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 洞玄灵宝玄一真人说生死轮转因缘经 | 佚名 | 《洞玄灵宝玄一真人说生死轮转因缘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约出于隋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文乃三天法师玄一真人为仙人云度讲说生死因缘之事。谓天地与人皆随因缘轮转相生,父母妻子兄弟姐妹皆非常会,死后各随善恶之缘转生。世人若能供养三宝,心慕神仙,必降致仙人,白日升天。又称行善者天选善人生为其子孙,使父母得其福;行恶者天选恶逆生于其门,使父母受其累。又称金马之末,天运交周,水龙之岁,李君(李弘)出治。其时圣世,生死善恶将分,善心男女得遇圣人超度,一门同庆,恶人则不与圣人相宜。此说出自《太上洞渊神咒经》。 |
|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 佚名 |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又名《玄门大论》或《道门大论》。撰人不详。约出于隋唐之际。据《道藏缺经目录》着录,原书有二十卷。今《正统道藏》本仅残存一卷,收入太平部。残本内容系阐释道教十二部经典之名义,分为二十小节。前六节总释十二部名义要旨,第七至十八节分释十二部之义,最后两节复述道教三乘(三洞)真经各有十二部之义。全书行文体例类似南朝宋文明《通门论》,皆引经据典,条分缕析,逐字逐句详为阐释。其说对后世颇有影响。《三洞珠囊》、《云笈七签》等书均大段摘引本书。唐道士孟安排亦节取本书要旨而撰《道教义枢》十卷。 |
| 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 | 佚名 | 《洞玄灵宝太上真人问疾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盖系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文分十二品,乃天尊为弟子元始真人演说,解说众生疾病苦恼之原由。谓众生今世富贵贫贱,皆前身善恶之果报。后世学仙之士有内怀阴恶、不念济众生、悭贪杀害、不仁不孝等七十二大病。斋戒行道,可除眼耳鼻舌身意六情罪源,得六慧通达。修诵此经,能各满所愿,成仙升天,九祖同度。全书要旨在说明善恶因缘果报,劝人敬礼天尊。修道行善。 |
| 洞玄灵宝道学科仪 | 佚名 | 道教典籍,原题「太极太虚真人」,共上下二卷,收录于《正统道藏》太平部。全书分三十五品,详述道士出家修行及日常生活所应遵奉之科戒仪轨。上卷所载内容包括:言语、讲习、禁酒、忌荤辛、制法服、巾冠、敬法服、背道、山居、理发、沐浴、解秽、钟磐、必斋、读诵、坐斋相罚、坛礼。下卷所载内容包括:燃灯、饮水先咒、奏章、醮请、都禁、神枕、明镜要经、九节杖、作神剑法、诣圊厕便曲、解恶梦、父母、老病、灭度、师资制服、父母制服、追福功德、灭度财物。从文字上看,该书内容与《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极为相似,疑是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此书内容指出,凡是道学,在言语上「当知枢机缓急,言语善恶,招祸得福,唯闻口业」。在讲习上「当知听习回向,须得明师。师若不明,翻成伤道慧」。在禁酒上「当知持戒发慧,安身炼心,无惑酒恶」。在忌荤辛上,「当知修身洁心,无犯禁忌」。在制法服上,「当知身得入道,内除俗念,外息俗缘,内守法门,外修法服」。在巾冠上,「当知具足威仪,众事已办,行非俗,是为出家」。在敬法服上,「当知入道,上衣、中衣、下衣,皆当尊敬,不得漏慢」等等 |
| 诸师真诰 | 佚名 | 诸师真诰,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应为元末明初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书中罗列道教诸天尊神灵及真人祖师之名号、真诰,共四十一条。其中包括元始天尊号、上清号、泰清号、弥罗号、天皇号等神灵名号十七条。又有三官诰、祖天师诰、仙公诰、三茅真君诰、全真五祖诰等祖师真诰二十四条。名号真诰皆用于道门法事,唱诵神真师尊之名号以表达志心归礼之意。每位神真师尊名号之前,皆以骈体短文赞颂其道行德化和神功妙迹。由此书可知明代道教所尊奉之神灵真人。 |
| 王氏医案 | 王士雄 | 清·王士雄撰。约成书于1850年。全书详述作者对温热病、杂病等治疗验案。不分门类,每证自成一案。王氏论病,溯因辨证,处方强调随证变化,不拘成方。用药极平淡,而治病多奇中。 |
|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 刘完素 | 医经研究著作。又名《宣明论方》15卷。金·刘完素(守真)撰于1172年。本书将《素问》一书的病名和症候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总分为18门。卷1~2诸证门,列述煎厥、薄厥、飱泄、臌胀、风消等证;卷3风门;卷4热门;卷5~6伤寒门;卷7积聚门;卷8水湿门;卷9痰饮门、劳门;卷10燥门、泄痢门; 卷11人门;卷12补养门;卷13诸病门,介绍疮疡、瘰疬、疔疮、疥癣、跌打损伤、牙疳、口疮等症证的证治。全书内容系将《素问》所述若干病证予以阐发,并补以方治。刘氏所拟订之方剂,宗张仲景制方之旨,尤多取法于《金匮要略》,但较多地运用寒凉药,如双解表里之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清热解毒之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流派和制方的一大特点。当前流通的15卷本,系后人重予整理者,其中掺入了一些元、明以后的方剂和治法,病证的种类也在《素问》的基础上有所补充。又从文字来分析,第2卷之菊叶法、薄荷白檀汤; 第4卷之妙功藏用丸; 12卷之荜澄茄丸、初中丸、楮实子丸等,均注“新增”二字,说明当前的流行本已非刘氏的原著面貌。刘氏全面分析《素问》所记载的多种病证,并为之制订了治疗方剂,这种结合临床治疗的方法,为《内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本书现存最早为元刻7卷本(题作校正素问精要宣明论方),又有《刘河间伤寒三书》、《刘河间医学六书》、《医统正脉》等多种刊本,是刘氏著作中较为重要的一种。 |
|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 佚名 | 又名《素问遗篇》《素问佚篇》、《素问亡篇》。医经类著作。佚名撰,一作北宋刘温舒撰。一卷。温舒有《素问入式运气问奥》已著录。通常认为此系唐后之人因 《素问》王冰注本中独缺《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两篇,遂托名撰成,以补《素问》之遗。其中以论述五运六气学说中的升降前后、迁正退位、刚柔失守等问题为主,并论及运气太过或不及所产生的病证及刺法等,对疫病的传染性也在篇中明确论及。后世一些版本的《黄帝内经素问》,已将该内容补入,以成完璧。对研究《内经》运气学说及疫病学说等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元刻本,清光绪十年(1884)陆懋修抄录白云观道藏本(五卷),碧琳瑯馆丛书本。 |
|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 胡澍 | 医经著作,又名《内经素问校义》、《素问校义》。1卷。清胡澍(荄甫)撰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作者研习《内经》不泥于旧说,通过考据训诂、反复推详以启悟经文奥趣,历指全元起、王冰等注释之非。如对《四气调神大论》 “惟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之句云:“奇,当作‘苛’字,形相似而误。苛即病也”。又如同篇下文有“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句,王冰谓“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于迷,故佩服而已”。而胡澍校曰:“圣人行道,愚者倍道也。‘佩’读为‘倍’,《说文》‘倍’,反也”。从而王冰误注得以纠正。凡此心得之论虽仅30则,却与俞樾《内经辨言》有异曲同功之妙。现有《滂喜斋丛书》本、同治、光绪年间刻本及《三三医书》本、《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
| 黄帝明堂灸经 | 佚名 | 针灸著作。佚名撰。三卷(又作一卷,)。原书早佚。约于北宋末年,经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中的 《明堂灸经》 与《小儿明堂灸经》 全文而成。约二万字。首论定尺寸、点灸、下火、用火、候天气、定发际、淋洗灸疮诸法,及人神所在不宜灸等,记灸法基本知识四十条,简明扼要。次载正人形、背人形、侧人形及小儿明堂应验穴图计四十五幅,并以图为题,详述循经取穴及其主治病证。分别记载成人及小儿常用要穴和灸治经验,内容丰富,文辞精练,为现存较早的灸法专著。元至大四年 (1311) 著名针灸学家窦桂芳将其辑入 《针灸四书》。其大部分内容亦被明以后各种针灸名著所转载。有日本延宝三年(1675)重刻元至大四年燕山窦氏活济堂本,一九八三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 太上妙法本相经 | 佚名 | 太上妙法本相经,简称《本相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际。原书至少有二十多卷。现《正统道藏》本仅残存三卷,收入太平部。另据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着录,敦煌遗书中有唐代《本相经》抄本残卷十二件。其中P2429、S2122、P2389、P2476、P3091及贞松堂藏本等八件抄本内容均不见于《正统道藏》本。P2357、S3173、P2396、P2755等抄本与《正统道藏》本有颇多异文。此外《上清道类事相》、《要修科仪戒律抄》等唐宋佛道典籍亦保留不少《本相经》佚文。此经乃元始天尊与「辨夫」及外道之人相互问难,解说道教义理及斋戒法术要旨。其内容颇杂乱,涉及宇宙生成、众生业报因缘、治国修身及修道求仙等等。大旨以《道德经》为立论之本,又受《灵宝经》影响。谓「道者万物之父,空者万物之母」。学道之人应抱道执德,为于无为之为,居于无想之想,处于无著之著。又驳斥外道,论证宿业因缘。谓「一切众生各有缘品,前世积业今生所受,今身所造后世所受」。又强调学道尊师,持斋守戒之重要,论述治身治国皆应以无为无欲为本。敦煌抄本中提及「咐嘱卯金,木子弓口乃兴焉」,可见此经受《洞渊神咒经》影响。 |
| 雷法议玄篇 | 佚名 | 雷法议玄篇,南宋万宗师等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论述神霄派雷法,内载四篇论文:第一〈雷法议玄篇〉,南宋初万宗师撰。谓世传雷法之书多达数百篇,内容庞杂,行之无效。作者自称遇度师授以简捷雷法,指点要诀。认为风雨雷霆皆由诸天星宿主持,故修真之士行持雷法,当得三十六天炁之妙,知星宿运行变化之道,方能与道合真,而不在虚侈繁文。 第二〈雷法渊海正演数〉,南宋谷隐撰。论述雷法之要在于「正心诚意,与天为徒」。又称「古有行持之士,以心感物,以正御邪。心正则百神效灵,身正则万邪遁迹」。后世末流徒知以符术感神御鬼,以教法行雷借雷,非为正道。 第三〈歘火真形详论〉、第四〈太极雷坛祭四维神法〉,其撰人皆不详,亦出于南宋。内载书符行炁以召雷祈雨之法。 |
| 生天经颂解 | 王吉昌 | 生天经颂解,金元时道士王吉昌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此书为《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经》之注解。注文以七绝颂诗体写成。逐句解说经义。大抵以性命双修为宗旨,宣扬清静修心,并涉及内丹惨炼。其说本于全真教义。 |
| 金箓斋三洞赞咏仪 | 张商英 | 原题「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张商英奉敕编修」。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金箓斋」是供帝王修奉的斋法,用来消除天灾、救度帝王。「三洞」是道教经籍的分类法,指洞真、洞玄和洞神三部,也可泛指道教的经典及学说。「赞咏」是指道士举行斋醮仪式时诵唱赞颂词。《道藏》所收斋醮科仪中的大量赞颂词章,既有道士作品,也有文人帝王作品。此书卷上为宋太宗御制《步虚词》十首、《白鹤赞》十首、《太清乐》二十首。卷中为宋真宗御制《步虚词》十首、《玉清乐》十首、《太清乐》十首、《白鹤赞》十首、《散花词》二十首。卷下为宋徽宗御制《玉清乐》十首、《上清乐》十首、《太清乐》十首、《步虚词》十首、《散花词》十首、《白鹤词》十首。以上各类唱赞歌词共一百六十首,皆行金箓斋时所用,表达思慕神仙之意。其词藻雅丽,可歌可诵。唐宋以来的赞咏词是一种配乐的歌词,从形式上看,赞咏词虽然保存了步虚词的入乐法式,但也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在七言诗的基础上加入许多衬句。按《通志•艺文略》着录《太宗御制金箓斋道词》一卷、《真宗御制金箓斋道词》一卷、《徽宗御制金箓斋道场词》一卷,当即本书。 |
| 黄帝阴符经颂 | 元阳子 | 黄帝阴符经颂,原题「元阳子颂」,元阳子盖系唐代内丹派道士。《通志•艺文略》着录元阳子《颂阴符经》一卷,当即是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赞颂类。是书经文取三百字本,分作三章。作者于每句经文之后,以七言四句颂诗一首,其颂诗皆以修炼内丹之旨解释发挥经义。 |
| 太上大道玉清经 | 佚名 | 太上大道玉清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上清三真旨要玉诀》、《无上秘要》等书已引述此经。今《正统道藏》本十卷,收入正一部。另有敦煌唐抄本残卷五件。此经乃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及玉清天诸仙真讲说,分为二十品。全书敷演道教义理及科戒道法。书中宣称「元气」为大道生化之本,服气为道法至极。认为「大道元乎虚朴,虚朴散为元气」;「大道无名,元气无形」。天地万象皆为元气所生,得元气则存,失之则亡。元气又分为清浊二气,「服清气者活人,御浊气者杀人」。故经文提出「服日晨气」之法。其法「朝餐紫华,夕味黄蘖」,服食日中清气,使流入「双阙」,令不驰散。据称此道法是「后圣之户牖,学真之枢机」, 亦为一切万有之生根。书中又详载科戒仪式,伏魔法印,宣扬因果报应思想。旨在劝人行善出恶,奉道守戒,济度群生。 |
| 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 | 翁葆光 | 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此书原题翁葆光述,实际应为元人戴起宗《悟真篇注疏》之附录。《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收入,改为单行本一卷。书中收入宋元道士诗文数篇。其中《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论》、《三乘秘要诗》主要申说翁葆光分《悟真篇》为三卷之旨。考辨一篇、《金丹法象》一篇,前者辨析「薛道光注」之伪,后者解释有关内丹之术语。又白云子《叙》一篇。言陈达灵传授翁葆光注之事。《悟真篇本末事蹟》一篇,记述张伯端、薛道光二人事蹟。 |
|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 | 翁葆光 |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原题「象川无名子翁葆光注、武夷陈达灵传、集庆空玄子戴起宗疏」,书成于元代。原书三卷,并附《直指详说》一卷,有《四库全书》本、《道书全集》本。又《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收入是书,分作八卷。据编首序文,此书注者翁葆光乃张伯端再传弟子,因有感于世传《悟真篇》版本舛谬,注解有违原意,乃据陆思诚家传《悟真篇》真本,「课解真文」。翁氏依《阴符经》分章之旨,将《悟真篇》丹法分作三卷:「上卷以炼金丹为强兵战胜之术,中卷以运火金液丹为富国安民之法,下卷以九转大还丹为神仙抱一之道,谓之三乘大法,以应《阴符经》之正义。」其注属南宗阴阳派丹法,对后世颇有影响。元人戴起宗又为翁注作疏,阐发翁氏未尽之义。复撰《金丹法象》一篇,解释有关内丹术语。并著文辨析世传「薛道光注」之伪。书末附录宋元道士所撰内丹诗文数篇。 |
| 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 | 翁葆光 | 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此篇副题〈禅宗歌颂诗曲杂言〉,原为张伯端《悟真篇》一书之附录。《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收入,改作单行本一卷。内载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借禅宗顿悟之说阐发内丹修性之旨。 |
|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 | 佚名 | 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原题「紫贤薛道光、子野陆墅、上阳子陈致虚注」。据编首《紫阳真人悟真篇筌蹄》所述,全书之编集刻印者为元人张士弘。原书三卷,《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所收为五卷。此书中所收「薛道光注」,据考证应为翁葆光注。翁、陆、陈三家注文皆属南宗阴阳派丹法,主张于同类之身取坎中真阳,炼成金丹。三家中陈致虚为集大成者,其注不仅讲述丹法,且常引钟吕前贤之神异故事以喻丹道,通俗易明。 |
| 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 | 夏元鼎 | 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原题「云峰散人永嘉夏宗禹著」。宗禹即南宋夏元鼎。七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编首载宝庆三年(1227)真德秀〈序〉,谓夏氏所撰《悟真讲义》,「章剖句析,读之使人焕然无疑」。全书取《悟真篇》正编诗词九十三首逐一诠释,而不取该书附录之禅宗歌颂诗曲杂言。注文依张伯端「三教合一」之旨,征引丹书以阐发内丹修炼之旨。所述丹法属南宗,强调自身修炼,文字明白流畅。 |
| 真藏经要诀 | 佚名 | 真藏经要诀,撰人不详。似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本篇为《无上内秘真藏经》之摘要,节录原经十卷要旨妙义,故称「要诀」。 |
|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 佚名 |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原题「东海青元真人注」,此人盖系南宋道士。原书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清河老人序,称赞青元真人注《度人经》,「条分八事,详释二章。首明理性之因,终显命根之秘」。注文偏重以《道德经》思想解说《度人经》旨义。对原经《洞玄》、《玉历》二章,改换章题,标举八个要点,详加训释以便初学者阅读。又节取《天公经》之文,增补原经《元始灵书》三篇,改作四篇。此外,本书每段注文之后,又有清河老人颂、郭岗凤参校文及赞文。全书之末附《诵度人经灵验》一篇,记述南宋淳熙、绍熙、庆元、嘉泰年间念诵《度人经》应验小故事数则。 |
|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 | 张宇初 |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明初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注。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太极妙化神灵混洞赤文之图》、《河图像数之图》等六幅图像,以内丹家图书《易》学原理阐述本书注经旨要。注文探集薜幽栖、李少微、青元真人、萧应叟、默庵先生诸家之说,偏重以内丹理论解释经文。往往大段阐述内丹原理,名词解释亦采用内丹术语。书末附图二三幅、图说一篇、青天帝君降笔一篇。 |
|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 | 陈景元 |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北宋道士陈景元集注。四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陈景元序,内称《度人经》乃太极真人授东吴道士葛玄,南齐严东始为之注,唐李少微、成玄英、薛幽栖并有注解。陈景元采集四家之说,删去重复,精选密义,纂成四卷。此注本取《度人经》中道君前序、中序、后序、洞玄章、玉历章、灵书中篇等篇章,逐句逐段加以解说。其中严注偏重字词训释,李注引经据典,明于内音,成注发挥重玄哲理,薛注详解诵习方法。四家注解各有特色,然大抵以外修为主,与南宋以后各家注本偏重内修丹道有所不同。刘师培《读道藏记》称赞此书保存经文古本旧注,弥足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