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氏之象数
象者,《易》辞之所本。数者,《易》道所由成也。故自春秋以迄东汉,靡不重之。自王弼解缚去滞,避难就易,扫象不言,专演空理,是终日期菽粟豆麦之佳善,而不知其生于地也。象且不言,何有于数?
凡数有十,而实尽于五,参天两地也。五合一为六,合二为七,合三为八,合四为九,合五为十。十不能变,仍与一同。故《易》只用六、七、八、九,以六七八九包一二三四五于其中也。此《太玄》所由以第一首当水,第二首当火,第三首当木,四首当金,五首当土,至六、七、八、九复为水火木金也。可见一二三四与六七八九同,只以五为枢纽耳。故即此六七八九之数参伍之,错综之,而策数之变化以见,而《易》道之根本以成。
茲即《易林》所用者分晰言之,一曰卦数,二曰爻数,三曰五行数,四曰十日数,五曰九宫数,六曰策数,七曰十二辰数。
卦数图
朱汉上以九宫为卦数者,非也。卦数者,八卦之次第。故数只有八,不及九。然相对者皆九也。亦犹十日数,即以其次为数也。《周易》定位首乾,乾始坤终,乾作坤成。系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之次,皆出于自然。故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凡《易林》所用之数,卦数几居其半。乃至东汉即失传。及邵子揭出此数,后人拘于河洛之数,谓与法象不合。岂知爻尚有数,卦之次又何不可为数哉?其详已见卷一。
爻数图
右图爻数。自初数之,或以一爻为一岁一年,《同人·九三》:“三岁不兴。”《既济·九三》:“三年克之。”或以一爻为一月,《临》:“至于八月有凶。”或以一爻为一日,《复》:“七日来复。”或以一爻为一人,《损·六三》:“三人行则得其友。”皆爻数也。
若《易林》所用,如《乾之晋》云:“三痴俱走。”坤为痴,三则用爻数,故曰“三痴”。《恒之节》云:“一华千叶。”节,震一,兑为华,故曰“一华”,用爻数也。又《恒之小过》云:“一息十子。”一仍震之爻数也。又《易林》或以巽为七,疑与复七日同例。自姤而复七日,自复而姤亦七日,所谓反复也。姤则下巽,亦爻数也。
五行数
上图朱汉上谓之《洛书》数,朱子则谓为《河图》数。郭璞《洞林》云坎数六、木数三是也。《易林·晋之节》云:“四壁无户,三步一止。”节震木数三,坎水数一。皆用五行数也。又按:《易·震·六二》曰“九陵”,虞仲翔以初九当之。《易》无如此用数者。而《易林》遇震,亦往往本《易》言九。震纳庚,疑用金数也。
十日数
上即纳甲数。乾纳甲壬,配一、九;坤纳乙癸,配二、十;震纳庚,配七;巽纳辛,配八;坎纳戊,配五,离纳己,配六;艮纳丙,配三;兑纳丁,配四。《易林·解之谦》云:“三火起明。”谦下艮纳丙,数三,用日数也。又《易林》及虞翻等往往以兑为十,则以后天兑位当癸十之终,仍用日数,而非纳甲也。只兑如此用,他卦则未见。
九宫数
上图刘牧、朱震等谓之《河图》,朱子谓之《洛书》。于古皆无确征,故其名无定。考《大戴礼·明堂篇》曰:“明堂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与茲数正同。九室者,九宫也。是以《乾凿度》、张衡、郑康成等皆谓为九宫,故名曰“九宫数”。
惟九宫之数,皆以后天八卦配之。《易林·蛊之师》云:“二人共路。”后天坤位值二,师上坤,互震,震人,故曰“二人”。又《大壮之否》云:“三痴六狂。”否下坤为痴,三用爻数,乾位值六,故曰“六狂”。二与六,皆用九宫数也。
其见于别书者,朱汉上云:“郭璞谓巽别数四,兑数七。”又曰:“坎为一年。”《易鉴》所谓震三、艮八也。惟朱汉上谓此为卦数,殊非。卦数须从定位起,此入用位,故以配九宫。
大衍数
(即策数)
《汉上易》云:“四因九,得三十六。四因六,得二十四。”太极不用,所用者四象,故以四因九、六。九者阳数,六者阴数也。阳用极数,故九;阴用中数,故六。九而四之,得三十六,为乾一爻之策;六而四之,得二十四,为坤一爻之策。六因三十六,得二百一十有六。
六者,一卦有六爻。乾一爻之策三十有六,以三十六而六之,则二百一十有六,为乾一卦之策。六因二十四,得百四十有四。
六者,一卦有六爻。坤一爻之策二十有四,以二十四而六之,则百四十有四,为坤一卦之策也。乾、坤之策,凡三百有六十。
二百一十有六,合百四十有四,则三百六十也。按:九六策数六因之,共得三百六十,当期之日。若二十八、三十二,七八之策数,各以六因之,亦共得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也。
三十二因二百一十有六,得六千九百一十二。阳卦有三十二卦,以二百一十有六而三十二之,则六千九百一十二。为三十二阳卦之策数也。三十二因百四十有四,得四千六百八。阴卦有三十二卦,以百四十有四而三十二之,则四千六百八。为三十二阴卦之策数也。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三十二阳卦之策六千九百一十二,三十二阴卦之策四千六百八,合而为万有一千五百二十,所谓二篇之策也。按:全《易》三百八十四爻,阴阳爻各一百九十二。以九、六策数因之,仍合为万有一千五百二十。
右大衍数,邵康节传其子伯温。按:此必传其用,若数则人共知。按《易林·萃之夬》云:“千欢万悦。”用乾策也。《噬嗑之损》云:“远望千里。”用坤策也。《萃之大畜》云:“大树百根。”用震策也。惟只遇乾、坤、震三卦言之,他卦则不见也。
十二辰数
朱震云:“十二辰即月数。”月数即消息数,或用之为日数,则京房之积算也。
《易林·大壮之离》云:“丑寅不徙,辰巳有咎。”则以坎互艮震,先后天皆居丑寅;离互兑、巽,先后天皆居辰巳。又《革之贲》云:“亥午相错。”则以艮居亥,离居午,皆论十二辰也。
《焦氏易林》集象学之大成
由《左氏》证之,象至东汉即失传。西汉失传与否,无从证明。然由《易林》考之,凡《左氏》所用者,《易林》皆有也;其他各逸象所有者,《易林》无不有。若逸象所无,为《易林》所独有者,则象之失传者也。其实此象皆在《易》辞中,《易》象失传,后人遂瞠目莫睹矣,如坤鱼兑月,其著者也。故《易林》实集象学之大成。由斯推西汉时,象似未失传也。茲分别述之于下。
甲、六十四卦所用之象
凡卦爻辞皆从象生。其见于《说卦》及各家逸象者,人能解。其不见者,则不能解,如乾日、兑月、坤鱼、乾南、坤北、离东、坎西等是也。而《易林》则无不知之。
乙、《说卦》之百五十象
乾健坤顺,言八卦性情者八象;乾马坤牛,远取诸物者八象;乾首坤腹,近取诸身八象,共二十四象。及下所广之百十有四象,后天八卦象,中男、少男二象,共百五十象,《易林》无不用也。
丙、荀《九家逸象》
共三十有一象。此本非逸象,徒以传流之本,字多寡不同,后儒慎之,命为逸象。此亦唯《易林》知之,若东汉人则不尽知。
丁、《左传》所用之象
(只录失传之象)
除《十翼》外,诂《易》者莫先于《左传》。其说《易》,无一字不从象生。惟其所用之象,为《说卦》及各逸象所有者,杜注、孔疏能解;无者,遂不能解。杜、孔之时,贾逵、服虔之注皆在,可见贾、服即不知。象至东汉而失传,此最明确矣。茲将《左传》失传之象,分述如左。
一震武
闵元年,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震变坤也,而曰“车从马”,以震为车。又《晋语》:“震,车也,车有震武。”是以震为武。而汉魏人解《易》《履》、《巽》之武人,无以震为武者。若《易林》,则遇震即言武。又震杀之象,孔疏能解,汉人解《易》亦无用者,而《易林》每用之。
二乾南
闵二年,筮季友生,遇大有之乾。即离变乾。而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言离所在南,与乾南同也。而杜注不能解。若《易林》则每以乾为南。
三巽姜
庄二十二年,筮敬仲生,遇观之否。曰:“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因遇卦、之卦皆有巽,巽为齐,姜者齐姓,故巽为姜。而汉魏人皆不知此象。若《易林》,遇巽即言姜。初读之不知其所指,后乃知其本于《左氏》。
四震姬震 震旗
僖十五年,晋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即震变离。曰:“为嬴败姬,车说其 ,火焚其旗。”姬、 、旗皆震象,震形毁,故曰“败”,曰“脱”,曰“焚”。详见卷八。乃杜注不知,解之皆误。若《易林》则以震为姬、为旗,皆与《左氏》合。又曰:“败于宗丘。”震为主,故为宗;为反艮,故曰“丘”;震形毁,故败。兼用覆象,尤与《周易》、《易林》合,而杜注不能解。
五坎夫巽陨巽落
襄二十五年,筮娶棠姜,遇困之大过。即坎变巽。曰:“夫从风,风陨,不可娶也。”巽为陨,东汉人不知。故虞仲翔解《鼎·初六》鼎颠趾,不知其故在巽,而以大过颠为说。又秦筮伐晋,遇蛊。曰:“岁云秋矣,我落其实。”以艮为果实,巽为落也。而杜注不详。若《易林》,则遇巽言陨落者,不可胜数也。至坎夫象,亦失传。
六艮鸟艮言
昭五年,筮穆子生,遇明夷之谦。即离变艮。曰:“日之谦当鸟。”艮为鸟,故曰“当鸟”。乃杜注不知艮鸟象,以离鸟当之。是离当离矣,于之谦何涉?是不通也。若《易林》,则以艮为鸟,故读黔喙为黔啄。
又曰:“于人为言,败言为谗。”于人为言者,谓三至五互震也。震为人,为言;乃震覆为艮,则言败矣。谦正覆两震言相背,则谗言矣。全用覆也。乃杜注不知。若《易林》,则遇谦即曰“谗”也。
七震南震射
(以上象《易林》无不用之)
成十六年,晋筮与楚战,遇复。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复下震为南,坤为国,故曰“南国”。震为射,故射其元。震南、震射之象,解《易》者皆不知。又乾为元,首也。为王,乾位南,故自北射中王元。而杜注不知。若《易林》则均知之。
戊、《孟氏逸象》
(《易林》多有异同)
《孟氏逸象》,传者多寡不同。一三百余象,一四百余象。杭氏云:“以两汉经师各守师说,故多寡不同。”惟先儒谓此《象传》自焦氏,今以《易林》考之,焦氏所用极要之象,此皆无之。传自焦氏,似不然也。又此象采自本经,颇有误者;推其解,皆虞义。如焦以艮为虎,与《九家》合,此以坤为虎;焦以震为鹤,此以离为鹤;焦以震为孕,此以离为孕,显皆虞氏诂经之误解。故吾疑此象纯为虞仲翔所辑,否则后儒采自虞注中,而未必为孟氏也。焦氏《易》传自孟氏,如此象为孟氏所辑,岂有《左传》之象焦氏皆知,孟氏反不知哉?此其证也。茲从其多者录之。至其义有可疑,或与《易林》异者,则随文注出,以资参考。
乾为王,先王,明君,人,大人,圣人,贤人,君子,武人,行人,物,易,立,直,《九家》。敬,畏,威,严,刚坚,道,德,盛德,行,性,即乾元。精,言,《九家》。信,善,扬善,积善,良,仁,爱,忿,生,祥,庆,天休,嘉,福,介福,禄,先,始,知,大,盈,蔑,肥,此与上武人皆虞氏误象。好施,利,清,治,大谋,高,扬,宗,族,高宗,甲,老,旧,古,大明,乾日也兼月言者非。远,郊,野,门,道门,百岁,顶,朱,衣,《九家》。圭,蓍,瓜,龙。《九家》。
坤为臣,顺臣,民,万民,姓,小人,邑人,误。鬼,形,身,牝,《九家》。母,躬,我,自,至,安,康,富,财,积,聚,萃,重,厚,致,用,包,寡,徐,营,下,容,裕,虚,书,迩,近,疆,无疆,思,恶,理,体,礼,义,事,业,大业,庶政,俗,度,类,误象。闭,藏,密,默,耻,欲,过,丑,积恶,迷,《九家》。弑,乱,怨,害,遏恶,终,永终,敝,死,丧,冥,晦,夕,莫夜,暑,乙,年,十年,户,义门,阖户,闭关,盍,土,积土,阶,田,邑,国,邦,大邦,万国,异邦,方,《九家》。鬼方,裳,《九家》。绂,车,器,缶, ,误象。囊,《九家》。虎,虞氏误象。兕,黄牛,牝牛。《九家》帛、浆二象,此无。
震为帝,主,诸侯,人,士,兄,夫,元夫,趾,出,行,征,作,遂,惊走,警卫,定,百,言,讲议,问,语,告,响,声,音,鸣,夜,疑。交,征,反,后,后世,从,守,左,生,尝,缓,宽仁,乐,笑,喜笑,笑言,道,陵,祭,鬯,禾稼,百谷,草莽,鼓,《九家》。筐,马,麇鹿。《九家》有玉、鹄,此无。
巽为命,命令,号令,教令,诰,号,号咷,处女,妇,妻,商旅,随,入,处,伏,利,齐,同,交,进,退,舞,谷,长木,苞,杨,果木,芽,白茅,兰,草木,草莽,杞,葛藟,薪,庸,即墉。床,绳,帛,腰带, ,蛇,鱼,鲋。《九家》有鹳象,此无。
坎为圣,郑玄《周礼注》:“圣,通也。”《洪范》:“睿作圣。”睿,明也。水明而无不通,故为圣。张惠言谓得乾二,非。云,玄云,川,大川,纪磊谓此象非。河,心,志,思,虑,忧,谋,惕,疑,艰,蹇,恤,悔,逖,此以逖为忧,显为虞义。忘,劳,濡,涕,洟,眚,疾,疾病,疾疠,疑疾,灾,破,罪,悖,欲,淫,寇盗,暴,毒,渎,《说卦》。孚,平,法,罚,狱,则,经,习,入,内,聚,脊,要,腰同。臀,膏,阴夜,岁,三岁,尸,酒,木,丛木,丛棘,《九家》。蒺藜,《九家》。棘匕,穿木,校,弧,弓弹,车,马。《九家》有为宫,为律,为可,为栋,为狐,为桎梏,此无。
离为女子,为妇,孕,《易林》以震为孕,此似误。恶人,见,飞,爵,日,明,光,甲,黄,戎,折首,刀,斧,《易林》以兑为斧,诂《易》义长。资斧,矢,飞矢,黄矢,网,罟,甕,《易林》以震为甕。鸟,飞鸟,鹤,此误解中孚而取。隼,此误解《解·上六》而取。鸿。此误解渐鸿而取。《九家》有牝牛象,此无。虞翻注《离·彖》,谓以离为牝牛为俗说。岂知《左氏》明曰纯离为牛,《左氏》亦俗说乎?由此证虞翻未见《左传》。又以证《孟氏逸象》纯为《虞氏逸象》。
艮为弟,小子,君子,贤人,童,童蒙,僮仆,官,友,阍,时,丰,星,沬,霆,果,慎,节,待,制,执,小,多,厚,取,舍,求,笃实,道,门庭,宗庙,社稷,鼻,《九家》。肱,背,腓,皮,肤,小木,硕果,豹,狼,小狐,尾。《九家》有为虎,为狐二象,此无。虞氏以坤为虎,讫不知艮虎象。岂知《易林》及《九家》皆以艮为虎。后郭璞又以兑为虎,兑西方虎宿。又兑为刚鲁,为毁折,义亦胜于坤。
兑为妹,妙,妻,朋,友,此虞氏不知朋、友真诂,误取,与期同。讲习,小,少,刑人,密,通,见,右,下,少知,契。《九家》有为常,为辅颊二象,此无。
除《说卦》外,凡《左氏》所用之象、《九家逸象》,《易林》无不知之,无不用之。至《孟氏逸象》,则《易林》不与尽同。然较其义于经,则《易林》无滞义,而《孟氏逸象》则用于此而合者,用于彼常不合。如以离为斧,旅斧可解,巽斧遂不合。于是虞翻命卦再三变,以就其象。夫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卦,尚何求而不得乎?经义之不明,此等曲说障之也。
焦氏《易》,传自孟氏。以西汉时之重师承,岂有焦氏故背其师说,而立异如此哉?故夫《孟氏逸象》,纯为虞氏一家之说,可断言也。乃先儒又有谓此逸象传自焦氏者,今以《易林》考之,重要之象迥不相同。传自焦氏之说,似尤无稽。茲将《易林》失传之象,标出如左。
己、从《易林》寻得失传之象共百二十有二
(其与《易》无关之象虽多失传不录)
乾为日,河,海,山,陵,南,顺。
坤为水,江,淮,河,海,鱼,渊,云,虚,同墟。薪,逆,北。
震为武,旗,鸿,隼,鸟,箕子,南,射,爵,樽食,鹤,君,伐,姬,周姓。甕,胎,即孕。舟船,飞,翼,老夫,商旅,公,父同。口,神,襦,缶,瓶,辰,簋,登,狩,乘,华,羽,东北,萌芽,翰,发,袂。
巽为母,齐,姜,少姜,寡,陨,落,羸,虫,石,隙,袽。
坎为大首,肉,土,众,胏,楫,西,脯,鬼,矢,夫。
离为枯,星,东。
艮为火,鸟,鸿,隼,面,簪,须,祖,臣,臣妾,角,啄,豕,豚,负,何,寿,贵,邑,邦,床,西北,斯析,贝,金,观,光,明,龟,视。
兑为月,华,老妇,鲁,资斧,牙。
右从《易林》寻得失传之象,共百廿一。又有为《易林》所无,只见于《左传》者一象:“震为 ”。详卷七。共百廿二象。至汉魏皆失传。除姬、旗、姜数象可释《左传》外,余无一字不与《易》有关,可据以更正昔儒误解误象,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如暗夜之逢华烛也。至其所推广之象,奇诡百出,如一一列举,虽数倍于《孟氏逸象》而不能尽也。而尤要者,《易林》视本象与对象不分,由是《易》用旁通之处始明;《易林》以覆象与正象杂用,妙不可阶,由是《易》用覆象之处,其神妙亦渐解。推之半象、大象,无不皆然。初观其辞,妙义环生,玲珑剔透,不可端倪,若焦氏用象,独擅天机。及推求其例,无不源本于经,无丝毫之逾越规矩也。昔人知《太玄》拟《易》,故往往即玄首以解经,而不知《焦氏易林》之亦拟《易》也。呜呼!后之人有究心《易》数者乎?愚以为《太玄》其阶。有究心《易》象者乎?《易林》其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