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恒的课题
今天,在继续讨论昨天的问题之前,我想向大家介绍一本书,这本书是日本人高木贞敬写的,书名叫《读书与大脑》,我想这本书应该与大家有很大关系。书中在介绍大脑顶叶和额叶的功能时,谈到学生的考试,用的是我们脑区的顶叶,而真正的创新,却是在额叶中进行的。为了刺激额叶,获得更多的创造能力,这本书的作者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书!但是读书,并不是说读周刊那样的杂志,而是要读那些经过千百年考验过的古典。另外在谈到学生的问题时,作者提出,学生们经常举行联谊会、茶话会、跳舞、唱歌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容很成问题,会上总是把谈论演员的日常琐事,吃点什么,喝点什么,唱几首歌,听听磁带,吵吵闹闹作为会议中心,作者认为这样的学生活动不太好,不利于创造力的激发。有关这一点是否提得恰当,大家可以好好的反省,我是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尤其是读书方面。实际上,单从刺激额叶,激发创造力的角度,我们都应很好地去读象《老子》《周易》《内经》这样经过千百年考验的经典,更不用说这些经典是学好中医所必须的。因此,非常希望大家多读一些经典,以提高大家的智慧和学识。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的这段话,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是变化,一个是神圣。而在我看来,中医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我们人类科学的事业上,有三样东西,有三个事业是永远不能穷尽的,是科学必须永远探讨的课题。这些课题是:第一,宇宙的演化;第二,物质的组成;第三,生命的起源。虽然人类可能永远也无法最终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却在随时地思考这些问题,也随时在解决这些问题。总而言之,是不断在逼近绝对真理。中医它神圣在哪里呢?中医里面的任何一个概念,都要考虑到宇宙的演化问题,都要跟物质的组成、生命的起源这几个问题发生联系。而在现代科学里面,还没有哪个学科的概念必然的要追踪到这三个问题上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中医首先认为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元,我现在还不敢说物质,也不敢说其他什么,我只敢说构成物质的本源是气。
从宇宙的演化问题来看,目前我们对于宇宙是持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呢?首先宇宙是封闭的,原因是因为存在着引力,引力使光线弯曲,从而使我们整个宇宙变得封闭。那么,宇宙演化到现在有多少年呢?计算的结果是150亿年到200亿年。最初的时候,我们的宇宙是由密度很大很大的一团东西爆炸而成,爆炸以后,我们的宇宙不断膨胀,当膨胀到一定的时候,就产生了太阳系。在太阳系里,才产生了地球人类的生命。所以,人类要在我们宇宙的本身去弄清它的演变过程,这是很难的,而我们又不可能在别的宇宙体上来观察我们这个宇宙的演变。另外,物质的组成,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19世纪才发现原子,19世纪末才发现了原子里面的更细微结构,当本世纪30年代发现了原子核里面有中子,那么,中子跟质子怎么联系呢?当时日本的汤川秀树提出了一个原子核模型,叫做汤川秀树原子核模型。他提出的设想是,中子与质子之间有一种叫介子的东西,是这种东西把中子与质子联系起来了,介子的提出,完全是在逻辑思维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的实验条件还无法看到质子与中子里面究竟是什么。所以汤川秀树借助了理性思维,用理性思维去把握看不见的东西,于是他提出了有一种介子,是介子把中子与质子结合起来。后来的物理实验结果,证明了π介子的存在,汤川秀树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金。汤川秀树在获得诺贝尔奖后,进行了很多次的演讲,他在演讲的时候说,我不能数典忘祖,我思想的来源是来自于中国,来自哪里呢?汤川秀树15岁时就念了《庄子》,他说正是中国圣人庄周的思想启发了他,使他能用思维的武器把握看不见的东西,从而提出了介子。我想我们每个同学也应该从这里面感悟到中国经典著作的重要。同时,我们也会慢慢地体会到,经典既是有用的,也是相当难以把握的。为了寻求把握的方法,我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考,才提出了传统文化的一个共同基础,这个基础就是阴阳术数构系。这是一个方便的法门,希望大家不要轻视。
现在我们继续来看物质的组成问题,目前,物理学界已经发现了组成原子核的48种基本粒子,那么,下去还有没有呢?10年前提出了“夸克”,而这几年又提出了超弦理论。钱学森同志在去年的一次人体科学会议上提出,现代国外的新理论中,有几个理论恐怕可以解释人体特异功能现象,希望引起大家重视。第一个理论,就是玻 的隐秩序世界;第二个,就是最近才发展起来的超弦理论。有关隐秩序和超弦理论与中医的关系,以后要专门讨论,今天暂时不谈,可是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应该看到,用仪器的方法对物质进行检验,是不是都能够认识到物质的终极结构呢?这是很难说的。而我们古人呢?他们在物质的组成问题上,认定是由气组成了万物,提出了一个本源的东西,生命的起源也是如此。所以中医的每一个概念都跟本源有关,而这个本源又跟宇宙的演化、物质的组成、生命的起源有关,因此,对中医的学习就更强调哲学思维。
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怎么把握它呢?古代圣人发明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象”《黄帝内经》在对宇宙的演化、物质的组成、生命的起源这样一些永恒的课题进行包融性的研究时,就充分应用了这个方法。既然有一个本源性的气,是气组成了万物,那么,气有没有区别呢?有区别,这个区别就是阴与阳。而由阴阳再分为三阴三阳,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阴阳划分为六以后,再与我们所熟知的风寒暑湿燥火相联系,厥阴与风联系,少阴与热联系,太阴与湿联系,少阳与火(暑)联系,阳明与燥联系,太阳与寒联系。与风寒暑湿燥火相较,三阴三阳是一个隐起来的世界,也是一个操纵着风寒暑湿燥火变化的世界,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感知这个隐世界的存在呢?这就是大脑理性思维的结果。理性思维需不需要客观事物在大脑的反映呢?肯定是需要的。而三阴三阳的客观反映,就是我们能感觉到的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我们无法看到,可是透过反映三阴三阳的象,我们就能了解这个看不见的三阴三阳。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较容易的理解虚实这对概念。
虚是看不见的,是成形以前的东西,实是可见的,是成形的东西。那么,举一个例子,现在我们能够看见的象是什么呢?从一年四季的角度说,我们现在所能见的是秋象,而且是一个接近秋末的象。因为这个象是确确凿凿的,经由春夏长出来的树叶,现在已经凋落,而原先绿油油的田野,也变得枯黄,这就是秋象,一个充满肃杀之气的象,因此,我们又用金来形象它。当我们看到这个实象的时候,当我们看到这个秋的时候,由于道的作用,将其他的三个象(春、夏、冬)隐藏起来了,我们看不到它们。但是,我们能不能在看到秋这个实象的时候,逆推出其他三个虚象呢?这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只要定出实象的标准,一个正常的标准,一个太过的标准,一个不及的标准,然后再根据虚实象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以此知彼。以春夏秋冬为例,它们之间存在着那么一种关系,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能正常的生,夏才能正常的长;夏能正常的长,秋才能正常的收;秋能正常的收,冬才能正常的藏;冬能正常的藏,春才能正常的生。只要有一象出现偏差,它就会影响它的前后左右,我们也就可以通过现在看到的实象,反过来思考它的前后虚象,从而为下一个象的出现作出预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宇宙、物质、生命的本源是气,而气分阴阳,说阴阳是天地之道,谈的是宇宙的演化;万物之纲纪,谈的是物质的组成;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故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皆谈生命的起源。神本不可见,而阴阳所系之变化却是可见的,故说“神明之府”。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是什么呢?这个本就是本源,就是阴阳。所以谈中医、谈治病,离不开阴阳,从而也就离不开上述的三个大问题。因此,中医所探讨的课题,都是永恒的课题。大家不用担心中医会过时,只要人类还存在一天,就会有中医的存在,我在这里给中医作了肯定,肯定中医不会过时,但不等于说学中医的人也不会过时。如果我们方法不对,路线有错,我们就会被历史淘汰,这一点要提请各位注意。
二、阴阳不测,神用无方
前面我们曾谈到中医是神圣的事业,《内经》里亦明确地提到了“神圣”的概念,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测,它的原义是用竹竿测量水的深浅,阴阳不测,是说阴阳不能用上述的方法来完全测定。因为它是不断变化的东西,所以无法完全测定,这有点象物理学上所说的“测不准原理”,这就是神的特性。那么,什么是“神用无方”呢?春天来了,春天的这一景象是由什么来支配的呢?是一种宇宙力量,这种宇宙力量古人称之“春神”,它既是物质,也是一种力量。同样,夏天就有一种“夏神”,秋天就有一个“秋神”,冬天就有一个“冬神”。东南西北中,神的往来没有定处,今天它在这个黄道点,过几天它又到了黄道的另一点,三个月变一次,出现春夏秋冬的交替,真是变化无穷,所以说“阴阳不测”,所以说“神用无方”。方就是方位。
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阴阳是神的要素,阴阳不测,实际上也是指的“阴阳不以数推”,阴阳是难以用数来度量的,这叫做“阴阳不测”,但是阴阳可以通过象来进行把握。神用无方,并不是说没有方,而只是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方,所以在运气的七篇大论里要用“五运行”、“气交变”这样的篇名,这就是强调“方”是运行的,是交替变化的,没有一个不变的方位可言,这是圣的含义,也是五运六气所要表达的主要精义。
阴阳不测,也是告诉我们不要执持一个实有的阴阳。这是很多学习中医的同志容易患的一个毛病,我们往往容易将阴阳当作一个实有的、具体的东西来看待,结果折腾来折腾去,我们最终还是找不到这么一个东西。这是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问题。阴阳的本体虽然不是实有的,如果是实有的,那么就是可测的,但是,阴阳所表征出来的象,却是实有的,却是明白可见的,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左右与水火是实有的,我们能够直接的感知出来,但是这个实有的东西只是阴阳的道路,只是阴阳的征兆,而并非阴阳的本身。因此,阴阳不测谓之神。这个神还表示一种境界,《内经》将医分为四个层次,就是神、圣、工、巧,其中神是一个最高的层次。如果我们将阴阳作为一种可测的实有,那么,无疑我们是达不到“神”的境界的。所以,阴阳不测的关键,就是要用“象”来把握阴阳,这是造就高层次中医的唯一途径。
神用无方,是告诉我们不要执持一个常一不变的方,是强调要用变动的眼光看问题。这是运气看问题的一个原则。去年是乙丑年,主运是金不及,司天是太阴湿土,在泉是太阳寒水,可是到了今年,变成了丙寅年,主运是水太过,司天是少阳相火,在泉是厥阴风木,而且每步间气还不断变化,再加上胜复灾眚,变化就更为复杂,所以《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气之动乱,触遇而作,发无常会,卒然灾合,何以期之?岐伯曰:夫气之动变,固不常在,而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也。”又说,“是以察其动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变有灾,而物由之,而人应之。”“气之动变,固不常在”。我们怎么能执持一个不变的方呢?我们之所以达不到圣的境界,也就是因为我们常常患了这个毛病。有的同志执持不变的方,一看到今年的“二之气”下雨不多,就说运气不准啦,怎么太阴湿土客气,天不下雨呢?显然,我们不能这样看运气,要学会神用无方。
由于我们的宇宙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因此,变化是绝对的,无方是绝对的。这个思想太深刻了,这个思想说明我们的宇宙有一天也要毁灭,毁灭了以后又重新诞生。阴阳为什么要分三阴三阳呢?为什么要有少太之分呢?这就是一种变化观,少为生,太为极,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因此,三阴三阳的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变动观。
运气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原理,就是上面《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说的“物由之,人应之”。而在这个“人应之”的过程,就必然地要出现正面和负面的两种效应。当然,负面的效应就是产生疾病。以我们今岁而论,今岁丙寅,水运用事,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运气的这些阴阳水火通过神的作用,或者说通过一种宇宙力量的作用,与人的相关部门发生联系。比如在天的少阳,就跟人的少阳所属部门胆、三焦发生联系,在泉的厥阴跟人的厥阴所属的相关部门肝、心包发生联系,而主运的水又跟人的水属肾、膀胱发生联系。如果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在今年内,主要负责与宇宙联系的部门有:胆、三焦、肝、心胞、肾、膀胱等。而在与宇宙联系交往的过程中,就有一个负荷的问题,担任任务的就有负荷,就得不到休息。如果原先就存在一定毛病,那么,在今年的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超负荷运行,而原先的毛病也会乘势显现出来,所以说在这样一种运气框架里面,上述的一些部门发病的可能性就比其他的高。这是运气疾病观的一个方面,当然不只这一方面,还有许多方面,这里只是先给大家一个感性认识。另外,也想提醒大家,说阴阳不测,并不是连象都不要,说神用无方,也并非完全不要方。没有方,没有常,我们就难以通晓变动。这是两个可以执中的、可以统一的方面,希望不要极端化。
三、宇宙,神系
上面我们曾隐约谈到“宇宙神系”的概念,所谓宇宙神系,就是在每一种天体运动状态下,都有某种神,或某种宇宙力量将一系列的相关因素联系起来。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用下图(图3)来表示这些系列:

图3 宇宙神系
在上图中,我们画了五个圆圈,其中左边的圈代表东方,上方的圈表示南方,右边的圈表示西方,下方的圈表示北方,中央的圈表示中央。而由这五方分别引申出来的不同系列,就构成了我们上面所说的宇宙神系。这个神系可以说是一个“六生五在十二其三伤三胜神系”。我们可以看一看《素问·五运行大论》的原文,以东方为例,六生是: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五在是: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十二其是: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为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三伤三胜是: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在上述的各方神系里,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神系以谈论本系内的相关因素或者说相关特征为主,而辅以谈论与其他系列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一是相生关系,如筋生心,二是相制约关系,如三伤三胜。为了使图象表述清晰,我们在制图时省略了这部分内容,但在记忆和理解时,则需注意这些方面。
宇宙神系将天地人以及它们在不同背景下的性用联系了起来,这个联系太深刻了,这份资料太宝贵了,我们一定不要轻视它。如果我们能够将各个系列的性用牢记于心,并且加以深刻的理解,我们就能够做到“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我们就能够做到左右逢源。
在上述东方的神系里,大部分的内容是比较好理解的,但也存在着难题。难题之一,就是“其德和”。“和”的意义是什么呢?从字面上看,我们也许会认为它很简单,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前人有关“和”的一些解释,我认为都没有到位。上述的这个“和”首先出现在《素问·上古天真论》里,在谈到男子的生长发育过程时,有这么一句话:“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对这个和,前人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气血调和,第二种解释是指男女的性交。对于第一种解释,我们要问,在不到“二八”的时候,比如十五岁,这个时候他的气血调不调和呢?又比如,“七八”以后,天癸竭,是不是就意味着气血不调和了呢?因为气血不调和就会产生疾病,这是不是说我们每个男子在“二八”之前,“七八”以后都在生病呢?这个解释很难说明“和”是什么。第二个解释是阴阳相交,是男女的性生活,当然,没有性生活,在过去是不能有子的,现在不同了,有了试管婴儿,不用性交也会有子,可是我们要问,只要男女能够进行性生活,他们就会有子吗?许多不孕症的男女,他们的性生活是正常的,他们能够“阴阳和”,可是为什么又会无子呢?因此,前人的这个解释也需要重新考虑。
昨天我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很重要的原则,这个原则是爱因斯坦指出来的,也许大家疏忽了。对历史的面目,当然应该采取历史主义的方法对待。那么,在采取历史主义的方法来考察历史的时候,有两种方法,第一,考察历史的本身,就是它的外部特征;第二,就是它的内部特征。也就是说,历史本身存在着外部历史与内部历史的问题,为什么爱因斯坦的这个历史观这么有价值呢?因为外部的历史存在于文献之中,而内部历史没有文献可查,我们要认识这个历史,只可能凭直觉,除了这个,没有别的办法。现在我们来看,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没有历史?有!可是我们传统文化里面又有不少没有历史,或者说,有的也多数是外部历史。我经常跟古文老师讨论问题,学古文肯定要字典,《说文解字》《尔雅》,再下来是《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我们能说这一些字典都准确吗?《说文》是我们可以依据的第一部字典,那么,许慎在写《说文》的时候,在给文字作注解的时候,他是否问过文字的创造者,这个文字的读音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文字的本义是什么?引申义是什么?许慎是东汉人,不可能去问几千年前的文字发明人。那么怎么办、呢?我们怎样知道文字发明人的本意呢?我们只能研究人的思维过程,从人的思维过程里找出我们所认为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就是阴阳术数构系,至少在东方文明里应该是这样。但是,我们从理性中提取出的阴阳术数构系,是不是就能还原到文字发明人的本意上呢?那又未必。我们只能尽量地结合外部文献,结合许慎所给出的外部文献,再结合我们找到的阴阳术数构系,利用这个构系,凭借我们的直觉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寻找历史文献,或者是历史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里。
上述的这个“和”字,已经有很多文献记载了,《内经》的专家们也给出了很多的注释,成了我们经常引用的文献,可是这个注释是否符合黄帝、岐伯的本意呢?他们在注释这个文字时所引用的外部文献,是否引用得很恰当呢?看来未必,因为《周易》和《老子》这两本书里,都曾谈到这个“和”,而这个“和”的意思显然跟上面的注释不一样。在我们提出对“和”字进行还原性阐释时,我们先来看一些事例,比如我们种植一棵荔枝,这棵荔枝发芽生长以后,就具备了生命力,它一天天的长大,长到一定程度,它就开花结果了。那么,这棵荔枝会不会一直开花结果到它枯老?不会的,到了一定时候,这棵荔枝树作为树还没有完了,它还有很正常的生命,可是它已经不能再长荔枝了。又如我们养鸡,养到一定程度,它开始下蛋,可是下过一定的时期后,你再怎么养它,它也不会下蛋了。而生命体能够生养繁殖后代的这个时期,这个阶段,就其实际意义而言,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和”。作为个体,并不是有生命就能繁殖后代的,它有一个特定的能够生养繁殖后代的时期,这个时期就被称为“和”的时期。作为我们人类,以男性为例,这个时期往往是从十六岁开始的,一直持续到五十六岁结束。这就是男性“二八,天癸至,阴阳和,故能有子”的真实意义。从这句话中,我们也知道了,这种“和”的状态,是以“天癸”的到来作为标志的。那么,这种和的状态在自然界又是怎么体现的呢?一年的四季中,是哪一个时期可以被称作“和”的时期呢?我们看一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对春月的描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月的“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就象天地正处在一个生养繁殖的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万物生长发芽,欣欣向荣,因此,春的特性就可以用“和”来描述,故曰:其德和。在民间,老百姓会把在发情阶段凄凄呼叫的猫,称作“叫春”,可见春天的这个“和”德,就是生殖态的表述。
明白了这个“和”德的意义,我们可以联系到《周易》的“归妹”卦,归妹卦的爻辞中,有“帝乙归妹”,前人遂将这个“帝乙”当作商朝的皇帝,有的认为是成汤,“归妹”是嫁的意思,就是女人出嫁谓之归妹。这个解释比较公认,没有什么疑问。但这个“帝乙”究竟指的什么呢?帝当然是指的帝王、皇帝,我们暂且不管是汤帝还是什么帝,那么,“乙”指的是什么呢?显然乙与帝不是一个词,不是一回事,乙是十天干之一,乙是二月,二月属春。在远古的时候,女儿出嫁都选在春天,为什么要选在春天出嫁呢?其意就是想借助春天的“和”德来给男家生儿育女繁殖后代,这就是“帝乙归妹”的含义,也更加说明了我们给出的这个“和”的注释是可以还原的。
另外,在学习宇宙神系的时候,大家还应注意一点,神系中所给出的象都是天地人的共象,熟习这些象是很有好处的。比如其气柔,当然在春天的时候,气候比较温和,有柔的感觉,而在我们肝气用事很正常的时候,也就是说肝气很舒畅的话,这个人也会显得很柔和。其性暄,其令宣发,春日以后阳气升发,特别惊蛰以后,万物生荣,蛰虫又开始鸣叫,这种性令显现在肝,就是肝气条达,有说有笑。如果这个人整日的冷若冰霜,闷头鸡不说话,你能说他的肝气很条畅吗?你能说他的肝气是其性暄,其气宣发吗?春令的特征是宣发,茵陈就是这个时候长成的,由于它得到春天的宣发之气,所以肝有郁热的时候,就要用茵陈来宣畅肝里的郁热。其变摧拉,如果春气发生异常变化,就会摧拔树木,而我们肝气若发生异变,就会打骂毁物。其眚为陨,如果春气异常,产生灾害,这个灾害就是陨落,就象大家知道的肝风内动或肝阳上亢,也会使人发生突然跌仆。
从以上的这些联系中,我们看到了天人感应的必然性。如果我们是在那么一个系列里诞生,或者先不说诞生,我们是在那么一个系列里生活,那么,当然我们会受到这个系列的共振影响。如果这个系列是在春,那么,我们就会受到风、木及其德、化、政、令、灾、眚、变异的影响,如果我们不适应这种影响,相应的病变就会产生。比如我们原本就属肝阳太过、肝火太盛的这一类型,或者是精神病患者,那么一到春天,又受到这个神系的共振,就会产生变眚,就可能旧病复发。因此,由于天体运动所产生的不同共振,或者说不同神系,会在多方面影响我们,如果我们是在某一状态、某一神系里出生,我们会不会一辈子烙上这一相关系列的各种特性,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四、神机气立
以上已经谈到很多的基础问题,而最核心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基本观念,一个是基本方法。基本观念就是“天人相应”,“宇宙生物合一”,基本方法是“阴阳术数构系”。那么,《内经》的作者在谈论五运六气的时候,是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结构和概念来表述上面这些基本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他提出了“气立”与 “神机”这两个概念。《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由于形气相感而万物化生,那么,万物通过什么跟外界发生联系,万物又通过什么来完成它的生长化收藏过程?在这个问题上,古人也是充分运用了思维,他们看到,既然有节令,而很多东西的生长跟节令息息相关,于是他们想到,这些生物体里面应该存在一套密码,这套密码可以叫做“气立”。它专门跟气候的变化发生联系,比如说我们种葡萄,葡萄存在一套“气立”的密码,到了春天,由于气候的变化,启动了“气立”的密码。这个气是指节气,《内经》里有“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刚好二十四节气。“气立”就是指植物本身有一套密码跟节气的变化发生联系。到这个节气的时候,如果节气能跟它的密码相合、相应,这时密码所对应的程序就会被打开,然后它就会按照这个程序去完成自己的生长变化过程。对于荔枝来说,开花结果不可能在一月,它都要到三月才开花,只有到这个三月的节气,才能启动荔枝开花结果的这套密码,所以在三、四、五月,荔枝才完成它开花结果的这个过程。而果熟收成之后,它就逐渐地进入到一种潜藏的过程。长荔枝的这个节气已经过去了,而没有这个气,就不会生长荔枝,气止则化绝。物生谓之化,不是这个气,它就不能化,所以说气止则化绝。到了第二年,气又来了,又重新启动了荔枝的这个气立,于是它又重新开始了开花结果的程序。等到气止了,开花结果的变化就停止了。那么,我们能不能让荔枝开两次花、结两次果呢?除非你有办法,你能模仿到让荔枝开花结果时候的气候特点,使它这套关闭的气立密码重新打开,那么,你的荔枝或许能够在一年里面两次开花结果。《镜花缘》里面谈到武则天在冬天使百花开放,虽然这不是正史所记,但这个事实是完全可能的。现代人也做出了实验,其实这就是使用的特异功能,在特异功能态下,诱使开花的“气立”打开,这个“气立”打开了,百花也就在严冬里争奇斗艳。
跟外界联系的是“气立”这套密码,那么,完成生长发育这个过程的这套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神机”。在我们体内,“气立”这套密码所开启的过程,虽然不象植物那样有一个明显的开花结果的过程,但是它仍然会启动一套程序,通过气血阴阳的升降来保持与外界节令气候的协调关系。而我们人体的另外一个过程,我们为什么会长高、长胖,我们为什么会衰老,是什么东西调动我们体内的因素,调动我们的心肝脾肺肾跟气立建立联系呢?这就是“神机”的作用。所以人体有两套密码,任何一个生命体都有两套密码,一套密码是气立,一套密码是神机。“气立”负责与外界的气候、与外界的神发生联系,那么“神机”呢?它是借助后天的营养,在气立的协同下,完成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在《素问·生气通天论》里有一段话:“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王冰对“气立”的注释是:“真气独立如常”,这样的解释是否完备,是否符合经义呢?希望大家去思考。
“气立”这个概念在《素问·生气通天论》里已经出现,而在其他篇章也有类似的提法,可是神机呢?一直到“运气七篇”才出现。总之,神机、气立都是作者为了更深入地描述天的三阴三阳如何跟人的三阴三阳发生联系的时候,利用了人的经验感知,同时又利用了阴阳术数构系,在一定经验感知的基础上,借助阴阳术数构系,通过理性思维而产生的。所以,气立和神机都是精神的产物。因为那套东西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只不过是我们把它认作气立、神机而已,这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大家不要忘了,昨天我强调的,光凭经验积累是不可能构筑知识系统的,也就是说把中医认为是经验,这是不准确的,中医存在着理性思维,存在着它的系统!我们可以设想,我让你看一辈子病,就算你能活三百岁吧,你一生下来,就开始看病,那么三百年以后,你可以积累很多经验。但是如果你抛弃了阴阳术数构系,你能否产生五运六气学说呢?大家可以反问自己,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哪怕你有一千岁。光凭经验你是无法构造出五运六气这个体系来的。那么,中医的当务之急是什么?老中医的经验是有价值的,可是1955年开始采风,还有三十多年来的临床报道,为什么不足以解释中医的很多理论,或者他们也没有一个人在大量的经验基础上,重新构造出一个新的体系?为什么我们有不少学医的人,认为五运六气是摸不着边际的东西?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原因,值得我们很好地思考。
五、干支与运气
在阴阳术数的构系里面,在提出了三阴三阳,提出了神机、气立,提出了方位系列等重要概念以后,《内经》的作者是怎样将这个庞大而严密的运气体系建立起来的呢?这个建立过程牵涉到一个核心的技术问题,就是如何确定气的运动规律,如何确定三阴三阳的运行规律。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古人同样利用了经验及理性方面的知识,从而将这个复杂而核心的技术问题结合到了历法的干支纪年,使上述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当然,有关干支纪年与运气的结合,也有许多人提出疑义,这不奇怪。因为提出疑义的人,往往只注重了历史的外部特征,而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历史的内部特征。对于这个问题的究竟,我们暂时存而不论,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运气与干支是怎么结合的,干支纪年如何说明运气的运行变化。
干支,就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干”有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有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表五运,支表六气。五运的代表是木、火、土、金、水,但其中又分太过与不及。六气的代表是三阴三阳,是风、寒、暑、湿、燥、火。天干表五运是: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其中十天干的阳干,即甲、丙、戊、庚、壬,表太过;十天干中的阴干,即乙、丁、己、辛、癸,表不及。如今岁丙寅,天干为丙,丙属阳干,而丙辛化水,故今年的年运是水运太过。十二地支表六气是:子午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巳亥厥阴风木。地支表六气,主要是表六气司天的因素,司大与在泉是六气的两个特有概念,也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司天确定了,在泉也就确定了,这个问题我们等会就能明白。今年是丙寅年,我们一查寅申少阳相火,就知道司天的是少阳相火。那么,司天确定了、在泉怎么确定呢?首先,司天与在泉是阴阳对立的关系,三阳司天,必定三阴在泉,三阴司天,必定三阳在泉。在少阳、阳明、太阳这三阳中,《内经》作了明确的序号规定,其中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在厥阴、少阴、太阴这三阴中,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而司天在泉的关系,就是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一阴(厥阴)司天,必定一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必定一阴在泉,以此类推。所以,今年少阳相火司天,就是厥阴风木在泉。
在明确运气与干支纪年的上述关系后,我们试着做一项小小的技术革新,就是用数字来取代上述的复杂名相,这样既便于记忆,也便于书写。我们这项革新仍然要从十二地支入手,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与一年的十二月相配,但是这个配法有些特别,它不是子配一月,而是寅配一月,然后依次是:卯二月、辰三月、巳四月、午五月、未六月、申七月、酉八月、戌九月、亥十月、子十一月、丑十二月。现在我们将月份抽去,把数字改成阿拉伯数,便成为:寅1、卯2、辰3、巳4、午5、未6、申7、酉8、戌9、亥10、子11、丑12。接下来,再结合前面所讲的十二支配六气,便可以完全用数字来代替运气的书写。子午少阴君火,数字表示就是将子午的阿拉伯数合写,即子午为115,丑未为126、寅申为17、卯酉28、辰戌39、巳亥为410。所以115即表少阴君火,126即表太阴湿土,17即表少阳相火,28即表阳明燥金,39即表太阳寒水,410即表厥阴风木。这个方法很简单,大家只要摆弄几次就可以记住。下面我们看五运的表述,五运中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丁壬木、戊癸火,这里的木、火、土、金、水五运,可以直接用上面的数字表示,不必再重复选其他的数。即木运410,火运115,土运126,金运28,水运39,五运中还有五运太过和五运不及,太过我们可以用一个逻辑符号∧来表示,不及可以用∨来表示。
在以上的这个运气框架里,我们描述了三个因素,一个是中运,一个是司天,一个是在泉。但,这三个因素只能表述年这个单位时间内的运气变化情况,即说明年与年之间的运气差异。而要表述每一年内不同日、月区间的六气阴阳变化,上述三个因素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内经》的作者又提出了间气的概念,将一年划分为六个区间,计有六步间气,每一间气管两个月,六步间气刚好是一年。而间气里面又有主客之分,这样一来,中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这五个要素,便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运气时相框架。这个运气时相框架,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框架图来表示,以便于临床查证应用。这个框架图的中间层次表中运,最上层表司天,最下层表在泉,在泉之上是主气,司天之下是客气,如图4所示。
图4 运气时相

图5 丙寅五之气时相
图5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运气时相图。今年是丙寅年,丙为水运太过,所以用39 ∧表示,司天是少阳相火,用17表示,在泉是厥阴风木,用410表示,现在所处的是“五之气”的区间,“五之气”的主气是阳明燥金,用28表示;“五之气”的客气是太阳寒水,用39表示。大家注意,主气是每年不变的气,它的排列就象每年的春夏秋冬,次第不变,而客气是每年都在变,具体的变化推算,我们下面再详细谈。现在先把六步间气的起止弄清楚,六步间气平分一年二十四节气,每步间气刚好占四个节气,间气的划分,我们在第一讲中曾经提到过,现在重新来复习。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步间气,也叫“初之气,”它的起始并不在每年的第一个立春节,而是从上一年的大寒节开始,计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下面的“二之气”,由春分始。以此类推,周而复始。一般每年的大寒节大约在公历的1月21日,有时有一天的波动,即可能1月20日是大寒节,日期是大概数,若要准确最好查历书。
古代的历法是干支纪年,俗称农历或阴历,现在我们都统一采用公历的阿拉伯数字纪年。因此,就存在着一个历法的换算问题。当然,我们可以查历书就直接知道了,但是这个方法并不一定方便。现在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口诀,大家根据这个口诀,再进行简单的推算,就能很快地将公历的数字年,换算成阴历的干支年。在干支纪年中,由于天干是十位,刚好是十进制,因此,每十年的相应位上,天干都是相同的,比如1980年、1970年、1960年的天干都是庚,而1981年、1971年、1961年的天干都是辛,以此类推,我们只要记住从1至10位的不同天干就行了,不必再做什么推算。要推算的是地支,地支是十二位,不是十进制,比较麻烦。但我们只要记住每个0位年的地支,还是可以方便的推算出每一年的地支。我们现在暂从本世纪的1900年为始,1900年到现在已经86年了,我们所看到的病号大概都在这个范围以内,只有极少数的超过这个范围。现在需要记忆一个0位年上的地支次第口诀,就是子戌申午辰寅。1900年,它的地支是子,天干为庚,即庚子年,1910年,它的地支是戌,天干一样还是庚,即庚戌年,依次1920年为庚申年,1930年为庚午年,1940年为庚辰年,1950年为庚寅年。寅以后,上述的口诀再重新开始,即1960年又为庚子年,1970年为庚戌年,1980年为庚申年,1990年为庚午年,以此类推,无有穷尽。知道了每个0位年的地支,就可以从相近的两个0位年推出尾数为1、2、3、4、5、6、7、8、9这些年的地支。我们任举一年,1954年的干支是什么?先定天干,我们已经知道0位数的天干是庚,那么,依次而推,1是辛、2是壬、3是癸、4是甲、5是乙、6是丙、7是丁、8是戊、9是己,所以54年的天干是甲。由上述的口诀,我们已经知道,1950年的地支是寅。那么,依次而推,1951年是卯、1952年是辰、1953年是巳、1954年是午。因此,1954年的干支就是甲午,1955年是乙未,1956年是丙申,1957年是丁酉,1958年是戊戌,1959年是己亥。再推一个,1978年的干支,8位上的天干我们已经知道,不用再推算,8是戊。现在看地支,按照地支口诀,1950年是寅年,1960年重新开始子戌申午辰寅的次序,那么,1960年是子,1970年是戌,1980年是申,1990年是午,1978年离1980年近,因此,我们选从1980年来推算,1980年的干支是庚申,往前推一位,1979年是己未,1978年就是戊午。1978年是戊午年,它的运气时相是怎样的呢?我们先从天干来定中运,戊癸化火,因此,戊年属火运,又因为戊是十天干中的阳干,表太过(∧),所以戊午年属火运太过,可以用数字(115∧)表示,再看地支定司天在泉,子午为少阴君火,因此,司天是少阴君火,即(115),少阴是二阴,二阴司天,必有二阳在泉,所以在泉是阳明燥金(28)。大家可以先记住干支与运气的对应关系,然后再反复进行干支年的推演换算练习,用不了多久,就可以熟能生巧。
六、洛书构造体系
在第一讲中,我们曾谈到阴阳术数构系中的一个重要图象,就是河图。河图是有关植物与气候的关系图,更是象与数的基本关系图。现在我们要来讨论另外一个同等重要的图,就是洛书。如图6所示。

图6 洛书
洛书,一般人喜欢把它视同三阶幻方,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所以我不谈。我们现在要来讨论的是洛书数的一些含义。大家来看看洛书的几对数:
1+5+9=15;
8+5+2=15;
3+5+7=15;
4+5+6=15。
外界的气候变了,我们的气立也要跟着变,如果外界的气候变了,而我们体内的气立调节跟不上,那么,就会产生疾病。
也就是说洛书的每条对线上的数,它们的相加和都是15。15这个数是一个节气的数。《素问·六节藏象论》中,黄帝问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对黄帝的这个提问是这样回答的:“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这里的“气”是“节气”的“气”,不是“卫、气、营、血”的“气”,三候为一气,也就是十五天一个节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正好三百六十天。洛书的数,之所以纵横交错都是15,就是说明气的变化是以15天为一节的。那么,我们再来看,它为什么要把5放在中央呢?这个意义很明显,因为比气更小的一个时间单位是候,一候正好5天。一年正好72候,而气是由候构成的,所以将5置于中央。由于候的变化,导致了节气的变化,从而产生了不同植物的生长收藏变化,产生了气象的变化。因此,我们习惯上所称的“物候”、“气候”两个词,就说明了“气”与“物”的变化都与“候”有密切关系。我们前面所讲的气立密码也跟“候”有密切的关联,外界的气候变了,我们的气立也要跟着变,如果外界的气候变了,而我们体内的气立调节跟不上,那么,就会产生疾病,所以疾病也常用证候来描述。证候、还是突出了 一个“候”,说明疾病的这个“证”,是与“候”有关联的。气的基本单位是候,强调候,是把气放在更细微的层次来考虑。每5天就是一个小的变动,3个5天就是一个中等的变动,是为一气,6个气为一时,4个时就构成一年,就构成一个春夏秋冬的循环。以上说的气候,从现代气象学角度讲,可以说是反映了湿度、温度、气压等多个因素的变化。物候反映了植物的生长情况,这些都与候有密切关系。而我们现在教科书对病候的解释,却认为它只是一个症候群,与候根本没有关系。这里表面上虽然是对一个概念的解释问题,可是实际上它已反映了我们在文化、思想、观念上的断层。《内经》的作者告诉我们,要想全面了解一个问题,就必须结合天地人这三方面的因素来考虑,但是,我们现在研究一个问题,每每只在人这个圈子里转,由于缺少了另两方面的因素,因此,我们往往很难说清楚一个问题。
刚才我们谈了洛书中15的含义,也谈了中央5的含义,那么,还有没有其他含义呢?我们再看洛书,洛书的四方四隅,除了表空间方位以外,还可以表时间、表月份。我们先来看看四正方位的阳数所对应的月份,每年的十一月前后(农历),气候寒冷,阳气最少,所以其数为一,到了二月左右,气候开始变得温和,阳气增加了,所以数增加到三,到了五月,夏至前后,天气炎热,阳气最旺,所以数亦增加到阳数的巅峰九,到了八月,天气虽然还是比较热,可是远不如夏日的炎热了,所以数减至七。再看东北方位,为十二月至一月这段时间,此时位于季冬孟春,天气仍为一派阴寒,所以其数为八。到了三、四月间,春末夏初,天气渐热,阴寒渐退,所以阴数由八减至四。到了六、七月,天气进一步的炎热,阴寒进一步消退,所以阴数进一步减少至二。九、十月间,已由秋入冬,霜雪严寒,阴气弥漫,故阴数又由二增至六。由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了由于数的变动,带来了时间、方位的变动,而由时间、方位的变动,带来了阴阳的变动,由阴阳的变动,又带来了气候的变动,真是触一发而动万机,许多复杂的变化因素,都在洛书这样一个构造系统里统一起来了。凭借这样一些构造系统,再结合我们实践中的一些经验,我们就可以构造出知识体系。
七、常数与唯象决定论
在五运六气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常数。常数的概念在《黄帝内经》的运气七篇里有,在《内经》中运气以外的其他篇章也出现过。常数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在中学学物理的时候就学过这个概念,叫做物理常数。那么,在运气里面,在中医里面,常数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自己参考一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的有关内容。讨论常数就要牵涉到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从前也曾提到过,那就是我们中医究竟是统计的还是决定的。我的观点是偏向于决定论。但是,这个决定论既不是拉普拉斯的机械决定论,也不是玻恩的统计决定论,这个决定论是什么决定论呢?我认为如果借助于钱学森同志提出的一些概念来讲,比如说有唯象气功、唯象中医,我们就可以提中国人的决定论是唯象决定论。钱学森在谈到思维科学的时候,提到这么几个问题,根据牛顿的运动体系来看世界,这是宏观;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来研究世界,是宇观。现在认为宇宙是经过大爆炸的过程,所以,钱学森说:“我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涨观”。研究原子里面的微细结构,又叫做微观;那么,原子里面又有更微细的粒子,特别是夸克理论或超弦理论,钱学森同志又说,“我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渺观”。所以说对世界的认识存在着五观,最大最大的叫涨观,其次宇观,其次宏观,其次微观,再其次渺观。这观、那观,在我们这里看来只有一观,就是“气观”。那么,“气”,我们怎么来观呢?我们可以通过“象”来观,所以也叫“象观”。钱学森同志高明就高明在这里,通过他的理性思维,他感觉特异功能、气功这些现象很难研究,很难用现代科学方法说清楚,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搞一个“唯象气功”,在气功里面先研究气功的象,至于它的理论怎么样,以后再说。不过,我觉得美中不足,钱老似乎没有考虑到阴阳术数构系与逻辑数理体系的关系,这只是我的猜测,如果他考虑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有那么严密的阴阳术数构系的话,恐怕他还要在他这个观点上更进一步。今年6月21日的《健康报》上,钱学森同志又进一步地提出了“唯象中医”,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希望大家看看。钱老在研究气功、中医的时候,抓住了一样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象”。有了象就好办了,有象就有理,有理就有占,有占就有数。后面这几层,似乎钱老没考虑到。因为,有了象就可以作出判断,象与数是有一定关系的,有那么一个象,就有那么一个数,40岁的人很难给我们一个18岁的象,反过来,18岁的人要给我们一个老头子的象也是很难的。象与数之间存在一个理,只要具备了其中的两样,就可以作出判断,“占”就是判断。你给了我象,给了我理,我就可以推断出那个数来。所以,你给出我一个象,我掌握了阴阳术数这个理,我就可以推断出你哪一年会得这个病,这就是数。为了加深大家的印象,我们可以举一个张仲景诊病的例子来说明,这个案例记载在皇甫谧的《甲乙经》序言中,“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 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案例的时候,我们会有些什么感受呢?也许我们很多的人会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真的哪会那么神!相信这会是大多数人所持的观点,为什么会持这样的观点呢?因为我们今天办不到,或者说现代医学也办不到,谁能预测二十年以后的疾病呢?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观点,他障碍了我们,使我们不能对这些看似神奇的现象作进一步的研究,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达到占人的水平,更不要说超过这些水平了。如果我们所持的是另一种观点,认为在阴阳术数这个构系里面,象、数、理之间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相关性,并且努力地去发现、去寻找这种关系,也就是去做占的工作,那么,仲景根据二十年前所见到的王仲宣的象与数,就完全可以推断出二十年以后的象数情况。这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在理上丝毫没有问题。这等于我们用一些公理、定理去做儿何题,有的人可以用这个理去证出很难的数学题,从而捧回国际奥林匹克数学奖,可有的人却做不到、甚至连高中都考不上。从理上来讲,用在考高中与用在国际数学竞赛上的定理就是一个,可是有的人能用这个定理去拿国际奖,而有的人同样应用这个定理,却连中考都不过关,我们不能说我用这个定理证明不了这道题,这个定理就不存在,我们应该更好地去把握这个理,去提高我们做题的技巧,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左右逢源。同样,只要我们承认在阴阳术数构系里面存在着象、数、理的相关性,那么,利用这个相关性去把握疾病,就只是技巧上的问题了张仲景的技巧高明,他能把握二十年以后的疾病变化,我们的技巧拙劣,很可能我们连明天的疾病变化都不能知晓,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张仲景再高明,用的也还是这个理,也还是阴阳与数之间的这个关系,高明的只是他的“术”高明,他能够见微知著,而我们却往往麻木不仁,但是,透过这个“术”,他所用的理,他所用的象数关系,却与我们无二。
五运六气讨论的常数,其实就是对象数关系具体应用的描述。我们前面曾提到,要谈这个问题,就要牵涉到决定论,但是我们的这个决定论,既不是拉普拉斯的决定论,也不是爱因斯坦的决定论,我们是唯象决定论。这个唯象决定论是凭直觉提出的呢?还是有历史文献作根据呢?是凭历史文献的记载。至于要评价《内经》的价值,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在没有讨论之前就闭着眼睛说这个不能讨论、那个是错误的,这种态度首先就不科学。
下面我们就来看,《内经》是怎样提出常数这个概念的。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里,黄帝问道:“五运气行主岁之纪,其有常数乎?”岐伯回答说:
“甲子 甲午岁
上少阴火 中太宫土运 下阳明金 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
乙丑 乙未岁
上太阴土 中少商金运 下太阳水 热化寒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七宫。湿化五,清化四,寒化六,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酸和,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
丙寅 丙申岁
上少阳相火 中太羽水运 下厥阴木 火化二,寒化六,风化三,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咸温,下辛温,所谓药食宜也。”
《素问》的这个常数,一共讲了六十年,正好是一个甲子周期,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自己查。由于干支纪历是甲子周期的循环纪年,因此,只要我们把握了一个甲子周期内的情况,也就等于我们把握了千百年的情况。打个比方,凡是甲子、甲午这两年,如1984年是甲子年,1954年是甲午年,又如1924年是甲子年,1894年是甲午年,凡属这些年里,都是“上少阴火 中太宫土运 下阳明金 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也就是说,凡是这些年,都是土运太过,都是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那么,“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是什么意思呢?可能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与河图有关,河图数中,二生火,热属火之气,五生土,雨湿乃土之气,四生金,燥为金之气;其二,与洛书相关,热化二,就是在二的地方产生热化。我们看洛书,四二为肩,二在右肩,位西南,其卦为坤,如果联系到藏象,那么,脾与胃都包括进去了,或者说整个消化系统都包括进去了,因此,热化二,就是说上述的这些相关的地方都容易发生热化证。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时间问题,也就是说容易在二的时间内产生热化,二所包括的区间,大约在农历的六、七月间。因此,对于上述这些相关的病变,就应该采用清热的方法治疗。雨化五,五属中宫,土气用事,是脾胃所主管的地方,雨化五,就是说甲午、甲子这些年里,雨湿之气很容易困扰中宫,很容易出现湿困脾土的病变,也提示我们应该采用化湿的方法治疗中土的病变。燥化四,四位左肩,处东南,巽卦用事,农历的三、四月间大概属于这个范围。燥化四,一方面说明在这一区间会出现干燥的气候,农作物会受干旱的影响,另一方面,燥属金,燥胜风,而四所主的地方又正好是风木用事,因此,燥化四,就表明很容易出现金克木的病变,很容易在上述区间出现燥化的病变。
我们上面举列了甲子、甲午年的常数。所谓常数,就是常一不变的数,也就是说,只要你是甲子、甲午年,就都会是“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就都会是“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这个是不变的,也不管你是1924年的甲子年,还是1984年的甲子年,这个阴阳的变化都是这样。在我们举出常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许细心的同志就会提出疑问,前面在谈到“阴阳不测谓之神”的时候,不是说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数吗?不是说阴阳是不能用数来度量的吗?那为什么现在又出现了常数这样一个相反的概念呢?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是对立的矛盾,而是可以统一的,有常是相对的,无常是绝对的。相对的有常也是变中之常,比如到了乙丑、乙未年,就不是上面的这个常数了,而知常的目的是为了达变,知常达变则为上工,知常守常则是下工、庸工之所为。那么,怎样以变中之常观常,怎样以常观变,这就是“阴阳不以数推以象之谓”。所以我的观点,我们的决定论既不是机械决定论、单值决定论,也不是统计决定论,而是唯象决定论。
既然有常数的存在,比如1984年(甲子年)的运气情况是这样,它影响到疾病甚或主宰着疾病的变化,那么,能不能反过来,这个人如果是甲子或甲午年出生的,更具体的说,如果他是在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左右出生,是不是在他一辈子所生的病中,主要以燥化为主呢?如果他是在这一年的农历六月出生,是不是在他一辈子的所生疾病中,主要以热化为主呢?这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我的临床实践也证明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情况。这就牵涉到出生年月日是不是构成察赋的一个要素,也就是说人的禀赋是不是跟出生时间相关联。经验证明,确实有这样的关联。我们从中医的角度谈禀赋,除身体的强弱,还包括寒热等因素。比如我们常问病人“你吃得热的东西吗?你吃得寒的东西吗?”,如果你一吃油条咽喉就痛,那说明你的禀赋是火,相反,如果你一吃雪条就肚子痛,那你的禀赋是胃寒,因此,寒热燥湿这些东西就成了禀赋的一个构造元素。如果我们不用问病人,就能知道病人的禀赋,那么我们用药的准确性就相应地高多了。这实在是一个方便的法门,值得认真去总结。
我在上夜校的时候,听内科老师谈起浦辅周老前辈运用五运六气治病的故事,1954年在河北发生脑膜炎大流行,当时郭可明老先生提出了用苍术白虎汤来治疗脑膜炎,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54年是甲午年,上少阴君火司天,中土运太过,下阳明燥金在泉,从大的运气框架来说,是燥热比较盛,因此,用白虎汤清阳明燥热是很对的,但是,中运土太过,就往往会挟湿,所以白虎汤的基础上又加了苦温燥湿的苍术,这个用药与运气是很符合的。到了1955年,这个病漫延到了北京,当时的人“照搬水豆腐”,就把郭老先生的苍术白虎汤用于治疗北京地区出现的脑膜炎,结果效果不佳。这时蒲老就出来说话了,他提出了用“神术散”这个温化的方子,为什么呢?因为1955年是乙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气运以寒湿为主,在这种情况下,用辛寒的白虎汤就不太恰当了,而选用温宣除湿的神术散则正好是应机,因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在回想这个事例,更加感受到运气学说的价值。
关于运气学说,为什么会存在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种意见对运气学说持否定态度,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运气学说很有必要。持否定态度的人有他的根据,他们认为看病无非是望闻问切、辨证论治,辨证,我们运用原有的几种辨证模式就足够了,就能治好病了,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难道这还不够吗?何必还要搞这个运气。而且搞运气,好象也摸不着边际。那么,持肯定意见的人就认为运气学说很好,它不但可以立足当下,而且能够预测,哪一年会发生什么病变,可以预作准备。另外,持不同意见的同志,还有另一个疑问,按理来说,运气学说似乎有道理,你说这个“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那我们就拿历年的气象统计资料来看一看,看在二的时候是不是气温很高,在五的时候是不是下雨多,在四的时候是不是天气特别干燥。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确实作了运气与气象的符合率这方面的统计工作,结果统计的结果也不一致,有的说符合率很高,达到百分之八十几,有的则说符合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四十多。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就是看我们怎么去利用阴阳术数这个构造体系,怎么利用我们大脑的理性思维,去把握中医的三个前沿问题——宇宙的演化、物质的组成、生命的起源。如果我们把这三个问题结合进去考虑,你想要推翻运气学说,那是很难的。哪怕你统计的结果,1984年这一年,又不是最热,也不很燥,也不很湿,是不是就证明运气的这个常数就错了呢?恐怕不见得。问题在于你能统计得出少阴君火吗?你能统计得出太阴湿土吗?你能统计得出阳明燥金吗?少阴君火是一个象,可是伴随着这个象的宇宙因素还有很多,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我们所能看到的气象因素,而我们现在的许多现代检验仪器,能否检测出这个少阴、太阴呢?看来还不能。所以,我们就不能光凭手头的一些气象资料就对运气下一个不好的结论。用气象来统计,就跟一些人想用仪器测定气功的释放物一样,结果测来测去,最后测出来的是电磁波、红外线等等。电磁波、红外线,还有一些其他测出来的东西,这些都是物理量,都是物理仪器能够检查的。按照这种说法,现在也造出了模拟气功师的生物仪器,这些生物仪从物理检测的角度来说,它所放出的波谱能量可以与气功师无异,可是实际效果还是相差甚远。所以,现在不少的科学家也认为,我们现在所测到的电磁波、红外线等等这些东西,也许只是气功师所发放的那些神秘能量的伴生物,是能量的伴生物,而不是能量的本身。那么,你统计我的温度,统计我的降雨量是多少毫升,这些也只是我们三阴三阳的伴生物,世界上的任何一切都是三阴三阳的伴生物,我们人类也是三阴三阳的伴生物,而不是三阴三阳的本身。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大家可以一起思考。如果我们清楚了这一点,那么,要验证这个理论,唯一的方法,还是要根据爱因斯坦所提出的两条,首先是理论的,我们检验一个理论,当然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是当我们的实践还不足以检验理论的时候,该怎么办呢?科学上有很多猜想,谁去实践了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所以除了外部的特征外,我们还要通过我们的大脑,这个万物之灵的脑,去考虑一下内部的完备性。我们五运六气的内部是不是很完备呢?我们只要看一看前面曾经列出的宇宙神系,这个将万物万事都关联起来的宇宙神系,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构造是很完美的。至于检验的问题,恐怕还要等好些年,一直要到我们能够找出验证三阴三阳的仪器以后、这个问题才能最后下结论。不过我通过我的理性思维判断,觉得这个理论确实很优美、很完善,因而它必将也是能够经得住检验的、就象当年爱因斯坦对他发明的广义相对论所持的态度一样,在广义相对论发表以后,当初大多数的人都不理解,据说当时能够真正理解的,只有十一个人,因为在广义相对论发表的时候,这个理论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后来英国的一个天文考察队要进行一次重要的天文观测,以证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否符合实际。在这个过程中曾有人问爱因斯坦,对这次重要观测的态度,如果观测证明广义相对论是错误的,那该怎么办?当时的爱因斯坦以他深广的智慧相信根本没有失败的可能性,于是他说了一句十分幽默的话,如果天文观测证明他的广义相对论是错误的,那么,“我只有为上帝感到遗憾”。爱因斯坦凭什么在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情况下,能够这样坚信他的理论?这就是理性信念的力量。同样,对于五运六气理论,我的信念也是坚定的。
我们的这一讲就要结束了,现在的时间也快到了今年的最后一个气,今年是丙寅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最后一个气的主气是太阳寒水,客气是厥阴风木。因此,患有冠心病的老同志应该特别注意,同学们的父母如果有冠心病,也应该提前预防,开些药吃。提前预防不是一件坏事,这叫做防微杜渐,也叫作治未病。这个工作如果不做好,就会出问题。唐农老师在这里,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他母亲是1979年患的肾炎,去年暑期后我还问过他,他当时说他母亲的病已经治好了。等他走后,我还跟刘老师说,这个病很难好,恐怕还会出危险。今年春,我在研究五运六气的时候,一反常态地当着唐农老师说,他母亲会在今年10月22日下午3点至9点出危险。不过,我的这个预诊差了一些,唐老师的母亲是今年8月8号去世的。虽然没有很准确,但是,根据五运六气,疾病的危险性我们还是预测出来了。
在这里我还给大家谈一个熟悉的例子,早些年我曾经在比较公开的场合说了某位老师,说他可能会在1986年害大病。过后有的老师非常感兴趣,非要追根问底,问我凭什么说这位老师要在这一年害病,如果害病,会是什么病。我逃不过这位老师的迫切追问,只好跟他说,我说您注意过某位老师的耳朵没有,这位老师的耳垂是很红的,大家不要忘记,根据经络的投影,耳朵正好是一个倒立的人,耳垂的部分正好是脑部,耳垂红,说明他的脑很热,脑为南方,他南方的火很盛,如果再碰上火热司天的年份,那就是火上加油,怎么会不病呢?这个病当然大家会很清楚,就是西医讲的脑血管意外,后来的结果确实没有出乎我的预料。在这里谈一些实例,希望大家由兴趣生发信心,学习中医没有较好的信心,那是没办法学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