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康成易

易緯[2]乾鑿度曰:「乾,陽也;坤,陰也。並如而交錯行,乾貞於十一月子,左行陽時六;康成注曰:「貞,正也。初爻以此爲正。次[3]爻左右者各從次數之。坤貞於六月未,乾坤陰陽之主,陰退一辰,故貞於未。右行陰時六,以順成其歲。歲終,從於屯蒙。」歲終則從其次,屯蒙、需訟也。又云:「陰卦與陽卦同位者,退一辰,以[4]未爲貞,其爻右行。間辰[5]而治六辰。陰陽同位,陰退一辰。謂左右交錯相避。」棟案易緯之説與十二律相生圖合。鄭于周禮太師注云:「黄鐘,初九也,下生林鐘之初六,林鐘又上生太蔟之九二,太蔟又下生南吕之六二,南吕又上生姑洗之九三,姑洗又下生應鐘之六三,應鐘又上生蕤賓之九四,蕤賓又上生大吕之六四,大吕又下生夷則之九五,夷則又上生夾鐘之六五,夾鐘又下生無射之上九,無射又上生中吕之上六。」韋昭注周語云:「十一月黄鐘,乾初九也;十二月大吕,坤六四也;正月太蔟,乾九二也;二月夾鐘,坤六五也;三月姑洗,乾九三也;四月中吕,坤上六也;五月蕤賓,乾九四也;六月林鐘,坤初六也;七月夷則,乾九五也;八月南吕,坤六二也;九月無射,乾上九也;十月應鍾,坤六三也。」鄭氏注易,陸績注太玄,皆同前説。是以何妥文言注,以初九當十一月,九二當正月,九三當三月,九四當五月,九五當七月,上九當九月[也]。宋儒朱子發作十二律圖,六(二)二在巳,六三在卯,六五在亥,上六在酉。是坤貞于未而左行,其誤甚矣。今作圖以正之,並附鄭氏易説於後。[6]

右圖,朱子發云:「子寅辰午申戌,陽也,乾之六位;未巳卯丑亥酉,此亦誤,當云未酉亥丑卯巳,所謂右行陰時六也。陰也,坤之六位。位之升降,不違其時,故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7]康成注月令云:「正月宿直尾箕,八月宿直昴畢,六月宿直鬼,又云六月宿直東井。九月宿直奎,十月宿直營室。」又云:「卯宿直房心二月,申宿直參觜七月。」又注季冬云:「此月之中,日歷虚危。」參同契曰:「青龍處房六兮,春花[8]震東卯。白虎在昴七兮,秋芒兑西酉。朱雀在張二兮,離南午。」又云:「含元虚危,播精於子。」皆與圖合。若以日所歷言之,則右行而[9]周二十八舍,明堂月令所謂「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是也。與此不同。

鄭氏易康成以爻辰説易,其書已亡,間見于唐人正義者,採以備攷。

坤文言曰:「陰疑於陽必戰,爲其慊於陽王弼俗本「陽」上有「无」字也。」注云:「慊讀如『群公溓』之『溓』,古書篆作立心,與水相近。讀者失之,故作慊。詩正義所引有訛字,今改正。溓,雜也。字書無訓溓爲雜者。古訓之亡□ [10]久矣。陰,謂此上六也;陽,謂今消息用事乾也。上六爲蛇上六在巳,得乾氣雜似龍。」詩正義。繫辭曰:「觀鳥獸之文。」陸績曰:「朱鳥、白虎、蒼龍、玄武,四方二十八宿經緯之文。」

比初六:「有孚盈缶。」注云:「爻辰在未,上值東井,井之水人所汲用。缶,汲器。」詩正義。[11]春秋元命包曰:「東井八星,主水衡。」

泰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注云:「五爻辰在卯。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生育者嫁娶之 [12]。仲春之月,嫁娶男女之禮,福禄大吉。」周禮疏。

蠱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注云:「上九艮爻[13],艮爲山,辰在戌,得乾氣,父老之象。是臣之致事,故不事王侯。是不得事君。君猶高尚其[14]所爲之事。」禮記正義。[15]

賁六四:「白馬翰如。」注云:「謂九三位在辰,得巽氣,爲白馬。六四巽爻也。翰,猶幹也。見六四適初未定,欲幹而有之。」禮記正義。

大過注云:「大過者,巽下兑上之卦。初六在巽,體巽爲木。上六位在巳,巳當巽位,巽又爲木。二木在外以夾四陽,四陽互體爲二乾,乾爲君爲父。二木夾君父,是棺槨之象。」禮記正義。

坎六四:「尊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注云:「六四上承九五,又互體在震。上爻辰在丑,丑上值斗,可以斟之象。斗上有建星,建星六星,在南斗北。賈逵曰:「古黄帝、夏、殷、周、魯歷,冬至日在建星。建星即今斗星也。」康成注月令云:「建星在斗上。」建星之形,似(簋)[簋]。貳,副也。建星上有弁星。石氏星經謂之「天弁」,在建近河。弁星之形又如缶,天子大臣以王命出會諸侯,主國尊于簋,副設玄[16]酒而用缶也。」詩宛邱[17]正義。

坎上六:「用徽纆。」注云:「,拘也。爻辰在巳,巳爲虵。虵蟠屈似徽纆也。」公羊疏。

離九三:「不擊[18]缶而歌。」注云:「艮爻也。位近丑,丑上值弁星。弁星似缶。詩云『坎其擊缶』,則樂器亦有缶。」詩正義。

案離九四午也,艮六四丑也。故云位近丑。[19]

明夷六二:「明夷睇于左股。」注云:「旁視爲睇,六二辰在酉,々在西方。又下體離,離爲目。九三體在震,震東方。九三又在辰,辰得巽氣,爲股。[20]此謂六二有明德,欲承九三,故云睇于左股。」禮記正義。

困九二:「困于酒食,朱韍方來,利用享祀。」注云:「二據初辰在未,未爲土。此二爲大夫有地之象。未上值天厨,酒食象。案未上值柳,柳爲朱鳥喙。天之厨宰,主尚食和滋味。困于酒食者,采地薄,不足己用也。二與日爲體離,爲鎮霍,爻四爲諸侯,有明德受命當王者。離爲大[21],火色赤,四爻九四辰在午時,離氣赤,又朱也。文王將王,天子製朱韍。」儀禮疏。[22]

案:鄭此注本乾鑿度。

中孚云:「中孚,豚魚吉。」注云:「三辰爲亥爲豕,爻失正,故變而從小名,言豚耳。四辰在丑,丑爲鼈蟹。鄭注月令云:「丑爲鼈蟹。」正義云:「案陰陽式法:丑爲鼈蟹。」鼈蟹,魚之微者。爻得正,故變而從大名,言魚耳。互體兑,兑爲澤,四上值天淵丑上值斗,天淵十星在天鼈東,一曰大海,主灌溉清渠之事。天[23]鼈在斗東,二五皆坎爻,坎爲水,水浸澤則豚利;五亦以水灌淵,則魚利。豚魚以喻小民也;而爲明君賢臣恩意所供養,故吉。」詩正義。[24]

説卦「震爲大塗」,注云:「國中三道曰塗,震上值房心,塗而大者。取房有三塗焉。」朱漢上易。

案:震在卯,卯上值房心。

乾鑿度鄭氏注

孔子曰:「復表日角。」注云:「表者,人體之章識也。明[25]復者,初震爻也。震之體在卯,日於[26]出陽,又[27]初應在六四,於辰在丑,爲牛,牛有角,復人表象。」

王充論衡曰:「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勝土,故犬與牛羊爲虎所服[28]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虵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馬也。水勝火,故豕食虵;火爲水所害,故馬食鼠屎而腹脹。」又云:「酉,雞也。卯,兔也。申,猴也。東方木也,其星蒼[29]龍也;西方金,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鳥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天有四星之精,降生四獸之體,以四獸驗之,以十二辰之禽效之。」

九家易注説卦曰:「犬近奎星,蓋戌宿直奎也。」

王伯厚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馬』,午爲馬之證也。『季冬出土牛』,丑爲牛之證也。説文亦謂:『巳謂[30]蛇,象形。』」[31]

「夬表升骨履文。」注云:「名夬者,五立於辰,據消息也。爻辰在申。在斗魁所指者。三月斗建辰。又五於人體當艮卦艮爲人,於夬亦手體成艮爲手,其四則震爻也,爲足。其三猶艮爻□□□□□□[32]七曜之行起焉。七者屬文。北斗在骨足履文,夬人之表象明也。」

「剥表重童古瞳字明曆元。」注云:「名剥者,五□[33]也。五離爻,離爲日。童子□[34]六五於辰又在卯,卯酉屬也。剥,離人[35],表童焉。」

易正義

乾九二「見龍在田。」正義曰:「先儒以爲九二當太蔟之月,陽氣見地一作發見,則九三爲建辰之月,九四爲建午之月,九五爲建申之月,爲陰氣始殺,不宜稱飛龍在天,上九爲建戌之月,群陰既盛,上九不得言與時偕極。於此時,陽氣僅存,何極之有。先儒此説於理稍乖。此乾之陽氣漸生,似聖人漸出,宜據十一月之至建巳之月已來,此九二當據建丑建寅之間,於時地之萌芽初有出者,即是陽氣發見之義。乾卦之象,其應然也。」

所云「先儒」者,謂康成、何妥諸人也。王輔嗣解易不用爻辰,孔氏正義黜鄭存王,故有是説。

文言曰:「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正義曰:「先儒以爲建辰之月萬物生長不有止息,與天時而俱行,若以消息言之,是建寅之月,三陽用事,三當生物之初,生物不息,同於天時,故言與時偕行。」

乾鑿度曰:「泰否之卦,獨各貞其辰。其共北斗[36]左行相隨也。」康成云:「言不用卦次。泰當貞於戌,否當貞於亥。戌,乾體所在乾上九;亥又乾消息之月。荀爽曰:「消息之位,坤在於亥,下有伏乾。」干寶曰:「戌亥乾之都也。」京房曰:「戌亥,乾本位。」詩緯亦以乾爲天門,在亥也。泰否乾坤體氣相亂,故避而各貞其辰。謂泰貞於正月,否貞於七月。六爻者,泰得否之乾,否得泰之坤。之乾、之坤,謂泰變乾,否變坤也。」又云:「北辰共者,否貞申,右行,則三陰在西,三陽在北;泰貞寅,左[37]行,則三陽在東,三陰在南。此坤卦西南得朋,東北喪朋之一説。是則陰陽相比,共復乾坤之體也。否九四在亥,至泰九三而乾體備。泰六四在巳,至否六三而坤體全。乾位在亥,坤位在未。今在[38]巳者,陰實始于巳,不敢敵陽,故立於正形之位。」案鄭于主歲卦注云:「北辰左行,謂泰從正月至六月,此月陽爻。否從七月至十二月,此月陰爻。否泰各自相隨。」此説與圖不合,故鄭于卷末言「否泰不比及月」,先師不改,故亦不改也。朱子發卦圖合鄭(氏)前後注而一之,學者幾不能辨。余特爲改正,一目了然矣。

* * *

[2] 「易緯」: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周易」。

[3] 「次」:四庫本作「位」。

[4] 「以」:四庫本誤作「一」。

[5] 「辰」: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時』。按武英殿本乾鑿庚作「辰」。

[6] 爻辰之説有多家。若易緯與康成之説,實不相侔。今松崖混而一之,於義未穩。張皋文、林忠軍、劉玉建皆嘗指出。

易緯之説,乾坤二卦同於京房,據「天道左旋,地道右遷」也。二卦自下而上,乾起於十一月子,貞子寅辰午申戌,此即「左行陽時六」也;坤起於六月未,貞未巳卯丑亥酉,此即「右行陰時六」也。兩卦方向相反,且交錯而行。然易緯之爻辰,不局限於乾坤二卦,乃是據今本卦次,分六十四卦爲三十二組,每兩卦直一歲。乾坤之後爲屯蒙,屯爲陽卦,起自丑,貞丑卯巳未酉亥;蒙爲陰卦,起自寅,貞寅子戌申戊辰。屯蒙之後爲需訟,需起自卯,貞卯巳未酉亥丑;訟起自辰,貞辰寅子戌申戊。其餘諸卦以此類推。惟否泰二卦又爲特例,獨據消息之次,泰初九貞於寅,依次爲寅卯辰巳午未;否初六貞於申,依次爲申酉戌亥子丑。泰否二卦皆左行,且不交錯也。中孚小過亦爲特例,與乾坤同。

今附張皋文之圖於下(易緯略義卷一)

康成之説則異於是。乾卦自下而上爲子寅辰午申戌,坤卦則爲未酉亥丑卯巳。惠棟、盧央謂此本于月律隔八相生之法也(京房評傳,第四二九頁)。朱震雖以十二律説之,然不知何故與周禮注違失,故顛倒而不可了。

惠氏引周禮注以説鄭氏爻辰則可,引易緯以説康成,則非是。朱震以鄭氏爻辰,坤卦納未巳卯丑亥酉,惠氏駁之,是也。而惠氏復以爲易緯不用未巳卯丑亥酉,則非也。

[7] 經訓堂本、續經解本「康成」前有「棟按」二字。

[8] 「花」:四庫本誤作「分」。下「芒」字,四庫本亦誤作「分」。參同契諸本皆同底本。

[9] 「而」:四庫本誤作「西」。

[10] 此處底本爲一字的空白,四庫本作「其來」,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來」。

[11] 此空一格,乃是爲區别下文「春秋元命包」云云,而四庫本補一「引」字,殊誤。

[12] 此空一格,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白匡。四庫本補作「實」,非是。據周禮疏及雅雨堂本鄭氏周易,當作「貴」。

[13] 「爻」:四庫本誤作「文」。

[14] 「其」:四庫本誤作「六」。

[15] 表記正義。松崖所輯鄭氏周易無此條。丁杰謂:「此條雖出正義,不言注文,其爲鄭注無疑。王附末簡,既屬過疑,惠乃刪之,妄矣。易漢學以此條爲鄭注。」上九爲艮爻者,此康成爻體之説,初九九四爲震爻,初六六四爲巽爻,九二九五爲坎爻,六二六五爲離爻,九三上九爲艮爻,六三上六爲兑爻。

[16] 「玄」:經訓堂本作小字「廟諱」。

[17] 四庫本無「宛邱」二字。

[18] 「擊」:四庫本誤作「鼓」,經訓堂本、續經解本誤作「繫」,雅雨堂本鄭氏周易作「擊」,按作「擊」是。

[19] 此條按語,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案位近丑,據周天玉衡圖也。丑爲大寒,艮爲立春,故云近也。]艮爻,此爻體説。位近丑者,于八卦方位圖,艮在坎震之間,即子卯之間也,故近丑。前文大過棺槨條,鄭注謂「巳當巽位」,亦據八卦方位爲説也。松崖按語,其抄稿本説以爻辰九四貞五、六四貞丑,九三爲艮爻故近丑,殊誤。其後經訓堂本據周天玉衡圖,改爲「丑爲大寒、艮爲立春」,亦稍迂曲。經訓堂本惠氏按語所謂「周天玉衡圖」者,其後漢書補注卷二十一曰:「孝經緯援神契曰:『周天玉衡六間曰:大寒後斗指艮爲立春。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壬、子、癸、丑,斗指丑爲大寒。二十四氣周而復始。』鄭志引堪輿亦用此圖。蓋周秦以來相傳舊法也。」惠氏蓋引自天中記卷四:「斗指周天玉衡六間曰:大寒後十五日,斗指艮爲立春;後十五日,斗指寅爲雨水;後十五日,斗指甲爲驚蟄;後十五日,斗指卯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爲清明;後十五日,斗指辰爲穀雨。孝經緯。」按此以十二支、八天干、四維卦合二十四方位,即式占中所謂二十四山也。

[20] 經訓堂本、續經解本此處多小注:[亦據周天玉衡圖,巽近辰也。]

[21] 「大」: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火」,是也。

[22] 曹叔彦元弼曰:「二與四互體離。離,方伯之卦,位在南,於山鎮爲霍山南嶽,文王爲方伯之象。四於爻位爲諸侯,體離明,文王爲諸侯,有明德當王之象。離火色赤;四辰在午,得離氣,又赤。赤之深者爲朱。」(周易鄭氏注箋釋,卷五上)惠氏按語所謂本乾鑿度者,乾鑿度曰:「孔子曰:『紱者,所以别尊卑、彰有德也,故朱。赤者,盛色也,南方陽盛之時。是以聖人法以爲紱服,欲百世不易也。故困九五,文王爲紂三公,故言困于赤紱也。至于九二,周将王,故言朱紱方來,不易之法。』」

[23] 「天」:四庫本誤作「大」。

[24] 曹叔彦曰:「云『丑爲鱉蟹』者,十二月建丑,月令季冬之月,其蟲介也。云『四上值天淵』者,江氏藩云:『丑上值斗天淵,星名,即天海,在南斗、牽牛南。史記正義曰:南斗、牽牛皆爲星紀,于辰在丑。』」

[25] 「明」:四庫本、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名」,據後文「名夬者」、「名剥者」例,作「名」是。

[26] 「於」:四庫本作「初」。

[27] 「又」:四庫本作「爻」。

[28] 「服」:四庫本作「伏」。

[29] 「蒼」:四庫本作「倉」。

[30] 「謂」:四庫本作「爲」。

[31] 困學紀聞卷九。

[32] 抄本空六字,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六白匡。

[33] 四庫本補作「爻」。

[34] 經訓堂本、續經解本多一白匡。

[35] 「人」:四庫本作「爻」,是也。

[36] 「斗」:四庫本、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辰」。

[37] 「左」:經訓堂本、續經解本作「右」。

[38] 「在」:四庫本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