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名”,我以为应该改称“标题”,现在先按照旧说进行讨论。关于卦名,有几个问题:一、八卦是否单名?不标卦名的是否传抄的偶缺?二、卦名跟卦辞连读呢,还是独立的?三、卦名意义和卦名跟卦爻辞组织的关系怎样?
一、八卦是否单名?不标卦名的是否传抄的偶缺?
八卦是基本卦,一般都作单词,而坎卦辞独说“习坎”。有人说,这上面少了个“坎”字,传抄偶缺;又有说,涉爻辞而误,多了个“习”字。《正义》说:“习,重也,谓上下俱坎。”又艮卦“艮其背不获其身“为句,也说是缺“艮”字。他如“同人于野”、“履虎尾”、“否之匪人”等都说是缺卦名。这种说法,都凭主观,不明《易》例。《彖》、《象》二传,均说“习坎”,并不说“坎”。《易纬稽览图》称“坎”,又称“习坎”,还没有统一。《易》以卜筮书,不在秦皇烧书之列,汉代有各家本子,刘向集今古文各本校对过,没说缺什么卦名。纵使别卦缺名,坎、艮为八卦之二,决不能缺。其实,《易》文力求简净,有“省文”例,可省则省,避免重复,标题也不例外。缺卦名的几个卦,都为了省文,不独立标出。又,《易》例,每卦的标题即卦名,除了很少的几个卦从内容标题,如乾、坤、大畜、小畜、大有等之外,都以卦中的爻辞最多见的词标题。这个“多见词”,有的和卦的内容总义有关,即内容和形式统一,八卦的震、兑是;有的跟卦的内容意义无关,如“需”为濡湿,而需卦讲行旅;“贲”训装饰,又借为奔,为豮,而贲卦讲婚姻。这是多见词和卦义无关的。不标卦名的同人、履、艮,都有多见词,而且形式内容统一。不标出卦名,是为了省文。“坎”,也有多见词,但单说坎则卦义不显。坎是坑穴。习坎,重坎;坑中又有坑。不是一个坑,故说“习坎”。但“习坎”不是重的坎卦,八卦都是重迭的,不能单独在坎卦说重“坎”,而其余七卦不说。故“习坎”是重的坎坑,而不是重的“坎”卦。“习坎”,从内容标题,卦名本来就叫“习坎”,如“同人”、“噬嗑”、“无妄”等,以复词标题。后来为了称谓方便,省称“坎”,并不是传抄缺卦名,也不是因涉爻辞而误加“习”字。“否”从内容取义,“泰”、“否”,是对立的组卦,标泰不标否。不标,为了省文,卦义自明,并不是缺了卦名。
二、卦名和卦辞连读还是独立的?
乾卦,《文言传》:“乾元者,始而亨者也。”“乾元”连读。《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也是“乾元”连读。《彖》于卦辞往往是卦名和下文连读的,如“至哉坤元”、“蒙亨,以亨行”、“谦亨,天道”、“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如此之类不少。凡是卦名下有“亨”的都连读。王弼注于“观。盥而不荐”解为“至荐简略,不足复观,故观盥而不观荐也”,是读“观盥”连下“不观荐”为句,又引孔子的话,“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作证。王肃甚至把“不荐”改为“观荐”(《释文》),擅改经文。王弼于卦辞多不注解,解也未对。如“萃。亨”注:“聚乃通也。”训萃为聚,又连读,均误。萃借为悴,卦名不连“亨”读。又注“困。亨”为“穷必通也”,连读,也误。旧注把卦名与下文连读,均误。例如,“旅。小亨。旅贞吉”。再说“旅贞”,可见头一个“旅”字是卦名,标题,概括全卦之义,而卦辞跟一条爻辞相近。标题独立,不连下文读。卦辞跟爻辞最大的分别在于,卦辞有时解释标题之义,尤其是题义是一词多义的,卦辞作了解释。如“蒙”有二义,用“童蒙”说明“蒙”的一义是愚蒙、蒙昧。“无妄”有二义,用“其匪正,有眚”,说明“妄”的一义是匪正,是妄乱。虽然有解题,但卦名是独立的,只是怕人误解,故加以说明。可惜作者虽然解释了,说《易》者还是不明白。如《彖传》:“‘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刚好相反,“童蒙”,贵族轻视奴隶(“童”),认为是愚蠢的,和贵族(“我”)对立。两个阶级,绝不会“志应”。《彖》把“其匪正,有眚”这个说明语跟“不利有攸往”筮辞混在一起,说“无妄之往,何之矣”,误解“无妄”为没有希望,一误再误。“妄”借为望,声通。“无妄”的另一义是无望,但望义是愿望,而不是希望,无望犹言不是意料所及,不是没有希望。“无妄之灾”,是天外飞来的灾祸;“无妄之疾”,是意想不到的病。不是没有希望的灾,也不是没有希望的疾。“无妄之疾,勿药有喜”,不用药即可病好,怎能说没有希望?经师于文字训诂上浅薄得可怜。
三、卦名意义和卦名(标题)跟卦爻辞的关系。
卦名意义的问题,是单纯的还是复杂的?即一词一义还是一词多义?古人以为一词一义;我们以为,有单义也有多义,应按各卦的内容分别解释。关于卦名跟卦爻辞组织的关系,古人以为完全有关,而且以一词一义来解释;我们以为多数有关,有少数和卦的内容无关。也不一定一词一义,有一些是多义词,用多义词为组织联系。兹举两个卦为例:
“蒙”,卦辞、爻辞都有“童蒙”。《正义》:“蒙者,微昧闇弱之名。”以童为儿童,蒙为蒙昧。说“发蒙”为“去蒙”,《象》甚至说“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包蒙”,王注:“童蒙所归,包而不距,则远近咸至。”“勿用取女”,《象》:“行不顺也。”“困蒙”,王注:“困于蒙昧,不能比贤以发其志。”又《象》:“童蒙之吉,顺以巽也。”“利用御寇,上下顺也。”总之,旧说以蒙昧之义贯串全卦,虽则还有的解不通,就不解了。“蒙”的确有蒙昧之义,卦辞的“童蒙”,即说明蒙昧义。但“童”不是儿童而是奴隶,即“刑人”。刑人,不是刑罚人,不是“正法”,而是受了刑的人,即奴隶。但蒙昧只是“蒙”的一义,另一义才是本训:“蒙”,从草从冢,草木丛生于冢土(高地)上。蒙卦以两义为组织。一词多义,故作者在卦辞说明其中的一义。这是《易》例。前人不明《易》有以多义词为组织之例,又不明卦辞有说明卦名之义的例,故胶执一义为说解。爻辞一面讲垦荒,即割草砍树,用本义;一面用蒙昧义,讲蒙昧的事。“发蒙”,发,伐,兼割草砍树说。“利用刑人”,用奴隶垦荒。要垦荒,只好把奴隶手脚的桎梏解开(“说”借为脱)。割了草,包捆起来。“困”,捆之本字,从木从囗(围,束)。“童蒙”、“击蒙”,砍伐树木。“童”借为撞(与卦辞之“童蒙”,辞同而义异,又是《易》例)。撞、击义同。这说的是垦荒事,用“蒙”的本义,草木丛生。与蒙昧无关。“蒙”是农业卦。农业生产,过定居生活,因而说到“纳妇吉,子克家”。“纳妇”,成家,从事生产。“纳妇吉”是正式婚姻。可是,有的蠢人却不用礼聘而抢掠女子,“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是劫夺婚。“勿用”,不利;“取”是夺取;“金夫”,武夫。抢掠者遇到武装者,连性命也丢了。这用蒙昧一义。农业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敌人抢掠粮食,故末了说:“不利为寇,利御寇。”反对抢掠,主张防御。防御是农业事,而抢掠则是愚蒙者,也结合了蒙昧之义。所以,蒙卦以草木丛生和蒙昧二义为组织,不是一义。
需卦,《彖传》:“需,须也。”旧注就以需待为卦的总义。因爻辞有“需于酒食”语,《象传》就说“君子以饮食宴乐”,《释文》也说“饮食之道”。但多数爻辞既和饮食连不上套,就是用需待之义也难贯通,旧注只好往爻位上凑,或在文字表面上耍花招,根本不知卦爻辞说的是什么。《彖》说“刚健而不陷”,“位乎天位,以正中也”。《象》说“衍在中”,“顺以听”,“以中正”,“虽不当位,未大失也”。是爻位说的一套,用“未失常”敷衍“利用恒”的辞义,用“自我致寇,敬慎不败”把“致寇至”妄加强解。王弼注:“能抑其进,以远险待时。”牵合爻位于需待。“近不逼难,远不后时,履健中以待其会。”也是牵合。“凡称血者,阴阳相伤者也。”胡说。其实,需是行旅之卦,“需”是濡的本字,湿也。需湿与行旅无关,仅取形式联系。《易》以多见词标题,是常用的组织法。这种标题,即所谓“卦名”,能跟卦的内容相应,形式和内容统一,最理想,如“讼”、“师”、“谦”、“临”等;也有跟内容无关,仅取形式联系,如“贲”、“井”、“丰”、“渐”等。统一的多,无关的少,“需”是其中一个无关的。“需”,从雨从而。“而”或是声旁,或是天字隶变。篆文天作 ,而作 ,形近。下雨,本义是濡湿,后代才借为须待之须。此不用须待义,而内容更不是“饮食之道”。前人不明卦的内容,又以声通之须训解,牵强附会,无一是处。需卦讲行旅,前半写途中所遇,在郊为雨淋湿,在沚(沙是沚之讹。沙或作 ;沚、 ,形近,故误作沙)为水所湿,在路上为泥泞污湿,甚至被寇盗抢劫了。后半写晚上投人家借宿。有些主人不欢迎,客人被打得满身血污跑出去(“需于血”,血不是阴阳相伤,而是被人打伤。“穴”是穴居,地下室、窑洞之类);但欢迎的多,“需于酒食”,主人以酒肉款待,客人喝醉了,为酒所湿。前后来了三位客人(“不速”,不召自来),主人一律殷勤招待(“敬之”)——这不是很清楚吗?须待之说,无中生有,扞格不通。
《易》卦多是以事类为组织的,一卦讲一类事,甚至是一件事,农业、行旅、商旅(二者往往相连)、战争、婚姻、家庭、政治、行为修养等。还有几个卦都是讲一类事的,如讲行旅、商旅的有需、随、复、睽、丰、旅六个卦,还有明夷的大半,蹇也以行旅为事例。这种以事类为组织的体系,古今还无人理解,或理解不多,只是孤立地就一条一条卦爻辞去分别解释。《易》文简净,如不明其组织体系,就很难理解。文字虽然显浅,即如蒙、需二卦,何尝有个艰深字眼?汉儒经师精于训诂,古今来多少博通之士,让我们后生小子望尘莫及,而他们却读不懂,解不通。原因很多,不明《周易》的组织体系,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有的卦名,如“师”、“同人”、“谦”、“临”、“观”、“复”、“家人”、“震”、“旅”等,事类易明,可是也难得解人,其他更不用说了。
卦名,我改称“标题”,或“卦题”。《左传》所载《易》筮,在每个卦名之下,必注上卦画。卦画和卦爻辞是两个系统,卦画为占筮揲蓍数策用,卦爻辞为占后事实的记录。以龟卜为比,卦画如同灼龟的裂纹,横直俯仰。卜字象裂纹,贞字从卜从贝,“贝”实是龟壳形,不是货贝之贝,有甲文可证。卦爻辞如同卜辞,所不同者,在于卦爻辞是经编者从旧筮辞编选而组织成有体系的、以类相从的一个一个的卦。旧筮辞本来也象卜辞,是孤立的,不相连系的。两种系统,两种意义。卦画为卦名,标题为标出全卦卦爻辞的意义而设。《连山》、《归藏》、《易繇阴阳卦》,都仿《周易》而作,都是六十四个卦,但“其繇辞则异”。繇辞是卦爻辞的本名,可见卦画与卦爻辞各成系统,卦画相同,卦爻辞则各书不同。卦画用来占筮,可以照搬,繇辞就不能照抄,照抄就不能成为新占书了。因为卦画不易称谓,不能不借用文字的标题作为卦名。但“坎”原题为“习坎”,为了称谓更方便,于是只称“坎”;“艮其背”不标题,就截取头一字为卦名。《易》作者有意识地给每个卦一个标题,看渐卦就很清楚。渐讲家庭,爻辞没多见词,又找不到适当的词标题。家庭有家人卦,但不能说大家人、小家人,那不像话。小畜、大畜,大过、小过,可以说,小家、大家不能说。怎样办?作者喜欢民歌,他仿效民歌起兴式,创“鸿渐于△”句冠于各爻辞之上,而截取“渐”字标题,于此可见他是每卦标题的。有几个卦没独立标出,连他辞为句,只是省文避复,照用多见词标题例,不标等于标。每卦标题,是《易》的组织法之一。
《易》的标题法,大致为几种:
一、从内容命题:“乾”谈天。“坤”说地。“小畜”、“大畜”讲农业。“大有”写丰收。“大过”讲各种太过、过当之事。“中孚”写五礼。这些都没有形式联系,纯从内容标题,像后代论文的题目一样。
二、从内容命题,又以爻辞中多见词为形式联系,形式与内容统一。这又分为讲一类事和两种以上的事。
1.写一类事的:“师”讲行师战争。“同人”讲战争。“谦”论谦德。“蛊”,家庭之事。“临”论治民之术。“观”,论政治的观察法。“剥”,贵族对农民的剥削。“复”,行旅的往复。“颐”讲农业。“离”讲战祸。“遯”讲隐遁。“晋”论战争的进攻。“家人”讲家庭。“睽”写离家往外所遇。“困”写刑狱。“革”谈变革。“震”讲雷电和人对于雷电的看法。“艮”讲注意保护身体的卫生之道。“归妹”,嫁女。“旅”,商旅。“兑”,国际联盟。这一类的卦最多。
2.写两种以上事的:“屯”讲各种困难的事。“蒙”讲农业和愚蒙的事。“讼”讲各种斗争。“比”讲国内外的比,有好的比,有不好的比。“豫”,犹豫和预虑。“随”,商旅和战争。“噬嗑”,饮食和与饮食有关之事。“坎”,讲与坎坑有关之事。“无妄”,诫妄行妄想,意外之事。“恒”,日常生活各事。“鼎”讲与鼎有关之事。“蹇”,难事及从难变易。“涣”讲水患和涣美事。“夬”,各种快速和快乐、不快事。“解”,懈怠和解开事。“姤”,婚媾和遭遇两种事。“萃”,各种忧悴事。“升”,各种进升事。“节”,讲礼节和节约。“小过”,谈经过之事和过责。
三、以爻辞的多见词为形式联系,标题与内容无关。这也分为两种:
1.讲一类事的:“贲”写婚姻亲迎。“井”写阶级斗争。“渐”写幸福家庭。
2.非一类事:“咸”,咸训伤,内容散杂。“大壮”,壮借为戕,又训壮力。内容讲养羊及狩猎、农业。“明夷”,歧义最多,内容讲行旅和狩猎。
四、内容散杂,事类不一,也有多见词,或一义,或多义,但是两卦对立为一组,跟别的卦各自独立的不同。这就是三对组卦:“泰”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讲的是对立和对立转变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