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重门击柝象
《九家》专以艮为柝象,似不协。震为鸣,为口,为声,形又宛然一柝也。艮为手,为小木,手持小木击之,则口出声而鸣矣。柝之象固非震莫属,艮方为击也。然《九家》云:“从外示之艮。”此最与《易林》用覆象旨合。
艮东北卦成终成始说
《易林·大壮之离》云:“丑寅不徙。”是艮居丑寅也。丑者一岁之终,故艮成终;寅者一岁之始,故艮成始。成始成终,故曰“成言乎艮”。
《说卦》帝神象
帝出乎震。凡《易林》言帝者,无不属震。至于神,则人不知其象。虞翻谓神即《易》;韩康伯以八卦当之,谓八卦变化推迁,莫有使之然者。惠栋、张惠言等皆用虞说,李道平谓即乾坤。岂知仍谓震也,帝即神,神即帝也。《易林·蒙之节》云:“众神集聚。”节互震,震为神,坎众,故曰“众神”。《夬之巽》云:“与神往来。”言震究为巽,巽反为震,常相往来,故曰“与神往来”。又《大有之观》云:“神明所伏。”言观上巽,巽伏震,故曰“神伏”。又《履之渐》云:“圣哲且神。”渐坎为圣,离为哲,巽通震,故曰“圣哲且神”。又《需之萃》云:“神使伸言。”萃通大畜,大畜中爻震,震为神,震言,故曰“神使伸言”。凡此皆以震为神之确证。盖震之为卦,一阳复始,万物由此出生;变化推移,有莫知其然而然者。无能形容,只可谓之帝,谓之神也。
说言乎兑
震言、兑口,皆见于《易》。而《易林》每以兑为言,以震为口。盖兑二动即成震,震二动即成兑,而言从口出,故二卦关于言语口舌之象,实不能分,故《易林》每混合用之。说言乎兑,实其所本。
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
虞翻云:“薄,入也。”言阳入阴,阴牝阳也,故曰“相薄”。是以《易林·夬之坤》云:“岁暮花落,阳入阴室。”坤十月卦,故岁暮花落。阳伏阴下,故曰“阳入阴室”,则阴牝阳也。又《中孚之坤》云:“符左契右,相与合齿。”夫合齿若符契,则阴阳交也,皆相薄之义也。薄即战,战即交也。盖坤辟于亥,而乾原居亥位;至十月,乾消剥入坤,则不见矣。胡以不见?为阴所牝也。阴牝阳则交矣,故曰“合齿”,故曰“入室”。后人因《坤·上六》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若阴阳实行战争而相伤者。由《易林》合齿之言释之,实相交也。交即战也。《坤·彖》曰:“西北丧朋,乃终有庆。”庆此也。
附《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此爻不以辟卦解之,不能明也。龙者阳也,何以至坤上六而战?则以辟卦剥当戌,至亥消剥入坤,至上六而纯阴。乃阳本居亥,阳伏阴下,阴牝阳,故《易林》曰:“阳入阴室,相与合齿。”阳求出,出震则复矣。仍辟卦。当其未出,乾元坤元,靜默感通,氤氲姤合,无以名之,强名曰“龙战”而已。其血玄黄者,即出震时天地所遣氤氲之气也。震为玄黄,为出,六子之生以此也。此血非阴非阳,乃天地之杂也。然非即《易林》阳入阴室,相与合齿之言以求之,鲜不为圣人神化之笔所迷矣。
附《文言》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
疑之与凝,自汉以来不能决。而嫌字之异读尤多,郑作谦,荀、虞、陆、董作嗛;《九家》作兼,少无字。以文理言,《九家》似顺。清儒治汉易者各有所主。今以《易林》证之,《夬之坤》曰:“阳入阴室。”是阳为阴所凝也,即阳为阴所牝也。阴牝阳,阳伏不见,有无阳之嫌,故称龙以明之。明非无阳,特伏耳。伏必求出,出必战。故《易林·中孚之坤》云:“乾坤利贞,乳生六子。”利贞即凝也。六子之生,凝之功也。夫子生则出震矣。又曰:“长大成就,风言如母。”夫不曰“如父”,而曰“如母”,曰“风言”,正释嫌于无阳也。后儒谓王弼从俗本增无字,又有谓嫌于无阳与下称龙句文不顺者,岂知自西汉已然哉?
辟卦在《周易》前说
余向疑《坤·上六》称“龙”。《文言》释此谓“阴凝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故称龙。及《说卦》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夫若无辟卦坤居亥之说,则坤上六纯阴耳,胡得言龙?乾独居西北耳,胡得言阴阳相薄?是文、孔心目中,皆有坤居亥之象也。又临八月有凶,谓临遁也。复七日反复,谓复姤也。《左传》,晋与楚战,筮得复,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是亦以复居正北也,辟于子也。是十二辟自古有也。余持是说既久,后见干宝《周礼注》引《归藏》云:“复子,临丑,泰寅,大壮卯,夬辰,乾巳,媾午,遁未,否申,观酉,剥戌,坤亥,正十二辟也。”无惑乎《易》与《左氏》皆用之也。即汉人注《易》,往往用辟卦而不明言,若其例为人所共知者,亦足以证其说之古矣。
后天方位已见于《连山》
文王演《易》,盖多因袭旧义,而今无可考。如《坤·上六》,不以辟卦解,即不能通,是文王用辟卦也。乃干宝《周礼注》引《连山》云:“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与今《说卦》文多同。又朱汉上引《归藏易》,有乾大赤,乾为天,为君,为父,为辟,为卿,为马,为禾,又为血卦。可见《说卦》之文,皆自古相传之《易》说。又以见后天方位不始于文王,古《连山》氏已有。然则《周易》之文,因袭于二《易》明矣。
坎为耳说
坎之为耳,古今说者极锤凿之能,无一有当,则以求之过深也。《坎·初六》云:“入于坎窞。”《说文》云:“窞,坎内之坎也,又曰旁入也。”按:耳空旁人,屈曲难通,正坎内之坎也。《说文》正释坎为耳之义也。学者能即《说文》坎窞之义求之,则坎为耳象,如绘出矣。茲再证之《易林》。《同人之坎》云:“孔德如玉,出于幽谷。”坎中爻震为孔,为玉,为出。震在坎上,故曰“出于幽谷”。幽谷即坎窞也,即耳象也。纯以形言,并无他义。后儒谓北方主聪,故为耳;又有以坎属肾,肾水衰则耳聋为说者,皆贤者失之过也。
震为长子说
《说卦》独以震为长子,坎艮即不言。《易林》本之,凡单言子者皆指震。若言艮,则小子、少子也。反而求之《易》亦然。详见首卷。此义至东汉即失传。虞翻往往以艮为子,又往往以震为子,恐与艮、坎不分而必曰“长子”,皆不知此例之证也。
《易林》以震为尨读同郑而义异
前已为龙,此不应作龙审矣。虞翻、干宝皆作 ,云:“苍色。”郑作尨,云:“取日出色。”按:《左传·闵二年》,“尨奇无常”又“衣之尨服”,注:尨,杂也。是郑义与虞、干义同,后儒多从之。按《易林·观之颐》云:“尨降庭坚。”颐上艮,艮为庭,为坚。下震,震为尨,为出,故曰“尨降”。又《谦之颐》、《需之大畜》语同。是《易林》亦作尨,读与郑同,但取象则异。郑作杂,此则训为犬类。《诗·召南》:“无使尨也吠。”《说文》云:“尨,多毛犬。”按:震巽相对,巽为寡发,震当然为多毛。《易林·节之谦》云:“首发如蓬。”是以震为长发也,故曰“尨降”。尨降庭坚,虽皆人名,此则象取多毛犬也。尨多毛而善吠,无一不与震象合,较以尨为苍杂者,义似胜矣。艮为狗,取其守,此则取多毛而善吠,义绝不复也。
《九家逸象》震为玉说
《九家逸象》震为玉,是以《易林》每遇震,即言珠玉、珪璋、瑚琏。而玉或讹作王,《释文》从之。岂知《易林》凡遇震,言尧、舜、汤武者,皆本帝出乎震,以帝为象也,玉不讹也。
《易林》震旉义
震为旉,虞作专靜之专,延叔坚作敷布,干宝以旉为花之通名。后儒各有所主,莫衷一是。按:《易林》每遇巽,即言花叶落去,以震伏也。又每遇震,即曰“桃李生华”,是亦训旉为华也。象形也。后儒多驳干说,岂知干说与焦氏同也。其作专作敷者,于卦象殊空泛不切。旉为花萼,则于震象恰合也。
《易林》由《易》推演之震象
《说卦》:“震为竹,为苇。”《易林》本此,凡遇震,即言周,言孔,言管。《坎·六四》以震为樽,为簋,为缶。《易林》遇震,即以为酒杯,为盆。明夷以震为箕,归妹以震为筐。《易林》遇震,即言蒉,言筥,言笾豆,凡竹器之属皆象之。《说卦》言呜。《易林》遇震,凡物之能鸣者皆属之。《中孚》言鼓,《豫》卦言乐。《易林》遇震,凡一切乐器皆属之。《说卦》言稼。《易林》遇震,凡一切黍稷菽豆禾麻之类皆属之。《说卦》言蕃鲜。《易林》遇震,凡草莱之属皆属之。《说卦》言足,言决躁。于是如鹿、如兔、如蝗虫,凡以足见长而躁急者,《易林》皆属之。又,《易林》于国名,凡言晋者,取震往也;言荆楚者,取丛木也。陈者,震出,亦取战陈也;卫者,震为警卫也;韩者,干也,亦取震木也;英蓼,取草莽也。于姓氏,言张者,震健也;苏、李者,震为草木也。言白者,本 足、的颡义也。然不能以此为增象,以皆由《说卦》推演而出。若坤水、坤鱼、艮火、巽石之类,方谓之增象,以其至东汉即失传。然不明其推演之象,读《易林》即不解其所谓也。
《易林》寡发说
寡之于宣,字形本近。虞翻读为宣,以白为义,并谓马融读寡之非。后儒多从之。按《易林·随之丰》云:“身多秃癞。”丰二至四巽,巽为寡发,故曰“秃”。又《复之坎》云:“髠刑受法。”坎通离,离中爻巽,故曰“髠”。又《蒙之渐》云:“鸟飞无翼。”渐上巽,巽为毛羽,为寡,故无翼。又《需之否》云:“毛羽憔悴。”否中爻巽,为毛羽,为寡,故憔悴。夫曰“秃”,曰“髠”,曰“无翼”,皆以寡为义,不以白为义。又《需之小畜》:“纴绩独处,寡居无夫。”是焦赣明明读为寡也。乃《易林·节之井》云:“宣发龙叔。”各本皆作宣劳就力,只宋本如此。是又明明读为宣发也。然即《易林》全部观之,凡遇巽,即言秃、言髠、言落者,不可胜数,皆主寡言。而宣发只此一见,故吾深疑《易林》原作寡发龙叔,后人改寡为宣,以就虞义。清惠栋得此,据为宣发之确证。而不知《易林》言此者至多,皆以寡为义,无以宣为义者。又李道平谓寡于巽无取,岂知巽内虚,《易林》遇巽,不曰“耗减寡薄”,即曰“花叶落去”,于风散之义取象最切,较宣义深远矣。
《易林》离为乾卦说
郑作乾,虞读为乾湿之乾。按《易林·巽之艮》云:“使乾口来。”艮中爻震为口,互离,故曰“乾口”。又《乾之讼》云:“喉焦唇乾,舌不能言。”亦以互离为乾。是虞读与焦同也。盖以《噬嗑·九四》乾胏、《九五》乾肉为义也。
《易林》艮为黔啄说
马、郑、王肃皆读为黔喙,皆以为豺狼之属,山居之兽。按《易林·贲之否》云:“东风启户,黔啄翻舞。”否互艮,故曰“黔啄”。互巽,故曰“翻舞”。夫惟鸟称啄,能翻舞空中,兽则不能,故《易林》遇艮即言鹰鹯隼鹞。盖艮刚在上,为坚,故《易》与《易林》常以艮为角。鸟啄之坚与角同耳。若豺狼之喙,与坚义不合也。又,兽属黔喙者少;若中原之鸟,十九黔啄,故《易林》独以鸟当之。由斯证喙为啄之讹字,在西汉时尚未讹也。后儒有觉其不安,兼鸟兽言者,亦误也。且艮既为狗,为鼠,为虎,为狐,此不宜重言兽也。此有确证。《左传·昭五年》,《明夷之谦》云:“日之谦当鸟。”日之谦即离变艮,变艮而云当鸟,则艮为鸟明矣。又小过云:“飞鸟遗之音。”亦以艮为鸟。自艮鸟之象失传,后儒谓小过卦形象飞鸟,虞翻谓离为鸟,于是解《易》而误,解《左氏》亦误矣。
《易林》艮为拘
前已为狗,当然义复,故虞氏作拘。按《易林·坤之艮》云:“入我邦郭,妻子系获。”系获即拘也。《随·上六》云:“拘系之。”上六伏艮,是《易》亦以艮为拘也。虞读与焦同也,皆以《易》为本也。
《易林》艮坚多节有坚字
《易林》凡遇艮,即以为寿考,为仙道,为长生,为松乔,皆取象于坚,此以人为说也。若于木,《节之萃》云:“千岁槐根,身多斧瘢。”萃互艮,千岁谓坚,斧瘢谓多节,是焦读本有坚字也。乃《释文》云:“本无坚字。”《集解》亦无。虞氏亦只训节,不及坚,是虞读亦无坚字也。若《易林》则有也。
艮止用覆象说
旧谓阳在上故止者,非也。《杂卦》云:“震,起也;艮,止也。”此互文也,解最有味。盖艮震同体,震为行,故起;震反则不行而止矣。《艮·彖》云“时行则行”谓震也,“时止则止”谓震覆为艮也。《易》用覆象,莫明于此,莫妙于此,可互为注脚也。自覆象失传,真诂遂晦。
《易林》兑为刚鲁说
《易林》凡遇兑则曰“鲁”。《坤之离》云:“齐鲁争言。”离中爻兑巽,巽齐兑鲁。通《易林》凡数十用,无作卤者。又盐卤之地,皆湖泽之旧陂,或近湖泽者始生盐卤,皆因湿润,非因刚坚。《书·洪范》:“润下作咸。”疏云:“水性本甘,久浸其地,变而为咸。”是其证。又《左传·襄三十五年》,楚子木使表淳卤。注:淳卤,埆薄之地。淳者,渍也,沃也。夫必渍而后咸卤,刚何能咸卤?又按:汉官仪,天子出入,兵卫甲楯曰“卤簿”。《高帝纪》:“毋得掠卤。”皆以威猛强暴取义。又《庄子·则阳篇》:“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注:卤莽,麁粗也。又《释名》:“地不生物曰卤。”若依《庄子》、《释名》为训,刚卤二字方可连属。刚者,坚也,劲也。卤者,粗也。刚卤者,谓土地硗确,粗疏而不柔和也。《易林》之训,盖与《庄子》、《释名》同也。然不作卤而作鲁者,卤、鲁古通用。《史记·游侠传》“卤公孺”,《汉书》作“鲁公孺”,是其证。虞翻训卤为咸,不误也;但以训刚卤之卤亦为咸,则误矣。后人不察,作为定诂。今以《史记》、《汉书》证《易林》,由《易林》证《易》,知刚卤之卤,确训为粗卤,而不训为咸。若训咸,则《易林》不作鲁矣。至于《说文》以西方咸地训卤,殆亦因《说卦》兑西而误。不然,西方咸地不如东方多也明矣。《禹贡》云:“海滨广斥。”《史记》释之云:“海滨广潟,厥田斥卤。”是其证也。
《易林》以兑为羔读同虞而义异
上已为羊,此不应复。虞作羔,是也。但虞谓羔仍与羊无别,训为女使,其义甚涩。治虞《易》者谓郑作阳,与养通。谓养,无家女,行赁炊爨,贱于妾。虞训女使,正与郑合。若然,谓羔为养之讹字则可,直训羔为斯养,则义不能通也。茲《易林·晋之临》云:“羔羊皮弁。”是以兑为羔也。羔者小羊,兑少,故为羔。虞训为女使,非也。艮为手,复为指;兑为羊,复为羔,与艮指同耳。疑与羊无别者,非也。
《易林》以艮为贵
《易林·履之节》云:“安上宜官,一日九迁。”节互艮,艮阳在上而贵,故曰“宜官”。又《豫之艮》云:“厄穷上通,与尧相逢。登升大麓,国无凶人。”厄穷者坎,上通者艮,阳在上故曰“上通”。互震为帝,故曰“尧”。艮山为大麓,震为登,为升。亦以艮为贵也。后思《易·蛊·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贲·六五》云:“束帛戋戋,贲于丘园。”《大畜·上九》:“何天之衢。”《剥·上九》:“君子得舆。”皆艮象,皆有在上而贵之象。是《易》本以艮为贵,故《易林》本之。
《易林》以震为姬为旗与《左氏》同
《左传·僖十五年》,晋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即震变离也。乃曰:“为雷为火,为嬴败姬,车脱其赣,火焚其旗。”自服虔、杜预,不知姬与旗之象而误释。茲《易林·贲之复》云:“姬伯出走。”震为伯,为走。《易林》以震为周,姬者周姓,故震亦为姬。亦犹巽为齐,亦为姜也。为嬴败姬者,兑西,嬴西方国;震为姬,震变离,形毁,故曰“败姬”。火焚旗者,震为旗,震变离,故火焚旗。《易林·豫之中孚》云:“干旄旌旗。”他若《师之随》、《履之解》,亦皆以震为旗,是其证也。总《左传》所用之象,为东汉人所不知者,《易林》无不用之,此又《易》象至东汉失传之证也。又车说其 者,孔疏引《子夏传》云:“ ,车下伏兔,今谓之车屐。”按:震为车,为履;屐与履同,然则 亦震象也。车脱其 者,言震变离,震象毁,故脱 。孔疏知为车屐,而不言其为震象,则以贾、服、杜诸儒皆不言,而不敢决也。岂知《大壮·九四》云:“壮于大舆之 。”即以震为舆,为 。 在车下,正震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