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态发生场

最高的智慧只有一种科学,解释天地万物和人在其中地位的科学。这是苏联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表述的一种观点。在西方文明中,它对宇宙与人的追求,已有它的一段历史过程,而我们东方文明对宇宙与人的追求也走过了我们的一段历程。这几天,我给大家谈的五运六气,主要强调了我们古人在天地人之间,怎样考察天地对人的影响。这是一种最高的智慧活动,而这种活动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完备了。西方在这一方面的思想活动,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显得相当激烈。他们提出了种种的假说,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我的看法是,也许我们的前人比西洋人走得更深更远。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今天我要在东西方文明的背景上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有关西方文明,我只是讲它的前沿部分,讲它与五运六气有关的学术思想。而这些学术与思想在西方引起的震动是很大的,这几年里,它们相继被介绍到我们这个文明古国里。有不少学者的研究表明,我们古代的文明是可以与西方文明的这些前沿进行联结的。

我现在手头拿的这部书,叫作《动物的生长与发育》,这是美国的一本生物学教材。这本书在美国是1962年出版的,在我们国家是1966年翻译出版的,近几年又再版了一次,我手上的这一本,是1966年出的那一版。这部书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念过一次,后来学医了,又对它作了重新阅读。我感觉这本书很有价值,“形态发生场”这个概念,我就是在这本书中发现的。关于“形态发生场”这个概念,是五十年代开始提出的,提出“形态发生场”这个概念,是想解释胚胎的发育过程,打个比方,我们在胚胎阶段,为什么鼻子一定要长在正中?为什么两只眼睛一定要长在这?为什么两个耳朵一定要长在两侧?为什么手要长在肩上、腿要长在胯上?为什么我们只有一个舌头?而为什么我们的耳朵在发育过程中它不永远地长下去,长到一定程度就不长了。我们一个人的高度也是这样,长到一定的程度它就不再长了,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按照细胞分裂这个方法去解释的话,它应该永远的分裂下去,为什么它会有一个极限,而且它会有一个形态呢?我们搞工程建设,比如搞个水泥制板,我们不可能把水泥浆往空地上泼,我们肯定要事先做好一个模型,然后把水泥倒进模型里去,模型就自然决定了你所需要的水泥板的形状,而这个形状是根据你设计的需要来决定的。那么,又是谁控制了生物的形态发展呢?当时的生物学家就只好借助了“场”的概念。“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场、磁场我们都看不见,可是我们能够用仪器来测定它。那控制我们人的生长发育等等因素的这个场,是在我们体内呢?还是在我们体外?当时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是在我们人体内,在神经系统里面。关于这个问题,也有一些严肃的科学家作了实验,作出来的结果表明,它们支持了拉马克的观点,不支持孟德尔的观点。拉马克和孟德尔就获得性遗传的问题,曾经有过一场很激烈的争论,我们的学习有没有遗传,父亲学过的东西,儿子能不能接受?爷爷学了的东西,孙子能不能接受?孟德尔的观点认为没有获得性遗传,个体的学习经验不能通过遗传从前辈那里获得,而必须在特定的环境里,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可是,拉马克的观点不是这样,他认为遗传是可以获得的,在他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可以获得这种遗传。

后来,由于“形态发生场”的提出,他们又重新考虑了拉马克和孟德尔的争论。1922年开始,美国的一个科学家进行了一项有关的课题研究,他们对小白鼠进行了32代的繁殖培养,培养到后来,出现了那么一个奇怪现象,就是后来的小白鼠大都出现了获得性遗传现象。上述这个试验的大体过程是这样,饲养一群小白鼠,让它们经过两个通道,一个通道是白色的,一个通道是黑色的。白色的通道里面安有一个电刺激装置,凡是经过的小白鼠,都会受到电刺激,而这样的电刺激对于小白鼠来说,当然不是一件高兴的事情;黑色的通道里没有这个装置,小白鼠可以畅通无阻地通过,而在通道的另一端,都是可供美餐的食物。开始的时候,两边的通道都有小白鼠走,而渐渐地所有的小白鼠都不再走白色通道,而是全部经过黑色通道去吃食物。原先的小白鼠在经过电刺激后,获得了这个经验,尝到了这个滋味,它们不再走白洞,而全走黑洞,这个现象容易理解,这是通过学习、实践获得的经验,可是到了后来,经过一代代的繁殖,后面的小白鼠天生下来就不走白洞而走黑洞的数量慢慢地增多,而到了32代,小白鼠一生下来就都知道不走白洞而走黑洞了。那么,小白鼠为什么不用在它生下来以后自己去体验一下电的滋味,为什么不经过这种刺激、这种“学习”,它就能自动的避开这种滋味的东西,而走一条它认为更加舒适的道路呢?这个时候他们就提出了“形态发生场”不在小鼠身上,而在小鼠的外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后来发现了一个更为奇怪的现象,作为对照组的小白鼠,虽然也是这样一代代的繁殖,可是它们并没有参加这个实验,但是,随着实验组小白鼠上述经验的积累,这些没有参加任何实验的小白鼠也逐渐获得了这个经验,这一事实就更加足以说明,在小白鼠的外部存在着一个形态发生场,而这个形态发生场不仅支配着小白鼠的形态,同时也支配着它们的行动。

1982年,受美国特异心理学会的邀请,我国航天工业研究所的陈信与梅磊教授,前往剑桥大学参加了国际特异功能讨论会暨国际超级心理学年会,回国以后,他们对这次会议的情况作了详细报告,报告的内容刊载在《人体特异功能研究》1983年第一期上。参加这次会议的科学家,就人的某些超常规现象,提出了很多大胆的猜想及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而其中两种最有影响的学说之一,就是我们刚刚讲的“形态发生场”理论。陈信、梅磊教授利用这次会议之便,向提出“形态发生场”这个生命新观点的作者要了原著,回来以后,就在我国进行传播。1985年《人体特异功能研究》第一、二期,对这本书的内容作了详细介绍。控制形态的发生以及个体行为的东西不是在生命体内而是在生命体外,这样的理论可以使我们能够很方便地解释许多奇怪的现象。现在许多人都喜欢研究气功,而熟习气功的同志都知道,一些高级气功师能够随意控制部分敏感人的行为,他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用形态发生场的理论是完全可以解释的。

形态发生场理论也是科学发展的产物,当然它还不一定很完备,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目前,对这一理论的评介,概括起来有三种,而这三种评介总的来说都是好的。第一种评介认为,这一理论表述的观点摧毁了整个现代科学的理念,因为它与我们原有的观念大相径庭,如果这一理论正确的话,那就意味着我们原来的所学是错误的;第二种评介认为,它是生物研究史上及生物科学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第三种评介认为,要等着瞧,不发表过激的评介。那么,作为我们搞中医的人,能否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呢?我认为是可以进行思考的。我们这几天所讨论的问题不也是很奇怪吗?控制我们生命体的种种运行状态的这个五运六气,并不局限在我们生命体的内部,而且这个存在于生命体之外的运气,有它严密的五、六运行机制及结构,难道我们不可以认为,我们的这个“形态发生场”要比上面的那个“形态发生场”更完备、更有规律吗?这是完全可以考虑和研究的问题。如果这个研究成立,那么,五运六气将会有它更大的科学价值。

二、临界相变

这些天来,除了向大家汇报我的学习及工作情况,还就如何在科学前沿及古代文明之间进行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与大家谈了我的一些看法,我认为进行这种思考与探索是我们中医的一条出路。不管怎么样,中医总要找出路,而要找出路,就一定要进行思考,就一定要进行探索。国内的很多同志都在进行这方面的思考与探索,我们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具体地说,五运六气学说应该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研究?它又应该在什么基础上建立它的新的起点?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上面我们谈到了“形态发生场”这个理论,也许它会有助于我们探讨运气。我们在研究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要谈到一些现代的理论,其实,谈现代的目的并不是急着要给传统补充些什么,或者急着为传统找一个证明,而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太多的唯现代论了,所以,在探讨传统文化的时候,如果不结合一点现代的东西,那是不足“以壮行色”的。

下面我们要结合的一个现代问题,就是“临界相变”。这个问题与我们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似乎很有关联,就这个问题,我与刘力红老师专门作了书信讨论,现将信中的部分内容摘录出来,并作一些补充讨论。

“当今科学界,特别是物理学界,十分注重研究临界状态的相变现象。人们已经认识到,旧有物质的不同组合,会产生新的功能系统。而这种新的功能系统的产生,必然伴随着一个相变过程。这一过程中的一切现象,包括环境、数据等等,就叫做临界状态。临界状态的结局亦即相变的结局,无非是两种可能:一种是转化为更有序的状态;一种是转化为更混乱的无序状态。转化为更有序的状态,表明新生与新的功能的获得;转为无序的混乱状态,表明功能的丧失而渐趋死亡。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造就与控制临界状态,使原有的结构转向更有序的结构而获得新的功能。人体这个系统是经常出现相变的,可惜的是,目前的医学,还没能充分正确认识人体的相变现象,把不少有可能转化为新的功能的相变现象,作为一般的疾病处理,使不少人错过了一个良好机会。”这是我与刘力红老师通信中的一个段落。在这里我们谈到了现代物理学的相变问题,相变问题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前沿,可是在我们《内经》运气七篇的“五常政大论”中,已经讨论了类似的问题。《内经》这篇大论的有关原文是:“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现代谈相变,传统谈象变,只是一字之差,可是这个一字的差别,却反映了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千差万别中的一个最根本的差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相与象在内涵上的差别决定了这个问题。我对相与象的理解是,形之可见,有器可凭者为相;形之可见,无器可凭者为象。一个强调有器,一个强调无器,这个根本的区别也就这样形成了。

从某个方面来讲,中国的文化可以分做三个层次,就是形、道、器这三个层次。古人说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若按这个上中下的层次分,道是最上的层次,形是中间的层次,器是最下的层次。我们传统中医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属于中间这个层次,而现代科学所涉及的,主要是下面这个层次。形、器虽然有联系,但毕竟有区别,水中之月虽然有形,但却无器,如果一定要用器去衡量它、打捞它,那就难免一场之空。所以用现代科学去探讨传统文化,既要看到联系的一面,又要看到区别的一面。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地去思考,这里不再占用大家的时间。

现在我们还是继续谈“相变”的问题,这里提请大家注意,这个相变是打引号的“相变”,也就是说,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是从阴阳术数的角度讨论,而不完全限于现代物理学的范围。我们从前面的“五常政大论”中可以看到,我们所看到的种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只是由于气的不同状态所致。而由气的一种状态,过渡到另外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改变,其本身就是一个“相变”过程。比如春夏秋冬的变化过程,而这个变化过程又同时伴随着新的功能系统的产生。春是生的,夏是长的,由春的生,过渡到夏的长,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相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功能变化的过程。我们曾经讲过,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生生化化,是一个相续不断的过程,因此,“相变”也是一个不断的过程,而只有变才能产生新的功能。在上面的信中,我们曾谈到,相变无非有两种,一种趋于新生,一种转向死亡。而从物理学的角度说,获得生命的是转为更有序的状态,而丧失生命的是转化为更无序的状态。

“对《内经》来说,生命的现象,无非是合与开的相互交替、相互变换的过程。这种开与合的交替变换,是靠相变来取得的。这种相变是受控于被称做枢的系统。这个被称做枢的系统,叫做少阳少阴系统。所以人体在出现相变的时候,就会出现少阳、少阴的症状。人体少阳少阴系统是控制临界状态的系统,但是这个系统是受控于宇宙的五运六气坐标系统的。只要将你的命图、病图与时图进行联系比较,你便会得出你的病机所在。如果再结合六十四卦象来考虑,那就会觉得更有趣了。从这种观点出发,利用药物来参预相变,这就成为了一门新的学问。”

催眠的机制如何?它究竟作用在我们人体的哪个部位?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伤寒论》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释。

我们前面曾经谈过三阴三阳的开合枢,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厥阴为合,少阳少阴为枢。根据《内经》的这些内容,以及相变的有关理论,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传统的相关研究。我所从事的特异功能训练实践,其法宝就是运用了《内经》的这个理论。而具体的操作就是首先把受训者引进睡眠状态,就是首先进行催眠。为什么要首先进行催眠呢?催眠的机制如何?它究竟作用在我们人体的哪个部位?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伤寒论》就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释。《伤寒论》的少阴提纲条文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我们催眠过程中所出现的睡眠态,就很象这个“但欲寐”。但是,这个睡眠又跟正常的睡眠不一样,你拿针去扎他,他不痛,可是你跟他说话,他又能跟你对话。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奇怪的现象呢?《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十九病机中,其中有一条,就是“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说明我们人体的痛觉完全是由心来把握的,或者说完全由少阴心来传导。现在通过催眠的诱导,你的痛觉消失了,说明我控制了你的这个“心”,说明我暂时切断了你的少阴,说明通过催眠所诱发出的睡眠态、但欲寐态,是人为造成的一种少阴“病”态。这就证实了我们催眠所作用的部位,是人体的少阴部位。而前面信中我们曾谈到过,人体相变的临界状态是受控于被称作枢的系统,其中少阴就是它的两个枢系统之一。催眠作用于少阴,实际上就是控制于人体的某个相变,使它沿着我们设计的方向进行,从而通过这个相变,产生我们所需的特殊功能。这是我对催眠现象所提出的中医理论的解释。大家不要以为这个解释好象很轻松,有关催眠的机理,仍然还是现代医学的一大难题,是一大谜。国外虽然也有催眠,他们也就催眠的机理提出了种种学说,可是都还难以自圆其说。在这种情况下,所以我就有必要按照中医理论,按照阴阳术数构系,提出我对这种现象的解释。

一个人生活在运气的坐标系统里,就必然会受到这个坐标系统的影响与控制。如果抓住了他出生的那个时间,这个时间就构成了我们的一个时相框架,再把这个时相框架转成图,这个能够反映我们禀赋的图,就叫做命图。而与发病时候相关的这个图,叫做病图。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看病时所构成的这个图,叫时图。将这些图弄清楚了,就可以对疾病进行很好的病机分析。我上面的信件中,还谈到了结合六十四卦的问题,这次的讲座没有办法谈六十四卦了,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一个人的疾病是与六十四卦象有关联的,也就是说可以用卦象来刻划人的岁数与疾病的关系。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我提出的用药物来参预相变的问题。如果这个构想真能实现,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服用某种药物,象扁鹊一样在三十日之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获得特殊功能。这个构想不是不可能,因为我用药控制你的少阳少阴系统,使你产生一种很奇特的相变现象,并用药巩固下来,这是我们的设想,有了这个设想以后,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理论本身的需要,设计实验的过程。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实验研究,但是古人已经作出了先例,这是《史记》中明确记载的。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抗衰老的问题。我们能否返老还童?我们能否把老阳的相转回少阳的相?我们能否把老阴的相转回少阴的相?如果能的话,我们就能返老还童。但昨天我们又讲过:“神乎神,客在门”,神不是永远属于你的,你想你的生命没完没了,这是不可能的。不过,缓慢这种相变的过程,还是完全可以的。或者由于疾病的因素,使人很快地由少阳的相转到老阳的相,那么,这个转变不是人本身所固有的过程,而是疾病这种偶然的因素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用某种方法,或是某种药物,使它回到原来相的发展过程中来,那么,这还是很有意义的。

三、传统文化的断层

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破除迷信有多方面的涵义,但有两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其一,不要将科学视为终极裁判,科学也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要从封建迷信转到科学迷信;其二,不要将迷信这顶帽子乱戴,这也迷信,那也迷信,传统的东西就所剩无几了。以相学为例,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领域,这个领域几乎成了封建迷信的代名词,以至这个领域所包含的一切东西,都被列入无形的禁区。但是这些年,国外的许多研究者都在研究这个领域,尤其是研究与医学相关的一些问题。诸如面相、手相与疾病的关系,甚至还研究了脚相与疾病的关系。有关相学的一些领域,国外的人都在进行研究,而作为我们搞中医的,如果不肩负起这个责任,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本来望诊是我们中医最擅长的地方,在望闻问切这四诊中,望诊是最高也是最难的层次,望而知之谓之神,这是做中医所必须训练的一个基本功。那么,在整理望诊的时候,一定会牵涉到相学方面的书籍,这是许多同志不敢碰,也不愿去碰的问题。有感于此,我大胆的涉及了这方面的书籍,我涉及这些资料的目的是,想从中提取对中医的诊断、对心理学、对人体个性等等有用的部分,至于它的吉凶祸福,我们不去讨论它。相学的具体内容,要分十二宫,这些具体的步骤,我们暂时不作讨论。我们只是想强调一下,在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是否存在着阴阳术数构系?如果真的有这种构系的话,把这种构系提取出来,就变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即阴阳术数构系学问。这门学问就是一种基础,我们进行这方面的计算多了,训练多了,那么,我们就能对传统文化的其他部分进行解答。就象我们做数理化方面的题目一样,老师给我们出的题目那么多,问题那么多,可是我们解题所需要的,就是那些很有限的数理逻辑体系。我们就是要它那些公式呀、定理呀,等等。而作为传统文化,它里面是否也存在着那么一些诸如公理、公式之类的东西呢?如果有,那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个东西,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在我们碰到实际的问题时,就能够作出解答。而且不光是这样,要是真的能找到这样的东西,我们就能更好地与现代科学结合。所以我是专门在医、卜、星、相这四个体系里面寻找,要找出阴阳术数构系,找出来以后,提出它的运算法则,找出它的转换关系,想建立那么一门阴阳术数学,这是我做传统学问的一个根本动机。

这些天所讨论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里面自然科学的那一部分。我们传统的文化虽然很丰富,但归纳起来,只是四类,就是经、史、子、集。《四库全书》所收纳的,也就是这四大类,《四部丛刊》也是如此,《四部备要》也是如此。经,就是儒家的经典,诗经、书经、春秋等等,这些都属经;史,就是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是二十五史,如果再编一个《民国史》,就是二十六史;那么,子指的是什么呢?天文、历法、医、农,以及相学、命学这些属于自然科学的东西,都属于子部的范畴;集,是杂记,杂七杂八的,如盖房子、做手艺、烹调、绘画、刺绣等等这些,都属于集部范围。中国的文化就是分为这四大类。

《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二千四百年前,我们现在是否可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当黄帝、岐伯写下这本《黄帝内经》以后,这部书的境遇如何呢?我们看看历史就知道,春秋战国以后,经秦皇的统一,到了汉朝就基本走上了正轨。这个时候国家教育部门所强调的学问,叫做官学。官学是谈五经的,就是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春秋。那么,对于属于自然科学的子学部分,有没有国家设立的专门讲学堂呢?根本没有。所以,象《内经》这一类的属于子部的东西,在它诞生以后不久,也就是在二千年前就失传了。如果我们还有疑问,我们可以看看《内经》是什么时候才有注释,现在我们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注释本,也就是杨上善的,再下来就是王冰的了。杨上善何许人?隋朝人也,他是否真正通究了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阴阳术数呢?看来未必。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当时的社会,注重的只是经史,学文的人要想有出路,就必须走进经史这个圈子,否则前途无望,就象我们文革期间只能学马列毛选一样。那么,有没有人搞子学呢?有没有人研究自然科学呢?还是有。但,只限于那些练道的人。这里就提出了一个传统文化的断层问题,不是说只有文化大革命才造成这个危机,两千年前就曾经出现过明显的文化断层。只注重经与史,不注重自然科学,只注重宇宙社会观,而放弃了宇宙自然观、宇宙生物观。变成什么问题都是用经史的观点来处理了。可是,大家想一想,用经史的观点处理经史,用经史的观点处理自然科学,会不会出偏差呢?解放以后,我们也出现过用经史的观点来处理一切,处理传统文化,当然这种经史的观点不是过去那种经史观点,而是马列主义哲学,用这个哲学来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用这个哲学来取代自然科学的规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后变成一家独放,一家孤鸣。历史证明了,这是一个错误的,灾难性的经历。两千多年前,只注重经史,用经史取代其他,子学会不会是因此而受到阻碍,受到扼杀呢?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考虑。

1985年,在我们国家曾召开了一个特殊的会议,会议汇集了国际上的华人精英,其中包括最负盛名的成中英教授。成中英已经60多岁了,从事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他一直主编英文版的中国哲学杂志,也是世界上最先开展《周易》研究的学者之一,现任国际《周易》研究会会长。成老在这个会议上谈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是不堪设想的。他还谈到,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发动自己的人民反对自己的苏格拉底,这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而我们的政府曾经愚蠢地号召我们的人民反对孔子!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在国外,一个民族都要把自己民族发展遗留下来的东西好好地加以保护,作为民族思想的象征,他们对于每一块古老的石头,每一块古老的石碑,都要打上标签,提示人们应该好好地尊敬,好好地爱护。而我们呢?太浪费了!太糟蹋了!什么东西都要淘汰,我们简直不知道什么叫宝藏!由这些正直的学者,喊出了我们国内学者不敢喊的声音。所以,在这次会议上,很多的老先生都踊跃地上台讲话。其中的一位,就是91岁高龄的刘少华先生,刘老曾经在国外拿过10个博士学位,回国以后就一直受压抑,刘老一直从事《周易》及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他著的书一直得不到出版,直到1985年,展望出版社为他出了一本,这是一本“天书”,而这本天书就是在《周易》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大数学体系,当然,这个体系不是现代的数学体系,但,却有可能超越这些体系。

《周易》是二千多年前的东西,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大的潜力和延伸力呢?在最近出版的一本《易学十讲》上,曾谈到科学伟人爱因斯坦与《周易》的一段关系。爱因斯坦在发明相对论时,运用了十一个计算公式,以推算时空的相对增长数,他经过许多的分析考虑后,发现河洛数理对他很有启发。爱因斯坦将河图洛书与他的相对论的数学基础进行了对比,然后进行演算,发现河图洛书的数学体系很不得了,也就是说,我们的河图洛书,我们的阴阳术数构系本来就存在一个严密的运算体系,只是后来失传了。有关这个方面,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证据,其中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三卷中,就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作为内算的这个数学系统已经失传了,而陈九朝在他的数学书里也谈到这个问题,中国的数学原来有三十三个体系,而不仅仅是我们现在小学生用的算术,可是到了后来,这三十三个体系大都失传了。在这些体系中,包括了太一壬甲。太一壬甲就是根据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它们的相关性,其实就是我们所讲的阴阳术数构系,而这些都属于内算的范围。内算这门学问十分深广,可计算的东西很多,其中包括人的寿命、疾病等等。但是,这些算法大都失传了。

《旧唐书》的方伎列传,曾记载了唐代伟大数学家、天文学家一行大师求访大衍算法的故事,现摘录如下:“初,一行求访师资,以穷大衍。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古松十数,门有流水。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僧于庭布算声,而谓其徒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导达也?’即除一算。又谓曰:‘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承其言而趋入,稽首请法,尽受其术焉,而门前水果却西流。”一行求师的这段故事,《明皇杂录》里也有记载。这段一行求法的事,看起来似乎神秘莫测,可是李约瑟并不把它作为神秘不可理解的东西,而是作为一个很严肃的事例提出来,以证明中国有那么一种算法的存在。而我们现在的不少同志,一看见这类东西,就是“封建、迷信、伪科学”,不屑一顾。这样的一些认识水平,与西方的一些严肃科学家的认识,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唐一行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内外算学专家,他的事迹正史中有专门记载,象他这样一位确凿人物的成就,外国人相信了并且加以研究,而我们自己却偏偏不相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只能说还是思想的问题、认识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些问题呢?因为作为我们搞医的,应该考虑我们医的基础在哪里?‘我想最起码应该在子学这个体系里。如果是在子学这个体系里,那我们对子学的各门学科,就应该重新研究,应该从里面吸取我们医所需要的营养,从里面发现我们可能失传了的东西。我就是本着这样的精神,才敢大胆地探讨子部里的医、卜、星、相。

现在很多人对相学与为什么要学相学很不理解。这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前沿缺少认识所造成的。当代的一些重大理论,特别是玻 的隐秩序理论,以及格劳斯一哈维一玛蒂内克一罗姆提出的超弦理论,对决定论是一种有力的支持。最近发展起来的超弦理论,是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引力理论结合起来的一门最有前途的大统一理论。人们称这种理论是包罗一切的理论、英文缩写是TOE。这种理论预言:宇宙除了可见的行星、恒星和银河外,还可能包含一个与我们所拥有的完全不同的影子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着人们不可能见到的行星、恒星和银河系,但是,这个影子世界只通过极弱的引力与我们的世界相互作用。

这种超弦理论,以及玻 的隐秩序理论并没有超出我们的太极图理论。对于太极图的阴鱼来说,阳鱼就是阴鱼的影子世界;同样亦可以说,对于阴鱼来说,阳鱼就是阴鱼的隐秩序。总之,从阴可以决定阳,从阳也可以决定阴。中国人还有两对重要的概念,它们是虚与实,素与质。从相位、相变的角度来说,当时当位的相,称为实相,属实的范畴。其他三相以虚相的形式隐藏起来了,如果它们以实相的形式出现,就叫做贼相。某一相当位当时的时候,其他三相到哪里去了呢?它们与实相的关系如何呢?在传统文化里都论述得很详细。用超弦理论及隐秩序理论的观点来看,这三种相都隐起来了,但是依然与实相发生着作用,并影响着实相。反过来,实相亦作用并影响着那些虚相。未来的事件是一种虚相,目前的事件是一种实相。只要我们能找出虚实两相的关系,那么,我们便可以根据目前事件预测未来事件。素的含义是虚空的意思,质的含义是实体的意思。素问,实际上是问素,是通过质来了解素,从中建立素与质的关系式。中医的最大特点就是决定性、可预测性。不谈决定论,就不可能谈中医。因此学医的人只懂病因、脉证、药性还不行,还应懂天候。除此外,还应能测知疾病的预后转归,这才能称得上完整的中医。学习相学是学习医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这样的全面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东方文化的内容实质。整个东方文化都是建立在简单优美协调统一的基础上的,这个基础就是宇宙形成发展的基础,就是太极图基础。

中医的最大特点就是决定性、可预测性。不谈决定论,就不可能谈中医。因此学医的人只懂病因、脉证、药性还不行,还应懂天候。除此外,还应能测知疾病的预后转归,这才能称得上完整的中医。

明朝医家彭用光在他的《太素脉诀》里留下了指掌图歌:命宫心部小肠迁,官禄肝经胆福全,肾上寿元膀胱疾,肺为父母夫妻连,脾宫田宅胃财帛,兄弟命门焦仆绵,十二宫中皆有定,要看太素在心专。

太素是什么意思呢?素是虚空的意思,那么,太素就是产生虚空的决定来源。太素脉主要谈如何根据脉象来判定人的穷通寿夭。人的穷通寿夭分为十二类,这十二类的内容与在面部的诊察分属,前面已经谈论了。彭用光在这里谈的是,十二宫在寸关尺的分布。左寸配属心与小肠,诊察命宫与迁移的情况;左关配属肝与胆,诊察官禄与福禄的情况;左尺配属肾与膀胱,诊察寿元与疾厄的情况。右寸配属肺与大肠,诊察父母夫妻的情况;右关配属脾与胃,诊察田宅与财帛的情况;右尺配属命门与三焦,诊察兄弟与奴仆的情况。

我将麻衣的面相十二宫与太素的脉位十二宫作了一些综合处理,得出了十二经脏腑在面部的分布。这样我们可以从面相诊察人的穷通吉凶,亦可以诊察人的病证、病源。这种分布是,两眉中的命宫,诊察心脏;两额角的迁移宫,诊察小肠腑;鼻梁的官禄宫,诊察肝脏;两鬓的福禄宫.诊察胆腑;印堂下的疾厄宫,诊察膀胱腑;两眼角的夫妻宫,诊察肺脏;田宅宫眼,诊察脾脏;财帛宫鼻,诊察胃腑;眼眉兄弟宫,诊察命门、肾;下巴地阁奴仆宫,诊察三焦腑。”

上述这封信的大体内容,已摘录完给大家。另外,我对相学的理解还有一个歌诀,现在一并写给大家,亦可看作是对相学的一个总论: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阴符经赞易之谓。

乾玄春夏秋冬有象,

人道吉凶休咎可知;

坤化生长收藏有期,

天命穷通寿夭可知。

乾坤虚冲激荡,寒热温凉交替,

天地人气震撼,喜怒哀乐变幻。

相火居乎位,君火昭乎明,

相位不同,相变则异。

壮乎哉,气象万千,气唯象观,

妙乎哉,象形于外,气动于中,

真情因象形于外,身手宇宙气相关。

察宇宙,通晓人体一身,

凭一手,明了天人情份。

原夫神由玄生,味从化来,智由道增。

手相、位相、时相,相中有相,

人道、地道、天道,道中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