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孙子注解 | 佚名 | 明代《十家注》重要传本。13卷。明本藏北京白云观。明正统年间邵以正奉诏督校刻印正统《道藏》,即世传《十一家注孙子》或《孙子十家注)。十一家为魏曹操、梁孟氏、唐李筌、杜佑、杜牧、陈峰、贾林、宋梅尧臣、王哲、何延锡、张预。杜佑未注《孙子》,乃其编《通典》时引《孙子》而训释之,不算杜佑,则为十家。孙子名武,春秋齐人,军事家。《孙子》是中国 最早的一部军事著作,曹操诸人对其作了解释和发挥。此书各卷均有解题,文中有十一家注释文字。书后附刻魏武帝《孙子序》、《孙子本传》。此本在文字上与《(华阴)道藏·孙子集注》有一些差异,与《宋本十一家注》差异更大;但有些错乱则相同,如将孟氏置唐人之后,将杜牧置杜佑之前等。说明宋刊本原本如此。 |
太上洞真经洞章符 | 佚名 | 太上洞真经洞章符,撰人不详。似出于六朝或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神符类。本篇内载洞章符、生策五符、五威五武符、太一扶命延年神符。据称此神符为太上三气化生,号曰「三元无量洞章」。依法佩带或吞服符文,祷告诵咒,即可伏邪保身,威摄尸鬼,延年益算。 |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 | 佚名 |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真诰》卷五称:「仙道有素奏丹符以召六甲」;《上清大洞真经目》着录「上清素奏丹符灵飞六甲一卷」,皆指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神符类。《无上秘要》亦多引此经。经文言存思六甲之神,吞服六甲神符之道。六甲即六十甲子,道教奉之为神。本书宣称六十甲子神为「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玉女」,共六十位,分作左右六部,即甲子太玄宫左灵飞玉女部、甲戌黄素宫左灵飞玉女部、甲申太素宫左灵飞玉女部、甲午绛宫右灵飞玉女部、甲辰拜精宫右灵飞玉女部、甲寅青要宫右灵飞玉女部,每部十位玉女,各有名号、神像及神符一枚。此外又有「太极玉精真诀上符」二枚,是左右六甲玉女神符之「符宗」。经文宣称:依法闭目存思六甲玉女,吞服「太极玉精真诀上符」和六甲玉女神符,可召灵役神,消灾解厄,以致玉女执巾相迎,飞升成仙。 |
上清洞真元经五籍符 | 佚名 | 《上清洞真元经五籍符》,早期上清派经书,约出于南北朝,原为《上清太一帝君太丹隐书洞真玄经》之一部分,后分出单行。今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神符类,经文言「太一五神奉五符五籍,上请帝君混合之道,求长生神仙之诀」。所谓太一五神,系人体内执掌五符五籍,主宰人生死寿命之神,太一上请帝君度人符籍,经帝君混合定录,其人即可长生成仙。本篇内载「太一内精神符」(即五籍符)十二枚,据称皆为太上元精之气,依法佩带此符可求长生成仙。 |
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 | 佚名 | 《洞真太微黄书天帝君石景金阳素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原为《洞真太微黄书》八卷之第七篇,今《正统道藏》本分出单为一卷,收入洞真部神符类。经文开篇为《太帝招魂众文》,概述修炼《金阳索经》胎息之道,以及存神、服符之法。其次载「上清石景之符」十八枚、「太帝招魂符」一枚。符文皆用于佩带或服食,经中详述其佩带服食方法。据称依法修行,可致「策龙步玄,举形阶渐矣」。卷末附按语,略述《石景金阳素经》之来历,称此经为《太微黄书》八卷之一,真人昔于赤城山中传授许远游(东晋道士许迈)。此按语应为南北朝道士所作。 |
白羽黑翮灵飞玉符 | 佚名 | 《白羽黑翮灵飞玉符》,原名《白羽黑翮飞行羽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南朝。《真诰》卷五称:「仙道有白羽黑翮以翔八方」;《上清大洞真经目》着录:「上清白羽黑翮飞行羽经一卷」,皆指此书。《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真部神符类,经文称元始天尊垂降,乘白鸾之车,有黑翮之凤口衔《飞行羽经》授予太真丈人等神君,故此经名曰「白羽黑翮」,经文言「登空之道,隐化之章」内载《灵飞玉符》五枚,分别为上灵飞符、下灵飞符、左灵飞符、右灵飞符、太灵飞符。据称修行者依法书写佩带此符七年或九年,则可乘空飞行。 |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 | 刘志玄 |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又名《全真正宗仙源像传》,元朝全真道道士谢西蟾、刘志玄编撰。书成于泰定四年(1327),原本二卷,今《正统道藏》本合为一卷。收入洞真部谱录类,原书上卷辑录「列圣诏书」数篇,包括元太祖成吉思汗召见丘神仙(丘处机)诏书、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褒封全真道五祖七真制词、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五祖七真制词,以及封赠丘处机十八弟子之制词等。下卷收入混元老子及全真道五祖七真传记,五祖即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子钟离权。纯阳子吕喦。海蟾子刘操、重阳子王嚞。七真即王重阳七大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每人一传,略述其生平事迹及历代帝皇封号。每传前有图像,后附赞语。 |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 | 佚名 |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末南朝初,陆修静《灵宝经目》已着录。原书一卷,有敦煌唐写本五件(详见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另有《正统道藏》本,误题《太上洞真智慧上品大诫》,收入洞真部戒律类。此书旨在为群生解灾请福,拔诸苦根,使生者见道,身脱八难;死者欢乐,上升天堂。经文称修斋求道者当奉受上品十戒、十二可从,建德立功,则能得六通智慧,参同虚无,度十苦八难。所谓六通智慧者,「天曰洞视,地曰洞听,东曰洞空,西曰洞虚,南曰洞清,北曰洞微」。六通洞达,则得大智慧,可以长存。 |
太上洞玄灵宝宣戒首悔众罪保护经 | 佚名 | 原三卷,今缺上卷,仅存二卷。传天师道首罪悔过之法。谓人身中常有司过之神,随时上下,告人善恶。罪过从百二十至三千六百分为十七等。按罪过轻重,给以惩罚。如百二十过则使人“多衰少利”。犯三千六百过则令人死亡。小过只报其身,大过殃及子孙。只有诚心悔罪改过,长期坚持,乃可转祸为福。或请道士设斋醮,诵升玄悔过之文,也能消灾免罪。收入《道藏》第203册。 |
古今名医汇粹 | 罗美 | 综合类著作。清罗美辑。八卷。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广搜博采自汉至明清不下百余前贤之医论、治法、验案。分别门类,编辑成书于康熙十四年 (1675)。以集历代名医之精华,汇粹而成,故名。卷一,经论集。载有张介宾之大宝论、真阴论、命门后论、虚损论、论东垣脾胃论,赵养葵之火为先天论、水火论,喻嘉言之补秋燥论、脉部论,赵羽皇之参附宜虚论。共计十篇。并载有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薛立斋等诸医家之论八十九则。卷二,脉要集。有内经脉论、平人脉准、三阴三阳脏象脉法、脉之大要、张景岳脉神章十一条等十六篇。卷三至卷八,病能集。列外感内伤诸疾五十三门,薛氏医案六十四则,妇人治例四篇,女科杂症八则,胎前产后七十二则。宗 《素》、《灵》 之旨,汇集前贤精蕴,论病辨证。其体例为先基础,次病证,后验案。纲目清晰,义理精当,可供理论研究及临证参考。有嘉庆六年 (1801) 五柳居刻本,一九二四年大成书局石印本。 |
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 | 傅山 | 内科杂病著作。清傅山(青主)原著,何高民编考。编者认为,《傅青主男科》一书是后人据傅氏《大小诸证方论》中“杂症方论”及“小儿科方论”等内容所编纂。但原著却将傅氏“两脏同治”、“两病同治”等重要临床经验撰于该书有关的不同门类,遂予考证,并以所编《大小诸证方论》为蓝本,参校王道平序以及《石室秘录》等刊本,将原著25门予以增删归类,重新编次。又于每门病症之下,酌加注释。1987年由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 |
妇人大全良方 | 陈自明 | 中医妇产科专著。全书24卷。宋·陈自明撰。陈自明(公元1190~1270年),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县)人,世医出身,他认真学习总结了其前代有关妇科,产科方面的成就,结合个人长时间的丰富经验,撰成本书,于1237年写成。全书分成八门,260余种病证。八门为调经、众疾、求嗣(此三门属妇科)、胎教、候胎、妊娠疾病、难产、产后(此五门属产科)。本书是集宋以前妇产科大成的著作,其中有相当多的宝贵材料,表明我国在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这方面的科学成就。如在妇科方面,书中强调调经,认为妇人如经脉不调,众病就会丛生,除对生理性月经有详述外,还专门论述了闭经、月水不断、崩漏、痛经等病症。在产科方面,书中提出用艾汤调川芎末内服的方法,试验是否有胎动的感觉,因川芎具有增强受孕子宫肌肉收缩的作用,故本法具有一定科学道理。在胎教门中,主要讲述孕期卫生,包括禁服的各种药物如牛膝、干漆、巴豆等多种药物,孕期保持精神愉快,调摄情志,注意饮食及劳动要适中等。在当时他即已强调,男女分别在十六岁及十四岁虽均有性发育的征象,但必得等到30岁和20岁再娶嫁,才算合理,所育子嗣后代才会健壮,这样早就提倡优生优育晚婚,也是难能可贵的。本书在我国妇产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现有铅印本行世。 |
古今医案按 | 俞震 | 《古今医案按》系医案著作。10卷。清·俞震纂辑。刊于乾隆43年(1778年)。此书以证析分门类,计106门,内容介绍以内科病证为主。卷1~8列述中风、类中、伤寒、温热病、温疫、消渴、泄泻、疟、痢、眩晕、虚损、七情、咳嗽、喘、肿胀、痫、诸虫、黄疸、痿、痹等(其中卷7有五官口齿病);卷9为女科;卷10为外科、幼科。所造编的病证,基本上属于常见多发病。俞氏编写此书,取江瓘《名医类案》中部分医案,并参录其他有关医学著述,间或收采诸史传、说部、杂著中医案之有新意或立奇法者,以广读者见闻。所选的医案,一般以脉证俱全,辨证详明,有议论、有发明者为依据。俞氏于案后加写按语,按语注重说理,概括性强,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对所选案例的辨证治法,能明辨其真伪、是非,分析其同中之异,指出证治要领和案例的特色。在编法上的另一特点是,俞氏将选案中“或涉鄙俚矜夸之语概削去,只存其脉证方论……偶有文繁而词晦者,僭为修饰”(见本书“凡例”)说明编者选案较严格,并对若干医案是下过一番整理功夫的。 |
妇科百辨 | 庄履严 | 《妇科百辨》是明代庄履严撰写,二十七世孙憩樵抄录的一部妇科类中医著作,成书年代不详。前三卷论及杂证、调经、种子,后三卷续论胎前、临产、产后诸症的证治方药。本书采用提问的形式,针对主证介绍相应的辨证治则和方药,治法简明,切合实用。现存憩樵抄本,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陶弘景 | 综合性医书。1974年河北省威县张大昌捐献家藏敦煌文献抄本。据张氏云:其祖父张光荣清末留学日本,民国初回国从军,曾在湖北任军马总缉察,1915年奉命往张掖收购军马,曾到敦煌千佛洞,从王道士手中购得此卷。原卷写在丝织品上,约长一丈二、三尺,高尺许,卷首有三皇像,像四周为二十八宿及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后书正文。卷本后遭毁,现张大昌仅存两种传抄本。首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实为托名之作,约成书于隋唐时期。主要论述五脏病辨治,每脏附大小泻补汤四方。另记有救诸病误治致生变化五方、救诸劳损病五方、救卒死五方、二十五种药物变化图说及天行病经方等。此书重视五行学说,以五行经纬五脏用药,独具一格。文中保存了部分已佚“经方”,如“朱雀汤”、“大小阴旦汤”、“大小阳旦汤”、“大小勾陈汤”、“大小腾蛇”方等。其中救卒死中恶等均为很有效的简便医方。 |
疯门全书 | 萧晓亭 | 外科著作。清萧晓亭撰。二卷。晓亭,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以善治麻风著称。萧氏以《内经》、《难经》、《伤寒论》为理论根据,广集各家论麻风名论,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于嘉庆元年(1796)撰成是书。约六万一千字。书中对麻风病病源、症状、发病与地理气候关系,以及辨证治疗均有论述。并提出“风病传染事故常有,但回避可也。不共用器,不同饮食”,强调“染是病者,夫妻兄弟子女离散,戚友避之”,正确地认识到麻风病的传染性。并认为治疗得法“宽以岁月,无不痊愈”。足见萧氏治疗麻风病经验丰富,理论精深,在临床中有一定参考价值。有道光二十五年(1845)粤东敬业堂刻本拾芥园发兑,一九五九年科技出版社铅印本。 |
风劳臌膈四大证治 | 姜礼 | 内科著作。清姜礼撰。不分卷。礼字天叙,江阴 (今属江苏) 华墅人。读书好学,于医尤精内科,善治疑难病,且有高尚医德。每遇贫患常赠药济之。著有 《证治汇理》 等。风劳臌膈历为疑难之证,姜氏总结前人有关治验,结合个人数十年临证经验撰成此书,刊于嘉庆元年(1796)。书中重点论述风、劳、臌、膈证治,同时对霍乱、呃逆、噫气、嘈杂、咳嗽、梦遗、小便癃闭诸疾也作简要介绍。所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内容详备,切于实用。如虚劳证治,论理以 《内经》 为宗,论治从 《难经》 之说,辨证遵仲景之法,并广引东垣、丹溪、嘉言、立斋之言,及绮石之“治劳三本”,生 生子之 “治劳三愆”等。内容丰富,为较好内科著作。对后世临床内科影响颇大,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有一九五七——一九五九年江苏人民出版社铅印本。 |
房中补益 | 孙思邈 | 道家功法性保健养生。《修真秘要·房中补益》:“彭祖曰: 使丁壮不老,房室不劳损气力,颜色不衰者,莫过麋甬也。括之为末十两,用生附子一枚合之,服方寸匕,日三服,大良。”此为服食药物补益。 |
方症会要 | 吴迈 | 综合性医书。4卷。清吴迈撰。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全书共收46种病症,以内科疾患为主,旁及妇科、五官科等。每病有论有方,其论多撷取《内经》、仲景及金元诸家之说。病机论述旁及经旨,并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作者推崇河间、东垣、丹溪等先贤之论,但又不盲从,宜于发古通今或提出异议。每效法前贤,均斟酌通变,因证设方,不拘成法。对后人学习中医有一定启迪、参考作用。现存清刻本。 |
平砂玉尺经 | 刘秉忠 | 元代刘秉忠著。刘伯温注解,该书主要讲述了总述了风水原理和实践方法。《平砂玉尺经》一书以微妙、精细、不可思议的赋文总述了风水原理和实践方法;《逐吉赋》论述消峰及其断言;《天机赋》是论述纳水及其断言。“三赋”的关系是:《逐吉赋》是《造微赋》测量峰砂风水好坏的操作尺度,《天机赋》是《造微赋》测量朝堂水吉凶的操作风水尺度。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师刘伯温对“三赋”进行论释。风水学中的峦头派、三合派褒奖《平砂玉尺经》一书“至精至深,尽泄地理玄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应遵循“验者为真,不验者为假”的原则来学习。 |
梓潼帝君化书 | 佚名 | 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此书为梓潼文昌帝君传记,乃文昌帝君降坛自述。卷首序文称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加封梓潼神号「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赐庙额。帝君「裨益公道,辅治皇元」,故述此书以为报答。全书分九十七化,每化一节,每节各有一品题,并列有七言诗一首,次用散文敍事,述说文昌帝君历世显灵神化九十七化的事迹。《梓潼帝君化书》说梓潼帝君屡次化生为不同历史人物,下降人间拯救苦难。道教的梓潼神化生说,赋予梓潼神赏善罚恶、救度世难的品格,通过梓潼神化生所宣扬的尽忠、孝亲、恤孤、荐贤等伦理观念,来体现道教济世度人的教义思想。内称帝君生于周初,名张善勋,为周朝医官。周宣王时又托生为大夫张忠嗣,汉初托生为汉王如意,后又托生为清河令张勋,西晋时托生为张亚,最后于元初托生为天师张宗演。所述托形显化故事,多为编造之神话,其内容有孝亲、敦宗、尽忠、荐贤、卹孤、悯世、明经、获圣,以及饵丹、显灵等等。大旨以宣扬忠孝伦理,善恶报应为主,融合儒释道三家教义。 |
金莲正宗记 | 秦志安 | 元朝全真道道士秦志安编撰。樗栎道人秦志安为《玄都宝藏》的编校人之一,书成于元太宗十三年辛丑岁(1241年)。五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此书是现存最早的全真道教史著作,书中收入十四篇全真道祖师传记。相传王重阳甘河遇仙,神人示以「七朵金莲」,暗合北七真之数,故秦志安以此命名本书。十四位祖师即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真人钟离权、纯阳真人吕洞宾、海蟾真人刘操、重阳真人王嚞、玉蟾真人和德瑾、灵阳真人李公(佚名),以及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全真七子。每人一传,记述其生平事蹟,传后附赞语。传文较为详尽,但其中加入不少神话传说故事。书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这些全真祖师的生平事蹟,尤其是他们的修道、传教行为,保存了大量有关全真道和创立过程的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据卷首序文称:全真教「源于东华,流于重阳,派于长春(丘处机)」,后世全真道史书皆承袭此说。 |
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 | 陶弘景 | 一卷。旧本题梁陶弘景撰。又称《真灵位业图》,《灵宝真灵位业图》。初言神仙真人者,并无等级观念。但随着历史的进展,或出于宗教的需要,逐渐有了关于神仙真人也分等级之说。据此书前陶弘景自序,他撰《真灵位业图》,就是强调“同号真人”中“亦有等级千亿”之说。他认为如果不辨尊卑贵贱,祈祝跪拜就会乖本失序。所以他据真灵神仙的名爵、学号、仪服、宫域等加以雠校,排列阶级地位等撰成此书。书中将神仙真灵分为七阶,每阶又分中位、左位、右位。另外还有阶品增女真位或地仙散位。如其将元始天尊列为第一中位,将“五灵七明混生高上道君”等二十九名神真列为左位,将玉皇道君等十九名神真列为右位。再如他将丰都北阴大帝列为第七品中位,将周文王、秦始皇、魏武帝等四十余人列为左位,将公孙度、马融、陶侃等数十名三国魏晋时期的文人武将列为右位。还曾将孔子列为第三左位太极上真公,颜回为明晨侍郎,曹操为太傅,周公为西明公比少傅,周武王为鬼官北斗等。此书所述与《真诰》、《枕中书》的内容多有雷同之处。后世学者对此书多有评品,《四库提要》称其 “杜撰凿空,又在《真诰》之下”。斥其所列孔子、曹操、周武王等人阶位 “诞妄殆不足辨”。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谓: “《真诰》与此书,同一荒唐之言,未见 《真诰》果出此书之上也”。关于此书作者,余嘉锡说:“弘景肯作真诰,未必不可作此书。” 并据 《道藏》所载《陶隐居集》收有此书序文,称 “相其文词,实出六朝人之笔,非出伪托”。《道藏提要》对此书著录尤详。说明此书对于后世学者研究道学,与 《真诰》、《枕中书》等同具重要参考价值。现存明 《道藏》(题 《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本、《广川学海》本、《说郛》本,《秘册汇函》 (题 《灵宝真灵位业图》) 本。 |
紫阳真人内传 | 佚名 | 紫阳真人周义山,字季通,相传乃西汉时人。为东晋古道书。谓周义山得道成真之事,言义山少好神仙,游天下名山大川,遇仙真三十余人,分别授以经文、丹法、符箓、法术等,又修持百余年,乃白日飞升。传后附有所授道经目录, 于考证道籍有参考价值。新、旧《唐书·经籍志》及《宋史·艺文志》称之为东晋华侨所撰。收入《道藏》第152册。 |
疑仙传 | 佚名 | 三卷。旧本题玉简 (生卒年不详)撰。玉简,一说王简,因玉王字形相似无法确定。据书中所记内容,推知玉简当为宋人,其余不详。据其序称,因不敢以神仙为名,所以才名曰 《疑仙传》。书中记录唐开元以后二十二人之事。其书语句拖沓冗长,粗俗拙陋,有的根本不成文。所以 《四库提要》称其“殆粗知字义者所为,虽宋人旧本,无足采录也”。并据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著录于道家类存目。现存 《宝颜堂秘笈》(题王简撰)本、《道藏精华录》(题隐夫玉简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