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太上老君年谱要略 | 谢守灏 | 李致道由宋谢守灏《混元圣纪》别出第1卷,校正刊行。本书现存诸本中,以《道藏》本早出。 |
太上老君金书内序 | 佚名 | 不题撰人。《宋志》等著录,盖宋道士所撰。本书鲜见其他传本。述老子本始、应化。 |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 | 谢守灏 | 太上混元老子史略。三卷。宋谢守潮撰。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谱录类。节抄宋谢守灏《混元圣纪》而成。本书鲜见其他传本。 |
混元圣纪 | 谢守灏 | 宋谢守灏编。道教神仙传记。九卷。全称《太上混元圣纪》或《太上老君混元圣纪》。原称《太上老君混元皇帝实录》,别称《老君实录》。简称《圣纪》。宋真宗崇道,封太上老君号混元上德皇帝,书名由此而来。前有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陈傅良序,绍熙二年(1191)谢守灏进表。据作者说,尹文操编《圣记》八百二十章,贾善翔《犹龙传》析为百篇,虽记述很详,但枝蔓旁引,首尾失序,取舍不当,今遍考三教经典传记,究其源流,叙历代崇奉老君之事,编为《圣纪》,冠以年谱。全书以编年为体,收集有关太上老君的种种神话和传记,凡开辟以来自宋徽宗宣和(1119-1125)间老君名迹变化遗事及历代帝王崇祀老君之举都予记录,其中既有神话传说,也有历史事实隐含在内,为研究历代统治者尊奉老君的重要文献。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谱录类。 |
华盖山浮丘王郭三真君事实 | 佚名 | 卷1、2题沈庭瑞述。沈,五代至北宋初人。卷3题“道士章元枢编《华盖山事实》”。章,北宋真宗至南宋高宗时人或稍迟。卷5、6有南宋时事。南宋刘祥、王克明集黄弥坚等二本所长列为14卷。明初江碧澄较其残缺,重刊。述三君传、灵异及华盖山峰岩宫观人物传说。 |
大涤洞天记 | 邓牧 | 元邓牧心编。道教地理志书。三卷。邓牧心为宋末元初隐士,居大涤山(今浙江余杭县境内)洞霄宫,曾与道士孙宗宝合著《洞霄图志》六卷,今《正统道藏》未收入。比较二书内容,实异名而同书,故《四库提要》认为《大涤洞天记》系明初道士重刻《洞霄图志》时将其删节而成,并改名。书前有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序,元至大三年(1310)吴全节序,元大德九年(1305)沈多福序。全书分宫观、山水、洞府、古迹、碑记五门,记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大涤山奇秀风景、宫观沿革、仙圣游化事迹等,可作为研究道教洞天福地、宫观沿革的参考材料。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谱录类。 |
庚道集 | 佚名 | 道教。炼丹术书汇编。撰集人不详。九卷。内容有《文真子金丹大药宝诀》、《月桂长春丹》、《太上灵砂大丹》、《东坡三黄匮法》、《丹阳术》、《葛仙翁九转灵砂丹》、《升仙大丹九转灵砂诀》、《西蜀玉鼎真人九转大丹》等。卷二提到“北卢甘石一两,即回回名‘脱梯牙’”;于《蒲真人上品大药》下注“葛可久传陈庶子,庶子传授”,则结集人当为宋元时,故此书实可视为元代以前之丹法选集。而其选录之标准是“多取其尤者”(蒙轩居士书),故在丹法上较为精粹。自全真教提倡内丹以来,外丹渐次失坠,赖有是集得以保存。对于铅、汞、砒霜、硫黄等药物化合现象,其制备方法与制备器具均有详细记载。此外尚有其他某些药物制造方法,为《本草纲目》所采用。是研究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重要资料之一。收入《道藏》第六百零二、六百零三册。 |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 | 佚名 | 正一法服天师教戒矜经。撰人不详,约出朴南北期。系早期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残本之一。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戒律类。汤用彤、杨联陞、吉冈义丰均认为出自南北朝。述正一道戒律。 |
太上老君经律 | 佚名 | 太上老君经律。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期。慕集早期天师道戒律四种(缺二种)。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戒律类。参校本:《云笈七签》卷三十八、三十九(简称七签本)。前田繁树《六朝时期干吉传的演变》认为本律出自南陈之时。述几种老子戒律。 |
太上经戒 | 佚名 | 太上经戒。撰人不详,约出朴南北朝。慕集上清、灵宝及天师道戒律六种。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戒律类。参校本:《云笈七签》卷三十八。《云笈七签》卷38移录。辑六朝戒律6种。 |
三洞法服科戒文 | 张万福 | 唐张万福撰。道教经书。一卷。记载道教服饰制,认为衣服为身之章,依禀受品次不同,各有科仪,凡九等;道士修行,当须持奉三洞符箓经戒,依此制服,不得混杂。道冠道服都有特定内涵,如“冠”含义为“观”,内观于身,结大福缘,制断六情,虚心静虑,念念至诚,克登道果;外观于物,恶非我有,妄生贪著,惑乱我心,当须观妙,常使无欲。道士应经常备其法服,整饰形容,勿使非人犯法服,并制定了关于法服的四十六条禁忌,违反这些科戒。就将受相应的惩罚。为研究唐代道教服饰制度的文献。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戒律类。 |
女青鬼律 | 佚名 | 道教律文。撰者不详,一般认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天师传道的著作,属于盟威正一之道,当为古正一派之书。《赤松子章历》、《道要灵祗神鬼品经》等早期道书已引此书。原本八卷,《通志·艺文略》著录作十卷。今存六卷,收入《道藏》第十八册。书中宣称:自后天皇元年以来,天下有无数恶鬼伤害人民。太上不忍见之,乃于后天皇二年七月七日,“下此《鬼律》八卷,纪天下鬼神姓名、吉凶之术,以敕天师张道陵,使敕鬼神不得妄转东南西北”。书中记述了众鬼及鬼主姓名、居处及神通危害,并假托太上和张天师劝导信道男女行持戒律,守禁戒,含诵鬼名,如此则可避免冒犯诸鬼,趋吉避凶。还记述了符咒、呼名、章奏等治鬼、避鬼之法。 |
老君音诵诫经 | 寇谦之 | 北魏寇谦之撰。道教经书。一卷。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寇谦之自称太上老君授予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命他清整道教, “除去三张伪法”。此书即《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的残余部分。书中称老君授其系天师正位,要他并教生民,佐国扶命,实行乐章诵诫新法,除去“伪诈经法科”。和《神咒经》一样,也提到“李弘”,说“称名李弘,岁岁有之”, “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并对此大加斥责。又描绘了老君出世之时种种神奇景象,说老君“更出新正”,赐给命应长生者神药,升仙度世云云。书中所立设治、署职、授箓、上章等项科仪,对三张之法皆有所更张,反映了寇谦之整顿天师道的主张,为研究北天师道重要文献。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戒律类。 |
感气十六转金丹 | 佚名 | 宋代炼丹著作。作者不详。1卷,仅3,000余字。继承《青霞子十六转大丹》、《葛仙翁九转灵砂金丹》、《日华子口诀十六章又十六变》等所述丹术,重在论述如何炼出药物来点汞成金。所谓“转”,是指次数。十六转,是炼十六次。所载十四转紫河车法,是一种汞反应。以丹砂、雄黄各4两,生汞2两,研成粉末,投入砂盆内用酢调赤石脂固封,置于炉中。每天上下午七时,各添木炭4两于炉,使其缓燃加热,10天即成紫河车。取少量紫河车,即可使“干汞一两,其色转黄”,成为黄色固体溶液。后收入《道藏》。 |
丹论诀旨心鉴 | 佚名 | 题“张元德撰”。《通志》著录。《云笈七签》卷66收录,题为《丹论诀旨心照五篇》,署“南阳张玄德撰”。撰于宋前。述金丹术,称唯铅汞二物为至药,非用四黄八石。 |
丹房须知 | 吴悮 | 古代炼丹著作。宋代吴悮著。吴悮(生卒年不详),自谓“幼慕丹灶”,“晚遇淮南王先生授《金碧经》”,“因集诸家之要,以为指归,可谓深切著明矣。犹虑学者未悟,复编进真铅、真汞、华池沐浴、鼎炉法象、火候次序,凡诸家互说不同者,推载共理,若合符契,谓之《须知》。皆出古人之传,曾非臆说”(《丹房须知·自序》)。《丹房须知》共二篇,介绍了炼丹炉、抽汞器(蒸馏器)、研磨器具等炼丹设备。书中引用《参同录》、《火龙经》、《金碧经》、《混元经》及魏伯阳、阴真君、葛仙翁、青霞子、如云子、司马子微的论述,叙述了择友、择地、丹室、禁秽、丹井、取土、造岚、添水、合香、坛式、采铅、抽汞、鼎器、药泥、燠养、中胎、用水、沐浴、火候、开炉、服食共二十一项有关炼丹的注意事项。书中附有坛式、抽汞、未济炉、既济炉灶、研钵五图。其炼丹法是以黑铅丹砂为料,经采铅抽汞而得真铅真汞,二物研末,“令相制入鼎内”,固济火养。“药在鼎中,如鸡抱卵,如子在胎,如果在树,但受炁满足,自然成熟”。丹成去毒,即可服食。“服食”一节,仅存前数语,后阙。书中所载的抽汞器(即蒸馏器)颇为复杂,,对于蒸馏水银极为有效,反映了当时的炼丹水平。书中不免含有浓厚的迷信成份,但我国古代的炼丹者毕竟曾经丰富了我们一些化学知识。通行本有涵芬楼影印《道藏》本。 |
丹房奥论 | 程一了 | 丹房奥论,北宋道士程了一撰。约成书于天禧四年(1020)。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外丹黄自术,分为十六论、一论真土、二论真铅、三论真汞、四论三砂(朱砂、灵砂、母砂)、五论三黄(雄黄、雌黄、硫黄)、六论三自(即碙砂、砒霜、粉霜)、七论用铅、八论用母、九论假借、十论制转、十一论浇淋、十二论点化、十三论灰霜、十四论烟煤、十五论作虀、十六论装制。大抵前六章主要论述炼丹所用金石药物之性状及用途;第七至十二章论述用石药炼制金丹及点化黄金之法;最后四章论述用草木药伏制诸石药之法,以及匮养诸药时入药之法。全书论述较为详备,但缺少具体制作方法。 |
丹方鉴源 | 佚名 | 题“紫閤山叟独孤滔撰”。何丙郁《道藏丹方鉴源》认为此书为独孤撰于南唐。释外丹黄白术所用药物之性质、反应和应用,并对之进行分类,具有手册功能。日本汤安道藏有1804年手抄本。 |
大还心鉴 | 佚名 | 引寒山子、陶埴真人、马真人及《科仪》诸家。《宋志》、《通志》著录。盖唐五代时所撰。《云笈七签》卷73录入《内丹》部分。观其内容,实述外丹术。 |
大还丹照鉴 | 佚名 | 大还丹照鉴。一卷,出於五代宋初。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神部众术类。原名《照鉴登仙集》,《宋志》、《通志》皆有《大还丹照鉴登仙集》。作者佚名。卷前自序,撰于五代后蜀孟昶广政二十五年(962年)。“匡”字缺笔,乃宋本。述房中术。 |
大还丹金虎白龙论 | 还阳子 | 原题苏门山隐士还阳子迷,出朴唐代。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众衍类。《新唐志》著录还阳子《大还丹金虎白龙论》。本书有跋,称 横峰先生永阳子杜希遁书先师药诀,赠大隐南阳公,时在唐僖宗 光启二年(886年)。本书题“苏门山隐士还阳子述”。述内丹术。 疑有房中术。 |
仁术便览 | 张浩 | 方书。明张浩撰。四卷。浩字清泉,临邑 (今属山东) 人。张氏采撷《千金方》、《外台秘要》 、《和剂局方》 、《三因极一方》 、《类证活人书》 、《证治准绳》等明代以前各家名方,及民间单方、验方共一千三百余首,分类编成此书。包括中风、厥病、痛风、中寒、伤风、伤寒、中暑等九十四类。按内、外、妇、儿之序排列。每类病证之下,先设总论,次列诸方,方下则述其适应证、药物组成和服法。其中不少单方、验方随手可得,简便易行。本书有论有方,方论结合,简明实用。可取之处颇多。有明万历十三年(1585)冀州刊本,一九五七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
仿寓意草 | 李冠仙 | 医案著作。2卷。清李冠仙(文荣)撰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此书仿喻昌《寓意草》之叙述体例撰写而成,共载病案34例,上卷16案,下卷18案。主要为内科杂证。书中亦采用先议病,后议药的形式,详述疾病始末、病因、病史及诊疗全过程,从中体现其审证求因、辨证施治的风格。学术上推崇仲景,善于权变,自谓“得古人法外之法者”。此书现存光绪十三年(1887年)刻本及《三三医书》本等。 |
霞外杂俎 | 铁脚道人 | 养生类著作。铁脚道人纂,明洪楩校。纂者不可考。楩字方泉,钱塘 (今杭州) 人,编有《洪楩辑刊》。本书序中谓,东谷居士敖英于山中遇老翁,见其癯然山泽之姿,似有道气,因问摄生之要,告知日服“快活无忧散”,事不如意服“和气汤”,并读“九字经”等法。临别授书,言铁脚道人所纂。书中所述多注重精神修养,所录“警身纂要十五条”系劝人为善、清心寡欲之说;“摄生纂要二十八条”为养神炼气、饮食调理之道,皆是老年保健良方。有明嘉靖间 《洪楩辑刊》 本。 |
类经 | 张景岳 | 医经类著作。明张介宾(1563—1640)撰。三十二卷。介宾字景岳,又字会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自幼好学,喜读经书兵法兼好医学,曾从金英学医,尽得其传。后因从军不得志,复志力医学,钻研《内经》。除撰本书外,尚有《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及《景岳全书》等。在理论上,初从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后又倡“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理论。主张补益真阳、元阳,慎用寒凉攻伐,临床常用温补之剂。对后世影响颇大。又本“发隐就明,转难为易”之意,将《素问》、《灵枢》原文,按摄生、阴阳、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类,三百六十余条,以类相从,编撰成书,故名。约八十万字。纲目清楚,条理井然,对《内经》注释详尽,结合临床实践多有发明,颇为后世推崇。有明天启四年(1624)初刻本,道光二十年(1840)宏道堂重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