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君明易下

五行

京房易積算法曰:「寅中有生火,孟康曰:「南方火,火生於寅,盛於午。」亥中有生木,「東方木,木生於亥,盛於卯。」巳中有生金,「西方金,金生于巳,盛于酉。」申中有生水。「北方水,水生于申,盛于子。」詩緯含神霧曰:「集微揆蓍[1],上統元皇,下序四始,羅列五際。」推度灾曰:「建四始五際[2]而八節通。」汎曆樞曰:「午亥之際爲革命,卯酉之際爲改正。辰在天門,出入聽候[3]。亥,水始也;寅,木始也;巳,火始也;申,金始也。」丑中有死金,孟康曰:「丑,窮金也。」戌中有死火,「戌,窮火也。」未中有死木,「未,窮木也。」説文曰:「五行木老於未。」辰中有死水,「辰,窮水也。」土兼於中。」[4]此即後世術家長生訣之先河也。長生訣有十二辰,見唐六典。[5][6]

淮南天文曰:「凡日:甲剛,乙柔,丙剛,丁柔,以至於癸。木生於亥,壯於卯,死於未,三辰皆木也。火生於寅,壯於午,死於戌,三辰皆火也。土生於午,壯於戌,死於寅,三辰皆土也。金生於巳,壯於酉,死於丑,三辰皆金也。水生於申,壯於子,死於辰,三辰皆水也。故五勝,生一、壯五、終九。」[7]

案乾鑿度言:「物有始,有壯,有究。」即生一、壯五、終九之説。[8]

翼奉上封事曰:「北方之情好也,好行貪狼,申子主之。孟康曰:「水性觸地而行,觸物而潤,多所好故;多好則貪而無厭,故爲貪狼也。」東方之情怒也,怒行[9]陰賊,亥卯主之。「木性受水氣而生,貫地而出,故爲怒。以陰氣賊害土,故爲陰賊也。」貪狼必待陰賊而後動,陰賊必待貪狼而後用,二陰並行,是以王者忌子卯也。禮經避之,春秋諱焉。「李奇曰:『北方陰也,卯又陰賊,故爲二陰。王者忌之,不舉樂。』張晏曰:『子刑卯,卯刑子,相刑之日,故以爲忌。』」南方之情惡也,惡行廉貞,寅午主之。孟康曰:「火性炎猛,無所容受,故爲惡。其氣精專嚴整,故爲廉貞。」西方之情喜也,喜行寛大,己酉主之。「金之爲物,喜以利刃加于萬物,故爲喜。利刃所加,無不寛大,故曰[10]寛大也。」二陽並行,是以王者吉午酉也。詩曰「吉日庚午」。上方之情樂也,樂行姦邪,辰未主之。「上方,謂北與東也。陽氣所萌生,故爲上。辰,窮水也。未,窮木也。翼氏風角曰『木落歸本,水流歸末』,故木利在亥,水利在辰,盛哀各得其所,故樂也。水窮則無隙不入,木上出窮則旁行,故爲姦邪。」棟案:水利在辰,辰當作申[11]。下方之情哀也,哀行公正,戌丑主之。「下方,謂南與西也。陰氣所萌,故爲下。戌,窮火也;丑,窮金也。翼氏風角曰『金剛火強,各歸其鄉』,故火刑于午,金刑于酉。酉午,金火之盛也。盛時而受刑,至窮無所歸,故曰哀也。火性無所私,金性方剛,故曰公正。」辰未屬陰,戌丑屬陽,萬物各以其類[12]。」[13]

五行休王論御覽曰:「立春艮王,震相,巽胎,離没,坤死,兑囚,乾廢,坎休。立夏巽王,離相,坤胎,兑没,乾死,坎囚,艮廢,震休。立秋坤王,兑相,乾胎,坎没,艮死,震囚,巽廢,離休。立冬乾王,坎相,艮胎,震没,巽死,離囚,坤廢,兑休。」[14]唐六典以王、相、囚、死、胎、没、休、廢爲卦之八氣。

王充論衡所載略同。又云:「王之衝死,相之衝囚。王相衝位,有死囚之氣也。」[15]京房易占曰:「夏至離王,景風用事,人君當爵有德,封有功。」「立秋坤王,凉風用事。」[16]依休王論,「離王」之離當作巽[17]。

淮南墜形曰:「木壯[18],水老,火生,金囚,土死;火壯,木老,土生,水囚,金死;土壯,火老,金生,木囚,水死;金壯,土老,水生,火囚,木死;水壯,金老,木生,土囚,火死。」

占驗

易緯辨終備曰:「魯人商瞿,使向齊國。瞿年四十,今後[19]使行遠路,畏慮恐絶,無子。夫子正月與瞿母筮,告曰:『後有五丈夫子。』子貢曰:『何以知之?』子[20]曰:『卦遇大畜,艮之二世。九二甲寅木爲世,立□五景丙子水[21]爲應。世生外象生象來爻生互。内象艮别子,應有五子,一子短命。』顔回云:『何以知之?』『内象是本子一,艮變爲二,丑三陽爻,五。於是五,一子短命』。『何以知□□?』『□□[22]故也。』」有缺誤。[23]

繫辭下曰:「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朱子語類曰:「凶或害之,如火珠林占法,凶神動,與世不相關,不能爲害,惟是克世則爲害。」

漢書西域傳:武帝詔曰:「古者卿大夫與謀,參以龜蓍[24],不吉不行。迺者匈奴縛馬前後足,不詳祥甚哉。易之,卦得大過,爻在九五。匈奴困敗。公車方士、太史治星望氣,及太卜蓍龜皆以爲吉,匈奴必破。今計謀卦兆皆反謬。」程舜俞集筮法師春曰:「大過,木兆卦也。外克内,應克世之兆,所以敗也。」

案:大過,震游魂,故云木兆卦。五動又成震,初六辛丑土乃震之財,故云外克内。然大過九五丁酉、九四丁亥,皆水也,而皆受制于辛丑之土[25]。九四立世,初六爲應,故云應克世。當時諸臣以漢爲内卦,匈奴爲外卦,故皆云吉,而實反謬也。[26]

干寶晋紀曰:「陸抗之克步闡,皓意張大,乃使尚廣筮并天下,遇同人之頤。對曰:『吉。庚子歲青盖當入洛陽。』」

案:頤,巽游魂也。六四丙戌主世,初九庚子爲應,震爲木,故云青盖。朱子發曰:「庚子,震初爻也。震少陽,數七。鳳皇元年,至天紀四年春三月吴入晋,實七年。」[27]

南史曰:「梁大同中,同泰寺灾。帝召太史令虞履筮之,遇坤。之[28]履曰:『無害。其曰:「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文言曰:「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帝曰:『斯魔也。酉應見卯,金來克木卯。』」[29]

案:坤上六癸酉立世,六三乙卯爲應,故曰酉應見卯。

邱悦三國典略曰:「齊[30]趙輔和明易善筮。有人父疾,輔和筮之,遇乾之晋,告之以吉。退而謂人曰:『乾爲父,父變魂而升於天,能無死也?』果如其言。」[31]

梁元帝金樓子自叙曰:「初至荆州遇[32]雨。聊附見首木[33]。孟秋[34]之月,亢[35]陽日久。月旦雖雨,俄爾便晴。有人曰:『月雨額,千里赤,盖旱之徵也。』吾乃端筴拂蓍,遇動不動。既而言曰:『庚子爻爲世,於金七月連申,申[36]子辰又三五合,必在此月。』五[37]日庚子,果值甘雨。余又以十七日筮,於[38]時雲卷金翹,日輝合璧,紅塵暗陌,丹霞映峙[39],咸謂[40]亢陽之勢,未霑膏澤。筮遇坎之比,於是輟蓍而歎曰:『坎者水也。子爻爲世坎上九[41]戊子水,其在今夜三更,平地上有水。坎之爲比,其方有甘雨乎。』欣然有自得之志。」有脱訛字。[42]

後漢司徒魯恭引易曰「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言甘雨滿我之缶,誠來有它而吉已」[43]。元帝以比有甘雨,本此。[44]

京氏占風雨寒温

漢書天文志曰:「月爲風雨,日爲寒温。」

王充論衡曰:「易京氏布六十四卦於一歲(之)中,六日七分,一卦用事,卦有陰陽,氣有升降。陽升則温,陰升則寒。寒温隨卦而至。」[45]

漢書京房傳曰:「房治易,事梁人焦延壽。延壽字贛,其説長於灾變,分六十四卦,更值日用事,以風雨寒温爲候,各有占驗,房用之尤精。」

易乾鑿度曰:「太初者氣之始。」鄭康成註云:「太初之氣,寒温始生也。」

鄭康成註易通卦驗曰:「春三月,候卦氣者泰也、大壯也、夬也,皆九三上六。朱子發曰:「坎九五、上六泰,震初九、六二大壯,震六三夬。」[46]夏三月,候卦氣者乾也、姤也、遯也,皆九三、上九。震九四、六五乾,震上六、離初九姤。離六二、九三遯。秋三月,候卦氣者否也、觀也、剥也,皆六三、上九。離九四、六五否,離上九、兑初九觀,兑九二、六三剥。冬三月,候卦氣者坤也、復也、臨也,皆六三、上六。兑九四、九五坤,兑上六、坎初六復,坎九二、六三臨。」[47]

魏正光曆曰「九三應上九,清浄微温,陽風。九三應上六,絳赤絳一作綘决温,陰雨。六三應上六,白濁微寒,陰雨。六三應上九,麹塵决寒,陽風。諸卦上有陽爻者陽風,上有陰爻者陰雨。」[48]

易緯稽覧圖曰:「有實無貌,屈道人也;有貌無實,佞人也。」康成注曰:「有寒温,無貌濁清靜與淨通,此賢者屈仕於不肖君也。有貌濁清靜,無寒温,此佞人以便巧任於世也。」

孟長卿説易本于氣,而後以人事明之。風雨寒温,氣也。道人、佞人,以人事明之也。

京房上封事曰:「臣前以六月言遯卦不效效,見也。法曰:道人始去,寒涌水爲灾。至其七月,涌水出。臣弟子姚平謂臣曰:『房可謂知道,未可謂信道也。房言灾異,未嘗不中。今涌水已出,道人當逐死,尚復何言。』」

案:遯六月辟卦也。道人有寒温,無貌濁清靜;道人去,佞人來,有貌濁清靜而無寒温。是以辟卦不効,當温反寒,而有涌水之灾。

郎顗上便宜七事曰:「去年已來,兑卦用事,類多不效。易傳曰:『有貌無實,佞人也;有實無貌,道人也。寒温爲實[49],清濁爲貌。』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厲内荏,以虚事上,無佐國之實,故清濁効而寒温不効也。是以陰寒侵犯消息,占曰:『日乘則有妖風,日蒙則有地裂。如是三年,則致日食。』陰侵其陽,漸積所致。立春前後,温氣應節者,詔令寛也。其後復寒者,無寛之實也。」[50]

史記言絳侯、東陽侯兩人言曾不能出口,此有實無貌者也;嗇夫喋喋,利口捷給,此有貌無實者也。

京房上封事曰:「乃丙戌小雨,丁亥蒙氣去,然少陰并力而乘消息,戊子益甚,到五十分,蒙氣復起。此陛下欲正消息,雜卦之黨并力而争,消息之氣不勝。强弱安危之機,不可不察。己丑,夜有還風;盡辛卯,太陽復侵色;至癸巳,日月相薄,此邪氣[51]同力而太陽爲之疑也。」孟康注曰:「諸卦氣以寒温不效,後九十一日爲還風。還風,暴風也。風爲教令,言正令還也。」[52]

[53]京房易傳曰:「潜龍勿用,衆逆同志。至德乃潜,厥異風。初九坤之復,坤亂于上,故衆逆同志。乾陽隱初,故至德乃潜。坤爲土,風屬土,故厥異風。其風也,行不解,物不長,坤殺行,故物不長[54]。雨小而傷。陽息至二,體兑。兑爲澤,故雨小;爲毁折,故傷。政悖德隐,兹爲亂。坤反君道,故爲亂。厥風先風不雨,消息無坎,故先風不雨。大風暴起,發屋折木。守義不進,兹爲眊;厥風與雲俱起,折五穀莖。臣易上政,兹爲不順;厥風大焱發屋。賦歛不理,兹謂禍;厥風絶經緯。坎離爲經,震兑爲緯,絶經緯,四時不正也。止即温,温即蟲。侯專封侯卦,兹謂不統;厥風疾而樹不揺,穀不成。辟不思道利辟卦,兹謂無澤;厥風不揺木,旱無雲,傷禾。公常於利三爲三公,兹謂亂;厥風微而温,生蟲蝗,害五穀。棄正作淫,兹謂惑;厥風温,螟蟲起,害有益人之物。侯不朝[55],兹謂叛;厥風無恒,地變赤而殺人。」

郎顗詣闕拜章曰:「今立春之後,火卦用事,當温而寒,違反時節。」[56]

易緯稽覽圖曰:「侵消息者,或陰專政,或陰侵陽。」康成注云:「温卦以温侵,寒卦以寒侵。陽者君也,陰者臣也。專君政,事亦陰侵陽也。」[57]

參同契曰:「君子居室,順陰陽節。藏器俟時,勿違卦月。謹候日辰,審察消息,纎介不正,悔吝爲賊憂悔吝者存乎介。介,纎介也。二至改度,乖錯委曲,隆冬大暑,盛夏霜雪。二分縱横,不應漏刻,水旱相伐,風雨不節。蝗蟲湧沸,群異旁出。皆卦氣悖亂之徵。」

郎顗七事曰:「今春當旱,夏必有水。以六日七分候之可知。」[58]

樊毅修華嶽碑曰:「風雨應卦,瀐潤萬物。」

東觀漢記曰:「沛獻王輔善京氏易。永平五年,京師少雨。上御雲臺自卦,以周易林占之,其繇曰:『蟻封穴户,大雨將一作時至。』上以問輔,辅上書曰:『蹇艮下坎上。艮爲山,坎爲水,山出雲爲雨,蟻穴居,知雨將至,故以蟻爲興。』」御覽十卷,又七百二十七卷。[59]

周易集林雜一作象占曰:「占天雨否:外卦得陰爲雨,得陽不雨。其爻發變得坎爲雨,得離不雨。巽化爲坎,先風後雨;坎化爲巽,先雨後風。」御覽、初學記。[60]

易通卦驗曰:「乾得坎之蹇則當夏雨雪。」御覽十二卷。

蒙氣

易蒙彖曰:「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荀爽曰:「再三,謂三與四也。乘陽不敬,故曰瀆。瀆不能尊陽,蒙氣不除,故曰[61]瀆蒙也。」

易緯稽覽圖曰:「日食之比,陰得陽蒙之比也比者[62]庇,陰冒陽也。」康成注云:「蒙氣也。比非一也。邪臣謀覆冒其君,先霧從夜昏起,或從夜半,或平旦。君不覺悟,日中不解,遂成蒙。君復不覺悟,下爲霧也。」[63]

郎顗曰:「易内傳曰:『久陰不雨,亂氣也,蒙之比也。』蒙者,君臣上下相冒亂也。」後漢書本傳。

京房上封事建昭三年二月朔曰:「辛酉以來,蒙氣衰去。己卯,臣拜太守。迺辛巳蒙氣復來[64]卦,太陽侵色,此上大夫覆陽,而上意疑也。」

房至陜,復上封事曰:「乃丙戌小雨,丁亥蒙氣去。然少陰并力而乘消息,戊子益甚。到五十分[65],蒙氣復起。」孟康曰:「分一日爲八十分,分起夜半。是爲戊子之日,日在巳西而蒙也。蒙常以晨夜,今向中而蒙起,是臣黨盛,君不勝也。」

後漢書黄瓊上疏順帝曰:「間者以來,卦位錯繆,寒燠相干,蒙氣數興,日闇月散[66],原之天意,殆不虚然。」

京房易傳曰:「有蜺、蒙、霧。霧,上下合也。蒙,如塵。臣私禄及親,兹謂罔辟辟卦,君也,厥異蒙。其蒙先大温,已蒙起,日不見。行善不請于上,兹謂作福,蒙一日五起五解。辟不下謀,臣辟異道臣指雜卦,兹謂不見,[67]蒙下霧,風三變而俱解。立嗣子疑,兹謂動欲繼嗣不定,蒙赤,日不明。德不序,兹謂不聰,蒙,日不明,温而民病。德不試,兹謂主窳臣夭君惰窳,用人不以次第,爲夭,蒙起而白。君樂逸人,兹謂放,蒙,日青,黑雲夾日,左右前後[68]過日。公不任職公卦,兹謂怙禄,蒙三日,又大風五日,蒙不解。利邪以食,兹謂閉上,蒙大起,白雲如山,行蔽日。公懼不[69]道,兹謂蔽一作閉,下同下,蒙大起,日不見,若雨不雨,至十二日解雨卦而有大雲蔽日。禄生於下,兹謂誣君,蒙微而小雨,已乃大雨。下相攘善,兹謂盗明,蒙黄濁。下陳功求於上,兹謂不知,蒙微而赤,風鳴條,解復蒙。下專刑,兹謂分威,蒙而日不得明。大臣厭小臣,兹謂蔽,蒙微,日不明,若解不解,大風發,赤雲起而蔽日。衆不惡惡,兹謂蔽,蒙,尊卦用事,孟康曰:「尊卦,乾卦[70]也。」臣瓚曰:「京房謂之方伯卦,震兑坎離也。」師古曰:「孟説是[71]。」三日[72]而起,日不見。漏言亡喜,兹謂下厝千各反,蒙微,日無光,有雨雲,雨不降。廢忠惑佞,兹謂亡,蒙,天先清而暴,蒙微而日不明。有逸民,兹謂不明,蒙濁,奪日光。公不任職,兹謂不絀,蒙白,三辰止[73]則日青,青而寒,寒必雨。忠臣進[74]善,君不試,兹謂遏,蒙,先小雨,雨已蒙起[75],微而日不明。惑衆在位,兹謂覆國,蒙微而日不明,一温一寒,風揚塵。知佞厚之,兹謂庳,蒙甚而温。君臣故弼弼,相戾也,兹謂悖,厥灾風雨霧,風拔木,亂五穀,已而大霧。庶正蔽惡,兹謂生孽灾,厥異霧。此皆陰雲之類云。」[76]

世卦起月例

胡一桂京易起月例曰:「一世卦陰主五月,一陰在午也;陽主十一月,一陽在子也。二世卦陰主六月,二陰在未也;陽主十二月,二陽在丑也。三世卦陰主七月,三陰在申也;陽主正月,三陽在寅也。四世卦陰主八月,四陰在酉也;陽主二月,四陽在卯也。五世卦陰主九月,五陰在戌也;陽主三月,五陽在辰也。八純上世陰主十月,六陰在亥也;陽主四月,六陽在巳也。游魂四世,所主與四世卦同。歸魂三世,所主[77]與三世同。」[78]

卦身考

震六二:「震來厲。」干寶曰:「六二木爻,震之身也。得位無應,而以乘剛爲危。」

案震爲木,六二庚寅亦木也,故曰震之身。然則乾之九四[79]壬申金,坎、巽、離之上九戊子水、辛卯木、己巳火,兑之九五丁酉金,皆身也。坤艮有二身。坤初六乙未,六四[80]癸亥;艮初六丙辰,六四丙戌,皆土也。所未詳也。[81]

洞林曰:「揚州從事慎曜伯婦病,其兄周産武令吾作卦,得蹇,身在戌土,與坎鬼并卦中。當有從東北田家市黑狗畜之,以代人任患」御覽九百 六。[82] 洞林又以世爲身,見本書[83]。

案:蹇,兑宫陰也,世在四。戌土,謂九五戊戌土。此世在四者,以五爲身,與干寶異。坎鬼者,六二丙午火,兑之鬼吏。又互坎,故云與坎鬼并。云「東北田家市黑狗畜之,以代人任患」者,艮,東北之卦,蹇從觀來。觀坤爲田,二爲家,觀巽爲近世,坤爲黑,艮爲狗,故云「東北田家市黑狗」。身在戌土,戌亦狗也,故云「畜之,以代人任患」。景純之説,猶是漢學。[84]

以錢代蓍

儀禮[85]士冠禮曰:「筮與席,所卦者。」鄭注云:「所卦者,所以畫地記爻。易曰六畫而成卦。」賈疏曰:「筮法依七八九六之爻而記之。但古用木畫地,今則用錢。古謂三代,今謂漢以後。以三少爲重錢,重錢則九也;三多爲交錢,交錢則六也;兩多一少爲單錢,單錢則七也;兩少一多爲坼[86]錢,坼錢則八也。案少牢曰『卦者在左坐,卦以木』,故知古者畫卦以木也。」[87]

胡一桂筮法變卦説:「平庵項氏曰:『以京易考之,世所傳火珠林者即其法也。以三錢擲之,兩背一面爲坼,即兩少一多,少陰爻也;兩面一背爲單,即兩多一少,少陽爻也;俱面爲交,交者坼之聚,即三多,老陰爻也;俱背爲重,重者單之積,即三少,老陽爻也。盖以錢代蓍,一錢當一揲,此後人務徑截以趨卜肆之便,而本意尚可考。』」

唐于鵠江南曲曰[88]:「衆中不敢分明語,暗擲金錢卜遠人。」

朱子語類六十六卷曰:「今人以三錢當揲蓍,此是以納甲附六爻。納甲乃漢焦贛、京房之學。」

又云:「南軒家有真蓍,云破宿州時得之。」又曰南軒語:「卜易卦以錢,以甲子起卦,始于京房。」

火珠林

宋史藝文志:周易六十四(爻)[卦]火珠林一卷。[89]

張行成元包數總義曰:「揚子雲太玄,其法本于易緯卦氣圖。衛先生元包,其法合于火珠林。卦氣圖之用出于孟喜章句,火珠林之用祖于京房。」

又云:「火珠林以八卦爲主,四陰對四陽,所謂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其於繫辭,則説卦之義也。」

朱子語類曰:「魯可幾曰:『古之卜筮,恐不如今日所謂火珠林之類否?』曰:『以某觀之,恐亦自有這法。如左氏所載,則支干納音配合之意,似亦不廢。如云『得屯之比』,既不用屯之辭,亦不用比之辭,却自别推一法,恐亦不廢道理也。』」

又曰:「火珠林猶是漢人遺法。」

又曰七十七卷:「伊川説:『未濟男之窮,爲三陽失位。』以爲斯義得之成都隱者。[90]見張敬夫説:『伊川之在涪也,方讀易,有篐桶人以此問伊川,伊川不能答。其人云:三陽失位。』火珠林上已有,伊川不曾看雜書,所以被他説動了。」

又曰六十六卷:「易中言『帝乙歸妹』、『箕子明夷』、『高宗伐鬼方』之類,疑皆當時帝乙、高宗、箕子曾占得此爻,故後人因得而記之,而聖人以入爻也。如漢書『大横庚庚,余爲天王,夏啟以光』,亦是啟曾占得此爻也。火珠林亦如此。」

陳振孫書目解題曰:「(余)[今]賣卦者擲錢占卦,盡用此書。」

季本曰:「火珠林者出於京房,而爲此書者,不知何人。」[91]

* * *

[1] 「蓍」:四庫本誤作「著」。

[2] 「際」:四庫本誤作「極」。

[3] 「聽候」:四庫本、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候聽」,是也。

[4] 本段京房文字見今京氏易傳卷下,孟康説見漢書翼奉傳注。

[5] 「此即」以下小注,四庫本脱。抄本墨色稍淡。蓋四庫所據抄本即無之。

[6] 按唐六典卷十四有「太卜令掌卜筮之法,視五行十二氣」。注謂:「一曰受氣,二曰胎,三曰養,四曰生,五曰沐浴,六曰冠帶,七曰臨官,八曰王,九曰老,十曰病,十一曰死,十二曰葬。以占之。」隋蕭吉五行大義「二者論生死所」節謂:「五行體别,生死之處不同,遍有十二月、十二辰而出没。」據五行大義可成一表如下:

上表中,土多出「寄行于寅」一句。然後世術家似與此稍别。

[7] 此處所載生壯死之説,實即後世術家三合之説。如圖下:

以上之局,舍土不論,而以木火金水循環。子午卯酉爲水火木金之正,不可移易。水生木,子已爲正水,故生木者亥;木生火,卯爲正木,故生火者寅。金本當土生,然此處舍土不論,故依木火金水之序,則火生金。午爲正火,故生金者巳。金生水,酉爲正金,故生水者申。所以舍土弗論者,土爲四行之所歸,土者死所歸藏也。相間等分之,則木歸未,火歸戌,金歸丑,水歸巳。

又案:此所謂生,與五行相生之生不同。彼生爲實生之,如曰木生火,謂火氣實禀木氣而生。此生,則謂某行生起於某時也。此局生、死皆以時論,學者詳之。所謂生一、壯五、終九者,設申爲第一,則子爲第五,辰爲第九。

[8] 經訓堂本續經解本此後多一段:[高堂隆議臘用日云:「王者各以其行之盛而祖,以其終而臘。水始於申,盛於子,終於辰,故水行之君以子祖,以辰臘;火始於寅,盛於午,終於戌,故火行之君以午祖,以戌臘;木始於亥,盛於卯,終於未,故木行之君以卯祖,以未臘;金始於巳,盛於酉,終於丑,故金行之君以酉祖,以丑臘;土始於未,盛於戌,終於辰,故土行之君以戌祖以辰臘。」 博士秦靜議:「易曰『坤爲土』,土位西南,盛德在未,故大魏以未祖。戌者歲終日窮之辰,不宜以爲歲初祖祭之行始也。易曰:『坤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丑者土之終,故以丑臘終西(繼明按:據通典「西」當作「而」)復始,乃終有慶,宜如前以未祖、丑臘。」通典四十四。]

[9] 「行」:四庫本誤作「生」。

[10] 四庫本脱「曰」字。

[11] 申金生水,辰土克水。

[12] 四庫本多「應」字,蓋據漢書補。

[13] 漢書卷七十五翼奉傳(中華書局點校本第三一六八頁)。

[14] 松崖謂所引五行休王論出自御覽,然今御覽(四部叢刊影宋本、四庫本)所載僅有立秋(卷二十五)、立冬(卷二十八)兩條,無立春、立夏。惠氏雖見宋本,然此處御覽無較大殘缺,蓋松崖引據時以己意補足也。此説僅及四立之王。今合下段所引京房易占,補齊二分二至,則卦之八氣可覩全貌焉:

[15] 見論衡卷二十四難歲篇。

[16] 見太平御覽 卷二十三時序部八 夏至條,及卷二十五時序部十 立秋條引。

[17] 「依休王論,離王之離當作巽」:四庫本無,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此與休王論之誼正合」。今按五行休王論謂「立夏巽王」,京房易占謂「夏至離王」,故松崖先生初以爲離當作巽。然巽王在立夏,離王在夏至,節氣不同,並不衝突。且據休王論可推坎離震兑王於二分二至也。蓋松崖初謄録時未察,經訓堂本所據則是改訂之本也。

[18] 「壯」:四庫本誤作「旺」。

[19] 「後」:四庫本誤作「復」。百衲本影宋元刻本、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皆作「後」。

[20] 四庫本脱「子」字。

[21] 「立 五景丙子水」: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六五景諱丙爲景子水」,四庫本作「立六五丙子水」,史記正義引作「立五景行水」。蓋避唐李昺諱而以「景」代「丙」。

[22] 抄本留白,占四格。四庫本、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短命他以」。

[23] 文見史記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正義所引「中備」。按孫詒讓札迻卷一「易緯稽覽圖 鄭康成注」條謂:「(卷上)推易天地人之元術。注云:『已上寫岀一紙,本經易緯無此,於三備上録岀以廣本耳。』案此唐人校書所注補。蓋此術及上推天元甲子之術,皆三備文也。釋湛然止觀弘輔行記决云:『孔子有三備卜經,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自注:史記孔子弟子傳正義引易中伣,孔子爲商瞿筮,當有五丈夫子,亦即三備中篇之文。惠棟易漢學謂是辨終備,非也。)隋書經籍志有易三備三卷,即此書。」

今排定所筮之卦如下:

今術家占子嗣,常取子孫(福德)爻。子孫爻「若旺遇生扶,或臨日月,或帝旺長生於日,或動而化吉,必産賢兒」(野鶴語)。然此卦並無子孫爻(僅三爻伏子孫),蓋孔子不以此法斷也。詳考原文,蓋以應生世爲吉,故有子。今此文錯訛不可讀,稍以己意正定如下:「孔子曰:『卦遇大畜,艮之二世。九二甲寅木爲世,六五丙子水爲應。應世生(繼明按:丙子水生甲寅木),外象生内象(按:艮土生乾金)。内象艮,别子(按:内象既爲外象所生,故以内象爲子。内象乾下伏艮,爲别子)。應有五子,一子短命。』顔回云:『何以知之?』『内象是本子一(按:乾金,一子也),艮變爲二(乾下伏艮,二子也),丑三陽爻(内象又分三陽爻,故復得三子),五(合而爲五)。於是五子,一子短命。』『何以知短命?』『他以故也。』」

一子短命,不詳。或二爻值官鬼,故短命也。

[24] 「龜蓍」:四庫本、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蓍龜』。

[25] 「九五丁酉、九四丁亥,皆水也,而皆受制于辛丑之土」:四庫本、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九四丁亥水也,而受制於辛丑之土」。蓋後來訂正。

[26] 漢武帝筮大過事,見漢書卷九十六下西域傳下(中華書局點校本第三九一三頁)。引程氏説,見周易本義啟蒙翼傳下篇 筮法部分所引。

今排定此筮卦如下:

按外克内者,謂外卦克内卦,兑金克巽木是也;應克世,即丑土克亥水也。松崖謂「五動成震,克初六辛丑土」爲外克内,非也。動爻不能克不應之靜爻也。至於其初以爲吉,孟康注甚明:「其象曰『枯楊生華,何可久也』,謂匈奴破不久也。」非如松崖謂「諸臣以漢爲内卦,匈奴爲外卦」也。

[27] 見三國志卷四十八裴注所引晋紀。

今排定六爻如下:

此卦應克世,世動又化回頭之克,其凶顯然,尚廣豈能不知?蓋以孫皓殘暴,故漫應之曰吉而已。庚子青蓋入洛者,尚秉和謂:「同人内卦離,離爲火爲午,頤又爲大離;至子年衝而兼克,故知必滅。」(尚氏易學存稿校理第一卷,第一〇一頁)朱子發以震數七説之,非是。青蓋,如惠説。

[28] 經訓堂本、續經解本無「之」字,是也。南史無「之」字。按占卦得坤,非坤之履。後「履」字指虞履。

[29] 南史卷七梁本紀中 原文載:始天監中,沙門釋寶志爲詩曰:「昔年三十八,今年八十三,四中復有四,城北火酣酣。」帝使周捨封記之。及中大同元年,同泰寺灾,帝啟封見捨手迹,爲之流涕。帝生於甲辰。三十八,克建鄴之年也。遇灾歲實丙寅,八十三矣。四月十四日而火,火起之始,自浮屠第三層。三者,帝之昆季次也。帝惡之,召太史令虞履筮之,遇巛。履曰:「無害。其繇云:『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文言云:『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帝曰:「斯魔鬼也。酉應見卯,金來剋木,卯爲陰賊。鬼而帶賊,非魔何也。孰爲致之?酉爲口舌,當乎説位。説言乎兑,故知善言之口。宜前爲法事。」於是人人贊善,莫不從風。或刺血灑地,或刺血書經,穿心然燈,坐禪不食。及太清元年,帝捨身光嚴、重雲殿,游仙化生皆震動,三日乃止。當時謂之祥瑞。識者以非動而動,在鴻範爲祆。以比石季龍之敗,殿壁畫人頸皆縮入頭之類。(中華書局點校本,第二二五頁)

今排定六爻如下:

梁武帝所謂「卯爲陰賊」者,前注引翼奉説「東方之情,怒也;怒行陰賊,亥卯主之」。鬼者陰類,陰賊可表鬼象也。又應爻值官鬼。故「鬼而帶賊」。鬼不必盡害人,而帶陰賊,則爲害人之鬼,曰魔鬼也。佛光大辭典釋「魔」曰:「全稱爲魔羅。意譯爲殺者、奪命、能奪、能奪命者、障礙。又稱惡魔。指奪取吾人生命,而妨礙善事之惡鬼神。『魔』字舊譯作『磨』,至南朝梁武帝時始改爲『魔』字。」酉與兑同位,兑爲口舌,故酉亦主口舌。

[30] 「齊」:四庫本作「北齊」。

[31] 據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十八方術部九 引。原文「變魂而升於天」者,乾變爲晋,晋者乾之游魂;乾九五動,爻辭曰「飛龍在天」,故升於天。凡占病,遇游歸則凶甚;若遇官鬼持世及化回頭之剋,亦凶。又北齊書卷四十九趙輔和傳所載與此稍異:「有一人父疾,是人詣館别託相知者筮之,遇泰。筮者云:『此卦甚吉。疾愈。』是人喜。出後,和謂筮者云:『泰卦乾下坤上,然則父入土矣,豈得言吉?』果以凶問至。」按此二事,乾之九五爻曰「飛龍在天」,泰之卦辭曰「小往大來吉亨」,若據辭斷,則皆吉。而一以京房法則爲歸魂而死;一據卦象則爲父入土之占。蓋神无方而易无體,不測之妙,存乎其人而已。

[32] 「遇」: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卜」。今宋本御覽亦作「卜」。

[33] 「木」: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末」。今宋本御覽亦作「末」。

[34] 「秋」:四庫本誤「春」。

[35] 「亢」:四庫本脱。

[36] 四庫本誤作「甲」。

[37] 「五」:四庫本作「翌」。

[38] 「於」:四庫本作「何」。

[39] 「峙」:四庫本作「謂(此字誤)」。

[40] 四庫本脱「咸謂」。

[41] 「上九」:四庫本作「土六」,按當作「上六」。

[42] 四庫本小注首有「此條」二字。經訓堂本、續經解本無「有脱譌字」小注,易之以小注「宋本御覽七百二十八」。按此實據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十八方術部九 引。

按文中謂占在七月,又謂「五日庚子」,考梁元帝未即位時,於普通七年(五二六年)出爲荆州刺史(據梁書卷五本紀五)。是年七月三日爲庚子。不得謂「五日庚子」,「五」乃「三」之譌。四庫本改爲「翌日」,亦通,蓋初一日雨,初二日占也。此占雖未言得何卦,然據「庚子爻爲世」可知得復卦也。疑「端筴拂蓍,遇動不動」,當作「遇復不動」(尚先生古筮考即作「復」),即占得復卦靜爻也。今排定六爻如下:

庚子爻爲世,七月建申,六三爻直庚辰,故申子辰三合成水局。成水局,則有雨。必待庚子日雨者,日辰與世爻合,得日建之力也。其十七日之占,排定六爻如下:

此卦動爻克世,似有妨礙。然子水持世,與之勢均力敵。待三更子時,得天時之力,則可雨矣。術家用時,多取日建月建,少用时辰,故易冒曰:「星宿之光,不及于日月,時辰之力,不敵於春秋,故曰日月六神爲要。」此月建申,既已生世;而十七日、十八日爲甲寅、乙卯,克制仇神辰土,是得日月之力矣。故復以時辰斷之,子時(三更)得助力最強也。「平地上有水」者,取比卦地上有水之象。〇御覽載金樓子自序尚有一占,稿本未載,經訓堂本載之(見脚註中之校記)。今附釋于此。占得謙之小過,先排六爻:

梁元帝此處不用納甲法,而參以卦象,坤、艮皆是土行,克水,故將晴亢。其實用納甲法亦可推。此卦雖亥水持世,然動爻克世。桃文烈謂此二十一日雨,按此日爲戊午,土得日建之生,克水克世有力,不得雨也。按凡占氣象,當以納甲與卦象合參。是以本書引周易集林曰:「占天雨否:外卦得陰爲雨,得陽不雨。其爻發變得坎爲雨,得離不雨。巽化爲坎,先風後雨;坎化爲巽,先雨後風。」

[43] 後漢書卷五五 魯恭傳。按彼傳今本作「誠來有我」。

[44] 經訓堂本、續經解本此後多一段正文:[又曰:「桃文烈善龜卜,謂余曰:『此二十一日將雨,其在虞淵之時。』余乃筮之,遇謙之小過,既言曰:『坤艮二象,俱在土宫,非直無雨,乃應開霽。俄而星如玉李,月上金波,霧生猶縠,河垂似帶,余乃欣然。」七百二十八。]

[45] 據易緯稽覽圖鄭注:凡卦,「九三、上六,决温;九三、上九,微温;六三、上九,决寒;六三、上六微寒。」(七緯,趙在翰輯,鍾肇鵬點校,中華書局二〇一二年,第六九頁)

[46] 所引朱震語,四庫本作「坎六四、九五泰,坎上六、震初九大壯,震六二、六三夬」。按此抄本、經訓堂本、續經解本與四庫本漢上易傳同,然據理則四庫本是。蓋四庫本改訂也。

[47] 正文所謂九三、上六云云,即上條注所謂寒温也。春三月消息卦九三、上六,是爲决温;夏三月消息卦九三、上九,是爲微温;秋三月消息卦六三、上九,是爲决寒;冬三月消息卦六三、上六,是爲微寒。朱震小注之意,以四正卦二十四爻,一爻主一氣,二爻主一月也。可參見漢上易傳所附卦氣圖。本書卷一注已具載。

[48] 魏書卷一零七,正光曆推四正卦術後。

[49] 「實」:四庫本誤作「貴」。

[50] 盧央謂:「兑卦爲四正卦之一,主秋令,當七八九月。其辟卦爲否、觀、剥,皆爲六三上九决寒白濁之候。但三公皆以佞治事,貌爲清淨,而其實當爲陰寒,故有貌無實,佞人當道。立春前後,當爲温氣應節,但後即寒,表示雖有詔令爲寛,却没有寛的實際。」(京房評傳,第二四五頁。)

[51] 「氣」:四庫本作「陰」。

[52] 據稽覽圖,太陽、太陰爲辟卦(消息卦),少陽、少陰爲雜卦。故雜卦之决寒、微寒爲少陰,决温、微温爲少陽。消息爲太陽,則雜卦少陰爲干擾;消息爲太陰,則雜卦少陽爲干擾。今消息當大壯,爲太陽;而雜卦當解,解六三、上六爲微寒,是爲少陰。故曰「少陰並力而乘消息」。盧央釋此段曰:「此丙戌日,當建昭二年二月二十三日,次日二十四日丁亥春分。二月辟卦是大壯卦,從去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交冬至起公卦中孚,至今年二月二十三日正好九十一天,對應于二月公卦解卦當值。從每卦六日七分計算,則歷九十一日二十五分(一日八十分),應爲二月二十四日辰初。解卦于二十四日起當令,但解卦是雜卦。丁亥之次日戊子(二十五日)下午未末申初,蒙氣就明顯地强起來。次日己丑夜,有還(旋)風。其作用更加加重蒙氣。」

[53] 此下一段,四庫本無。蓋其所據抄本即闕也。今觀此復旦抄本此段是另外剪裁紙張補上,墨色、紙色皆不同。

[54] 坤之肅殺行于時,則物不長。

[55] 經訓堂本、續經解本有小注「侯卦」。

[56] 所謂「火卦」,不知何意,或與「温」同義也。據稽覽圖鄭注,自否至臨爲太陰,自泰至遯爲太陽。太陰有决寒、微寒,太陽有决温、微温。盧央釋此段曰:「立春當爲正月節,泰卦用事,九三上六决温,卦象如此。但實際情况是天氣寒冷,違反時節。這是陽嘉二年正月,正是他剛入京的時候。」(京房評傳,第二四三頁。)

[57] 後漢書郎顗傳注引。

[58] 後漢書原文謂:「臣聞天道不遠,三五復反。今年少陽之歲,法當乘起。恐後年已往,將遂驚動,涉歷天門,灾成戊己。今春當旱,夏必有水。臣以六日七分候之可知。」盧央引稽覽圖,以爲雜卦九三爲少陽之效,不效則爲水,太温甚者爲旱。是也。(京房評傳,第二四六頁。)

[59] 文選注所引略同。按此非據六日七分法占斷也。「蟻封穴户,大雨將集」見焦氏易林震之蹇林辭。

[60] 太平御覽卷十天部十;初學記卷二天部下。

[61] 四庫本脱「曰」字。

[62] 「者」:四庫本作「音」。

[63] 後漢書郎顗傳注引。

[64] 「復來」:四庫本作「又乘」。

[65] 據下文孟康注,一日八十分,起自夜半。則五十分者:24×50/80=15。即未時也。

[66] 「散」:四庫本作「蔽」。

[67] 漢書「蒙」前有「上」字。

[68] 漢書「後」後有「行」字。

[69] 漢書「不」後有「言」字。

[70] 「乾卦」:四庫本誤作「就卦」,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乾坤」。

[71] 四庫本多「也」字。

[72] 經訓堂本、續經解本無「日」字。

[73] 「止」:四庫本誤作「上」。

[74] 「進」:四庫本誤作「盡」。

[75] 「起」:四庫本誤作「氣」。

[76] 漢書五行志第七下之上「皇之不極」節引。

盧央謂:「京房認爲蒙氣是一種氣候的變化,而氣候變化是陰陽二氣相盪的結果。陰陽相盪,或者取得某種平衡,或者陽盛陰衰,或者陰盛陽衰。蒙氣則是一種陰盛陽衰的狀態。將這種氣變應用到人事時,京房强調的是陰盛,五行志引用京房時强調陽衰。」(京房評傳,第三〇九頁)

[77] 四庫本無「所主」二字。

[78] 經訓堂本、續經解本此後多兩段:[干寶注蒙彖曰:「蒙者離宫陰也,世在四,八月之時,降陽布德,薺麥並生。陽胎于酉仲。而息來在寅。息,消息。故蒙於世爲八月,於消息爲正月卦也。四世卦陰主八月。」又注比彖曰:「比,坤之歸魂也。亦世於七月,而息來在巳,義與師同也。三世卦,陰主七月。」]

按世卦起月,自一世至五世、八純,並無問題。唯游魂、歸魂,胡一桂之語似有歧義。或以爲,本宫游魂與本宫四世所主之月同,如訟爲離宫游魂,離宫四世卦爲蹇,蹇四爻陰主八月,故訟亦主八月,此李道平之説也。或以爲,游、歸魂與四、三世同例而已,非同月也。如訟爲游魂,視四世卦之例。四世陽爻主二月,陰爻主八月;則游魂亦陽爻主二月,陰爻主八月。訟四爲陽爻,故主二月。此劉玉建之説也(兩漢象數易學研究,第二八四頁)。劉説似是。

又世卦起月之原理,盧央謂:「視所得卦之世爻爲陰或陽,若世爻爲陰,則以初爻起五月,數至世爻爲幾月,即得該卦爲幾月之卦;若世爻是陽爻,則以初爻起十一月,數至世爻爲何月,即得該卦爲何月之卦。」(京房評傳,第四五四頁)

[79] 「四」:四庫本作「五」。按據納甲之説,乾九五壬申金,九四壬午火。此蓋館臣改訂。

[80] 「四」:四庫本作「五」,是也。

[81] 「所未詳也」:經訓堂本、續經解本同。按此四字在惠氏自按語之句末,莫名其妙,似有闕誤。四庫本無此四字,下一段曰[郭璞洞林以世爲身。詳本書。]按此句,抄本在隔一段下。經訓堂本、續經解本此後又有一段:[義興郡丞仍叔寳得傷寒疾,積日危困。令卦,得遯之姤。其林曰:「卦象出墓氣家囚,艮爲乾墓,世主丑,故卜時五月,申金在囚。變身見絶鬼潜游,身在丙午,夏入辛亥在五月。爻墓充刑鬼煞俱,壬戌爲鬼墓,而初六爲戌刑,刑在占,故言充刑。五月白虎在卯,與月煞并也。卜病得此歸蒿丘。誰能救之坤上牛,以下爻見丑爲牛。亥爲子,能扶身,克鬼之厭虎煞,上令伏不動。若依子色吉之尤。巽主辛丑,丑爲白虎,金色復徵以和,解鬼及虎煞,皆相制也。」案丙午世也。注云「身在丙午夏」,是以世爲身也。辛亥,子也,丙午變從之。午本鬼也,變以扶身,可以伏鬼。]

[82] 四庫本小注僅作「御覽」。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御覽九百□□六」。按此實在九百零五卷。

[83] 四庫本無此句,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但作「洞林又以世爲身」,小注「詳本書」。

[84] 尚秉和解此卦曰:「下卦艮東北,蹇不利東北。艮位狗,故於東北市狗,以代其不利。艮爲黔,故用黑狗。艮爲田爲家,故於田家市黑狗。坎爲鬼,爲血。惟蹇卦身在三,而曰身在戊戌。戊戌者五爻,則不解其故。」(周易古筮考卷七,見尚氏易學存稿校理第一册,頁一一三。)尚氏所論,較松崖先生明暢。

又經訓堂本所多仍叔寶一則,今亦附釋如下:

尚先生釋曰:「變身見绝者,言二爻世值午鬼,變爲之卦之身亥。火绝於亥,亥又克火,况午又與鬼臨,其兇甚矣(化回頭剋爲最大兇)。而初爻身值辰,復爲上爻戌所衝。夫戌既爲午火墓,而又衝身之辰,鬼爻迭見,占病遇此,其兇甚矣。然遇丑牛能救者,以土能制水,使不剋世,而生應爻休囚之申金故也。」(尚氏易學存稿校理第一册,第五〇頁)按原注所謂「身在丙午,夏入辛亥在五月」,指遯卦二爻動,所納由艮之丙午變爲巽之辛亥也。回頭剋,故「見绝」;官鬼持世,故「鬼潜游」。世爻丙午火,而上爻壬戌之戌爲火墓,故曰爻墓。未變之前,初爻丙辰,辰與戌衝;爻發之後,初爻值辛丑,丑與戌相刑。「丑爲子能扶身」者,世身午火,火生土,故丑土爲子。土克水,故能扶身。

四庫本此段按語有脱略,僅作:「案土謂九五戊戌土也蹇不利東北内艮爲狗故云東北有黑狗」。

[85] 四庫本脱「儀禮」二字。

[86] 「坼」:四庫本作「拆」。下三「坼」字放此。

[87] 經訓堂、續經解本多一段(低一格):[唐六典曰:「凡易之策四十有九。」注云:「用四十九算,分而揲之,其變有四:一曰單爻,二曰坼爻、三曰交爻,四曰重爻,凡十八變而成卦。」按此則揲蓍亦用交、單、重、坼之説。]此録自唐六典卷十四太常寺。

[88] 四庫本脱「曰」字。

[89] 四庫本、經訓堂本、續經解本脱此條。

[90] 伊川注見周易程氏傳未濟卦下。按「三陽失位」朱子謂見于火珠林,今所傳火珠林無此語。

[91] 「陳振孫」以下兩條,四庫本無,抄本墨色較淡,顯爲後補。經訓堂本、續經解本此後尚有一條:[困學紀聞曰:「納甲之法,朱文公謂今所傳京房占法,見於火珠林,是其遺説。」] 此兩條録自經義考卷四十一。此蓋松崖爲盧見曾補刻經義考時批閲此書而補録入易漢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