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这一讲之前,我先给大家引用两段经文,一段经文是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出现的。黄帝说,“余闻之,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另一段经文是《素问·五常政大论》中的,岐伯说,“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从以上的两段经文可以看到,黄帝、岐伯对一个医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必须要能够知道气之先后,人之寿夭,这似乎在要求当中医的必须会“算命”,否则当不好中医。所以,我在第一个晚上的时候,就给大家谈到,讲中医就免不了要牵涉决定论,而决定论的问题已经争论了将近200年,直到现在还在争论。特别是控制论提出以后,这个争论更加激烈,大家如果注意一下这方面的参考资料,注意一下历史,就会发现,在维那提出他的控制论以后,苏联以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列主义研究者就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控制论是机械唯物论,是机械决定论在新时期的新的形式而已。为了这个问题,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首先展开了辩论,一直到1962年还在进行辩论。这确实是一个关系到要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严峻问题。我们的马列主义确实想起到他应有的作用,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的马列主义还需不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呢?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第二个来源是德国黑格尔的古典哲学;第三个来源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些都是马克思在总结19世纪的科学成果而提出来的。那么,现在科学已经发展了,马克思没有看到现代的宇航时代,而宇航又跟控制论很有关系,如果没有维那的控制论,很难设想有电脑的产生,而没有电脑,要想飞向月球,在月球上准确地登陆,这也是很难做到的。邓小平同志看到了这个严峻的问题,在1979年提出了要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后来,钱学森同志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提出了要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建设,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要用现代科学肯定了的东西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然后再用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作过认真思考,我感到这个问题里面还有个问题,就是如果把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加上现代科学技术,能不能解决东方文明的问题。中医、气功、特异功能既是在原来的马克思主义中一下子难以安立的,也是在现代科学技术中不好安立的,目前我们所找到的这种马列主义的发展形式,这种发展的补充,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所有的问题我们不用提得太多,中医怎么个发展法?怎么个认识法?气功、特异功能怎么个认识法?面对这个问题,钱学森提出要在现代科学文明的基础上,再发展一门科学,这门科学的特征是东方科学,是超级科学!也许到了那个时候,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充分的丰富发展,我们就可以在任何场合下轻松地讨论决定论,而现在要讨论决定论方面的问题,还不见得十分容易。因此,每当牵及到这些问题,我都是要尽量地找一些科学依据。我现在手上拿的这本小书,是“现代化知识文库”系列中的一本。“现代化知识文库”的出版宗旨是:“提供新的知识,系统地、全面地介绍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各部门的最新成就,特别是边缘性的、交叉性的学科的新进展,以及它的难题和解决方法”。这个“现代化知识文库”中有一本书,叫做《医疗气象学》。《医疗气象学》讨论了一些什么问题呢?我把与我们今天讨论有关的内容介绍一下。第一,讨论气象与疾病的问题,其中包括季节与疾病,天气与疾病。第二,专门讨论气象与若干人类生命问题:其一,人的出生月份与智力的关系,人的出生月份与个性的关系,本书的作者通过调查,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肯定出生月份与人的智力及个性有密切关系;其二,出生月份与疾病的易感性;其三,季节与受孕的关系;其四,出生月份与出生性别的关系;其五,气象与先天性缺陷的关系,也就是说不同的气象条件下出生的小孩与先天性缺陷有没有关系;其六,气温及高山对药物治疗的影响;其七,气象对人的反应时间、工作效率及事故的影响,就是说所处的时间不同,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影响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出事故的事故率;其八,气象与死亡,气象因素与死亡有没有关联的问题;其九,超地球因素与健康。超地球因素指的就不是我们看见的刮风、下雨这些了。那么“超”到哪里呢?我们的三阴三阳是否是超地球因素,或者说是否包含着超地球的因素存在?

在以上这些文献的基础上,我又查证了《南宁晚报》1968年9月18号转载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人的寿命与出生季节的关系》。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的寿命与出生季节有关联,这是日本地津大学两位学者,通过统计调查得出的结论。他们对四组不同类型的老人考察结果,夏季出生对人的寿命不利,出生季节与寿命关联度的优劣秩序是:男性定为秋、冬、春、夏;女性是冬、秋、春、夏。”从上述日本学者所作的统计资料来看,男性女性都普遍是秋冬出生的寿命长,春夏出生的寿命短。出生时间的差异,就可以带来寿夭的差别,这种联系很容易让人考虑到算命的问题,我们反对迷信的算命,但是,对于“算命”这种古来有之的现象,我们应不应该研究呢?应不应该给它作出一个科学的说明呢?我们可以提出“中医行不行?”这样一个普通的问题来问大家,有的人就会说:“中医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他找过中医看病,结果中医不但没把他的病治好,反而治得更坏了,于是他说中医不行。但是,这个问题应该分清楚,说中医不行,是说给你治病的那位中医不行,那位中医不行,并不代表中医不行。现在我们很多人就容易采取这种以偏概全的态度,这是做科学研究所应该避免的。做什么事都一样,都应该允许有错,如果不允许,谁还敢当气象站的站长,谁还敢当气象台的台长,谁还敢当气象局的局长!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有关经验的问题,构建一个知识体系,并不是有很多很多的经验积累就行了,而相反的,我们只要把得到的一些经验感知,放在我们的阴阳术数构系里面,我们就可以构造出一个系列的知识来。在以上这个与生命相关、与个性相关的问题上,我们的古人早就探讨过这个问题,而且他们在经验的积累下,已经建立起了他们的体系,而这个体系就是阴阳术数构造系列中的体系。问题在于我们不要一看到某些名字就被吓住了,比如说,一提“看相”就吓住了,认为这是迷信,这种态度就不对了。我们恰恰应该剥开“看相”的外衣,来探讨形态与功能的关系这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形态决定不同的功能,这也是现代科学讨论的课题,我们站在这个角度来看问题,就没有什么迷信可言,只要有利于医学的研究,我们统统可以借鉴过来,这就是古为今用。现在的情况是国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经验,这个经验我们用不着花多少钱,买一份资料就行了,那么,这个经验有没有普适性呢?这是需要我们作出判断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能否用阴阳术数构系的知识去证明它,去检验它。如果上述的这个经验具有普适性,而且能够在阴阳术数构系里得到证明,那只能提醒我们,我们应该重视古人留下的东西,不要轻易地否定,道理上一时弄不清不要紧,但不要连这样的现象也全盘否定了。如果我们守着近水的楼台,却让别人得了月,那我们将对不起我们华夏的祖先。

二、开合枢与气数

作为人,我们是运动着的气所组成的宇宙的一部分,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观。气这个物质构成了宇宙,而且由于气的运动产生了宇宙的运动,那么,气的运动状态有多少种形式呢?有三种形式——开、合、枢。开的意思是什么呢?由于开的作用,我们的天气慢慢由寒冷变热,温热属阳,寒冷属阴,打开了管阳气的开关,阳气释放出来了,所以天气慢慢变热,当热到一定程度后,就再不能热下去了,再热下去我们都会受不了,所以宇宙的力量就是这么奇怪,到达一定程度,它便转入到合的状态,使阳气的释放过程关闭,天气就不那么热了。在合阳气的时候,它又同时把一个管阴气的开关打开,天气便逐渐转入寒冷,冷到一定程度,阴气的开关合起来了,阳气的开关又重新打开。这样周而复始的开合运动,便有了寒暑的往来。那么,支配这个开合运动的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上面的枢。一个开、合、枢主管阳,一个开、合、枢主管阴,合起来就是三阴三阳。因此,开、合、枢反映了三阴三阳的运动状态。这个直接的运动我们无法看见,也并不是天地间就有那么两个门户,就象我们一个单位、一个家的前门、后门,它可以开,可以合,而主宰这个开合的有一个门枢的存在,这也是古人为了认识宇宙,为了认识人身,经过理性思维而产生的一个方便法门,也是一个思维的产物。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天地间的这个开、合、枢,也无法直接看到人身上的这个开、合、枢,但是,透过它的运动所显现出来的不同的象,我们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把握的。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显现的象来推测开、合、枢的运动状态,并且运用一定的方法去调节异常的运动。开、合、枢的道理很深刻,大家可以好好地研究一下《素问·阴阳离合论》,对这个问题理解透了,中医的很多问题就基本清楚了,所以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人是气所构成的宇宙的一小分子,而宇宙分配给我们每个人的气并不是无穷尽的,所以,人生就有一个生、老、病、死的过程,就有一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人的生命是形气相合的结果,形是我们的这个躯体,气就是上面的这个宇宙分配给我们的一定限量的气,当这个一定限量的气消耗完了,生命也就宣告结束。尽管此时的这个躯体并没有消失,但是,气没了生命也就没了。古人有一个很好的名词来形容上述这个气的限量,这个名词叫做“气数”。了解气数很有好处,它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养生观,也可以帮助我们树立不偏的治病防病观。现在让我们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们南方的大部分地区现在还用煤气罐,煤气罐中的气是一定的,或30升或50升,这个一定量的气就可以称之为气数,气数确定了,这一罐气所用的时间长短,就全在于我们每个用户的手中,如果你非常节省地用,那么,你这罐气可能要比别人的多用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如果你用得很大手,处处不注意节约,那么,也许本来可以用一个月的煤气,你只用了20天就没气了,气数就尽了。这虽然是一个生活中的比喻,是我们身外的比喻,可是它又是一个非常实在的比喻,我们这个身子就象一个煤气罐,他里面的气数也是一定的,用得好他可以用很长的时间,用不好很快就用尽了。因此,这个气用的长短,也就是我们生命的长短,有部分权力是操持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我们将气阀开大了,造成浪费,气用时间就缩短,但是,如果开小了,那也不成,饭都煮不熟,因此,这里也要提倡中和,也要提倡中庸,勿太过,勿不及!开、合、枢的作用也就体现在这里。

现在流传一句话,叫作“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理解得不好会害很多的人。有的人误以为只要运动了,生命就会健康,就会长寿,因此,他们拼命地去运动,跑完二千米,又去踢球,满头大汗的再回来洗个澡,这与其说是锻炼身体,不如说是糟蹋身体。为什么这样说呢?还是上面比喻的那个道理,剧烈的运动、大消耗的运动,无非是开大了生命之火,火开大了,气用就多,气用一多,气用的时间自然就缩短了,这是必定不二之理。在印度产生的佛教对人体生命有一个很精辟的认识,认为人的寿命与呼吸的次数相关,而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呼吸次数,虽然这个次数在每人身上都会不同,所以会有寿天之别,但是,不同之中又有一个相同,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对确定的呼吸次数。印度佛教的这个呼吸气的次数与寿命的相关性、与我们刚才谈的气数概念非常相似,我们运动太剧烈了,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第一个反应就是呼吸心跳加快,原来我们正常的呼吸次数是每分钟十多次或者二十来次,可是现在一下子增加到五六十次,翻了二三翻,气数用得太快了,会有什么结果呢?请大家自己思考。这样的运动究竟是益多还是害多?现在现代医学也认识到这一点,不过他不提气数的问题,他提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如果运动的量超过一个限度,使呼吸心跳超过一定值,那么,这个运动叫做无氧运动,而保持在这个一定范围之内的是有氧运动。无氧运动对健康的益处不大,或者说利少弊多,而有氧运动则有利无弊。在我们中国类似的有氧运动很多很多,比如华佗的五禽戏,以及太极拳等。而在道家功夫里面更有一些特殊的锻练方法,比如静功训练,当练到相当的火候时,可以由后天的呼吸转入到先天的胎息状态,这时候由口鼻所进行的呼吸停止,呼吸次数由每分钟十多次,逐渐减少,最后减为零,而持续的时间则取决于每个人的修持水平,水平高的时间可以很长,水平低一些的相对短些。大家可以做一道简单的数学运算,呼吸次数是相对确定的,如果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次数大大减少了,那么,使用的时间是不是就大大延长了呢?这就是长寿的一个奥秘。我们怎么来研究延缓衰老的课题呢?节约气数,更具体地说节约呼吸的次数就是最好的延缓衰老。《庄子》所提的踵息法以及后世的龟息法,都倡导深长缓慢的呼吸锻练,这些都是简单而根本的长寿之法。可是世人往往都有这样的怪僻,就是舍近求远、舍简执繁,你告诉他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他往往觉得不足为信,他非要去求一些复杂的,甚至做起来气喘嘘嘘的运动才觉得有效,大家不要忘记《老子》的一句名言“至道不繁”啊!

另外,我还请大家到动物园看一看,动物园里,那个蹦蹦跳跳一刻也停不下来的猴子,寿命至多不过20~30年,而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的乌龟,寿命却有几百年。再看看鸟类,那些吱吱乱叫不停的小鸟,和那些凶猛的雄鹰,寿命短者不过数年,长者不过数十年,而那些单脚而立,纹丝不动的鹤类,却可活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是为什么呢?道理上面都讲清楚了,大家可以应用形象思维去思考。现在到了冬天,大家可以到街上看一看,看看我们许多小伙子和姑娘们的穿着,特别是姑娘们,她们往往要风度而不要温度,穿得很少,甚至大冷天还穿裙子,完全不顾《内经》的教导,冬三月应该养藏,应该去寒就温,为什么要养藏呢?就是要把气阀的开关合小,就是要节省气用。你不去寒就温,你不养藏,你为了要风度穿得少少的,机体为了适应这种状态,为了使你不生病,怎么办呢?只有把这个开关大大地开放,让生命之气出来生火御寒,这样做值得吗?我们应该有时想着没时,让这个有限的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至少我们学中医的人应该这样考虑。又比如现在到了夏天,满街都是这冰那冰,尤其年轻人热衷于吃冰,贪图一时之快,可是大家想过没有,这个零度的冰吃下以后,为了不造成中寒的病证,机体必须调节开、合、枢,让主管胃阳的这个阀门开大,让阳热之气来消化这个冰寒,我们吃下的虽只是几个冰块,可消耗的却是我们的阳气啊!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气用在延长生命,多做一些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事业上,而将这样宝贵的气用在消化几块冰砖上呢?

明白了上面的道理,对国外所做的这个出生季节与寿命的关系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在夏天出生的人,寿命会比其他季节出生的人相对短些呢?因为我们人体有一个气立是与外界相连的、夏天出生的人,当他一离开娘胎之际,就通过这个气立与天地相连,就立即要受到外界气候的影响,夏日里天气炎热,这是因为主管阳气的阀门在这个时候开得特别大,受夏日这个神系的共振影响,新生生命的这个阀门同样开得很大,并且以一种相对的惯性保持下去,开的因素大了,气的消耗就大,气大就必然导致数小,所以夏天出生的人虽然比较聪明活泼,可是比较其他季节出生的人而言,气用的时间就会短一些,因此,寿命就短一些。秋冬出生的人就不同了,秋冬是收藏的季节,阳气处于收藏的状态,处于合的状态,由于神系的共振作用,这个时候出生的人,其阀门的开放度自然比较小,阀门的开放度小,气用的时间自然较长,因此,寿命亦相对要比春夏出生的人长。根据开、合、枢与气数的道理,根据阴阳术数构造体系,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解开上述这些相关性问题,甚至我们可以不做调查统计,就完全可以根据这个已经构造出来的知识体系推断出上面的结果。我们做中西文化的比较工作,做中西医结合的工作,应该在这些层面上下功夫,这样可以为现代医学提供一些实验的思路,也可以让我们人类共同的医学少走一些弯路。

三、主气与中运

五运六气是在医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运用阴阳术数构系建立起来的一个医学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讨论了宇宙与人的各种关系,宇宙运动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较常见的,也是运气七篇中介绍的,主要有五方面或者说五个层次,这就要较日本人所作的统计复杂得多、有用得多,同时也准确得多。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第一个层次:主气。

主气是一个每年不变的气。不管是哪一年,六气的分布次第都一样。其中每一气所主的时间区域与前面所介绍的六步间气相同,即从每年的大寒节开始,至次岁的小寒节终,每气主管四个节气。第一个气,也称初之气,为厥阴风木(410),主元月21日至3月21日(大寒节常在每年元月21日左右);二之气,少阴君火(115),主3月21日至5月21日;三之气,少阳相火(17),主5月21日至7月22日;四之气,太阴湿土(126),主7月22日至9月22日;五之气,阳明燥金(28),主9月22日至11月22日;六之气(亦称终之气),太阳寒水(39),主11月22日至次年元月21日。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为什么主气的变化年年如此呢?因为我们这个地球的气候变化是有周期性的,是有一定规律的,而主宰这个周期变化的东西就叫做主气。我们看从每年的元月21日到3月21日这个区间,这个区间也叫初之气,天气开始慢慢地温和,春天来了,风生了,木生了,而产生这个风木的因素就是厥阴,所以叫厥阴风木。厥阴除产生风木外,还与我们人体的肝胆相关。我们看为什么它叫主气呢?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必然是春天到来,必定是风木主事,就象二十四节气每年不变一样。到了3月21日至5月21日,这个是二之气少阴君火,这段时间天气逐渐由温转热,由春入夏,少阴除产生君火,造成温热的气候,还与我们人体的心及小肠相关。5月21日至7月22日,三之气少阳相火来了,天气由热转暑,到了盛夏时节,少阳除与相火联系,还与我们人体的三焦、心包相关。7月22日至9月22日,四之气太阴湿土主事,此时天气由暑转湿,阳气开始下降,这也是长夏季节,太阴除了产生湿土,还与人体的脾胃相关。9月22日至11月22日,五之气阳明燥金主事,由于阳气已降,湿不蒸腾,故天气干燥,渐渐转凉,阳明除产生燥金,还与人体的肺及大肠相关。11月22日至次年元月21日,终之气太阳寒水用事,此时隆冬,天气寒冷,河水为冰,在人体则为肾与膀胱与之联系。由于每年气候的变化大概都是这样,先是风温,慢慢热、暑,然后雨湿、干燥,最后寒冷,寒冷完了,又开始温暖,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就象我们是某一幢房子常住不变的主人一样,所以叫做主气。

上面我们提到,五运六气讨论的有五个主要层次,即中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显然,日本人所考虑的层次只是我们的主气层次,就是一般所讲的春夏秋冬这个层次。夏天出生的人为什么寿命相对较短呢?由于夏天是少阳用事,少阳主火,在少阳的作用下,人体管火的阀门就开大了,气的耗用增加,气的耗用量增加了,能用的时间当然减少,所以夏天出生的人寿命相对较短。那么,是什么力量决定这个主气的变化呢?就是《老子》所说的可道的这个“道”。《老子》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知道“道”是天体运行之道,名,则是顺应着道的运行而产生出来的。从太阳这个道来说,它是产生四季变化的主要根源,由于太阳的视运动,一年之中相对地球而言,就产生了不同的光照角度的变化,光照角度不同,自然温度就不同,春夏秋冬的不同气候就是这样产生的。因此,太阳之道是产生主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太阳的运转是比较恒定的,转到一定的时候是春天,转到一定的时候是夏天,转到这一点上是秋天,转到另外一点上是冬天,这种相对恒定的转动,便导致了主气的恒定性。既然太阳这么有规律地运转,每转一圈都是365天多一点,那为什么我们的气候还会出现反常的变化呢?原因是在我们太阳系里,还有五大行星的运动,由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周期并不一样,有的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80多天,有的行星绕太阳一周是200多天,由于运动周期和运动速度的不同,所以五大行星在天体上的相对位置是经常变动的,它们每年的相对位置都不一样。由太阳、由地球、由行星产生的引力就不那么恒定,所以造成了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动。古人根据各行星在特定观察区域内的出现情况,以及它们的明亮度,定出了相应的十种变动情况,这十种变动情况刚好与十天干相应。被用来观察上述这十种变化规律的行星古人称作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辰星。其中岁星的情况说明木运的变化,荧惑星的情况说明火运的变化,镇星的情况说明土运的变化,太白星的情况说明金运的变化,辰星的情况说明水运的变化。我们说岁星的情况说明木运的变化,辰星的情况说明水运的变化,并不是说岁星就是直接形成木运的因素,而只是说各大行星在运行中所产生的相对位置,每年都不相同,我们抽出一些不同的特征来,在这个特征的情况下是木运太过,而在另一特征时是水运变化,比如今年的情况就是水运太过,而在水运太过的情况下,就会相应地出现反常的寒冷气候,不应该冷的时候它会寒冷,比如一般情况下,要到九月初九,天气才比较冷,可是由于水运太过,五大行星的运行因素造成今年的寒冷要比往年提前到来,冬天的寒冷程度要比往年更厉害。这些反常的气候变化是五大行星的相对位置所造成的,所以,我们就定出一个中运,以刻划五大行星所造成的气候变化。因此,我们应该记住中运是刻划反常气候的因素。当然除了气候的变化以外,我们还要考虑气的运动状态,以及其他可以说明阴阳气运变化的情况。有关气的运动状态,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很多同志都跳过舞,大家说迪斯科的运动状态是一种什么运动状态呢?迪斯科的状态显然是一种火热的、炎热的运动态,是属于火运的状态,也是属于少阳的状态。如果我们跳交谊舞、跳慢三步,那么,这个状态就是比较柔和的运动状态,它可能与水与木的运动状态相类似,因此,是太阳或者厥阴的状态。我们老年人应该选用哪种气的运动状态呢?应该选交谊舞,应该选慢三步,这才合乎自然。道法自然,才能长久。这就是说气候变化只是气的运动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即使我们今年不出现反常的寒冷变化,也不见得就不会出现其他相关的反常运动状态,这种运动状态就是水运,这种水运的状态会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出现,这种反常的状态会影响到人体相关的水属以及它所克制的火属,比如肾与心等等。我们谈中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而中运的变化怎么个把握呢?《内经》的作者在观察天象的基础上已把中运的变化同天干作了联系,这一点我们在前一讲中作过介绍,即甲己年土运,乙庚金运,丙辛水运,丁壬木运,戊癸火运,五运用数码表示是土运126、金运28、水运39、木运410、火运115,再分太过、不及之年,阳干所配为太过,阴干所配为不及。今岁丙寅,故为水运太过之年。

四、司天在泉

有了主气与中运的概念,我们就来考虑最头痛的司天、在泉问题。司天、在泉确实是很别扭的概念,有人说,五运六气是在气象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或者说是吸收了天文学的成果,或者说是跟天文学结合后所产生的五运六气辨证论治方法。这种说法不大准确,我查阅了二十四史有关天文的部分,我完全没有发现在天文史上出现过司天、在泉、主气、客气这些名词,更没有发现天文史上出现过三阴三阳的名字。所以,我不大同意运气学说是医学加上一个天文学的说法。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这是关系到是天文学使中医发展了,还是中医使天文学发展了?是天文学浸透了我们中医,还是中医浸透了天文学的问题。我们知道、医学的产生免不了要跟天文学有关系,跟天文观测有关系,可是由干需要不同,在观察同样一种客体的情况下,就会发展出那么一种情况,客体是一样,得出的学说并不一样,所以我不能同意运气学说是天文学加医学。如果说司天、在泉这些东西也符合天文学需要的话,那么,只能说由于中医理论发展的需要,它也给天文学输出了有用的营养。我认为强调输出是很有好处的,特别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你这个民族如果没有输出,人家也就不会给你,你输出得多,得来的才多,你输出的少,得来的就少。我希望学中医的年轻人要立下雄心壮志,要大胆挖掘我们这个体系里面的有用东西,把它整理了,输出去,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站在这个角度,我考察了五运六气,认为五运六气是在中医实践的、中医临床的、中医理论建立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天文学。当然,它不是原始意义上的,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

由于司天、在泉不是由天文学中借来的概念,因此,对它的理解就显得很别扭。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思考,黄帝、岐伯是怎样在《内经》其他部分的基础上提出司天、在泉这些概念的,如果将你换成当年的岐伯,你又怎么根据你所掌握的这些知识,建立起司天、在泉的概念呢?我们知道,由于阴阳术数构系的需要,已经假定了六合是由气组成的,那么,是什么因素主宰着这个六合之中的气象变化呢?是什么因素主宰着六合之中的气运变化呢?这个主宰的力量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很自然地要考虑到天地,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天地感应而产生的。那么,是谁主宰着天、是谁主宰着地呢?司天与在泉的概念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来的。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当时的感知来建立这些概念,而这些感知在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感知得到。我们发现,太阳有周期的运动产生了四季,又发现行星的不同位置变化,产生了一些反常气候,那么,这完了没有呢?还没有完。我们还看到,在太阳和五大行星的背面还有很多很多恒星,面对这些恒星,我们还需不需要有了六气搞七气,有了七气搞八气,搞一百气,甚至一万气呢?不需要了。阴阳术数的原则规定,阴阳不以数推以象。因此,不是根据数的增加来计算这些复杂的因素,而是抽出这个数的象,你把握住了这个简单的象,就能够刻划整个天体运动所产生的不同气候变化。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提出了司天,司天产生了,在泉便是自然的事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天就有地,在我们看到这个天文背景的时候,我们只看到天的一半,在地平线上的一半,那么,我们看不见的另一半呢?这另一半是不是也对气候产生影响呢?也产生影响,这个与司天相对的另一半就叫做在泉。由于整个天体都在不停的运动,那么,怎样来刻划这些不同的运动状态呢?还是老办法,用三阴三阳就行了。所以就有六种不同的司天和六种不同的在泉。司天在泉的计算方法我们前面已经作过详细介绍,它是根据干支纪年的地支来确定每年的司天,即子午之岁少阴君火(115)司天,丑未之岁太阴湿土(126)司天,寅申之岁少阳相火(17)司天,卯酉之岁阳明燥金(28)司天,辰戌之岁太阳寒水(39)司天,巳亥之岁厥阴风木(410)司天。司天知道了,在泉就可以很容易的推出来,因为我们前面曾谈到,在泉刚好是看不见的另一半。刚好是与司天相对应的另一半。根据阴阳相对的原理,司天为阳,在泉必为阴,司天为阴,在泉必为阳。三阴三阳相对,所以少阳(一阳)司天,必定厥阴(一阴)在泉,厥阴司天,必定少阳在泉;阳明(二阳)司天,必定少阴(二阴)在泉,少阴司天,必定阳明在泉;太阳(三阳)司天,必定太阴(三阴)在泉,太阴司天,必定太阳在泉。这也是一种对化的关系。由于天道在不停地运转,每年都在变,因此,司天、在泉也在随年变化。这个对化关系,也是一种阴阳的对称关系,它有点象我们的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关系,也有点象我们的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关系,东半球是白天是阳,西半球就是黑夜是阴,而西半球是白天是阳的时候,就轮到东半球是黑夜是阴,这种情况是在不停地轮转变化之中。又比如南半球是夏天的时候,北半球就是冬天,而北半球是夏天的时候,南半球就是冬天,这种关系就是一种阴阳对化关系。

前面我们不停地在讲阴阳术数,这是一个方法论。学传统文化,学中医没有这个方法是不行的,方法不对头,你花再大的劲,也是白费。而这个方法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数”的认识,因为这个“数”与现在我们熟知的这个数理逻辑体系的数相差很远,我们讲“数”不能离开阴阳,不能离开象,因此,我们提出一个“数”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同时提出了一个阴阳、一个象。同样的过程,当我们得出一个阴阳、一个象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有一个“数”的存在。对这个阴阳象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把握,进行运算,就叫做术,所以说是“阴阳术数”。我们在运用医学进行治病的过程,为什么又叫做医术呢?因为治病的过程同样也是对“阴阳象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把握和运算的过程。例如我们看到一位发热的病人,他给我们的象是什么呢?他给我们的是一个火热之象,一个少阳之象,这个少阳相火是从哪里来的呢?来源有很多,我们上面所讲的五运六气的五个层次都可以成为它的来源,除了这五个层次外,还有胜复的因素,以及灾变的因素等。那么,对于这个造成我们疾病的象,我们怎么来治疗呢?我们还是要根据上面的阴阳象数关系,这个关系的内部原则告诉我们,对于火热这样一个象,可以用寒象来进行对治,而作为寒的这个象,其含义是很广的。当然,我们对这个象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冬天的寒冷,但是,是不是对一个具有火热证象的病人,就一定要把他搬到冬天治疗,如果我们这儿不是冬天,就设法把他运到南半球去呢?看来不是这样,对于造就寒象,古人有很多的方法,而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药物与针灸的方法。在众多的药物中,哪些是具有寒象的属性,这在《神农本草经》中,在后世的《本草》书籍中都有详细记载,我们可以直接去查阅,利用这些药物所造就的寒冷属性就可以对治上述的火热。所以中医治病,实际上就是象的对治。先了解疾病的象,根据年运的变化、四诊的情况,得出一个有关疾病的象,这个象的标准,运气里面给我们提出了六个,即三阴三阳之象、六气之象。在这个象的基础上,我们再根据象与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药物或其他措施,找出一个对治的象来,而在具体应用这个对治的象的时候,以及在对上述这个病象的预后转归进行把握的时候,就要充分运用到数的关系,就要进行象数之间的转换运算,这个运算过程就叫做术。由于它是一个有关医的运算,所以叫做医术。

上面我们谈到运气所给出的象有六个,但作为论象的鼻祖,《周易》这个体系,它只谈四象,因此,有必要来认识一下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太极所摄持的这个阴阳体系里,有“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由冬至始,一阳生发,然后阳道日长,直至夏至,阳道隆盛而阳极生阴,《内经》也叫做“重阳必阴”,于是,夏至以后,一阴生发,阴道渐长,直至冬至,阴道隆盛而阴极生阳,《内经》也叫做“重阴必阳”。在上述的这个“生”的阶段,就称为“少”,而到达极盛的阶段时,就称为“老”或“太”,所以就有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之分。易系统里面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个四象就是指上面的老少阴阳。很明显,这个阴阳四象是易卦的需要、是卜筮的需要。这个阴阳四象进入医学以后,黄帝、岐伯就发现了,光有少、太还不能完全刻划人的疾病运动状态以及人的生命正常运动态,也不能与宇宙的各种象完全结合,只有把宇宙的象分成三阴三阳,再从人体找出对应的三阴三阳,这样才能刻划人的病态与不病态,然后,才能进行医学系列里的阴阳术数运算,才能进行医术实践。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阴阳术数构系也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象西方的科学基础——数理逻辑体系一样。但是,这里我们有一个前提,就是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的情况是这样。西方的情况却似乎处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以几何学为例,最初产生的几何是欧几里德几何,在欧几里德几何体系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可是到以后发展起来的黎曼几何,却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0。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实际的空间里,由于引力的作用,光线肯定会受到引力场的作用而变得弯曲。在欧几里德几何体系里,内角和为180°的前提是:三角形的三条边是绝对的直线。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了,由于引力的作用,光线会变弯曲,就象我们在一个很大的球面上画三角形,这个时候,你去量它的内角合,就肯定不等于180°。因为它不是在平面上作的三角形,它的三条边已经弯曲了。试想如果我们在所处的地球上画一个很大很大的三角形,由于每条边的弯曲,你从外部去量,内角和就大于180°,而你从地球内部去测量,内角和就小于180°,这就是黎曼几何。而我们的阴阳术数构系,同样也是在周易阴阳术数构系的基础上进了一步,这样才形成了医学体系的阴阳术数构系。明白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就可以主动地去研究那些具有神秘色彩的传统学问,看看这些学问里面有没有阴阳术数构系,看看这些阴阳术数构系与原有的构系有些什么差别,有了哪些发展,把这些发展提取出来,组建新的阴阳术数构系,我们可以尝试将现代科学所发现的经验,放在这个体系里,这就完全有可能产生一门新的科学!

那么,由二阴二阳的易学体系怎么过渡到医学的三阴三阳体系呢?这个过渡主要是因为阳明和厥阴的设置,就是在少阴、少阳,太阴、太阳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厥阴、阳明,这就构成了三阴三阳体系。由于医学要考虑寒暑往来,要考虑气机的升降出入,因此,厥阴、阳明的加设也就变得十分自然和十分必然。阳气由少到太,是一个不断增益的过程,为什么它不会不断地增益下去,而是由阳转阴呢?阳明的加设便体现在这个节骨眼上,是阳明关闭了这个阳道的不断增益,从而实现了由阳转阴的过程。《内经》将阳明的功用精炼成一个“合”字,其实就是很好的说明。同样,阴气由少到太,也是一个不断增益的过程,而为什么不会继续无止境地增益下去,而是要由阴转阳呢?这个节骨眼上的作用也是因为厥阴的加设而实现的,是厥阴关闭了阴的持续增益,从而实现了由阴转阳的过程。《内经》同样也将厥阴的功用精炼成一个“合”字。一合阴,一合阳,所以又说:两阳相合为阳明,两阴交尽为厥阴。如果没有阳明、厥阴的加设,也就没有寒暑往来和气机升降的过程,要么它会一直的寒下去,要么它会一直的暑下去,寒暑不往来,也就没有生化可言。因此,厥阴、阳明的加设非常重要,它是医学系统的阴阳术数构系区别于其他阴阳术数构系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运气学说还有一个很重要,也是一个很难理解的内容,就是标本中气问题。《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者,有不从标本者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六气的标本与《素问·标本病传论》中所指的标本,意义有所区别,大家不要搞混淆。在《素问·六微旨大论》里,对这个标本有比较明确的划定。什么是标呢?三阴三阳就是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些就是标;什么是本呢?六气为本,就是风寒暑湿燥火为本。什么是中气呢?中气就是中见之气。这个中见,与经络学上的表里关系是一致的。比如太阳、少阴为表里,太阴、阳明为表里,少阳、厥阴为表里,这些表里关系也就是互为中见关系,即太阳中见少阴,少阴中见太阳,太阴中见阳明,阳明中见太阴,少阳中见厥阴,厥阴中见少阳。少阳、太阴从本,少阳属阳而化火,太阴属阴而化湿,标本同性,所以,少阳、太阴可以从本。太阳、少阴从本从标,太阳属阳而化寒,少阴属阴而化热。标本之性截然不同,所以,只能从本从标。而厥阴、阳明呢?为什么不从标本从乎中?这个问题的确不容易解决。有的同志看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性和严重性,提出如果这个问题弄清了,中医的许多问题都会弄清,对这个问题我也似乎有同感。我们能不能联系阳明、厥阴的上述作用来思考这个问题呢?所谓“从乎中”,实际上就是以阳从阴,以阴从阳,阳明从中,就是从太阴,厥阴从中,就是从少阳。而根据我们上面对阳明、厥阴功用的分析,阳明虽属阳,可是它所行的事却是实现由阳转阴的过程,所以,它是以阳从阴,阳行阴事。而厥阴虽属阴,可是它的行事却为实现由阴转阳的过程,所以,它是以阴从阳,阴行阳事。这个联系是否正确?希望大家一起来思考。

五、客气系统

前面我们曾经谈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阴阳术数构系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但是,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也不可避免地参进了一些不利于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因素。比如,“天人合一”或者说“宇宙社会观”的提出,就是一个例子。“天人合一”是西汉董仲舒在其所著的《春秋繁露》中提出来的,这个观念为什么我们把它称为“宇宙社会观”呢?就是他将天的因素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拉扯到一块,这就自然地要造成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的误区,使现代人对传统文化有一个不好的印象。因此,我们研究中医,研究人天的关系,首先就要破除这些不利的因素。钱学森同志考虑到这一点,所以,他不提“天人合一”,他提出一个“人天观”。钱老的“人天观”当然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但是,这个“人天观”还是容易使人混淆,因为人不是纯生物的因素,他包括了社会因素,因此,“天人合一”也好,“人天观”也好,就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两个层次的东西,一个层次就是天与社会的层次,一个就是天与生物的层次。我们中医研究的层次,也是传统文化自然科学这一门类所关心的层次,主要是生物这个层次。而天当然是指宇宙的运动变化状态,因此,我在这里大胆的提出一个“宇宙生物观”,以区别于《春秋繁露》中所提的“天人合一”。并且也给钱老所提的“人天观”划出一个明确的界限,钱老的“人天观”就是“宇宙生物观”,它不同于“天人合一”的宇宙社会观。

为什么说中医研究的是宇宙生物的层次?大家看一看前面讨论的宇宙神系就会很清楚。宇宙神系就是揭示宇宙运动与生物变化的密切关系,它赋予了生物宇宙的属性,从而使生物成为宇宙不可分割的一分子。宇宙生物的运动变化状态有六种,即三阴三阳,即风寒暑湿燥火,而这六种运动变化状态主要来自于五方面的因素影响,这五方面的影响是:中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在这五方面的影响中,前四方面的影响已经谈到过,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客气的影响。客气是一个相对于主气的概念。主气虽分六步,三阴三阳而周一年,但每步气所主的区间都是恒定的,年年如此,因此,它是常住之气。常住之气在于刻划年这个周期内的阶段性恒定气运变化,而在每个阶段内,既然有一个恒定性的气,就必然有一个变动的气。这是常变观,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上述这个变动的气候就是客气,因此,客气是客住之气。它虽然也分六步,但是,每步气所主的区间都是年年变换的。是不是年年变换就不可知晓呢?不是的,它的变中还是有常,客气的这个变中之常便是由司天、在泉来决定的。在讨论司天、在泉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司天、在泉每年都不一样,每年都在变化,这个变化的规律,就在干支纪年的地支之中。司天,《内经》的作者又把它叫做天;在泉,《内经》的作者又把它叫做地。由于天地的运动存在一种天左旋地右转的规律,因此,司天、在泉并非永远站在这个位置上不走,它经常地退居二线、三线、四线、五线、六线,然后,再回到一线上来。在这个变动过程中,就会显现出一些有规律的波动性气候变化,或者更严格地说,是显现一些变动性的气的运动状态。而这个变动性的气,就是客气。因而,客气主要是司天、在泉的转换运动造成的。

既然司天、在泉的转换变化造成了客气的变化,因此,客气的推算便是以司天、在泉作为依据。现在我们就来具体地看一看客气的推算方法。客气的推算有两条原则:第一,客气的排列是以三阴三阳的次第为序,首尾相接,如环无端。什么叫做三阴三阳的次第呢?就是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为厥阴,二阴为少阴,三阴为太阴,一阳为少阳,二阳为阳明,三阳为太阳。阴后接阳,阳后接阴,所以说如环无端。在这里,它与主气的排列有一个明显的区别,主气的排列是一阴、二阴之后不是三阴,而是一阳,一阳之后再接三阴,三阴之后再接二阳、三阳,这是主客气在排列次第上的差别。第二,掌握了客气的排列次第,就要注重另一条原则,这条原则是,每年的第三个客气,或者说第三步客气,始终都与司天相同,每年的第六个客气,或者说每年的终之客气,始终都与在泉相同。因此,客气的推算步骤是,首先根据年支确定司天与在泉,司天与在泉确定了,便等于同时确定了客气的第三气与第六气,然后,再根据客气六步的排列次第,或顺推,或逆推,便可得出其他四步客气。以今岁丙寅为例,地支为寅,前面已经介绍过,凡属寅申之岁,都是少阳司天、厥阴在泉,因此,今年的第三个客气是少阳(一阳),第六个客气是厥阴(一阴),若从三之客气逆推,第二个客气便应是一阳之前的三阴,第一个客气便是三阴之前的二阴,而从第三气顺推,第四气为二阳,第五气为三阳,因而,这一年的客气六步应是:初之气少阴君火(二阴),二之气太阴湿土(三阴),三之气少阳相火(一阳),四之气阳明燥金(二阳),五之气太阳寒水(三阳),六之气厥阴风木(一阴)这就是今年的客气变化,而客气每一步所管的区间还是四个节气,从大寒节始,到小寒节终,这一点与主气没有区别。我们只要根据上面这两个原则来反复练习,多拿一些年来推算,很快就会掌握客气的运算方法。

六、简单性与统一性

阴阳术数构系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阴阳不以数推以象”,因此,图象就成为表述阴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前面在谈河图的时候,我们曾学过如何用数字来进行表示,数字的表示方法虽然很简单,可是还不符合阴阳以象推的原则。有感于此,在这个原则的思想指导下,我构思了一种图象,用这种图象来表达我们中医里面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这个图象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藏府气立神机本气位原式图。如图7所示:

7.jpg

图7 藏府气立神机本气位原式图

藏府的概念我们不用解释,气立、神机前面已经讨论过,现在我们来看本气位。本指的是天,天有本原之气,化成三阴三阳六种状态,这六种状态支配着我们所能看见的象。三阴三阳我们无法看见,我们只能通过所见的象感觉它的存在,这六种所见的象就是风寒暑湿燥火,所以讲本就是指的天文现象,天文背景上的风寒暑湿燥火。位的意思是什么呢?位就是东南西北中,是方位,是地。那么,气又指的是什么呢?气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气交之中为人所处,所以气指的是人。上述这个本气位,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明确记载,《素问》在这一篇中,引用了《上经》的一段话: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上经》这部经我们已经无从查考,但是,《上经》这段话的内容,在《内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能见到。黄帝对这段话发了问:“何谓也?”岐伯回答说:“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道指的医道,为什么它能长久地流传下去呢?因为这个道谈了本气位,谈了木火土金水,谈了东西南北中,谈了风寒暑湿燥火,医道就是把人放在这样一种气交变化中来讨论的。如果开句玩笑,中医是本位主义。中医讲人、讲病、讲生、讲死、讲七情都跟本与位有关。因为是本位的气的升降构成了人,由于中医是放在那么一个广阔的天地里,放在科学的三个前沿阵地上来讨论问题,所以中医的这个道是可以长久的。当然,也许由于人为的因素,也许因为决策的失误,中医暂时被淘汰了,或者形式上没有被淘汰,而实质上被淘汰了,但是,随着科学文明的不断发展,作为本位所产生的人,肯定会重新来考虑我们中医的思想。而这个思想最杰出的体现,就是五运六气。因为五运六气这个阴阳术数构系很完整、很优美、很协调、很统一,同时也很简单,是完全符合爱因斯坦的简单性和统一性原则的医学体系。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重视它,认真地学习它。简单性,是说一门理论、一门学问的基本原理以及构造这个基本原理的基本结构是简单的,而统一性则在于说明这个简单的原理、简单的结构具有广泛的包融性,能够用来说明和解决众多的、复杂的问题。中医的基本原理,以及这个基本原理的基本结构是阴阳、五行。再分一分,也不过三阴三阳,可是天地,万物,生杀,变化却都已在它的包含之中,难道这不是简单性和统一性的充分体现吗?爱因斯坦常常用这样的原则来作为科学美的标志,如果用爱因斯坦的这个原则来衡量中医,中医确实是一门具有美学性质的医学。

上面这个图的构造,实际上也充分体现了简单性和统一性的原则,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住这个图,就可以利用它来进行医术上的运算。我们先来看这个图的第一个层次,就是位于东南西北中的这五个圆圈,这五个圈所代表的是位。大家可以先找一找自己的位在哪里。在东南西北中这五个位上,每个位都跟本发生关系,每个位都有春夏秋冬,都有风寒暑湿燥火,这一点在古人那里有很明确的说法,就是五行之中有五行,六气之中有六气,阴阳之中有阴阳。这个说法我们比较容易理解,前面我们曾经谈到过五方五位与四时六气的配属关系,东方属春属风,南方属夏属暑属火,西方属秋属燥,北方属冬属寒,中央属湿。这是大方位内的配属。而再落实到我们每一个具体的方位内,这样的配属仍然存在,比如我们属南方,而南方这个圈内,我们又可以作东南西北中,作春夏秋冬,作风寒暑湿燥火的划分,并不是说南方就是南方,南方的人都得过夏天,这就是五行之中有五行,六气之中有六气,阴阳之中有阴阳。

虽然在每一个圈内都可以再作东南西北中的划分,但是,圈与圈之间的差异还是明显存在的。我们处在北半球,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感觉到它的光明,北京和南宁虽然一个在南端一个在北头,可是我们感觉到的太阳光明是一样的。从上午七、八点,到下午四、五点,大家不开灯就可以看书,这个明亮度是一样的。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如果同在一天,比如象现在的深秋季节,我们这儿可以穿衬衣,可是北京行吗?不行的,北京至少得穿毛衣了。因此,北方永远是要比南方冷,东部总是比西部温。这是一定不易之理。我们在不同的方位区域内,所感受到的明亮度可以是一样的,可是感受到的温度却不一样。对这个问题,黄帝似乎也弄不清楚,因此,他问了岐伯,岐伯对他回答说:“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这句话很重要,可是有的《内经》选读本并没有选它,为什么呢?大概因为不好懂。我们先来分清什么是君火?什么是相火?君火,指的是明亮,是明亮的东西,可是并没有产生温热的感觉。相火呢?它是产生热能,能煮熟东西,烧着东西,能有热的感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以,是根据的意思。君火以明,说明君火是根据星体的明亮度来判断的。相火是温热的东西,同样的明亮度,是不是就会产生同样的温度呢?不是的,大家所看见的君火都是那么明亮,大家所看到的太阳都是那么明亮,可是由于位置不同,感觉的温热度就不一样。相火以位,相火的温热,是根据东南西北中的不同地理位置决定的,就是那么个意思。

现在我们来看三阴三阳,六气标本怎样体现在上述这个图上。根据我们已经涉及过的这些原理,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定出,厥阴风木应该在东方这个圈的东边,少阴君火应该在南方这个圈的南边,少阳相火呢?同样也是在南方这个圈的南边,阳明燥金应该放在西方这个圈的西边,太阳寒水应该放在北方这个圈的北边,太阴湿土应该放在中央这个圈的中央。完成上述这个表述之后,我们同样可以在任何一个圈的上下左右中,标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太阴湿土。

三阴三阳、六气标本的图象表述完成后,我们现在可以来看脏腑、经络的表述。根据宇宙神系所定出的“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的原则,肝自然应该在东方的位置,心在南方的位置,脾在中央的位置,肺在西方的位置,肾在北方的位置。十二经络的表述,一方面根据它们的表里关系,另一方面也根据它们的三阴三阳属性,以及所属脏腑的属性。足厥阴肝、足少阳胆是表里关系,这对表里肯定应该在东方的这个圈,可是由于肝经属厥阴,胆经属少阳,因此,足厥阴肝应该位于东方圈的左侧,而足少阳胆应该位于东方圈的上方。手厥阴心包与手少阳三焦是一对表里关系,这对表里应该在南方这个圈,可是由于心包经属厥阴,三焦经属少阳,因此,厥阴心包经应该位于南方圈的左侧,少阳三焦应该位于南方圈的上方。足少阴肾与足太阳膀胱是一对表里关系,这对表里关系应该在北方的这个圈内,由于肾经属少阴,膀胱经属太阳,因此,少阴肾应该位于北方圈的上方,太阳膀胱应该位于北方圈的下方。手少阴心与手太阳小肠是一对表里关系,这对表里关系应该在南方这个圈内,由于心经属少阴,小肠经属太阳,因此,少阴心应该位于南方圈的上方,太阳小肠应该位于南方圈的下方。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是一对表里关系,由于胃经属阳明,脾经属太阴,因此,太阴脾应该位于中央圈的中央,而阳明胃应该位于中央圈的右侧,也就是中央的西方,因为阳明位西。手太阴肺与手阳明大肠是一对表里关系,由于肺经属太阴,大肠经属阳明,因此,阳明大肠应该位于西方圈的右侧,而太阴肺应该位于西方圈内的中央,因为太阴属中央。

我们曾经讲过,人体有一套密码,这套密码叫做气立。人体的这套气立跟外在的四时阴阳、风寒暑湿燥火发生联系,而与气立发生联系的这些因素又与候与气有关。候是五天一候,气是三候一气,在这个基础上再形成季节的变化。而这些方面的联系也是可以从上述的图象中得到反应的。比如说,现在是秋天了,与秋天相联系的就是肺的那套气立,所以说秋气通于肺。那么春天呢?与春天发生联系的是厥阴肝的这套气立,所以说春气通于肝。以此类推,夏气通于心,冬气通于肾,长夏之气通于脾。也就是说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内,都有一个相应的气立在起主要作用。而调节这些气立的则主要是肺的作用,因为我们最外层的就是皮,而肺主皮毛。《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有这么一个意思,就是“肺主气”。对于这个问题,黄帝还是感觉不太清楚,于是问了岐伯:“愿闻何谓气?”岐伯回答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这样一来,才使我们弄清了一个十分糊涂的问题。原来“肺主气”,或者“肺者,气之本”是指肺是调节气立的主要脏器,或者说人体对气立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肺来实现的。明白了这个问题,对于《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肺主治节”就容易理解了,其实这个“肺主治节”与“肺主气”是一回事,“节”就是节令的节。一节就是一气,一气就是一节,都是三候,因此,一年就有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