多谓东宫苍龙之星。乾卦六言龙,亦皆谓龙星。《史记·天官书索隐》引石氏曰:‘左角为天田。’《封禅书正义》引《汉旧仪》曰:‘龙星左角为天田。’九二‘见龙在田’,田即天田也。苍龙之星即心宿三星,当春夏之交,昏后升于东南;秋冬之交,昏后降于西南。九五‘飞龙在天’,春分之龙也;初九‘潜龙’、九四‘或跃在渊’,秋分之龙也。上九‘亢龙’,亢有直义,亢龙即直龙。用九‘见群龙无首’,群读为卷,群龙即卷龙。卜辞龙字状尾交于首,曲身若环,岂所谓卷龙欤?卷龙如环无端,莫辨首尾,故曰‘无首’,言不见首耳。龙欲卷曲,不欲亢直,故‘亢龙’则‘有悔’,‘见卷龙无首’则吉也。”池按:闻氏以龙为星宿而非龙蛇之龙,说甚韪。此古人星占而为《易》筮者所引,以为双重征验之意也。拙著《周易筮辞续考》发挥此意,依类当归“象占之辞”之第二类,即根据自然界之变化以推究人事吉凶者也。惟闻氏谓乾卦六言龙,九四“或跃在渊”亦指龙言,似未审。余意以为九三、九四两爻辞无象占之辞。高亨注九四谓承上文龙言,亦未是。以非本文范围,不具论。

5.见群龙无首吉 用九

群龙——卷龙

说见上。

6.坤

坤——巛——

陆德明《释文》:“坤本又作巛。巛,今字也。”毛居正《六经正误》:“巛字三画作六段,象小成坤卦。巛古坤字,陆氏以为今字,误。”汉石经作 ,当为坤之古文,巛则其隶变也。

坤——川——顺

王引之《经义述闻》:“坤、顺、川,声并相近,故借川为坤。”俞樾《群经平议》:“巛即川字,非坤字也。疑巛当读为顺。《说卦》:‘坤,顺也。’此作巛者,乃顺之假借字。顺从川声,古文以声为主,故顺或作川。”按《玉篇》川部巛字下注曰:“读为川,古为坤字。”然则本是川字,古人借为坤耳。坤川并与顺声近。

坤——臾 凷块

闻一多据《西溪易说》引《归藏》坤作 ,《碧落碑》作臾,《焦氏笔乘》作 ,《字典》又载别体 诸形,谓皆为臾之小变,臾象双手扫土凷形,即古凷字。坤为地,即凷(块)为地也。

7.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利”字衍文

高亨谓“主”下“利”字疑涉上文而衍。池按:拙编《周易筮辞句读考异》稿本于“坤”卦卦辞后半之句读,凡得七说:(一)“先迷,后得主利。”此李鼎祚《集解》所引卢氏说也。(二)“先迷后得主利。”此孔氏《正义》引庄氏说也。(三)“先迷后得主。”此朱震《集传》引《子夏传》说也。(四)“先迷后得,主利。”此陆希声、王安石、程颐、朱熹诸家之说也。(五)“先迷,后得主,利。”此张横渠、苏轼、郭雍、项安世诸家之说也,焦循从之。(六)“先迷,后得,主利。”此梁寅、陆振奇、姚舜臣诸家之说也。(七)“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此宋张凌(《紫岩易传》)、元吴澄(《易纂言》)说也。鄙意以第七说为最当。比较《易》文,凡云利者,必为利某某,例如“蹇”卦辞“利西南,不利东北”,与此句法相类。“利西南”即“利西南得朋”,“不利东北”即“东北丧朋”。惟“蹇”卦则利与不利对文,而此则明记得朋与丧朋。得朋可云利,亦可省利字,丧朋则“不利”可知。行文之法,固应如此;否则当云“不利东北,东北丧朋”,于文为赘矣。又按“坤”卦卦辞,当分四事:“元亨”,一事也;“利牝马之贞”,二事也;“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三事也;“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四事也。四事分离,义各有别。高氏释《易》,往往牵合,故有“利”为衍文之说。

8.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二

直方——省方

闻一多谓:方谓方国。古直省同字,直方疑即省方,犹后世之巡狩。其事劳民耗财,不宜常行,故曰“不习无不利”。池按:直省同字,直方为省方,义亦可通。惟《易》称方均为方国之义,如“不宁方来”(比),“朱绂方来”(困九二),“高宗伐鬼方”(既济九三),“震用伐鬼方”(未济九四)。鬼方之为方国名,见于卜辞、金文、《诗·大雅·荡》及《竹书纪年》,可无疑义。“不宁方”与“朱绂方”亦疑为方国之名,直方当亦相同。高亨谓直读值,方为方舟,义亦可通,见下。

“大不习”之“大”为衍文

闻一多引熊氏《经说》曰:“郑氏古《易》云:坤爻辞‘履霜’、‘直方’、‘含章’、‘括囊’、‘黄裳’、‘玄黄’协韵,故《象传》、《文言》皆不释大,疑大字衍。”谓“大”盖即下文“不”之讹衍。高亨谓“直方大不习”义不可晓,疑“大”字衍文。盖古文方作 ,大作 ,形相近,“大”即“方”字之复而又讹者也。凡举三证,即本熊朋来《五经说》。但高氏又谓:“直方即持方,谓操方舟也。习谓闲习也。方舟以渡,不易倾覆,虽不习于操舟之术,亦不致有陨越之虞,故曰‘直方,不习,无不利’。”若然,则“大”为形容词。“大不习,无不利”,亦可通。

9.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三

含章—— 商

高亨《今注》:“含疑借为 。含 皆从今声,古通用。《说文》:‘ ,杀也。’引《书》曰:‘西伯既 黎。’今《书·西伯戡黎篇》 作戡,古通用。《尔雅·释诂》:‘戡,克也。’章疑当读为殷商之商。章商古通用。《吕氏春秋·勿躬篇》‘弦章’,《韩非·外储说左篇》作‘弦商’。《荀子·王制篇》‘审诗商’、《贾子·辅佐篇》‘审诗商’即‘诗章’(此王念孙《读书杂志》说),并其证。含章即 商,谓武王克商也。姤九五云‘含章有陨自天’,含章亦即 商。‘有陨自天’,言商之陨灭乃由天命也。丰六五云:‘来章有庆誉,吉。’章亦即商,言来商有赏有誉也。《易》中仅此三章字,皆用为殷商之商也。”池按:《易》章字字义难明,高说有待商榷者:一,坤三四五爻,句法相似,“含章”与“括囊”、“黄裳”韵,囊、裳,名物字,不应商独为私名。二,兑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释文》:“商,商量也。”何以“商兑”用“商”字,而“殷商”反借用章字。此不能无疑也。余以为章乃璋之假。璋,玉也。古代丧葬有含玉之礼。《周官·天官·太宰》:“大丧赞赠玉,含玉。”《玉府》:“大丧共(供)含玉。”注:“死者口实。”初民信灵魂需有饮食,与生人同。以玉实死者口中,谓之含玉,亦曰琀玉,以其含于口中,故曰含。《白虎通义·崩薨篇》:“唅用珠宝物,何也?有益死者形体,故天子饭以玉,诸侯以珠,卿大夫、士饭以珠,唅以贝。”此“含章”当为含玉含贝之事。至于“来章”,亦当为“来璋”,谓有玉帛之来也。

10.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上六

玄黄——泫潢

高亨谓玄黄为血流之貌,当为泫潢之假。泫潢皆如水流之貌,可用以形容流涕,状写流血、流汗。

11.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屯——纯

闻一多谓屯纯古今字,纯,包也。物之边缘包围于外者皆可谓之纯。

12.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初九

磐——盤——槃——般——洀

《释文》:“磐本亦作盤,又作槃。”《尔雅·释言释文》引作“般桓”。雷浚《说文外编》:“《说文》无磐字,般正字;盤槃假借字;磐俗字。渐六二‘鸿渐于磐’,《史记·武帝纪》、《封禅书》、《汉书·郊祀志》引皆作般。”沈祖绵《周易马氏传辑证》:“马融作槃,般盤系隶俗。荀爽注作盤,是从隶。《管子·小问篇》‘若乘驳马而洀桓’尹知章云:‘洀古盤字。’则般亦作洀矣。”按般为本字,余为后起之字而互相通假。

13.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六二

邅——驙——亶

《说文》马部引作“乘马驙如”。《释文》作亶,云亦作邅(臧庸《拜经日记》据叶林宗影宋钞《释文》及吕氏《古易音训》)。《汉书·叙传上·幽通赋》:“纷屯亶与蹇连兮。”颜师古引《易》屯六二爻辞以释“屯亶”,则汉唐人盖有作亶者。《说文》辵部无邅字,走部有趁 ,互训。段玉裁注谓“趁 即屯六二‘屯如亶如’。马融云:‘难行不进之貌。’亶俗本作邅。”臧琳《经义杂记》谓:“《说文》引《易》当作‘屯如驙如’,作‘乘马’者,涉下文‘乘马班如’而误。”池按:屯亶古字,邅后加字。班固《幽通赋》,《文选》作“屯邅”,左思《咏史诗》“英雄有屯邅”、谢灵运《咏陈琳诗》“皇汉逢屯邅”,《文选》本均作屯邅。蔡邕《述行赋》“途屯邅其蹇连兮”,与班赋句法同而字作邅。又有作迍邅者,《晋书·慕容垂载记》:“遭无妄之运,迍邅栖伏。”《说文》之駗驙、趁 相通;亦有作 者,《集韵》二仙 注:“ ,难行不进貌。”从辵、从走、从马均后起之字,非其朔也。

班——驙——般

《说文》马部引《易》作“驙如”。臧琳以为引“屯如邅如”之误。按班亦借字,义为盘旋。《释文》:“班,郑本作般。”作般是也。《尔雅·释言》:“般,还也。”班般音通,故亦作班,《左传》襄十八年“有班马之声”,郭璞注《尔雅》于“般”下引《左传》作“般马之声”。般还、盘旋义同,与盘桓、便旋、徘徊义亦近。长言之谓之般旋,简言之谓之般,谓之般如。驙者难也(《广雅·释诂》)。般旋不进,亦即屯如亶如,故曰难。

婚媾——昏冓

《释文》:“媾,马本作冓。郑云:犹会也。本或作构者,非。”王应麟辑郑玄《易》注作昏冓。昏冓盖《易》古文也。“婚媾”之作“昏冓”,犹“娶女”之作“取女”(蒙六三、咸、姤)。

14.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六三

鹿——麓

应劭《风俗通义》卷十:“《尚书》尧禅舜,‘纳于大麓’。麓林,属于山者也。《春秋》‘沙麓崩’,传曰:‘麓者,山足也。’《易》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应氏引《象传》之文,意以为鹿即《书》《诗》之麓。《释文》:“鹿,王肃作麓,云山足。”按《易》借鹿为麓,犹卜辞之借凤为风,借帚为婦也。

几——近——机——祈

《释文》:“徐音祈,辞也。(王)注同。又音机,近也,速也。郑音机,云:弩牙也。”按《礼记·缁衣》引《太甲》曰:“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郑注:“虞人之射禽,弩已张,从机间视括与所射参相得,乃后释弦发矢。”可与《易》文相发明。释,古文作舍,机即《易》之几。王弼、徐爰以为语辞,非也。徐音祈,高亨以为几、近皆借为祈:“《周礼·肆师》‘及其祈珥’郑注:‘故书祈为几。杜子春读几为祈。’是其证。《礼记·祭法》‘相近于坎坛’郑注:‘相近当为禳祈,声之误也。’‘君子几不如舍’,言君子求鹿不如舍之也。”(《周易古经今注》卷一)高氏以即鹿为从禽逐鹿,故以几为祈求。如以鹿为麓,则以几为张机以待兽,亦可通。

15.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上六

血——涕

《说文》心部引《易》曰:“泣涕㦁如。”段注:“《檀弓》注曰:‘泣无声,如血出。’而《九家》虞翻注《易》乃云‘血流出目’。未知孰是。”池按:《易》言血,多曰“血去”;言涕则曰“出涕沱若”(离五、六),曰“齎咨涕洟”(萃上六),似以“泣涕”为是,《易林·坤之井》“泣涕涟洳”可参证。但亦当有作“泣血涟如”者。《淮南子·缪称》作“泣血连如”。《后汉书·寇荣传》、《刘瑜传》均有“泣血涟如”之句。

涟——㦁——连

《说文》引《易》涟作㦁,惠栋谓:“涟本波澜之字,《说文》引作㦁,或古从立心,篆书水心相近。《淮南子》引此经又作连,从省文。”段注《说文》谓:“涟者,澜之或字,盖许所据为长。”沈祖绵《读易臆断》谓:“诸书皆作涟,而㦁字不习见,唯孟喜《易》作㦁,故许君称之。朱骏声疑㦁后出字。涟㦁声通。”池按:许训㦁为“泣下”,似为泣之专字,而涟则借字也。惟㦁字实不经见,而涟则见于《诗》、《易》,亦见于《楚辞》。《诗·卫风·氓》“泣涕涟涟”与此相类。朱骏声谓㦁为后出字,是也。盖《诗》《易》借波澜之涟以形容泣泪,而后人则因“泣下涟涟”而特制新字耳。

16.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童——僮

《释文》:“童如字,字书作僮。郑云:‘未冠之称。’《广雅》云:‘痴也。’”李富孙《易经异文释》:“《说文》云:‘童,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僮,未冠也。’是古以童为奴仆,僮为幼少,今俗所用正相反。段氏曰:‘今人童仆字作僮,以童为僮子字,盖经典皆汉以后所改。’”池按甲文、金文,童妾等字从 ,有罪愆之人也。许氏谓奴曰童是也。未冠之僮,即《诗》“狂僮之狂也且”之僮。但童子之称,亦已见于《诗经》,《卫风·芄兰》:“童子佩觿。”而《易》之“童蒙”,亦当指幼稚蒙昧言。古书多用童蒙而少用僮蒙。汉人如《淮南子·俶真篇》:“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蔡邕《郭有道碑》:“收朋勤诲,童蒙赖焉。”则童之为童,固不辨其为罪奴抑僮稚矣。

童蒙(来)求我

王弼注:“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象传》“童蒙求我”下,《释文》:“一本作来求我。”阮元《校勘记》据《吕览·劝学篇》注、蔡邕《处士圈叔则碑》,谓汉魏时经文多有“来”字。王引之《经义述闻》据唐释慧苑《华严经音义》引《易》亦作“童蒙来求我”。足利本、古本同。

“童蒙”五句非卦辞

高亨《周易古经通说》谓:“匪我五句在《易》中为特例。”又《古经今注》谓:‘童蒙五句,乃筮人之标语,不宜系此卦下。”池按臆说未足据。惟“初筮”三句,当为筮人增注之文,于《易》文为异体也。

17.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初六

吝——遴

《说文》辵部引作遴,很难也。口部引作吝,恨惜也。宋翔凤《周易考异》:“《说卦》坤为吝啬。《音义》:‘吝,京作遴。’知《说文》引‘以往遴’者,出京氏《易》,盖古文也。《汉书》多古字,如《地理志》‘民以贪遴争讼’,《王莽传》‘性实遴啬’,吝并作遴。《说文》又引‘以往吝’者,乃博士所传之《易》。”汉熹平石经吝作 ,汉隶也。

18.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九二

包——苞——彪

阮元《校勘记》:“石经、宋本《释文》作苞。古经典包容字多从艸。”《释文》:“郑云:苞当作彪,彪,文也。”吕氏《音训》引晁说之云:“京房、郑(玄)、陆绩、一行皆作彪。”李富孙《异文释》谓彪包声近义通。

包——庖——茅

高亨谓包借为庖:“《易》或以包为庖,姤九二云:‘包有鱼。’《释文》:‘包本亦作庖。’即其证。古称厨人亦曰庖。《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即其例。蒙借为矇。庖矇谓庖人矇也。蒙下‘吉’字疑涉‘纳妇吉’而衍。”池按苞蒙或即茅蒙,亦即包茅。包、茅、蒙声近。茅蒲亦作萌蒲(《国语·齐语》“首戴茅蒲”,北魏祖鸿勋《与阳休之书》引作“萌蒲”,萌、蒙声近)。包茅即茅,长言短言之别耳。草木以合音为名者颇多,如荷又名芙渠、芙蓉,椎又曰终葵,又曰蘩露,钩即钩 ,又名 姑,蒙又曰唐蒙,亦称王女、女罗、菟丝,具见《尔雅》,不胜枚举。“包蒙,吉”,亦犹“黄裳,元吉”(坤六五)、“鸣谦,贞吉”(谦六二)、“鸣豫,凶”(豫初六)、“白贲,无咎”(贲上九)、“黄离,元吉”(离六二),句法相同。以吉为衍文者,则高氏不明《易》文之例而强改经文之过也。

19.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六三

金夫——金矢 躬——弓

闻一多《类纂》:“‘金夫’、‘不有躬’语皆无义。疑夫当为矢。《周礼·乐师》‘燕射帅射夫以弓矢舞’,故书射夫为射矢,此矢夫互为之例。躬当为弓,并字之误也。金矢即铜矢,谓铜镞之矢。《孟子·离娄下》‘抽矢扣轮去其金’,即去其镞也。噬嗑九四曰:‘得金矢。’蒙下坎互震,上艮互离,蒙六三即噬嗑九四,故皆云金矢。不有弓即无有弓。有矢无弓,不能射,故占曰无攸利。”池按:《易》文“夫”字凡七见,除夫妻夫妇对文外,有“后夫凶”(比)、“老夫得其女妻”、“老妇得其士夫”(大过九二、九五)、“遇元夫”(睽九四)等文,与“金夫”颇相类。义虽难明,毋烦改字。王注解“金夫”为刚夫。高亨于金字断句,谓金为奁金:“《诗·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易》之金,即《诗》之贿也。‘夫不有躬’,谓女之夫将丧其身也。”说亦牵强。《易》之金,铜也。“金矢”可证。噬嗑六五“得黄金”,姤初六“系于金柅”,困九四“困于金车”,鼎六五“鼎黄耳金铉”,亦均为铜。铜始用于制器物,作矢镞而不作泉货。《诗·氓》“抱布贸丝”之布为泉布,而“以我贿迁”之贿泛指财物,非即《易》之金。以金为奁金,亦非。“金夫”应仍依旧读,不必改易经文。“金夫”非金矢,则躬亦非弓之误。

20.困蒙吝 六四

吝——咎

阮元《校勘记》:“古本吝作咎。《象》、《注》同。山井鼎云非。”池按咎之义为病,为灾殃。《尔雅·释诂》:“咎,病也。”《书·洪范》:“曰咎征:曰狂,恒雨若……。”《吕氏春秋·侈乐》:“弃宝者必离其咎。”高注:“咎,殃也。”《易》之咎,无单文者,曰“往不胜为咎”(夬初九),曰“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大有初九),曰“何其咎”(小畜初九),曰“往何咎”(睽六五),曰“厉无咎”(乾九三),“无咎无誉”(坤六四)。而吝则独立单词成义,如“往,吝”(屯六三、咸九三),“濡其尾,吝”(未济初六)。尤显明者,则吉与吝对文,如“栋隆,吉;有它,吝”(大过九四),“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家人九三),“吝,终吉”(贲六五)。吝与无咎亦对文或连书,如“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观初九),“垢其角,吝,无咎”(姤上九),“小吝,无咎”(噬嗑六三),“往无咎,小吝”(萃六三),是吝与咎固显然有别。古本之所以误吝为咎者,以吝形近各,而咎从人从各,遂致为变。古本不足据,此其一也。

21.擊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上九

擊——繫——毄

《释文》:“擊,马、郑作繫。”宋翔凤《考异》:“汉隶,擊繫字并可省作毄,古文经但作毄,故诸家所读不同。”李富孙《异文释》亦同此说。按擊繫形近而讹,如《淮南子·主术篇》:“曲得其宜,无所擊戾。”而《泰族篇》则云:“旷然而通,昭然而明,天地之间,无所繫戾。”俞樾谓繫戾当为擊戾,擊者毄之假字(《诸子平议》卷三十二)。

利御寇——利用御寇

阮元《校勘记》:“古本御上有用字,注同。”蔡邕《明堂月令论》引作“利用御寇”。池按《易》常见“利△△”或“利用△△”,如“利建侯”(屯、屯初九、豫),“利执言”(师六五),“利用恒”(需初九),“利用侵伐”(谦六五),“利用行师征邑国”(谦上六),“利用狱”(噬嗑)之类。《易》两言“利御寇”(渐初九)。虽然“利用”与“利”似无分别,但以无“用”字为当。

22.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需——秀——溽

《释文》:“需,郑读为秀。”胡氏《启蒙》引《归藏》需作溽。李富孙《异文释》云:“溽转平声若儒,与需音相近。杨用修《古易》云:‘溽字同濡。’郑读需为秀,《说文》:‘獳读若槈。’是需有槈音,与秀声亦相近。”

孚——旉——浮

《释文》:“孚,信也;又作旉,徐音敷。”高亨《今注》谓《周易》孚字共四十三,其义有四:一读为浮,而训为罚,凡言“有孚”皆谓有罚;一借为俘;一训诚;一借为捊,训为引。池按孚字义歧,甲骨文孚与寽形近,象两手取物,孳乳为俘,为捊,为捋,为信等。《易》之孚似亦歧异不一,而以俘义为常,如“有孚孪如”、“厥孚交如威如”、“孚乃利用禴”等,皆俘义。而高氏或训浮,或训诚,均未当。

光——觥——元

光,高氏谓借为觥。引《诗·卷耳》、《桑扈》郑《笺》:“兕觥,罚爵也。”亦未确。高于未济六五“君子之光,有孚,吉”亦训为觥,牵强;于观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则不能不别谋义解矣。闻一多谓《易》无称“光亨”者,而“元亨”之语屡见,疑光当为元,字之误也(《周易义证类纂》,又《璞堂杂识》)。余以为:光广古通假,《书》“光被四表”,即“广被四方”也。广为大,元亦大也。是光元义亦相通。

23.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九二

沙—— ——沚

《释文》:“沙如字。郑作沚。”惠栋、李富孙均谓当作沚,据《说文》沙重文 ,证沚本 之误。并据《象传》“需于沙衍在中也”句,以衍上属,作“需于沙衍”句,并以《穆天子传》“渴于沙衍”为证。卢刊《释文》,径改沙为 。宋翔凤取沚 形讹之说,而不取惠氏新句读。孙星衍《集解》谓:“作沚者,字之讹也。”俞樾《艮宦易说》:“传曰:‘衍在中也。’既云在中,则《正义》以沙为水旁之地失之矣。沙当从郑作沚。《诗·蒹葭篇》:‘宛在水中沚。’是在水中,故传有‘衍在中’之说。下文‘需于泥,灾在外也’,《正义》曰:‘泥者水旁之地。’若沙与泥同在中旁,何以传有中外之别乎?”池按俞氏说未是。象以爻位言,需,乾下坎上,九二在下卦居中,故言在中;九三在下卦为外,故曰在外。中外以爻位言,非谓沚泥为水中之沚,水涯之泥。 为沙之别体。郑作沚,当作 。惠、李、宋三家之说是也。

言—— ——愆

高亨《今注》:“言疑当作 。篆文言作 , 作 ,形近而讹。《说文》: ,语相诃歫也。从 , ,恶声也,读若蘖。小有 ,谓小受诃谴也。”闻一多《类纂》:“言皆读为愆。言 古当同字,《说文》曰:‘辛 也,读若愆。’《诗·云汉》‘昭假无赢’,马瑞辰释‘无赢’为‘无过’。余谓语与《烈祖》‘昭假无言’同,无言即无愆,愆亦过也。上或径作愆,或作遣,遣即谴字。《易》凡言‘有言’读为‘有愆’,揆诸辞义,无不允洽。”池按高、闻二家之说,可互相发明。言字或作 ,而义则为谴,为愆。《说文》:“言从口,从 声。直言曰言,论议曰语。”而 则训罪,罪亦愆也。 从 曲尾,义为“语相诃歫”。王筠《说文句读》:“相诃谓以恶声加人,相歫谓闻人言而御之。”正《易》所谓“小有言”之注脚也。

24.需于血出自穴 六四

血—— ——洫

高亨谓:“血借为 。《说文》:‘阈,门榍也。’古文作 。古人穴居,‘需于血出自穴’者,言先留止于阈间,又自穴出外,此滞留家门而有所待之象也。或曰,血读为洫,沟也,穴窦也。言其需在沟洫,其出自穴窦也。此殆古代事。”引夏少康母自窦逃出故事为证。池按需卦诸爻辞诸需字,似非一义。《彖传》:“需,须也。”《说文》本之。《杂卦传》:“需,不进也。”许氏贯通之,曰:“遇雨不进,止 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愚谓此字当从雨从耎省,会意,即今所用濡湿字,与䨣同意。《说文》絮,篆解引《易》既济‘需有衣絮’,各本以襦为之。《序卦传》:‘需者饮食之道也。’郑读为秀。秀需双声。《左》哀六《传》:‘需,事之下也。’十四《传》:‘需,事之贼也。’《释文》:‘疑也。’《庄子·大宗师》:‘聂许闻之,需。’李《注》:‘濡弱为役也。’”是需可借为濡,为襦,为嬬,为 等。《易》之需,似以朱氏释濡为善,如“需于郊”、“需于沙”、“需于泥”,均可以濡代之。“需于血”,或为 ,刺也。“需于饮食”,或为擩,染也。同字异义,于《易》为常。

25.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上六

敬——

闻一多云:“敬、 、驚本同字,古无 、驚字,但以敬为之。《诗·常武》‘既敬既戒’,即既惊既駴(骇)也。《书·康诰》曰:‘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敬忌即 戒。‘敬之,终吉’,敬当读为 ,言有不速之客来,当戒备也。”

26.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窒——咥——懫——恎

《释文》:“窒,马(融)作咥,云:‘读为踬,犹止也。’郑(玄)云:‘咥,觉悔貌。’”李氏《集解》:“虞翻曰:‘塞,止也。’”池按:窒读为踬,即懫,义为止。但《易》讼卦之窒惕,当为同义连词,即恎,《广雅·释诂》:“惕、恎,惧也。”窒惕,犹恐惧也。

27.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九二

逋——赋

闻一多不取逋为逃之古训,而谓逋为赋之假。以文法律之,逋为外动词而非内动;“逋其邑”者,敛取其财物也。

28.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六三

食——蚀 德——得

惠栋曰:“食读如‘日月有食’之食。”高亨谓:“食借为蚀。《说文》:‘蚀,败创也。’‘食旧德’谓亏损其故日之行为也。”池按:德字,卜辞中皆借为得失之得。以德为道德行为,乃后起之义。疑《易》之德仍当借为得,“食旧得”,谓狩猎无得,乃食旧得之禽兽耳。小畜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谓雨后尚得施耕也(详下)。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二爻之德,仍当为得,谓猎不恒得,或承(奉)之羞(馐)也。六五之“恒其得”,何以“贞妇人吉,夫子凶”,虽不可知,然若谓“恒其德”而“夫子凶”,亦不可解。

29.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上九

鞶——槃

《释文》:“马云:‘大也。’徐云:‘王肃作槃’。”池按:《说文》:“鞶,大带也。”桓公二年《左传》:“鞶厉游缨。”服注:“大带也。”杜注:“绅带也。”朱骏声谓:“带有二:大带以束衣,用素若丝;革带以佩玉,用韦以佩玉。用韦,字从革,当以革带为正。故马腹带亦曰鞶。”(《说文通训定声·乾部》)朱说是也,惟未悉《易》文为佩玉之革带,抑马腹带耳。

带——

《释文》带作 ,云“亦作带”。按《说文》无 字,汉碑作 ,隶变也。

褫——拕

《释文》:“褫,郑本作拕。”惠栋曰:“褫与拕,字虽异而义实同。晁以道读为‘拕绅’之拕,项平父言拕者三加之也,并失之。”李氏《集解》作拕。

30.师丈人吉无咎

丈人——大人

王弼注:“丈人,严庄之称,有军正者也。”(据李氏《集解》,今本无后一句)陆绩曰:“丈人者,圣人也。”崔憬曰:“《子夏传》作大人。”李鼎祚引《老子》“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证丈人为大人之误,大人即王者。池按:《易》言“丈人”,仅见于“师”卦,而“大人”凡十一见(乾九二、九五、讼、否六二、九五、蹇上六、萃、升、困、革九五、巽),则“丈人”当为“大人”之形讹。杭辛斋《愚一录易说订》谓:“郑注丈之言长,确为古训。丈人仗天地节以制度数。改为大人,六爻之义皆乖矣。”池按:《释文》:“郑云,能以法度长于人。”郑氏之前,必已讹变为丈,故郑、王据以为释。李鼎祚讥王弼为“学不师古”固非,杭氏必据郑义,亦未为是。比对《易》文,参较众说,义取其长,乃为得之。

31.师出以律否臧凶 初六

否——不

晁说之《录古周易》云:“否,荀、刘、一行作不。”按古者行师吹六律以候吉凶,《史记·律书》:“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其于兵械尤所重。”否臧者,谓吹律不善也,故凶。

32.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九二

锡——赐

《释文》:“锡,徐音赐,郑本作赐。”按锡为古文,甲金文以易为锡,赐字后起。

33.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六五

禽——擒

《释文》:“禽,徐(邈)本作擒。”阮元云:“徐本俗字也。”

执言——执讯

闻一多云:“言当读为讯。言从 , 辛古同字,而辛卂音同。讯问之讯谓之言,俘讯之讯亦谓之言。古者田猎军战本为一事。观军战断耳以计功,田猎亦断耳以计功;而未获之前,田物谓之丑,敌众亦谓之丑;既获之后,田物谓之禽,敌众亦谓之禽。是古人视田时所逐之兽,与战时所攻之敌无异。禽与敌等视,则田而获禽,犹之战而执讯矣。”

34.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元——元(亨)

高亨谓:“元下疑当有‘亨’字,转写捝去。《左传》昭公七年:‘卫襄公夫人姜氏无子,嬖人婤姶生孟縶。孔成子以《周易》筮之,遇屯之比,以示史朝,史朝曰:“元亨”……二卦皆云……。’所谓‘二卦皆云’者,屯、比二卦皆云‘元亨’也。”

35.比之匪人 六三

匪人——匪民

闻一多谓:“匪人即《诗》之‘匪民’(《何草不黄》)。匪之为言,罪也。古以有罪之人服力役,《诗》征夫即役夫,故自称匪民。‘匪’声转为‘罢’,《周礼·大司寇》曰:‘以圜土聚教罢民。’郑众注司圜曰:‘罢民,谓恶人不从化,为百姓所患苦而未入五刑者也。’匪人犹匪民,罢民也。‘比六三’曰:‘比之匪人,(凶)。’之犹于也,亲比于匪人,故凶。”

“匪人”下有“凶”字

《释文》:“王肃本作‘匪人,凶’。”丁寿昌云:“六三不言凶悔吝者,不假言也。王肃本臆加‘凶’字,妄矣。”(《读易会通》卷三)高亨谓:“有凶字意较备,‘比之匪人’者,所辅之君不贤也。若龙逢之辅夏桀,三仁之辅殷纣,此凶象也。”上引闻氏说亦补入凶字。

36.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九五

显比——韅纰

闻一多云:“显读为韅。比疑读为纰。犹言乖戾也。韅纰,则不良于御,故三驱禽而射皆不中。”

诫——戒——骇

诫,李氏《集解》作戒。唐石经初刻诫作戒,后改。俞樾《群经平议》:“诫当读为骇。《周官·太仆职》曰:‘始崩戒鼓。’郑注曰:‘故书戒为骇。’是其例也。”高亨谓诫借为劾,引祴读为陔,駴作骇,戒作骇为证。《说文》:“劾,法有罪也。”盖有罪者按律治之谓之劾。说近牵强,不如俞樾说之核。

小畜

37.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畜——蓄——

《释文》:“畜,本又作蓄。积也,聚也。敕六反。郑:‘许六反,养也。’”池按:畜、蓄义异,而古文通假。《诗·邶风·谷风》“我有旨蓄”《释文》:“本亦作畜。”《汉书·景纪》“畜积”,以畜为蓄。《说文》畜又作 ,引《鲁郊礼》,从田从玆。金文或从 ,即兹之省。兹,草木多益也。《易》小畜、大畜之畜,盖 之省。换言之,古以畜为蓄,蓄即 之省文,其义为滋生滋植也。

38.舆说辐夫妻反目 九三

舆说辐——车脱

《说文》车部“ ”下引《易》曰“舆脱 ”,段注依《易》改正,谓脱必当为说。肉部“脱”,段氏谓解脱之脱当用捝。 或作腹,假借字。作辐者讹字。舆,李氏《集解》:“虞翻作车。”

39.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六四

血——恤 去——怯

《释文》:“血如字。马云:‘当作恤,忧也。’”池按:血如为忧恤之恤,则去当读为畏怯之怯。《说文》㹤又作怯,多畏也。《广雅·释诂》:“袪,怯(王念孙改为抾),去也。”是从去之字可与去互训。血去,犹畏怯也。

惕出——逷趉

高亨云:“惕疑借为逷。《说文》:‘逖,远也。’古文作逷。出犹走也。字孳乳为趉。《说文》:‘趉,走也。’逷出犹云远走耳。”

40.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九五

挛——恋

《释文》:“马云:‘连也。’《子夏传》作恋,云:思也。”池按:《说文》有挛无恋。挛,系也。连系字作挛。思恋字许书作娈,慕也。古文挛恋通假,惠栋曰:“《隶释》、《汉唐公房碑》(碑云:‘妻子挛家’)及《景君碑》(碑云:‘路遐挛亲’)皆以挛为恋,知古文恋字作挛也。”然《易》文“挛如”应训拘挛,非系恋也。孚为俘虏。拘囚俘虏,以绳缚之,其形挛然,故曰“有孚挛如”。

富——福

《书·吕刑》“惟讫于富”,王引之《经义述闻》:“富读如福。‘谦’《彖传》‘鬼神害盈而福谦’,京房福作富。《郊特牲》曰:‘富也者,福也。’《大雅·瞻卬》‘何神不富’,《毛传》曰:‘富,福也。’威福相对为文。”焦循《易通释》亦谓:“富即福也,福者备也。”池按:富、福均从畐声,可通假互训。《易》“富以其邻”犹云福与其邻也。

41.既雨既处尚得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上九

处——止——霁

俞樾《群经平议》:“《说文》几部:‘处,止也。’处之本义为止,故《诗·江有汜篇》‘其后也处’,《凫鹥篇》‘公尸来燕来处’,《毛传》并曰:‘处,止也。’‘既雨既处’者,既雨既止也,止谓雨止,犹言既雨既霁也。《说文》雨部:‘霁,雨止也。’不曰既止,而曰既处,取于韵协耳。”

载——菑

闻一多云:“载读为菑。菑即耕。‘德载’读为‘得菑’,言雨后尚得施耕也。凡耕必待雨,卦辞‘密云不雨’,谓初九。初九不雨,不得施耕,至上九而得雨,故仍耕焉。旧读载如字,未允。近于省吾氏复读为哉,亦非。《易》辞简练,不用语尾也。”(《周易义证类纂》,又《璞堂杂识》)

几——近——既

《释文》:“几,《子夏传》作近。”池按:归妹“月几望”,荀爽作“既望”。中孚亦同。晁氏《古易》于小畜引京、刘、一行作近,于中孚引孟、一行作既:“孟云:十六日也。”按几与近,音近义通。李富孙《异文释》引诸书证几训近,余谓当作既,孟、荀为长。古金文皆作“既望”,如《员鼎》“唯征(正)月既望,癸酉”,《臣辰盉》“才(在)五月既望,辛酉”,《小盂鼎》“隹(唯)八月既望,辰才甲申”。《书》亦曰“既望”,《召诰》曰:“惟二月既望。”《易》之“几望”,即《尚书》、金文之“既望”也。王国维曰:“余览古器物铭而得古之所以名日者凡四:曰初吉,曰既生霸,曰既望,曰既死霸,因悟古者盖分一月之日为四分:一曰初吉,谓自一日至七八日也;二曰既生霸,谓自八九日以降至十四五日也;三曰既望,谓十五六日以后至二十二三日;四曰既死霸,谓自二十三日以后至于晦也。”(《观堂集林·生霸死霸考》)古代一月四分之术,无作“近望”者,因知“几望”即“既望”无疑。

42.履虎尾不咥人亨

履虎尾——履履虎尾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通说·易卦捝名表》谓:“《周易》通例,每卦先列卦形,次列卦名,次列卦辞。”依此通例以读全书,谓卦名有捝去者六卦,即履、否、同人、大有、艮、中孚。池按:高亨归纳卦名而定通例,说亦可通。余于《周易筮辞考》(见《古史辨》第三册上编)一文已归纳卦名为三种样式:“(一)单词独立的——如乾、坤、屯、蒙之类。(二)连于他文的——‘履虎尾’、‘否之匪人’、‘同人于野’、‘艮其背’是;观与中孚则为连文中之独立的。(三)省称的——如‘坎’,本为‘习坎’,省称坎。‘无妄’,《象传》谓‘天下雷行,物与无妄’,似亦因省称而有脱文。”高氏于第三类谓为衍文,于第二类谓为阙文,可谓勇于疑古矣。夫《周易》有无通例,固置不论,卦名与卦爻辞之关系,余于前文约分六类:“(一)卦名与卦爻辞意义上全有关系的——如师卦,说师旅之事;履卦,说行旅之事。(二)大部分言一事,只有小部分不同,然与卦名也有意义关连的——如复卦多说往复行旅,鼎卦多说饮食,归妹多说嫁女,是。(三)只有小部分或一半与卦名的意义或字音有关连——如随、无妄、姤等卦。(四)卦中说的不是一事,因为卦名有数义,以假借而聚拢在一块的——如‘需’假借为繻为懦为濡染为畏嬬,是。(五)卦名与卦爻辞无关连的——如乾不训天,坤不说地,是。(六)渐卦为特别一类。”据此,则言《易》之义例者,固难求其通也。高氏不云乎:“《周易》六十四卦,卦各有名,先有卦名乎?先有筮辞乎?吾不敢质言也。但古人著书,率不名篇,篇名大都为后人所追题,如《书》与《诗》皆是也。《周易》之卦名,犹《书》、《诗》之篇名,疑筮辞在先,卦名在后,其初仅有六十四卦形以为别,而无六十四卦名以为称;依筮辞而题卦名,亦后人之所为也。”(《易卦得名表》)此论是矣。明乎此,则卦名之有无,固毋烦于定例也。

咥——噬

《文选》潘安仁《西征赋》“履虎尾而不噬,寔要伯于子房”,李善注引《周易》云:“郑玄注本为噬。噬,齧也。”《说文》:“咥,大笑也。”又“噬,啗也,喙也。啗,食也”。又“齧,噬也”。郑玄注本作噬,较合于文义。六三之“咥人,凶”,亦当作噬。

亨——亨下有“利贞”二字

李氏《集解》引荀爽注云:“六三履二,非和正,故云利贞也。”荀本当有“利贞”二字。惠氏《易》即据以增入。

43.素履往无咎 初九

素——丝

高亨引《周礼·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素履葛屦”、《仪礼·士冠礼》“素积白屦”证古人有素履。闻一多引《吕氏春秋·离俗篇》“梦有壮子……新素履,墨剑室”,谓素履即丝履。而“履九五”之“夬履”为葛履,即屦人所掌之葛屦也。

44.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 六三

能——而

《集解》能作而。丁晏《周易解故》谓能、耐、而,古字相通。王引之《经传释词》谓能与而,古声近义通。

45.履虎尾愬愬终吉 九四

愬愬——虩虩

《说文》虎部虩字引《易》“履虎尾虩虩”,云:“恐惧也。”《释文》引马本同。震卦“震虩虩”,《释文》引荀本作愬愬。按愬愬、虩虩均训恐惧,音义同,诸家互易。段玉裁谓马、郑用费(直)《易》,许用孟(喜)《易》,而字同义。

46.夬履贞厉 九五

夬履——葛屦——决履

高亨曰:“夬履者,断裂之履也。《吕氏春秋·分职篇》‘今民衣弊不补,履决不组’,《庄子·让王篇》‘纳履而踵决’,二决字并断裂之义。”闻一多曰:“夬读为葛,《诗·葛屦》、《大东》并曰:‘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夬履即为屦。《周礼·屦人》曰:‘……素履、葛屦。’《易》以素履、葛屦列举,犹《周官》以素履、葛屦连称。”

47.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上九

祥——详——庠

《释文》:“祥,本亦作详。晁氏《易》云:郑、荀作详。荀云:审也。详,古文祥。”惠栋《九经古义》云:“古祥字皆作详。石经《尚书》及《左传》、《公羊》犹然。”高亨谓:“考疑当训登。《仪礼·士丧礼》:‘考降无有近悔。’郑注:‘考,登也。’祥疑借为庠,同声系。庠者,古代行养老之礼之地也。‘视履考祥’者,视焉履焉,以登于庠,得预于养老之礼也。”

48.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初九

彙—— ——夤——蒉 茅茹——茅荑

《释文》:“彙音胃,类也。傅氏注云:彙,古伟字,美也。古文作 ,董作夤,出也。郑云:勤也。”宋翔凤《考异》:“傅氏不知何代人。以彙为伟字,似无所据。董遇作夤者,以隶相似而改读也。郑训为勤者,盖彙彗音近,故读彙为彗。《尔雅·释诂》:‘篲,勤也。’《说文》篲、彗同字。《众经音义》十四云:‘彗,古文 篲二形,同。’按彗字古文作 ,无义。盖是 字。”高亨《今注》:“《尔雅·释木》:‘谓榇,采薪。’《释文》:‘谓,舍人本作彙。’云:‘彙者茎也。’是彙有草茎之义。又彙蒉古通用,《说文》喟,重文作蒉。《礼记·礼运》:‘蒉桴而土鼓。’蒉桴,谓以蒿莛作鼓桴,是蒉亦有草茎之义。拔茅饲马(茹)必用茅茎者,盖拔茅则连根,连根则带土,带土则马不食也。”池按:高训彙为草茎,似矣。蒉与彙声近,傅氏谓古伟字,声亦近。高氏依《说文》以茹为饲马,余疑茅茹当为茅荑。茹从如声,如、女、柔,一声之转,故柔桑亦作女桑,《诗·豳风·七月》“猗彼女桑”,传:“女桑,荑桑也。”荑亦作桋,《尔雅·释木》:“女桑,桋桑。”夷为桋之正文(郝懿行说)。《诗·邶风·静女》“自牧归夷”,《毛传》:“夷,茅之始生者。”荑,即茅芽,亦即《易》之茅茹。《集解》引虞翻说:“否、泰反其类,否、巽为茅茹、茅根。”是虞翻以茅茹为茅根也。茅荑嫩白,滑润可爱,亦可食。《诗》“手如柔荑”,以荑比美人之手;《静女》亦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茅荑可爱,故“自牧归荑”。茅荑可食,故“拔”之。王筠《说文句读》:“茅初出地,全体已具,拔其末而出之,肥白而甘,可啖。”“以其彙”,以犹与,拔茅芽,茎根俱拔,故曰“与其彙”。

征——往

阮元《校勘记》:“古本征作往。”

49.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九二

包荒——匏瓜

闻一多《类纂》:“包读为匏,‘姤九五’‘以杞包瓜’,《释文》引《子夏传》及《正义》并作匏,是其比。包荒即匏瓜,声之转。古者以匏济渡。《诗·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鲁语下》曰:‘叔向曰:“夫苦匏不材,于人共(供)济而已。”’‘包荒,用冯河’,即以匏瓜渡河。‘不遐遗’,不遐,不至也;遗读为 ,坠也。言以匏瓜济渡,则无坠溺之忧也。”池按:高亨亦训包为匏,而以荒为空,谓抒匏而空之,以为腰舟而涉河也。说亦通。然以“不遐遗朋”绝句,而增一“悔”字作“(悔)亡”句,谓不遐弃其友,引《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为比,似未确,当作“朋亡,得尚于中行”,毋烦添字。朋乃朋贝之朋,非朋友之朋。“朋亡”,即坤“东北丧朋”之意。

50.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六二

承——脀

朱升《易注》以承为脀,牛牲也,谓苞苴馈遗之事。高亨谓承当读为脀,脀者祭祀宴享之时所升之肉也。引《仪礼·特牲馈食礼》“宗人告祭脀”郑注:“脀,俎也。”又“众宾及众兄弟、内宾宗妇,若有公有司私臣,皆殽脀”。《国语·周语》:“禘郊之事则有全烝,王公立饫则有房烝,亲戚宴享则有餚烝。”《国语》之餚烝,即《仪礼》之殽脀。

51.有命无咎畴离祉 九四

畴——寿 离——丽

《释文》:“郑作古 字。”《说文》:“寿,古文畴字。”高亨谓古或作寿,后人依《说文》改为畴。《集解》引《九家易》曰:“离,附也。”离训附,当读为丽,古字通用。畴丽祉,谓寿随福而止也。

52.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九五

休——怵

高亨《今注》:“休犹怵也。休怵双声,盖一语之转。古休有怵义。《诗·蟋蟀》曰:‘良士休休。’休休犹怵怵也。《国语·楚语》:‘以休惧其动。’休惧犹怵惧也。(《周礼》督朦郑注引休作怵,乃后人所改)并其证。‘休否’者,惧否塞之来也,即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也。”

系于苞桑——无“于”字

阮元《校勘记》:“古本无于字,非。”

53.倾否先否后喜 上九

倾——顷

高亨曰:“倾疑读为顷。《说文》:‘顷,头不正也。’盖侧首谓之顷,因而一侧首之时间亦谓之顷。‘顷否’犹言暂否也。暂时之否塞,否塞既过,喜庆即至,故曰顷否,先否后喜。”

大有

54.公用亨于天子小子弗克 九三

亨——享

《释文》:“亨,许庚反,通也。众家并香两反。京(房)云:‘献也。’干(宝)云:‘享宴也。’姚(信)云:‘享祀也。’”按古金文亨享皆作亯,《易》文亨享相通。“亨于天子”,义为享献或享宴。

55.匪其彭无咎 九四

匪——炥

高亨谓匪借为炥。

彭——旁——尪

《释文》:“彭,子夏作旁,虞作尪。”高亨谓:“尪为正字。彭、旁皆借字也。”古者跛男作巫称尪,巫尪皆舞以降神,先民以为神之所寄托,故天旱而欲暴之焚之,为冀神怜之而降雨,以救其难。“匪其彭”,即炥其尪。此就天旱时言之。盖为祈雨而筮,遇此爻则暴其尪乃得雨,故曰“匪其彭,无咎”。

56.谦亨君子有终

“终”下有“吉”字

沈祖绵《读易臆断》:“《韩诗外传》卷三又卷八两引《易》曰:‘谦亨,君子有终吉。’刘向《说苑·敬慎篇》亦作‘谦亨君子有终吉’。今《易》夺‘吉’字。此汉本不误,今本误者也。”

57.鸣谦贞吉 六二

鸣谦——鸣鹣

余前著《周易筮辞考》,以“明夷于飞”之明夷为鸣鴺。又著《古代的物占》(《岭南学报》二卷四期),列举《易》中以动植物为占诸文,如鸣谦(鸣鹣)、鸣豫(大象)、黄离(黄鸟俗呼黄离,见《尔雅》郭注)、白贲(豮)等。

58.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六五

侵伐——寝伐——征伐

《释文》:“侵,王廙作寝伐。”马国翰云:“寝,息也。寝伐犹云弭兵也。”丁晏曰:“寝疑寖之讹。《史记·封禅书》:‘侵寻于泰山矣。’《汉书·郊祀志》作‘寖寻’。古字通用。”沈祖绵曰:“郭京作征伐,恐涉《小象》征字而附会之,不足为训。”池按:似仍以侵伐为当。

59.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上六

“邑”字增

《释文》作征国,云:“本或作征邑国者,非。”《九家易》及虞翻注均有邑字。胡煦《周易函书约注》谓郑、荀、马无邑字。池按:“晋上九”“维用伐邑”、“益六四”“利用为依迁国”,邑、国不连文。马、郑、荀等本无邑字,汉古本盖如此。虞翻、《九家》有邑字,王弼与虞翻同时,是魏以前之本已然。或者因行文较顺,故增邑字。

60.豫利建侯行师

豫——象——予

闻一多谓象豫一声之转。古盖本为一字。豫卦字当读为象,谓象乐也。《墨子·三辩篇》曰:“武王胜殷杀纣……自作乐,命曰象。”字一作予,又作豫。象与予、豫,一语之转。晋之大豫,即汉之大予。汉之大予,即周之象。豫为武王舞名,建侯行师即舞中所象之事。

61.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六二

介——砎——扴——忦——硈

《释文》:“介,古文作砎。郑曰:‘谓磨砎也。’马作扴,云:触小石声。”闻一多谓介读为忦,忧也。石为《周礼·大司寇》“以嘉石平罢民”之嘉石。“忦于石”,犹困于石,谓过少而罚轻也。高亨谓介乃硈之异文,见下。

于——如

《系辞传》:“介如石焉。”《白虎通·谏诤篇》引作“介如石”。《晋书·桓温传》:“砎如石焉。”于可训如。“介如石”,则介当即砎,坚也。高亨《今注》:“《说文》无砎,盖即硈之异文。硈,石坚也。砎于石者,犹言坚于石也(按,当云坚如石)。”池按:以上闻、高二氏之说均可通。《易》文简古,含义隐晦,求能贯通其辞义,已非易事,更难断异说之是与非矣。姑两存之,以待来者。

62.盱豫悔迟有悔 六三

盱——纡——汙——旴(旭)

《释文》:“盱,《子夏》作纡,京作汙,姚作旴,云:日始出。引《诗》‘旴日始旦’。”李氏《异文释》:“《释诂》:‘訏,大也。’《释文》:‘訏本又作盱。’郑云:夸也。子夏诸家本皆以声转形似而异。”高亨《今注》:“旴正字作旭。《说文》:‘旭,日旦出貌,读若勖。’旴豫者,晨而厌倦也。与上六正相对为文。王引之曰:‘此与他卦言“有悔”者不同。他卦“有悔”对“无悔”言之也。此有字则当读为又。古字有与又通。言盱豫既悔,迟又悔也。“困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曰之言聿,语助也。有亦当读又。’其说是也。古人早起持事,晨而厌倦,其业必荒,悔将频至,故曰旴豫,悔,迟有悔。”池按:盱、纡、汙、吁诸字于声。于,大也。《方言》一:“訏、于,大也。中齐、西楚之间曰訏。于,通语也。”郭璞注:“訏亦作芋,音义同耳。”钱绎《方言笺疏》:“《释诂》:‘訏,大也。’《大雅·生民篇》、《抑篇》,《毛传》并同。重言之曰訏訏。《韩奕篇》,《毛传》:‘訏訏,大也。’《郑风》‘洵訏且乐’,《汉书·地理志》引作盱,师古注:‘盱,大也。’《吴都赋》‘乃盱衡而语曰’,刘逵注:‘盱,举眉大视也。’卷十三:‘芋,大也。’注:‘芋犹訏耳。’芋訏古通。《小雅·斯干》,传:‘芋,大也。’《笺》云:‘芋当作膴。’膴音诩,《说文》:‘诩,大言也。’重言之,亦曰诩诩。《广雅》:‘诩诩,大也。’”是从于之字,訏、芋、盱,均训大。此外如宇,如汙,亦均有大义。又竽为笙之大者,盂为盌之大者,衧为大掖衣,亦有大义。由于而变亏之字。如夸、誇、洿等,亦含大义。与于音近之字,如诩,如膴,如吴,亦训大。是盱豫者,大豫也,亦即大象也。如上举闻氏之说,则盱豫当为大豫之乐,《书·大传》:“羲伯之乐名曰朱于。”郑注:“于,大也。”朱于亦与盱豫音近。要之,盱豫可训大豫、大象,与诸家从于之异文,互相贯通,固不必改盱为旭也。

63.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九四

由——犹——游

《释文》:“由,马作犹,云犹豫,疑也。”丁晏《周易解故》:“古犹由通。《楚辞·湘君》:‘君不行兮夷犹。’王逸《章句》:‘夷犹,犹豫也。’《后汉书·马融传》注引《九歌》作夷由。”高亨谓:由当读为游,古字通用。古人谓田猎之事为游。耽于游田,古人所戒。游田而厌倦者,必将改其荒嬉之度,急于正务,故曰“大有得”。池按:由豫,仍当依马融说为当。上言“犹豫”,下言“勿疑”,对文也。

盍——嗑——合 簪——贷——撍——臧——宗——戠——谮

《释文》:“簪,古文作贷。京作撍。马作臧。荀作宗。虞作戠。戠,丛合也。”惠士奇《易说》:“先秦诸子之书,皆言筓,不言簪。”钱大昕《十驾斋养新余录》四:“三代以前无簪筓,字当以戠为正,与上‘大有得’句协韵。撍、臧、宗、簪皆声之转。唯古文贷无义,当是转写误耳。戠与埴同,埴为黏土,皆取黏义。”宋翔凤《考异》云:“《子夏传》作簪,今《易》也。古文作贷,与簪字形声相去甚远,古文先师求之不得,故郑、京并依今《易》,或读为簪,或读为撍。《说文》八篇下云:‘旡簪兓,锐意也。从二旡。’按《说文》以簪朁为锐,则簪亦当训疾。盖古文《易》作朁,写者误为贷。《诗·民劳》‘憯不畏明’,校之《说文》,则字又从心。假借通用。京《易》之撍,当从心作憯。《说文》无撍字。马作臧。与贷形近。荀又以声近读簪为宗。虞作戠,亦与贷形近。”俞樾《艮宦易说》云:“李斯上始皇书已云‘宛珠之簪’,则先秦古书已有簪名。‘盍簪’二字,当相连成文。盍,合也。簪,冠簪也。‘盍簪’犹言‘聚首’云尔。”高亨《今注》:“盍疑借为嗑,《说文》:‘嗑,多言也。’簪疑借为谮,簪、谮同声系。京作撍,亦同声系。其作贷、臧、宗、戠,亦一音转耳。谮,谗也,谤也。‘勿疑朋嗑谮’者,谓勿疑朋友之多言而谮己也。”池按:朋为朋贝,“朋盍簪”是以朋为簪饰,如《诗·閟宫》“贝胄朱綅”之意,《毛传》:“贝胄,贝饰也。朱綅,以朱綅约之。”谓以朱线缀贝于胄。合贝于簪,亦犹缀贝于胄也。

64.冥豫成有渝无咎 上六

冥——鸣

《释文》:“马云:‘冥,耽于乐也。’王廙云:‘深也。’又亡定反,郑读为鸣。”池按:冥读为鸣,声训也。然初六已云鸣豫,上六又云鸣豫,犯复。冥之义为幽闇,《说文》:“冥,幽也。”《广雅·释训》:“冥冥,暗也。”《诗·斯干》“哕哕其冥”,《笺》:“夜也。”夜亦幽暗也。《无将》、《大车》“维尘冥冥”,《笺》:“蔽人目明,令无所见也。”冥借为瞑,故蔽无所见。瞑,《说文》:“翕目也。”瞑之为言,盲也。《周书·太子晋》:“请使瞑臣往与之言。”瞑臣者,盲臣也。古者瞑臣盈庭,有功于政教。《国语·周语》记厉王使卫巫监谤,邵公谏曰:“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瞽、瞍、蒙,皆冥于目之人。冥豫,犹云盲象也。

成——城

高亨谓成借为城。渝,堕也,败也。“成有渝”,谓城有毁圮也。随初九云:“官有渝。”官,古馆字。可证此文成当读为城。

65.随元亨利贞无咎

随——隋——堕——挼——绥

闻一多谓随读为隋。隋,尸祭也。字一作堕,亦作挼,若绥。

66.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初九

官——馆

《释文》:“官有,蜀才作馆有。”惠栋《九经古义》:“官,古文馆。《穆天子传》云:‘官人陈牲。’《聘礼》云:‘管人布幕于寝门外。’郑注云:‘管犹馆也。’古文管作官。”按:官有渝,谓馆舍有毁圮也。

67.随有獲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四

獲——擭

高亨谓:獲当读为擭,《书·费誓》:“杜乃擭,敜乃穽。”伪《孔传》:“擭,捕兽机槛。”擭者所以捕兽,汉人名作鄂。此文獲字即用作擭。池按:《易》言獲凡七见:离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丑。”明夷六四:“入于左股,獲明夷之心,于出门庭。”解九二:“田獲三品。”综观所獲,或为禽兽,或为俘虏。随为隋,依闻氏说,为祭祀。祭或以物,或以人。此言“随有獲”,盖谓隋以獲也。有,古读若以。有可训以,《荀子·正名篇》:“与所缘有同异。……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有以互文。獲为动词,亦可变为名词,所獲之物亦可谓之獲。古代以俘虏为奴隶,名为臧獲。《墨子·小取篇》:“獲,人也,爱獲,爱人也;臧,人也,爱臧,爱人也。”后世因罪而为奴婢者亦谓之臧獲。《汉书·司马迁传》:“臧獲婢妾。”《方言》三:“臧、甬、侮、獲、奴、婢,贱称也。荆、淮、海岱、杂齐之间,骂奴曰臧,骂婢曰獲。齐之北鄙,燕之北郊,凡民男而壻婢谓之臧,女而妇奴谓之獲。”此“随有獲”,谓以獲为祭也。以人为祭,古俗也。卜辞屡见,春秋犹然。本爻又云:“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孚亦俘虏,以明者,以盟也,亦以人为牺牲。说见下。

以明——已盟

闻一多据井九三“王明,并(普)受其褔”于省吾读明为盟,训祭,谓随九四“以明何咎”明亦当读为盟,以读为已,言已祭则无咎也。九四“已盟”,上六“王用亨(享)于西山”,皆言祭者,盖读随为隋。池按:闻说是也。僖公十九年《左传》:“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此用人以祭之证也。其用,不第盟于神,且亦盟于人也。

68.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蛊——故

王引之《经义述闻》:“训诂之体,一字兼有数义。蛊为疑惑,《尔雅》曰:‘蛊,疑也。’昭元年《左传》曰:‘女惑男谓之蛊。’此一义也。蛊又为事。《释文》曰:‘蛊,一音故。’蛊之言故也。《周官·占人》:‘以八卦占筮之八故。’《郑注》曰:‘八故谓八事。’此又一义也。二义各不相因。”

69.幹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初六

幹——斡——贯

俞樾《群经平议》:“蛊卦诸幹字,并当作斡。《说文》斗部:‘斡,蟸柄也。’柄则有秉执之义,故引申之得训为主。字亦通作管。《汉书·食货志》‘欲擅斡山海之货’,师古注曰:‘斡读与管同。’谓主领也。‘幹父之蛊’、‘幹母之蛊’,并言主领其事也。汉隶或以幹为斡。”闻一多谓幹读为贯。《尔雅·释诂》曰:“贯,习也。”《广雅·释诂一》曰:“贯,行也。”习行义近。今天谓行事曰幹事,娴习于事曰幹材,字均当作贯。“幹父之蛊”即贯父之故,“幹母之蛊”即贯母之故,谓习行父若母之故事也。池按:主领与习行,义亦近。

考——孝

闻氏引于省吾说读考为孝,谓:“《论语·学而篇》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此爻之义。”

70.裕父之蛊往见吝 六四

裕——格——阁——袞

高亨谓裕当作格,形近而讹。《书·盘庚上》“格汝众”,《白虎通·号篇》引格为裕。此裕格互讹之证。字亦作阁。格为借字,阁为本字。父有所为,子欲止之,筮遇此爻,虽往见父,难得俯从,故曰“格父之蛊,往见吝”。闻一多谓裕当读为袞。《书·康诰》四裕字,足则学隶古定本裕皆作袞。《洛诰》、《多方》二篇之裕字,伦敦隶古定本裕亦作袞。袞裕古本一字。裕从谷,袞从㕣,㕣谷一字,故袞裕亦一字。此盖本作“裕父之蛊”,袞(当作裕)读如袞,亦以音近借为贯。池按:本卦四言幹蛊,烦复叠见。如裕蛊为袞蛊之讹,幹为贯,袞亦为贯,则贯蛊凡五见矣。《易》之用复句,如“蒙”有“发蒙”、“包蒙”、“困蒙”、“童蒙”、“击蒙”之别,“需”有“于郊”、“于沙”、“于泥”、“于血”、“于酒食”之分。“临”则冠以咸、咸、甘、至、知、敦,“艮”则次以趾、腓、限、身、辅,“渐”则系以干、磐、陆、木、陵、陆(阿)。独于“蛊”则三言“幹父之蛊”,一言“裕父之蛊”,一言“幹母之蛊”。父与母同类而异体,幹与裕岂异形而通声?疑莫能明也。高以裕为格,闻以裕为袞,均有形讹之证,各有义解,兹亦无以定其孰是孰非矣。

71.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临——瀶(霖)

闻一多谓临读为瀶。瀶霖古当同字。《庄子·大宗师篇》:“霖雨十日。”《释文》曰:“霖又作淋。”《字镜》淋古文作瀶,霖、淋、瀶一字。

72.咸临贞吉 初九

咸——感——諴

王注:“咸,感也。”高亨谓咸借为諴。《说文》:“諴,和也。”

73.咸临吉无不利

咸——威

高亨云:“《周易》通例,一卦之筮辞,其文有相同者,其旨趣必异。本卦初九、九二旨趣不殊,知二咸字必有一讹也。疑此爻当作威,形近而讹。威临者,以威临民也。九二《象传》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民未顺命,故临之以威,是古本九二爻辞作威临也。”

74.甘临无攸利既憂之无咎 六三

甘——严——厌

高亨谓甘犹严也。以甘得声之字,多有强制之义,甘严音亦相近。闻一多谓甘读为厌。厌者足也。古称甘雨、甘露,皆优渥沾足之谓。然而足谓之厉,过足亦谓之厉。《易》曰“甘临(瀶),无攸利”,盖就其过足者言之,故占曰“无攸利”。池按:闻说较胜。

憂——優——耰

高亨据《说文》:“憂,行之和也。”引《诗》曰:“布政憂憂。”今《诗·长发》作“敷政優優”。憂優古通用。《尔雅·释言》:“優優,和也。”和谓宽和。《周易》此憂字,即宽和之义。

闻一多谓:“憂读耰。《管子·小匡篇》曰:‘深耕均种疾瀶,先雨芸耨(《齐语》作耰),以待时雨。’久雨本足以妨农,惟既已耰之在前,则亦不足为害,故曰‘既憂(耰)之,无咎’也。”

75.至临无咎 六四

知临大君之宜吉 六五

敦临吉无咎 上六

至——质——恎 知——智 敦——惇

高亨读至为质。质有诚信之义。至临者即质临,谓以诚信临民也。知读为智,知临者以智临民也。敦借为惇,《说文》:“惇,厚也。”敦临者以敦厚临民也。闻一多云:“敦训怒。怒暴义近,‘敦临’犹暴雨;至、知与敦,并一声之转,疑‘至临’、‘知临’亦犹‘敦临’。知智古同字,卜辞知从甘,《说文》疾下有籀文从廿,与甘同。是籀文以智为疾。智、疾并从矢得声,故得通用。‘知临’之知,亦当读为疾。疾瀶亦犹暴雨也。”

按高、闻二家之说,一以临为监临,从政治解说;一以临为瀶之通训,从气候立论,观点既殊,解释自异。高氏求之深,此义理家之说法也;闻氏求之浅,此朴学家之说法也。以余观之,初民社会以至农业社会,较注意于气候之变化。而政治哲学,则为封建社会较进步之思想。《周易》内容,以材料言,颇多上古史料;以成书言,则又经编者之纂集。如以为《周易》有哲学思想,则编者之事也;编者利用古史料,而以其思想系统联缀之。如以为《周易》虽经编者纂集,仍能保留本来面目,或至少保留本来面目较多,则“临卦”固非政治哲学。余谫陋,宁取闻氏之说,而不敢求之过深也。

76.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盥——祼——灌

李氏《集解》:“马融曰:‘盥者,进爵灌地以降神也。’”按《说文》:“祼,灌祭也。”马融谓盥为灌地降神,当读盥为祼。《说文》:“盥,澡手也。从臼水临皿。”卜辞象手在皿中,澡手之义更显。是“盥而不荐”,当从马融作祼。《诗·文王》:“祼将于京。”《书·洛诰》:“王入太室祼。”祼与将,均祭名。字亦作灌。《论语》:“禘自既灌而往者……”《礼记·礼器》:“灌用郁鬯。”祼为祭名,而灌则祭时之动作也。古祭礼先灌后荐,《礼记·郊特牲》:“既灌然后迎牲,迎牲而后献荐。”

不荐——观荐——不观荐

《释文》:“荐又作 ,同。王肃本作‘而观荐’。”王弼注谓:“宗庙之可观者,莫盛于盥也。至荐简略不足复观,故观盥而不观荐也。”《集解》引马融说而后加按语,曰:“鬼神害盈,祸淫福善,若人君修德,至诚感神,则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故观盥而不观荐,飨其诚信者也。”池按:“观盥而不观荐’,当为马融解经之文,王弼本之,而王肃误以为经文而妄增。王树柟《费氏古易订文》曰:“按《乡饮酒礼》疏引郑云:‘诸侯贡士于天子,乡大夫贡士于其君,必以礼宾之。唯主人盥而献宾,宾盥而酢主人;设荐俎则弟子也。’据此则郑氏古本作‘不荐’。”

77.观我生进退 六三

生——姓

高亨谓生当读为姓,姓者官也。《书·尧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伪《孔传》:“百姓,百官。”《书》以九族、百姓、万邦、黎民递序而言,知伪传所训甚韪。《逸周书·商誓篇》“昔及百官里居”,又云“百姓里居”,则百姓即百官益明。古亦以生为之。《史颂簋》:“里君百生”,《伯吉父盘》“其惟诸侯百生”,百生即百姓也。是生、姓古今字,原有官义之证。本卦三生字皆此义。观我庶官,将行黜陟,《书·尧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是其事。

78.观其生君子无咎 上九

生——性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引京房《易传》曰:“经称‘观其生’,言大臣之义,当观贤人,知其性行,推而贡之。”是京房以生为性之假。古生、性通,《吕氏春秋·侈乐篇》“骇心气,动耳目,摇荡生”,高注:“生,性也。”是也。惟《易》“观”九五与上九,“我生”与“其生”对文,二爻字义必同,如“我生”为“我姓”,则“其生”必为“其姓”;否则“我生”、“其生”为我性、其性。

噬嗑

79.屦校灭趾无咎 初九

屦——娄

高亨谓:屦当读为娄,娄,曳也。“娄校”者,足曳校而行也。《说文》:“校,木囚也。”盖校者囚人刑具之通名。或施于足(亦谓之桎),故此曰“屦校灭趾”,谓校掩其足也。或施于项(今谓之枷),故上九云“何校灭耳”,谓校掩其耳也。

80.何校灭耳凶 上九

何——荷

释文:“何本亦作荷。王肃云:‘荷,担。’”

81.贲其趾舍车而徒 初九

贲——斑

《释文》:“傅氏云:‘贲,古斑字,文章貌。’郑云:‘变也。文饰之貌。’”《集解》:“郑玄注云:‘贲,文饰也。’”《吕氏春秋·壹行篇》:“孔子卜得‘贲’。孔子曰:‘不吉。’子贡曰:‘夫贲亦好,何谓不吉乎?’孔子曰:‘夫白而白,黑而黑,夫贲又何好乎!’”高诱注云:“贲,色不纯也。《诗》云:‘鹑之贲贲。’”《礼记·王制》注:“杂色曰斑。”

82.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六四

皤——蟠——蹯——燔——膰——波

《释文》:“皤,白波反。《说文》云:‘老人貌。’董音盘,云:马作足横行曰皤。郑、陆作皤,音烦。荀作波。”池按:皤有两音,一读如波,故荀假作波。一读如烦,顾炎武《易音》云:“此句与下句翰如为韵,当从郑、陆为是。”阮元《周易释文校勘记》云:“补宋本蟠作燔,闽本作膰,监本、卢本作蹯。”王树柟《费氏古易订文》:“古无蹯字。郑作燔者,番之假字也。荀作波,波与番,古字通,《书·禹贡》‘荥波既猪’,《史记》作荥播。”皤,白色。皤如,形容白马之白也。

翰—— ——

《释文》:“翰,董云:‘马举头高卬也。’马、荀云:‘高也。’”高亨谓翰借为 或 。《说文》:“ ,马毛长者。”“ ,兽豪也。”长毛曰 ,长毛之马曰 。翰如,马毛长之貌也。

83.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六五

贲——世

《释文》:“贲,黄(颍)本作丗。”池按:贲从卉,作丗者,盖贲之缺下而又讹变者也。

戋戋——残残

《释文》:“戋戋,在千反。马云:‘委积貌。’薛虞云:‘礼之多也。’又音牋。黄云:‘猥积貌。’—云显见貌。《子夏传》作残残。”高亨据贲饰之训,谓丘园乃女家之所居。贲于丘园,谓纳征之日,女家结彩以饰其门。束帛,纳征所用。戋戋当为少貌。从戋得馨之字,多有少小之义。《仪礼·士昏礼》:“纳征玄纁束帛纚皮。”束帛仅五两,长仅二十五寻。其数甚少,诚为戋戋矣。女家嫌其少而起争议,终以媒妁亲友之调解而归于谐和,故曰“吝终吉”。

84.白贲无咎 上九

贲——豮

按“大畜六五”:“豮豕之牙。”疑白贲即白豮。《墨子·非儒下》:“是若人气,鼸鼠藏而羝羊视,贲彘起,君子笑之。”贲彘即豮豕。《说文》:“豮, 豕也。”《释文》:“刘云:‘豕去势曰豮。’”古人畜马牛羊犬豕往往去其势以驯之。马曰騬,牛曰犍曰犗,羊曰羠,犬曰猗,豕曰豮。《说文》之 ,盖以羊羠为比也。豮豕又作剧豕,又作 豕。《集解》引崔憬曰:“剧豕,今俗犹呼剧猪。豕本刚突,剧乃性和。”《说文》:“ ,豮也。”《尔雅·释兽》:“豕子,猪。 豮,幺幼。”是豮为去势之豕,而 为豮之小者。《后汉书·朱浮传》:“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易》占白贲,盖亦异之也。

85.剥床以足蔑贞凶 初六

蔑——灭——梦

《释文》:“蔑,莫结反,犹削也。楚俗有削蔑之言。马云:‘无也。’郑云:‘轻慢。’荀作灭。”高亨谓:蔑当为梦。《穀梁传》昭公二十年经:“夏,曹公孙会自梦出奔宋。”《释文》:“梦本或作蔑。”即其证。池按:古人梦则占。“蔑贞”犹言占梦。

86.剥床以辨蔑贞凶 六二

辨——蹁——髌

王引之《经义述闻》:“郑注曰:‘足上称辨。’谓近膝之下。辨当读为蹁。《释名·释形体》曰:‘膝头曰膊,膊膊,圆也。因形团圆而名之也。或曰蹁。蹁,扁也。亦因形而名之也。’蹁盖髌之转声。《说文》:‘髌,膝耑也。’髌之为蹁,犹獱獭之为猵獭也。膝头在足之上,故初爻言足,二爻言蹁。古声辨与蹁通,犹周徧之徧通作辨也(徧与辨通,详见《日知录》卷五)。古字多假借,后人失其读耳。”

87.剥床以膚凶 六四

膚——簠——髆——臚

《释文》:“膚,京作簠。”高亨谓:膚借为髆。《说文》:“髆,肩甲也。”池按:《集解》引虞翻曰:“辨上称膚。”是膚与辨相距不远。《说文》臚,籀文作膚。《一切经音义》引《释名》:“腹前曰臚。”《仪礼·少牢馈食礼》:“肩臂臑膊骼。”《正义》曰:“膊骼,毛本膊讹膞。”郑注:“膊骼,股骨。”又“雍人伦膚九”注:“膚,胁肉。”是臚若膚,为腹前,或为股,或为胁肉,近于膝头,或膚即臚,后人以膚为皮膚,遂失其义。

88.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六五

鱼——御

高亨谓:鱼即当读为御。《说文》篽,重文作 ,即古渔字。御,侍也。贯御谓左右近习侍使之人,即《韩非子·五蠹篇》之“患御”,俞樾谓患读串。患御即串御,即贯御,亦即此文之贯鱼也。又引《周礼·司刑》“宫刑罪五百”,谓宫人为刑之人。近习侍使之辈,同受宫刑之人,则无淫秽之虞,虽宠之亦无不利。池按:高氏训贯鱼为串御,说似巧;而以宫人为受宫刑之人,则似牵强。闻一多有《说鱼》,以鱼为隐语,代替匹偶或情侣,其说最新颖,于《易》义虽或未当,亦足资参考。闻氏云:“以犹于也。‘以宫人宠’犹言‘于宫人有宠’。贯鱼是一连串的鱼群,宫人是个集体名词,包括后、夫人、嫔妇、御女等整群的女性。‘贯鱼’是宫人之象,因为鱼是代替匹偶的隐语。依《易经》体例说,‘以宫人宠’是解释贯鱼的象义的。”池按:《易》多取象,可无疑义。余于《周易筮辞续考》言之详矣。古人以物象为占,故有星占、梦占诸法。见贯鱼而起占,兆宫人之得宠,是“贯鱼”为象占之辞,而“以宫人宠”为叙事之辞,“无不利”则为贞兆之辞。三辞俱备,《易》之正则也。

89.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朋——崩

《释文》:“朋如字,京作崩。”《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引京房《易传》曰:“复,崩来无咎,自上下者为崩,厥应泰山之石颠而下。”

90.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初九

祗——祇——禔——㩼——奃

《释文》祗作祇,云:“音支,辞也。马同,音之是反。韩伯祈支反,云:大也。郑云:‘病也。’王肃作禔,时支反。陆云:‘禔,安也。’《九家》本作㩼,字音支。”唐石经作祇,敦煌古写本、涵芬楼影宋刊本均作祇。王引之《经义述闻》:“古音支歌二部相通,故支声与多相近。《说文》芰字从艸支声,或从多声作茤,是其例也。故多谓之㩼。祇从氏声,古音氏在支部,亦与多相近。《说文》姼字,或从氏声作 ,是其例也。故多亦谓之祇。”“‘无祇悔’者,无多悔也。‘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故虽有悔而不至于多也。”丁寿昌《读易会通》:“祗宜音祗,抵也。《玉篇》云:‘适也。’义亦同。‘无祗悔’,不至于悔也。此与‘坎不盈,祗既平’皆当作禔。禔为古文,假借为神祇之祇。《说文》:‘禔,安福也。’引《易》‘禔既初平’。‘无禔悔’,不安于悔也。‘禔既平’,既安则平也。从氐从衣,皆俗字,《说文》所无。”高亨云:“不远复者,行未远而返也。《系辞传下》引此句韩注:‘祗,大也。’《集解》引侯果曰:‘祗,大也。’祗训大,借为奃。《说文》:‘奃,大也,读若氐。’往而不返,去而不归,则不知所届止,将失其故居,故《周易》以复为吉。不远而复,虽悔不大,且为大吉,故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池按:祗有三义,为多,为安,为大,而以训多为长,王引之之说是也。丁氏谓无祗悔为不安于悔,说最牵强。又曰“不至于悔”,是已支离其说矣。高氏训大,大与多义亦近。谓祗假为奃,则迂远矣,不若王说之平善。

91.频复厉无咎 六三

频——嚬——颦——濒

《释文》:“频,本又作嚬,嚬眉也。郑作颦。马云:‘忧频也。’”王弼注:“频,频蹙之貌也。”《集解》引虞翻曰:“频蹙也。”池按:《说文》:“濒,水崖也。人所宾附,频蹙不前而止也。从页从涉。”又“颦,涉水颦蹙也”。王筠《句读》云:“频有频厓、频蹙二义,许君牵连说之。‘人所宾附’,伸水厓之义,欲涉必至其濒也。‘频蹙不前’,又伸宾附之义,或深涉,或寒涉,故既已宾附而又频蹙也。”《易》“频复”之濒,当即《说文》之频也。古人畏水,《易》每占涉,滨涯而颦,望洋而返,不敢复涉,是曰“频复”。

无妄

92.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无妄——毋望

《释文》:“无妄,无虚妄也。”《说文》云:“妄,乱也。”马、郑、王肃皆云:“妄犹望,谓无所希望也。”池按:《史记·春申君传》:“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王,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或即用《易》“无妄”之义。然无妄之义颇晦,初九“无妄之往”而“吉”,上九“无妄行”而“有眚,无攸利”。往行相同而筮占之结果则相反,亦矛盾难通。以无妄为毋望,施之上九而当,施之初九则难通矣。高亨谓无妄为当然,云:“凡言不当谓之妄言,行不当谓之妄行,则无妄者谓当然者也。‘无妄往’者,无乱往也。‘无妄之灾’者,当得之灾也。‘无妄之疾’者,当得之疾也。”是固然矣,而于上九无解,遂谓“无妄行”之无字为衍文:“盖后人见卦名无妄,初九、六三、九五皆有无妄二字,因于此爻增无字耳。”欲求其通,则不能不疑及经文。闻一多云:“《易》卦‘无妄’犹无福也。卦辞曰:‘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有眚即无妄,故‘不利攸往’。《彖》曰:‘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天命不佑’,正释无妄。二矣字当训乎。六三‘无妄之灾’,无福故为灾也。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福之疾,匪药可治也。故《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与卦辞同意,故《象》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释文》:‘马、郑、王肃皆云妄犹望。谓无所希望也。’《大戴礼·文王官人篇》:‘故得妄誉。’朱骏声云借为望。《汉书·谷永传》‘遭无妄之卦运’,应劭曰:‘无妄者,无所望也。万物无所望于天,灾异之最大者也。’此解最确。‘无望’,古之成语,《诗·苑丘》:‘洵有情兮,而无望兮。’”池按:闻说最为通达,然于《大象》“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初九“无妄,往,吉”,《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亦谓“此二处尚不可解”。闻解“勿药有喜”为匪药可治,似于文义亦悖。王注:“非妄之灾,勿治自复。非妄而药之则凶。”孔疏:“‘勿药有喜’者,若疾自己招,或寒暑饮食所致,当须治疗;若其自然之疾,非己所致,疾当自损,勿须药疗而有喜也。”《集解》引侯果曰:“若下皆不妄,则不治自愈。”不药而愈,此常解也。今曰“无福之疾,匪药可治”,与诸家之说大有径庭。《易林》卷七无妄之辞曰:“夏台牖里,汤文厄处;皋陶听断,岐人悦喜。西望华首,东归无咎。”引汤文被囚故事,似仿“无妄之灾”而言;而“东归无咎”,亦近于“往吉”,“有喜”,然于无咎终不得其解。

清儒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于《诗·宛丘》“而无望兮”句释云:“望谓望祀、望衍。无望,犹《左传》‘不郊亦无望也’。《周官·司巫》:‘(男巫)掌望祀、望衍、授号,旁招以茅。’郑注:‘望祀谓有牲、粢盛者。衍,进也。谓但用币致其神。’又‘男巫春招弭以除疾病’,郑注:‘弭读为敉,招敉皆有祀衍之礼。’是古者巫之降神必有望祭。《诗》刺陈风好巫,随时为之,以巫为戏,初无望祀、望衍之礼,故曰‘洵有情兮,而无望兮’。”马氏以无望为无望祀、望衍之礼。岂《易》之无望亦犹《诗》之无望欤?合之爻辞,似亦可通。

无妄——物与无妄

《象传》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池按:《象传》之例,先说明卦象,续标卦名,如“云雷:屯”、“山下出泉:蒙”、“云上于天:需”之类是。但乾、坤两卦则变例,曰“天行健”,“地势坤”,盖以天地为乾坤也。于坎卦曰:“水洊至,习坎。”习为袭,重也。卦辞已然。而无妄一卦,独曰“物与无妄”,至足怪也。“物与”二字,于《象》无证,而《象传》特发挥此旨,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王注谓“与,辞也,犹皆也。天下雷行,物皆不可以妄也”,失《象》意矣。《集解》引《九家易》曰:“天下雷行,阳气普遍,无物不与,故曰‘物与’也;物受之以生,无有灾妄,故曰物与无妄也。”较合传旨。或谓“物与无妄”为卦名全文,则又非也。卦名原为后人所加,其始当有卦画而无卦名,后人因约取卦爻辞之辞与意而标之,便于称谓,如《诗》之有篇名,《论》、《孟》之分篇而已,其篇名固非独立成义也。“物与无妄”者,亦犹“天行健”之于乾,“地势坤”之于坤,乃《象传》作者解释此卦之义蕴,或引申此卦之义理。其解释义蕴,有类于《彖传》;其引申义理,则《象传》借《易》文以发挥其政治哲学人生也。其借文发挥,意在托古,不必与原旨相符。后人如欲勉强贯通之,则不免于穿凿矣。

93.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 六二

不耕获不菑畬(凶)

《礼记·坊记》引《易》,畬下有“凶”字。俞樾《群经賸义》云:“凡爻辞有‘则’字者,皆有言外之意。”其意盖谓“则利有攸往”为反语,意谓不利故凶也。惠栋《周易述》云:“旧脱凶字,故卦义不明。《礼记·坊记》有之,盖七十子所传,当得其实也。”

大畜

94.有厉利巳 初九

巳——己

《释文》:“巳,夷止反。或音纪,姚同。”池按:作巳者是也。巳盖祀之假。损初九曰:“巳事遄往。”《集解》作祀,引虞翻曰:“祀,祭祀。祀旧作巳。”是虞读巳为祀,因改焉。《易》文祭祀字或本作巳,其明为祭祀之义无疑者,如困九二:“利用享祀。”困九五:“利用祭祀。”后人因据文义改定。其难确知者,仍作巳。虞氏知其然也,遂亦改巳事为祀事。其未改者,如“革”之“巳日乃孚”,革六二之“巳日乃革之”,亦当为祀。“有厉利祀”,谓有危厉之事则求鬼神护佑,亦犹人穷则呼天云尔。古人每事必卜,大事则祀。厉而祭祀,必然之事也。或释“利巳”为利于休止,或以巳为己,谓利于自己,虽危无害,均未明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心理之故也。

95.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 九三

逐——逐逐

《释文》:“逐,郑本作逐逐,云:‘两马走也。’姚云:‘逐逐,疾并驱之貌。’”按《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引京房《易传》:“经曰‘良马逐’,逐,进也,言大臣得贤者谋当显进其人。”是京氏《易》作逐。《说文》:“逐,追也。”

曰——四——日 闲——简

高亨谓:曰,当为四,形近而讹。四借为驷。《诗·四牡》:“四牡騑騑。”《仪礼·既夕》孔疏引四作驷。周初盖无驷字,故只作四耳。池按:《释文》:“曰,音越,刘云:‘曰犹言也。’郑人实反,云:‘日习车徒。’”《集解》本作日。王夫之《周易稗疏》:“此爻未有每日皆闲之义。曰犹忧也,而有告戒之意,犹《诗》‘岂不曰戒’之曰。良马方逐,申戒仆从以素所闲习者护车而勿败绩,斯以为艰贞之吉。”池按:高氏以曰为四之讹,乃误引《诗》“四牡既闲”为比附。王氏训曰为戒,说亦牵强。《诗·采薇》“岂不曰戒”,《释文》及相台等本皆作日,唐石经初刻曰,后改日。是日曰二字,古常讹变。“曰闲舆卫”当依郑本作日。闻一多云:“闲读为简,校阅也。校阅之亦即习之。《公羊传》桓六年曰:‘大阅者何?简车徒也。’‘日闲舆卫’,犹日简车徒矣。”

96.童牛之牿元吉 六四

童——犝——僮

《释文》:“童牛,无角牛也。《广苍》作犝。”《说文》引作僮。

牿——告 梏——角

《说文》告部引作“僮牛之告”,云:“牛触人。角著横木,所以告人也。”《释文》:“刘云:‘牿之言角也。’陆云:‘牿当作角。’《九家》作告。”池按:《说文》:“牿,牛马牢也。”于牿不引《易》,于告引之,则许氏所据之本为告。告借为梏桎之梏,六四“童牛之牿”与六五“豮豕之牙”为对文,牙当为互,即䇘,交木为阑以闲豕;梏,以木加牛角以闲牛,其义一也。之训有,童牛之牿,谓童牛有牿也。

97.豮豕之牙吉 六五

牙——互(䇘、枑)

《释文》:“牙,郑读为互。”丁晏云:“古互、牙二字相溷。《汉书·刘向传》:‘宗族盘互。’《谷永传》:‘百官盘互。’颜注:‘字或作牙。’”池按:《周礼·地官·牛人》:“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郑司农云:“互谓楅衡之属。”郑注:“互,若今屠家县(悬)肉格。”《文选》张平子《西京赋》:“置互摆牲。”薛综注:“互,所以挂肉。”互于《说文》为䇘之重文,盖即䇘之本字。字亦从木作枑。《说文》:“枑,行马也。”徐锴《系传》:“枑者交互其木(以为遮阑也)。”上爻“童牛之(有)梏”、本爻“豮豕之(有)枑”正相类。童牛之角虽不锐,惧其触人也,故加梏以闲之。豮豕虽去势,而野性难驯,以枑阑之,防其伤人也。

98.何天之衢亨 上九

何——荷 衢——休

高亨据《文选·鲁灵光殿赋》张注引何作荷。《说文》:“何,儋也。”谓此文何犹受也。云:“衢疑当读为休。……《说文》:‘休,息止也。’重文作庥。盖人息止树下为休,引申树木庇荫人亦为休,室屋庇荫人亦为休。字孳乳作庥。《诗·长发》:‘何天之休。’休即庥字,谓受天之庇荫也。此云‘何天之衢’,即‘何天之休’也。《诗·长发》又云‘何天之宠’,《信南山》、《桑扈》、《下武》并云‘受天之佑’,《仪礼·士冠礼》云‘承天之休’,又云‘承天之佑’,又云‘承天之庆’,其句法文义皆相类。”

99.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实——食

阮元《校勘记》:“闽本、明监本、毛本实作食,非也。”《唐石经》作实,敦煌古写本同。

100.舍尔灵龟观我朶颐凶 初九

朶——揣——㙐——椯——

王注:“朶颐者,嚼也。”《释文》:“朶,京作椯。”晁氏《易》云:“京作㙐,与朶同音。动也。刘亦作㙐。揣颐,多辨也。”卢刻从宋本作揣,云从木讹。丁晏云:“从木从手均非,当从土作㙐。《集韵》㙐音朶,动也。一曰花貌。”高亨谓朶乃团然隆起之貌。食在口中,颐团然隆起,如华朶,故曰“朶颐”。京作揣者,字借为 ,《说文》:“ ,禾垂貌。读若端。” 谓禾穗。禾之穗,犹华之朶也。朶 双声,歌寒对转,音相近,而义亦相通。

101.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六三

颠——填——齻——丁

高亨谓颠借为填。《说文》:“填,塞也。”以食物填于口中,使颐隆起,是为填颐。闻一多云:“戴齿之骨谓之颐,今曰颚骨。《易》颐字谓齿也。卦画作 ,侧视之,正象口齿形。颠颐即颠齿。字一作齻,《周礼·典瑞》注:‘含玉,柱左右齻及在口中者。’《释文》齻本作颠,《仪礼·既夕记》‘实贝,柱左齻右齻’,疏曰:‘左齻右齻,牙两畔最长者。’颠颐即齻齿、齻牙也。然疑本字当作丁。丁齻音近,丁即齻牙本字,齻牙即壮齿。疑殷周古文丁作 即象齻牙上平之状。丁有坚强壮盛之义,则《易》言颠颐为壮年之象决矣。”

拂——弗——昲

《释文》:“拂,《子夏传》作弗,云辅弼也。”《玉篇》口部引作昲,云违也。《晁氏易》云:“刘表、一行作弗。弗,古弼字。”宋翔凤《考异》引《广雅·释诂》、《荀子·臣道篇》杨注,谓拂有辅弼之训。《子夏传》作弗者,假借字。闻一多谓作弗字是。“弗经于丘颐”,犹言历年弗至于老寿。

经——胫

高亨云:“《说文》:‘拂,过击也。’经疑借为胫。拂经与叩胫同意。”

丘颐——丘颙——齨颐——期颐

高亨谓丘颐者,丘之两坡也,口之两旁为颐,因而丘之两坡曰丘颐。疑丘颐本作丘颙。颐颙形近且涉上下文而讹。颙借为隅,《诗·绵蛮》:“止于丘颙。”《易》之丘颐,即《诗》之丘隅也。“填颐拂胫于丘隅”者,以填口颐之故,而致叩胫之辱于丘隅之间也。闻一多谓丘颐之丘,本字当为齨。《说文》:“齨,老人齿如臼也。”丘臼声义俱近。老人齿墟下中空,故呼百年曰丘颐。池按:本爻爻辞义颇难明,故多异说。古来《易》学家说解不详。今人高氏改为“填颐,拂胫于丘隅”,微嫌牵强。闻氏作“丁颐,弗经于期颐”,亦于难通处求通耳。《易》文古简,《易》义难明,姑两存之以待考。征凶——贞凶

《子夏传》拂作弗。《集解》征作贞。闻一多谓“征”为“贞”之误:“《象传》:‘六二征凶,行失类也。’征亦当为贞,此以‘行’释经之‘经’字,非释‘征’字也。《集解》引侯果曰‘正则失养之类’,即以‘正’释‘贞’,是侯本传文正作贞。”池按:今本《集解》仍作征。《象传》“征凶”字当本诸古义,不应臆改。惟侯果以正释贞,或可信。

102.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六四

眈眈——

《汉竹邑侯相张寿碑》作“ 虎视”, 当为眈之异文。《唐韵》眈、 同在二十二覃。

逐逐——攸攸——悠悠——浟浟——跾跾

《释文》:“逐逐,薛氏云:速也。《子夏传》作攸攸。《志林》云:‘攸当为逐。’苏林音迪。荀作悠悠。刘作跾,云:远也。”《说文》:“跾,式六反。”《汉书·叙传》作“其欲浟浟”,颜注谓“今《易》作逐逐”。丁寿昌云:“汉《易》皆不作逐逐,当从《卜氏易》作攸攸,浟、跾、悠,皆与攸通。”池按:攸、悠于《唐韵》入十八尤,逐入一屋。严可均《说文声类》同系幽部,云:“逐,《广韵》误入一屋。”大畜“良马逐”,《释文》:“一音胄。”《我行其野释文》:“逐本亦作蓄。”江有诰《谐声表》亦以逐入幽部。是攸、逐于古说为同部,故得通假。逐逐即悠悠。悠,远也。《说文》:“眈眈,视近而志远也。”

103.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上九

由——舀

高亨谓“由”借为“舀”。《说文》:“舀,抒臼也。”“以手抒臼为舀,因而以手抒颐谓之‘舀颐’。由颐即舀颐。舀颐者,食毕以手剔牙之象。人既饱食,可以捍难。虽危亦吉,可以克艰,利涉大川。”池按:此说似嫌迂曲。《易》义难明,聊备一说。

大过

104.大过栋桡利有攸往

挠——桡

挠,《释文》作桡,涵芬楼影宋本同。阮元《校勘记》所据作挠,云:“挠,各本作桡。是挠字误也。”又曰:“按九三爻辞以下,经文、《正义》亦并作桡,则此特写者误耳。”《释文》云:“桡,乃教反,曲折也。”栋桡,即《左传》襄三十一年子产所谓“栋折榱崩,侨将厌焉”之栋折。

105.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九二

枯杨——姑榆 稊——夷——荑——桋

《释文》:“枯,郑音姑,谓无姑,山榆。”池按:《尔雅·释木》曰:“无姑,其实夷。”郭注:“无姑,姑榆也。”郝懿行《义疏》:“《御览》九五六引《尔雅》无姑作无枯。《秋官·壶涿氏》‘以牡橭午贯象齿’,杜子春注:‘橭读为枯。枯榆,木名。’”疑枯杨即枯榆,杨榆阴阳对转。“枯杨生稊”,即《尔雅》所谓“无姑,其实夷。”《释文》:“稊,郑作荑。荑,木更生,音夷,谓山榆之实。”荑音夷,即《尔雅》“其实夷”之夷。枯榆、姑榆、无姑、山榆,一物异名也。其实为夷,故曰枯榆生夷。弟,古文作 ,作 ,或作 ,与夷形混,夷小篆作 ,《使夷敦》作 。疑无姑之实为弟,讹为夷。“枯杨生稊”,稊即桋,枯榆实也。

106.过涉灭顶凶无咎 上六

“无咎”衍文

高亨云:“无咎二字疑衍。无咎为今文本所无者有四处。本爻云‘过涉灭顶,凶,无咎’,凶与无咎相矛盾,无咎当为衍文,此一处也。困九二云:‘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征凶与无咎亦相矛盾。无咎当为衍文,此二处也。艮云:‘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艮其背二句明为凶象,与无咎相矛盾,无咎当为衍文。此三处也。节六三云:‘不节若则嗟若,无咎。’嗟若亦不吉之象,与无咎相矛盾,无咎当为衍文,此四处也。其悔亡二字确似衍文,当为今文本所无者,有一处。节上六云:‘苦节贞凶,悔亡。’贞凶与悔亡相矛盾,是也。或者一卦一爻之辞,非一时一人之作,凶与无咎等乃各据所占,各依其事以记之,故有矛盾之象欤?”池按:高氏后说是也。《易》卦爻辞杂采编纂而成,矛盾难免。今文经师以其矛盾也,故删去之。此古文经之所以异于今文经而较得其真。今以意妄删,厚诬古人矣。

107.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习坎——坎

按《周易》卦名或为单词,或为复词。如乾、坤、屯、蒙等卦,单词也;小畜、同人、大有等卦,复词也。卦名与卦辞,有独立不连者,有连系于他辞以成义者。如乾、坤、屯、蒙等,单词独立者也。“履虎尾”、“否之匪人”等,单词而连系于他辞以成义者也。“同人于野”,复词而与他辞相连而成义者也。不论其为单词复词,卦名必冠于卦辞之首而无所省略。坎为八卦之一,依《序卦》、《杂卦》二传,则“坎”为单词,而《彖》、《象》二传,则明标“习坎”。坎于卦辞为复词。一卦二名,于《周易》为特例。余疑《周易》六十四卦,其始仅有卦画而无卦名,卦名之增,以卦画难书而易讹,乃另标文字之卦名,附于卦画之下,以为识别。其标名也,或取诸卦义,如天为乾,地为坤是也;或以每卦卦爻辞较多之词取以为句,如蒙卦卦爻辞凡六言蒙,需卦爻辞凡五言需,讼凡三见,师凡五见,即以讼以师名卦。其无比较而取决于多数者,即以卦辞之首句为卦名,如大有是;其辞无比较而义或相通者,即取其义近而命名,如大畜之有马牛豕,即以畜为名。然上已有畜卦,于是复分为小畜与大畜。小畜之名,原当为畜。大过因九二“老夫得其女妻”、九五“老妇得其士夫”,又有上六之“过涉灭顶”,义近于过,但下又有卦名可名“过”者,于是又分为“大过”、“小过”。既济无可比较,当以卦辞之首二字为名,如大有之例。未济则取于六三之爻辞,其卦爻辞既可比较而取决于多数,而又因卦辞之首句与爻辞较多之词相同,即借卦辞之首句首字或二字为卦名,不复另标。盖卦名即在卦辞之首,望而可识,不必再增。此“履虎尾”、“否之匪人”、“同人于野”诸卦之所以不另立卦名之故也。坎卦之坎见于爻辞者凡四爻而七坎字,当以“坎”名卦为当,此《序卦》、《杂卦》二传之所以单举坎为卦名之意也。然坎之初六,始见“习坎”,卦名又以始见之辞为主,故又有“习坎”之名。一卦二名,于《易》为例外,其故有可得而言者,说详拙著《周易卦名考释》。或以习坎为衍文,以例推之,亦似可通。至于谓履、否、同人、大有诸卦之卦名为缺文,是未明诸卦命名之故而勇于疑古之过也。

108.习坎入于坎窞凶 初六

习——袭

《集解》引陆绩曰:“习,重也。”高亨、闻一多二氏并谓习读为袭。闻氏曰:“习读为袭。《书·金縢》‘一习吉’,《左传》宣十年‘卜不袭吉’作袭。《周礼·胥师》‘袭其不正者’,注曰:‘故书袭为习。’《老子》五十二章‘是谓袭常’,《景龙经碑》、《古楼观经碑》、唐写本、傅本、玄宗御注本并作习。《淮南子·览冥篇》‘袭穴而不敢咆’,高注曰:‘袭,入也。’《公羊传》僖十四年‘袭邑也’,何注曰:‘袭者,嘿陷入于地中。’初六‘习坎入于坎窞’正以‘入于坎窞’释习坎之义。‘习坎’即入牢狱,故占曰凶。”闻氏释袭为入,高亨则沿陆绩说,训习为重。引《广雅·释诂》、《尔雅·释山》、《管子·轻重丁篇》尹注为证,“袭坎者,坎中又有坎也”。

坎窞——窖牢

闻氏云:“侵幽二部每相转。古言坎,犹今言窖。窞,《释文》引王肃又作陵感反,则读如槛。槛声转为牢,然则坎窞犹窖牢也。坎窞叠韵连语,析言之,亦可曰坎,或曰窞;转为窖牢。古者拘罪人与拘牲畜同处,故系牲之圈曰牢,系人之狱亦曰牢。牢本凿地为之,如今之地窖。或谓之埳。《论衡·乱龙篇》曰:‘李子长以梧桐为人,象囚之形,凿地为埳,卧木囚其中……’埳即坎窞也。《释文》:‘坎本亦作埳,京、刘作欿,熹平石经亦作欿。’”高亨曰:“窞当读为舀。《说文》:‘舀,小阱也,从人在臼上。’舀之本义当为人坠坎阱中。古人掘地为臼,臼即坎也。”

按高、闻二氏之说均可通。闻氏综观全卦,多言牢狱事,以坎为牢狱。但卦辞可不系一事,坎卦后部言牢狱事,前半则似指坎阱言。

109.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六三

枕——沈

俞樾《群经平议》:“郑《易》作‘检且枕’,谓木在手曰检,在首曰枕。说见《释文》。然检是何物,于古无征。今按枕当为沉,《释文》谓‘古文作沉’是也。《庄子·外物篇》‘慰愍沉屯’,《释文》引司马注曰:‘沉,深也。’险且沉者,险且深也。”

110.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六四

纳约——纳(约)

王夫之《周易稗疏》:“缶,瓦也。樽,或铸金或刻木而加饰。簋,刻木施丹漆。‘用缶’,言樽、簋皆用陶器,非雕琢金木之美。”王引之《经义述闻》曰:“《象传》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则贰字当上属为句。簋贰,犹《士丧礼》下篇言苞二瓿二也。《礼器》曰:‘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是缶可为尊也。又曰:‘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正义》曰:‘盛食于盆,谓粢盛也。’盆谓缶也。《尔雅》:‘盎谓之缶。’郭注曰:‘盆也。盛于盆者,盛黍稷于缶以代簠簋也。’然则用缶云者,以缶为尊,又以缶为簋也。故曰‘樽酒簋贰,用缶’。《墨子·节用篇》‘古者尧治天下,饭于土塯,啜于土形(铏)’,《汉书·司马迁传》塯作簋。颜注曰:‘簋所以盛饭也。’土谓烧土为之,即瓦器也。土簋盖即缶矣。”高亨谓约字疑衍,盖传本纳字或以形近误作约,校者并记之,遂衍约字耳。纳自牖,谓献其酒食自牖也。此疑指嫁女之祭而言。《礼记·昏义》:“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成祭之。”古礼通例,家祭在室中,外祭在室外,嫁女之祭,乃女为祭主,女将归外姓,是外祭也,故在室外牖下也。闻一多谓:“约犹取也。约从勺声,勺训挹取(《说文》),酌钓并训取。是约亦有取义。‘纳约自牖’,即纳取自牖。酒食而必自牖纳取之者,盖亦就在狱中者言之。古狱凿地为窖,故牖在室上,如今之天窗然。以地窖为狱,则狱全不可见,惟见其牖。书传称殷狱曰牖里,或以此欤?”

按高氏以为嫁女事,闻氏以为牢狱事,若以上六较之,则闻说为当。

111.坎不盈祗既平无咎 九五

祗——祇——坻——禔——灾

《释文》:“祇,郑云:当为坻,小丘也。京作禔。”阮元《校勘记》曰:“石经、岳本祗作祇,是也。”高亨曰:“此文祗字,依郑氏说,当借为坻。《说文》:‘坻,小渚也。’此坻乃地上小丘也。”闻一多引于省吾说,读祗为灾。云灾既平,犹言患既平,是也。此爻之坎,但指坑谷。水溢出坑谷则泛滥为患,今坑谷不溢而灾患已平,故曰“无咎”。《孟子·离娄下》曰:“原泉混混,盈科而后进。”赵注“盈科”为盈满科坎。按坎科一声之转,盈科即盈坎。

112.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上六

寘——置 得——直

《释文》:“刘云:‘三股曰徽,两股曰纆,皆索名。’寘,张作置。”闻一多云:“古者执罪人,周其身置以棘,所以壅遏之也。厥后俗变而意存,则狱前犹种棘焉。‘三岁不得’,得疑读为直,犹言三岁不得其平。”

113.履错然敬之无咎 初九

履(虎尾) 错——䇎 敬——驚

闻一多云:“履卦三言‘履虎尾’,疑此文履下亦有‘虎尾’二字。错读为䇎,敬读为惊。《说文》:‘䇎,惊貌。’‘履虎尾,䇎然惊之,无咎’,犹履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也。凡初爻多言尾,遯初九‘遯尾’,既济初九、未济初六并云‘濡其尾’。此初九云‘履虎尾’,例与彼同。《群书治要》引《尸子·发蒙篇》曰:‘《易》曰‘若履虎尾,敬之,终吉’,疑即出此卦。《尸子》所引虽不与今本尽同,然履下有‘虎尾’二字,于文为顺,当从之。”

114.黄離元吉 六二

離——离

《集解》離作离。《说文》:“离,山神兽也,从禽头,从厹,从屮。”欧阳乔说:“离,猛兽也。”闻一多云:“《汉书·艺文志》曰:‘日月无光曰薄。’《史记·天官书集解》引《京房传》曰:‘日赤黄为薄。’‘黄離’盖即薄,《天官书》说岁星曰:‘星色赤黄而沉,所居野大穰。’说辰星曰:‘黄为五谷熟。’占星多以黄为吉,疑占日亦然。”池按:黄離当即黄鹂。禽占,非星占也。说详拙作《古代的物占》。

115.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九三

昃——仄—— ——

《释文》作日 ,云:“王嗣宗本作仄。”《说文》日部引作“日 ”,云:“日在西方时侧也。”石经作 。《风俗通·声音篇》云:“《易》称日昃之離。”池按:昃,形声会意兼而有之。仄,借字。 ,则旲之讹变,甲文、金文从日在人侧,象日昃之形。甲文,人多作侧卧形,象卧眠,盖日昃而睡眠也。

離——弥離

高亨仍训離为山神兽之离,谓有离见于日昃之时,以为不祥,必鼓缶而歌以厌之。若弗厌之,则其祸主在大耋之人,而大耋之人悲叹矣。说似迂曲。闻一多以離为弥離即迷離,亦即《周礼·眡祲》“掌十煇之法,以观妖祥辨吉凶……七曰弥”之弥。十煇之五曰闇,六曰瞢。弥瞢一声之转,弥即瞢也。弥之言犹弥離也。“弥離连语,例得析言,《易》言離,犹《礼》言弥(迷)耳。之犹而也,言日西昃时迷離无光也。《春秋经》庄二十五年、三十年、文十五年并云‘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缶亦鼓之类,古亦谓之土鼓。日離击缶,与日食伐鼓,皆王充所谓‘彰事告急,助口气’者也。《周礼·女巫》曰‘凡邦之大烖,歌哭而请’,注曰:‘有歌者,有哭者,冀以悲哀感神灵也。’贾《疏》曰:‘此云歌者,忧愁之歌。’《易》‘鼓缶而歌’,亦谓忧愁之歌。日離为天之灾,故必鼓缶哀歌以祈于神灵而救之。”池按:鼓缶,《释文》:“郑本作击缶。”

耋——绖——咥——跮(跌) 嗟——差——蹉

《释文》:“耋,京作绖,蜀才作咥。”“嗟,荀作差。”闻一多谓耋“当为跮,即跌字,《太玄》差次六有‘大跌’之语。嗟当为蹉。此之字亦训而,‘大耋之嗟’,即大跌而蹉。《书·无逸》‘自朝至日昃’,疏曰:‘昃亦名昳,言日蹉跌而下。’《左传》昭五年注:‘日昳为台。’疏曰:‘日昳谓蹉跌而下也。’此言日西昃时,昏暗无光,若不叩缶哀歌以救之,则必猝然蹉跌而下,如人之颠仆失据者也。”

《释文》:“古文及郑无凶字。”丁寿昌云:“唐石经、《正义》俱有凶字,是唐人不从古文也。”

116.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九四

突—— ——

《说文》十四篇下:“ ,不顺忽出也,从到子。《易》曰:‘突如其来如。’不孝子突出不容于内也。”重文作 ,云:“或从到古文子。即《易》突字。”晁氏《易》云:“京、郑皆作 。”高亨谓突为借字, 为本字, 者逐出不孝子也。池按:不孝子逐出说未当。 为倒子,即毓若育之本字也。甲文育从女 (倒子形),义为产子,引申为先后之后。突,“犬从穴中暂出也。从犬从穴,会意”。突义为忽为倏。倏育声近,或以突为倏而转育耳,非“突如”为不孝子被逐也。

117.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六五

戚——嘁——慽

《释文》:“戚,《子夏传》作嘁,子六反,咨惭也。”按戚嗟之戚,当为忧慼之慼,《子夏传》训咨惭,咨亦嗟也。《书·尧典》“帝曰咨”,传:“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