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咸其拇 初六

拇—— ——母

《释文》:“拇,子夏作 ,荀作母,云:‘阴位之尊。’”《晁氏易》云:“母,古文。荀云‘阴位之尊’则失之。”池按:《说文》有拇无 ,“拇,将指也”。分析言之,则在手为拇,在足为 ;合手足而言之,则拇亦可通于 。《庄子·骈拇篇》曰:“骈拇枝指。”骈拇,指足趾言。母为借字。本卦初言拇,二言腓,三言股,五言脢,上言辅,是拇为足大趾可知。

119.咸其腓凶居吉 六二

腓——肥

《释文》:“腓,郑云:‘膊肠也。’王廙云:‘腓,腓肠也。’荀作肥。”朱熹曰:“腓,足肚也。”古腓、肥通。

凶居(贞)吉

高亨谓“居吉”应为“居贞吉”,转写误脱,引颐六五、革上九为证。又屯初九、随六三并云:“利居贞。”居贞连用,则此文盖捝一贞字。

120.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九三

随——骽

俞樾《群经平议》:“疑随乃骽之假字。古无骽字,故以随为之。‘执其随’者,执其骽也。‘不振其随’者,不振其骽也。随从隋声,与妥声相近。《仪礼·士虞礼》注曰:‘今文堕为绥。’《特牲馈食礼》注曰:‘堕与挼读同。’是隋声妥声之字古每通用也。骽虽后出之字,然从骨妥声亦必有本。盖因古假‘随’为之,故依其声而制此字耳。”池按:俞氏以文义推断,近是。骽今字作腿。

121.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九四

憧憧——

《释文》:“憧憧,马云:‘行貌。’王肃云:‘往来不绝貌。’《广雅》云:往来也。刘云:‘意未定也。’徐又音钟。京作 。《字林》云:‘ ,迟也。’”按:《广雅》云:“憧憧、营营,往来也。’又‘章章、衝衝,行也’。又‘童童、阗阗,盛也’。憧、衝、童、阗等声近义亦近,有行亦有盛义,状群行之盛也。

122.咸其脢无悔 九五

脢——脄——膴——

《晁氏易》云:“脢或作脄,作膴,作 。《释文》:‘脢,武杯反,又音每。心之上口之下也。郑云:“背脊肉也。”’《说文》同。王肃又音灰。《广雅》云:‘胂谓之脢。’”池按:《说文》:“胂,夹脊肉也。脢,背肉也。”《集解》引虞翻曰:“胟,夹脊肉也。”艮九三:“艮其限裂其夤。”《释文》:“夤,马云:夹脊肉也。”是胂即夤( ),而胟亦即夤,故诸家解释混同,而《广雅》遂谓胂谓之脢,骨肉不分。灰、每、無音近,故字异而义通。

123.咸其辅颊舌 上六

辅—— 颊——侠

《释文》:“辅,虞作 ,云:耳目之间。马云:‘上颔也。’”《说文》:“ ,颊也。颊,面旁也。”面旁即耳目之间。《玉篇》则谓辅近口在颊前。颊之义本于夹,辅亦夹也。辅借字, 正字。从面与从页同。《释文》:“颊,孟作侠。”侠亦假借。

舌——吉

高亨谓:“疑舌当作吉,形近而讹。‘咸其辅颊’,以小伤之警,守慎言之戒,则吉。”

124.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咎

德——得 或——咸 羞——

按“德”为道德之观念后起。德假为得,谓物不常得也。或,《释文》:“郑本作咸。”《后汉书·马廖传》注引郑说仍作或,是作咸者传写之讹耳。羞,当读为 。《说文》:“羞,进献也。从羊丑,羊,所进也。”甲文金文象手持羊。进羞犹荐羞也。《周礼·宰夫》:“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庖人》:“共祭祀之好羞,又与其荐羞之物。”是羞乃食品,且为美味。《周礼·庖人》注:“品物曰荐,致滋味乃为羞。”“或承之羞”谓或奉之 也。又《说文》:“䏔,食肉也。”“ ,杂饭也。”又“粈,杂饭也”。䏔、 、粈均为食品,与从羊之羞为同类。以德为道德,羞为羞耻,乃后起之义。

125.振恒凶 上六

振——震——寘——榰

《释文》:“振,马云:‘动也。’张作震。”《集解》作震。陆希声谓本作寘。池按:振震声义通,寘亦一声之转。《说文》木部引作“榰恒凶”。榰为柱砥,柱砥或以石或以木。木石虽固,而恒久或变坏。柱砥朽坏,则屋塌伤人矣,故凶。

126.遯尾厉勿用有攸往 初六

遯—— ——遁——豚

《释文》:“遯,字又作 ,又作遁。”高亨云:“遯,疑借为豚,古字通用。中孚云‘豚鱼吉’,《释文》‘豚,黄作遯’,即其证。本卦遯字皆借为豚。《说文》:‘豚,小豕也。’遯尾即豚尾耳。今人豢小豕往往断其尾,问其故,曰易肥,古人盖亦如此。”池按:高说是也。遯尾无义,当假为豚尾。

127.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六二

执——絷

高亨云:“执借为絷,古字通用。《礼记·月令》‘则执腾驹’,《释文》:‘执,蔡本作絷。’即其证。”

128.係遯有疾厉畜臣妾吉 九三

係——繫——系

《释文》:“係本或作繫。”《晁氏易》曰:“古文作系。”池按:係、繫、系,通。係遯,谓以绳繫豚也。

129.肥遯无不利 上九

肥——飞

《晁氏易》云:“陆希声本作飞遯。”池按:《淮南九师道训》曰:“遯而能飞,吉孰大焉。”《后汉书·张衡传》:“利飞遯以保名。”是唐以前本有作飞遯者。然今本均作肥;作飞者沿遯而误耳。肥遯当读为肥豚。

大壮

130.壮于趾征凶有孚 初九

壮——戕

《释文》:“壮,马云:‘伤也。’”高亨谓:壮训为伤,实借为戕。池按:《释文》云:“大壮,威盛强猛之名。郑云:气力浸强之名。王肃云:‘壮,盛也。’”《广雅》云:“健也。”壮有二义:一为强壮之壮,即“威盛强猛”、“气力浸强”之意。一为戕伤,《易》大壮之初九“壮于趾”、九四“壮于大舆之 ”及夬初九“壮于前趾”、九三“壮于頄”,皆训伤。朱骏声云:“壮,假借为戕,又为创。”是也。惟大壮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似非伤义。“用壮”犹言“用力”。《月令》:“养壮狡。”注:“多力之士。”强壮则力大,故多力之士为壮。壮,大也。罔当读为网。大壮爻辞,多指田猎言。小人勇而犯险,故用壮;君子机智,不徒手搏兽,而用网以猎,所获多而无伤。

131.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 九三

羸——缧——纍——累——虆

《释文》:“羸,律悲反,又力追反。马云:‘大索也。’王肃作缧。郑、虞作纍。蜀才作累。张作虆。”池按:《集解》引侯果曰:“触藩,故角被拘羸。”拘羸即拘纍。《说文》:“纍,大索也。”索所以系物,故引申为维系。“羸”其借字,而缧、累、虆则其形变。或增或灭,其义一也。闻一多谓羸读为儡:“《说文》:‘儡,相败也。’儡其角,即败坏其角。初九‘壮其趾’,壮为戕,戕趾与儡角事相邻类。董仲舒《士不遇赋》曰:‘努力触藩,徒摧角矣。’摧亦败坏也。董氏用《易》,最合古义。”其说亦通。

“羝羊触藩羸其角”句为九四爻辞

高亨云:“‘羝羊触藩羸其角’七字,当为九四之首句,盖转写误窜此处。其证有三:本爻云‘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文意已备,断占已毕,不宜更赘。其证一也。九四云‘贞吉,悔亡’,正承‘羝羊触藩羸其角’而言,明为一爻之辞。其证二也。九四又云‘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 ’,亦正承‘羝羊触藩羸其角’而反言之,明为一爻之辞。其证三也。”池按:高氏说虽似有理,而实未审,以《易》文组织与普通文字不同,不可以常文律之也。筮辞编纂而成,非一时之占。其以“象占之辞”系于句首者为常例,而系于句末者,亦有其比。如姤之初六曰:“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其例适与本爻相同,而亦言“羸”,羊、豕又同类,为可怪也。且既言“羸其角”,又曰“不羸”,义相矛盾。强合之不如分之之为愈也。

132.丧羊于易无悔 六五

易——埸——狄

《释文》:“易,陆作埸,壃埸也。”丁晏曰:“《说文》土部无埸字,新附有之。埸,彊也。当从古文作易。后人加土别之,非也。《隶释·沛相杨统碑》‘彊易之争’,汉人亦以易为埸,此证明也。”池按:埸古作易是也。然本爻与旅上九“丧牛于易”之易,乃地方名。顾颉刚先生《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谓即王亥丧牛羊于有易之易(见《古史辨》第三册《上编》)。余则以为易乃狄之假,当为太王被狄人侵逼,由邠迁岐之故事。易、狄古音同,如简狄见于《楚辞·天问》、《史记·殷本纪》作简狄,而《汉书·古今人表》作简逷,《古微书·尚书中候》作简易,是易、狄声同之证。字亦作翟。说详《周易筮辞续考》(《岭南学报》八卷一期)。

133.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晝日三接

晋——㬜——齐——箭

《说文》日部引作㬜,云:“进也。”《释文》:“晋,孟作齐,义同。”惠栋谓古晋读为齐,音子斯切,又即移切。见《春秋传》及《公羊传》释文。齐,古文;㬜,篆文;晋,今文。吴汝纶《易说》:“晋,古读箭;戬,古读剪。《尔雅》:‘剪,齐也。’晋之为齐,盖音义通借。”

晝——周

闻一多云:“晝日犹一日也。金文晝畫同字,从周。一日谓之晝日,犹一年谓之周年。”

接——捷

《释文》:“接,郑音捷,胜也。”池按:《左传》庄公十二年“宋万杀其君捷”,僖公三十二年“郑伯捷卒”,文公十四年“晋人纳捷菑于邾”,《公羊传》捷并作接。《汉书·古今人表》有捷子,当即《庄子·则阳篇》之接子。闻一多则谓,接,交也,据《说文》。其云:“审文义,二句当倒转,读为‘昼日三接,用锡马番庶’。言一日三游牝,以求马之蕃息众庶也。”按此说亦通,惟不必更动经文,依原文亦可通,言康侯因求其马之蕃庶,故一日使之三游牝焉。

134.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初六

晋——戬

《彖传》、《序卦传》、《说文》、《尔雅》、《广雅》均训晋为进。高亨谓本卦晋字皆侵伐之进,其本似当作戬。《说文》:“戬,灭也。”引《诗》“实始戬商”。今《毛诗·閟宫》作“剪商”。《毛传》:“剪,齐也。”戬者,进而有所侵伐也。闻一多谓晋有俯义,引《周礼·田仆》注:“晋犹抑也。”非也。晋依诸家训进为是。

罔孚——有孚

《说文》:“裕,衣物饶也。《易》曰:‘有孚裕无咎。’”许据孟氏《易》,与今本异。

裕——欲(犹)

高亨《今注》:“裕当读为犹。古字通用。《诗·文王有声》‘匪棘其欲’,《礼记·礼器》、《三国志·魏明帝纪》裴注并引欲作犹,即其左证。‘裕无咎’即‘犹无咎’也。”池按:裕训丰饶,亦训宽容。《广雅·释诂四》:“裕,容也。”贾谊《新书·道术篇》:“包众容易(物)谓之裕,反裕为褊。”《广雅·释诂三》:“阐、裕,开也。”王念孙谓裕乃袪之讹。开与容义近。据《说文》“有孚裕,无咎”,犹言有俘而宽容之,其占为无咎。

135.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六二

愁——遒

高亨谓愁借为遒。《说文》:“遒,迫也。”“愁如”即“遒如”,谓以兵胁迫敌国使之屈服也。《诗·破斧》:“周公东征,四国是遒。”遒谓被胁迫而屈服,与《易》文义相近。

福——祉

《后汉书·礼仪志》注引作“介祉”,祉亦福也。

136.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六五

失——矢

《释文》:“失,孟、马、郑、虞、王肃本作矢。马、王云:‘离为矢。’虞云:‘矢,古誓字。’”《集解》本作矢。丁寿昌曰:“汉魏《易》皆作‘矢得’,自辅嗣讹为失得,后儒皆沿其误。”闻一多云:“晋,金文卜辞并从二倒矢。《大射仪》‘缀诸箭’注曰:‘古文箭为晋。’晋、箭一声之转。《方言》九曰:‘自关而东谓之矢,关西曰箭。’”

明夷

137.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初九

明夷——鸣鴺(鹈)——鸣雉

明夷为明鴺之假借。明、鸣声义通,夷即鴺。鴺,《说文》云:“鴺胡,污泽也。”或从弟作鹈,弟夷形近。“明夷于飞,垂其翼”,与《诗·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句法相类。说详拙著《周易筮辞考》。高亨采余说,而谓夷借为雉。引《周礼·秋官·序官》“薙氏”郑注:“薙,书或作夷。”《释文》:“薙本作雉。”《汉书·杨雄传》:“列新雉于林薄。”颜注:“新雉即辛夷耳。”并夷雉通用之证。“明夷即鸣雉,本卦明夷二字皆此义。”义亦可通,然《易》旅六五有“射雉”之文,彼作雉而不作夷,似未必同,不如谓假为鴺之善。

138.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六二

夷——睇——眱 左——右 股——般

《释文》:“夷,子夏作睇。郑、陆同,云:‘旁视曰睇。’京作眱。股,马、王肃作般,姚作右槃。”池按:《序卦传》曰:“夷者伤也。”《集解》引郑说同。“夷于左股”之夷当训伤。闻一多云:“《诗·车攻》《毛传》曰:‘射左髀,达于右 为下杀。’《正义》曰:‘凡射兽,皆逐从左厢而射之。’六二‘明夷夷于左股’,即《毛传》所谓‘射左髀’者。九家及王弼(原本作正间,误)并训下夷字为伤。按读为痍。《左传》成十三年‘芟痍我农功’,《释文》:‘痍本作夷。’《公羊传》成公十六年曰:‘王痍者何?伤乎矢也。’矢伤谓之痍,是‘夷于左股’即射于左股明甚。因知王肃股作般,姚信左作右,其谬俱不待烦言而解。”

拯——抍——乘——騬

《释文》:“拯,《说文》云:‘举也。’子夏作抍。《字林》云:‘抍,上举,音承。’”高亨云:“《音训》拯作承,引晁氏曰:‘九家亦作承。’按拯、抍、承古通用。此并当读为騬。拯承与騬古通用。《说文》:‘騬,犗马也。’拯马即騬马,去马之势也。古人犗马,盖必筮之。‘用拯马壮吉’,言筮遇此爻犗马,马壮且吉。”池按:高氏说迂曲。拯当为乘,谓因乘马而伤耳。

139.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九三

明夷于南狩——明夷于(飞)——明夷(夷)于南狩

高亨云:“明夷借为鸣雉。但此文义不可晓,‘于’下疑当有飞字,盖转写脱去。‘明夷于飞’句,‘南狩得其大首’句,俞樾曰:‘首当读为道。古首道字通用。《周书·芮良夫篇》“予小臣良夫稽道”,《群书治要》作“稽首”。《史记·秦始皇纪》“追首高明”,《索隐》曰:“《会稽刻石》首作道。”并其证也。“得其大首”,犹云得其大道也。’”池按:高氏说未是。“明夷”之义,在初九“明夷于飞”之夷,固当假为飞鸟之名,而于他爻则否。夷训伤,在本卦为通诂。“明夷于南狩”,古无异读。与其改为“明夷于飞”,不如增一夷字为“明夷,夷于南狩”。知其然者,一则六二爻辞云“明夷,夷于左股”,句法相同;二则重文相连,往往作“=”,本爻当作“明夷=于南狩”,后人转写误脱重文“=”耳。此一说也。余此说虽较高氏说为合理,终难免于增字解经之讥。余第二说,则以为经文无缺,而文义略异。此所谓明者,盖指目明言。《礼记·檀弓》:“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郑注:“明,目睛。”《周语下》:“单穆公曰:‘视正则明,明则德昭……气在口为言,在目为明。’”《书·洪范》:“视曰明。”皆指目明言。盖天体以日月为明,人体以双目为明。《易》之“明夷”,疑为目伤之义。六二之“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盖为目伤,又伤左股,因乘马而伤也。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盖谓目伤于南狩,然能得其大首。“南狩”,或为地名,或为在南方狩猎,或为南巡、南征,以猎狩为当。“大首”或为大兽,或为大酋。盖谓在南方狩猎,目被伤而得大兽也。《诗·车攻》“搏兽于敖”,《笺》:“兽,田猎搏兽也。”大壮九三“小人用壮”,亦搏兽也。六五“箕子之明夷”,亦当训目伤。是明夷六爻,其三爻之“明夷”均应训目伤也。

上二说均较高氏为通。然余犹有第三说,见《周易卦名考释·三、卦名新论》(《岭南学报》九卷一期)。略云:

夷字之形,从大从弓,义为大弓。《说文》又谓“东方之人也。”“明夷”可有三义:一者,明借为鸣,明夷犹鸣弓也。二者,明训发(《广雅·释诂》),明夷,谓发夷,亦犹鸣弓,义为射也。三者,明夷为弓名,与《周礼·夏官·司马·司弓》之王弓、唐弓、大弓相类。

六二爻辞,可有两解:(一)鸣弓发矢,射伤(夷又通痍,矢伤也)鸟兽之左股。(二)佩明夷之弓而田猎,伤股而回。

总之,明夷一词,义本纷歧。于初爻之明夷,固可假为鸣鴺或鸣雉,于他爻则不可强通矣。明夷诸爻,多言田猎,则夷之为弓,义极明显,初爻则借用耳。

140.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六四

腹—— 之心——小心 于——呼

高亨谓腹借为 。《说文》:“ ,地室也。”“入于左腹获明夷”句,谓入于左 而得鸣雉也。“之心”疑当作小心,形近而讹。闻一多云:“《诗·车攻》《毛传》曰:‘自左膘而射之,达于右腢,如上杀。’《诗释文》引《三苍》曰:‘膘,小腹两边肉也。’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即《毛传》所谓‘自腹而射之,达于右腢,为上杀’者。获,犹中也。‘获明夷之心’即何注所谓‘中心,死疾’者矣。《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洞胸达掖,绝乎心系。’注引张揖曰:‘自左射之,贯胸,通右髃,中心绝系也。’‘于出门庭’,于读为呼。此言入腹获心,射得上杀,获者呼获,声达于门庭之外也。”池于《周易卦名考释》一文,于高、闻二氏说均不取。高氏说,于句读为不顺;闻氏说,于“明夷”无训释。余以为六四爻辞可有两解:(一)明夷,弓名也。“明夷之心”,犹明弓之心。《说卦传》:“坎:其于人也为心病,其于木也为坚多心。”《尔雅·释木》:“樕朴,心。”《诗·召南·野有死麕》“林有朴樕”,朴樕即樕朴,互文。《诗正义》引某氏曰:“朴樕,槲樕也,有心能湿,江河间以作柱。”朴樕以心坚耐湿能作柱,故名心木(合文为杺)。《考工记》记弓人之取材,有柘檍等木,取其坚劲也。心者,杺也,适于造弓者也。良材不易得,故获则纪之,是曰“获明夷之心(杺)”,“入于左腹”,是田猎事,而非射宫事。田猎获兽,而亦以获明夷之良材为可喜,是以欢呼(于、呼通,闻说是)之声出于门庭。此一说也。(二)夷为东方之人,“明夷”或即九夷之一。九夷有二说,一见《汉书·东夷传》,曰畎、于、方、黄、赤、玄、风、阳。一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章,皇侃疏:“其一二三,皆朝鲜也。”明夷之义,与阳夷、朝鲜近。史载箕子教化朝鲜事(见《尚书大传》、《史记·宋世家》及《汉书·地理志》)甚明,本卦六五亦曰:“箕子之明夷。”然则“获明夷之心”,岂即箕子教化朝鲜之最早记载欤?《汉书·地理志》:“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女贞信不淫辟。”盖即《易》所谓“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者也。然此说于首句“入于左腹”则无解。待考。

141.箕子之明夷利贞 六五

箕子——荄滋

《释文》:“蜀才箕作其。刘向云:‘今《易》,箕子作荄滋。’邹湛云:‘训箕为荄,诂子为滋,漫衍无经,不可致诘。’以讥荀爽。”《汉书·儒林传》:“蜀人赵宾好小数书,后为《易》,饰《易》文,以为箕子明夷,阴阳气亡箕子;箕子者,万物方荄兹也。宾持论巧慧,《易》家不能难,皆曰非古法也。”池按:《彖传》以箕子与文王对文,则箕子为纣诸父之箕子,其来已久。箕,古文作其,箕子与荄兹声近,遂本阴阳灾异之举而转读假借,以荄滋释之。时阴阳之学方盛,赵宾乃得以巧慧胜。实则箕子之明夷,与高宗伐鬼方相类,同为史实之纪载,乃叙事之辞。若谓万物方荄滋,为描写景物之辞,于《易》无证,于文亦不顺。又高亨谓“之”下当有获字,转写脱去,意为箕子入穴获鸣雉。增字强解,穿凿可笑。

142.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上六

不明晦——至晦——悔 地——渊

郭京作“上六至晦”,云:“晦上脱至字,误增不明字。”初九注:“明夷之主,在于上六,上六为至暗者也。”(据翟均廉《周易章句证异》《四库全书》翟书错字颇多,如此处原作“郭京作‘六上至晦’”,误倒上六字)高亨云:“此承前文明夷言,不明谓雉不鸣也。晦疑当作悔,即悔吝之悔。雉不鸣而悔者,谓雉入水化为蜄也。”引《大戴礼记·夏小正》、《礼记·月令》、《国语》、《逸周书·时训》及《吕氏春秋》为证,谓地当作渊,盖后人所改。“初登于天,后入于渊”,文相对,韵相谐。又引《诗·鹤鸣》、《旱麓》天、渊韵为证。池按:郭京勇于改经,往往误解。毛奇龄评为谬,是也。高亨亦犯此病。余于《周易卦名考释》作“不明——晦”读,不明而晦,黄昏时也。“初登于天,后入于地”,盖形容日由中天而至黑夜也。初民于日之出入,密切注意,盖与其生活关系至大。上六一爻,不言明夷,而实有明夷之意。然此爻所暗指之明,乃日月为明之明,谓太阳也。“明夷”者,太阳下山而明灭也。夷有灭义。上六爻辞乃“明夷”二字之具体说明也。总观明夷一卦,明夷之义,可括为四:(一)初爻之明夷,乃鸣鴺之假借;(二)六二、九三之明夷,乃张弓以射之鸣夷;(三)六四、六五之明夷,乃名词,与朝鲜、阳夷同类之族名。(四)上六爻辞所暗指之明夷,谓日落也。高氏由鸣雉一义而欲贯穿全卦,不惜迂回其说,引雉入水化蜃之神话为证,以至强改经文,以天、渊为韵。夫韵与不韵,《易》文原无定则。若此解经,其去《易》义不啻有天渊之隔矣。

家人

143.无攸遂在中馈贞吉 六二

遂——隊(墜)

高亨谓遂借为隊,隊即陨隊之墜。震九四:“震遂泥。”《释文》:“遂,荀本作隊。”池按:遂隊通假,可无疑义。然汉人引《易》,则用遂本训。如《后汉书·杨震传》,震上疏引本爻辞,谓:“言妇人不得与于政事也。”注引郑康成说,亦谓“言妇人无敢自遂也”。《易》文遂字凡三见,外此有大壮上六之“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为顺遂之义,决不能假作陨隊。虞翻训遂为进(李氏《集解》),盖以遂退对文故也。本爻遂隊均通,遂义尤长,不必以通假为释。

又按:本爻爻辞协韵,盖出于编者之手。《列女传·邹孟轲母》条引作“在中馈,无攸遂”,二句倒易,其义尤顺。顾炎武《易音》注“六至”韵,江有诰《群经韵读》不标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从 从贵从鬼(馈亦作餽)诸字入第十五部。证之《诗经》,遂馈退等字协韵,可无疑义。余疑《易》文凡协韵者,均出于编者所润饰,原文盖不如此也。

144.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 九三

嗃——确——熇——嗷 嘻——嬉——喜

《释文》:“嗃嗃,呼落反,又呼学反。马云:‘悦乐自得貌。’郑云:‘苦热之意。’荀作确确,刘作熇熇。嘻嘻,喜悲反。马云:‘笑声。’郑云:‘骄佚喜笑之意。’张作嬉嬉,陆作喜喜。”高亨云:“疑嗃借为嗷,古字通用。《说文》:‘嗷,众口愁也。’《诗·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嗸嗸。’众人嗷嗷者,众口愁哀之声也。”池按:高说是也。嗃为哀声,嘻为笑声,对文,而吉、吝亦相反。殷忧启圣,而乐极则生悲,理则然也。筮占亦不遗于事理。翟均廉《章句证异》云:“嘻嘻,先儒俱训作喜笑,惟项安世以为怨叹,与嗃嗃一意。谓《诗》之嘻噫,《礼》之嘻甚,《左传》之譆譆出出,阳虎从者曰嘻,皆有叹惧之词,未有训为笑乐也。”恐未是。

又按:本爻爻辞嗃嗃与嘻嘻,虽不协韵,而文句整齐,疑亦出于编者所润饰。

145.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六三

见——其

高亨曰:“见疑当作其,盖其损为具,因讹为见也。‘其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句法相同。”按高说有理。

掣——㸷——觢—— ——觭

掣多异文。据《释文》:“郑作㸷,云:牛角皆踊曰㸷。徐市制反。《说文》作觢,之世反。云:‘角一俯一仰。’子夏作 ,《传》云:‘一角仰也。’荀作觭。”丁寿昌《读易会通》五云:“按《说文》:‘觢,一角仰也。从角,㓞声。《易》曰“其牛觢”。’徐鼎臣曰:‘当从契省乃得声。’段懋堂曰:‘《说文》:觢,一角仰也。一,当作二。《释兽》曰:角—俯—仰,觭;皆踊,觢。皆踊,谓二角皆竖也。俗讹为一,则与觭无异。《易音义》引《说文》以角一俛一仰系之觢,当时笔误耳。’又《说文》:‘觭,角一俛一仰也。’荀《易》‘其牛觭’,《子夏传》作 ,云一角仰也。虞作掣,云牛角一低一仰。是子夏、虞皆作觭也。觭者奇也,奇者异也,一曰不耦也,故其字从奇。惠定宇曰:‘从虞翻说,当依荀氏作觭;从郑氏说,当依《尔雅》作觢。觢从角契省,故《子夏传》作 。觭,角一低一仰,故荀氏作觭。诸家无作掣者。王弼以为其牛掣者,滞隔不进;是读为牵掣之字,失之。”(按惠氏说见《九经古义》)

天——兀——而(耏,耐)

《释文》:“天,剠也。马云:‘剠凿其额曰天。’”胡瑗曰:“天当作而字,古文相类,后人传写之误也。然谓而者,在汉法,有罪髡其鬓发曰而。又《周礼》梓人为笋簴作而,亦谓髡其发也。”丁寿昌曰:“按《汉书·高帝纪》注应劭曰:‘轻罪不至于髡,完其耏髩,故曰耏。古耐字从彡,发肤之意也。’师古曰:‘依应氏之说,耐当音而。’《说文》:‘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引《周礼》作其鳞之而。耐,罪不至髡也。应劭、许慎皆谓耏罪不至于髡。安定谓髡其髡髩,不知何据。《说文》已引‘天且劓’,虞氏亦谓黥额为天,汉《易》实作天字,未必误也。”池按:《山海经·海外西经》有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淮南子·墬形训》云:“西方有形残之尸。”形天为无首之民,盖谓刑其首也。马融剠额曰天之说,与此相类。而俞樾则又疑为兀字之误,《群经平议》:“《说文》足部,跀,断足也。重文 ,曰跀或从兀。《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释文》曰:‘李云:刖足曰兀。’盖即 之省也。古文天作 ,见《玉篇》,故兀误为天矣。”池按:俞氏形讹之说虽似可能,而实乏理据。天劓连言,其刑在首,事极相类, 在足则远矣。兀,《说文》:“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余疑或从一在几上,其义与阢近。朱骏声谓阢乃崔嵬之合音,字亦作屼,《字指》: ,秃山也。兀,音与义,均取于崔嵬。以兀为跀声近,假借耳。古者五刑,跀足曰剕,不曰兀。黥额曰墨,以其涅以墨,故曰墨,而额在首之上,故曰天。天,颠也。天为剠墨之刑,即《山海经》之形(刑)天。胡瑗、俞樾之说皆非也。闻一多谓睽九四“遇元夫”为遇“兀”夫,则又沿俞氏而误。《说文》髡,重文作髨。髡元声近。字亦借完为髡,《汉书·刑法志》:“完者使守积。”是元或为髨,即髡,而非元为刖足之兀也。

146.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上九

睽孤——睽孤寇张之弧

《左传》僖公十五年:“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无衁也;女承筐,亦无贶也;西邻责言,不可偿也;归妹之睽,犹无相也。……车说其 ,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归妹、睽孤,寇张之弧,姪其从姑。六年其逋,逃归其国,而弃其家。’”史苏所占繇辞,与今本有出入。春秋时繇辞均改用韵语,故往往歧异。此“寇张之弧”句,疑史苏就原文缩改,非其朔也。

后说之弧——后说(悦)之壶 说——设

《释文》:“说,吐活反,一音始锐反。”李氏《集解》引虞翻说:“说,犹置也。”又《释文》:“弧,本亦作壶。京、马、郑、王肃、翟子玄作壶。”《集解》本作壶。池按:作壶,佳。以为寇则“先张之弧”;“匪寇,婚媾”,故设壶以待之。惠士奇《易说》:“昏礼设尊是为壶尊。说、设通。设壶者,妇承姑之礼。始则拒之如外寇,终则礼之若内宾,言始睽而终合也。”承姑之礼虽曰后出,然始拒终迎,则古代社会之事实也。今俗婚姻犹存古代婚姻之遗迹。

又按:闻一多以此爻为占候之辞,豕为天豕,鬼为舆鬼,弧为弧星,似未确。

147.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蹇——謇——寋

汉石经《周易》残字,蹇皆作寋。《张表碑》“謇謇匪躬”,《衡方碑》“謇謇王臣”,引用六二爻辞均作謇。《尔雅·释乐》:“徒鼓盘谓之寋。”《释文》:“寋,本或作謇字,同。或作蹇字,非。”似别蹇于寋、謇,实则蹇、謇、寋三字古当通假。

148.往蹇来誉 初六

誉——

闻一多曰:“誉读为 。《说文》:‘ ,安行也。’此字古读当如举,居许切。蹇 ,双声连语。”

149.往蹇来反 九三

反——正——跘(偏,蹁,畔,叛)

翟均廉《章句证异》:“郭京曰:来正误作来反。云经、《象》、注并误。俞琰曰:‘反,当依郭京作正。’”池按:郭京往往勇于改经,不足据。高亨谓反借为辩,亦未是。闻一多说可从,《类纂》曰:“蹇反,迭韵连语,倒之则曰反蹇。字一作跘蹇,《鲁语下》‘踦跂毕行’韦注曰:‘踦跂,跘蹇也。’一作偏蹇,《方言》六曰:‘吴楚偏蹇曰骚。’郭注曰:‘行略逴也。’一作蹁跹,《南都赋》曰:‘䠥縬蹁跹。’又作反衍,《庄子·秋水篇》曰:‘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衍盖读如愆。《说文》愆,重文作 。‘反衍’即此爻‘蹇反’之倒语,犹‘大蹇’即九五之‘大蹇’也。亦作畔衍、叛衍。《秋水篇释文》曰:‘反衍本亦作畔衍。’《文选·蜀都赋曰》‘叛衍相倾’,刘注曰:‘叛衍犹慢衍也。’要之,‘蹇反’连语。旧分二字释之,失其义矣。”

150.往蹇来连 六四

连——辇

李氏《集解》:“虞翻曰:‘连,辇;蹇,难也。’”《释文》:“连,力善反。马云:‘亦难也。’郑读如字,迟久之意。”丁寿昌曰:“按马季长读连如辇。《周礼·乡师》‘輂辇’注:‘故书辇作连。’先郑云:‘连读如辇。’‘巾车辇车’,《释文》:‘辇,本又作连。’……古连辇通用。又《汉书·扬雄传》:‘孟氏虽连蹇,犹为万乘师。’张晏曰:‘连蹇,难也,言值世之屯难也。’师古曰:‘连音辇。’辇与连音义同。”池按:连辇通假,可无疑义。而“蹇连”为迭韵连语,亦如“蹇反”。亦作“蹥蹇”,《论衡·物势篇》:“诎弱缀跲,蹥蹇不比。”亦作“连謇”,《易林·乾》:“道陟石阪,胡言连謇。”亦作“遴柬”,《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遴柬布章”,注:“晋灼曰:‘遴,难行也;柬,古简字,少也。’言今难行封,则得继绝者少。”实则“遴柬”为“连蹇”之假。“连蹇”为迭韵连词,亦可倒作“蹇连”、“简连”。《荀子·非十二子》:“其容简连。”简连即遴柬之倒文。

151.大蹇朋来 九五

大——天(蹎)

闻一多谓:古字大天通用,此当读为天。“天蹇”迭韵连语。《庄子·秋水篇》“与道大蹇”,马叙伦谓大即天之讹。池按:闻说精切不移。古人不明连语,故《周易》及《庄子》之“天蹇”,并皆误改为大。

152.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上六

硕,通训为大。今依上文“蹇誉”、“蹇反”、“蹇连”、“天蹇”之例,则硕义不类。余疑硕乃磒之讹,硕磒形近而易讹。磒即陨,落也,坠也。蹇难、磒落,可成连语。磒,员声。员声诸字,古音学者置之文部,然员与圆亦入元部(见近人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八本),与反、连、蹇同部。

153.解而拇朋至斯孚 九四

拇——母——䍙

《释文》:“拇,茂后反,陆云:‘足大指。’王肃云:‘手大指。’荀作母。”高亨曰:“拇母疑并借为䍙。《说文》:‘䍙,网也。从网,每声。’盖所以捕鱼或鸟兽者也。”

154.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曷——馌

高亨曰:“曷疑借为馌。《礼记·月令》‘曷旦不鸣’、《坊记》‘相彼盍旦’,曷旦即盍旦。此其佐证。《说文》:‘馌,饷田也。’《广雅·释诂》:‘馌,馈也。’……谓将有人馈行者以二簋也。”

簋——轨

《释文》:“簋,蜀才作轨。”《说文·竹部》:“簋,黍稷方器也。”古文作 ,又作匦,作朹。池按:轨,借字,从匚象其形方;从食,食器;作朹,则又变竹器为木器矣。《仪礼·公食大夫礼》:“设黍稷六簋于俎西。”郑注:“古文簋皆为轨。”

155.巳事遄往无咎酌损之 初九

巳——祀 事——使

《释文》:“巳音以,本亦作以。虞作祀。”《集解》作祀。池按:巳,古文;祀,今文也。革卦两言“巳日”,并当为祭祀之祀,本爻亦然。

闻一多曰:“事、使古同字。《守簋》‘王事小臣事于夷’,谓王使小臣出使于夷也。经籍或以使为事。六四‘使遄’即初爻‘祀事遄往’之省。使亦读为事。古称祭祀曰有事,亦可省称曰事。《诗·采蘩》‘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传》曰:‘之事,祭事也。’”

156.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 六五

益——锡

闻一多曰:“益读为锡。《说文》曰:‘鬄,髲也。’《诗·君子偕老正义》引《说文》曰:‘髲,益发也。’鬄训髲,髲训益发,是鬄从易,仍假借为益。金文《 叔簋》曰:‘益贝十朋。’益贝即锡贝也。”

157.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有——用

汉熹平石经残字作“利用攸往”。池按:有、用古辞通用,如《诗·召旻》“维今之人,不尚有旧”与《荡篇》“殷不用旧”相类。

158.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六三

用圭——用桓圭

《释文》:“王肃作‘用桓圭’。”李氏《异文释》:“按《周礼》:‘公执桓圭。’故虞云:‘圭,桓圭也。’而王肃则直作桓圭矣。”

159.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六四

依——殷——衛

惠栋《周易述》:“注:坤为邦。迁,徙也。三动坤徙,故利用为依迁邦。《春秋传》曰:‘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此迁邦,当指《商书序》云盘庚五迁,是有迁邦之事也。”高亨曰:“依疑当读为殷,古字通用。《书·康诰》‘殪戎殷’,《礼记·中庸》引作‘壹戎衣’。郑注:‘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人言殷声如衣。’《吕氏春秋·慎人篇》:‘汤为天子,夏民亲郼如夏。’高注:‘郼读如衣,今兖州人谓殷氏皆曰衣。’殷虚卜辞殷祭之殷皆作衣,并其证。考今本《竹书纪年》:‘武乙三年,自殷迁于河北,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十五年,自河北迁于沬。’《易》所记盖武乙、亶父故事。所谓公,即古公亶父欤?”郭鼎堂谓依为衛,衛郼古本一字。郼读如衣,“为依迁国”盖僖公三十一年“狄围衛,衛迁于帝丘”之故事(说见《青铜时代·周易之制作时代》)。疑未是。

160.壮于頄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九三

頄——頯——仇

王弼注:“頄,面權也。”《释文》:“頄,求龟反,颧也。又音求。又丘伦反。翟云:‘面颧颊间骨也。’郑作頯,頯,夹面也。蜀才作仇。”《说文》:“頯,权也。”

夬——趹(赽、駃、决、快)

高亨曰:“夬疑借为趹。《说文》:‘趹,马行貌。’趹者,行疾之貌。古或以赽为趹,《广雅·释诂》:‘赽,疾也。’亦或以駃为趹,《广雅·释诂》:‘駃,奔也。’又或以决为趹,《庄子·齐物论》:‘麋鹿见之决骤。’今语谓行疾曰快,快本当作趹也。本卦夬夬皆借为趹趹,行疾之貌也。”池按:高说是也。夬,古文。趹赽等形声字,加足以示足之行;加走表行之疾;加马,取义于马,以示马行疾也。决,借字。快,义为快乐;作快速者,亦借字也。遇雨而行速,此夬夬之为趹趹若赽赽也。

161.莧陸夬夬中行无咎 九五

莧——萈 陸——踛

“莧陸”二字,前儒均不得其解。余于民二十一年撰《古代的物占》一文(载《岭南学报》二卷四期)为作新释,略谓:马、郑、王诸家均以莧陸为商陸草,王夫之独具卓见,发千古之覆,谓莧当从卝,不从艸,音胡官反(按《释文》“三家音胡练反”,犹存古音),山羊细角者也。惜乎尚差一间,以陸为平原,谓“细角羊行于高平之陸,得草而自恣,欲行不决,为夬夬——夬夬者,迟疑舒缓之词”。余以为“萈陸夬夬”与”虎视眈眈”句法类,陸者,踛也。《庄子·马蹄篇》“翘足而陸”司马注:“陸,跳也。”《文选》郭璞《江赋》:“夔㸸翘踛于夕阳。”李善注引《庄子》曰:“齕草饮水,翘尾而踛。”陸义为跳,犹存于“陸梁”一词。《文选》扬雄《甘泉赋》:“飞蒙茸而走陸梁。”李善注引晋灼曰:“飞者蒙茸而乱,走者陸梁而跳。”张衡《西京赋》:“怪兽陸梁。”陸梁即跳梁。跳梁虽见于《庄子》,而汉人犹喜用“陸梁”。晋灼犹得其解,唐人刘良辈已失其义矣。《易》“萈陸夬夬”既误于萈讹为莧,学者遂不知陸踛之通假矣。近人闻一多、高亨则不约而同,得萈陸之确解。闻曰:”萈陸夬夬中行,谓羊跳赽赽然于道中也。”高云:“《易》此文之陸,即《庄子》之陸。夬借为趹,行疾之貌。萈羊跃驰,趹趹然于中道,乃逞意于足之象。”池按:以莧为萈,音丸,宋项安世、赵汝楳、元吴澄已有说,见翟氏《章句证异》。

162.无号终有凶 上六

无号——犬号

高亨曰:“无号义不可通,疑当作犬,形近而讹。犬号者,凶兆也。《墨子·非攻下》篇:‘昔者三苗大乱,龙生于庙,犬哭乎市。’今吾乡犹以犬号为凶兆,殆古之遗俗也。”池按:“号”之见于《易》者,除“号咷”连语外,有“惕号”(夬九二)、“若号”(萃初六)、“大号”(涣九五)。号与笑对文,义当为哭,为呼,其所以号之故,则或因莫夜有戎,或因丧牛于易。其为敌寇袭击,惕惧呼号,可断知也。夬卦多言戎,而号凡两见,上言“惕号,莫夜有戎”,此言“无号,终有凶”。“无”字为《周易》所特用,不容有误;且“无号”与“终有凶”语法相承。若曰“犬号”,则“终”字无着落,应言“犬号有凶”。《易》言“终”,除“终吉”、“终凶”贞兆之词外,有“终朝”、“终日”,与此无涉;复上六言“用行师,终有大败”句法相类。余以为此处“无”字似不误,所谓“无号”者,无寇戎之事也。

163.姤女壮勿用取女

姤——遘

《释文》:“姤,古豆反,薛云:‘古文作遘。’郑同。《序卦》及《彖》皆云:遇也。”池按:作“遘”者是。唐石经虽有后人修改,而姤仍作遘(冯登府《石经考异》)。段玉裁《说文注》于遘字下云:“按《杂卦传》‘遘,遇也,柔遇刚也’,可以证全经皆当作‘遘’矣。”《说文》无姤字。《杂卦》之姤,唐石经作媾。沈祖绵《读易臆断》云:“遘姤音通,宋避高宗讳作姤。”顾炎武《日知录》“嫌名”条云:“宋代制,于嫌名字皆避之。朱子《周易本义》姤卦下以‘故为姤’作‘故为遇’,避高宗嫌名也。”是改遘为姤,始于南宋,原文应作遘。《易林》仿《易》而作,亦作遘。姤上九“姤其角”,审其文义,当作“构其角”,谓两角相构也。甲文冓象两角相构形,原文当作冓。金文《克簋》、《归夆敦》等已加辵旁;又有从页者;婚媾之媾,亦不从女。本卦卦名,当取义于婚媾,即卦辞之原义;上九之冓,则为构。训冓为遇,是以冓为遘,始于《彖传》,非其朔也。

164.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 初六

系——击 柅——檷——抳——鑈——尼——轫

《释文》:“柅,徐乃履反;又女纪反。《广雅》云:‘止也。’《说文》作檷,云:络丝趺也(按,今本趺作柎)。读若昵。《字林》音乃米反。王肃作抳,从手。子夏作鑈。蜀才作尼,止也。”《正义》引马融注:“柅者,在车之下,所以止轮令不动也。”闻一多谓即《说文》训“碍车木”之轫字,亦作杒。《毛公鼎》、《番生簋》所言驾具有“金 ”,即金柅(王国维《毛公鼎考释》据徐同柏说)。闻氏又谓系当为击,义为碍,谓车碍于金柅而不能行也。

见凶——凶见羸豕孚蹢躅

闻一多曰:“见凶二字当乙转,分属上下二句读。‘有攸往,凶’,与上文‘系于金柅,贞吉’为一辞。上下对举,犹言止则吉,行则凶耳。”池按:《易》言“见”,除“利见大人”外,有“见群龙无首”(乾用九)、“见金夫不有躬”(蒙六三)、“见舆曳,其牛掣”(睽六三)、“见豕负涂”(睽上九》)等,可与闻说印证。然亦有与“有攸往见凶”可相比类者,如蛊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不特句式相同,而言往也亦同。“见”义虽难得确解,而“见凶”、“见吝”则有其词例,固不容置疑也。《易》又有“往何咎”(睽六五)与“往,见吝”相类;又有“有攸往,夙吉”(解)与本爻“有攸往,见凶”亦相类。夙为过去或夙夜,见岂即现前乎?然则谓“见凶”二字为倒文者,亦只见其一而不见其二;虽可备一说,终以不更动经文为当。

165.包有鱼无咎不利宾 九二

166.包无鱼起凶 九四

包——庖——苞——胞

《释文》于“包有”下曰:“本亦作庖,同。虞云:‘白茅苞之。’荀作胞。”按包之义当为庖。

起凶——祀凶

高亨云:“起疑当作祀。《易》中祀字或作祀,或作巳,疑初本皆作巳,后人依义加示旁。此起字本亦作巳,后人不知为祀字,而误加走旁也。”池按:高亨以字形臆度,虽似有理,细按之,则义终不可通。夫初民社会,迷信神权,未有祀神而凶者。《周易》之“亨”,可通于享祀者颇多,高氏概以享祀释之,固未必是;然亨义为享祀,而《易》又屡言“吉亨”,吉享连言,则亨与吉为同类之贞兆术语,可断言也;其单词曰亨,亦多吉亨意而非享祀。享亨通用,则享祀之为吉亨之事,又可断言也。古者以祭祀为大事,为吉礼,盖祀无不吉,未有祀而凶者也。《易》屡言利用祭祀、享祀,又曰“用大牲吉”(萃),“王用亨于帝,吉”(益六二),“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升六四),其例不必详举。初民之生活与思想,无不以祀为吉者,何以此独言“祀凶”?此事理之不可通者也。《易》占吉凶,有以时间先后为言者,如“初吉,终乱”(既济),“中吉,终凶”(讼),“终吉”(需九二、上六、讼初六、六三、履九四、蛊初六、贲六五、家人上九、鼎九三)。有以事占者,为“征吉”、“征凶”、“往,吉”、“往吝”。有以生活起居占者,如“居吉”(咸六二)、“居贞吉”(颐六五、革上六),革上六且与“征凶”为对文。“安贞吉”(坤、讼九四)。此“起凶”之义,或与“往吝”、“居吉”同为生活行动之贞占乎?总之,“起凶”不必改字为释,尤非“祀凶”也。

167.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九五

以——作——似 杞——杞(梓)、杞(柳)、(枸)杞——芑——系 包——匏

《正义》引《子夏传》曰:“作杞匏瓜。”以,郭京作似。杞,“马云:大木也”。大木当为杞梓之杞。《释文》:“郑云:‘柳也。’薛云:‘柳,柔韧木也。’”是郑玄、薛虞作杞柳之杞。王弼注:“杞之为物,生于肥地者也。”王以为乃枸杞之杞。高亨曰:“杞疑借为芑,芑,今之白粱粟。”闻一多曰:“杞系声近,系瓠瓜,盖谓络缀之以为樽。《庄子·逍遥游篇》曰:‘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虑以为大樽?’瓠即匏瓜,司马注曰:‘虑犹结缀也。’”池按:本爻爻辞,晦而难明。以句法言之,则杞为名物字,或为杞柳,或为枸杞,或为芑,均可通。以包瓜为匏瓜,与下文“有陨自天”似连贯,其说亦通。然释杞为系,似嫌牵强。其所以晦而难明者,以下文“含章”二字亦不易明故也。高亨释“含章”为 商(见上第9条),虽似合理,未为确论。鄙意以为杞原为己,己与纪通,理也。“以杞包瓜”者,用纪匏瓜也。含章,当为含璋,含玉也。“有陨自天”犹云“天丧之”,悼辞也。

168.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萃亨——或无“亨”字

《释文》:“马、郑、陆、虞等并无此亨字。”池按:《集解》本无亨字,引郑玄说曰:“上下相应,有事而和通,故曰‘萃亨’也。”是郑本有亨字。又于“王假有庙”下引虞翻说曰:“‘观’上之四也。‘观’,乾为王;假,至也。艮为庙体,‘观’,享祀。上之四,故假有庙,致孝享矣。”似虞本亦有亨字。是李氏所见本与陆氏本异。至于所以无“亨”字者,是古本如此欤?抑因《彖传》不释“亨”,遂去之欤?或因上有亨字,下又有“亨,利贞”,以为重复,因而去之欤?不得而知矣。《汉书·艺文志》云:“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邱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此“萃亨”之亨,应训享祀,然郑玄谓“有事而和通”,仍训吉亨之亨。亨与“无咎”、“悔亡”同为贞兆之词,最易脱去。又按:亨为享祀,则“王假有庙”于义已明,有亨无亨,不关宏旨,是亦脱去之一因也。

169.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初六

萃——顇(瘁)

高亨曰:“萃疑当读为顇,《尔雅·释诂》:‘顇,病也。’字亦作瘁。萃顇瘁古通用,《诗·出车》‘仆夫况瘁’,《释文》:‘瘁本作萃。’《瞻卬》‘邦国殄瘁’,《汉书·王莽传》引瘁作顇。并其证。”池按:高氏说似可通。萃,本原当为卒。萃瘁顇通,卒萃亦通。萃,聚也。乃乱乃聚,其义亦通,似不必改训瘁病之顇。又卒亦可训仓卒、急遽之意。乃乱乃卒,亦未尝不可通。仓卒亦可作猝,《说文》训“犬从艸暴出逐人”,亦即急遽之意。《说文》又有从穴中猝出之窣字。急遽则必惊,或忧愁,故又有训惊或惊声之啐,有“忧也”、“伤也”之悴。凡此诸义与词,均可以之训“乃乱乃萃”而通。六三之“萃如嗟如”,亦可作卒如,或悴如,或啐如,或猝如。《汉书·韩信传》:“项王意乌猝嗟。”注:“李奇曰:‘猝嗟犹咄嗟也。’”九五之“萃有位”,高亨曰:“犹云瘁于位,谓为职事而劳病也。《诗·四月》‘尽瘁以仕’,《北山》‘或尽瘁事国’,即瘁有位之意。”然位之为言人立也,“凡人所处皆曰位”(《说文》段注),位立通用,汉石经《春秋》“公即位”作“即立”。《论语·里仁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说经者谓位立同字。“萃有位”,亦可训释为聚于所立之处,或忧悴于所处之地位,或悴何(有可训何)以立,或悴乃能(有亦训能)立。总之,《易》文简古,义多通假,遂致隐晦不明,或难得确诂,此《易》说之所以纷繁,而诂训之所以困惑也。若此者,姑备列众说,以示存疑可也。

若号——号令之号或号咷之号

《释文》:“号,户报反。马、郑、王肃、王廙户羔反。”是一读号令之号,一读号咷之号,以号咷为当。

一握——一渥——一屋——呝喔(嗌喔)

《释文》:“握,乌学反。傅氏作渥,郑云:‘握当读为“夫三为屋”之屋。’”闻一多引《说文》及《字镜》曰:“呝喔,鸡鸣。”谓鸡声与笑声相似。《楚辞·九思·悯上》曰“諓諓兮嗌喔”,注曰:“嗌喔,容媚之声。”谓笑声也。嗌喔与呝喔同。呝或变作咿,倒其词曰喔咿,《楚辞·卜居》:“喔咿嚅唲。”《韩诗外传》曰:“喔咿而笑之。”“一握”与“呝喔”、“咿喔”同。号谓号咷,哭也。“若号,一握为笑”,谓初似号哭,忽变而为笑,此与同人九五“先号咷后笑”同为先凶后吉之象。

170.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六二

引吉——弘吉

高亨、闻一多同谓引吉为弘吉之误,并引卜辞屡言弘吉为比。弘,大也(《尔雅·释诂》)。弘吉与大吉同义。六二“弘吉无咎”,犹九四“大吉无咎”也。二家之说甚韪。高亨又谓,引,长也,引吉犹云长吉、永吉,亦通。

171.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九五

匪孚元永贞——匪孚元吉

高亨曰:“元下疑当有‘吉’字,盖转写脱去。坤六五、讼九五、履上九、泰六五、复初九、大畜六四、离六二、损六五、益九五、井上九、涣六四皆云‘元吉’,可证也。”

172.齎咨涕洟无咎 上六

齎咨——齎资

《释文》:“咨音諮,又将利反。齎咨,嗟叹之辞也,郑同。马云:‘悲声怨声。’”《集解》本作“齎资”,引虞翻曰:“齎,持;资,赙也。货财丧称赙。自目曰涕,自鼻曰洟。……上体大过,死象,故有齎资涕洟之哀。”《文选》马季长《长笛赋》:“僬眇睢维,涕洟流漫。”李善注:“《周易》曰:齎諮涕洟。”王弼曰:“齎諮,嗟叹之声也。”池按:齎咨有二说,一为马、郑、王弼之说,以为悲叹声;一为虞翻之说,以为齎助货财之意。毛奇龄《仲氏易》谓齎咨即嗟咨,斥虞翻“齎持资财以作赙”之说为谬甚。实则二说一以声训,一以义训,各有理解。齎咨与嗟咨,同声通假。亦作“ 资”,《太玄经·乐上九》:“极乐之几,不移日而悲,则哭泣之 资。”范注:“哭泣 资,忧哀之貌也。《易》曰:‘齎资涕洟’,此之谓也。”此明齎资之即嗟咨也。亦作“嗟嗞”,《广韵》七之嗞字注:“嗟嗞,忧声。”《战国策·赵策》:“平原令见诸公,必为之言曰:‘嗟嗞乎司空马!’”亦作“嗟兹”,《诗·唐风·绸缪传》:“子兮者,嗟兹也。”齎咨涕洟为叠韵连语,自以马、郑所释为长。虞翻以齎资为持赙,持赙而哭泣,以与大过为死象贯通附饰,其说自圆,要非其朔。

173.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用见大人——利见大人

《释文》:“用见,本或作利见。”虞翻本作用,《中论·修本篇》引此作“用见”。按:《易》言“利见大人”者六,此何以异?以“利”为当。

174.允升大吉 初六

允——

《说文》:“ ,进也。”引《易》曰“ 升大吉”。金文有 字(《虢季子白盘》、《兮甲盘》),亦有允字。《晁氏易》曰:“允,古文; ,篆文。”余以为非重文,乃假借耳。

175.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九二

176.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九五

“朱绂方”与“赤绂”相类,两爻辞所记之事亦相同,故赤绂当即朱绂方,疑为方国。见上第8条。

劓刖——臲 ——倪㐳——劓刽——陧阢

《释文》:“荀、王肃本劓刖作臲 ,云:‘不安貌。’陆同。郑云:‘劓刖当为倪㐳。’京作劓刽。”汉石经残字作劓刽,顾颉刚、钱玄同两先生谓汉熹平刻石根据当时立于学官之今文经,即京房本(说见《古史辨》第三册《上编》)。高亨谓劓刖乃危而不安之义,当读为陧阢,即《周书》“邦之阢陧”之倒辞。陆、王肃本之臲 ,即臲卼。其说是也。

177.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 上六

臲卼——臬兀

高亨谓:“困于葛藟于臲卼”,犹云困于葛藟,困于臲卼也。葛藟,草名,或曰葛蔓。《释文》:“臲,《说文》作㓷,薛同。卼,《说文》作 ,薛又作杌。”臲卼当是叠韵连语,危而不安也。高亨又谓:“但在本爻,于义不通。臲卼二字,《易》之初文,疑仅作臬兀。今作臲卼者,后人依九五增危旁也。臬兀者,木橛也。”

178.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井——阱——刑

《释文》:“井,精领反,《杂卦》云:‘通也。’《彖》云:‘养而不穷。’《周书》云:‘黄帝穿井。’《广雅》云:‘井,深也。’郑云:‘井,法也。’《字林》作井,子挺反。周云:‘井以不变为义。’师说以清絜为义。”池按:初六之“旧井无禽”当作阱,九二之“井谷”亦可作阱;然井卦之井,义为里井。‘改邑不改井’,井、邑连言,里必有井。《释名·释州国》:“周制,九夫为井,其制如井字也。”井,掘地而成,深入土中而有泉,故又训深。故《广雅·释诂》训井为深。《杂卦》云:“通也。”通亦深也。井水必清洁而后可饮,“井泥不食”,故师说以清絜为义。里居必有法,共同遵守而后可以安居,故刑法取声义于井。至周弘正谓“井以不变为义”,则本于《易》“改邑不改井”之意。清儒王夫之发挥此义尤详尽,说见《周易稗疏》。

井——井亨

郭京曰:“井卦名下脱亨字。”池按:惠栋《周易本义辨证》云:“郭京《易举正》,盖宋人所据。据云曾得王辅嗣亲手与韩康伯注《易》本,无论王、韩世次不相及,即其书考之,谬悠荒唐,漫无依据。”(《语类》六十七卷)《九经古义》更逐条列举郭氏之谬误。此所谓井下脱亨字,盖以意为之耳,不足据。

往来井井——往来营营

闻一多谓井读为营,引宋钘(从开为从井之误)亦作宋荣子为证。营营为往来之貌,故曰“往来营营”。

汔至——汔窒 繘井——矞井

王引之《经义述闻》一:“井汔至亦未繘井,王注曰:‘已来至而未出井也。’《正义》曰:‘汔,几也。繘,绠也。虽汲水以(已)至井上,然绠出犹未离井口,而钩羸其瓶而覆之也。’家大人曰:《正义》所云,非注意也。注内出字正释繘字。《广雅》曰,矞,出也。矞与繘通,矞训为出,故出井谓之矞井,作繘者,字之假借耳。‘汔至’者,所汲之水几至井上也。‘亦未矞井’者,所汲之水尚未出井口也。”高亨因《说文》训汔为水涸,谓“至”借为窒。井汔窒者,谓井水涸竭而泥塞其中也。繘,借为矞。《广雅·释诂》:“矞,穿也。”亦未矞井,谓井虽涸塞而亦未穿之也。矞井与掘井同义。闻一多亦训矞井为掘井,而谓汔与讫通。讫,既也。“往来井井”句,“汔至”句,谓既至新邑,井犹未掘,而瓶已先败,故凶。闻说似较顺适。

179.井谷射鲋瓮敝漏 九二

井谷——井壑

王引之《经义述闻》一:“《说文》壑字从谷,谷犹壑也。《庄子·秋水篇》说埳井之蛙曰:‘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壑即谷也。井中容水之处也。《秋水篇》又曰:‘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俗事改鱼为蛙)《吕氏春秋·谕大篇》曰:‘井中之无大鱼也,新林之无长木也。’井中无大鱼,故郑注曰:‘所生鱼,无大鱼,但多鲋鱼耳。言微小也。’(见刘逵《吴都赋》注)射,谓以弓矢射之也。《易》凡言射隼、射雉皆然,射鲋不应独异。”鲋,郑、虞均谓小鱼。《庄子·外物篇》:“车辙中有鲋鱼焉。”《尔雅翼》:“鲋,鰿也。”即今鲫鱼。

180.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九三

渫——泄 心恻——沁(深)测

《释文》:“渫,黄云:‘治也。’”《集解》引荀爽曰:“渫去秽浊,清洁之意也。”《说文》:“渫,除去也。”《史记·屈原列传》引作泄,向秀注云:“泄者,浚治去泥浊也。”以上诸说,均谓治井去污之意。然《汉书·王褒传》注引张晏曰:“渫,污也。”义相反。按上文初六云“井泥不食”。如渫为治井去污,则井水清洁,何以亦云不食?故以张晏说为较合理。心,闻一多谓读为沁,引《韩昌黎集》八《同宿联句》“义泉虽至近,盗索不敢沁”旧注:“北人以物探水曰沁。”字一作深。《尔雅·释言》曰:“深,测也。”恻读为测。此言井水污渫,为我沁测之,尚可以汲。

王明——王盟 并——普

闻一多引于省吾说,谓“明”读为盟,训祭。“并”作普。又谓随九四之“以明何咎”读作“已盟何咎”(见上第67条)。于、闻二氏之说近是。

181.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上六

收——甃

《释文》:“收,徐诗救反。又如字。马云:‘汲也。’陆云:‘井干也。’荀作甃。”《集解》引虞翻曰:“收,谓以辘轳收繘也。”池按:训汲或收繘,均从上文“可用汲”来。以荀说作“甃”为近。甃与干连,故陆谓井干也。《说文》:“甃,井壁也。”《庄子·秋水篇》“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厓”,司马注:“井底阑也。”所谓底阑者,示别于上文之井干而言也。盖井口上之周阑为井干,而井干之下井口处以砖为壁,是曰井甃。井甃者,井口与井干连接处也。井之内部往往宽大,井口则收敛,较小。置阑于其上,均所以防人或畜之陷也。故井收者,即井口也。井口以砖为壁,曰甃,故亦曰井甃。

勿幕——网幕——幕覆——冖——幂

《释文》:“幕音莫,覆也。干本‘勿’作‘网’。”《集解》引干宝曰:“处井上位,在瓶之水也,故曰井收幕覆也。”又曰:“井收冈幕,冈幕则教信于民。”《汉上易传》云:“幕,干作冖。”池按:干作网者,谓以网幕覆井口也。井收其口使小,又置阑干于其上,防闲之意已备,而又置网其上,可谓慎之又慎矣。冈幕,即网幕之异。疑原文作冖,《说文》:“冖,覆也。从一下垂。”冖,莫狄切。冖声义不显,故又加同声义之字于其下,作幂。或读者附注一幕字于冖下,即谓冖,幕也。后人不识,遂讹作“勿幕”。“井收冖”者,以网覆盖于井口之上也。

182.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巳——祀 孚——俘

按:巳,祀之借。孚义为俘,谓祭祀之日,乃俘虏敌人以为祭牲也。六二之“巳日乃革之”同。

183.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九三

革言——革靳

高亨谓革言三就,指断定罪言。革言谓有罪者更改其借辞也。三就即《书》之“五刑有服,五服三就”(《舜典》)、《国语》之“五刑三次”(《鲁语》)。三就者,或就刑于野,或就刑于朝,或就刑于市也。闻一多谓言读为靳。古音言与斤近,故言声与斤声字每通用,或竟为同字。言之通靳,犹訚通訢,狺一作 ,齗一作 。《说文》曰:“靳,当膺也。”一作当胸。《齐语》注曰:“缨,当胸;削革为之。”《士丧礼下篇》曰“马缨三就”(《既夕记》文),《礼》家说曰:“缨,当胸;以削革为之。三就,三匝三重也。”《易》曰“革靳三就”,正犹《礼》言“马缨三就”。靳,削革为之,故谓之“革新”。金文作虢 (《吴彝》、《彔伯 簋》),即鞹靳。《礼记·郊特牲》曰:“大路樊缨一就,先路三就。”“革靳三就”殆先路之类。

184.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九五

185.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上六

變——䜌( )——鞹

闻一多谓䜌變古今字,䜌 古字通,金文作 或虢,虢即《论语》“虎豹之鞹”之鞹,意为以虎皮、豹皮为饰也。虎變、豹變,犹言虎文、豹文,故《象传》曰“其文炳”,“其文蔚”。

面——鞔

闻一多谓面读如鞔。革鞔者,车以革为覆也。引《周礼·巾车》注:“革路,鞔以革而漆之。”革鞔之车,亦谓之饰车。

186.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初六

出——黜 否——陪

高亨谓出读为黜。出否,谓贬黜奸恶之臣。闻一多读否为陪,礼有陪鼎为正鼎之副贰。“鼎颠趾,利出陪”,谓正鼎折毁,则当出陪鼎以代之。池按:高、闻两说,似均求之过深。《易》言“否”凡八见。其见于否卦者,义颇隐晦;至如师初六之“师出以律,否臧,凶”、否六二“小人吉,大人否亨”、遯九四“君子吉,小人否”,否义均为“不”。“否臧”,荀、刘、一行本皆作“不”(见上第30条)。其余似亦可训不。此爻“利出否”当为疑辞。鼎颠趾,其事不常,故有“利出否”之问。“否臧”、“否亨”,均为副词。至否前为状词(形容词及动词)者,如“休否”、“倾否”,高亨训为否塞,于此则与利字相窒,盖不能言利复言否塞也。故此爻似以读作“利于出与否”为顺。此一解也。若依闻氏之说以求之,则“否”可读为瓿或 ,《方言》五:“瓿、甊,甖也。其小者谓之瓭,其大者谓之甀,其中者谓之瓿。”又曰:“缶谓之瓿㼴。”注:“盆也。”坎六四:“尊酒簋,贰用缶。”贰,副也。郑注:“主国尊于簋,副设玄酒以缶。”缶以副簋,岂瓿或可以副鼎乎?瓿、缶,瓦器。“鼎颠趾”、“鼎折足”之鼎,疑非金器。其始亦以土制,与瓿、缶为同类,故足易折而趾易颠。以瓿代之,事之常也。初民社会,生活如此,不应引后代“礼有陪鼎”以为释。又六五“鼎黄耳金铉”之鼎,当为铜鼎,然铜鼎折足而代以瓦瓿,亦未尝不可。

187.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九三

革—— 行——桁

闻一多谓革读为 ,歰也。读行为桁,贯鼎耳横木也。余谓革、行二字,仍依旧训为是,“耳革”与“颠趾”类;“行”,为人之出行。颠趾、革耳为象占之辞。

188.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九四

餗——鬻——蔌

《释文》:“餗,马云:‘ 也。’郑云:‘菜也。’”《正义》引郑《易》作“覆公蔌”。《周官·醢人》“糝食”贾《疏》引郑《易》作餗。《说文》云:“鬵, 也。鬻鼎实。惟苇(笋)及蒲,陈留谓 为鬻。”重文餗。《诗》蔌与殽对文。《释器》曰:“肉谓之羹,菜谓之蔌。”蔌、餗,菜殽也。段玉裁注:“菜殽对肉殽而言,凡《礼经》之藿、苦、薇,《昏义》之苹藻,《二南》之䓷,皆是。”郑云:“菜也。”谓菜殽也。马云“ 也”,则训粥。

形——刑——铏 渥——剭——屋——握

《释文》:“渥,于角反,沾也。郑作渥,音屋。”《集解》本作“刑渥”,虞翻曰:“兑为刑。渥,大刑也。”《九家易》曰:“渥者厚大,言罪重也。”《汉书·叙传》:“底剭鼎臣。”服虔注曰:“《周礼》有屋诛。诛大臣于屋下,不露也。”颜师古注曰:“剭者,厚刑,谓重诛也。”《齐策四》:“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朱震引《子夏传》渥作握。是渥、剭、屋、握,皆声通。刑渥之义,犹刑重也。

189.震来厉億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六二

億——噫

《释文》:“億,本又作噫,同。于其反,辞也。六五同。郑于力反,云:‘十万曰億。’”按,郑读为十万曰億之億,作实义解,未是。億即六五“意无丧”之“意”,语助词也。《楚辞·天问》洪兴祖《补注》云:“億与意音义同。”

跻于九陵——跻九陵

汉石经“九陵”上一字残缺,仿佛尚可辨,存“跻”字之右下角,则石经无“于”字。

190.震遂泥 九四

遂——隊

《释文》:“荀本遂作隊。”按即墜本字。《说文》:“隊,从高陨也。”

191.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獲——護

高亨谓艮,从目从匕,匕即人之反文,艮即见之反文。艮者,顾也,从反见。艮顾引申为注视之义。獲,借为護。“艮其背不獲其身”,犹云顾其身不護其身。吴澄谓背音佩,北堂也:“爻词趾腓限辅是就人身取象,《彖》词其背与庭为对,是就宫室取象。”吴说新奇,然于理则不如高氏此说之善也。

192.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六二

拯——承——抍——增 随——隋

《晁氏易》曰:“拯,孟、京、荀、王、陆绩皆作承,一行作抍。”高亨曰:“此疑借为增。拯、承与增古亦通用。《礼记·文王世子》‘至于赗赙丞含’,郑注:‘承读为赠,声之误也。’即其左证。随借为隋,《说文》:‘隋,裂肉也。’乃隋之本义。肉亦谓之隋,乃随之引申义。不增其隋,谓其腓肉不增益也。”

193.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九三

夤—— (䏖) 薰——動——勳——阍——熏

《释文》:“限,马云:‘要(腰)也。’郑、荀、虞同。夤,马云:‘夹脊肉也。’郑本作 ,徐又音胤,荀作肾,云:‘互体有坎,坎为肾。’熏,许云反。荀作動,互体有震,震为動。”晁说之曰:“孟喜、京房、一行作夤作䏖。”项安世曰:“夤,从肉,不从夕。书作 。”朱震曰:“薰,孟喜、京房、马融、王肃、王弼作熏。马、王云:‘熏灼其心。’”俞琰曰:“当从孟喜作熏,如‘忧心如熏’之熏。”翟均廉所见《释文》,荀爽作勳(不作動),《集解》本作阍。引虞翻曰:“艮为阍。阍,守门人。坎盗动门,故厉阍心。古阍作熏字。马言‘熏灼其心’,未闻《易》道以坎水熏灼人也。荀氏以熏为勳,读作動,皆非也。”池按:夤作 ,从肉,夕乃肉之讹。如祭从月(肉),易误为夕。作䏖者,寅引声通。虞作阍,与惛同,以阍为守门人则误。熏、阍、熏、勳、惛,皆通假。動乃勳之讹。

194.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六五

辅——

辅当作 。咸上六“咸其辅颊舌”,《释文》:“虞作 。”是也(见上第123条)。此亦应作 。 颊连语, 亦颊也。

序——孚

《集解》序作孚。虞翻曰:“动得正,故‘言有孚,悔亡’。”则虞本作孚,李氏本之。辅、孚,入虞韵;序,入语韵。古音皆入鱼部。

195.敦艮吉 上九

敦——颠

敦,常训为厚,于此无当。疑敦乃颠之假。敦从享声,享读若纯,真韵。本卦诸爻,似经编者有编排,由趾而腓,而限(腰),而身,而 。是由下而上,其序显然。最上则必为顶,颠者,顶也。《易》文与此相类者,有“咸”,由拇(足母趾),而腓,而股,而脢(背肉),而辅颊。其不以人体为次,而以物为比者,有“渐”。鸿渐于干,于磐,于陆,于木,于陵,于陆(阿),次序井然。其始当无此巧合,必出于编者有意编排或补足之。用意所在,不难推求。敦之为颠,其或然欤。

196.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九三

孕——乘

《释文》:“孕,荀作乘。”按:乘、孕声系同。孕音从乃,仍声。又乘者,因也。《文选·典引》“乘其命”,《演连珠》“乘风载响”,注均训因。因,仍也。孕、乘通假。

利御寇——利用御寇

《集解》引虞翻注有“用”字。

197.鸿渐于陸其羽可用为仪吉 上九

陸——逵——阿——陂

本卦诸爻辞叶韵,而此爻独否。宋胡瑗因改陸为逵,朱子从之,谓逵、仪合韵。顾炎武曰:“《诗》仪字凡十见,皆音牛何反,不得与逵为叶;而云路亦非可翔之地。”(《日知录》一)江永《群经补义》、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艮宦易说》并谓陸当为阿。阿、仪合韵。高亨谓阿于陸陵,不易弋取,讵能云“其羽可用为仪”乎?疑此陸字当作陂,形近而讹。陂、仪韵亦相谐。《说文》:“陂,阪也。一曰沱也。”此取后义。鸿渐于陂,谓鸿渐于野间池上也。

归妹

198.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初九

妹——昧

汉石经妹作昧。按《周易略例·卦略》丰:“未尽则明昧。”《释文》:“音妹。本亦作妹。又作沬。”是古妹、昧通假之证也。字应作妹。归妹犹嫁女也。

能——而

《集解》“跛能履”与九二“眇能视”,“能”均作“而”。按二句与履六三同,虞翻本均作而。而、能、耐三字,古音通假,而义则有别。高亨谓于履卦当作而,于此当作能,“跛能履”者,足疾愈也。下文“眇能视”亦应作能,谓目疾愈也。

199.归妹以须反归以娣 六三

须——嬬——媭

《释文》:“如字,待也。郑云:‘有才智之称。’荀、陆作嬬,陆云:‘妾也。’”《说文》:“嬬,弱也;一曰下妻也。”《音训》:“晁氏曰:‘子夏、孟、京作嬬,媵之妾也。’”高亨采姚配中、孔广森诸人之说,谓须为媭。《说文》引贾待中说,楚人谓姊为媭。池按:《离骚》“女媭之婵媛”,王逸谓为屈原之姊,郑玄以为屈原之妹名。是媭义不一,而为楚人语。疑非《易》义,当从荀爽、陆绩说,须、嬬声通,妾媵也。

200.归妹愆期迟归有时 九四

时——待

《穀梁传》隐公七年范注引作“迟归有待”。按:时与待往往互相借用,此爻《象传》“有待而行”,《释文》云:“一本待作时。”时者,待也。

201.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六五

袂——妜

高亨谓袂借为妜,《说文》:“妜,鼻目间貌。”据许训,当谓鼻目间之容态,与貌字义相近。

202.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上六

实——贶 血——衁

《左传》僖公十五年:“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无衁也;女承筐,亦无贶也。’”池按:两辞略异,用韵不同。史苏所占,羊、衁、筐、贶,均阳部韵。传本则筐、羊阳韵;实、血韵,属脂部之入声。考《易》文不用“也”字,无“亦无衁也”之句法,疑史苏所据,乃后出之修改本,与春秋时代繇辞用整齐韵文之风气相接近矣。

203.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配——妃

《释文》:“配,郑作妃,云‘嘉耦曰妃’。”丁寿昌《读易会通》:“按古妃、配通。《诗·皇矣》‘天立厥配’,《释文》:‘配本作妃。’《左传》文十四年‘子叔姬妃齐昭公’,《释文》:‘妃本作配。’二字皆从己得声,故假借通用。”

旬——均——钧

《释文》:“旬,均也。王肃:尚纯反。或音唇。荀作均,刘昺作钧。”池按:作旬是。前儒不知古人有“贞旬”之事,遂妄释为均为钧。“贞旬亡尤”、“贞王旬亡尤”,卜辞常见,《易》亦同类。

204.豐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六二

豐——寷

《说文》:“寷,大屋也。从宀,豐声。《易》曰:‘寷其屋。’”许慎释寷为大屋,引《易》作寷。《易》之豐,或作寷。豐,大也,大屋则为寷。

蔀——菩——部——葆 斗——主(烛) 疑——癡

《释文》:“蔀,音部。王肃:普苟反。郑、薛作菩,云:‘小席。’”《略例》云:“大暗之谓蔀。”高亨谓蔀盖院中架木,上覆以席,所以蔽夏日者也。“见斗”,《释文》:“孟作见主。”高亨谓主即《说文》“镫中火主”之主。《系传》云:“主即脂烛也。”引章炳麟《文始》曰:“主、烛古音相同,故主变易为烛。”闻一多则谓“部”为盖斗(引《考工记·轮人》郑众注),即葆斗。闻曰:“《御览》一引桓谭《新论》曰:‘北斗极,天枢,天轴也,犹盖有保斗矣。盖虽转而保斗不移,天亦转周匝而斗极常在。’保斗即葆斗。盖葆一曰盖斗,是葆即斗。‘葆斗’次叠韵连语,故合言之曰葆斗,分言之曰葆,或曰斗。然本语当系蔀斗(部斗)。蔀(部)即斗也。古盖天说以天当车盖,二十八宿当盖之斗,北斗当盖之蔀。‘日中见斗’之斗谓车盖之蔀斗,亦谓天象之斗星。义取双关,所谓谐隐是也。见车盖之斗于日中盛明之时,固理之当然。若夫天象之斗,则必非日中所得而见者。指车为天,视昼为夜。度非眩惑狂易,何以至此?故下文曰‘往得疑疾’也。”池按:闻释蔀斗,说甚辩,然谓“往得疑疾”为日中见斗之狂易则非。余以为丰六二、九三、九四,均为星占之文,所谓“日中见斗”,非真见斗,乃见星而以为斗耳。“日中见斗”,星占之辞,而“往得疑疾”,乃叙事之辞。因象而占,象可示事;但象为象事,固非一事也。“疑疾”,“疑”当读为癡。疑训惑,癡训不慧,騃训无知(均见《说文》),义相近。癡从疑,可通假。

205.豐其沛日中见沬折其右肱无咎 九三

沛——旆——芾——韦—— 沬——昧——彗

《释文》:“沛本或作旆,谓旛幔也。子夏作芾。《传》云:‘小也。’郑、干作韦,云:‘祭祀之蔽膝。’”又曰:“沬,《字林》作昧,亡太反,云:‘斗杓后星。’《子夏传》云:‘沬,星之小者。’马同。薛云:‘辅星也。’王肃云:‘音妹。’郑作昧。服虔云:‘日中而昏也。’”高亨云:“沛、旆、芾、巿,并借为 ,《说文》:‘ ,舍也。’《诗·甘棠》毛传:‘茇,草舍也。’‘豐其沛’,谓大其草舍也。”又云:“沬与眛、昧皆借为魅。《说文》:‘鬽,老精物也。’重文作魅。字亦作祙,《玉篇》:‘祙,即鬼魅也。’”闻一多曰:“沬当读为彗。‘见沬’即见彗星。《尔雅·释天》曰:‘缁广充幅,长寻曰旐,继旐曰旆。’旆之为旗,长而垂梢,彗星之状似之,故彗星一曰孛星。孛、旆俱从巿声,孛之为字犹旆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曳彗星而为髾’,注引张揖曰:‘髾,燕尾也。’(《扬雄传》注:‘旓,旌旗之旒,一曰燕尾’)髾同旓,亦即旐,而旗之继旐者旆,是以彗为旓,犹以彗为旆也。《楚辞·远游》‘擥彗星以为旍兮’、《九思·守志》‘扬彗光兮为旗’、《文选·羽猎赋》‘曳彗星之飞旗’注引《河图帝通纪》:‘彗星者,天之旗也。’并以彗拟旆。古者兵车建旆。蔀、旆皆车服,斗、彗皆星象。见旆而疑彗,犹见蔀而疑斗矣。”池按:此与上爻相类,亦星占也。沬,《字林》、子夏、马、薛并以为星。闻以为彗之假,“日中见彗”尤为近理。彗出非常,日中见之,尤为怪异,故以为占。

肱——股

《释文》:“肱,姚作股。”

206.来章有庆誉吉 六五

章——商

高亨谓,章当读为殷商之商。庆,赐也,赏也。“来章有庆誉吉”,谓来朝于商,有赏有誉,是吉也。此殆周人故事。盖克殷以前,周王或周臣来朝于商,商王赏之,商人誉之,或即文王之事。池按:高氏于《易》之“章”字,均谓商之通假,似未确,说见上第9条。

207.豐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 上六

阒——阋——窒——闅——侐

《释文》:“阒,苦鵙反。徐,苦鶂反。一音苦馘反。马、郑云:‘无人貌。’《字林》云:‘静也。’姚作阋,孟作窒,并通。”丁寿昌曰:“《说文》无阒字。大徐新附有之,引《易》。狊,大张目也,言始小视之,虽大张目亦不见人也。义只当用狊字。按阒字《字林》训静,当读如侐。《诗》:‘閟宫有侐。’《毛传》云:‘侐,清静也。’惠定宇曰:‘阒,坊本作閴,讹。唐石经、《五经文字》皆从门狊声。孟康注《汉书》曰:古阒字作闅字,从门中 。’”池按:阒,从门从犬目,会意,谓犬张目守门也。从 者,则张目持扑以守门也。守门则静,故训静。阋、窒、侐均借字。

208.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初六

琐—— ——惢

《释文》:“‘郑云:琐琐,小也。’马云:‘疲弊貌。’王肃云:‘细小貌。’”丁寿昌曰:“琐当作 ,《说文》‘ 从小贝’,故郑、王俱训为小。作琐者,假借字。”按:《说文》惢字下引《易》“旅琐琐”,“惢,心疑也,从三心”。惢、琐双声,许慎以为通假,心疑也,心疑则去而之他。俞樾《群经平议》引《说文》、《尔雅》等书,谓斯,折也,离也。

209.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 六二

次——茨 资——资斧(布)

《集解》:“虞翻曰:‘即,就;次,舍也。’”高亨谓次为茨之假,《说文》:“以茅苇盖屋也。”

《释文》:“怀其资,本或作‘怀其资斧’。”九四“怀其资斧”作资斧,是。高亨谓资斧乃资布之假。布,泉布也。

贞——贞吉

高亨曰:“贞下当有吉字,转写脱去。《象传》曰:‘得童仆贞,终无尤也。’正以无尤二字释吉字。‘得童仆,贞吉’与九三‘丧其童仆,贞厉’正相对为文也。”池按:以辞例推之,贞下应有吉字。

210.频巽吝 九三

频巽——频顣 频——颠——顮

《释文》本作“频顣”,不作频巽,疑“巽”因卦名而误。汉熹平石经频作颠。颠或本作顮,顮俗作滨。《诗·召旻》“不云自频”笺:“频当作滨。”顮误作颠。复六三“频复”,或作濒。郑作颦,与此同。

211.用拯马壮吉 初六

拯——騬——乘

《释文》:“拯,子夏作抍。”高亨谓借为騬,犗马也。余谓“拯”实即乘字。

吉——吉悔亡

《集解》本吉下有“悔亡”二字,引虞翻曰:“故拯马壮吉,悔亡之矣。”是李鼎祚据虞氏本。

212.涣奔其机悔亡 九二

涣奔——涣偾 机——朹(厩)

俞樾《群经平议》谓奔与贲通,贲读为偾,犹覆败也。高亨谓机当作朹。朹,簋之古文,借为厩,马厩也。此谓水流冲倒其马厩也。

213.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六四

丘——近

《释文》:“有丘,姚作有近。”池按:涣卦辞例,凡三言“涣其△”,两言“涣△其△”,此当作“涣其丘”。“有”或“其”之讹变。

214.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上九

涣其血去——涣其血血去

俞樾云:“疑血字下更有血字,当作‘涣其血,血去,逖出,无咎’。古人遇重文多省不书,但于字下加二画以识之,传写因夺去耳。‘血去逖出无咎’,犹小畜六四曰‘血去惕出无咎’也。上血字乃本字,下血字乃恤之假字。小畜《释文》曰:‘血,马云“当作恤,优也”。’得其意矣。”(《群经平议》一)池按:俞樾说有理,然小畜六四亦可句读为“有孚血,去,惕出”,与此“涣其血”正同。俞加血字亦通。

中孚

215.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中孚——忠孚——得俘

高亨谓中读为忠,引《书·仲虺之诰》及《孝经》之《释文》“中,本作忠”为证。闻一多谓“中孚”为得俘。

豚鱼——屯鲁

闻一多谓豚鱼读为屯鲁。豚通作屯,犹豚一作豘。鱼、鲁,古本同字。金文每言屯鲁,或连言,或分举。此曰“屯鲁吉”,犹《井人 钟》“得屯用鲁,永冬(终)于吉”也。

216.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六三

罢——疲——鼙(捭)

高亨谓罢借为疲,劳也。闻一多谓罢读为鼙,罢、卑二声通,《后汉书·马融传》注引《字书》曰:摆亦捭字也。鼓谓击鼓,鼙亦谓击鼙;盖鼙之言捭也,《说文》曰:“捭,两手击也。”鼓与鼙,泣与歌,连类对举。此盖言奏凯之事,得敌犹言执俘,鼓鼙即《周礼》眡瞭所谓“鼜恺献”。泣歌者,敌囚也。或鼓鼙而喜,或歌泣而悲,胜败分而哀乐异也。

既济

217.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初九

轮——纶

高亨谓轮借为纶,《文选·西征赋》“徒观其鼓枻回轮”,李注:“轮或为纶。”《说文》:“纶,青丝绶也。”以丝作绳,用以佩玉佩印,曰绶曰纶,而带之垂穗亦曰纶。“曳其纶”,即曳其带之垂穗也。

218.繻有衣袽终日戒 六四

繻——濡—— ——襦——需 袽——茹——䋈

王注:“繻,宜曰濡。”《释文》:“繻,子夏作 。薛云:‘古本作襦。’”虞作襦。《说文》于繻下引《易》作“繻有衣”,于䋈下引作“需有衣䋈”,盖以需为襦,原本作需,故有异文。王引之《经义述闻》云:“襦,㬮衣也(㬮,温也),所以御寒也。有之言,或也,衣读‘衣敝缊袍’之衣。衣袽,谓著败坏之襦也。”高亨谓繻借为濡,袽当作䋈(絮同),“濡有衣䋈”者,水渍于衣䋈,指冬日渡水而言也。《释文》:“袽,子夏作茹。”茹,借字。

未济

219.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小狐汔济——狐涉水

《史记·春申君传》引《易》曰:“狐涉水,濡其尾。”当即引未济卦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