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丹溪治法心要 | 朱震亨 | 综合类著作。元朱震亨撰,明高宾校。八卷。震亨有《格致余论》已著录。此书原为朱氏门人整理而成,嘉靖二十二年(1543)高氏校正重刊。约十六万四千字。卷一至卷六第九十,为内科诸疾。卷六第九十一至第百二十一,为目眼、口齿、痈疽、疮疡等诸疾。卷七,为妇人科。自经病至妇人杂病共十一条。卷八,为小儿科,自初生至杂方共二十四条。另附医案拾遗。共载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证百五十六种。每一病证皆标以序号,一条一病或一证,对每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理论根据,诊治大法,立方遣药等,均指明要点,要言不繁。在病因病机方面,认为多种病证与气、血、痰、郁有关。选方用药则先确立主方,而后视病因不同,分别予以加减。在治法上,提出很多带有规律性的方法及独特见解。病证后多附有验案以证之。书中所论体现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观点,对临床颇有实用价值。高氏云:“《心法》言心而不言要,《医要》言要而不言心。此则曰心又曰要焉,虽一家之言互相出入,而此书之视二书,则尤精备焉”。故宜与《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等书互参。有宣统元年(1909)武林肖氏依明版铅印本,一九八五年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
大小诸证方论 | 傅山 | 方书。清傅山撰。不分卷。山有《傅青主女科》已著录。此为傅氏医学著作初稿,约在康熙初年秘传。内容包括《傅青主先生秘传小儿科方论》、《傅青主先生秘传杂症方论》。成书于康熙十二年(1673)。《小儿科方论》中先论小儿色、小儿脉、三关。后为小儿气色、小儿发热。小儿感冒风寒、小儿痢疾等二十五种病证,计三十八方。《杂症方论》中包括怔忡不寐、心惊不安、夜卧不睡、心痛、胁痛、水肿、黄水疮、血崩等二百余种病证,二百四十余方。以病证及方立名,纲目清晰,每证先叙病因及主证。次及方药、详述用药之理,理明词简。用药不依方书又不失古人准绳,论述精辟。对研究傅氏学术思想及临床运用颇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八月据山西省图书馆珍藏《傅青主先生手著<大小诸证方论>》抄本的铅印本。 |
存存斋医话稿 | 赵晴初 | 医话。清赵晴初撰。三卷。晴初字彦晖,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清末医家。认为“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反约”。后将其见闻及心得笔记整理辑成是编传于世。本书初刊于光绪七年(1881)。书中共载医话七十四则,不分类别,不拘体例,不立标题。阐述医理、辨证用药,改正本草,评论医家,强调辨证论治,指出设方立名在于规矩准绳,昭示来学,非谓某方一定治某病,某病一定用某方。这种认识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灵活用药,颇有裨益。所论确有见地,为后人所重。有一九一五年绍兴裘氏刊本,一九三六年《珍本医书集成》本。 |
丛桂草堂医案 | 袁焯 | 医案。袁焯撰。四卷。焯字桂生,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此书为其临证医案,经择要编次而成。不分门类,载凡百案,约万余言。均为外感、内科杂病治案,亦有妇、儿科证治。每案详叙患者里居、姓氏年龄、病症、病因、诊脉辨证、立法方药及预后,多为连续复诊案例。系仿《芷园臆草》、《寓意草》体例,案案有始末可循。先议病,后议药,遵喻氏法程,集众家之长,辨证得当,用方平稳。有一九一五年袁氏于江都自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一九五八年科技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至真子龙虎大丹诗 | 佚名 | 至真子龙虎大丹诗,北宋道士周方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书中有七律诗三十二首,咏颂龙虎大丹,其说似属内丹:卷首有天圣四年(1026)卢天序,概述丹法要旨。序云:「乾坤为鼎,天地为炉,坎离为至药之宗,铅汞作大丹之体。须凭四象,又按三才,法戊己成其真形,驾河车运为正质。发则阴阳交媾,胜则日月盘旋……水火结伏,龙虎相乘,刻漏无差,金丹成矣。」词旨颇为隐晦。 |
纸舟先生全真直指 | 金月岩 | 纸舟先生全真直指,题「嗣全真正宗金月岩编,嗣全真大痴黄公望传」。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本篇称述纸舟先生所传心印,言内丹。其说大略以全性本真为宗,谓全真之学直究玄宗,乃单明向上大道,「若人以心印空,觉悟本真,则真自全,金丹之道具而大要之基立矣」。又谓炼丹过程为。「七返七真」,即形神相顾,入道初真;形神相伴,名曰得真;形神相入,名曰守真;形神相抱,名曰全真;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形神相舍,名曰证真;普渡后学,以真觉真。各以图像表之,并释以七绝颂诗一首。 |
真气还元铭 | 强名子 | 道家养生学著作。五代时强名子注,1卷。首有作者自序,自谓于后梁贞明(915~920年)年间从仙人受屈伸吐纳练形之术,于二纪后“翻作新经”,即此铭。铭文为四言体,逐句有注,铭、注盖出一人之手。述吐纳、导引、服气、咽津等养生之法,其说以一气为本,以清虚无心为宗,征引 《黄庭》、《阴符》。谓气乃精神之本,性命之源,神明之主。人有衰夭死亡,乃喜怒乱气、五欲外驰所致,如能无思无为,返一守和,则万物自归。载《道藏》第一百三十一册。 |
真龙虎九仙经 | 佚名 | 真龙虎九仙经,原题「罗叶二真人注」,乃天真皇人传授。约成书于晚唐。《通志‧艺文略》着录:「天真皇人九仙经一卷,唐叶静能撰,罗公远、一行注」,当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此书言内丹修炼密诀,以水火为大药。内称:「心为火,应离;肾为水,应坎。凡修道造金丹,须凭龙虎水火也。」又多用观想存思之法,谓修炼者先瞑目鼻上望寸丝,不逐诸境;其次入眉间,观白毫光业现;眉上力极,移入顶中,三件定实,功乃腾矣。又多言开顶出神,及出神后投胎移舍,夺位分身之要术。与一般内丹功法不同,似出于佛教密宗之法。书名「九仙」者,谓依炼丹功力之深浅,可成就九等仙,即天侠、仙侠、灵侠、风侠、水侠、火侠、气侠、鬼侠、剑侠。《文献通考》卷二二五载晁公武说:此书在唐大中年间(847-859)曾遭禁绝。 |
元阳子金液集 | 元阳子 | 元阳子金液集,原题元阳子撰。元阳子疑即唐末道士羊参微。南宋《秘目》着录作「元阳子金液歌一卷」。今《正统道藏》本收入洞真部方法类。书中集录金液还丹诗三十一首,咏颂外丹,诗皆有注。其说以《道德经》、《参同契》为本,谓还丹唯以真阴真阳(即坎离中真铅真汞)为药,以神水华池为妙。又称神水华池「其精凝白,似马牙硝未伏火者。若经炼之后,呼为金液华池,名为真铅,亦名白虎。若修之后,即汞无黑色」。又云:「还丹入口身自轻,能销久病去妖精。」 |
玉景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 | 佚名 | 《玉京九天金霄威神王祝太元上经》,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南北朝。《三洞奉道科戒》着录「上清太上玉京九天金霄威神玉咒经」;《上清道类事相》卷三引《太元上经》,皆指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真部方法类。经文载两篇咒语、三种真符。即「威神王大祝法」、「威神内祝法」、「玉景上元大虎符」、「豁落七元符」、「太微天帝君金虎真符」。据称咒语中隐含金霄威神王及六天大鬼、北帝魔王等鬼神之内名。存思威神王并念诵其咒语,则千妖窜迹,万鬼匿形。佩带三种真符,亦可灭魔诛鬼,「威制天地,呵叱群灵,控驾景龙,位司高仙」。 |
修丹妙用至理论 | 佚名 | 修丹妙用至理论,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北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此书言炼丹理论及丹法,分为九篇。其篇目依次为:卦气、火候、药诀、正疑、甲庚、五行、药证、具用、九转。大略谓安立坛室炉鼎及炼丹火候,皆须模仿天地造化,万物生成运转之象数。又强调铅汞药物非世间凡物,乃出于天地之先。真铅与真汞相亲,阴阳交合,金丹乃成。其炼制以三年为期,一年为小还丹,二年为中还丹,三年为大还丹。书中引用张果、刘海蟾之语,兼涉内丹。 |
无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内景玉书 | 佚名 | 无上三天玉堂正宗高奔内景玉书,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北宋末南宋初天心派道士路时中编撰。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本书主要论述存思三光,飞奔日月斗罡之内修方法。其内容文句与路时中所编《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一书之〈高奔内境品〉、〈升斗奔辰品〉大致相同。上卷言高奔日月之道,叙述日精月华内景。列举日月神主之图像、符咒及存思之诀。下卷言飞斗奔辰之道,内载北斗九星君之姓名、职掌、图像及存思诵咒之诀。存恩三光,飞奔日月斗罡之术源于魏晋上清派。本书强调三光(日精月华罡炁)非求之于外,乃吾身自得之真。其行法要诀为存思自身内景,或思天上三光入我之身,与我合一。而后诵咒叩齿,咽液吞符。据称修行此道,可以「回阳换骨,白日登晨」。 |
陶真人内丹赋 | 陶植 | 陶真人内丹赋,原不题撰人。据考应为唐末五代道士陶植撰。《通志‧艺文略》着录「金丹赋一卷」,疑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本篇有赋有注。赋词意义隐晦,大略言物外之人法效两仪,取象八卦,混阴阳之变化,顺日月之度,交媾水火,降伏龙虎,九还七返,遂生黄金白雪,服之可延龄不死。注解较为详明,主要引用《参同契》、《金碧经》及李淳风、吴筠、还阳子等人之言,说明金丹药物火候之义,并解释赋文之「幽词」秘义。其说为外丹,而书名题作「内丹赋」,名不符实,应为「金丹赋」。 |
太微灵书紫文琅玕华丹神真上经 | 佚名 | 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南朝。原为《太微灵书紫文上经》中一篇,后分出单行。《真诰》卷五称「仙道有琅歼华丹,服之化为飞龙。」陶弘景注云「在《灵书紫文》中。」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洞真部方法类。经文假托为太极左仙公(葛玄)上启金阙帝君而撰集,并传付方诸青童君。内言炼制与服食外丹之法。其法以丹砂、雄黄、白石英、空青、紫石英、硝石、硫黄、云母、胡粉、戎盐、雌黄等十四种药物配合捣制,入神泥釜中烧炼百日,收取釜上三十七色飞华,即成「琅玕华丹」。服用此丹可致头生七色之气,面有金华玉映,唾地化为飞龙,「千乘万骑,飞行上清」。此丹成后若再炼百日,则成为「黄水月华丹」。饮食此丹可分形变化,浮游太空。黄水月华丹再炼百日,则成白水玉膏状,中有明珠三枚,名曰「徊水玉精丹」。食明珠一枚则身生水火,唾气成玉,化形为日,「天帝下迎,乘景上清」。又取黄水、徊水丹熬炼七沸,则成「水阳青映液」。饮之身有青光,口吐紫烟,飞升上清。又取琅玕丹一枚投于液中,加铅汞,可炼成白银;投入三枚则炼成紫金。是为早期道教炼服金丹黄白之术。 |
太玄八景箓 | 佚名 | 《太玄八景箓》,早期上清派符箓,约出于南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内文提到此经乃元始天尊授金阙后圣帝君和无极道君,内载八景符箓。所谓八景者,即人身上中下三部各有八位真神,分别治理人身上中下三元之生气。本书详载此三部八景神之灵符、姓名、服色、咒词及其统辖仙官乘骑之数额,又载三部云箓真文各三十二字、青赤黄白黑五灵魔王之姓名符书。据称修道者依法思神服符,则三部八景真神自然现形,千乘万骑运致景云,载人飞升上清。 |
太上九要心印妙经 | 佚名 | 原题「仙人张果老述」。唐宋书志均无着录,疑为晚唐北宋道士之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简称《九要心印经》,属道教内丹经书,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书中分内丹为三品,以九转大还丹为上品,认为九转丹成,每转各有枢要,即九要:第一「真一秘要」,神气皆炼,性命双修。 第二「橐龠秘要」,心肾为炼养神气的工具,根本在于以神调气,以气定神。 第三「三五一枢要」,三五一指三阳、五行、一气,道本自然,不离一气。 第四「三一机要」,三一指三成一气,上有神仙抱一炼神之道,中有丰国安民炼气之法,下有强兵战胜炼精之术。 第五「日魂月魄真要」,日魂月魄指「阴阳」,日属阳魂,月属阴魄,每月上十五日魂守魄,下十五日魄守魂,一时之用,可夺一年之造化。 第六「日用五行的要」,日用指神气相守,聚而不散,五行指心主神,肝主魂,脾主意,肾主志,肺主魄,五行聚而化之丹。 第七「七返还丹简要」,指关闭七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 第八「八卦朝元统要」,又称「八卦还元归根之道」,八卦中心为坎,肾为离,一阴一阳,一内气一外气。 第九「九还一气总要」,九为阳数,还为聚合,一指气。其说大略以性命为纲、精、气、神为药。认为神气乃人身之铅汞,以神调气,以气定神,神气相抱,性命栩固,共成一气,而生真火;以真火返炼其精,精化为神,神合于道,以返自然,此丹道之要也。又分丹法为神仙抱一炼神合道之法、富国安民炼气之法、强兵战胜龙虎交媾之法。又分大丹为内、外二丹,外丹者五谷之气,内丹者真一之气,认为「其内丹不得外丹则不成,其外丹不得内丹则无主」。本书较成体系,为隋唐道教服气理论中的上乘之作,是研究唐代道教内丹的重要文献。 |
上乘修真三要 | 佚名 | 上乘修真三要,原题「圆明老人述」。此人疑即马钰再传弟子高圆明,乃金元间全真道道士。原书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卷上载《三法颂》十二首,每首有一图,言修心炼性之法。卷下收入《周易参同大道》、《乾坤体用正道》等十二篇章,每章皆有卦象、图、词、曲、诀,论述内丹原理及功法。其丹法为全真派以性兼命之「一元顿教」,以顿了心性为要。又强调修炼者应精持戒律,割断俗缘,忍让慈悲,先人后己,行三千功满。其说源出马丹阳。 |
三天易髓 | 李道纯 | 一卷。元莹蟾子李道纯撰,混然子校正。道教经书。内容由四部分构成:一、《儒曰太极·火符直指》。以《易经》中“潜龙勿用”等为四言十五颂,使合三五之数,并加以注解,以易理讲内丹。又称:释曰玄珠,儒曰太极,道曰金丹,名三体一。二、《金丹了然图》。图已佚,有五言绝句九首,讲内丹下手、安炉、采药、行功、持盈、温养、调神、脱胎、了当功夫。三、《释曰圆觉·心经直指》。解释佛教《心经》,认为其从头至尾不出一个“空”字,又援道释佛。四、《阴符经》。注释《阴符经》,认为其为阴阳符合之机,众所通行之义。其书宗旨在引儒释之理证道,使学者知三教本一,不生二见。为研究道教内丹学及三教三一思想的参考资料。收入《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
全真集玄秘要 | 李道纯 | 一卷。道教经书。元李道纯著。由两篇注解构成。一为《注读周易参同契》。《读周易参同契》为张伯端《悟真篇》中的内容,李道纯注解旨在说明易道广大悉备,以之学佛则佛,以之学仙则仙,以之修齐治平则修齐治平,故魏伯阳托象于丹道《参同契》。又以金丹为人的本来真性,五行即精神魂魄意。二为《太极图解》,即解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其解“无极而太极”说:非谓太极之先又有无极,而是指太极本无极,即释氏所谓历劫之先明妙本,老子所谓象帝之先;无极而太极即虚化神,神即无极之真。认为万物同出于一太极,复归于一太极,出生入死,一聚一散,即太极动静之机;阳为太极之动,阴为太极之静。为研究道教思想的参考材料。收入《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
清微斋法 | 佚名 | 清微斋法,原不题撰人。从书中所列清微派师承谱系看,应为元代道士所作。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此书内容可分为三部分:首先叙说清微宗派源流,列举元始、灵宝、混元、正一等四派宗谱,认为清微派融合四派而归于一。其传法谱系止于宋末南毕道、元初黄舜申。 其次论述清微道法要旨,认为道家之修持即儒家格物之学,以正心诚意为主。唯正心诚意而存养之,方能通神感物,自然法术灵验。 最后一节《灵宝大斋醮法》为全书主体,详述清微派斋法科仪。内载行斋所用各种奏章经箓简诰符咒之文法格式,分为章式、书式,经式、词式,黄箓式、简式、玉诰式、玉历式、王礼式,从九种。其中简式又分为救苦简,长生简各十二品,从中可见清微派斋法源于灵宝派。 |
众仙赞颂灵章 | 佚名 | 歌词,撰人不详,约出於唐宋间。内载颂章多见於《真诰》及《云笈七签》。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赞颂类 |
玉音法事 | 佚名 | 《玉音法事》是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道教音乐之声乐谱集,大约问世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5年)。玉音法事,原不著撰人。内载宋真宗、徽宗所制词曲,殆为北宋末或南宋人编集。原书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赞颂类。是书为道士举行斋醮法事时歌唱赞颂之词曲范本。载有各类步虚词、奉戒颂、白鹤词、散花词、三清乐、华夏赞等等。该书分上、中、下三卷,卷上和卷中载赞词及其曲谱,卷下载斋醮法事及赞词。《玉音法事》上卷、中卷所载声赞使用的谱式非常独特,它既不是古琴所用的减字谱,也不是琵琶用的工尺谱,而是一种形似曲线婉蜒之状的曲线谱,亦称曲折谱,或步虚谱。只在字旁标注四声或和声,并于字下画屈曲蜿蜒符号,以示声调之抑扬转折。是一种源远流长、传播广远的中国古老的乐谱形式,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与道教音乐有密切关系。其初始至迟可追溯到汉代,《汉书.艺文志》所载二十八家歌诗篇目中即有声曲折之名。《玉音法事》共辑道曲五十首,现收入于《正统道藏》第三百三十三册。由于时代久远,且曲谱晦涩深奥,至今《玉音法事》所用之乐谱无人能识,还是一部有待破译的天书。 |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礼赞 | 佚名 |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礼赞,撰人不详。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赞颂类。内载智慧礼赞八首,末附科仪。全篇赞颂盖系从早期上清、灵宝经中辑出。 |
上清诸真章颂 | 佚名 | 一卷,斋醮颂章集。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期。内载上清步虚三契项、上清旋行赞、步虚忧乐忽辞、洞真徊旋章、金章十二篇等颂章。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赞颂类。 |
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 | 司马承祯 | 一卷。唐司马承祯录。桐柏真人王子晋得道连环图画11幅及图解和赞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