遯卦第三十三
遯,亨,小利贞。
《遯》,月卦辟未,阴长阳消,小人道长,君子道消。遯者,退也,避也。当阴盛之时,势须退避,否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矣,故曰遯亨。盖以行止论,洁身退隐,《否》所谓俭德避难也,无所谓亨。而以祸福论,防微虑远,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优游事外,亨莫亨于是矣。故《传》曰遯而亨也。阳大阴小。小利贞者,谓宜贞定也。《传》曰浸而长,谓阴方长,长则消阳,故利于静,不利于动也。
彖曰:遯亨,遯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遯之时义大矣哉!
五当位,二有应,故曰刚当位而应。然而不能不遯者,时不可也,故曰与时行。遯太早则有过情之讥,如严光是也;太晚则不能遯,沉溺于小人之中而不能免,如刘歆是也。行而宜之之谓义,故夫子极叹时义之大。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凡卦皆合上下卦以立名。乾健艮止,皆无退义,然而遯者,以乾与艮先后天皆居西北也。西北者,幽潜无用之地,《太玄》谓曰冥。冥者,明之藏也,故曰遯。乾为君子,远遯在外,故曰远小人。五应二,故曰不恶。然以有阻隔故,绝难为与,故曰不恶而严。盖外不与绝,内实远之也。
初六,遯尾,厉,勿用有攸往。
爻象初为尾。初往应四,则为同性之二所阻,危厉之道也。勿往则免矣。
象曰:遯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艮为止,在艮宜静。勿用有攸往,则无灾矣。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艮为牛,《无妄》六三或系之牛是也。二居中,故曰黄牛。《易林》既济之艮云:伺候牛羊。同人之无妄云:负牛上山。皆以艮为牛。艮为皮革。执,持也,止也。艮手为执。言二得中正,宜贞定自持,如牛革之固,莫能胜我而说去也。仍小利贞之恉也。说、脱同。
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
巽为志。牛革者至固之物,持志如是,贞定极矣,故曰固志。固则不动,不动则不消阳。
九三,系遯,有疾厉。畜臣妾,吉。
巽为绳,故曰系。艮止,故曰系遯。言系恋而不即遯也。巽为疾。三无应,往遇敌,故有疾厉。然下有重阴,承顺于三,畜臣妾则吉。艮为臣妾也。巽疾象,详《履卦·彖传》注。艮臣象亦本《易林》。《易林》夬之坎云:君臣扰忧。《坎》中爻艮震,震为君,艮为臣,故曰君臣扰忧。又兑之艮云:臣围其君。亦以艮为臣。盖艮为僮为仆,故为妾。臣与仆古不分,故为臣。由是知《蹇》六二曰王臣蹇蹇,《小过》六二曰遇其臣,《易》原以艮为臣也。
象曰:系遯之厉,有疾惫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广韵》:惫,羸困也。陆绩云:大事,谓天下之政。潜遯之世,但可居家,畜养臣妾,不可治国之大事。
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虞翻曰:《否》乾为好为君子,阴称小人。按四与初有应,好遯者。外不与小人绝,当祸患未形之时,从容而遯也。然知几其神,惟君子能之,若小人则系恋而不去也,故曰君子吉,小人否。
象曰: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否,不也。小人不肯退,不退则凶咎至矣。
九五,嘉遯,贞吉。
乾为嘉。五居中当位,下有应与,不必遯也;乃识微虑远,及此嘉时而遯焉,故曰贞吉。
象曰:嘉遯贞吉,以正志也。
五应在二。二互巽,巽为伏,故为心志。虞翻用卦变,谓四与初已易位,三已变成坎,上来之三,成坎为志。夫圣人观象系辞,其所用象,乃在三变之后,迂曲如此,使后学乌从测之哉?
上九,肥遯,无不利。
《子夏传》释肥为饶裕,虞翻以乾盈为肥,皆非。《后汉·张衡传》注引《淮南九师道训》云:遯而能飞,吉孰大焉。《易林》需之遯云:去如飞鸿。节之遯云:奋翅鼓翼。王弼云:矰缴不能及。并皆读为飞。朱芹引姚宽《西溪丛语》云:肥古作 , 、蜚同字。是肥即蜚,蜚即飞也。盖上九居极上,高飞远引,无有阻隔,故无不利。而乾为行,故为飞,《乾》九五飞龙在天是也。
象曰:肥遯无不利,无所疑也。
上九逍遥世外,故无所疑。
大壮卦第三十四
大壮,利贞。
《杂卦》云:大壮则止。《序卦》云:物不可以终壮,故授之以《晋》,晋者进也。是亦训为止,故与进对文。《太玄》拟为格。格,阻也,亦止也。又拟为夷。夷,伤也。故马、虞皆训壮为伤。吴先生曰:伤则必止,二义相因。按《说卦》震为蕃,蕃有闭义。《诗》:四国于蕃。笺云:蕃,屏也。《周礼·大司徒》:蕃乐。杜子春读蕃为藩,谓藩闭乐器而不用。是蕃与藩通。《大壮》之所以为止者,以震藩屏闭在前也。四不应初,二三遇敌,下阳全为四所格阻,故曰利贞。言利于贞定不动也,即止也。不止则伤,四五两爻是也。郑、王谓为强盛,然注莫古于《十翼》,莫精于《太玄》,皆不如是言,疑非《易》本旨。
彖曰: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大谓乾。乾在下为四所格,故曰大者壮也。盖刚宜静,刚而动必多阻格,释壮之故也。利贞者,贞定。《乾·彖传》云: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天地之情,本如是也。
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震为履。震履乾,即卑履尊,非礼甚矣。陆绩曰:君子见卑履尊,终必消除,故以为戒。《大象》每相反为义,此其一也。
初九,壮于趾,征凶,有孚。
初应在四,四震为趾。乃四亦阳,初失应,故壮于趾。言趾有所阻格也。又二三亦阳,阳遇阳则窒,故征凶。有,《说文》: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日月有食之是也。依《说文》,有孚者,谓不宜于有也,即不孚也。正与《象辞》孚穷之义合也。
象曰:壮于趾,其孚穷也。
初得敌,无应,故孚穷。
九二,贞吉。
二得中,故贞吉。与下贞厉为对文。
象曰:九二贞吉,以中也。
二承乘皆阳,得敌,似不吉。然而吉者,以位中也。
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
三应在上,小人谓上六,君子谓三。乃上六欲应三,而为五所格,故用壮。三欲应上,而为四所格,故用罔。罔,无也。言三上皆失其用也,故卜问厉。中爻互兑,故曰羝羊。四震为藩。羸,缠绕也。三在下卦之上,于爻象为角。羝羊触藩,羸其角者,言三欲上升,为九四所阻格,若羝羊以角触藩而不能决,角反为藩所困也。荀爽以五为角。五为角,则藩已决矣,胡有羸象哉?震藩象。《易林》乾之丰云:藩屏周卫。同人之师云:藩屏汤武。皆以震为藩。而藩与蕃通。《说卦》震为蕃,即《易林》所本也。
象曰:小人用壮,君子罔也。
罔,犹否也。
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
四前临重阴,利往,故贞吉无悔,故藩决不羸。震为舆,为輹。《象》曰尚往,是四往五也。四往五,震象毁,而兑为毁折,故曰壮于大舆之輹。盖卦以止为义,藩决则进,进则有伤,五爻丧羊相因而至矣。虞翻因不知輹象,改輹为腹,非。
象曰:藩决不羸,尚往也。
尚往,言上进居五。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
兑为羊,兑毁折,故丧羊。易,《释文》云:陆作埸,谓疆埸也。古文往往如是。《说文》:埸,田畔也。《诗·小雅》:疆埸有瓜。丧羊于埸,言丧羊于田畔也。诸家作难易解,不辞甚矣。惟埸象无有详者。按震为阪。《说文》:阪,坡也,山胁也。《诗·小雅》:瞻彼阪田。埸既为田畔,疑仍震象也。然虽丧羊,下有应得中,亦无悔也。
象曰:丧羊于易,位不当也。
位不当,释丧羊之故也。
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艰则吉。
卦全体兑象,故仍曰羝羊。上欲应三,而为五所格,五亦阴,得敌。三之藩在四,上之藩在五。故退欲来三,为藩所阻;进欲前往,而道已穷,故不能退不能遂。巽为利,巽伏故无攸利。然上当位有应,艰贞自守,终吉也。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详也。艰则吉,咎不长也。
《释文》云:详,审也。审,慎也。言不能退不能遂之故,咎在不慎审于始而妄动也。郑、虞、王肃、王弼皆释详为善,于义亦通。三上为正应,终必和合,故曰咎不长。
晋卦第三十五
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离出地居五,南面向明而治,故曰晋。晋,进也。四诸侯。康,美也,大也。《礼·祭统》:康周公。注:康,犹褒,大也。《易林》随之恒云:实沉参虚,封为康侯。康侯略如大侯,为诸侯之美称,犹《诗》之言齐侯,言平王也。坎为马,坤亦为马;坎为众,坤亦为众,故曰用锡马蕃庶。艮为手故曰锡。锡,予也。言康侯恭顺,来宾于王,锡赍众多。《杂卦》:晋,昼也。艮为手,数三,离为昼,故曰昼日三接。侯果曰:《大行人职》曰,诸公三飨三问三劳,诸侯三飨再问再劳,子男三飨一问一劳。即天子三接诸侯之礼也。昼日三接,即一昼三觌也。
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也。
明出地上谓离,顺谓坤,柔进而上行谓五。进居地上,得君位也。
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明出地上,自然显著,德不求明而自明,故学《易》之君子,取法乎此,以自昭明德。言明德在己,自然昭朗,视能进与否耳。苟进而上行,未有不显著者。昭,《正义》云:周氏等作照。按昭、照古通,无异义也。
初六,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初阴,二三亦阴,得敌,故进而见摧。有应,故贞吉。然初虽应四,以为二三所隔,应为甚难,故曰罔孚。裕,缓也。言初与四终为正应,缓以俟之,则无咎也。与《屯》六二,十年乃字,义同也。旧解皆不知得敌之理,虞翻以失位诂摧如,以罔罟诂罔孚,遂歧误百出矣。
象曰: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初阴遇阴得敌,故曰独行。有应,故曰正。未受命者,言初居勿用之位,尚未膺官守之命也。
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二无应,进遇坎,坎为忧,故曰愁如。贞吉者,卜问吉也。介,虞、《九家》皆训为大。坤为母,伏乾为大、为福、为王,故曰受兹介福,于其王母。王母谓二,言二虽不宜于进,然得中为坤本位,必受此大福也。旧解谓王母指六五。六五亦阴,焉能福二?故夫阴遇阴、阳遇阳,敌应之理不明,说《易》无不误也。
象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也。
言二所以受兹大福者,以得此中正之位也。若六五,则中而不正。各家因曰王母疑非五莫能当,岂知下坤方为母,伏乾故曰王母。《易林》此例甚多也。
六三,众允,悔亡。
施氏于《升》初六允升,读作 。 ,进也,此允字当与之同。故吴澄亦读作众 。众 者,众进。坤为众。言群阴并进而承阳也,故曰悔亡。虞翻诂允为信,朱子从之,与《象传》上行之义不合。
象曰:众允之志,上行也。
坎为志。上行谓进而承阳,即释 义,可见施读合也。
九四,晋如鼫鼠,贞厉。
《释文》:《子夏传》作硕鼠,云五技鼠也。古盖音同通用。艮为鼠,为穴。坎为盗。鼠居穴中,伺隙盗窃,昼伏夜动。四失位,前临夷主,下拥万民,而坎为隐伏,为畏怯,欲进居五,恐下民生疑;欲下应初,又恐失五位。进退周章,有类于鼫鼠,故贞厉也。
象曰:鼫鼠贞厉,位不当也。
位不当,即谓不中不正。
六五,悔亡,矢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六五得尊位,向明而治,故悔亡。矢,辅嗣作失。兹从孟、马、荀、虞、郑、王肃诸家。坎为矢,五坎体,是得矢也。坎为恤,得矢为用,故勿恤。承阳,故往吉。坎矢象。《噬嗑》九四云得金矢,以坎为矢也。《易林》常用,乃至汉末竟失传。
象曰:矢得勿恤,往有庆也。
往遇阳,故曰往有庆。虞翻强命五变得乾为有庆,岂知六五上下皆乾阳,五居其中,往承阳故有庆。若五变为阳,往遇阳得敌,尚能有庆哉?
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
爻例上为角,故曰晋其角。坤为邑。《离》上九云:王用出征,有嘉折首。是离有征伐象。盖离为甲兵,故维用伐邑。然下应柔爻,故必振厉方吉无咎。以不全吉,故贞吝。
象曰:维用伐邑,道未光也。
离为光明,至上光将熄矣。夫王道大光,则无用征伐。用征伐,必未光也。
明夷卦第三十六
明夷,利艰贞。
郑云:夷,伤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按二至四互坎,故曰艰。坤安,故曰贞。利艰贞者,言当明夷之世,宜以艰苦贞定自守也。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离文明,坤柔顺,离内坤外,故曰内文明而外柔顺。坎为难,故曰以蒙大难。坤为文,震为王,故曰文王。文王囚羑里,几经艰难,而后出之,故曰以蒙大难。坤为黑,坎为隐伏,明伏地下,故曰晦其明。坎在下,故曰内难。坎为志,为正,故曰内难而能正其志。震为子,为箕,故曰箕子。《易林》贲之屯云:章甫荐屦,箕子佯狂。以《屯》震为箕子也。箕子,纣诸父,故曰内难。纣囚箕子,箕子佯狂为奴,晦明不用,仅以身免,故曰箕子以之。以,用也。(《易》凡于人名、地名,无不从象生。除焦延寿外,无知此者。震箕象形,《易林》屡用。 )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坤为众,震为君子。莅众,谓三也。用晦而明,言君子处明夷之世,仍自昭明德也。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此与《师》六五义同也,辞在五而象全在应。初应在四,四体震。震为飞、为翼,坤为下,故曰垂其翼。震为君子,为行;数三,离日,故曰三日。震为口、为食,坤闭,故三日不食。震为往,为主人,为言,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盖初虽应四,而为三所阻格,故飞则不能高,行则不得食,凡有所往,而为主人所恶,责让不安。《左传》僖十五年,晋筮遇《归妹》之《睽》曰:西邻责言。以《归妹》上震为责言也。震言外向,与我相背,故曰责言。兹曰有言,与责言义同也。《易林》同人之坎云:鼓其羽翼,飞上乔木。以《坎》中爻震为鼓,为飞,为羽翼。又《易林》蒙之艮云:攫饭把肉,以就口食。以《艮》中爻震为口、为食也。《易·颐》象曰:自求口实。以《颐》下震为口食也。乃震飞、震翼、震口之象皆失传,旧解皆以属之离。离在地下,且为初爻,胡能飞哉?若食象,益茫然不知所指。
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初潜龙勿用,况当明夷之世?方自晦之不暇,当然不得禄食也。
六二,明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释文》云:股,马、王肃作般。孙堂云:般,盘之省。汉碑盘字常作股,股常作般。然则马、王虽作般,义仍作股。以汉时般、股通用不分也。互震为左,巽为股,巽伏不见,故曰夷于左股。三震为马。拯,郑云承也。《子夏传》作抍,仍音承。用拯马壮吉者,言二承三,三阳,故壮吉也。旧解独惠栋谓马谓三;而谓三抍二故壮,则又非。承者顺,谓阴顺阳。《象》释曰顺,即释拯义也。
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则也。
则者法也,阴以阳为则。顺以则,谓阴顺阳,释拯马之义也。乃旧解皆不知其所谓,故愈说愈晦。岂知《象》以解经,顺即谓拯也。
九三,明夷于南 (句 ) , 狩 (句 ) , 得其大首。不可疾 (句 ) , 贞。
三遇坤,坤为夜、为黑,震为南。《左传》成十六年,晋筮遇《复》曰:南国蹙。以坤为国,震为南也。三南遇坤,故曰明夷于南。震为狩、为大,坎为首、为获,故曰得其大首,言得其渠率也。《诗·大雅》:昊天疾威。《传》:疾,犹急也。不可疾,言虽得其大首,不可持之过急也。贞,谓宜安定也。疾与贞相对为义。旧读疾贞连文,《九家》谓不可疾正,最为害理。独项氏《玩辞》,以贞自为句,与经义合。又旧读以南狩连文,义亦不协。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阳遇阴,故大有得。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震为左。坤为腹,为门庭,为心。四坤体,故曰入于左腹。坤暗,故曰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震为出。言行至四入坤。悉明夷之故,正在于是也。四当位有应,故无吉凶。坤心之象,《益》九五云:有孚惠心。心谓二,二坤体也。又《益》九五《象》云:大得志。志亦谓坤。故《易林》需之否云:志如死灰。以坤为死,为志。人第知坎为心志,不知坤亦为心志,故《易》辞多误解。
象曰:入于左腹,获心意也。
坤为心意,故曰获心意。旧解多以三升五成坎为心意,穿凿无理,不可从。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震为箕子已见前。据《易林》,此箕子则孩子也。夬之中孚云:道路不通,孩子心愦。以《中孚》互震为孩子。又家人之巽云:孩子贪饵。以伏震为孩子。又损之大畜云:婴儿孩子,未有知识。以《大畜》上艮为婴儿,互震为孩子。凡《易林》取象,无不本之《易》。《易》他处无孩子象也。宋吴棫《韵补》云:古亥字音喜,亦音其。按亥字既读为其,则其字亦必读为亥。《淮南子·时则训》:爨萁燧火。高诱注:萁读为该备之该。即爨该燧火也。萁既读为该,于是亥、孩、刻、荄,与其、箕常通用。《书·微子》:我旧云刻子。《论衡》作我旧云孩子。孩子谓纣,言久知其愚蒙昏愦也。是应为孩子,而作刻子。《墨子·非攻篇》:纣播弃黎老,贼诛孩子。是孩子即箕子。古之所谓诛,不尽是杀。贼诛孩子,即幽囚箕子也。是应为箕子,而作孩子。故此处六五之箕子,汉赵宾又作荄兹。夫《墨子》以孩子作箕子,则《明夷》六五之箕子,《易林》作孩子,正与《墨子》合,与《论衡》同。孩子皆谓纣也。孩、箕、刻、荄,皆非讹字,以音同古通用。犹磐桓之磐,或作盘,作槃,作般,皆非讹字也。《易林》云:婴儿孩子,未有知识。释孩子之义也。六五天子位,孩子之明夷,谓纣昏蒙。惟其指纣,故《彖传》推及于文王、箕子。不然,《彖传》之箕子,胡以无一异读哉?故《易林》姤之明夷云:西戎为疾,幽君去室。《明夷》六五君位,坤黑,故曰幽君。坎为室,六五在坎外,故曰幽君去室。幽君即释孩子之义。又困之明夷:邃 作云,蒙覆大臣。坤为云,亦释昏蒙之义。又《京房易传·明夷》云:君暗臣明,不可止。君暗谓六五,臣明谓六二,亦以五为君,不以为纣臣。又《象传》曰:孩子之贞,明不可息也。贞,正也。言孩子居天子之正位,天子一日万几,故明不可息。若箕子,已晦其明矣,有何不可息?古今释者千百家,于此语未有能通者。盖文王与微子,不欲明斥纣,故以孩子为代名,犹《麦秀歌》之谓狡童也。观《墨子》以箕子为孩子,则此之箕子,亦为孩子。《易林》之读,独得其真。自孩、箕音同通用之义弗明,竟作纣臣矣!岂知孩子即谓纣,与《微子》之孩子同。彼夫赵宾作荄兹,刘向、荀爽作荄滋,蜀才作其子,王弼作其兹,惠栋作亥子,虽与《象传》义不合,然皆知作纣臣之必非。乃孔疏不从王注,而从马融,竟作纣臣解,疏已。五本君位,马融作纣臣解,亦知其不安,而以箕子演畴,有君德为解,益可证《易林》以孩子为纣之精。五承乘皆阴,下又无应,故曰利贞。谓宜艰贞自守不妄动也。
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
五为天子。天子一日万几,明息则政乱矣,故曰明不可息。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明夷》之初为晋,晋日在地上而为昼,故曰初登于天。乃《晋》覆成《明夷》,日在地下而为夜,故曰后入于地。入地故晦而不明。卦正如彼,覆则如此,此文王示《序卦》之义也。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坤为国,震卦数四,故曰四国。则,谓三。上为四五所格,不能应三,故曰失则。此则字与六二顺以则,《谦》六四不违则义同,皆谓阳。旧解皆不知失则之故何在,泛说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