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 全真清规 | 陆道和 | 全真清规,元朝全真道通玄子陆道和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辑录全真道部分戒规、礼仪和杂文,分作十二篇:〈指蒙规式〉、〈簪披次序》二篇,言童蒙出家规矩和初出家者簪冠披衣仪式。 〈游方礼师〉、〈堂门戒腊〉二篇,言游方道人礼师、住庵之礼仪规矩。 〈坐钵规式〉、《钵室赋》二篇,言道士静坐习定之义理和规式。 〈三不起身〉、〈全真体用〉二篇,言修道理论和教法,规定打坐、诵经、赴斋时须专心致志,不得起身。 〈教皇重阳帝君责罚榜〉,列举祖师王重阳所订十条教规,违者责罚。 〈了真子升堂文〉简述全真教开创及教门兴旺始未,劝诫同门道人共修道果,俱列仙班。 〈长春真人规榜〉列举丘处机所订教规,规定住庵者应清虚寂寥,见性为体,养命为用,柔弱谦和,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不可贪求,不起嗔心,不泥于声色等等。 〈朗然子家书〉,言出家者当断贪嗔,绝爱欲。此为北宋朗然子弃家修道时遗留妻儿之家书。 |
| 七元真人说神真灵符经 | 佚名 | 七元真人说神真灵符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乃七真所说,内载六组二十一枚灵符。据称佩服灵符,可杀鬼灭魔,治病消灾。 |
| 七元真诀语驱疫秘经 | 佚名 | 七元真诀语驱疫秘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乃太帝君告七元真入。内载《七元真炁紫府神章》(符箓四十八枚),又称「真券灵文」。据称书写佩带此符。可驱除魔秽,延年益算。 |
| 七元召魔伏六天神咒经 | 佚名 | 七元召魔伏六天神咒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乃道君与七元真人所说,言招真伏魔之法。经文分三品:其一为〈七真招天真伏魔品〉。内言建立北斗七元坛场,燃灯行道,召天君神兵杀鬼斩邪,为众生消灾度厄。 其二为〈七真命招五雷神兵伏魔品〉。言召请五天云雷火铃神兵,消灭精魅,驱除疫气之法。内有召五雷神兵之咒诀和神符。 其三为〈七真招摄六洞诸魔品〉,内载九枚神符及一幅神图。据称依法佩带符图,可与百神同游,招灵伏魔,辟祸延年。 |
| 七元璇玑召魔品经 | 佚名 | 七元璇玑召魔品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乃七元真人所说,言戳鬼灭精,消灾治病之术。内称:「入我此法,为之祭酒治民。」 |
| 目经大成 | 黄庭镜 | 眼科著作。3卷。清·黄庭镜撰。初稿完成于1741年,经四次易稿,于1774年定稿。1804年黄庭镜之门生邓赞夫录读其书以《目科正宗》之名刊出,《目经大成》是中医眼科学一部总结性著作。全书纲目分明,次序井然。上卷总论,包括诸药外治章; 中卷各论,论述眼病十二因及眼病八十一症;下卷类方。此书对眼病症状及治疗学均有发挥,此如《龙木论》将内障分为二十三症,《目经大成》则由博返约,最后归结为一。又如古人在内障一症中包括了青光眼和眼底病,而黄庭镜明确地申述了内障的病症,并分别了青光眼和眼底病。在治疗学上,附有眼病方剂二百二十九首,外用药十九方。书中又介绍多种手术方法,将内障针拨术总结为拨眼八法(审机、点睛、射复、探骊、扰海、卷帘、圆镜、完璧);对于眼病的手术适应症及术前后的处理也有说明,另如眼科器械也有介绍并附图形。此书今有清刊本3种。1818年由黄庭镜之孙再刊,更名《目经大成》有清刊本4种。 |
| 明医指掌 | 皇甫中 | 综合类著作。明皇甫中撰,明王肯堂订补、邵从皋参校。十卷。甫中字云洲,仁和 (今浙江杭州) 人。三代业医,承其家学,博采众家之长,结合体会,仿吴恕《伤寒活人指掌图》体裁,用歌赋、论述相结合形式,约于天启二年 (1622) 撰成此书。卷一载病机赋、经络总抄、药性歌三篇。卷二至卷七为内科杂病。卷八为五官、外科病证。卷九妇人科。卷十为小儿科。每病证均分歌、论、脉三项先予总述。继之审因分类论治。理、法、方、药悉备,可供临床参考。有明万历七年(1579) 刘氏重刻本,清光绪间刊本,一九二二年广益书局石印本。 |
| 明目至宝 | 佚名 | 眼科著作。四卷。又名《明目至宝赋》。元代作品,撰人不详。后由杨希洛、夏惟勤整理。刊于1600年。卷一从眼的生理入手,总论眼病病理。并载有明目赋等歌赋,五轮八廓所主病症,眼科问答等;卷二分论眼科七十二证,每病编成歌赋,并有图说;卷三~四为眼科疾病的治疗方剂和灸法。内容比较简要。现存初刻本。 |
| 名医类案 | 江瓘 | 中医医案。12卷。明江瓘撰。江瓘,字民莹,歙(今安徽歙县)人。自号篁南山人。补诸生。因病而习医,且自药而愈。著《名医类案》。以求达到“宣明往范,昭示来学;既不诡于圣经,复易通乎时俗”的目的。本书历经20年,未完成。后由其子江应宿继承其业,补撰成书(1549)。本书采集明以前历代名医的临床验案,结合家藏秘方及个人医案。按病症分类为二百零五门,包括急性、慢性传染病、内科杂病,以及外科、五官科、妇科、儿科等各科医案。各病案均载病者姓名、年龄、体质、症状、诊断与治疗,重要的医案后还附按语。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案类著作,为后代研究疾病史、治疗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万历十九年(1591)刊本、光绪十一年(1885)信述堂重刊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等。 |
| 秘传眼科龙木论 | 佚名 | 眼科书。10卷。撰人不详,约宋元间人编集。卷1~6载《龙木总论》及《七十二证方论》,内述72种眼科病证及治疗方药,其中论内障23症、外障49症;卷7《诸家秘要名方》,内容为《巢氏论针眼候》、《三因方》、《本事方》、《百一选方》、《和剂方》,引录《三因方》等书38个眼药方;卷8《针灸经》系从各书辑录眼科常用针灸穴位、针灸治法以及适应症与禁忌症; 卷9~10 《诸方辨论药性》,记述155种眼病药之药性、主治、炮制和用法。卷末附《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内有论五轮八廓、钩割针镰法、论眼捷法、论眼昏花捷要、七十二问答,内容与《龙木总论》之“七十二证”并不完全相同。此书对我国古代眼科学发展有相当影响,是我国眼科学重要文献之一。据考隋唐年间自天竺传入《龙树眼论》(又称《龙树菩萨眼论》),白乐天词曰: “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贮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可证《龙树论》在公元八世纪下半叶已流传唐土。但此书不久即亡佚,部分内容散见于古方书中,如朝鲜之《医方类聚》,日本之《医心方》等书中,可见其佚文。宋代《龙树论》因避英宗(赵树)讳,故改称《龙目论》;《圣济总录》则称《龙木论》以上为本书之源流。《龙树论》虽佚,《秘传眼科龙木论》与《龙树论》相间不远,故推测此书在一定程度上有迹近《龙树论》之处。本书可谓我国现存的最早眼科著作。此书现有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之校刊排印本。 |
| 秘传外科方 | 赵宜真 | 外科著作。明代赵宜真辑,刊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书中首述医论方证,次列外科疾病36症,病形图24幅,末录李世安、李防御二氏治疔法和五痔方等。本书主要论述外科疮疡、痈疽、疔疮、痔疮的治法,并附图24幅,依图说明各种痈疽的部位、形状和简要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痈疽疮疡和各种中毒、外伤、汤火伤、蛇虫伤的方药和急救法,共载375方。本书继承了宋代《太平圣惠方》《外科精要》的外科学经验,收集了民间治疮疡、杂病的单方和验方,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兼有妇、儿、五官科的论治经验,其中大部分是未见经传的,不少方剂和治法成为后世外科的传统方药和方法。特别是对痔疮的治法和一些急症的处理方法,至今还运用于临床。 |
|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 | 佚名 |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是一部清代太医院内的处方集,为国内仅有的一部抄本。书中共收录方剂400余首,除少量古代名方外,多数则不曾见有其他方书记载。其剂型包括丸、散、膏、丹、汤剂,以及许多药酒剂,每方详细标明药物、剂量、制服法及适应症,适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多种疾病。《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据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珍藏之孤本整理而成,可供中医药人员参考研究。 |
| 群仙要语纂集 | 董汉醇 | 群仙要语纂集,元末明初道士董漌醇编集。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节录部分道书中有关修炼之理论,重加纂集成编。所录道书有《日用诀》、《关尹子》、谭峭《化书》、吴筠《玄纲论》、张继先《大道歌》、《心说》、王嚞《论打坐》、《坐忘铭》、曹仙姑《大道歌》,王玠《还真集》、白玉蟾《玄关显秘论》、马钰《丹阳真人直言》等。全篇大旨以论述静心守一,养气全神,识心见性。归根覆命等理论为主。 |
| 盘天经 | 佚名 | 盘天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为占卜之书。内有占星斗法、占风法、占六甲五卯法、占日月法等。主要根据天气在星斗、银河、日月及六甲五卯之间变化移动情况,预测气候变化和社会人事变动。经文为排偶句式,后附注解。文中引用《神枢灵辖经》、《轩辕氏六壬占经》、《岁月日时占法》、《感情符》等古代占卜书。 |
| 龙虎精微论 | 佚名 | 龙虎精微论,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唐宋内丹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论述内丹之道。认为金丹之道,当以天地为法则,采阴阳五行之气,日月四象之精为药物,并根据阴阳寒暑之推移变化确定炼丹火候,使龙虎相交、夫妻合体,则金丹可成。作者贬斥外丹烧炼硫磺、水银等物,认为只能烧出绘画颜料,费时伤财而徒劳无功。篇末附诗十首,咏述内丹理论。又附〈庄老火候〉,述导引行气之法。 |
| 六十甲子本命元辰历 | 佚名 | 六十甲子本命元辰历,撰人不详。似出于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为推算禄命之历书。按算命术士之说,上天每日皆有神灵轮流值日。世人出生之日(即本命元辰日)所遇当值之神,即其本命神,决定其一生命运。本书中以天干地支相配编成六十甲子日历。并列举每日当值神名、所属星宿及其侍从官吏名额。算命时根据某人本命元辰(即生日)查阅日历,即可推算命运。此种占卜术汉魏六朝时已有,隋唐以后更为兴盛。《隋书‧经籍志》五行类着录「元辰历一卷」,或与本篇有关。 |
| 六根归道篇 | 佚名 | 六根归道篇,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融会儒、释、道三教之说,阐述修道之要。作者认为世人学道者多,成道者寡,皆因不知守道之要。守道当先守心,心守则意不乱,意不乱则动止合礼,进退有度,而使身正。心正乎内而身正乎外,则耳目得其养,鼻舌不为患。心身耳目鼻舌皆得其守,「则六根悉静而大道存焉」。本篇与《三要达道篇》似出一人之手。 |
| 灵信经旨 | 佚名 | 灵信经旨,撰人不详。约出于唐宋道士之手。《通志‧艺文略》着录「灵信经旨一卷」,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言占卜之术,分作两篇:其一为《灵信经旨》,乃晋平公时大臣师旷所传,内载四言谶语二百多句,根据耳目心神所示预兆,为人占卜吉凶祸福。 其二为《刘根真人灵信经》,乃汉代神仙刘根所传。内载十二条谶文,言一日十二时中,观察人之耳鸣及面容神色,以断其吉凶,是为古代道士相面之术。 |
| 灵书肘后钞 | 佚名 | 灵书肘后钞,编者不详。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乃摘抄部分道书而成。其内容庞杂,大致以召神劾鬼、驱邪治病等早期道教法术为主。内有服符、佩箓、存思星斗、禹步、去三尸等道法。 |
| 脉症治方 | 吴正伦 | 脉症治方四卷,明代安徽籍医学大家吴正伦著。介绍了发病的原因和按脉审症,因症酌治,因治定方等。属临证综合方书类著作。 |
| 脉象统类 | 沈金鳌 | 诊法著作。清沈金鳌撰。一卷。金鳌有《沈氏尊生书》 已著录。作者认为人之有病,由七情所感,六淫所侵,轻重深浅,脉象必现。但人与人异,且病有阴阳之殊,寒热虚实之别,如不明晰脉理脉象,难以诊断无误,故对脉诊较为重视,本书即其研究脉学的结晶。书中载有二十七种脉象,并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其他各脉分类归属于六脉之下,区分主脉与类似脉异同点。内容主次分明,颇具特色,切于实用。有乾隆三十八年至三十九年(1773—1774)《沈氏尊生书》刻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 脉确 | 黄韫兮 | 诊法著作。清黄碄撰。一卷。碄字韫兮,石阳 (属今江西) 人。有感于时医论脉不确乃作,故名。约刊于乾隆十一年(1746)。首论脉原、脉名、脉类、寸关尺脏腑部位、诊法、平脉、病脉、死脉等问题,继以歌诀形式论述二十六种脉象及其主病。皆以 《内经》有关论述为主,兼取《脉经》及后世医家论述作为补充,内容简要。有宗圣要旨本,抄本 (王文藻据乾隆十一年程崟校梓本精抄)。 |
| 脉理求真 | 黄宫绣 | 诊法著作。清黄宫绣撰。三卷。宫绣字锦芳,宜黄 (今属江西) 人。宫绣另有《本草求真》 已著录。黄氏博采 《内经》、《难经》、《脉经》 及李时珍、李士材、张景岳等诸家脉说,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撰成此书。卷一论述三十种脉象及主病。卷二为《新增四言脉要》,据《诊家正眼》所载“四言脉要”增删而成。卷三收汪昂所撰 《十二经脉歌》、《奇经八脉歌》。末载《新增脉要简易便知》,对脉法有概括总结。虽主论脉诊,但不忽视望、闻、问之法,认为:“若仅以脉为诊,而致以寒为热,以热为寒,以表为里,以里为表,颠倒错乱,未有不伤人性命者矣。”强调四诊合参,符合临床实际。有清文奎堂刻本,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 李杲 | 诊法著作。元李杲撰。一卷。杲有《脾胃论》已著录。本书原题朱震亨撰,实为后人误题。成书于定宗三年(1248)。内容以指掌图说明脉象及其主病,对三部九候、五运六气、十二经脉、常脉病脉、脉证治法等脉诀内容,进行解说,分析辨异。以图示脉,颇具特色。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先谦校刊《丹溪全书》本,一九三四年千顷堂书局刊本。 |
| 脉诀乳海 | 王邦傅 | 诊法著作。清王邦傅纂注、叶子雨参订。六卷。王氏认为高阳生《脉诀》乃王叔和所撰,高氏只“取叔和之心法而复咏之,以便世之流通”而已。称《脉诀》“言言皆妙,字字入微”,颇为推崇。故研究十余载,详加注释而成此书。刊于光绪十七年(1891)。王氏注文以《内经》、《难经》为据,参照张元素、李东垣、薛立斋、王好古等诸家之说,颇多个人体会,阐幽发微,溯源析流,便于读者深入理解原文。但亦有玄虚欠妥之处。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世界医书局《珍本医书集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