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易林》寻得东汉失传之象共四十三

一乾南坤北

自得此象,而天尊地卑、天地定位等词始能解。东汉人不知此象,故以卦变为解。然东汉人深疑其有此象。管辂云:“吾不解古之圣人,何以位乾于西北,坤于西南?夫乾元资始、统天,何由有别位也?是疑乾在南也,而讫无如何。”岂知《左传》大有之乾,即离变乾,而曰“敬如君所”。所者,位也,言人敬离位如乾位也。是《左传》即以乾为南也。又晋与楚战,筮遇复,云:“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元者首也,乾为首,为王。乾若不居南,自北射南,只中离目可矣,如何能射中王首哉?管辖徒知乾位西北,不知春秋时即以乾为南,即西汉末仍以乾为南。《太玄》云:“南北定位。”是以南北代天地也,仍以乾为南也。《说卦》明言后天方位者,恐人生疑。管辂即其一人。至先天方位为法象所固有,在春秋时人人皆知,故无须明言。况天地、水火、雷风、山泽,一再对举之,无异于明言哉!然至东汉末竟失传,故虽神于《易》若管辂,亦只心疑其如是,而不敢定其如是也。

二离东坎西

自得此象,而《既济·九五》爻词始能解。东汉人亦疑其必离东坎西方合,而不敢竟言,以日东月西当之。用心良苦,而不知离、坎之象本如此也。

三艮西北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

自得此象,而山泽通气、雷风相薄始能解。而东汉人不知,故只以同气、同声为解。

四乾日兑月

自得此象,乾三“终日乾乾”之“终日”,及大畜“日闲舆卫”之“日”,始得解。《恒·彖传》“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始知“日月”指互兑、互乾。他若《小畜·上九》、《归妹·六五》、《中孚·六四》之“月几望”,及《离》卦、《丰》卦《彖传》之言“月”,始知其皆指兑。旧解皆曲说也。

五离星震辰

自得离星象,《丰·六二》之“见斗”,《九三》之“见沬”,始知斗、沬之取象于离。自得震辰象,《艮·彖》之“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靜不失其时”,始知时之为震。盖艮、震相反覆而体则同,故艮亦为时,时即辰也。此与《左传》艮为言,以艮为覆震同也。又按《汉上易》引虞翻云:“离、艮为星。”是离星之象,虞氏亦知。而解丰不用,何哉?

六坤水艮火

自得坤水象,凡《易》言“利涉大川”者皆可解。自得艮火象,《旅·九三》之“旅焚其次”,始得解。旅火在外炎上,不能焚次也。坤水之象,除《易林》用之外,《九家易》独知之。《九家》又以乾为南。故吾谓九家必西汉《易》师。

七坎土巽石

坎土之象,在《易》只《震·九四》云“震遂泥”。九四互坎,坎为泥,于为土之义较近。盖坎为塞而中实,自然土象。故《易林》用之,邵子本之。至巽石之象,《易·困·六三》曰:“困于石,据于蒺藜。”蒺藜者下坎,石则自东汉以来皆用伏艮,向疑其于六三无涉。今得巽石之象,于是困于石三字始得真解。

八乾山乾河

自得乾山象,《同人·九三》“升其高陵”始得解。自得乾河象,同人“利涉大川”始得解。而乾河之象,亦九家知之。

九坤鱼兑华

自得此象,《剥·六五》“贯鱼”始得解,《大过·九五》“枯杨生华”亦得解。知旧说皆误也。

十震神震南震父

(震公震翁同)

自得震神象,始知系词所谓神,《说卦》所谓神,皆谓震。自得震南象,始知《易·明夷·九三》“明夷于南”,及《升》卦词之“南征吉”,《左传》之“南国蹙”,皆指震为南。自得震父震公象,始知蛊之干父,《解》及《小过》《上六》“之”、“公”之皆指震。余初解《易林·复之巽》,有伯仲欲南之语,以为巽通震,震上升为南。又阅《惠氏易说》,说允升云进升向南,故曰“南征”。亦以上进为南。方喜余说之不孤,后知《易林》即以震为南,然后悟前说之皆非。《易》象失传之难于索解如此。详皆见前。

十一艮寿艮贵艮鸟

自得艮寿象,知坚多节确有坚字。自得艮贵象,知《蛊·上九》、《剥·上九》、《贲》与《大畜》《上九》爻词,皆指艮贵也。自得艮鸟象,小过之“飞鸟”,《说卦》之“黔喙”,《左氏》“日之谦当鸟”,始俱得解。

十二坎为大首为肉

自得大首象,而《明夷·九三》、《既济·上六》爻词皆可解。自得肉象,而噬嗑三、四、五爻词皆可解。而知旧解之皆误也。

十三巽母艮臣艮祖

自得此三象,《小过·六二》爻词始能解。自东汉迄今,治《易》者不啻千百,震君之象,知之者已少;至巽母、艮臣、艮祖三象,知者尤少。故竭群儒之力不能通此爻。不能通而强说,于是以初六为祖而穿凿矣,虞氏其尤也。及《易林》揭出此象,详卷三。遂迎刃而解,又甚易也。

十四震射震孕

自得射象,《解·上六》爻词、《井·九二》爻词之言射,及《左氏》之“射其元”,始知射皆指震。自得孕象,始知渐《九三》、《九五》妇孕之皆指震。

十五震姬震旗

自得此象,《左传》“为嬴败姬,火焚其旗”,姬与旗之象始能解,而知杜注之不当。凡《易林》云“姬”、“姜”者,皆谓震、巽也。震为周,故为姬。犹之以巽为齐,亦为姜也。初读《易林》,皆不知姬与旗之所指,后由《左氏》证《易林》,由《易林》证《左氏》,始确知其象,觉杜注、孔疏之空泛无根。

十六巽敝巽落

自得此象,《井》卦之“甕敝漏”,《鼎·初六》之“鼎颠趾”,始得解。

十七震车震

自得此象,《小畜·九三》、《大畜·九二》之“舆脱 ”,《大壮·九四》之“舆 ”,始皆得解。

十八艮角巽羸

自《易林》以艮为角,始知《晋》、《姤》《上九》之角,《大壮·九三》之角,皆以阳在上而取象。虞氏只以乾首为说,岂知阳在下,《易》无言角者。《易林》所本也。自得巽羸象,始知《姤·初》之“羸豕”,《井》卦之“羸瓶”,皆指巽。《大壮·九三》之“羸角”,则以上卦之伏巽。

十九震飞震翼

《易林》每以震为飞,为翼,因是推之《易·泰·六四》之“翩翩”、小过“飞鸟”之“飞”,皆以震也。

右四十三象,于《易林》遇之多年矣,而讫不知其所谓。后由各书推《易林》,由《易林》推《易》,反覆推勘,劳精弊神者数年,始通《易林》之词,始得此四十三象,而经义始通,误解始黜。钩深索隐,厥维艰哉!然其失传而未寻得者尚不知有几也。至以巽为齐,以兑为鲁,以艮为宋,《说文》:“以木架屋曰宋,正艮象也。”为燕,取东北。为魏,魏阙,艮象。以坎为郑,坎为平,郑者,《说文》:“地町町然平也。”以兑为秦,以震为朝鲜,为赵,《说文》:“趋也。”为韩等,详见前。以及人名地名、鸟兽虫鱼名、蛮夷名,脱口而出,若不经意,然无不与卦象密合。不惟见其用象之能,且证其小学之精。然皆由《说卦》推演之象,而非失传之象。

《易林》于兑巽二象用经多用《说卦》少

《说卦》:“巽为长女,兑为少女。”乃《易林》遇兑则谓为老妇。《旅之大壮》云:“独夫老妇。”独夫谓震,老妇则兑也。《需之剥》云:“老妇无夫。”剥通夬,夬上兑,故曰“老妇”。又《观之睽》云:“老女无夫。”亦以兑为老女。是与《说卦》反也。至遇巽,则谓之少。《同人之涣》云:“少齐在门。”涣上巽,故曰“少齐”。齐即姜也。《左传》晋人谓之少齐是也。又《革之复》、《观之屯》皆曰“少姬”,亦皆以伏巽为少。是皆用大过象也,大过以巽为女妻,兑为老妇也。东汉人不知,诂皆误。而虞以二应上,以五应初,尤颠倒错乱。至《易林》以巽为长女,兑为少女,偶有之,甚少也。

《易林》诂类字

《易林·贲之否》云:“各乐其类,咸得生处。”是以否阴阳相应与为类也。由《易林》推之《易》,《颐·六二·象》云:“六二征凶,行失类也。”谓三、四、五皆阴,故曰“失类”,故曰“征凶”。由是推《文言》曰“各从其类”、“未离其类”,《坤·传》曰“乃与类行”,《系辞》云“方以类聚”,皆以阴阳相遇为类,非如常诂以阴与阴、阳与阳为类也。端木国瑚以对卦为类卦,真深于易诂者也。

《易林》朋友之确诂

《易林》不见朋字,疑其有所讳,疑其家讳。而友字则数十见。兑象云:“君子以朋友讲习。”是《易》于朋、友不分也。但《易林》诂朋友,不与荀、虞同。《大有之同人》云:“可以享老,乐我嘉友。”谓同人二阴与五阳为友也。《解之坎》云:“失时无友。”坎中爻艮,艮为时,坎失,故曰“失时”。五阳、二亦阳,六爻无相应者,故曰“无友”。又《无妄之噬嗑》云:“戴喜抱子,与利为友。”噬嗑下震,震通巽,巽为利,故与为友。是又以阳遇阴为友也。无以同性为友者,与类同也。盖《易》之道如电然,同性则相违,异性则相感。相感者,类也,朋友也。阳遇阳,阴遇阴,则相敌相雠,而不相友。《革·彖》云“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艮·彖》云“上下敌应”是也。全《易》大旨,毕于斯矣。乃自东汉以来,几两千年,皆以同性为朋。设无《易林》,谁复知朋友之定诂哉?

朋友之诂既定,全《易》之朋友可得言矣。按:朋字始见于《坤·彖》之“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虞翻以月生明于庚,至丁上弦,兑纳丁,兑二阳同类为朋,讥马、荀以阴遇阴为朋之非。岂知阴与阴固不为朋,阳与阳尤不为朋。兑之朋友,以阴遇阳也,非二阳自为朋也。以二阳为朋,与马、荀之阴与阴为朋同也。其他朋解,皆以兑朋为搪塞,绝不知阴阳互为朋友之义。坤正、伏皆无兑象,故以月生明至兑丁为穿凿,只大言吓人耳,于经义毫未得解也。

按《泰·九二》:“朋亡,得尚于中行。”言阳往居五也。《复·彖》云:“朋来无咎。”言阳复也。损、益之十朋,亦谓阳也。《蹇·九五》之“大蹇朋来”,《解·九四》之“朋至斯孚”,亦谓阳入阴,是阴以阳为朋也。《豫·九四》云:“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言阳往居四,得群阴为助而聚合也。《咸·九四》之“朋从尔思”,言初六应九四也。是阳以阴为朋也。至友义,《损·六三》云:“一人行,则得其友。”言泰三往上,得二阴为友,是阳以阴为友也。《兑·象》云:“君子以朋友讲习。”似又以一阴遇二阳为友也。

全《易》之朋友既明,《坤·彖》之“得朋”、“丧朋”,可得而解矣。盖阴阳常相求,而坤逆行,自西而南,由剥、观,历否、遁、姤,阳日增,故曰“得朋”。《彖传》曰“乃与类行”,谓逆行而得其类也,《颐·六二》“行失类”,是其证。类谓阳也。自东而北,由夬、大壮,历泰、临、复,阳递减,故曰“丧朋”。夫朋既丧矣,而传反曰“终有庆”者,何也?终谓亥,谓坤自东而北,至亥而终也。坤行至亥,阳丧尽矣。乃乾本居亥,纯阴与纯阳相遇,阴阳合居,天地合德,万物资始,六子由此出生。《坤·上六》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文言》曰:“阴凝于阳必战。”《易林》曰:“阳入阴室,相与合齿。”又曰:“乾坤利贞,乳生六子。”有庆者,庆此也。文、孔皆目视消息卦而为之辞也。此用消息,杭辛斋常言之。特杭必谓阴以阳为朋,阳以阴为友,征之全《易》,实不尽然。又谓有庆,乃坤行至兑,兑有庆也。岂知有庆,乃兑九四一爻之象,非兑全旨。此等尖巧之诂,实得虞氏之秘传,而非《易》之真谛也。故不敢尽从其说。《彖》曰“行”,曰“终”,则非以西南、东北相对为义,而以自西而南,自东而北流行为义。故至亥而终,有庆谓阳,言坤行至亥,纯阴与纯阳相遇,天地合德,故有庆。乃虞氏谓:“遇西北,月又将出庚生明,为有庆。”就如虞说,乾盈甲乃有庆耳。出庚胡足言庆?

由《易林》推焦氏习《韩诗》

《易林·噬嗑之渐》云:“ 鸱鸮,治成遇灾。周公勤劳,绥德安家。”《毛传》:“鸱鸮, 也。”陆机云:“似黄雀而小,幽州人谓之 。”则非恶鸟也。《韩诗》:“鸱鸮所以爱其子者,适以害之。”说周公《鸱鸮》诗意也。依《韩诗》意,则以鸮为枭,《说文》所谓不孝鸟,陆机所谓其子长大,还食其母也,故曰“爱子适以害之”。按《诗·大雅·瞻卬》云:“有枭有鸱。”《毛传》:“枭鸱,恶声鸟。”《鲁颂》:“翩彼飞鸮。”《毛传》亦训为恶声鸟。《巴蜀异物志》:“ 鸮又名训狐,一作枭。”是鸮即枭。然《毛传》不训《鸱鸮》诗之鸮为枭者,以周公不宜以枭喻所亲也。《韩》则不然。《易林》云:“治成遇灾。”正母被子害之意。故知焦习《韩诗》。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说

凡说《易》,以前后能通为贵。雷风为同声,山泽为同气,汉儒无异说也,至当也。然震与巽,艮与兑,皆阴阳相对之卦,而声气相同。同则通矣,《文言》所谓旁通也。乃东汉人于此则能解,至《易》遇巽即言震,遇兑即言艮,如大过《九二》、《九五》,《鼎·初六》,《履·彖》之类。则不能解。《易林》字字步趋《周易》者也,于是后人亦不能解《易林》。又,异性者始同声气,同性者绝不同声气。由是推《易》之所谓类,所谓朋友,义皆如此也。《颐·六二·象》云:“行失类也。”谓三、四、五皆阴,阴遇阴,故失类。《复·彖》云:“朋来无咎。”阴以阳为朋,至为明白矣。乃自东汉以来,皆以阴遇阴、阳与阳为类为朋。岂知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义同也,即所谓各从其类,亦谓阴从阳、阳求阴为类也。姚配中诂失类,顾谓阴遇阴为类非。

先天天弗违后天奉天时说

先天者,天地自然之法象也。天尊地卑,而盈天地之间皆物。物无不有阴阳,无不有牝牡,相对待于两大之间,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故曰“先天而天弗违”。而先天八卦方位,则专阐明此弗违之理者也。乃乾坤一动则坎离矣,坎离一动则震兑矣。坎离震兑为四时,四时错行,日月代明,阴阳往来,流行不息。时而少则少,时而壮则壮,老则老,死则死。来往循环,虽天地不能违其例,何况于人?故曰“后天而奉天时”。而后天八卦方位,则专申明此宜奉天时之故者也。乾坤二象,先天也;摩而为八,荡而为六十四,后天也。乾坤定,卑高陈,贵贱位,先天也;变化见,刚柔断,吉凶生,后天也。《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先天也;感而遂通,后天也。天命之谓性,先天也;率性之谓道,后天也。喜怒哀乐之未发,先天也;发而皆中节,后天也。孔子曰性相近,先天也;习相远,后天也。孟子曰性善,先天也;荀子曰性恶,后天也。《大学》曰明德,先天也;明明德,后天也。道家、释家以后天为可畏,必欲尽弃其后天,以返于先天,不奉天时者也。儒家知先天之可贵,修而明之,率而行之。至否、泰、剥、复之属于后天者,乃天道之自然,阴阳之定理。不惟不畏而避之,且居而安之,则以《易》本如此,天且弗违也。此吾儒之所以与二氏异也。先天也,后天也,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瞬息即先天,瞬息即后天,合之固不能,分之亦不可。此本难以迹象求,然舍邵子之先天图、后天图,则不能得其仿彿矣。只有《易》即有先天、有后天,伏羲与文王不异也,文王与伏羲无二也,奈之何欲分属乎?奈之何有先天之学之名,欲专属之邵子乎?使邵子而只明先天也,邵子为不知《易》者也。反之,谓《易》有后天无先天者,其于《易》亦可知矣。东汉人处《易》象失传之后,不知先天象。然管辖深疑其有先天,谓后天方位为不合,辂真神于《易》哉!使《易》而无先天方位也,则后天乾坤所处真不合矣,以只得《易》之半也。辂之言曰:“乾统天,岂容有别位也?”又曰:“《易》之道,水火而已。”彼夫先天象,乾上坤下,水火在中,正与辂言合也。史谓辂轻视何晏、邓扬、钟毓诸人为不知《易》,并谓晏说《易》美而多伪。由是观之,辂之于《易》,东汉人不惟逊其学,能喻其言者盖亦寡也。呜呼!古之人不知先天象,疑其有而苦求之。乃后之人既已知之,谓为妄而排摈之,则其意固不在于经学之是非,而在党争之胜败。《易》曰:“有孚失是。”夫至于失是而不惜也,尚何言学乎?

否泰反其类

阴阳遇为类。否上乾下坤,泰上坤下乾;又泰极而否,否极而泰,反复无穷,故曰“反其类”。言在泰则乾与坤为类,在否则坤与乾为类。乾坤上下,常相反复也。此与《文言》不离其类,自来说者皆模糊影响,不诂其所以然,则误以阴与阴为类之蔽也。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说

乾阳上升,坤阴下降。天者阳,地者阴。本乎天者亲上,言凡属阳者必上升,如乾二升坤五是也;本乎地者亲下,言凡属阴者必下降,如坤五下居乾二是也。亲上者由下而上,故下少上老,此大过所以以巽为女妻,以兑为老妇也。亲下者由上而下,故上少下老,此颐对大过。所由以艮为士夫,以震为老夫也。而皆为《易林》之所本。又上升者顺,下降者逆。《易林》谓乾顺行,坤逆行,亦本此也。乃学者于亲上亲下之旨多知之,至乾顺坤逆则知之者鲜。顺行者下少上老,逆行上少下老,则知之者尤鲜。后惟俞樾说震起艮止云:“阳始于下而极于上,故震起艮止。”说兑见巽伏云:“阴始于上而极于下,故兑见巽伏。”又云:“冬至之日,一阳自地而升;夏至之日,一阴白天而降,此阳升阴降之定理也。”按:阳升阴降,即乾顺坤逆,即亲上亲下也。俞氏自谓发前人所未发,岂知东汉人诚不知,若西汉焦氏则知之悉也。然俞氏之《易贯》,所获多矣。惟俞氏仍不能以此理推及于大过也,何哉?

犹未离其类故称血焉

此其义自来说者皆不能明,则以不知类字之确诂也。类说见前。未离其类者,言阴阳相遇方为类。既为类,即相合而不能相离,故凝而为血。血者,坎也。坎得乾之中爻而居坤中,阴牝阳,乾流坤,合而不分。故又曰“天地之杂”。《说文》:“杂者,合也。”言此血非乾非坤,亦乾亦坤。震之生由于血,血之凝由于类。设离其类而为纯阳纯阴也,则出震无由矣。

《杂卦》言先天象

《杂卦》之语,有不以先后天卦位万不能解者。如大畜时也,凡卦皆有时义,岂只大畜?后儒强说,如何能通?时者,时而先天,则艮居戌亥;时而后天,则乾居戌亥,故曰“时”。而天山则为遁,遁则退也,以退诂卦名则可。然卦名从卦象生,卦象乾健艮止,胡有退义?退者,言天、山先后天皆退居戌亥也。戌亥数无,幽潛无用之地。《后汉·杜林传》:“上下相遁。”遁者隐也,同退隐于西北也。又曰:“困相遇也。”夫兑、坎胡有遇义?说者谓为刚柔相遇。凡卦有阴阳爻者,皆可以此为说,其不当可知。相遇者,言兑、坎先后天相遇于西方也。又如“节止也,中孚信也”。皆于卦象无关。亦谓水泽同止于西,如符节之合;风泽同居东南,不失信也。又如“大有众也,同人亲也”。夫一阴五阳之卦多矣,胡以独此谓之众?谓之亲?则以天火同居于南。同居故亲,犹水地比于北也;同居势众,犹地水之谓师也。

《易林》释八月有凶

以八月为遁者,郑康成、虞翻也。以八月为否者,荀爽、蜀才也。以八月为观者,褚仲都也。茲以《易林》决之,则郑、虞说合也。《易林·恒之临》云:“神之在丑,逆破为咎。不利西南,商人休止。”临震为神,月卦值丑,故曰“神在丑”。而冲丑者未也,故曰“逆破”,曰“不利”。西南申与未,虽皆在西南,然既曰神之在丑,则害丑者未,而非申明矣,酉观更无涉也。郑、虞说与《易林》合也。先儒避丑未冲之说,而以遁子弒父,否臣弒君为凶。若然,自姤至剥皆阴消阳,皆凶也,胡独八月?又先儒数八月,往往纠缠建子建丑建寅为说,岂知此自言爻数,与七日来复同。复以一爻为一日,六爻毕,来复则七日矣。临以一爻为一月,月卦始子复,丑临为二月,至未遁则八月矣。此泛言爻数消息循环之理。阳爻六,阴爻六,正与十二月律吕相合,故谓之月卦。与某帝王建某辰为正者无涉也。

《文言》乾道乃革

后儒解此者,谓乾二、上变为革,然此与九四何涉?又有以乾坤交成否、泰为说者,其无理与二、上变同。夫乾道至四而革者,因乾贞子午,阳尽午中,而四正值午,言阳道至此终,而阴始用事也。仍消息卦之理也。先儒避丑未冲之说,故说八月有凶,永不能通;避纳甲之说,故解此句亦永不能合。岂知乾甲坤乙,震庚离己,经并未讳言也。

《易》对象意义

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八卦,正覆不变。而圣人即使之相对,此示人以本象、对象常相通也。《文言》云:“旁通情也。”情者,感也,言阴阳常相感,而不能相离。《系辞》云:“齐小大者存乎卦。”言本卦阳少,对象必多,惟阴亦然。又曰:“钩深索隐。”言显于此者,必伏于彼,故既观其显,尚须察其隐。全《易》之辞,如此者甚多,而汉儒察见者少。此《易林》之所以独异也。

《易》覆象意义

除上列八列外,余五十六象,正为一卦,覆为一卦。而实一体,故只二十八卦。圣人必使此一正一覆相次者,即示人以覆象也。乃汉儒于《易》用覆之语,察见者尤少。此《易林》之所以独异也。

《易》大象意义

《困·传》云:“刚掩也。”言刚皆为阴爻所掩也。故《井·彖》云:“往来井井。”言往来皆坎窞也。并大坎言也。又上经终坎、离,先之以颐、大过。颐,离;大过,坎。下经之《中孚》、《小过》亦然。乃汉人于《易》卦爻辞用大象者,概未察见。此《易林》之所以独异也。

《易》重水火

管辂曰:“《易》之道,水火而已。”由辂言推之,坎中爻互艮震,离中爻互兑巽。山泽通气,雷风相薄,皆在坎离之中。且坎中爻互离,示水中有火也;离中爻互坎,示火中有水也。此《易》所由以水火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