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时数〕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骨伤科学的基础理论。

2.了解机能解剖学说这一概念的内涵。

3.熟悉与运用气血学说、肾主骨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指导骨伤科学。

骨伤科是中医学的一门专科,其基础理论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骨伤科的基础理论,是有关骨、关节、筋、肌肉的结构、形态、生理和病理的理论。现根据历代文献的论述,结合现代临床实际,介绍中医对人体结构、生理的认识方法,以及论述骨、关节、筋、肌肉生理、病因、病理的机能解剖学说、气血学说、肾主骨学说,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

一、机能解剖学说

人体机能解剖学,是从形态与机能相互制约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机能的角度来阐述人及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的一门科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人体解剖学本来是一门形态学,机能解剖学就是把形态与机能结合起来讨论的新兴学科。

骨伤科的临证医学与解剖学理论十分密切,但骨伤科解剖学的观点,是机能的解剖观,无论在骨折的整复方面,还是对筋、骨缝损伤治疗方面,都是在机能解剖观指导下进行的。这个科学观点,来源于中医传统的天人相应生化观、整体观和体相观。

(一)天人相应生化观 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天人相应生化观,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与天体运动:古人认为地球和天体是悬浮于太虚即天空之中,其运动变化都是气的作用。人身只有适应了天体运动变化规律才能得以生存和繁衍,否则就会引起疾病甚至夭亡。即《素问•四气调神论》所谓:“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络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2.人与地理环境:人不仅要适应天体运动的气候变化,还要适应地理环境之不同。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特别指出不同水土的人迁居不同地理环境而引起病变,称为“不伏水土”。

3.人与其它动物:人类和其他生物也是一个统一整体。这个整体的生化规律是阴阳、五行的规律。《素问•气交变大论》和《素问•五常政大论》将一些动物如犬、马、牛和人类按五行、五畜和人的五脏归类分属,认为都是天地阴阳生化的同类生物。《神农本草经》介绍不少动物作为药物治病,即是取其同类相助的。

4.天人相应生化观的人体结构:人必须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化,不仅在生理病理上,而且人体的结构也是与自然环境统一的。所以,中医对人体结构在数字上与观察天体运动及至地理环境的数字相参用。如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四肢九窍,以及骨骼也以三百六十天应之。

5.生物节律:运用生物节律的理论去认识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文献中有关这方面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异远真人《跌损妙方》提出任督脉气在十二个穴道按十二时辰流注的理论,并具体运用到骨伤科辨证论治方面,成为点穴治伤的理论依据。后世发展成“子午流注”的理论也是十二经气血流注是按十二时辰次序循行的应用。

(二)整体观 整体观,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就是从整体观去认识的。如果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去总结中医的整体观,实际是一种系统论的方法和控制论中的类比法。

1.系统观:中医的系统,则是从整体出发,按照人体机构内在联系、属性和机体功能分系统。从属性和关系分:阴阳系统、五行系统;从结构生理功能分:脏象系统、经络系统;从病理分:卫气营血系统,从病因病理分:六淫系统、七情系统、六经系统、八纲辨证系统和三焦系统。各系统之间,等级结构十分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结构,组成了纵向结构,并按照同级原则和类比原则组成了横向结构,此种结构再组成另一系统,使人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类比法,中医对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解释,是从人体的机能出发,采用自然界或日常生活的现象,作为人体的生理或病理变化的同构系统。通过这些同构系统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规律。例如,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又把人体内脏的结构、生理功能和国家政府职官类比为同构系统,进一步阐明脏腑功能,阐明人体的整体观。

(三)体相观 从人体的机能形态(包括神色)出发,认识人体的内部结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是中医认识人体的方法之一。

从体相去认识人体,在现代临床中还广泛运用。诸如眼、耳、舌象诊断,形体、色泽、脉象等等诊断方法,是中医诊法之一。在骨伤科方面,从肢体动态、外形、色泽、骨性标志、线条、皮肤瘀斑、肌肉的萎缩与否、关节功能活动度等诊断损伤程度;在治疗上也从体相恢复情况,以察知治疗效果。

(四)机能解剖观对骨、关节、筋、肌和脉的认识 骨伤科主要研究人体骨、关节、筋和肌肉所组成运动系统的伤病。中医对骨、关节、筋、肌肉和脉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大体认识基本上是从机能解剖观出发的。例如对骨的生理功能,《内经》指出为“骨为干”、“骨属屈伸”。对关节的认识,《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筋者,皆属于节”。对筋、肌肉的认识,《灵枢•经脉》描述为“筋为刚”、“肉为墙”。

综上所述,从天人相应生化观、整体观和体相观出发认识人体,是中医在解剖生理学方面的观点。这些观点,也是现代机能解剖学的主要观点。虽然在某些方面是朴素的、原始的,但是,其认识方法是科学的。特别是在这些理论观点中,包含了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现论的萌芽。正如机能解剖学是研究人体解剖学的发展方向一样,中医传统的机能解剖观,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科学意义。

二、气血学说

气血学说是介绍精、气、血、津液相互的生化关系及其与脏、骨、筋、肌、脉生理病理方面的理论。

(一)精、气、血和津液

1.精化气:精是一切生命最基本的物质。有精,则有生命基础,通过生命活动,精可得以充实,并促使生命发育以及繁殖。在人体内肾主藏精,五脏六腑的精,都藏于肾。《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精来源于气,也可以化生气。《管子•内业篇》,“精也者,气之精竟也”。精能化生气,即是元气。元气贮藏于肾,为气的根本。所以《难经•八难》说:“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问动气也”。

2.气主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布输,津液的生成、布输和排泄,都是气的推动作用。

气在入体内的运动称为“气机”,其运动形式分为升、降、出、入。气机在体内必须维持平衡协调。“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素问•经脉别论》)如果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去了平衡协调,谓之气机紊乱。气是人体各部位生理活动的动力,气机失调,则各种病变都可发生。

3.血主濡:血是人体的营养、滋润的物质。气的动力作用,必须有血为基础物质才得以维持。人体各脏腑、经脉、四肢赖血以濡养,才能有正常的生理功能,才能精神充沛。人的生命活动表现,即神气,是以气血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正如《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4.津润肌、液注骨: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由脾胃运化而产生。其精微部份,随气血运行全身的称为津,不能运行而注于骨髓、关节、脏腑、孔窍之间的为液。

津随卫气运行体表,主营养润泽肌肉,膜理皮肤;液注于关节间、脑髓和脏器,起营养、润泽、补益作用。

津和液的布输也是以气化的推动。津在气化作用下,为防御外邪或适应天时环境而调节体温可变成汗。液在气化作用下,可转化为骨髓、脑髓、关节液以及脏腑和五官的液。津液通过气化作用,也可变成血液,液的废用部分也是通过气化作用而排出体外。

(二)气血与肺、心、肝、脾和筋骨

气和血是营养脏腑的,而气和血的来源及功能是受脏腑调节的。特别是肺、心、肝、脾等脏,《内经》有肺主气、心主血、肺藏血、脾统血的论述,筋骨是靠气血濡养的。

1.肺主气:肺主气,不仅是司呼吸之气,还主统协全身之气。

呼吸之气,是肺所司,而水谷之气即营气,也是经过肺的气化作用变化为血。水谷精气与呼吸之气合为宗气以司呼吸及运行血脉。经肺的作用和后天之气(宗气、营气)化生为真气,又称正气。而在后天之气中,肺呼吸的大自然之气是人体内气的主要来源。也可以说,气的来源补给靠肺。通过经脉的作用使真气不断发展而元气也从中壮健。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全身之气皆由肺来调节。气在人体运动的中心枢纽是在肺。肺主治节,也即气的出、入、升、降是由肺治理调节的。肺的宣发功能和升降功能,就是指对气的出入升降治节功能。这一生理功能是:一方面由肺所司的呼吸之气,来滋养和推动体内的气,一方面肺通过“朝百脉”,与体内各部份组织的联系而起调节作用。

2.心主血:《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指血在脉中依赖心脏的搏动而运行布输全身,以发挥其滋养作用。血脉也是心所主,《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指心对血脉的统属和调节作用。血脉又称经脉,是血之府,也就是说,所有的血脉皆通于心,受心统协而搏动。所以,血在血脉中流动,是通过心脏搏动传导于血脉到络脉、孙络而输送全身并循环不息的。

3.肝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因为肝是主疏泄的。所谓疏,指调节气机的升降运动,泄,是指升发。所以,肝需贮藏一定的阴血来制约肝阳的升腾以免过亢,以保证肝调节气机的功能。

肝藏血,体现在肝对人类全身血液的调节作用,在正常生理活动情况下,肝可依各脏腑器官及四肢活动需要调节血流量。当活动静止时,又归藏于肝。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有“故人卧血归于肝”之说。而肝对血的调节,也是赖其疏泄气机的功能来完成的。因此可以说,所谓肝藏血,实质是对血的调节作用。

4.脾统血:血的生化之源,来自脾胃运化水谷之精气。因此,脾气旺盛则血盛;脾气弱则血弱。脾对血有统摄、控制作用。血在血脉中运行,首先要赖气的推动和固摄。而气的物质基础来源于血,血来源于脾,所以血在血脉中的流量实际上是受脾所统制的。

总而言之,心主血,是对血液流动的推动作用,肝藏血,是对血液布输的调节作用;脾统血,是对血液的化生、统摄以及对血液流动的控制作用。

5.气血与筋骨:《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可见,筋骨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依靠气血濡养的。如果气血一旦衰弱,或因局部郁滞,气血运行不至其所,筋、骨都会产生病变。

筋和骨损伤后,需要气血供养才能再生。“便生气血,以接骨耳”(《理伤续断方》),说明了骨的再生,必须使气血旺盛。在筋、骨的再生修复过程中,不仅需要全身气血旺盛,局部的血脉也必须通畅,以保证气血能运行供养损伤的局部。因此,在治疗上必须使局部的血脉流通,要祛除瘀血。所以《疡医大全》有“瘀不去则骨不能接,瘀去新骨生”之论。筋和骨生理上依靠气血濡养,病理上的改变也往往是气血的紊乱。因而,对筋和骨创伤疾病的治疗,都是以调治气血为核心的。

三、肾主骨学说

(一)肾生髓长骨 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水。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是精,包括先天的精和后天的精,都贮藏于肾,并受肾调节。人体吸收水谷的水份也是由肾调节的。水份经肾,其精微的化生为津液,布输全身,其多余的经肾下注膀胱而排出体外。这是肾对人体生命物质的二大生化功能。《内经》指出肾不仅藏精主水,还生髓养骨这一功能,主要是由精和液完成的。

1.精生髓长骨:肾生髓长骨,是通过肾对精的调节起作用的。肾所藏的精,是先天之精,是主生长,繁殖。人类胚胎的形成,是生命之精的作用,有了生命之精,开始发育骨髓、脑髓,然后发育成骨骼、筋、肌肉、皮肤、毛发等。可见肾精既是人体生长、生殖的物质,也是生长发育骨髓的物质。骨髓发育,才能生长骨骼。而且由于肾精所化的气(卫气),是人体的抗病能力,因而骨的抗病能力也是肾精充养的。人体的骨骼生长发育是受肾精支配,其衰老退化也是受肾精调节的。人到了壮年肾精发展也到了高峰,四十岁以后,肾精逐渐衰减,骨髓也逐渐虚减,骨骼也逐步退化而衰老。

2.液养骨:前已论及,津液是生养骨髓,滋养骨骼的。而液对骨髓、骨骼的生养,需通过肾的作用。如果肾失去对水液的调节功能,津液不化,则骨髓失去液的滋养生长,骨骼就发生病变。故《素问•金匮真言论》有:“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甚至骨也”。

肾主骨,是通过肾精对骨髓的生长,肾调节的水液对骨髓的滋养而生长、滋养骨骼。骨的生长、发育、强弱和退化与肾的功能息息相关。骨的生理、病理直接受到肾的主宰。

现代的研究表明,肾上腺分泌的激素有生长激素和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激素,有调节体内水、电解质平衡。肾上腺髓质可产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激素,是人体免疫功能。在对骨的修复研究也可知骨的生长修复与肾上腺所分泌的激素关系十分密切,有关这方面内容,与肾主骨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最近研究认为肾脏是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器官,它通过作用于干细胞的核酸代谢诱发血红蛋白合成并控制骨髓输送时间,直接调节骨髓中红细胞的生成。这些研究发现,都从微细观察中丰富发展了肾生髓主骨的理论。

3.肾气充实则骨有生气:《内经》在论述肾主骨的有关篇章中,都已阐明了肾气不足,则骨骼失养而发生病变。根据这一理论,后代医家在治疗创伤及骨病时,都运用补肾的方药。说明骨折的愈合,需肾精气滋养,肾气实,则骨骼有修复的功能。

对骨的病变如痹、痿、疽等,历代医家都进行辨证治疗。其中最重要的治法就是要调补肾气。指出“肾实则骨有生,疽不附骨矣。”阐明了肾气不仅是骨骼生长修复的能源,也是骨骼抗病能力的来源。

(二)腰为肾之府和肾主腰脚 不仅肾脏是附养于腰,而且与肾相表里的膀胱,所主生殖功能的器官(如女子胞等)也附养于腰。肾精所生的髓,所主的骨也是腰的组成部份。所以,《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

肾主藏精,生髓养骨。肾精不足,“骨为干”的支撑力也减弱,首先影响到作为躯干中枢的腰力减弱而产生病变。肾精是主生殖功能的,生殖器官的病变,影响到肾,也影响到腰。总之,肾气平衡与否,肾精是否亏损,都反映到腰的生理、病理,而腰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往往与肾关系密切。历代医家在论述腰痛时都认为“如无外邪,则椎肾虚而已”。(《医学心悟•卷六》)“肾气一虚,腰必痛矣”(《古今医鉴》)。

《内经》从经络循环以及经筋的行走阐述了腰与下肢的关系,也论述肾精不足,则会出现腰痛下肢痿厥,指出肾精对腰脊及下肢的滋养作用。这些作用,是通过肾精对脊髓的滋养关系以及腰脊通过经筋与下肢的联系,说明肾精对下肢的生理、病理上的关系。另一方面,腰是承受下肢的。可以说,腰是下肢运动力的中心。所以,腰的病变,必然影响到下肢。《诸病源候论•腰痛不得俛仰候》说:“肾主腰脚”,就是指这方面的认识。

四、经络、气功学说

(一)经络及其作用 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纵行的干线,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罗网维络,无处不至。如此,将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筋、骨、皮肉等组织密切联系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

经络主要组成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等。经络在生理上通过经气的运行,联系内外上下,输布气血津液,调节机体的内外平衡,传递信息,抗御外邪。在病理上也是脏腑器官病变反应的途径,相互传变的途径。因此,通过经络的变化,可以诊察相关脏腑器官的病变。通过调整经络气机,也可以调整相应的脏脏器官的平衡协调,而达调和气血,抗邪治病的目的。

经络与筋、骨、肌肉和血脉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某一部位发生病变,通过调整与其相关联的经络穴位,就能调节内在的不衡达到协调一致。

(二)经气运行和气功

1.经气运行:气在人体的布输,除了血脉运送之外,主要是通过经络输送。经络之气运行又称“流注”,它是有一定规律的。如十二经脉的运行,任督脉的运行,都是有时间节律。寅时自手太阴肺经开始,卯时注于手阳明大肠经,辰时注于足阳明胃经,巳时注于足太阴脾经,午时注于手少阴心经,未时注于手太阳小肠经,申时注于足太阳膀胱经,酉时注于足少阴肾经,戌时注于手厥阴心包经,亥时注于手少阳三焦经,子时注于足少阳胆经,丑时注于足厥阴肝经,寅时又从肺经开始,周而复始。其中任脉和督脉又构成一个内在的循环途经,也即小周天“任督流注”。

经气运行主要是起调节功能。经气,实际上是一种信息载体,在经脉中形成信息流,并通过经和络对全身组织结构沟通信息。如果经气不足,或某一经络受阻,信息流通不畅,就会产生病变。而且,某一脏气不足,通过经气的调整引起与其相关联的脏气也紊乱。例如肺气不是,就相应引起大肠气机不畅而出现病变。

经气运行的规律与大自然变化规律,是相一致的,是人体的生物钟。根据这个规律,为调整经气运行的协调平衡,提供了时间和部位的准确性。因此,有子午流注及骨伤科的理论和诊疗方法。

由于经络与筋、骨、肌肉的密切关系。所以,在骨伤科临床上,某部位的病变,就可以依据经气运行的规律及其信息流的表现,进行诊断及治疗。

临床上,运用经气运行的原理进行治疗,有针灸、点穴的调整疗法,有用按摩推拿的经络调整法。

2.气功:由于经气在人体内是运行不息的,即营养机体的。因而,历代医家都很重视保养气,运用气的能动性和能量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气的能动性及其来源,主要是呼吸运动及通过呼吸吸进大自然之气。呼吸运动是气的新陈代谢过程。所以,利用气的功能防病治病,主要方法是呼吸吐纳,以及随呼吸吐纳进行肢体、神志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调整体内气的运行,达到调整机体的内平衡以提高抗病能力。历代称这种运动有:吐纳行气、导引、玄功、静坐、修道、参禅、定功、性功、内功、养生法、静坐法、止观法、六妙门、性中性、大圆满、大手印、真气运解法、移精变气法、大周天、小周天等。因其法而名,因其果而名各异。然其实质皆为一,近代人统此称为“气功”。

气功虽名目繁多,却都是用内向性锻炼法。也就是通过控制思维意念活动,主动运用自我意识的内向性,结合控制呼吸运动即调息,进行锻炼的。

意念活动是人脑的信息活动。这种信息一旦传到效应器官后,就会引起相应的生理活动。气功一方面利用定性定位活动肢体,呼吸吐纳的自控;一方面依靠意念的定向性或定位性自我锻炼的信号,诱导入静。这样,充分运用了“形、气、神”的统一性。通过意念活动与运行内气而治疗疾病。

气功原理研究目前正广泛进行,虽尚无定论,但多数学者认为是自我调节疗法。气功训练入静时,基础代谢明显降低,体内生化系统稳定性加强,交感神经反应性降低,肢体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肺的调整功能和贮能加强,消化系统功能得到加强。

在骨伤科方面,气功疗法自古就广泛应用。如古代的华佗五禽戏,现代的内功导引、经穴气功、小周天等。

五、病因病机学说

(一)病因与发病 研究病因,是为正确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尤其是中医治病,是要审因论治的。在骨伤病中,致病原因主要有创伤、劳损、六淫外邪和七情内伤以及瘀血为患等。

1.创伤:创伤是受到外力打击(包括器具伤害),导致机体损伤,使机体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组织结构缺如或中断,生理功能失常所引起的一系列症候。创伤轻者,有皮肉损伤而肿痛;重者有皮肉开裂破损出血或筋断骨折,关节脱位;更严重的有内脏损害,或出血过多而亡血;严重的脏器损害危及生命。创伤是暴力引起机体损伤,暴力可因大小及方式方向不同而异,但总的可分为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两大类。就起因而言,则有以下三种:

(1)挤压伤:指机体受到重物的挤压致伤,又称磕伤、压伤。这种损伤其受伤程度,一方面决定于挤压伤的重量,重量越大,损伤越重。另一方面,决定于挤压物与身体接触的面积,面积小,受伤范围小;面积大,受伤范围也大。挤压伤还有一种情况,即挤压物是运动物,如转动的车轮等。这种挤压伤或合并有冲挤伤,其损伤程度比单纯的重物挤压还要严重。

(2)冲撞伤:指身体受到暴力冲击撞伤,或称碰撞、跌扑。其特点是身体在运动状况下受伤。这种损伤,其受伤程度不仅要看冲撞物(包括身体自身)的重量,还要看速度、距离、冲撞伤是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同时致伤,因此,受伤范围较广。轻者,肌肉筋脉受冲撞损伤出血肿痛;重者骨折、脱位且合并较广泛的肌肉筋脉损伤;更严重的合并颅脑、内脏损伤。

(3)击杀伤:指武器击杀,如刀、剑、枪弹、炮弹等杀伤。这种损伤,多为开放性损伤,损伤部位可有骨折,或颅脑、内损伤。由于损伤多为开放,所以失血较多,可因亡血而致死亡。如为棍棒或拳击伤,其性质与冲撞伤、挤压伤类似。

以上的分类,是从受伤性质而言。但创伤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随着人们社会活动的多样化,而有各种各样的创伤,如交通事故、工业生产事故、农业生产事故、战争创伤和体育运动损伤等,以及声、热、电、化学、原子放射等创伤。概而言之,在判断创伤的程度时,务必了解清楚暴力的大小、性质和方向、身体受伤时的体位、受伤部位,再结合局部和整体受伤后的症状体征,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这是骨伤科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一个重要内容。

2.劳损:人的生命在于活动,活动是生命的象征。但是,超越生理能力的活动(运动、劳动),会导致机体组织和气血的急、慢性损伤。此外,机体长期不活动,违背了生理功能,也可导致慢性损伤。

劳损致病特点,多为由轻及重,由表及里,由筋及骨、关节,由气血而及脏腑。或虽因一时闪挫致急性损伤,而闪挫外力仅为诱因,其内因是劳损。所以,闪挫虽治,但劳损未愈,导致病势缠绵,反复发作。或因劳损,局部气血不足,或劳损瘀血内停,经脉受阻而失养,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而成痹证,或其它骨、关节病变。劳损发病可累及脏腑,尤以肾为明显。《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有:“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之论。

劳损不仅损伤筋骨,还可损伤气血,或因血络受伤出血形成血瘀。《素问•宣明五气篇》也指出:“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为五劳所伤”。

劳损发病的另一特点,在运动系统来说,多好发于人体活动多的部位。而好发的部位,取决于各人的职业特点。如运动员、工人、农民的四肢、腰骶部,脑力劳动者的颈椎和上肢部等多劳损发病。

3.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人类的生存繁衍,必须与这六种气候相适应。反之,一是人体内变化而不适应,一是这六种气候太过而伤及人体。凡引起人体致病的六种气候,称之为“六淫”。

六淫为病有共同之处,与季节和地理环境有关。六淫多合邪致病并可相互转化,六淫发病多从表入里,六气可以内生。此外,还各有其特点,在致骨伤病方面,可概括为:风邪性动,凝血麻痹;寒邪伤肾,疼痛收引;湿邪伤肉,肿胀不仁;火热劫血,腐肉为脓。

六淫致病的途径一般是由表入里。即先由皮肉筋脉受邪,才传致脏腑。《素问•痹论》有“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之说。

4.七情: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有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这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但是,这七种情志中任何一种太过,则会引起病变。七情致病,一是因郁致病,即情绪郁结不得舒畅。不同的情志变化,影响各个脏腑的功能。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等。一是因病致郁,即与情志相关的脏腑病变,引起情志郁结,导致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气血紊乱而发生病变。

在骨伤科疾病中,内伤与七情变化的关系密切。在一些慢性的骨、关节痹痛证中,如果情志郁结,则内耗气血,加重局部的病情。在创伤骨折及各类骨、关节疾病患者中,意志坚强者,有利于创伤修复和疾病的好转,如意志薄弱,忧虑过度,则加重气血内耗,病情不易好转。因此,精神调治,既可防病,也可使病体易于恢复健康。

5.瘀血:瘀血又称恶血、败血,是人体内血液停积。瘀血实则是气血的病理变化,在体内是潜在的致病因子。在发病过程中,可因瘀血大小,瘀阻的部位不同,而致病不致病或致病后轻重有异。瘀血产生的原因,有外伤出血之后(离经之血便是瘀),气虚气滞或血寒、血热,以及七情抑郁,起居饮食失常导致气机不畅,气不行则血不流而成瘀血。

瘀血致病主要是阻滞经脉,导致局部气血不通而失养,引起经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的病变。瘀积日久,可出现寒、热变化等证候,其临床症状以疼痛为主,严重的合并内出血或变生他病。

骨伤致病因素都可以导致瘀血,很多伤病也是瘀血继发。瘀血发生后,即阻滞经络筋脉之气机,气血不得运行,引起组织失养发生病变。《理伤续断方》指出:“腹有瘀血,灌注四肢,烦满不安,痈疽发背,筋肉坏烂,诸般风疾,左瘫右痪,手足顽麻。”可见,骨伤病诸多症状体征的发生,都是瘀血导致。

现代对瘀血本质的研究,了解到瘀血是一个血液循环的病理变化。瘀血可引起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缓慢,血液呈粘、凝聚状态,使血流动减弱、减少或减慢。因血瘀受累的组织细胞出现炎症、水肿、糜烂、坏死、硬化或增生等继发性改变,结缔组织代谢异常,免疫功能紊乱等病理改变。

(二)病机 创伤疾病发生后,致病因素的性质与患病机体的性质,发生一系列邪正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即疾病发展与变化的机理。虽然千变万化,但基本上是邪正的盛衰,阴阳的平衡,升降出入的协调,以及气血、经络、脏腑的功能等病机变化规律。在这些基本规律中,骨伤病的病机变化还有以下的特点:

1.亡血耗气:创伤发生后,无论有否开放伤口,均可导致血脉破裂出血,导致机体失去血液营养而危及生命。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相辅相成,互相依附。气主动,血主濡,同流于血脉之中。而且气来源于血,血脉破裂出血,气亦同时耗散,气的来源也丧失。因此,亡血也同时耗散元气。

血液是靠脾胃吸收水谷精微,从津液生化而来。且血与津液同时运行于脉中,如果失血,津液也丧失。因此,在治疗上,补充津液,也是补充血液。然而,津液生化血液必须靠正常的脏腑功能,正常的脏腑功能首先靠元气维持。所以,在抢救亡血患者时,保存元气至关重要。正如《医贯》所指出的:“有形之血不能促生,几微之气,所当急固”。在调治失血后各种症候时,针对亡血耗气、气血两虚的病机,治血必须理气,补血必须补气,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2.气伤痛,形伤肿:创伤后出现的肿痛症状,是气受伤和形体受伤的病理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是形伤气也。”人体受到创伤打击后,经络血脉挫伤,气运行不畅,经络筋脉阻滞,而人体的感觉,是靠筋脉传输的。经络筋脉气机阻格,不通则疼痛。所以,张子和有“诸痛皆生于气也”之论。如果形体组织受伤,特别是血脉受伤,则引起出血,内出血渗于肌肉腠理之间,形成瘀血而致局部肿胀。《理伤续断方》指出;“凡肿是血作。”都说明创伤致血脉的形态组织受伤而出血,形成瘀血。瘀血又破坏了肌肉腠理筋脉的形态组织,出现肿胀。所以说:“形伤肿”。

气受伤,局部阻滞,营卫不行,气机闭塞,瘀血形成。“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瘀血为有形之物,瘀血形成,局部组织必然肿胀。所以说,先痛而后肿者,为气伤形。如果形体组织受伤内出血,离经之血便是瘀,血瘀则气滞。所以,因内出血的血瘀造成的肿胀,必然继发气机受阻而出现疼痛。故说:“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3.外有所伤内有所损:《内经》指出人体外部的损伤(包括劳损筋骨),可引起内脏的损伤而致病变。《素问•刺要论》论述针刺深浅要有度时,认为“皮伤则内动肺”,“肉伤则内动脾”,“脉伤则內动心”,“筋伤则内动肝”和“骨伤则内动肾”。阐途了体表部位受伤,可导致内脏的损害。

《内经》是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整体观、系统论观点出发,论述了外有所伤内有所损。由于经络是循行于体表而内连于五脏六腑,以运行气血,传递信息。体表受伤,必伤及气血。气血受伤,其对脏腑的滋养功能也减退,而脏腑失养,即发生病变。而且,气血受伤的最主要病理改变是形成瘀血。瘀血形成,气机受阻,脏腑的功能也因气血瘀滞而受到损害。《正体类要•序》中“且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正说明了这一机理。

4.恶血归于肝:恶血即瘀血、凝血。创伤可导致瘀血。劳损、外邪六淫、内伤七情均可导致瘀血内生。

《内经》论及:“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指外伤跌堕,内伤情志的恐惧,都易引起肝的病变。跌堕外伤瘀血、恐惊所致气机紊乱,造成气滞血瘀,已在一定程度说明恶血归于肝。李东垣进一步指出:“恶血必归于肝,不论何经之伤,必留于胁下”(《医学发明•卷三》)。

恶血归于肝,是指凡瘀血为患都与肝的功能有关,都影响到肝的功能。在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中,肝是主升发宣泄疏达的。《素问•脏气法时论》:“肝欲散”。凡瘀血而气滞,气滞气机不畅,直接影响到肝对气机的升发功能,影响到肝欲散的生理持点。

肝是藏血的,即对人体血液的调节作用。当某一部位的瘀血停积,其气血流行必不通畅,肝就要起调节作用。所以,瘀血必影响到肝的功能。

十二经的气血流注都与肝经有关联。即某一经脉有瘀阻,最终随十二经的气血流注,而反映到肝脏。所以说,“不论何经之伤,必留于胁下”。

对瘀血的治疗,必须先理气,使气行血活。而理气,主要是理肝,使肝在气机的升降出入中,恢复其升发、宣泄的功能。所以说,恶血归肝,实际是气机升降失调后引起恶血内生,或恶血导致气机紊乱。无论诱发或继发恶血,都与肝有关。

5.瘀去新骨生:骨骼的生长和修复是靠气血滋养的。其生理过程,一方面是津液滋养骨髓,骨髓生长骨骼;另一面是精生髓长骨。精来源于气血,精生髓长。因此,骨折后的骨骼再生,需靠气血滋养以促进其生长。所以蔺道人治骨折主张“便生血气,以接骨耳。”骨折后局部瘀血,阻碍了血脉输送气血津液到骨折的局部,因此,要使骨折能再生,不仅要调补气血,还必须首先解除血脉运行的障碍——瘀血。只有使血脉渗透到骨折端部位,以输送气血津液,骨髓、骨骼方能再生。因此,蔺道人治骨折主张用能“生气血,通经络”的药物以“壮筋骨”。他在论治伤损中主张首先活血化瘀。蔺道人对骨折治疗的外固定方法,不包括上、下关节的局部固定法,且强调固定后“要时时转动使活”。用意是使局部得到运动而起活血化瘀、疏通经脉的作用。这种治疗观点和方法,是骨伤科对骨折治疗的主要观点和方法。

瘀去新骨生,是骨折修复中的病理生理过程,也是骨折发生后其病理变化的规律。如果局部瘀血不除,血脉不通,骨折不仅不能修复,且“瘀血留滞,外肿内痛,肢节痛”。(《理伤续断方》)。如果瘀血已除,则新鲜血脉得以渗透骨断端,气血津液也赖血脉输送到局部,骨折修复所需物质得到供应,新骨才能生长。因此说:“瘀不去则骨不能接”、“瘀去新骨生”,是中医骨伤科对骨折愈合的认识,是有关骨折主要生理病理理论。

现代对骨折愈合的研究也表明,成骨细胞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骨折局部的钙磷代谢需靠血液运行来完成。骨折断端的修复,在组织形态学观察也首先是毛细血管的渗透。血运的恢复后才开始其一系列的长骨过程的。因此,瘀去新骨生是科学的骨折修复理论的观点。

6.热化脓积微成瘤:《内经》论述肿痛、痈疮的发病机理,指出是血瘀和火热之邪交结引起。《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阐明了外邪侵犯引起血凝气滞及疼痛的病理过程。六气可以内生,寒积日久不仅引起凝血,还可以化热。瘀热相搏,瘀滞加重,肌肉筋脉失去营养而腐坏成脓。《灵枢•刺节真邪》谓:“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及,发于筋溜(瘤)。……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阐明了化脓性疾病发病的机理,即瘀热内结而化脓成痈;瘀结日久,气血津液运行受阻,外邪侵犯,络成肿瘤。这种病理变化过程,是从微小的瘀积开始的。所以《灵枢•玉版》指出:“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所生也。”

概而言之,痈疽肿瘤的病机核心,也是瘀血为患。瘀血可因外伤或内损形成,从微小的“积微”开始,反复的外邪感染,加重瘀积,至变生痈或疽或肿瘤等疾病。

7.肾虚骨病:肾藏精,生髓养骨。肾虚,肾精不足,骨和髓失养,就会发生骨病、骨痿。由于肾虚,骨失去精气的滋养,其抗病能力下降,易受外邪侵犯。外邪与气血相搏瘀结于中,则发生骨疽、骨瘤。《仙传外科集验方》谓:“所为骨疽,皆起于肾毒,亦以其根于此也。……肾实则骨有生气,疽不附骨矣。”薛己也认为骨瘤形成是“劳伤肾水,不能荣骨而为肿也。”都是说明骨病骨瘤的病理变化根源在于肾虚。

肾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人的衰老也是肾精的虚减,老年肾虚骨也病。因此,老年人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骨病表现病因虽多,但病理核心是肾虚,精不足以养骨。

现代的研究发现,在慢性肾病中,由于缺乏1.25二羟维生素D~3~,常发生骨骼病变。如骨软化、骨质疏松、佝偻病、骨硬化、骨质衰弱、慢性纤维性骨炎等骨病。这些都说明肾虚骨病的道理。

复习思考题

1.机能解剖学说的概念是什么?它与解剖学有什么不同?

2.举例说明气血、肾主骨、经络理论对骨伤科的指导作用。

3.举例说明造成骨伤科疾患的病因与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