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

来瞿唐先生分伏羲、文王错综图说:文王《序卦》六十四卦,除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八个卦相错,其余五十六个皆相综。虽四正之卦,如否、泰、既济、未济四卦,四隅之卦,如归妹、渐、随、蛊四卦,此八卦可错可综,然文王皆以为综也,故五十六卦止有二十八卦。向上成一卦,向下成一卦,共相错之卦三十六卦。所以《上经》分十八卦,《下经》分十八卦。其相综自然而然之妙,亦如伏羲圆图,相错自然而然之妙,皆不假安排穿凿,所以孔子赞其为天下之至变者以此。汉儒至宋儒,止以为上下篇之次序,不知紧要与圆图同。诸象皆藏于二图错综之中,其中不知《序卦》紧要之妙,则《易》不得其门而入矣。因此,将二图并列之。

皆自然之数,右八卦,不过加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是也。六十四卦,不过变,即《系辞》所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变在其中者,如乾为阳刚,乾下变一阴之巽,二阴之艮,三阴之坤。坤为阴柔,坤下变一阳之震,二阳之兑,三阳之乾,是刚柔相推也。盖三画卦若不重成六画,则不能变六十四,惟六画则即变六十四矣。所以每一卦六变即归本卦,下爻尽变为七变,连本卦成八卦,以八加八,即成六十四卦。古之圣人,见天地阴阳变化之妙原是如此,所以以“易”名之。若依宋儒说,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八分十六,十六分三十二,三十二分六十四,是一直死数,何以为“易”?且通不成卦。惟以八加八,方见阴阳自然造化之妙。

图像补遗

右乾坤水火之四正之卦。故天在上则天在下,如天泽履综风天小畜是也;地在上则地在下,如地天泰综天地否是也。水火亦然,其相综皆自然也。山、泽、雷、风四隅之卦,一阳在上一阳在下,则山与雷综,如山天大畜综天雷无妄是也;一阴在上一阴在下,则风与泽综,如风天小畜综天泽履是也。故山在上则雷在下,风在上则泽在下,雷上山下、泽上风下亦然,其相综皆自然也。

《美圆歌》:我有一丸,黑白相和。虽是两分,还是一个。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右无左。八卦九畴,纵横交错。今古参前,乾、坤在坐。尧、舜、周、孔,约为一堂。我弄其中,琴瑟铿锵。孔曰太极,惟阴惟阳。是定吉凶,大业斯张。形即五行,神即五常。惟其能圆,是以能方。孟曰弄此,有事勿忘。名为浩然,至大至刚。充塞天地,长揖羲皇。

此图与周子之图少异者,非求异于周子也。周子之图为开画,使人易晓。此图总画,解周子之图者,以中间一图,散太极之本体者,非也。图说,周子已说尽了,故不必赘。易以道阴阳,其理尽此矣。

世道之治乱,国家之因革,山川之兴废,王伯之诚伪,风俗之厚薄,学术之邪正,理学之晦明,文章之淳漓,士子之贵贱,贤不肖之进退,华夷之强弱,百姓之劳逸,财赋之盈虚,户口之增减,年岁之丰凶,举辟之详略,以至一草一木之贱,一饮一食之微,皆不外此图。

程子曰: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于此图见之矣。

画此图时,因读《易》“七日来复”,见得道理原不断绝,往来代谢是如此,因推而广之,作《理学辨疑》。

“七日来复”,诸儒辨之者多,然譬喻亲切者少。“来复”就譬如炼铁扯风箱相似,将手推去,又扯转来。“来复”者,是扯转来也,皆一气也。

白路者,一阳复也。自复而临,而泰,而壮,而夬,即为乾之纯阳。

黑路者,一阴姤也。自姤而遁,而否,而观,而剥,即为坤之纯阴。

复者,天地之生子也,未几而成乾健之体,健极则必生女矣,是火中之一点水也。姤者,天地之生女也,未几而成坤顺之功,顺极则必生男矣,是水中之一点火也。故乾道成男,未必不成女;坤道成女,未必不成男。

坤而复焉,一念之醒也,而渐至于夬,故君子一篑之上,可以成山。

乾而姤焉,一念之差也,而渐至于剥,故小人一爝之火,可以燎原。

学者只将此图黑白消长玩味,就有长进,然非深于道者,不足以知之。观此图者,且莫言知造化性命之学,且将黑白消长,玩“安、危、进、退”四个字气象,亦已足矣。了得此手,便就知进知退,知存知亡,便即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故修德凝道之君子,以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伏羲只在一奇一偶上生出六十四卦,又生出后圣许多爻象。如一阳上加一阳为太阳,阳自然老之象,加上一阴为少阴,阴自然少之象,一阴加上一阳为少阳,阳自然少之象,加一阴为太阴,阴自然老之象。太阳上加一阳为乾,加一阴为兑。少阴上加一阳为离,加一阴为震。少阳上加一阳为巽,加一阴为坎。太阴上加一阳为艮,加一阴为坤。皆阴阳自然生八之卦。

二分四,四分八,自然而然,不假安排,则所谓象者、卦者,皆仪也。故天地间万事万物,但有仪形者,有定数存乎其中,而人之一饮一啄、一穷一通、一夭一寿,皆毫厘不可逃者。故圣人唯教人以贞,以成大业。

八卦已成之谓往,以卦之已成而言,自一而二、三、四、五、六、七、八,因所加之画,顺先后之序而去,故曰“数往者顺”。

八卦未成之谓来,以卦之初生而言,一阳上添一画为太阳,太阳上添一画则为纯阳,必知其为乾矣。八卦皆然。其所加之画,皆自下而行上,谓之逆,故曰“知来者逆”。(与邵子、朱子所说略不同)

以一年之卦气论之,自子而丑、寅、卯、辰、巳、午者,顺也。今伏羲之卦,将乾安于午位,逆行至于子,是乾、兑、离、震,其数逆也。

以卦之次序论之,自乾而兑,而离,而震,而巽、坎、艮、坤,乃顺也。今伏羲之卦,乃不以巽次于震之后,而乃以巽次于乾之左,渐至于坤焉,是巽、坎、艮、坤,其数逆也。故曰:易逆数也。(数,色主反)

伏羲八卦方位,自然之妙。以横图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不假安排,皆自然而然,可谓妙矣。伏羲乃颠之倒之,错之综之,安其方位,疑若涉于安排,然亦自然而然也。今以自然之妙,图画于后。

以乾坤所居论:

乾位乎上,君也。右则二阳居乎巽之上焉,一阳居乎坎之中焉,左则二阳居乎兑之下焉,二阳居乎离之上下焉,宛然三公九卿、百官之侍列也。

坤居于下,后也。左则二阴居乎震之上焉,一阴居乎离之中焉,右则二阴居乎艮之下焉,二阴居乎坎之上下焉,宛然三妃、九嫔、百媵之侍列也。

以男女相配论:

乾对坤者,父配乎母也;

震对巽者,长男配长女也;

坎对离者,中男配中女也;

艮对兑者,少男配少女也。

以乾坤橐龠相交换论:

乾取下一画,换于坤,则为震;坤取下一画,换于乾,则为巽。此长男、长女橐龠之气相交换也,故彼此“相薄”。

乾取中一画,换于坤,则为坎;坤取中一画,换于乾,则为离。此中男、中女橐龠之气相交换也,故彼此“不相射”。

乾取上一画,换于坤,则为艮;取上一画,换于乾,则为兑。此少男、少女橐龠之气相交换也,故彼此“通气”。

天地阴阳之理,不过消、息、盈、虚而已,故孔子有曰:君子尚消、息、盈、虚。

坤与复之时,阳气通是一样微,但坤者,虚之终而微也,复者,息之始而微也。乾与姤之时,阳气通是一样盛,但乾者,盈之终而盛也,姤者,消之始而盛也。乾与姤之时,阴气通是一样微,但乾者,虚之终而微也,姤者,息之始而微也。坤与复之时,阴气通是一样盛,但坤者,盈之终而盛也,复者,消之始而盛也。

息者,喘息也,呼吸之气也,生长也,故人之子谓之息,以其所生也。因气微,故谓之息。消者,减也,退也。盈者,中间充满也。虚者,中间空也。

天地阴阳之气,即如人呼吸之气,四时通是一样,但到冬月寒之极,气之内就生一点温厚起来,所谓息也。温厚渐渐至四月,发散充满,所谓盈也。盈又消了。到五月热之极,气之内就生一点严凝起来,所谓息也。严凝渐渐至十月,翕聚充满,所谓盈也。盈又消了。

阴阳之气,如一个环,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未曾断绝,特有消息盈虚耳。朱子说“阳无骤至之理”,又说“一阳分作三十分”云云,双峰饶氏说“坤字介乎剥、复二卦之间”云云,通说零碎了,似把阴阳之气,作断绝了又生起来。殊不知阴阳剥、复,就是月一般,月原不会断绝,止有盈缺耳。

周公“硕果不食”,譬喻极亲切。果长不至硕,则尚有气,长养至于硕果,气候已完,将朽烂了,外面气尽,中间就生起核之仁来,可见气未曾绝。

诸儒因邵子解文圣之卦,皆依邵子之说,通说穿凿了。文王之方位本明,而解之者反晦也。殊不知文王之卦,孔子已解明矣,“帝出乎震”一节是也,又何必别解哉!朱子乃以文王八卦不可晓处甚多,不知何说也。盖文王以伏羲之卦,恐人难晓,难以致用,故就一年春、夏、秋、冬方位,卦所属木、火、土、金、水相生之序而列之。今以孔子《说卦》解之于后。

帝者,天也。一年之气始于春,故“出乎震”。震,动也,故以出言之。“齐乎巽”,巽者,入也,时当入乎夏矣,故曰巽。巽,东南也,言万物之洁齐也。盖震、巽皆属木之卦也。离者,丽也,故“相见乎离”。坤者,地也,土也。南方之火生土方能生金,故坤、艮之土,界木、火于东南,界金、水于西北。土居乎中,寄旺于四季,万物之所以致养也,所以成终成始也。坤,顺也,安得“不致役”,故言“致役乎坤”。兑,说也,万物于此而成,所以“说”也。乾,健也,刚健之物,必多争战,故阴阳相薄而战。坎,陷也。凡物升于上者必安逸,陷于下者必劳苦,故劳乎坎。艮,止也,一年之气于冬终止,而又交春矣。盖孔子释卦多从理上说,役字生于坤顺,战字生于乾刚,劳字生于坎陷,诸儒皆以辞害意,故愈辨愈穿凿矣。

八卦所属:

一者,水之生数也;六者,水之成数也。坎居于子,当水生成之数,故坎属水。《月令》:“春,其数八;夏,其数七;秋,其数九;冬,其数六,皆以成数言。”

二者,火之生数也;七者,火之成数也。离居于午,当火生成之数,故离属火。

震巽

三者,木之生数也;八者,木之成数也。震居东,巽居东南之间,当天三地八之数,故震、巽属木。

兑乾

四者,金之生数也;九者,金之成数也。兑居西,乾居西北之间,当地四天九之数,故兑、乾属金。

艮坤

五者,土之生数也;十者,土之成数也。艮、坤居东北西南四方之间,当天地五十之中数,故艮、坤属土。

何以“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此皆从卦上来。“天地”二字,即“阴阳”二字。盖一阳一阴,皆生于子午坎离之中。阳则明,阴则浊。试以照物验之,阳明居坎之中,阴浊在外,故水能照物于内,而不能照物于外。阳明在离之外,阴浊在内,故火能照物于外,而不能照物于内。观此,则阴阳生于坎、离端的矣。坎卦一阳居其中,即一阳生于子也。故为天一生水。及水之盛,必生木矣,故天三又生木。离卦一阴居其中,即一阴生于午也,故为地二生火。及火之盛,必生土而生金矣,故地四又生金。从坎至艮,至震、巽,乃自北而东,子、丑、寅、卯、辰、巳也,属阳,皆天之生。至巳,则天之阳极矣,故至午而生阴。从离至坤,到兑、乾,乃自南而西,午、未、申、酉、戌、亥也,属阴,皆地之生。至亥,则地之阴极矣,故至子而生阳。艮居东北之间,故属天生。坤居西南之间,故属地生。

天地唯西北高,东南低。以风水论,是右边白虎,太极盛矣。是以历代帝王,长子不传天下,通是二房子孙传之。以人材论,圣贤通生在西北一边,以山高耸秀,出于天外故也。以财赋论,通在东南,以水聚湖海故也。以中原独论,泰山在中原独高,所以生孔子。旧时去游岱岳,一日路上,见一山耸秀,问路边人,答曰:此王府陵也。次日行到孟庙,在其下,始知生孟子者,此山也。以炎凉论,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盛于西北;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严凝之气,其气凉,故多生圣贤;温厚之气,其气炎,故多生富贵。以情性论,西北人多直实、多刚、多蠢,下得死心,所以圣贤多也;东南人多尖秀,多柔多巧,下不得死心,所以圣贤少也。

人事与天地炎凉气候相同,冬寒之极者,春生必盛;夏热之极者,秋风必凄;雨之久者,必有久晴;晴之久者,必有久雨。故有大权者,必有大祸;多藏者,必有厚亡。知此,则就可以居易俟命,不怨天尤人。

杂说目(附传)

来瞿唐先生上下经篇义

《上经》首乾、坤者,阴阳之定位,万物之男女也,《易》之数也,对待不移者也。

自乾、坤历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十卦,阴阳各三十画,则六十矣。阳极于六,阴极于六,至此乾、坤变矣。故坤综乾而为泰,乾综坤而为否。否、泰者,乾、坤上下相综之卦也。乾、坤既迭相否、泰,则其间万物吉、凶、消、长、进、退、存、亡,不可悉纪。自同人以下至大畜,无非否、泰之相推,无否无泰,非易矣。水、火者,乾、坤所有之物,皆天道也,体也。无水、火,则乾、坤为死物,故必山泽通气,雷风相薄,而后乾、坤之水、火可交。颐、大过者,山、泽、雷、风之卦也。颐有离象,大过有坎象,故《上经》首乾、坤,必乾、坤历否、泰至颐、大过,而后终之以坎、离。

《下经》首咸、恒者,阴阳之交感,一物之乾、坤也,易之气也,流行不已者也。

自咸、恒历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十卦,阴阳各三十画,则六十矣。阳极于六,阴极于六,至此男女变矣。故咸之男女综而为损,恒之男女综而为益。损、益者,男女上下相综之卦也。男女既迭相损、益,则其间万事吉、凶、消、长、进、退、存、亡,不可悉纪。自夬以下至节,无非损、益之相推,无损无益,非易矣。既济、未济者,男女所交之事,皆人道也,用也。无既济、未济,则男女为死物,故必山泽通气,雷风相薄,而后男女之水火可交。中孚、小过者,山、泽、雷、风之卦也。中孚有离象,小过有坎象,故《下经》首咸、恒,必咸、恒历损、益至中孚、小过,而后终之以既济、未济。

要之,天道之体,虽以否、泰为主,而未必无人道;人道之用,虽以损、益为主,而未必无天道。《上、下经》之篇义,蕴蓄其妙至此。

若以卦爻言之,《上经》阳爻八十六,阴爻九十四,阴多于阳者凡八;《下经》阳爻一百有六,阴爻九十有八,阳多于阴者亦八。《上经》阴多于阳,《下经》阳多于阴,皆同八焉,是卦爻之阴阳均平也。

若以综卦两卦作一卦论之,《上经》十八卦成三十卦,阳爻五十二,阴爻五十六,阴多于阳者凡四;《下经》十八卦成三十四卦,阳爻五十六,阴爻五十二,阳多于阴者亦四。《上经》阴多于阳,《下经》阳多于阴,皆同四焉,是综卦之阴阳均平也。《上、下经》之篇义,卦爻其精至此。孔子赞其至精、至变、至神,厥有由矣。

来瞿唐先生易经字义

卦中立象,有不拘《说卦》“乾马、坤牛”、“乾首、坤腹”之类者。

有自卦情而立象者,如乾卦本马而言龙,以乾道变化,龙乃变化之物,故以龙言之。《朱子语录》:或问卦之象,朱子曰:“便是理会不得。如乾为马而说龙,如此之类,皆不通。”殊不知以卦情立象也。且荀《九家》亦有乾为龙。又如咸卦,艮为少男,兑为少女,男女相感之情,莫如年之少者,故周公立爻象曰“拇”、曰“腓”、曰“股”、曰“憧憧”、曰“脢”、曰“辅颊”、“舌”,一身皆感焉。盖艮止则感之专,兑悦则应之至。是以四体百骸,从拇而上,自舌而下,无往而非感矣。此则以男女相感之至情而立象也。又如豚鱼知风,鹤知秋,鸡知旦,三物皆有信,故中孚取之,亦以卦情立象也。又以渐取鸿者,以鸿至有时,而群有序,不失其时,不失其序,于渐之义为切;且鸿又不再偶,于文王卦辞女归之义为切,此亦以卦情立象也。

有以卦画之形取象者。如剥言“宅”、言“床”、言“庐”者,因五阴在下列于两旁,一阳覆于其上,如宅、如床、如庐,此以画之形立象也。鼎与小过亦然。

又有卦体大象之象。凡阳在上者皆象艮、巽,阳在下者皆象震、兑。阳在上下者,皆象离,阴在上下者,皆象坎。如益象离,故言“龟”;大过象坎,故言“栋”;颐亦象离,故亦言“龟”也。又如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亦取噬嗑“火雷”之意,以中孚大象离,而中爻则雷也。故凡阳在下者,动之象;在中者,陷之象;在上者,止之象。凡阴在下者,入之象;在中者,丽之象;在上者,说之象。

又有以中爻取象者。如渐卦九三“妇孕不育”,以中爻二四合“坎中满”也。九五“三岁不孕”,以中爻三五合“离中虚”也。

有将错卦立象者。如履卦言“虎”,以下卦兑错艮也。

有因综卦立象者。如井与困相综,巽为“市”、“邑”,在困为兑,在井为巽,则改为邑矣。

有即阴阳而取象者。如乾为马,本象也,坎与震皆得乾之一画,亦言马;坤为牛,本象也,离得坤之一画,亦言牛,皆其类也。

有相因而取象者。如革卦九五言“虎”者,以兑错艮,艮为虎也;上六即以豹言之,豹次于虎,故相因而言豹也。故其象多是无此事此理,而止立其象,如“金车”“玉铉”之类。金岂可为车?玉岂可为铉?盖虽无此事此理,而爻内有此象也。

《朱子语录》云“卦要看得亲切,须是兼象看”,但象失其传了。殊不知圣人立象,有卦情之象,有卦画之象,有大象之象,有中爻之象,有错卦之象,有综卦之象,有爻变之象,有占中之象。正如释卦名义,有以卦德释者,有以卦象释者,有以卦体释者,有以卦综释者,皆言象也。所以说:“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但形容物宜可拟可象,即是象矣。自王弼不知文王《序卦》之妙,扫除其象,后儒泥滞《说卦》,所以说“象失其传”,而不知未失其传也。

善乎!蔡氏曰:“圣人拟诸其形容而立象,至纤至悉,无所不有,所谓其道甚大,百物不废者,此也。其在上古,尚此以制器,其在中古,观此以系辞,而后世之言《易》者,乃曰‘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一切指为鱼兔筌蹄,殆非圣人作《易》,前民用以教天下之意矣。”此言盖有所指而发也。

错者,阴与阳相对也。父与母错,长男与长女错,中男与中女错,少男与少女错,八卦相错,六十四卦皆不外此错也。天地造化之理,独阴独阳不能生成,故有刚必有柔,有男必有女,所以八卦相错。

八卦既相错,所以象即寓于错之中。如乾错坤,“乾为马”,坤即“利牝马之贞”。履卦兑错艮,“艮为虎”,文王即以“虎”言之。革卦上体乃兑,周公九五爻亦以“虎”言之。又睽卦上九纯用错卦,师卦“王三锡命”纯用天火同人之错,皆其证也。又有以中爻之错言者,如小畜言“云”,因中爻离错坎故也;六四言“血”者,“坎为血”也;言“惕”者,“坎为加忧”也。又如艮卦九三中爻坎,爻辞曰“薰心”,坎水安得薰心?以错离有火烟也。

“综”字之义,即织布帛之综,或上或下,颠之倒之者也。如乾、坤、坎、离四正之卦,则或上或下;巽、兑、艮、震四隅之卦,则巽即为兑,艮即为震,其卦名则不同。如屯、蒙相综,在屯则为雷,在蒙则为山是也。如履、小畜相综,在履则为泽,在小畜则为风是也。如损、益相综,损之六五即益之六二,特倒转耳,故其象皆“十朋之龟”。夬、姤相综,夬之九四即姤之九三,故其象皆“臀无肤”。综卦之妙如此,非山中研究三十年,安能知之?宜乎,诸儒以“象失其传”也。

然文王《序卦》有正综,有杂综。如乾初爻变姤,坤逆行五爻变夬,与姤相综。所以姤综夬,遁综大壮,否综泰,观综临,剥综复,所谓乾坤之正综也。八卦通是,初与五综,二与四综,三与上综,虽一定之数,不容安排,然阳顺行,而阴逆行,与之相综,造化之玄妙可见矣。文王之《序卦》不其神哉!即阳本顺行生亥死午、阴本逆行生午死亥之意。若乾、坤所属尾二卦,晋、大有、需、比之类,乃术家所谓游魂、归魂出于乾、坤之外者,非乾、坤五爻之正变,故谓之杂综。然乾、坤、水、火四正之卦,四正与四正相综,艮、巽、震、兑四隅之卦,四隅与四隅相综,虽杂亦不杂也。

八卦既相综,所以象即寓于综之中,如噬嗑“利用狱”,贲乃相综之卦,亦以狱言之;旅、丰二卦亦以“狱”言者,皆以其相综也。有以上六下初而综者,则“自外来,而为主于内”是也。有以二五而综者,“柔得中而上行”是也。盖《易》以道阴阳,阴阳之理流行不常,原非死物胶固一定者,故颠之倒之,可上可下者,以其流行不常耳。

故读《易》者不能悟文王《序卦》之妙,则《易》不得其门而入。既不入门而宫墙外望,则“改邑不改井”之玄辞,“其人天且劓”之险语,不知何自而来也。噫!文王不其继伏羲而神哉!

变者,阳变阴,阴变阳也。如乾卦初变即为姤,是就于本卦变之。宋儒不知文王《序卦》,如屯、蒙相综之卦,本是一卦,向上成一卦,向下成一卦,详见前伏羲、文王错综图。如讼之“刚来而得中”,乃卦综也,非卦变也,以为自遁卦变来,非矣。如姤方是变。卦变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盖爻一动即变。如渐卦九三以三为夫,以“坎中满”为“妇孕”,及三爻一变,则阳死成坤,离绝夫位,故有“夫征不复”之象。既成坤,则并“坎中满”通不见矣,故有“妇孕不育”之象。又如归妹九四中爻,坎月离日,期之象也,四一变则纯坤,而日月不见矣,故“愆期”,岂不玄妙?

中爻

中爻者,二、三、四、五所合之卦也。《系辞》第九章,孔子言甚详矣。大抵错者,阴阳横相对也;综者,阴阳上下相颠倒也;变者,阳变阴、阴变阳也;中爻者,阴阳内外相连属也。周公作“爻辞”,不过此错、综、变、中爻四者而已。如离卦居三,同人曰“三岁”,未济曰“三年”,既济曰“三月”,明夷曰“三日”,皆以本卦三言也。若坎之“三岁”,困之“三岁”,解之“三品”,皆离之错也。渐之“三岁”,巽之“三品”,皆以中爻合离也。丰之“三岁”,以上六变而为离也。即离而诸爻用四者可知矣。

孔子韦编三绝,于阴阳之理悦心研虑已久,故于圆图看出“错”字,于《序卦》看出“综”字,所以说“错综其数”;又恐后人将《序卦》一连,不知有错综二体,故杂乱其卦,惟令二体之卦相连,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是也,又说出中爻。宋儒不知乎此,将孔子《系辞》“所居而安者,文王之序卦;所乐而玩者,周公之爻辞”,认“序”字为卦爻所著事理当然之次第,故自孔子没而《易》已亡至今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