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河圖洛書

宋姚小彭氏曰:「今所傳戴九履一之圖,乃易乾鑿度九宫之法。其説詳鄭注。自有易以來,諸易師未有以此爲河圖者。後漢劉瑜上書曰:『河圖授嗣,正在九房。』九房,疑即太乙所行之九宫。盖讖緯家以爲河圖,桓譚、張衡所痛斥爲非者也。至本朝劉牧以此爲河圖;而又以生數就成數,依五方圖之,以爲洛書。又世所傳關子明洞極經,亦言河圖、洛書,如劉氏説;而兩易之,以五方者爲圖,九宫者爲書。案唐李鼎祚易解盡備前世諸儒之説,獨無所謂關氏者。至本朝阮逸,始僞作洞極經,見后山陳氏談叢之書。則關氏亦不足爲證矣。」朱子語類亦云:「關子明易,阮逸作,陳无己集中説得分明。」雷思齊又謂:「楊次公撰洞極經,託名于關子明。」要皆後人假託也。棟案:九宫之法,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北,九南,三東,七西,四東南,六西北,二西南,八東北,五居中方。位與説卦同。乾鑿度所謂「四正四維皆合于十五」是也。以五乘十,即大衍之數。故劉牧謂之河圖。阮逸撰洞極經,以此爲洛書,而取楊子雲「一六相守,二七爲朋」之説以爲河圖。鄭康成注大衍之數云:「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東,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陽無偶,陰無妃,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與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與地二并;地八成木于東,與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與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與天五并。」虞仲翔注亦云:「一六合水,二七合火,三八合木,四九合金,五十合土。」其説皆與河圖合。然康成、仲翔未嘗指此爲河圖。則造此圖以爲伏羲時所出者,妄也。仲翔謂八卦乃四象所生,非庖犧所造也。桓譚新論[1]曰:「河圖、洛書但有兆朕[2],而不可知。」[3]緑圖曰:「亡秦者胡也。」其説始于秦、漢時。河洛八十一篇,皆託之孔子,故君山辨之。見桓子新論。乃知漢以來並未有圖書之象。夫子曰:「河不出圖。」餘姚黄宗羲以河圖爲九邱之類,圖出于河,爲聖人有天下之徵。棟案:水經注載春秋曆序曰:「河圖,帝王之階。圖載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梨洲據此以爲九邱之類也。詳象數考。[4]東序河圖,後人安得見之?雖先儒皆信其説,吾不敢附和也。

辨先天後天

半農先生易説曰:「道家創爲先天、後天圖。朱子語類曰:『先天圖次第,是方士輩所相傳授底[5]。』棟案伏羲四圖皆出于邵氏,邵氏之學本之廬山老浮圖。見謝上蔡傳易堂記序。以先天爲伏羲卦,後天爲文王卦,妄也。即以乾坤二[6]卦言之:乾爲寒,爲冰,南非寒冰之地,曷爲而移在南?坤爲土,王四季,在中央。西南者中央土也。曷爲而移之北乎?且天地定位,定位者,天尊地卑而乾坤定,卑高以陳而貴賤位也。如道家言,先天乾在南,後天在西北;先天坤在北,後天在西南。是天地無定位矣。又北極在上,南極在下,乾南坤北;是天在下,地在上也,謂之定位,可乎?以此知道家之説,妄也。莊子曰:「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乾位西北,故至陰出乎天;坤位西南,故至陽發乎地。周禮[7]亦云『天産作陰德,地産作陽德』者,以此。道家之老、莊,猶儒家之孔、孟。乾南坤北,其説不合乎老、莊,必出于後世道家之説。故未聞乎古,至宋而後盛行焉,以後世道家之説,託爲伏羲,而加之文王、周公、孔子之上,學者不鳴鼓而攻,必非聖人之徒也。」

棟案:宋人所造納甲圖與先天相似,蔡季通遂謂先天圖與參同契合。殊不知納甲之法,乾坤列東,艮兑列南,震巽列西,坎離在中。詳虞仲翔易註。别無所謂乾南坤北、離東坎西者。道家所載乾坤方位,亦與先天同,而以合之參同契,是不知易,并不知有參同者也。蓋後世道家亦非漢時之舊,漢學之亡,不獨經術矣。

又曰:「聖人作八卦,所以奉天時。道家創爲先天之學而作先天八卦位,託之伏羲,誕之甚,妄之甚。所爲先天者,兩儀未判,四象未形,八[8]卦何從生?天地定位,乾坤始作,六子乃索,八卦相錯,陰陽交感,山澤氣通,水火雷風各建其功。明明後天,安得指是爲先天哉。然則卦無先天乎?曰:有。一卦各有一太極,聖人以此先古文作『先』,俗作『洗』心,退藏于密,所謂先天而天弗違也。學者不知來,觀諸往;不知先,觀諸後。知後天則知先天矣。捨後天而别造先天之位,以周、孔爲不足學,而更問庖犧,甚矣,異端之爲害也,不可以不闢。」閻若璩潜邱劄記引吴鸞他石録外編儒辯第二十五,論先天八卦之非。又云:「本義之混濫者多矣,以天地定位章爲第一。」

干寶注周禮曰:「伏羲之易小成,爲先天;神農之易中成,爲中天;黄帝之易大成,爲後天。小成,謂八卦也;中成,謂重卦;大成,謂備物制用也。」

辨兩儀四象

半農人[9]易説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天地也;四象,四時也;四時有四正、有四維,震春離夏兑秋坎冬爲四正,巽東南坤西南乾西北艮東北爲四維,此四正四維以時言之爲四時,以象言之爲四象,而八卦出于其中。不曰卦[10]而曰象者,八卦以象告也。陰陽太少,可謂之儀,不可謂之象。宋儒遂以四象當之,誤矣。太、少在陰陽之中,有陰陽即有太少,非先有陰陽後有太少也。若云始爲一畫以分陰陽,次爲二畫以分太少,是陰陽生太少,有是理乎?謂陰陽分太少,可;謂陰陽生太少,不可。易言生,不言分。父生子、子生孫,可謂之生,不可謂之分。邵子割裂太極,穿鑿陰陽,一分爲二,二分爲四,四分爲八,所謂加一倍法,朱子篤信之,吾无取焉。」

「邵子曰:『太極生陰陽。兩儀:━爲陽,爲陰。吾不知所謂陽儀者,太陽耶?少陽耶?所謂陰儀者,太陰耶?少陰耶?抑陰陽初生未分太少耶?如其然,則是先有陰陽,後有太少也。由是推之,將使陽儀加━畫爲陽生太陽,陽儀加畫爲陰生少陰;陰儀加━畫爲陽生少陽,陰儀加畫爲陰生太陰。是陰陽生太少矣。然則所謂陰儀、陽儀者,非太非少,是何物耶?曰加曰分,乃邵易,非周易也。由是太陽畫,又加━畫爲乾,是太陽生乾;又加畫爲兑,是太陽生兑。少陰畫,又加━畫爲離,是少陰生離;又加畫爲震,是少陰生震。餘四卦皆然。是太少生八卦矣。陰陽生太少,太少生八卦,誰能知其説哉。」王伯厚曰:「上蔡謝子爲晁以道傳易堂記後序言:『安樂邵先生皇極經世之學,師承頗異。安樂之父昔于廬山解后文恭胡公,從隱者老浮圖游。隱者曰:胡子世福甚厚,當秉國政;邵子仕雖不耦,學業必傳。因同授易書。』上蔡之文,今不傳。僅載于張祺書文恭集後。康節之父,伊川文人,名古,字天叟。」

棟案:朱子語類言:「程子説易,只云三畫上疊成六畫,此賈公彦之説,亦非漢法。[11]八卦上疊成六十四卦,與邵子説異,蓋康節不曾説與程子,程子亦不曾問之,故一向隨他所見去。」又云:「伊川易傳有未盡處。當時康節傳得數甚佳,却輕之不問。」又云:「邵子所謂易,程子多理會他底不得。」愚謂邵子一分爲二,二分爲四,四分爲八之説,漢、唐言易者不聞有此。程子非不能理會邵易,但以之解周易,恐其説之未必然也。且上蔡,程子之高弟也。邵子,又程子之妻兄弟也。老浮圖之授受,上蔡猶知之,曾程子也而肯爲異説所惑哉!

辨太極圖

秀水朱錫鬯[12]曰:「自漢以來,諸儒言易,莫有及太極圖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經,著太極三五之説。唐開元中,明皇爲製序,而東蜀衛琪注玉清無極洞仙經,衍有無極、太極諸圖。陳摶居華山,曾以無極圖刋諸石,爲圜者四,位五行其中,自下而上。初一曰玄牝之門;次二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次三五行定位,曰五氣朝元;次四陰陽配合,曰取坎填離;最上曰煉神還虚,復歸無極。故謂之無極圖,乃方士修煉之術爾。相傳受之吕嵒,嵒受之鍾離權,權得其説于伯陽,伯陽聞其旨于河上公。在道家未嘗詡爲千聖不傳之秘也。周元公取而轉易之,亦爲圜者四,位五行其中,自上而下。最上曰無極而太極;次二曰陰陽配合,曰陽動陰靜;次三五行定位,曰五行各一其性;次四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最下曰化生萬物。更名之太極圖,仍不没無極之旨。由是諸儒推演其説。南軒張氏謂元公自得之妙,蓋以手授二程先生者,自孟氏以來未之有也。」曝書亭集。

錫鬯[13]又言:「程子未曾受業于元公,元公亦無手授太極圖之事。其説備載集中。」愚謂道教莫盛于宋,故希夷之圖、康節之易、元公之太極,皆出自道家。世之言易者,率以是三者爲先河,而不自知其陷於虚無,而流於他道也。惜哉。[14]王伯厚言程子教人大學、中庸,而無極、太極,一語未嘗及。夫程子言易,初不知有先天;言道,初不知有無極。此所以不爲異端所惑,卓然在邵、周之上也。伯厚謂程子不言無極太極,是性道不可得聞之義,此説却涉禪學矣。顧寧人[15]曰:「夫子之教人文行忠信,而性與天道在其中。故曰不可得而聞。」忠恕之與一貫,豈有二耶。黄氏日鈔曰:「夫子述六經,後來者溺於訓詁,未害也。濂、洛言道學,後來者借以談禪,則其害深矣。」

重卦説

重卦之始,其説紛紜。虞翻、王弼以爲伏羲,鄭康成以爲神農。愚以繫辭考之,鄭氏之説是也。繫辭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納甲始于此。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消息、爻辰始於此。」又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繼之曰:「作結繩以爲綱罟,以佃以漁,盖取諸離。」離八純卦,則知庖犧未嘗重卦也。庖犧氏没,神農氏作,始云「盖取諸益」、「盖取諸噬嗑」。二卦皆有貞悔,則神農重卦明矣。八卦成列,謂伏羲也;因而重之,謂神農也。凡作者曰造,始作八卦。述者曰因。因而重之。禮器曰:「夏造殷因。」論語曰:「殷因於夏禮,周因于殷禮。」古有因國。王制:「天子諸侯祭因國之在其地而無主者。」春秋傳曰:「遷閼伯於商丘,商人是因。遷實沈于大夏,唐人是因。」又齊晏子對景公曰:「昔爽鳩氏始居于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蓋古有是國,而後人居之者爲因;猶古有是卦,而後人仍之者亦爲因。因而重之,非因伏羲所作之八卦而重之者乎?若云自作之而自重之,則不得言因矣。

京房易積算法引夫子曰:「八卦因伏羲,暨乎神農,重乎八純。」此説與繫辭合。魏博士淳于俊亦云:「庖犧制八卦,神農演之爲六十四。」演,猶衍也。蓋自重卦之後,于是有揲蓍之法。洪範謂之衍忒,繫辭謂之大衍,皆是物矣。

卦變説[16]

卦變之説,本於彖傳。荀慈明、虞仲翔、姚元直及蜀才范長生、盧氏、侯果等之註詳矣。而仲翔之説尤備。乾坤者,諸卦之祖也;坎離者,乾坤之用也。乾二五之坤成坎,坤二五之乾成離。不從卦例。復、臨、泰、大壯、夬,陽息之卦,皆自坤來;姤、遯、否、觀、剥,陰消之卦,皆自乾來。故以例諸卦。自臨來者四卦:明夷、震、解、升也。自遯來者五卦:訟、巽、革、家人、无妄也。自泰來者八卦:歸妹、節、損、賁、既濟、蠱、井、恒也。自否來者八卦:漸、咸、困、未濟、涣、隨、噬嗑、益也。自大壯來者五卦:需、大畜、睽、兑、鼎也。自觀來者四卦:晋、萃、蹇、艮也。豫自復來,謙自剥來。蜀才謂師與同人皆自剥來,大有不言所自,當自夬來。此外不從卦例者十:豐從噬嗑來也;仲翔曰:「此卦三陰三陽之例,當從泰二之四,而豐三從噬嗑上來之三,折四於坎獄中而成豐。」旅從賁來也,仲翔曰:「與噬嗑之豐同義,非乾坤往來也。」頤,晋四之初也;仲翔曰:「與乾坤坎離大過小過中孚同義,故不從臨觀四陰二陽之義。」小過,晋上之三也;仲翔曰:「當從四陰二陽臨觀之例。臨陽未至二,而觀四已消也。又有飛鳥之象,故知從晋來。」大過,訟上之三也;仲翔曰:「訟上之三,或説大壯五之初。」中孚,訟四之初也;仲翔曰:「此當從四陽二陰之例,遯陰未及三而大壯陽已至四,故知從訟來。」比,師二之五也;蜀才亦云。屯,坎二之初也;蒙,艮三之二也。慈明同。一爻變者二卦:小畜,需上變也;履,訟初變也。其後李挺之作六十四卦象生圖,以一生二,二生三,至于三而極。朱子又推廣爲卦變圖,復出大壯、觀,夬、剥兩條,視李圖而加倍。然其作本義,則又拘于二爻相比者而相易,並不與卦例相符。故論者猶欲折中于漢儒焉。

* * *

[1] 「桓譚新論」:四庫本作「桓君山」。

[2] 「但」:四庫本誤作「俱」。「朕」:四庫本誤作「然」。

[3] 按此語出意林卷三所引。

[4] 自「棟案」以下小注,四庫本脱去。

[5] 「底」:四庫本作「者」。

[6] 四庫本脱「二」字。

[7] 「周禮」:四庫本作「禮家」。

[8] 「八」:四庫本誤作「分」。

[9] 「人」:四庫本作「先生」。

[10] 「卦」:四庫本作「時」,似是。

[11] 四庫本無此小注。

[12] 四庫本多「先生」二字。

[13] 四庫本多「先生」二字。

[14] 四庫本無「惜哉」二字。

[15] 四庫本多「先生」二字。

[16] 按此條見於易例周易述,文字偶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