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卦第十一
泰,小往大来,吉,亨。
阳性上升,阴性下降。乃阴在上,阳在下,故其气相接相交而为泰。泰,通也。阳大阴小,爻在外曰往,在内曰来,故曰小往大来。《泰》寅月卦,阳长故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阳上升,阴下降,故气交。坤为万物,为心志。交则万物气通,心志和合,故曰同。坤志象失传。《易林》屯之益云:心劳且忧。《益》互坤,以坤为心。又需之否云:毛羽憔悴,志如死灰。以《否》下坤为志为死(详《焦氏易诂·易象补遗》 )。内阳外阴,内健外顺,内君子外小人,将老氏宗旨,括尽无余。乾为君子,坤为小人。《泰》本候卦,阳长故阴消。
按上经始乾坤,终水火,而以否泰为枢纽。明否泰剥复,皆天地自然之法象,循环之原理,君子所宜居而安也,静之象也。下经始咸恒,终既未济,而以损益为枢纽。明吉凶失得,进退变化,全在人为,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动之象也。而否泰损益,皆序于第十卦后者,数至十则盈,盈则变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财、裁同。《释文》:荀作裁。《释言》疏:财、裁音义并同。汉时臣工上疏,裁察每作财察,是其证。财成,即裁成也。互震为左,互兑为右,坤为民。以左右民者,孔疏:左右,助也,以助养其民也。虞翻谓坤富称财,非。
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初应在四,四坤为茅茹。此象失传。《易林》剥之坤云:荻芝俱死。以坤为荻芝。又同人之屯云:蓬蒿代柱,大屋颠倒。《屯》互艮为屋为柱,互坤为蓬蒿。故坤亦为茅茹。茹,菜属也。《诗·郑风》:茹藘在阪。《前汉·食货志》:菜茹有畦。茅,《说文》:菅也。茹与茅为二物。以其彙者,言茅与茹同拔,连类以及也。四有应,故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初应在四,故曰志在外。外坤为心志。
九二,苞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释文》云:荒本亦作巟。《说文》引同,许云:水广。虞云:大川也。晁氏云:汉《易》皆作巟,彖辞巟、河是一事。象数无田秽之荒,作荒始于王弼。按,晁说是也。巟、河为对文。王弼盖以坤为乱,改作荒。岂知坤为水,巟与河皆坤象也。苞,今本作包,《唐石经》增改作苞,《释文》亦作苞。二应在五,五坤为大川,为河。言二必上升,有苞括大川,冯涉长河之势,断不以其辽远而不及也。阴以阳为朋。亡,往也,去也。朋往者,言二必往五,得尚居中正之位也。旧诂因坤水象及朋义失传,故无有得解者。(《礼记·少仪》有亡而无疾,《晋语》请从此亡,注皆训为去。 )
象曰:苞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五位尊,故曰光大。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陂,倾也。复,返也。阳息至三,天地分,故曰平。然三居卦终,《乾》三云: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言阳至三而盈,将反初成巽也,故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巽陨落,故倾。 )平陂往复,虽相循环,然三本当位,能艰贞自守,必无咎也。坤为忧恤(《临》六三云:既忧之无咎。以坤为忧。《易林》大壮之损云:使母忧叹。以《损》互坤为忧也。详《焦氏易诂》 ),三临之,孚于群阴,故无恤。兑口为食,坤多,故曰于食有福。乾为福也。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广韵》:际,边也,畔也。三应在上,三上居天地之极,极则返始,释平必陂、往必复之故也。宋衷曰:三位在乾极,应在坤极。以极诂际字,最为明晰。乃惠栋、李道平等解释宋注,竟从《小尔雅》,谓际者接也,天地际即天地交接也。岂知乾极坤极,正释际义。际若为交接,与无往不复之义何与哉?失宋义矣。其他更无有能解者。易理之失传,更甚于易象矣。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震为飞,故曰翩翩。坤虚,故曰不富。以,与也。震为邻。以其邻不戒以孚者,言四及五上,皆有应予,下孚于阳也。阴得阳应必吉,故曰不戒以孚。戒,告诫也。震飞之象,《易林》屡用之。同人之坎云:出于幽谷,飞上乔木。以《坎》互震为飞也。证之《易》,《明夷》初九云:明夷于飞。《易》即以震为飞。旧解以离为飞,若《泰》无离象也。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坤为心志。(按,《益》九五云:有孚惠心。以互坤为心也。《否》初象云:志在君也。以坤为志也。《易林》以坤为心志,证尤多。旧解皆以坎为心志。自得此象,凡《易》言心志者,始皆得解。 )中心愿者,言阴喜应阳也。阳为实,失实言无阳。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震为帝,坤贞乙,故曰帝乙。兑为妹,震为归。妇人谓嫁曰归,归妹谓嫁妹也。正中爻震兑象也。祉,福也。以祉元吉者,言二升五,五来二(来二即归 ),各当其位,永为俪耦,故元吉也。《象》释曰中以行愿,即谓五愿归居二也。帝乙或谓为成汤,或谓为纣父。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五位尊,故曰元吉。中以行愿,即谓五愿归二也。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复、覆通。《诗》:陶复陶穴。《说文》引作覆,是其证。艮为城。兑为隍,城池也。三至上艮覆,正当兑泽,故曰城覆于隍。《九家》云:城覆于隍,国政崩也。崩即谓艮覆。京房于《复》卦朋来无咎,朋作崩,与此义同也。又《易林》归妹之泰云:倾夺我城,使家不宁。城倾,即谓《泰》三至上艮覆,释此爻也。坤为师。震为言,为告命。坤阴下降主退,故曰勿用。吴先生曰:邑,挹之省文。挹,损也。言自挹损其告命,如后世之下诏罪己也。贞吝,言卜问不吉。泰极将返否故也。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坤为乱,其命乱者,言泰极返否,为天地自然之命运,无可避免。此命字与告命异,诸家混同之,非。
否卦第十二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阳上升,阴下降。乃阳即在上,阴即在下,愈去愈远,故天地不交而为否。否,闭也。《泰》上六《象传》云其命乱也,言泰极反否,乃天地自然之命运,必至之理,非人力所能为。此曰否之匪人,仍其义也。阳往外而诎,阴来内而信,故不利君子贞。贞,卜问。其以正为说者,无论若何斡旋,皆不能通。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天气本上腾而在外,地气本下降而在内。愈去愈远,故气不交;气不交,故万物不通而死矣。坤为万物,为邦国。乾上坤下,君民不亲,上下闭塞,而邦必乱,故曰无邦。《否》七月卦,阴长阳消,故曰小人道长,君子道消。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乾为德。俭,约也。坤闭,故曰俭德。言敛抑自守也。互巽为伏,故曰辟难。坤为患,为难。言遯世不出,以避世难。乾为禄,艮为荣,巽伏故不可荣以禄位。言当否之时,遯入山林,高隐不出也。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征吉,亨。
阴皆有应,故辞与《泰》同。《泰》茅茹象,指应爻,此则用本象也。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君也。
坤为志,乾为君。志在君,言上应四也。
六二,苞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苞,今本作包。依《唐石经》及《释文》,下同。包、苞古通用。《禹贡》:草木渐包。注:包,丛生。《释文》:字亦作苞。是包、苞古不分。《尔雅·释言》云:苞,稹也。疏:孙炎曰,物丛生曰苞。《诗·唐风》:集于苞栩。亦以苞为丛。是苞有多意,众义。坤为众。苞承者,言下三爻皆承阳有应也。小人谓二。二得中有应,故小人吉。凡阴得阳应必吉,阳得阴应不皆吉。而《否》卦阳气上腾,不能下降,故大人否亨。大人谓五。否,不。言五虽得二应而不亨也。朱升释承为脀。卦既无此象,荀爽谓二为四所包,朱震谓二为五所包。夫四五若能下施包二,则大人不否亨矣,非也。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坤众,故曰群。坤为乱。乱,杂也。不乱群,言五不能下施应二,俾天地相杂也,故否亨。虞翻谓坤三阴,乱弑君,大人不从,故不乱群。岂知不乱群,即仍天地不交之义,言五不能交二也。群义即释苞义也。
六三,苞羞。
此苞字与上同义,仍坤众、坤群象也。羞,《说文》:进献也。《左传》隐三年:涧溪沼沚之毛,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杜注:羞,进也。《国语·楚语下》: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以羞子文。注亦作进。苞羞者,众进也。《否》本阴长之卦,故群进而消阳也。
象曰:苞羞,位不当也。
六三不当位,进至于四,或与上相上下,则当位矣。言所以进者,以不当位也,释苞羞之故也。自荀爽释为羞耻,朱升释为膳羞,位不当之义,皆莫知所指矣。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命,《说文》:使也。《广韵》:召也。有命,言有所使命也。巽为命。《周语》:襄王锡晋文公命。盖四履群阴之上,万民(坤为民 )顺承,故有所锡命。四不当位,宜有咎;得群阴使命,故无咎。《颐》上九云:利涉大川。与此义同也。畴、俦同。《荀子·劝学篇》云:草木畴生。注:畴,同俦。《前汉·韩信传》:其畴十三人。义亦同俦。俦,众也。下坤为众。离,附著。祉,福。畴离祉者,言众阴同附阳,得主而受福也。孔疏训畴为匹,匹谓初,言初得阳应而受福。然《象》释曰志行,荀爽谓志行于群阴,固统三阴言,不专指初也。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四履重阴,得行其志,故曰志行。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说文》:人依木则休。休者,憩息也。休否者,言当否之时,而休息以俟也。盖初四、三上相上下,则《既济》成。五当位居中,宜静俟也。旧解释为休美,与其亡义背,似非也。九五为大人,故曰大人吉。九五巽体,巽为桑,坤为多,故曰苞桑。陆绩《京氏易传注》云:苞桑,则丛桑也。巽为绳,为系,故曰系于苞桑。乃巽为陨落,五虽居中得正,而风陨在下,故有其亡之惧。盖系在大木,方能巩固;桑而丛生,其柔可知,系于柔木,其危可知。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者,言时时虑亡,如系于苞桑之不足恃也。王陶庐云:《唐石经》初刻作包,后增改作苞。按《禹贡》:草木渐包。《传》释为丛生,仍与苞同。自风陨象失传,后儒不知危亡之故在五履巽,于是旧解皆以坚固为说,遂与易象不协矣。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五位尊而中正,故曰位当。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侯果曰:倾,覆也。上应在三,三巽为陨落,故曰倾否。言倾否而出之尽也。然当未覆之先,则仍否也,故曰先否。上反下则成震,震为乐为后,故曰后喜。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否终则倾,言否终则泰复,不能长否。
按《否》、《泰》云,大小往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终则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否》则曰:否之匪人。皆言天地否泰之运,循环往来,自然如此,不假人为,为上经天地水火之枢纽。明天道本如斯,不可易也。至下经第十卦之《损》、《益》,则曰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曰损刚益柔。曰损下益上,损上益下。曰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所言皆履世之大经,修治之极轨,无丝毫委心任运之意,以为《咸》、《恒》、《既》、《未济》之枢纽,明人事宜如斯也。尽人事,听天命,斯学《易》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