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波(八卦)
刘方(理占)
刘力红(象数)
唐农(道玄)
象数:
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是从老的知识、老的观念里来的。可是,要创造新的东西,得下一番苦功夫。五十年代,中央曾经提出对中医要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我学医的时候,就是根据这个指示而进行的。十多年来我才逐渐懂得系统学习是怎么回事。
中国的传统文化分成四大门类,它们是经、史、子、集。二千四百年来,中国的文化是由经与史占统治地位的。经与史是什么呢?说到底,就是社会政治观,以及社会政治知识,而我们的中医不属于经、史的范畴,只属于子的范畴。二千四百年前,人们对中医的研究采取了一种纯经、史的方法,这一方法是不可能了解中医的真正面目的。正是由于这种历史史观的限制,二千四百年来,除了张仲景等少数几个人真懂中医外,其他人根本无法了解中医的真正奥秘。这种沉痛的历史教训,虽然也使一些有志的人们能有所领受,可是,如何恢复中医的本来面目,他们还没找到有效的方法。
也许我是在做着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这件事是以宇宙生物观作为认识论,在这种认识论的指导下,我提出了一系列传统概念的新的解释,由此提出了时相这个新的概念。
中医理论的突破需要有产生这种突破的知识准备,前面已经说过,中医是属于子部的范畴,而两千多年来,不但是以经、史的观点来研究中医,而且一直是以经、史的观点来研究子部的东西。我们应该看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表现在作为中医理论突破的知识,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断层。所以,我们不可能从传统的著作里寻找突破中医理论的基础知识,我们面前是一条艰巨的路。要突破中医理论,首先得恢复中医的本来面目,要恢复中医的本来面目,首先就得恢复《老子》《周易》的本来面目。我们是没有什么资料可借鉴的,因为这些资料充满了前人的经、史方面的社会政治观点。所以,我真切地希望你能够成为一代子学大师。只有产生了新的子学大师以后,才有可能带来中医理论的新的突破。牛顿、爱因斯坦在物理上的突破,他们都有连续的知识为依据,所以,他们在理论上的突破要比中医在理论上的突破容易得千百万倍。
子学包括哪类内容呢?按清朝乾隆钦定的《四库全书》,子学包括下列各类: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録类、杂家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
医家类只是子学里众类的一类,要学医,当然要读医家类的书,但是,要精通医学,只读医家类的书是不够的,还应该旁通子学各类。我还要指出,传统的子学分类法没有把易归于子学,而归于经学,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在子学里加上一大类,这便是易类。
在庞大的子学里,是否有重点呢?我个人认为还是有的,这重点便是易类、道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而易类的代表作品是《周易》;道家类的代表作品是《老子》;医家类的代表作品是《内经》;天文算法类的代表作品是《周髀算经》,术数类的代表作品是什么呢?这就不可以一概全了。因为我认为术数类是子学里重点的重点。为什么要那么说呢?这得从术数的定义谈起。关于术数的定义,前人没有给出完整的定义,在研究术数学说过程中,我曾对术数作了如下一种注释:数,指的是依据宇宙空间一切物象生、长、衰、亡相互转换、变化的现象,求出它们的时空关系量,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物生有象,象生有数,”;术,指的是根据时空关系量,推出宇宙空间一切物象的生、长、衰、亡相互转换变化的根源,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乘除推阐,务究造化之源。”
那么,在传统术数类里,术数包括那些内容?以及它们的代表作品又是什么呢?在传统术数里,包括算法、占候、易占、六壬、杂占、堪舆、命相、遁甲、杂术、阴阳五行等术。它们的代表作品是:《太玄经》《潜虚》《皇极经世》《星经》《焦氏易林》《六壬大全》《灵棋经》《罗经秘窍》《李虚中命书》《星命溯源》《太清神鉴》《奇门遁甲》《梦书》《邹子》《元经》等。
另外,我们还要清楚地知道,在术与数之间还有一个“道”字,这个道字不但在术与数之间,同时还在术与数之外。道是术与数的主宰,是术与数之间转换与变化的妖。所以,要真的弄清这个道字,那是不得了的。要认识和掌握道字,当然要学习道家著作,道家著作全部收辑在《道藏》一书里。最近,征订《道藏辑要》一书,定价二千元,我已经应征预订了。日后出版《道藏全书》,我也会购买的。但是,只从书本上阅读是无法认识道字的,更谈不上掌握道字了。要认识与掌握道字,除了通读道家著述外,还必须具备六通能力,也就是说,要具备人体超级能力。这种超级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就是气功修炼。古人所说的修道,正是包括了这两个方面。要真正地做到修炼得道,那就要做到二者不可缺一。
在传统文化里,与“道”字并列的概念是“太极”一词。太极存在于易学里,也就是说,与道字并列的是一个“易”字。易也是既存在于术与数之间,亦存在于术与数之外。易与道都谈到象,象也就是相。不过,道是偏重于术与数,易是偏重于象与数罢了。可是,由易与道所产生的医却充分地谈论了术、数、象这三方面。医是什么呢?一句话,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这种转换变化的过程是以一种象来表达的。也就是说,医是道字在人体上的学问,也是易字在人体上的学问。
人们要真正的了解医,就得真正的了解易与道,要真正的了解易与道,那么,就得真正的了解术、数、象。
在长期的对易、道、医相关概念的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了“宇宙生物观”这一基本观念。在这种基本观念的指导下,我对太极、河图、洛书作出了一种还原性的解释,我认为这种还原性的解释更符合古人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有着质的区别。这种思维方式的价值,还有待往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的验证与肯定。在对三图的解释中,产生了时相这一新的概念,并认为中医是一门时相医学,而时相医学的深入发展,必定能取代西医。时相这一概念,包容了传统文化里的相关概念,也包容了现代科学里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个思想是:一个守恒量是跟一个相位因子不变性密切相关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提出“异端邪说”,并确立这些“异端邪说”的历史。在庞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里存在着发展现代科学的一系列的“异端邪说”,而这一“异端邪说”是在传统文化的子学里。子学是最深奥的部分,也是最神秘的部分。数千年来,它基本是一块处女地,而对于现代科学,它更是一块处女地。可以预言,它将是产生未来科学的圣母。对这样的一块处女地,需要开拓者的耕耘,而这些开拓者,必须具备天赋、毅力与勇气。
满载着东方传统文化的航船就要起航了,用不了多久,大洋彼岸的人们就会看见航船上的桅杆,看清这桅杆上的引航明珠,相信在观看的人群中会发出不断的欢叫。但,我们还得通知他们,请耐心地等待吧!因为,我们还需要做一番努力,团结更多的水手。真诚地希望更多的人能参加这次伟大的远航。
李八卦
1986年4月9号
理占:
近日学习进展以及健康如何,甚为挂念。昨日给医古文进修班的学员讲相学的时候,对“松形鹤骨,出家有成”这句话,我把你作为实例进行讲解。所谓出家者有三:拜师学艺、修炼一也;辞职攻读二也;出国游学三也。这三条你都已经办了,成就是指日可待的。
练功夫,分外三合与内三合,外三合是肩胯、肘膝、手足三合;内三合是心、气、神三合。六合共修才称得上上乘功夫。我们的事业同样需要外三合与内三合兼修,我、你,象数配合是外三合,理想、意志、精力是内三合。
我已经接受桂林市气功研究会的邀请,准备四月底、五月初赴桂林讲学,届时我将拜候你的双亲,并谈谈青年人的想法。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描绘了一幅经典的、令人兴奋的图景。这幅图景包括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三大代表著作:《周易》《老子》《内经》的全新的、正统的解释,这幅图景的设计思想是“宇宙生物观”。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描绘了一幅经典的、令人兴奋的图景。这隔图景包括了我们对传统文化三大代表著作:《周易》《老子》《内经》的全新的、正统的解释,这幅图景的设计思想是“宇宙生物观”。在这幅图景里,贯穿着时相与时相相关的概念,提出了我们对一批重大概念如:道、太极、河图、洛书、阴阳、五行、术数、气立、神机、司天、在泉、客气、主气、病机、病候、四门神功等等的解释。它们既体现了古人的天才光辉,也体现了我们的艰辛劳动结晶。在这幅图景里,出现了我们所提创的命图、病图、药图、神子、虚子、太极工作原理等等新的概念。这些概念显示了我们的才干,也显示了传统科学文化在新的科学时代里所具有的延伸能力。面对这幅图景,既使我们兴奋,也使我们焦虑。但是,我们应该清楚,我们用不着担心出售不了这样一幅如此壮观的图画,更不用担心,人们不会理解这幅图景。我们倒应该将精力集中到这幅图景的数学基础在哪里,这幅图景更精辟的原理解说是什么的种种焦虑上。
我与象数讨论了彻底描述这幅图景的战略目标、战役层次、战术方法。内容是:一个战略目标、三个战役层次、多种战术方法。战略目标是:从传统文化里提出重大的观念并与现代科学的重大观念结合,由此产生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建立一门全新的学问。战役任务是:第一战役是取得对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感性认识;第二战役是严肃认真地掌握传统文化,并提出它的重大观念;第三战役是掌握数学、物理的观念、方法、技巧,以及现代科学的重大观念。战术方法是你出国、象数出省、我在家。
此致 祝安!
八卦
1986年3月16日
于力兄鉴:
从成都回来,刚拜读了你的来信,出国之事,暂行停议,勿怪。
我已接受广西中医学院的邀请,给八三级学生讲述题为《运气学导论》的专题讲座。时间:十月三号至七号的每个晚上。地点:学院西梯教室。
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里的最高级的一个层次。二千四百年来,对这一层次研究并能作出伟大贡献的,除了东汉的张仲景外,再没有别的人了》张仲景的研究成果,可从他的《伤寒杂病论》一书显示出来。对这一层次进行探索的医家,历代不乏其人,可是他们均被运气学说的阴阳术数构造体系的魔变性所吞没了。清初医家叶霖所作的“运气之学,白首难穷”的惊叹是有代表性的。
爱因斯坦对科学的划时代的伟大贡献是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是建筑在引力场方程上的,在引力场方程的成功鼓舞下,爱氏将自己的后半生完全投入到了统一场论的建立工作中去,企图为宇宙找出一个物理上的各种力的统一基础。可惜没能成功。
运气学说理论深度的内涵性,普适度的包容性,都远远超出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如果日后爱因斯坦的伟大梦想——统一场论方程真的确立了,那么,这一理论也还是难与五运六气学说的理论相伯仲。
我相信爱因斯坦在世的时候,如果能接触到运气学说,那么,他必将为这一理论的统一性、简单性、相对性、对称性、几何性等优美的结构而惊叹,并且他将放弃物理学转而改行研究运气学说。
真诚地希望你能来到现场批评赐教。
匆此 祝安!
八卦 拜敬
1986年9月25日于隐谦书屋
象数:
我作为你的师傅,很少谈论孝的学问,看来是不行了。你也知道,我与我的父母也曾产生过误会,现在这种误会是消除了,但我的内心还象是有什么内疚似的。
十多年前,读徐大椿医书,很是佩服他的学问。他的关于医学的有关论述,对我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他的最大论点是要复古,这十多年来,我确实是按他所说的去做了,并且亦深深的影响着你们。虽然我们走的或许比他还要深、还要远,然而影响的作用是不能磨灭的。
他的诗词歌赋写得很好,特别是《洄溪道情》。徐大椿在《洄溪道情》的自序里说,道情之唱,由来最古。其声则飞驶地表,游览太虚,俯视八纮,志在冲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间,慨古感今,有乐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其说相传如此,乃曲礼之至高、至妙者也。迨今久失其传。
不过,据近人考证,道情只属清朝的一些民俗歌谣。从徐大椿乐于写道情看来,此老还是具备深入民众的优良气质。初读道情之“劝孝歌”,只觉宜应如此,但不解其深意。十数年后,亦将为人父母,其感触似深入一层。今日觉得,他日为人父母,当劝孩儿如斯。
五伦中,孝最先。两个爹娘,又是残年。便百顺千依,也容易周旋,为何不好好的随他愿。譬如你诈人的财物,到来生也要做猪变犬。你想身从何来,即使捐生报答,也只当欠债还钱。那里有动不动,将他变面。你道他作事糊涂,说话欹偏,要晓得老年人的性情,倒像了个婴年,定然颠颠倒倒,倒倒颠颠。想当初,你也曾将哭作笑,将笑作哭,做爹娘的为什么不把你轻抛轻贱。也只为爱极生怜,到今朝换你个千埋百怨。想到其间,便铁石心肠,怕你不心回意转?
八卦
丙寅夏月
理占:
来信收阅。翌日即去古旧书店订购《清史稿》,这样二十四史可望全壁了。在中国历史上,汉族以外的民族统治中国,除了清朝,还有元朝(金朝不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值得研究。这工作当然主要由政史家们来办。应引起注意的是,清朝废除了祝由科,致使医学十四科变成了医学十三科。我思考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真希望能从《清史稿》里找到答案。
“祝由科”显然属于宇宙心身医学的东西,属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科目,少了这一科目,传统医学的价值是会下降的。目前,国外兴起了一门精神心理免疫学,这门学科便象祝由科。因此,国外的有关专家,对传统医学里的心理疗法很感兴趣。可惜有数千年历史的祝由科,早被清朝政府断送了,这可以说是清政府的一大罪过。现在要研究祝由科很困难,其一是缺乏资料;其二是缺乏传人。尽管有这样的因难,我们还是决心研究这一科目。而研究祝由科,《道藏》是最有价值的,很可惜这套书现在还未见再版。前些日子,我只征订了《道藏辑要》,遗憾的是,《道藏辑要》与《道藏》的份量相差不止十倍。《古今图书集成》也出了征订通知,国内外学者非常推崇此书,《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更是推崇此书。象我们这号人,本也应该人手一套,只可惜手头银两短少,只好作叹。时至今日,我才深深感到,手头银两是作学问的一大关键。大抵,学人同道均有如斯感受。
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一日一日地被人们重视。从钱学森先生最近的一些谈论,更能体现得出来。我一直认为,研究中医就得研究整个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重大价值,存在于子学部分。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注重子学的研究。历史上,很少有几个子学大师,唐朝的孙思邈可以算得上一位。但观《千金要方》里的大医习业:“凡欲为大医者,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藏六府、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荆邵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见事则不能默而认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捨之德:不读庄老,不能应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真可谓称得上慧眼独识,气势非凡,足可启迪后学者也。孙思邈确实已经将医、卜、星、相、风水、地理置于一炉,而这些囊括了整个子学。但是,后人很少能从子学的角度给孙思邈作出应有的评价。孙思邈的寿数也是世界上医家之首,1983年开了一次纪念孙思邈诞辰一千三百年的纪念会,有一个教授提出他的最新考证,说孙思邈活了整整一百四十二岁。根据这一岁数,以及纵观他的作品,可以肯定他是我们民族史上少有的几个真得修道真谛的人。无怪乎孙思邈赢得了孙真人的雅号。后辈的学者在子学上的成就,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了。基于这种认识,我希望你能透彻地研究孙思邈,当然,要真正谈得上透彻,除了研究《千金方》《千金翼方》还是不够的。《隋书》《唐书》要看,子学里的重要著作要看,也就是将孙思邈放在医、卜、星、相、风水、地理的知识体系里进行研究。实际上,也就是把孙思邈放在整个传统文化的体系里进行一番刻苦的、认真地研究。你对孙思邈的研究透彻之日,也就是你对传统文化有一个真正认识之时。这样,在我们的文化史上,又可以多产生了一位子学大师。值得一再提醒的是,看书只是必须的一部分,练功是绝对少不了的。
我现在正着手写《气功导论》,这部书虽然谈论气功,实际也谈论了《周易》《老子》《内经》,所以,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周易导论》《老子导论》《内经导论》。我们每个人都要写书,但是,我们应该反对滥写,应该厌恶那种写书的人还没死,而他的书就失去了价值的为名利是务的行径。我们应该时刻不忘追崇、效法那些著述了千秋不衰的作品的先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才能写出有份量的文章。《气功导论》正是这样的一种尝试,它希望人们在阅读这本书以后,能够第一次恍惚地感觉气功是什么,中医是什么,《内经》是什么,《老子》是什么,《周易》是什么,子学是什么,传统文化里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甚至,更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以后,能够提出如下的大胆思考:哲学究竟是什么?
在这部书里,我当然要详细谈论我对太极、河图、洛书的研究,也要谈论我对四门神功的整理与应用。另外,将详细谈论《周易》《老子》《内经》里的一批与气功有关的共同概念。给气功、特异功能作出一个宇宙生物观的、古典的理论解释。这批概念包括玄、道、气、神、名、形、精、象、根、命、鬼……等等、
这本著作有我的心血,也有你们的功劳。等我执笔完成后,再复印数份让你们提意修改。
谨祝:健康、如意!
八卦
86年5月10日
象数:
这次妙贞带来了你的一些与身体有关的消息,从她的言谈里透出了她对你的关心与忧虑。不过,我还是劝她放心,病对我们这号人只能促进我们的斗志,绝不可能磨灭我们的信心。此正是孟夫子所说的天降大任必折磨斯人的道理。对疾病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战术是:细心体察,认真对待,听之任之。绝对相信刘伯承的那句话:雄图未竟天不收。这样做了,病魔对我们便会敬畏而退之。《医方类聚》第九卷第四百二十二页的中和汤与保和丸很好,希望你能参照服用。
上次约理占来邕,本想跟他畅谈一番,可惜忙于整理手相一书,抽不出灵感与他细谈,真是对不起他了。在整理相学过程中,还是产生了不少有价值的想法,目前我还在继续这一工作。关于相学方面的书,除了常见的《麻衣相法》之外,还有《水镜集》。除此外,在四部丛书里的就要算《太清神鉴》了。但这几部书简文错字非常多,很不便于阅读,目前我正集中精力校对。通过这半个多月的工作,我感到校对工作,真是累死人社会上不少人都有这些书,特别是《麻衣相法》,然而我不敢相信他们真的能够看懂。如果他们都能看懂的话,我绝对不会感到校订工作的劳累。手相部份我已经整理完毕,本想出单行本,但是现在认为还不到时候,看来还是把它放进相学全书里为好。这样我又多了一个任务,编写《相学全书》了。按目前的状况分析,今年首先能完成的便是此书,《气功导论》还要推迟些日子。我有这样的一个预感,我的这种全面出击,全面开花的做法必定要出现全面结果的局面。这种多胎高产局面的到来是用不着多长的日子了。目前我真感到,我有用不完的动力,用不完的智慧。相信你们亦能产生这种良好的感觉。
关于生命方程的解答,现在更感到清晰了,它基本是由医卜星相四个关联的序方程所组成。医的方程形式主要是由五运六气里的时图、命图等为主干。相学的主干部分当然是纹理所组成的图象了。星的部份看来是数字之间的关系。卜的部份主要是卦象的变化。从这次整理手相来看,古典的生命方程,实际上就是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河图、九宫的组合变换。只要能找出它们之间组合与变换的关系,那么,古典的生命方程便可以建立了。到了以后,找出古典生命方程里的各种因子的变换关系与现代科学,特别是数学的变换关系的时候,那么,现代科学式的生命方程便可以建立了。这样的路子,看来总会行得通的。最起码来说,用不着多久,我们便可以完成古典生命方程的那部份。下半部的道路是否能由我们完成,这只有上帝才知道了。尽管这样,那段将会成功的路程还是令人神往的。
去年我预定了《道藏辑要》,前几天又预定了《道藏》。要说明的是《道藏辑要》里的很多书,在《道藏》里也是没有的。所以,单定《道藏》还是不成。书店里的人对我说,巴蜀出版社来了通知,原来《道藏辑要》的价钱是二千元,现在升至二千八百元。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道藏》是二千三百元。看来巴蜀的质量是很高的。真正如此的话,那么,还是有好处的。目前出版《道藏》的有两个出版社,另一个是天津古籍出版社。从出版情况分析,《道藏》一书从国外的研究兴趣而引出了国内的高度重视。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个好时机。我查阅了一下《道藏》书目,我们要阅读《道藏》,不会有太大的拦路虎了。
这次,我买了一套《甲骨文集释》给你,你是否随便翻翻。对古文字,我们应该有计划的下功夫。每天看它十几分钟,十年后,就会显出它的用处了。更何况我们要研究思维科学,那么就不可能不研究思维的产生发展与文字的产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象对《易经》《老子》《内经》的研究一样,我总认为古文字学家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存在着严重问题。也就是说,对古文字的研究,特别对古文字与人类思维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我们还是可以另辟途径的。总而言之,对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认识,一切得从头开始,我们每跨出的一步,都不是完全重复前人的一步。更多的是我们新的脚印,在留下这些脚印的同时,我们是不可能计较被荆棘所刺伤而造成的疼痛及流下的血迹的。前进吧,真正的斗士。
此致
祝安!
八卦
1986年7月23夜于沙井
象数:
自九月七日蓉城暂别后,寄来的四封信都收阅了。我与良珍为你的进步而高兴。由于九月份忙于《运气学导论》讲座的准备,十月份又急于星学的整理,稍后则几乎迷醉于易学的更深入的探索,故拖延至今,才能复信。
《运气学导论》只搞了个提要,并在中医学院讲述了大体内容。讲话录音交由道玄妻子刘布谷整理,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医卜星相的内容后成书。对于沙井学派的观点、方法、内容都应进行更广泛的深入讨论,将结果写成文章进行发表。避而不谈“宇生观”是不可能的,你不摆出宇生观,很多问题就无法讲清楚。目前我是抽不出时间来写太多的东西,还是由你们首先占领阵地为盼。文章署名你们商定,以不署我的名字为宜,切记!文章中的第一人称,似乎以复数为好。
这次《运气学导论》讲座,谈到了爱因斯坦如何看待科学史和如何评价物理理论的两个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爱因斯坦1955年4月3日,同美国科学史家贝纳德·科恩作关于科学史和科学家的谈话时表述的。在爱因斯坦看来,有一种内部的或者直觉的历史,还有一种外部的文献证明的历史。爱因斯坦认为后者比较客观,但前者比较有趣。并且还认为,使用直觉是危险的,但在所有各种历史工作中却都是必需的,尤其是要重新描述一个已经去世的人物的思想过程时更是如此。第二种观点是爱因斯坦六十七岁时,所作的自述里表述的。爱因斯坦认为对物理理论的评价,应该满足“外部证实”,或理论的“内在完备”这两条原则。爱因斯坦的这两个观点对我们恢复《周易》《老子》《内经》的历史本来面目,及如何评价前人对《周易》《老子》《内经》的注释,是十分有价值的。
人们在研究《内经》的时候,理应借助较《内经》更早的《周易》《老子》,因为它们是隶属于《内经》的外部历史的一部分。在研究《老子》的时候,亦应借助《周易》,因为《周易》也是隶属于《老子》的外部历史的一部分。当人们研究《周易》的时候,就不象研究《内经》《老子》的状况了,人们无法找到较《周易》更早的完整文献。在缺乏隶属于《周易》的外部文献情况下,为了要给出《周易》的本来的历史面目,就只有充分运用直觉,从《周易》的内部给出《周易》历史上的本来面目了。
是否能准确的给出《周易》的本来面目,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的给出《老子》《内经》的本来面目。可惜的是,历来的易学者,在运用他们的直觉,从《周易》的内部来给出《周易》的历史本来面目的时候,没有注重寻找某种有效的原则,来确定正确的直觉,及校正自己的结论。所以他们所作出的《周易》的注释,就不可能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对《老子》《内经》的注释,也就不可能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了。人们应该大胆怀疑,《周易》《老子》《内经》在它们刚产生不久,是否便开始失传?二千四百年来,人们所作的各种努力,是否远未达到历史上的本来程度?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寻找某种有效的原则,来确定正确的直觉,并借以从《周易》《老子》《内经》的内部,给出它们的历史上的本来面目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则需要回答下面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借以从《周易》《老子》《内经》的内部,给出这些著作的历史上的本来面目的直觉基础是什么?这种基础的演进情况如何?在确定这种基础的演进中,是否出现了特定的模式?所作出的结论,是否满足“外部证实”或“理论的内在完备性”的要求?
在产生《周易》《老子》《内经》的时代,中国圣人已经具备并完善了以象为基础,以易、道、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河图、洛书为特定模式的唯象思维。天体日、月、星辰的运转出没,大地万物的生长变化,是象概念的产生基础。对于象的观察、体验、思考、探索,是中国圣人唯象思维的来源。八卦模式,是对象的空时区域分布的研究结果。所以《易·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又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五行模式,是对象的变化运动状态的研究结果。所以《史记·天官书》说:“北斗七星,所为旋、玑、玉衡以齐七政”又说“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史记·五帝本记》载帝尧“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指出了在象的基础上产生了数与数的运算。《周髀算经》说:“数出于圆,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对这段话,我们的理解是:数是出于日月星辰的圆周运转周期的计量,日月星辰圆周运转周期的计量出于日月星辰对大地方位的出没,大地的方位是出于矩尺的测定。河图模式是对象的运动变化状态与数的关系的研究结果。洛书模式是对象的空时区域分布与数的关系的研究结果。
千姿百态的象,可分为阴象、阳象两大类。阴象、阳象可以转换变化。千姿百态的象亦可以用数来计量运算。象的这种阴阳转换、计量运算就称做术。这说明由唯象思维而建立的《周易》《老子》《内经》体系里,存在着一个阴阳转换计量运算的系统,我们称这个系统做阴阳术数构系。五行、八卦、河图、洛书是这构系的转换运算模式。至此,我们找到了一条能够确定直觉正确的,从《周易》《老子》《内经》的内部,给出它们历史的本来面目的原则。这条原则要求我们,在对《周易》《老子》《内经》的概念进行注释时,必需还原到以象为基础,以易、道、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为特定模式的唯象思维上,使概念符合阴阳术数构系的转换运算,借此来获得“外部的证实”或“理论内部的完备性”。
易、道、太极是什么呢?它们的关系如何呢?
《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指出了太极是产生象与空时结构的本源。《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出了道是产生数与物的本源。《易·系辞》又说:“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指出了易是太极与道的统一体,易具有太极与道的两面性。象、空时结构、数、物,这四者都是同一的东西,它们都属于易。太极与道相互之间是可以变换的,由象与空时变换成数与物,是易的太极一面变换成道的一面的结果;由数与物变换成象与空时,是易的道的一面变换成太极的一面的结果。《易·系辞》所说的“生生之谓易”的含义是:能够不断的将太极与道进行变换,不断的将象、空时与数、物进行变换就叫做易。
子学是我们针对经学、史学提出的。子学的研究范围属传统文化经、史、子、集四大部里子部的医家类、历算类、术数类、道教类。经部里的易类,也属子学的研究范围。在不同的类里分成不同的属,这些类属构成了一个非常庞杂的群体。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发现可以在这个庞杂的群体里,构筑出唯象学与阴阳术数学这两个精灵。这两个精灵不但有助于产生它自己的那个庞杂群体的整理研究,又有助于超现代的东方科学的建立!
李神子已于十月二十八日晚九点五十五分降生,体重六斤三两。十月二十八日申时筮遇:巽 之屯 。辞曰:仁政之德,参参曰息,成都就邑,日受厥福。之卦下震象春,上坎象冬,冬往春来,阳气日增,故曰仁政之德,参参日息。春施仁政,息为阳气增长,参为三,阳气以三三节律增长。之卦六二至六四为坤,坤象邑,六三至九五为艮,艮象都,故曰成都就邑。都为城市,邑为封地。下震象日,互坤象福、象大,厥即大,故曰日受厥福。
这封信我写了整整十天才完成,个中道理,不言自喻。
即此
祝安!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八卦于隐谦书屋
理占、象数:
寄上《易经象辞还原》一书的“需卦”部分,希望提出修改意见。
易经的卦象是由阴阳爻组成的一维图象。阴阳爻的来由如何,前人没有说清楚。郭沫若、高亨的说法,都是不可靠的。
《易·系辞》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又说:“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给我们透露了阴阳爻由来的秘密。乾的变动可以通过太阳的视运动状态显示出来,太阳的视运动状态可以利用晷影伸缩变化来刻划。晷影是条直线,乾动也直,就是这个意思。因此,采用连续的直线表示乾的直,这是阳爻(一)的由来。坤的变动可以通过植物的生长状态显示出来,植物生长状态依赖大地的辟,辟是由节令调控的。坤动也辟,就是这个意思。因此,采用不连续的直线表示坤的辟,这是阴爻(--)的由来。
中国圣人认为,天地万物是由纯阳的乾与纯阴的坤相互交感而形成的。这一过程受到叫做八卦的时序位相模型所限制,而这一模型隶属于阴阳术数构系。天地万物的发生与变化也就可以在阴阳术数构系的基础上,由含有乾坤信息的阴爻、阳爻所组成的一维图象来刻划表示,这些图象叫做易象。从易象里提取信息,并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易辞。实际上,易象、易辞是一套包容宇宙万物的密码系统。易象是密码符号,易辞是密码的语言阅读。易象与易辞存在着某种对应的关系。研究易经,首先就得正确指示易象易辞的对应关系,这实际上是一件密码破译工作。
历史上对易经的研究,可分为三大流派。其一是象辞并存;其二是存象去辞;其三是存辞去象。存辞去象的,如魏晋王弼的《周易注》,宋朝程颢、程颐的《二程易传》。这种流派对易经的易象密码系统并没有作出半点贡献。存象去辞的,如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宋朝邵康节的《先天图》。这一流派根据易象破译了很重要的宇宙信息。然则,由于缺乏对易经象辞密码系统的全面研究,因此,被遗漏的是很多的。象辞并存的,如西汉焦延寿的《焦氏易林》,近代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学》。《焦氏易林》所用的象是易经里的易象,而所用的辞并不是易经里的易辞。《焦氏易林》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书呢?《汉书》引刘向校书语称:“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唐·王俞说《焦氏易林》“辞假出于经史,其意合于神明,但斋洁精专,举无不中。”今人钱钟书《管锥篇》说《焦氏易林》“汉、宋皆用为占候射伏之书”。我们对《焦氏易林》研究结果认为,焦延寿所使用的象辞密码系统,与易经里的象辞密码系统是相一致的。可惜的是,焦延寿没有明确指出《易林》里象辞系统的象与辞的对应关系。因此,人们无法根据《易林》来破译《易经》。尚秉和对《焦氏易林》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自认为破译了《易林》里的象与辞的对应关系,并将这一工作推进到易经的象辞系统破译工作里去,写成了《周易尚氏学》。遗憾的是,尚秉和没能彻底地建立起一条类似我们所提创的,在运用直觉来恢复《周易》历史上的本来面目的时候,所必须依据的那条原则:“在对《周易》《老子》《内经》著作里的概念进行注释时,必须将概念还原到以象为基础,以易、道、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为特定模式的唯象思维上。使概念符合阴阳术数构系的转换运算,借此来获得外部的证实或理论内部的完备性。”因此,使得他的著作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尚氏的缺陷当另作专文谈论,在这封信里是无法谈论了。
如何在我们所提创的还原论原则的基础上,恢复《易经》的本来面目呢?《易经象辞还原》正是这种尝试性的产物。
《易经》里的每个卦象,都由六个爻组成。初爻、二爻、三爻组成的卦,叫下卦。四爻、五爻、六爻组成的卦,叫上卦。二爻、三爻、四爻组成的卦,叫做下互卦。三爻、四爻、五爻组成的卦,叫做上互卦。上卦、下卦、上互卦、下互卦都属于经卦。我们已经知道,经卦总共有八个。这八个经卦构成了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在先后天的八卦里,每个卦都具备了特定的时空物相特征。卦与卦之间存在着正反、显伏的关系。巽( )与兑( ),艮( )与震( )之间的关系是正反关系。乾( )与坤( ),坎( )与离( ),巽( )与震( ),兑( )与艮( )之间的关系是显伏关系。
我们以需卦为例,谈谈我们对《易经》象辞密码系统的破译过程:
首先,从唯象思维的特定模式出发,运用阴阳术数构系的运算转换法则,找出卦爻辞里的每个单词与上下卦、上下互卦之间的对应关系。
乾象天,天是大的,故乾象大
乾有运转之意,河流是流动不息的,故乾象川
乾象大、象宽广,郊是宽广的,故乾象郊
乾象天,人们对天要敬顺,故乾象敬之
乾象天,天体的运转是有恒的,故乾象恒
△故下卦的乾象大、川、郊、敬之、恒
兑象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收获会得利益,故兑象利
兑象利,有利就不是灾祸,故兑象无咎
兑象泽,泽是有水浸渍的,故兑象需
兑象泽,泽属低洼之地,故兑象沙
兑象泽,口象泽,故兑象言
兑反巽,巽象风,风能使物摇,风无长处,故巽有召、有客之象,故兑象不召之客
△故下互卦的兑象利、无咎、需、沙、不召之客、言
离象日,故离象光
离象日,日的运转是通顺无阻的,故离象亨
离象日,日的照射对植物生长是有益的,故离象利
离象日,日的照耀对万物有护卫的作用,故离象泥
离在先天八卦里,分属东方,东方在洛书数里是三,故离象三
△故上互卦的离象光、亨、利、泥、三
坎象冬,冬季是一年里的最后季节,故坎象贞
坎象冬,冬是收藏的节令,故坎象寇
坎象冬,冬象收藏,故坎象食
坎象藏,故坎象穴
坎象水,故坎象酒
坎象水象穴,故坎象需
坎象冬,冬象藏,故坎象小
△故上卦的坎象贞、寇、食、穴、酒、需、小
第二,找出卦爻辞词组或词句与互象的对应关系。
互相 是由乾互兑互离组成的,故象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互象 是由离互坎组成的,故象贞吉、需于泥、致寇至
互象 是由乾互兑组成的,故象需于郊,利用恒
互象 是由兑互坎组成的,故象需于沙,小有言
最后,将上下卦,上下互卦,互象的破译结果放进卦爻象、卦爻辞里进行整体性还原。
(过程从略,参见正文)
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大脑进行输入工作的时候,客观世界的映象(包括经验、知识、问题等)可以用一维图象信息形态储存在大脑。当大脑进行输出工作的时候,就在原有一维图象信息形态资料库的基础上,进行提取或重新整合,给出新的一维图象信息形态,将旧的或新的一维图象信息形态转译成语言、文字、图象、公式等进行表述。新的信息形态在完成转译表述工作后,与旧的信息形态一起保留在一维图象信息资料库里。大脑的这一系列过程,就是思维。
对于大脑输出时的重新整合的一维图象信息形态,我们作出下面的讨论:
如果这些信息形态隶属于逻辑体系,这种思维就称做逻辑思维。作为逻辑思维基础的一维图象信息形态,是可以完整转译成语言、文字、图象、公式。也就是可以在人类一定时期知识总和内,进行必然的描述。
如果这些信息形态隶属于非逻辑体系,这种思维就称做直觉思维。作为直觉思维基础的一维图象信息形态,是无法完整地转译成语言、文字、图象、公式的。也就是说,无法在人类一定时期的知识总和内,进行必然的描述。
如果这些信息形态所转译成的语言、文字、图象、公式,构成我们曾经意识过的问题的答案时,这种思维称做灵感思维。
如果这些信息形态在转译成语言、文字、图象、公式的过程中,超出了人类杰出的知识水平或能力,这种思维称做特异思维。
大脑在思维过程中,究竟产生何种思维,完全取决于作用转译基础的、被提取的一维图象信息形态的瞬间整合。在研究这一瞬间整合的时候,我们要十分清楚的是,作为资料库的一维图象信息形态,除了通过后天的学习,被动输入而获得外,尚有服从易的原理的先天原始部分。正是这些先天的,服从于易的工作原理的一维图象信息形态,与来自宇宙某一坐标自由度的一维图象信息形态发生联系,参与了资料库的信息提取整合过程。如何揭示人脑思维的整个过程,进而对人脑的思维进行有目的、逻辑的、直觉的、灵感的、特异的随意控制,这正是思维科学追求的神圣目标。为了将易经的研究引进思维科学研究的行列,对易经里的象辞密码系统,作更深入的破译研究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十多年前,曾考虑过如何建立经络一大脑模型。这一模型要求我们在考虑经络对大脑的调控时,宇宙如何对经络调控。近年来,国内外都有人将大脑放在宇宙背景上进行研究,企图建立大脑宇宙模型。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梅磊研究员,在这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在现有大脑神经生理知识的水平上,运用现有的物理技术手段对大脑进行宇宙背景上的研究,不是件容易的事。爱因斯坦曾经表示过,他相信现代科学恐怕还都不行,科学发展下去,恐怕所有隔离——地点的区别,时间的区别,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别,将来恐怕都没有了。德布罗意也说过类似的话。扁鹊的遥诊、管辂的筮卦、许负的面相都需要没有地点时间的区别限制的未来科学才能解释。钱学森同志倡导的人体科学,正是属于这种超级的科学。易经的研究成果,不但对思维科学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人体科学也有促进作用。因为,易经的筮卦过程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具有足够的预知力,操纵求筮者获得载有正确答案卦象的精灵是什么?
医与易的关系问题,是一道古老的难题。还没有人能解决这道难题。我们曾经考虑过在医与易的难题里,再加进一个道的难题,形成一道易、道、医的关系问题。对于易、道、医的关系问题我们取得了一些令人喜悦的进展,但是,距离答案还是存在着很长的路程。我们并没有恢心,相反的是显得更加雄心勃勃了。现在是在易、道、医关系的问题里,加进思维科学、人体科学这两个难题,组成我们要求解的一个大难题:易、道、医、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关系问题。我们是将西方现代文化前沿与东方古代文化后沿结合起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这确实需要建立一支超水平的队伍,在我们将整个心身潜入问题的研究解答的时候,千万不要放松对人材的发现与培养。即此。
谨祝一切如意
八卦
于一九八七年六月六号
附:需卦象辞还原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语译:需卦。有信用,光明通达,结果吉祥。进入大川有利益。
象辞还原:需,古濡字。濡,浸渍也。下乾象天,上坎象雨。天下雨必有浸渍,故曰需。乾象孚,孚,信用也,故曰有孚。离象光、象亨,故曰光亨。坎象贞,离象吉,离互坎,故曰贞吉。乾象大川,离象利,离互乾,故曰利涉大川。涉,进入也。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语译:郊外被浸渍,经常如此能获利益,不会发生灾难。
象辞还原:初九属乾,乾象郊。郊,国都城外,百里以内也。乾互兑,兑象需,故曰需于郊。兑象利,乾象用、象恒,故曰利用恒。兑象利,故曰无咎。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语译:低洼的地方被雨水浸渍,有轻视的议论,最后是吉祥的。
象辞还原:九二属兑,象沙。沙,低洼之地也。兑互坎,坎象需,故曰需于沙。兑象言,坎象小,兑互坎,故曰小有言。小,轻视也。言,议论也。兑象吉,艮象终,兑伏艮,故曰终吉。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语译:卫邑被雨水浸渍,招致敌人的侵略。
象辞还原:九三属离,离象泥。泥,卫邑也。坎象需,离互坎,故曰需于泥。坎象寇,坎互离,故曰致寇至。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语译:田间水道被雨水浸渍,水从道中洞穴泻出。
象辞还原:六四属坎,坎象需,象血。血,古洫字。洫,田间水道也。故曰需于血。坎象穴、象血,故曰出自穴。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语译:酒食被雨水浸渍,结果吉祥。
象辞还原:九五属坎,坎象酒、象食,坎象需。故曰需于酒食。坎象贞,离象吉,坎互离,故曰贞吉。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语译:穴室被雨水流进,有不召的客人,三人同来,敬慎他们,最后吉祥。
象辞还原:上六属坎,坎象雨,象穴。故曰入于穴。穴,穴室也。巽象客、象召。兑反巽,故兑象不召。坎互兑,故曰有不召之客。离象三,乾象人,下卦为来,故曰三人同来。乾象敬之,离象吉,故曰敬之,终吉。
道玄:
寄上我给理占、象数的复信,作为我这次与你谈论的一部分内容。
或许,我们已经找到了传统文化的根系。我们对这个根系的清理工作,是从中医这个支系入手的,这迫使我们不得不超出了中医原先的范畴。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认识到中医的真实基础究竟是什么,这对我们彻底解决中医的问题是有益的。经历了好些年的艰苦工作,特别是刚刚过去的1986年,我们充分地意识到,中医的基础,要比人们原先想象的深远得多、广阔得多。正因为这样,要建立唯象学、阴阳术数学等这样的中医基础学科,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用针砭药物治疗疾病,主要遵循易——道工作原理,这是《内经》诊疗体系所侧重的。用气功、特异功能诊疗疾病,主要遵循易——太极工作原理,这是《内经》诊疗体系所忽略的。作为易——道工作原理对象的数与物,要比作为易——太极工作原理对象的象与空时,更容易认识,更容易研究。比较容易的工作,由医家者流继承了。比较困难的工作,却由道家承担着。道家是如何承担了这一困难的工作呢?要理出问题的答案,离开对《道藏》的研究能行得通吗?
无可置疑的现实是,《内经》的作者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只侧重于易——道工作原理,而忽略易——太极工作原理。使得非常需要这一原理的气功、特异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讨论。进而出现了中医、气功、特异功能的一分为三的局面。但是我们并不能说《内经》完全没有利用易——太极工作原理,离开这条原理,经络针刺治疗、五运六气的时相结构,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毫无狂妄地说,我们发现了一条发展《内经》的途径:由一分为三,转换为合三为一。而这一途径的实现是离不开钱学森所提创的人体科学的。正因为这样,我认为中医界的领袖只能由钱学森来担任。
为了能更明确与熟悉这条途径的探索方法与手段是什么,特约请你与布谷女士按时参加元月二十日开始的“易经象辞密码系统及其泛论工程”的讨论。即此祝安!区科协蒙谷主席:
八卦
元月十一日于隐谦书屋
感谢您与骆引同志观看了我的气功催眠实验以及所给予的高度评价与热情鼓励。
我父母亲都是医务工作者,父亲是中医师,母亲是西医师。我学习医学时,他们正处于失去人身自由的年代,于是只好走自学道路。
父母根据自身几十年的体会,给我作了指导性的谈话,至今仍铭刻在心。父亲说:“学习中医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由浅入深,第二种是深入浅出。由浅入深的做法是,先读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江敦涵《笔花医镜》等显浅易懂的医籍。然后逆流而上,阅读各朝代医家名著,最后穷及东汉张机的《伤寒论》、春秋战国扁鹊的《难经》、黄帝岐伯的《内经》。第二种方法是,先学习作为中医渊源的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
《伤寒》《金匮》,接着沿流而下,涉猎各朝代名医著作。”母亲则说:“学习中医的人,最好能学点西医。但是边学中医、边学西医这种方法,可能出不了高级医学人材。如果你有志气,头十年要完全读中医,搞清中医理论以后,才学点西医。”
我接受了母亲的意思,并按父亲所说的第二种方法去做。我是从《黄帝内经》开始我的医学生涯的。下面所列,是我个人收藏并研读过的古医籍。凡属借阅及属近人今人的作品则一概除外。
先秦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
汉朝: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晋朝:
王叔和《脉经》,
皇甫谧《甲乙经》。
隋朝: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朝: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王焘《外台秘要》,
咎殷《经效产宝》,
王冰《黄帝内经次註》。
宋朝: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朱肱《活人书》,
许叔微《本事方》,
林亿《重广補注黄帝内经素问》,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宋徽宗《圣济总录》,
严用和《济生方》,
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张果《医说》,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金、元时期:
纪天锡《难经集注》,
刘元素《运气要旨论》《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宣明论》《素问玄机原病式》,
张从政《儒门事亲》,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
张元素《医学启源》,
李杲《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医学发明》,
朱震享《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脉因证治》《格致余论》《怪病单》,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王好古《医垒元戎》《此事难知》《阴症略例》,
罗天益《卫生宝鉴》,
许国祯《御药院方》。
明朝:
倪维德《玄机启微》,
滑寿《十四经发挥》《难经本义》《诊家枢要》,
戴思恭《证治要诀》,
楼英《医学纲目》,
王纶《明医杂著》,
方贤《奇效良方》,
傅仁宇《审视瑶函》,
龚信《古今医鉴》,
龚廷贤《万病回春》,
李中梓《医宗必读》《诊家正眼》《内经知要》,
薛己《薛己医按》,
汪机《运气易览》,
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高武《灵素针刺节要》《针灸聚英》,
徐春甫《古今医统》,
王肯堂《证治准绳》,
陶华《陶华六书》,
彭用光《体仁汇编》,
张介宾《景岳全书》《类经》《类经图翼》《质疑录》,
马莳《灵枢注》《素问注》,
杨继洲《针灸大成》,
李梴《医学入门》,
陈实功《外科正宗》,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吴又可《温疫论》,
武之望《济阴纲目》,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
朱 《普济方》,
杜文燮《药鉴》,
龚居中《红炉点雪》,
赵献可《医贯》,
倚石《理虚元鉴》,
江瓘《名医类案》。
清朝:
俞西昌《医门法律》《尚论篇》,
陈士铎《石室秘录》《辨证奇闻》,
叶天士《外感温热论》《种福堂公选良方》,
薛生白《湿热病篇》,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
王孟英《湿热经纬》《随息居饮食谱》《王孟英医案》《随息居霍乱论》,
徐大椿《难经经释》《医论》《兰台轨范》《伤寒类方》《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洄溪医案》《慎疾刍言》,
林佩琴《类证治裁》,
雷丰《时病论》,
王泰林《王旭高医书六种》,
陈修园《陈修园医书十种》,
章虚谷《医门棒喝》,
余师愚《疫疹一得》,
柳宝诒《温热逢源》《柳宝诒医案》,
汪 昂《素灵类篡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
俞震《古今医案按》,
程杏轩《医述》《杏轩医案正续集》,
吴师机《理瀹骈文》,
周学海《评点叶案真传》,
陈复《幼幼集成》,
王清任《医林改错》,
张登《伤寒舌鉴》,
夏禹铸《幼科铁镜》,
沈金鳌《幼科释谜》,
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侣山堂类辩》,
汪宏《望诊遵经》,
费伯雄《医醇賸义》,
周岩《本草思辨录》,
吴谦《医宗金鉴》,
黄宫绣《本草求真》,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串雅内编》《串雅外偏》,
傅山《傅青主女科》,
吴瑭《吴鞠通医案》《温病条辨》,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程钟龄《医学心悟》,
唐笠山《吴医汇讲》,
何梦瑶《医碥》,
魏玉横《续名医类案》,
林之翰《四诊抉微》,
日本:
丹波元简《素问识》《伤寒论辑义》《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脉学辑要》《救急选方》《医略抄》《医賸》,
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伤寒广要》《伤寒述义》《金匮玉函要略述义》《药治通义》,
丹波元胤《难经疏证》,《中国医籍考》,
今村亮《医事启源》,
惟中时俊《医家千字文》,
中川成章《证治摘要》,
浅田惟常《皇国名医传》,
汤本求真《中国内科医鉴》《中国儿科医鉴》,
中西惟忠《伤寒之研究》,
橘春晖《伤寒论纲要》,
山田宗俊《伤寒论集成》,
川越衡山《伤寒脉证式》,
川越正淑大亮《伤寒用药研究》,
田中信荣《长沙证汇》,
后藤省《伤风约言》,
源元凯《温病之研究》,
秋吉质《瘟疫论私评》,
高岛久贯《泻疫新论》,
今村亮《脚气钩要》,
栗园浅田《脚气概论》,
大桥尚因《疝气证治论》,
二宫彦献可《中国接骨图说》,
片仓元周《产科发蒙》《黴疠新书》《青囊琐探》,
贺川子玄《产论》,
贺川玄迪子启《产论翼》,
下津寿泉《幼科证治大全》,
池田瑞仙《痘科辨要》,
小阪元祐《经穴篡要》,
佐藤利信《针学通论》,
营周桂《针灸学纲要》,
水走嘉言《方剂辞典》,
贺谷寿《奇正方》,
冈西为人《丹方之研究》,
东洞吉益《类聚方》《方机》《家塾方与方极》《建殊录》《古书医言》《药征》,
元伦维言《名家方选》,
平井源贞赖《古方分量考》,
尾台逸士超《医馀》,
长尾藻城《先哲医话集》,
近藤明隆昌《藤氏医谈》,
鹤冲元逸、烟柳安《医断与斥医断》,
北山友松《北山医案》,
中神琴溪《生生堂治验》,
原昌克《丛桂偶记》,
邨井杶《药征续偏》,
久保田晴光《汉药研究纲要》,
伊豫专安《中国药物学大纲》。
我从1968年开始到阅读完上述中医书籍时,历史已经进入了1976年。这八年时间,主要是阅读,也进行一些临床实践,但更重要的是探索如何能更快地更有效地学习与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临证技能的方法论问题。前人说过那么的一句话:“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王叔和是东晋名医,写有一本书叫《脉经》。这部书是专门谈论如何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的。中医诊病是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手段来采集信息的。采得信息以后,再将它转换成中医所特有的“证”,然后据证立法处方遣药。前人所说的那句话,有那么一层意思:学习中医需要大量的临床,而且临床比读书更重要。这完全是把中医放在一门经验学科的角度来考虑。在这里暂时避开中医究竟是否是经验学科或者是理性学科的讨论,依我的观点认为,中医是门拟理性学科。我们知道,当时美国人已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经验究竟是什么,如何去获取经验。因为美国人并不是通过多次的真实的登月实践来获取经验,并以这种经验来保证登月成功。他们只是利用实验室的模拟试验,并以模拟试验所获得的数据来确保登月成功。这使我怀疑起了前人某些学习经验的谈论。我认为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种理论与临床之间的有效模式,通过对模式的认识与训练来掌握理论与把握临床。
1970年,我看了日本人赤羽幸兵卫写的一本书,这本书名叫《知热感度测定针刺法》。它的方法是用点燃的线香在人们的井穴上进行热感测定,依据测定所得的数值及比例失调程度确定针刺穴位与针刺的手法。井穴的位置都分布在指趾末端,它们均属人体十二经脉的穴位。十二经脉分成左右对称的十二对,每对经脉具有左右对称的井穴。经脉名称、井穴名称及位置所属指趾如下所述:

这使我怀疑起了前人某些学习经验的谈论。我认为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种理论与临床之间的有效模式,通过对模式的认识与训练来掌握理论与把握临床。

这些穴位,为什么叫井穴呢?古人认为,从这些穴位上,可以探测到人体经脉气血阴阳盛衰的情况。就象人们观察水井里面的水,便可以知道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里地下水源的盛衰状况一样。所以,通过对井穴的测定就有可能确定人体五脏六腑、经脉气血阴阳的状况,也就有可能确定人体的疾病情况。
赤羽幸兵卫是在一次自病治疗中,偶然发现这一诊疗方法的。在五十年代初,这一方法曾风靡全日本,并影响到欧美诸国。日本医学家经过近达三十年的研究,终于在1979年巴黎第六届国际针灸会议上宣读了利用经穴知热感度诊断疾病的论文。论文称,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达87%以上。国内最近也报道了解放军某部癌肿知热感度测定仪研制成功的报道。文中声称对各种癌肿的诊断率达70%。上述成果所遵循的对疾病研究的思路是:利用西医的思想方法与手段,结合井穴测定值,把疾病的认识停留在西医的“病名”上。也就是由“西医观”去认识“中医观”。无疑地,这是研究中医的一种途径。但值得提醒的是,这种方法存在着漏掉中医内在的大量的有用信息的危险。我所采取的是另外一种途径:利用井穴测定值,结合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将中医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统一到数值分析辨证这一模式上来。
在较详细地谈论数值分析辨证模式之前,有必要复习有关知识。如前所述,赤羽氏在进行知热感度测定时,他的目的是为确定针刺穴位服务。后人在利用赤羽氏这一方法时,除了用于诊断疾病外,也同样为选取针刺穴位服务。而数值分析辨证方法,除了为诊断疾病,确定针刺穴位、针刺手法外,更主要的是能为临床立法处方用药服务。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处理病人临床所出现的种种症状,将这些症状确立为证,然后据证立法处方用药。能否准确的辨认病人属何种证,完全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对于证的辨认,临床上大概遵守下面七种模式:①八纲辨证模式;②脏腑辨证模式;③六因辨证模式;④六经辨证模式;⑤三焦辨证模式;⑥卫气营血辨证模式;⑦气血津液辨证模式。一个中医要熟练掌握这7种辨证模式中的任何一种都不是件简单的事。如果要掌握多种,甚至全部的辨证模式,那么就需要进行相当长时间的训练。这便是前人所说的“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的来由。能否突破前人的耗时较长的模式训练,关系到能否较快地掌握中医知识技能的问题。通过对中医文献的系统学习以及较长时间的临床实践与思考,我发现中医的证,都可以在井穴知热感度的数值上得到反映。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井穴的知热感度的测定来确定中医的证。并可以据证立法处方遣药。这种辨证方法,我称之谓“数值分析辨证模式”。
让我举几个临床病例来说明数值分析辨证。
例一:吴万鹏,后脑痛,项强不适。

例二:江国清,胃脘部剧烈疼痛,伴有呕吐。

例三:白素新,十二指肠球部渍疡,宫颈炎。

例四:小卿妈,咳嗽痰稠,剧于夜而喜凉饮。

例五:殷长江,原发性高血压,单项转氨酶高。

例六:陈小英,月经淋漓不尽。

例七:郑大娘,右耳失聪10天。

例八:小静妈,贫血。

例九:刘方,鼻渊10载,前额胀痛。

从以上病例可以得出数值分析辨证模式的工作原理:
(一)根据不同脏腑左右数值比例失调的程度可以显示所属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程度。从而显示所病在何脏何腑。
(二)根据不同脏腑左右侧的不同数值,可以显示出所属脏腑疾病的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气、血、风、火、燥、湿、痰、瘀、虫、积等属性。从而能准确的定性用药。
(三)依据疾病态数值立法处方用药,在疾病态数值转化为正常态数值的过程中,能够提供定量用药的指征。
有不少的医生喜欢用平和的方药,如桑菊、银翘、四君、二陈之类,而不敢用猛峻的方药,如麻桂、白虎、承气、四逆之类,主要原因是因为在临床上吃过苦头。中医的“证”实在太难掌握了。中医的证与方药的性是密切结合的。对证不能准确辨认,就无法定性下药。更谈不上对与证有关的性的不同数量级的认识了。数值分析辨证模式正是为解决上述困难而建立的。这一模式可以使医生心中有数,做到有是数便有是证,有是证便用是药。
另外,它还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比如,有关柴胡的临床应用,存在着两派不同的观点、清朝名医叶天士与王孟英均认为柴胡劫肝阴,王孟英更进一步指明柴胡最劫肝阴。另一派的意见认为柴胡不劫肝阴。我把这个问题放在数值分析辨证模式里反复进行检验,得出了如下的结果:第一,柴胡作用位置是在数值分析辨证模式里的肝经的右侧数值上,这显示了柴胡的疏肝作用;第二,柴胡能使肝经的右侧数值趋向一,这显示了柴胡能动肝化火的弊病;第三,柴胡通过动肝化火的过程影响肝经左侧的数值,并使其数值有所下降而趋向于一,这显示了柴胡的劫肝阴弊病。观测结果完全支持叶天士、王孟英的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柴胡动肝化火的性能。
从1980年起,我将数值分析辨证模式分别传授给南宁市中医院冼玉婵医师、广西中医学院温病教研室刘力红老师,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刘方医师等多人。他们一致认为本法寓意精深,简单易学。在临床施治上能开拓思路、明确诊断、提高疗效,在中医理论的学习上能起直观的、透彻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在坐标平面上显示出中医内在的、统一的、协调的、数学的美。
下面让我用平面坐标图象法将上述9个病例表述出来:
例一:

例二:

例三:

例四:

例五:

例六:

例七:

例八:

例九:

王安石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尽读经不足以知经”,其实学习亦然。17年的自学体会使我得出了类似的话:“尽读医,不足以知医。”
1972年,我从古旧书店购买并阅读了作为前四史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目的是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放在产生它们的历史时代里进行一翻综合考察研究。这一尝试使我获得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研究能力。它使我明确研究中医到底要阅读那些书籍,以及如何去评价前人的得失。于是我比较认真地搜集并阅读道、儒、术数、天文、历算方面的经典著作,并继续通读廿四史。这种办法曾引起中医同道的疑问,他们显得困惑不解,研究中医需要阅读那么多的书吗?就连我的父亲也处于这种状态。其实,从中医的经典著作里就能看出,要真懂中医,确实要读许多的书。《黄帝内经》对医生的要求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并进一步告诫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从这两条经典可以看出中医学对医生的要求是很高的。只从术数的要求看,就很不简单了。《中国丛书综录》将术数分成十大属。它们分别是:数法、占候、易占、六壬、杂占、堪舆、命相、遁甲、杂术、阴阳五行。
术数的含义是什么呢?数,指的是宇宙空间一切物象生长衰亡变化的时间、数量。这便是古人所说的“物生有象,象生有数。”术,指的是如何求解宇宙空间一切物象生长衰亡变化与时间、数量关系的方法。这便是古人所说的“乘除推阐,务究造化之源”。如果不读术数有关书籍,便无从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了。《四库全书总目》在评述术数要旨时说:“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尅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以杂说耳……自是以外,末流猥杂,不可殚名,史志总概以五行”。这大概算是孙思邈所说的“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以及我为什么要通读廿四史的原因所在吧。
1984年6月至9月,我开设了题为“中医的概念及其由来”的讲座。目的是认识中医的本来面目,推测中医的将来发展。我认为要认识中医的本来面目,就得认识作为中医的重要概念的来源。为了探讨这些概念的来源,我开设了上述讲座。参加这一讲座的中医同道里有中医学院原78级的毕业生及中医学院里的讲师、助教。讲座一共用了一百五十多个学时。其中的五运六气部分还印发了我编写的《运气密码传真》。整个讲座是在宇宙自然背景的基础上讨论了《内经》《周易》《周髀算经》《老子》等著作里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由来与关系。对这些概念都采用了除了不忽视社会史观的情况下,特别注重利用原始自然观进行考察研究的方法。结果使得中医的很多重要的概念以及作为这些概念来源的古代哲学概念都失掉了被人们人为地披上的神秘的面纱。它使人们相信,这些神秘的东西全部建筑在客观的自然观察的基础上。
我曾经说过,中医的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宇宙模式。它是上述课题研究的必然产物。我之所以进行上述课题的研究,是与我对千古之谜的太极图的一种新鲜解答分不开的。
太极这一概念首载于《周易》。《系辞传》说:“易有太极。”相传太极图是北宋周敦颐画的,一直私传,并没公之于世。朱熹的学生蔡元定在途经西南时,首次见到了太极图。然后才由朱熹公之于世。朱熹是儒学三大圣人之一,他也没有搞清太极图是怎样作出来的。一千多年来,关于太极图的画法,始终是个谜。近年来有两个人,提出了两种解答方法。颇具影响的是南京大学天文系副教授朱灿生先生在《自然杂志》发表的《太极图来源于月亮运动统计规律的探讨》一文。其后,各地中医学会纷纷请朱教授讲学,朱教授认为,他为中医的阴阳理论找到了客观基础。光明日报曾报道此事。本人认为朱教授的文章是值得商榷的。最站不住脚的一点是,朱教授所应用的理论,与作为支撑中医重要概念的古代科学文化很不协调。
由于农牧业生产的需要,首先产生了天文学。我国是古天文学最发达的国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最重要贡献之一是确定了廿四节气。《周髀算经》有在正午时利用高八尺的表杆所产生的晷影的长短来确定节令的记载。结果如下:
冬至一丈三尺五寸
小寒一丈二尺五寸小五分
大寒一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四分
立春一丈零五寸二分小三分
雨水 九尺五寸二分小二分
惊蛰 八尺五寸四分小一分
春分 七尺五寸五分
清明 六尺五寸五分小五分
谷雨 五尺五寸六分小四分
立夏 四尺五寸七分小三分
小满 三尺五寸八分小二分
芒种 二尺五寸九分小一分
夏至 一尺六寸
小暑 二尺五寸九分小一分
大暑 三尺五寸八分小二分
立秋 四尺五寸七分小三分
处暑 五尺五寸六分小四分
白露 六尺五寸五分小五分
秋分 七尺五寸五分
寒露 八尺五寸四分小一分
霜降 九尺五寸二分小二分
立冬一丈零五寸二分小三分
小雪一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四分
大雪一丈二尺五寸小五分
这样,我们便可以较为轻松地画出太极图了:

沿着祖国医学的道路,我踏进了光辉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的园地。在这园地里,我看清了我走的那条路。那是条开满人类思维花朵的路啊!我嗅到了古代芬芳的香味,这香味足以使人陶醉。但我心里明白,不能陶醉,难道在这古老的园地外面,不存在着新天地吗?我应该走出这古老的园地。如果我能尽情的吸取这古朴的花香,提起自己的精神,那么,也许我能更快地闯到那新的天地。
真诚的希望得到您与骆引同志的教诲与帮助。祝您们健康长寿!
后学李阳波顿首谨呈
1985年2月6号夜
理占:
所寄书籍收到了,谢谢。
《脑科学概要》一书所谈内容,都是我们日常所注意的。艾克尔斯二元论的脑——精神相互作用与斯佩里的一元论的脑——精神相互作用的论争,一直都是我们关心的。因为这一论争关系到灵魂的有无问题及生命现象是否能被物理定律所包容的问题。
按艾克尔斯的观点,精神与脑的关系,就象数学方程与电脑的关系一样。因此,可导出超心理学的非物理解释(包括生命现象的非物理学解释)。按斯佩里的观点,精神与脑的关系,是物理化学反应与物质的关系。因此,可导出超心理学的物理解释(包括生命现象的物理解释)。
从上述我们知道,艾克尔斯认为物理学定律不可能彻底解释超心理学现象,亦即生命现象必定存在着非物理学解。而斯佩里认为物理学定律可以彻底解释超心理学现象,亦即生命现象完全可作出物理学解释。
承认超心理现象的非物理学解,必定会导致二元论的灵魂存在。这是艾克尔斯难题所在。
否定超心理现象的非物理学解,也会遇到难题。因为超心理学现象严重违背现有的完全隶属于唯物主义的物理学定律。今后我们能否找到继续隶属于唯物主义的,能支配超心理学现象的新的物理学定律,还是一个未解之迷。这是斯佩里的难题所在。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我们能否从古人精、神、魂、魄学说里寻求出路?精是物质性的,神与魂、魄是非物质性的。在精、神、魂、魄上面还有更高层次的,能通向一元论的一系列概念:气、道、太极等。
艾克尔斯肯定地说:通过东方文化的特殊修炼,是能够彻底了解客观世界的。
八卦
八七年六月二十五日夜
象数:
近况获悉。如斯之人,不禁失笑。岐伯天师将奇门、六壬、太乙风角、九宫诸式合治为一,成运气之说。仲圣复将运气之说,裁为六经之辨。圣人所论字字皆空,亦字字非空。识货者全凭“圣智”、“慧眼”,何遑言论据之多寡,病案之真伪哉!
国粹博大精深,其根基在于神明奇器。苟不能摒绝后学,精一神明,化身奇器,非可谓导人子登峰造极,直可指诱人子欺世盗名也!吾敢敬奉此辈三思。
科班习读,系于前世冤孽。劫数未尽,回头无岸。尚能苦海奋作,心存慈航,为师幸甚。
辟谷通气,练气通精,练精通神,练神通玄,练玄通道,练道通德,此一修道门径,乃老子授受,诸门弟子宜共珍之。
理占谋财于西域,寄道于东土,其心意至诚至坚。他日群星璀灿,世人翘首,功德非浅。幸哉,乐哉!
满天星生捣外敷,眼疾之奇效良方也,内外二障,七十二候皆可一试。
余常往返广州、南宁二地,来信可随意投寄。
谨祝 金马玉堂
科甲成就
八卦
八九年四月二十八于广州石牌
注:八卦即先师李阳波,于91年3月辞世。理占即刘方,为最先跟从先师者,88年移居加拿大,现执教于温哥华国际中医学院。
象数即刘力红,现执教于广西中医学院。
道玄即唐农,先师之关门弟子,现于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行医,医名颇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