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经传写,每多讹异。训诂家理解不同,又往往以意改窜。即或不改,而解释既异,则字形虽然不变,字义是变了。《易》文古简,词多假借,说解分歧,势所必然。《经典释文》引郑玄之说谓:“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于兹遂生矣。”(《释文·序录·条例》)实际上还不只假借和乡音的关系,说解者根据自己的思想意识去理解,当然彼此之间就不一样了。今本《周易》,王弼所传,据《释文》所录,王弼前后各家的本子和注解,跟王注不同的地方很多。王注固不能作为解《易》的根据,各家注本实有互相参照之必要。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集录汉至唐各家之说,给我们研究以不少方便。拙著《周易通义》就各家注解加以抉摘,或标己见,然去取之间是否有当,则未敢必。因以《释文》为主,并略及以后各家之异说,作《周易校释》附于卷后,既以示所本,也以资比较。《释文》所据有六十多家之说,至为宏富。李鼎祚《周易集解》以虞翻为主,所录不多,然亦有《释文》所不详的,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