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论周易二字本诂
吴先生曰:易者占卜之名。《祭义》,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是易者占卜之名,因以名其官。《史记·大宛传》,天子发书易。谓发书卜也。又武帝《轮台诏》云,易之,卦得《大过》。易之,卜之也。说者以简易,不易,变易释之,皆非。愚案:《史记·礼书》云,能虑勿易。亦以易为占。简易、不易、变易,皆易之用,非易字本诂。本诂固占卜也。
至于周字,郑康成注《周礼》“三易”,于《连山》、《归藏》皆详释其义,于《周易》则缺而不释。然康成《易论》云: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贾公彦云:《连山》、《归藏》皆不言地号,以义名易,则周非地号。《周易》纯乾为首,乾为天,天能周匝于四时,故名易为周也。孔颖达则据《世谱》等书,谓连山为神农,归藏为黄帝,连山、归藏既皆是代号,周易亦然,谓郑说无据。按三易之名,皆缘首卦,《连山》以《艮》为首,上艮下艮,故曰《连山》;《归藏》以《坤》为首,万物皆归藏于地,故曰《归藏》;《周易》以《乾》为首,乾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无有穷期,故曰《周易》。郑论及贾疏所言是也,孔疏所据非也。神农之兼号连山,黄帝之兼号归藏,乃因其所演之《易》名,后人伟其功,即以为号。非其《易》原无名,连山氏所演者即名《连山》,归藏氏所演者即名《归藏》也。何言之?《连山》、《归藏》皆因卦首之《艮》、《坤》而得名,显而易见。二帝之所以有此兼号者,亦犹神农创建农功,即以神农为号耳。且《连山》、《归藏》,先儒亦谓为夏、商《易》,益可证《连山》、《归藏》之名乃因《易》而起,非以《连山》、《归藏》标代号。如为代号,胡能又谓为夏、商?孔氏之观察误也。周者,《易》之理。十二消息卦,周也;元亨利贞,周也;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周也;《彖传》分释元亨利贞既毕,又曰首出庶物,即贞下启元也,周也;古圣人之《卦气图》,起中孚,终颐,周也。此其理,惟扬子云识之最深。《太玄》以中拟《中孚》,以周拟《复》,终以养拟《颐》,其次序与《卦气图》丝毫不紊。而于《玄首》,则释其所以然。其罔直蒙酋冥,即元亨利贞,故以中羡从为始,更睟廓为中,减沈成为终,循环往来,无一非周之理。而于三易终西北始西北之义,尤推阐无遗。西北者戌亥,《乾凿度》以戌亥为天门。《庄子》云: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盖一岁之事,至乾而终,复自乾而始。有无出入,皆以戌亥为枢纽。故先天艮居戌亥,《连山》以为首;月卦坤居戌亥,《归藏》以为首;后天乾居戌亥,《周易》以为首。明乎此,而周字之解诂,不待烦言矣。
第二 论周易大义之认识
《易》本用以为筮,故有卦辞,又有爻辞,其所言皆天地间公例公理。昔人谓专言天道者固非,谓专言人事者亦非。否泰往来,剥复循环,天道与人事,无二理也。包括万有,孕育深宏,凡哲学无不根源于是。而居易俟命,与时偕行,尤学《易》之准则。时而泰,即使飞龙在天,亦不必喜,时过则亢矣;时而否,潜龙勿用,亦不必忧,时及则舍(发也 )矣。《系辞》云: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有益于身心性命甚大。故自古深于《易》者,无不洞达天人,有自然之乐。如宋之邵雍、晋之郭璞、魏之管辂,其最著者也。
第三 论古易之类别
伏羲既画卦,必更有书以申明其义。《周礼》:小史掌三皇五帝之书。是三皇已有文字,特亡耳。后人谓黄帝始造字(黄帝集其成,非始于黄帝 ),伏羲只画卦无文字者,谬也。《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在春秋时,皆三易并占。《左传》、《国语》所谓艮之八,泰之八,及所引爻辞为《周易》所无者,先儒皆谓为二易之辞也。后《连山》、《归藏》亡于晋永嘉之乱,只存《周易》,今所诵读者是也。
第四 论周易谁作
《左传》,韩宣子适鲁,观《易象》与《鲁春秋》,曰: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周公之德,由《鲁春秋》知之;周之所以王,则由《易象》知之。盖文王演《易》,其忧勤惕厉之精神,备见于易辞,故一观易辞(凡易辞皆易象 ),即知文王之所以王。是春秋人以文王演《易》。《系辞》云:《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孔氏以文王演《易》。后太史公、扬子云之属,亦以文王演《易》于羑里。既曰演《易》,则卦爻辞皆文王所作。自西汉以前,无异议也。只京氏《积算法》云:西伯父子,推爻考象,加乎星宿,局于六十四所,二十四气。夫以五星二十八宿及二十四气入卦,乃占筮之事,京举此以明其术之所本,正言周公作《卦气图》与《时训》也,非谓周公作《易》。至东汉王充、马融、陆绩之俦,忽谓文王演卦辞,周公演爻辞。孔颖达、朱子等皆信之。而究其根据,则记载皆无。孔颖达以《升》六四言王,《明夷》六五言箕子,《既济》九五言西邻受福,及韩宣子见《易象》知周公之德为解。岂知《升》六四言王以震为王;震为陵,形两歧,故曰王用亨于岐山。岐、歧通也。即使有所指,亦指殷王。文王终身服事殷,故盼王来享,情见乎辞。今谓不合自称为王,以文王追谥为说,故疑为周公。其谬一也。至《明夷》六五之箕子,与《彖传》之箕子绝对不同。《彖传》之箕子,纣臣也。六五之箕子,则赵宾读为荄兹,刘向、荀爽读为荄滋,王弼读为其兹,蜀才读为其子,而《焦氏易林》则读为孩子。孩子指纣,与《论衡》读微子之刻子为孩子同也(古亥音皆音喜,皆与箕音通 )。且以六五之君位,而使纣臣居之可乎?马融知其不可,以箕子演畴,有帝王之德为解。然何以解于箕子之明夷?《彖传》谓箕子晦其明,今谓箕子明夷,则竟不明矣。其谬二也。至《既济》九五之东邻西邻,原以离坎为东西,以离为牛,以互震为祭,纯是观象系辞。乃汉人忽有东邻指纣、西邻自谓之曲说,在文王固不合,在周公尤不合。周公时何来纣与为邻?且语意之肤浅,圣人有若是者乎?其谬三也。至韩宣子观《易象》之语,解已见前。且杜注云:《易象》、《春秋》,文王、周公之制。谓文王制《易象》,周公制《春秋》,解甚分明。今忽因吾乃知周公之德一语(述孔旧说 ),谓周公遭流言,亦得为忧患,必亦演《易》,尤为虚妄不实。其谬四矣。故夫《周易》卦爻辞,纯为文王一人所作,其欲加入周公者,毫无根据,不可信也。(《西溪易说》云:文王囚中演《易》,周公未必生。即生亦子云家之童乌也,岂能演《易》?驳孔说至详。 )
第五 论重卦
孔颖达云:王辅嗣以为伏羲重卦,郑玄以为神农重卦,孙盛以为夏禹重卦,史迁以为文王重卦。今以诸文验之,《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凡言作者,创造之谓,非伏羲不足以当之。故《乾凿度》云,垂皇策者羲。明蓍在六爻之后,非三画之时。伏羲既用蓍,即伏羲已重卦矣。今依王辅嗣为得其实。按,孔说是也。郑以为神农重卦者,盖以《周礼》太卜有三易,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之文。郑彼注云:别即重卦。而《世谱》等书,谓神农兼号连山。故郑谓其始重卦。惟杜子春谓《连山》为《宓戏易》。贾公彦云:《连山》以艮为首,上艮下艮,故曰连山。若然,宓戏画卦,即重为六十四卦,愈无疑也。
第六 论十翼谁作
自太史公、扬子云、班孟坚诸儒,皆以为孔子所作,无异论也。至宋欧阳公始疑之。然如《乾坤·彖传》,除扬子云外,无有通其说者,盖非圣人不能为也。其余若《文言》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阴凝于阳必战诸章,及《系辞》之维妙维肖,蹈虚御空之语,《杂卦》之错杂位置,鼓舞颠倒之言,试思谁能为之?又谁复敢如此为之?即零辞断句,若《小象》,朱汉上谓其音声皆与律吕相应。律吕之学,为愚所不知,以解经论,如谓《大畜》九三为上合志,《升》初六亦谓与上合志,《颐》六二谓行失类,皆全《易》大旨所关。盖《周易》若无《十翼》,左右推测,与二易等亡耳,人仍不知其义蕴也。惟《十翼》解释元亨利贞之义,《彖》、《象传》与《文言》不同,又或《彖传》与《彖传》,《文言》与《文言》亦不同。由是知《十翼》之义,有采集古易说者。如元者善之长八句,《左传》襄九年,穆姜曾述此古义,曰:然,固不可诬也。谓此古易说可信也。又如《说卦》帝出乎震八句,乾为天一节,文与《连山》同,而夫子采之。此其所可考者。其不可考,如《文言》一再释乾六爻之义,疑亦采集古说,故义不同。盖自宓戏至孔子,有数千年之久,前后筮法,虽有不同,而理则无二。其间易说必多,其为夫子所常常称述者,门人从而辑录之也。有荟萃夫子之说者。夫子之说,如《彖传》言时乘六龙以御天,言云行雨施,《文言》亦言之,而上下《系辞》意重复者尤多,盖皆夫子所说,前后不一时,而记录者亦未必为一人,故辞重意复如是,而非夫子自为也。盖《周易》得夫子之《十翼》,门户始开。而《十翼》幽奥之辞,其难解过于《周易》。朱子云,有文王之《易》,有孔子之《易》。孔子之《易》即《十翼》。故《十翼》非孔子不能为,不敢为。而纪录《十翼》者,则孔子之门人也。(疑《杂卦》或夫子自为之。其叙次卦位,上经先一阳卦,次二阳三阳,次四阳。而《损》、《益》则次于上经之第十卦,《否》、《泰》则次于下经之第十卦,其位次与经同,其义盖与经大异。此等改作,七十子不敢也。惜其大义失传久,无有能说者。 )
第七 论十翼篇名
《十翼》篇名,《史》、《汉》皆未详说。依扬子云所拟,则《象传》、《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五篇;而《玄攡》、《玄莹》、《玄掜》、《玄图》、《玄告》,皆拟《系辞》,似《系辞》原为五篇,足成“十翼”之数。而孔颖达谓经有上下,则以《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后儒又各有分配。然无关宏旨,故略而不详。
第八 论彖象连经始于何人
《彖》、《象》原各自为篇,而今本皆附于经文之下。后儒谓费直专以《十翼》解《易》,《彖》、《象》连经,始于费直。此无稽之言。史但言直以《十翼》说《易》耳,安见其以《彖》、《象》连经?不合一。史言费直无章句,以《彖》、《象》连经,是有章句也。不合二。刘向校诸家《易》,独费直与中古文合。设以《彖》、《象》连经,向早言之矣,尚能与中古文合乎?不合三也。考《三国志·高贵乡公传》云:《彖》、《象》本不连经,今郑玄注连经何也?是以《彖》、《象》附于经文下者,实始于康成也。
第九 论传易之人
《汉书·儒林传》云:商瞿子木受《易》于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汉兴,田何授洛阳周王孙、梁人丁宽,丁宽授田王孙,田王孙授施雠、梁丘贺、孟喜。由是得孔氏嫡传者,有施、孟、梁丘三家之学。三家中以孟喜能兼明阴阳,毕田生之业。孟喜授焦延寿,延寿授京房,由是又有京氏之学。此外有高相,专明阴阳灾变,自言出于丁将军。费直专以《十翼》解《易》,其传授不明。此西汉传《易》之大略也。
第十 论消息卦之古
亦曰月卦,曰候卦,曰十二辟卦,为全《易》之本根,大玄之纲领。清儒毛西河等,动以月卦属之汉人,此大误也。干宝《周礼注》引《归藏》云:复子,临丑,泰寅,大壮卯,夬辰,乾巳,姤午,遯未,否申,观酉,剥戌,坤亥。是月卦已见于二易。故《坤》彖及上六爻辞,非用月卦不能解,明以坤居亥也。《左传》得复卦,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以复居子,尤为显著。后汉人注《易》,往往用月卦而不明言,以月卦人人皆知,不必揭出。其重要可知已。
第十一 论先后天之方位
八卦圆布四方,各有其位,而先后不同。盖《易》之道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先天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一阴一阳,相偶相对,乃天地自然之法象,静而无为。惟阴阳相对必相交,坤南交乾,则南方成离;乾北交坤,则北方成坎,先天方位遂变为后天,由静而动矣。《周易》所用者是也。然《周易》虽用后天,后天实由先天禅代而来,不能相离。故《说卦》首以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演先天卦位之义,再明指后天。诚以经中如《坤》卦、《蹇》卦,以坤为西南,从后天位;而《既济》九五,则以离为东,坎为西,从先天位,《说卦》不得不兼释也。乃后天方位,以《说卦》明指,人知之。先天方位,至魏晋而失传。以余所考得,西汉焦延寿于先天方位无不知,《易林》皆用之(详《焦氏易诂》 )。《九家》注《同人》曰:乾舍于离,同日而居。夫曰乾舍于离,是以乾居南也。后荀爽亦曰:乾舍于离,相与同居。夫曰乾与离同居,是亦以乾居南。荀爽又注阴阳之义配日月云:乾舍于离,配日而居;坤舍于坎,配月而居。是不惟以乾居南,并以坤居北。又注《家人》云:离巽之中有乾坤。是以离与乾同位,巽与坤同位,故曰离巽之中有乾坤。又郑玄注《月令》:季夏,国多风欬。云:辰之气乘之也,未属巽辰,又在巽位。按季夏为未月,巽初主丑未,故未属巽辰。又在巽位者,言未在西南,巽亦在西南,故云未在巽位。孔氏不知先天卦位,故此句不能释。是先天方位,在两汉皆未失传。至魏管辂,谓乾必宜在南生,以乾位西北为不合,而疑圣人矣。则以先天位已失传,辂但见其尾,不见其首也。历魏晋迄唐,无有知者。至宋邵子揭出,《易》本始大明。而黄梨洲、毛西河等,以邵氏所传,本于道士,肆力掊击,若非是不足以卫道者。而耳食者流,不加详察,懵然从之,成为风气。实《左传》闵二年,《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所者位也,复者复其位也。离变乾,乾为父,故同复于父;乾为君,乾之所在南,离亦在南,故人之敬离位,如乾位也。又成十六年,卦遇《复》,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夫乾为王、为首,凡学《易》者皆知之;阳气自北射南,故离目受咎;乾亦在南,故乾首亦受咎而被射也。杜注但知离在南,故能释目象;不知乾南,故王象、元象不能释也。又万裕澐云:《左传》如山岳则配天,风行而著于土,川壅为泽,震之离亦离之震。是艮与乾同位西北,巽与坤同位西南,坎兑同位西,震离同位东,《左氏》已备言之。故荀爽、郑玄资以注经。他若《乾凿度》,言先天义尤多也。
第十二 论易理易象失传后之易派
凡春秋人说《易》,无一字不根于象,汉人亦然。惟古书皆竹简,本易散亡。王莽乱起,中原经兵燹者十数年。至汉末,西京易说皆亡,独存孟、京二家,以无师莫能传习。于是韩宣子所谓易象者,颇多失传。东汉儒者,知说《易》不能离象也,于象之知者说之,其不知者,则当敬阙其疑。乃虞翻浪用卦变,郑玄杂以爻辰,虚伪支离,使人难信。王辅嗣遂乘时而起,解缚去涩,扫象不谈,唐李鼎祚所谓野文也。自是《易》遂分为二派。其以辅嗣为宗者,喜其无师可通,显于晋,大于唐,而莫盛于宋,所谓义理之学也。实所谓义理者,于易理无涉。朱子晚年,深悟野文之非,诋訾《程传》先辞后象之颠倒,然卒不敢改其《本义》,以违忤时尚。易学之衰落,盖莫甚于此时。其以荀、虞为宗者,号为汉易,以别于野文家,极力复古。惟其所宗,适当易象失传之后,于象之不知者,仍用卦变爻变,奉虞氏遗法为天经地义。于是焦循变本加厉,于象之不知,义之不能通者,以一卦变为六十四,以求其解,其弊遂与谈空者等。然汉学家于训诂必求其真,无空滑之病,少越轨之谈,一洗元明以来讲章之霾雾,于初学较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