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本经疏证 | 邹澍 | 《本经疏证》,本草著作,26卷。清代邹澍(润安)撰。约成书于道光十二年至二十年(1832~1840年)间。作者“取《本经》、《别录》为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外台秘要》为纬”,交互参证,阐释药性理论。全书又分《本经疏证》、《本经续疏》、《本经序疏要》三部分。其中《本经疏证》12卷,收药173味,分上、中、下三品,以张仲景之医理方药,疏证《本经》药物;《本经续疏》6卷,收药142味,取后世常用药,亦分上、中、下三品,予以阐解。此两部分“例则笺疏之例,体则辨论之体”,以辨析药性理论及介绍临床用药为主旨。《本经序疏要》8卷,采用《证类本草》序例及“诸病通用药”体例,以病为纲,将药物予以归类,颇类于临床用药手册。三书总以《本经疏证》为名。搜集资料较富,广参汉唐医方及明清诸家(如卢子繇、刘若金等)有关论述,作者将《本经》等书所载药性功治与古方实际运用相结合,剖析入微,颇具特色。书中亦多邹氏个人治验。 |
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 | 佚名 | 早期上清经中有所谓“三奇”,《玄都九真明科》将之列为“玄都上品”,其第三奇则为《太上素灵大有妙经》。故该经出自六朝。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曰三国帛和得《大有经》,盖指《大有三皇文》。大渊忍尔《道教史研究》认为《大有妙经》造于萧梁之前。该经包括《三洞混元内真变生官号宝名》、《太上道君守三元真一经》、《太上道君守元丹上经》、《四宫雌真一内神宝名玉诀》、《太上大洞守一内经法》、《太上三九素语内祝诀》、《太真隐朝求仙上法》、《太上九真明科》和《太帝君偈大有妙赞》。述神仙名讳、身中九宫、守三一、素语内咒、太玄九真明科三品二十七条等。 |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 | 佚名 | 洞真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撰人不详,出於南北朝复期。原本七卷,现存五卷五品。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非完本。《真诰》引用此书。吉冈义丰《六朝道教の种民思想》(《日本中国学会报》第16集)推测该经撰于宋齐之际。太上道君劝人服药、入定、守一、服符、诵经。 |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 | 佚名 | 洞真太上神虎隐文。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南期。是与《金虎》、《神虎》二符合用之颂章。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5《上清大洞真经目》著录《上清神虎上符消魔智慧》1卷为六朝上清经。本书末题:“在《太上八术智慧灭魔神 |
洞真太上上清内经 | 佚名 | 洞真太上上清内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或隋唐。假托元始天王命太上大道君笔录,言诵九天诸真名讳及佩符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述九天真王和五老上帝名讳及符,劝人佩符,称若妄示人,将遭风刀之拷,“一依四极明科之制”,疑出自六朝。 |
洞真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箓 | 佚名 | 洞真太上上皇民籍定真玉录。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言修道治心之要。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云笈七签》卷9释本箓。箓中称为三天正一先生所佩,故本箓盖出自六朝。述惭愧定心之法。劝人受箓佩箓。 |
洞真太上三元流珠经 | 佚名 | 洞真太上三元流珠经。撰人不详,约出矜南北朝。言存神养生法术。《无上秘要》卷四七称此经原本有四诀八卷。现仅残存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其述流珠宫为“五宫雄一之高矣”,与《登真隐诀》卷上述九宫相合。另《无上秘要》卷47著录《洞真三元流珠经》。本经当出于六朝。述存思流珠、存思闭炁之法,与房中术结合。 |
洞真太上三九素语玉精真诀 | 佚名 | 洞真太上三九素语玉精。撰人不详,约出於东晋。系早期上清派重要经典。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上清大洞真经目》第十三种著录《上清玉精真诀三九素语》1卷,为六朝上清经。本经述三九素语玉精真诀和帝君玉文镇神上法,教人存思五帝、诵五方咒、八节日投刺埋简等。 |
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 | 陈少微 | 道教炼丹著作。唐代衡岳真人陈少微撰,在本书《序》中,陈氏称其遇至真之人授以“灵砂要诀”,又追述该要诀的师承系统为:丁真人→吴天师→许仙君→至真之人。全书共7篇,主要论述丹砂的产地、性状及其反复煅炼的处理过程。书中描述了矿产丹砂的性状后指出,优质的光明砂、白马牙砂和紫灵砂方可服饵,而溪砂、土砂、杂砂则不宜选用。这些看法虽然是基于服丹砂可成仙这一错误理论而提出的,但积累和丰富了对于各种丹砂的认识。在前人化学性质炼丹(即硫化汞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书中进而将不同的汞合金或汞化合物作为中间产物,要求对其作“伏火”处理,这比单纯的硫化汞的合成与分解更为复杂,操作难度更大,反映出盛唐时期化学炼丹实验的进步。在实验的基础上,书中对质量守恒定律作了朴素的叙述:“马白牙一斤(旧制十六两为一斤),抽汞得十二两,而含石气四两。紫灵砂一斤,抽汞得十两,而含石气六两。石气者,火石之空气也。”这里对石气成分的概括虽不确切,但其已认识到,物质在化学反应的前后总质量不变这一规律。是书收入明《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
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 | 陈少微 | 简称《金丹妙诀》,道教炼丹著作。全篇分为《证品含元章》和《成丹归真章》二章。唐代衡岳真人陈少微撰。是书将还丹(即朱砂)神秘化,称其“本九阳之精,降受二十四真”,“含化五神,五神运气,积而为砂,积砂成丹,禀积气极,乃号紫华红英大还之丹”。书中记录了古代炼丹的设备装置,并描述了炼丹过程中硫化汞与硫和汞之间的循环反应,还具体论述了硫磺、马牙硝、硇砂、石胆等炼丹原料的形状、属性、功能,有的兼及产地。该书以较多的篇幅记述鼎炉火候这一中国炼丹术中的重要问题,详细地指明了在鼎炉四周旋转加添或减少等具体操作方法,对前代的炼丹火候问题作了具体发挥和演变。是书收入明《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
大丹问答 | 佚名 | 大丹问答。撰人不详,约出朴唐代。内客与《太清玉砖子》大祇一相同。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众街类。由《太清玉碑子》之篇首葛洪与郑思远问答和太清真人歌、石壁古文三部分组成。强调一金一石为丹,述火候、斤两。 |
大丹铅汞论 | 佚名 | 大丹铅汞论,唐人金竹坡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论述以铅汞炼制大丹之原理和方法。首先指出:「大丹之术,出乎铅汞。」铅为五金之首,其中有汞,象离卦阳中有阴,木中生火,是为青龙。炼丹者抽铅取汞,使坎离互用,铅汞相合,则可成丹。其炼丹程式为:首先用黑铅与山泽银镕取铅黄花,是为白虎、水中金;又从丹砂中炼取水银,名曰玉液,是为青龙、砂中汞。然后将所得真铅真汞对半配合,入鼎密封火养,「铅得汞而降,汞得铅而伏,乃为龙虎大丹。」书中又论述转制四神为大丹之法。其法大略以母砂、灵砂、朱砂包裹火养,使三砂混一而成「四象匮」;再将粉霜匮养成白雪,白雪变成黄粉;再用铅银养黄粉而成铅黄信,将信与朱砂对勾养死;再将铅银养汞而成大丹。书中称此丹「久而光,光而明,由是黄白生焉。众宝出焉,曰干汞,曰点化,皆由此丹而出。」 |
大丹篇 | 佚名 | 大丹篇,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五代宋初道士编集。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辑录唐末五代丹经歌诀,略加注释而成书。所录歌诀包括:《龙虎上经》(即元阳子《金液还丹歌》)、《黄牛山金碧歌》、《刘真人歌》、《九霄真君大丹歌》、《荆南李真君大丹金液诀》、《彭真君歌》、《术中经》(即陶植《还金述》中篇)、《鬼谷先生九转金液大还丹歌》、《裴相公歌》等。以上除首篇乃元阳子论述外丹法术外,其余各篇多言内丹。大抵以阴阳五行之说解释坎离龙虎交媾,金液还丹生成之道。 |
大丹记 | 佚名 | 大丹记,原题魏伯阳撰,疑为隋唐人之作。宋《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均着录此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外丹,首先论述铅汞性状。谓「龙者汞也」,汞生于砂,属金,性冷产南方,属「阳中有阴之位」,象离卦;「虎者银也」,银生于铅,属石,性热产北方。属「阴中有阳之位」,象坎卦。炼银于铅,铅沉银浮,谓之黄芽。黄芽孤阳性热,不堪服用,「须合之以汞,为雌雄黄芽」。书中又载《真铅真汞用药鼎器肘后诀》,谓真铅真汞是日月之精,亦名龙虎、坎离、阴阳、夫妇。二物同归于土釜,可养炼成丹。「人服长生,五金土木瓦石等并化为宝」。 |
纯阳吕真人药石制 | 佚名 | 纯阳吕真人药石制,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为草木药典。书中收录六十余种龙芽草药,列举其名称,并附诗歌。咏述草药之形状、产地、药性及用草药伏制金石丹药之功能。例如第一条。「天宝龙芽」(赤芹),其诗云:「草中第一最为先,点假成真遇有缘,伏制五金并八石,会点顽铜软似绵。」又如「天焰龙芽」(莲花),其诗云:「长生根叶在水中,花如火焰叶背红,六月采时堪供养,更能伏汞变成银。」其余各条与此相似。全书末有诗云:「七十二般龙芽草」,「解将假物变成真」。可知原书应有七十二条,今《正统道藏》本有缺佚。 |
参同契五相类秘要 | 卢襄 | 参同契五相类秘要。北宋卢天骥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众街类。题“太素真人魏伯阳演,宣德郎权发遣提举淮南西路学事借 绯鱼袋臣卢天骥上进。”卢为北宋人。魏伯阳显为托名,李约瑟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认为本书可能撰于唐,或撰于三至七世纪,决不迟于九世纪。卢天骥注撰于1111—1117或1114 年。概括药物反应过程和理论。 |
碧玉朱砂寒林玉树匮 | 佚名 | 碧玉朱砂寒林玉树匮,原题西蜀陈大师述。约出于南宋。一卷,收人《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养朱砂之法,其法颇烦杂。大致先以铅汞、硼砂等药物拌匀置匮中,然后将朱砂入匮封闭固养,成碧色伏朱。再将伏朱添加生朱,置匮中加火锻养两遍,得白色朱,名日。「白雪不消」。此白色朱研末为药,「可作养宝长生匮」。加入生汞封养三日,即生出汞苗一二寸。又将白色朱依次加药封养四遍,而其色复红,是为还丹。书中称:「朱砂养至七遍,极红,丹质成也,故日还丹,至此大备」。还丹中加入雄黄可生养黄芽,「黄芽至灵,同汞芽可点化为金也」。据称此法出自西蜀青城山,为蒲先生传自杭州西湖道院,「乃经验秘方也」。 原书后半篇又有养宝法五段,包括:碧玉朱砂匮养庚砂、煅炼、脱圣胎、转养粉霜、结庚母砂。据称依法将庚砂养火九日,则庚砂成宝,「坯镕不折,十分足色」。 |
抱朴子神仙金汋经 | 佚名 | 亦收入《四部备要》。中、下二卷全录《抱朴子内篇·金丹》。 上卷有注。孙诒让认为本经为晋宋间人伪托。余以为,上卷为 《金汋经》佚文,后两卷为后人滥补。孟乃昌《中国炼丹术原著评 介》认为卷上正文应在东晋中、末年所出,注文出于南齐至陈间, 盖为陶弘景所为。卷上述水法炼丹。 |
白云仙人灵草歌 | 佚名 | 白云仙人灵草歌。未署撰人。一卷。底本出处:《 正统道藏》 洞神部众术类。序文缺。正文亦有缺佚。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歌为唐司马承祯撰。述草药五十四味,用于外丹术。 |
紫团丹经 | 佚名 | 古代内丹术书。宋紫团道人撰。一卷。作者力主通过内修,运炼精、气、神而成丹药,以益寿延年。全书分为《金丹秘诀》、《古仙秘方》、《偃月玄金篇序》、《神室炼养金丹》、《采红雪炼为阳丹》、《采取阴阳真丹》、《还丹证明诀》、《九还七返配类和合》、《红铅黑汞作丹头》、《偃月炉养丹火候》等十章。收入《道藏》第五八一册。 |
紫庭内秘诀修行法 | 佚名 | 引《抱朴子》、《真诰》,当撰于南北朝末期。述存神、服符、咒祝、理发、服药、澡浴、禁忌等养生法及入山辟邪法。 |
庄周气诀解 | 佚名 | 道家气功著作。作者与写作年代无考。据所述养生方法及文字风格,似为隋唐五代时期作品。文中提出,若欲神仙,当先营气,“但能握固、闭气、吞液,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神,神化为液,液化为骨,胎结丹田,绵绵长存。行之不倦,神光体溢。”并具体介绍了服气的方法与要领。载《道藏》第五百六十九册。 |
诸真圣胎神用诀 | 佚名 | 道家气功著作。编者不详。书中收有海蟾真人 (刘操,五代,北宋初人)、朗然子 (刘希岳,北宋时人)之说,估计出自宋人之手。一卷。全书共载玉皇、海蟾真人、玄葫真人、袁天纲、于真人、徐神公、烟萝子、达摩禅师、李真人子明、抱朴子、亢仓子、元宪真人、何仙姑、张果老、侯真人、鬼谷子、黄帝、陈希夷、逍遥子、张天师、郭真人、中央黄老君、柳真人、骊山老母、李仙姑、天台道人、刘真人、朗然子、百障内视、曹仙姑共三十种胎息诀法,是辑录道家胎息诀法最集中、最丰富的一部著作。历代传本首篇均无标题,据汪茂和先生考定为《玉皇圣胎神用诀》。古人传道,多系师徒口耳相传。本书所载各家诀法,亦多为门内弟子整理而流传者,虽然层次不齐,但一般不离清静本旨。强调澄心息虑,忘情无我,从而达到心定神宁,气凝精固,倒也抓住了养生方法之根本。载 《道藏》第五百七十册。 |
枕中记 | 佚名 | 枕中记,原不题撰人。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新唐书•艺文志》着录孙思邈枕中素书一卷;宋《崇文总目》作孙思邈枕中记一卷,即此书。又《云笈七签》卷三十三所收孙思邈《摄养枕中方》,其内容与《正统道藏》本略同,但篇章文字颇有歧异。全书分五章,言学道之士养生缮性之法:首为〈自慎〉章:论治身养性者须有所忧畏,衣食起居,举止言行皆自慎而有节制。 其次〈禁忌〉章:列举学仙养生者禁忌数十条。 其三〈导引〉章:言 *** 导引之法。 其四〈行气〉章:言保精、行气、服饵等三种养生方法。 其五〈守一〉章:言存守三丹田真一之法,并附存神炼气口诀。按此书《正统道藏》本首尾多有缺文错简,应据《云笈七签》校补。 |
元阳子五假论 | 佚名 | 元阳子五假论,又称《长白山真人元阳子隐身法》。约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此书叙念咒隐遁之法。内载金假、木假、水假、火假、土假五条咒语。宣称:焚香斋戒,静心默念每假祝咒,各持四十九日。但有灾厄险难临身,速默念一遍,以手捉一物而投避,灾难即获解免。能令刀剑分身而无血,逢木隐身而免灾,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隐地入墙而人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