夬卦第四十三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王育云:夬,即古文玦字。按《礼·内则》:右佩玦。《释文》:本又作决。《诗·小雅》,决拾既佽是也。而夬为决,故夬与玦同。玦,《说文》:玉佩也。《广韵》:佩似环而有缺。《夬》乾为玉,为圜,兑上缺,俨然玦形也。而决者,绝也。《左传》:晋献公赐太子申生玦,以示决绝。卦以五阳决一阴,故谓之夬也。《归藏》以夬为规。规,圜也。《夬》重乾,乾圜故为规。玦亦圜,然上缺。是《周易》取象,与《归藏》同而更切也。乾为王,伏艮为庭,一阴履五阳之上,故曰扬于王庭。兑口为号。厉,危。孚号有厉者,言阴虽孚于阳,为阳所说,然穷处于上,须危厉自警也。兑口,故曰告。兑为斧钺,故曰戎。《说文》:戎,兵也。《礼·月令》,以习五戎。注:弓殳矛戈戟。伏艮为邑。告自邑,不利即戎者,言一阴危处于上,告诫国人,不可妄动也。皆指上六言也。利有攸往,谓五。《夬》本阳息卦,五息而往则阴尽。夬者决也,决者绝也,阳决阴也。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下健上说,说故和。其危乃光者,危谓阴退,阴退则阳长,阳长故光。所尚乃穷,申不利即戎之故也。阳长乃终,终谓阴尽也。
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禄谓恩泽。泽在天上无用,故君子思以下施。乾为富,故为德。德、得同。《荀子·礼论篇》:贵始得之本也。注:得,当为德。居,积也。下乾,二至四、三至五皆乾,乾多故曰居德。居德则忌者,言蓄积太多,多藏厚亡,为人所忌也。象辞每相反以取义,此亦其一也。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初震爻,震足故曰趾,震动故曰前趾。壮,伤也。阳遇阳得敌,故伤于前趾,故往不胜而有咎矣。趾,荀作止。晁氏云:止,古文。按《说文》有止无趾,止即足之象形字,加足者非也。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前有重阳,所遇皆敌,不胜必矣。明知不胜而往,宜其有咎。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乾为惕,为言,故曰惕号。言有所警戒也。二应在五,五兑,兑为昧谷,故为莫为夜。兑为兵戎,故曰莫夜有戎。言有寇警也。然五不应二,故虽莫夜有戎,无忧也。乾为惕,故为忧。旧解因不知勿恤之故何在,故用象皆误。岂知《随》象云: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向晦即谓兑。然则兑为莫夜,《易》有明象。而兑五不应二,故虽有虚惊,实不足忧恐也。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乾为道,二中位。
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頄,面颧也。三居下卦之上,故曰頄。而四五皆阳,故伤及于頄,伤頄故凶。乾为君子,承乘皆阳遇敌,故夬夬独行。而应在上,上兑为雨,故曰遇雨,曰若濡。濡,沾湿也。乾为衣,衣濡故愠。然究为正应,亦无咎也。
象曰:君子夬夬,终无咎也。
夬夬,独行状。三于四、五虽遇敌,于上独有应,故曰终无咎。终谓上。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伏艮为肤,为尾,故为臀。臀,尾闾也。艮伏,故曰无肤。乾为行,承乘皆阳,失位,故其行次且。次且,马云:却行不前也。兑为羊。《玉篇》:牵,速也。《姤》九三云:行未牵也。亦以牵为速。次且行缓,速则无悔。牵羊悔亡者,言四宜随五,速进决阴,阴决则当位居五,故曰悔亡。旧说皆不知悔亡之故何在,则以牵字失诂也。兑为耳,故曰闻。乾为言,为信,兑口亦为言。闻言不信者,兑言向外,与乾言相背,故不信也。兑耳象,《鼎》传云:巽而耳目聪明。目谓上离,耳谓互兑也。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
兑为耳,为黯昧,故曰不明。不明犹不审,俗所谓不清。虞氏以离目当之,非。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孟喜云:苋陆,兽名。《夬》有兑,兑为羊也。《说文》亦云苋山羊细角。诸家说此二字,人人异辞,独孟氏于象密合。凡五皆谓中行。又夬夬于羊行貌独切。郑、虞等训苋陆为草属,草焉有夬夬之象哉?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兑黯昧,故未光。
上六,无号,终有凶。
一阴在上,为阳所推,不能久也。兑为口,故曰号。无号终有凶者,言不必号啕,必消灭也。
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不可长,言不能长久。
姤卦第四十四
姤,女壮,勿用取女。
《归藏》曰夜。古娶必以夜,故曰昏。姤阴遇阳,即女遇男,亦婚姤也。是夜与姤义同也。女谓阴。虞翻云:壮,伤也。阴伤阳,柔消刚,故曰女壮。勿用取女,戒词也。
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
消息卦《乾》盈于巳,盈则必亏,故至午而一阴生于下,阴遇阳,故曰天地相遇。时当五月,万物洁齐,而巽为草木,为高,为长,故曰品物咸章。荀爽以南方夏位说品物咸章,于象亦切也。五刚既中且正,教化天下,命令大行,如风之溥遍。《姤》五月卦,故曰时。天地相遇,岁功方成,故曰时义大也。郑玄谓《姤》一女当五男,非礼之正,故谓之姤。女壮以淫,故不可取。而朱子喜用其说,便谓女德不贞。于易理太不类矣。
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复》冬至,《姤》夏至。《易林》复之履云:先王日至,不利出域。又晋之解云:二至之戒,家无凶祸。故《复》象云: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至日,王弼、孔颖达皆谓二至。又《汉书·薛宣传》:至日休吏,由来已久。注:至日,夏至、冬至也。盖古时视二至最重,自周讫南宋,可考见者,至日皆停止工作。乾为后,巽为命,伏坤为四方。后以施命诰四方者,言君以夏至之日,施命令止四方行旅也。《后汉·鲁恭传》说此,最合古义。详《焦氏易诂》中。
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
巽为绳,故曰系。巽木乾金,故曰金柅。马融云:柅在车下,所以止轮。《释文》:《广雅》云止也,《说文》作 ,云络丝趺。按今本《说文》,趺讹为 ,云从木爾声,读若柅。王陶庐云:古从爾从柅之字,同音通用。《毛诗》:饮饯于祢。《韩诗》作坭。《书》:典祀勿丰于昵。《释文》引马云考也,谓祢庙也。然则柅、 古通用,后儒必谓 是者非也。况马君训作止车木,可证古文原作柅。若为 ,马君能有异说哉?按络丝者,络丝之器,王肃所谓柅织绩之器,妇人用者是也。趺者横木,安络器下,以防欹侧。在下似足,故谓之趺。唐阴宏道云:络器,关西谓之络垛,梁益谓之丝登,其下柎即柅也。按阴氏所谓柎,即《说文》之趺,故《玉篇》即作络丝柎。陈寿祺云:柎、趺同字,络缚也,与系同义。系于金柅者,言以丝缚于金柅之上,止而勿动,以喻阴不宜动而消阳,故下云往见凶,是其义也。贞吉者,卜问吉。往见凶者,进则凶也。巽为羸为豕,巽进退,故蹢躅。羸,《释文》:陆读为累,郑力追反。是仍读为纍,与《大壮》同。纍,缠绕也,羸、纍、累音同通用。巽为绳故为羸,巽伏故亦为豕。蹢躅,动也。羸豕孚蹢躅者,言豕虽拘羸,然蹢躅前进,信其必然,不可忽也。喻阴虽微,后必长也。巽豕象失传,详《焦氏易诂·易象补遗》。
象曰:系于金柅,柔道牵也。
《玉篇》:牵,速也。下九三,《象》释其行次且,曰行未牵也。是《象传》亦训牵为速。柔道牵者,言柔之为道,消阳甚速,故以金柅止之。诸家皆谓柔牵于二,失经旨。经旨恐阴进危阳,故止其动。《象》释为柔道牵,申系于金柅之故也。牵速之象取风疾,兼取巽绳。
九二,苞有鱼,无咎。不利宾。
苞,今本作包。《书·禹贡》:草木渐包。《释文》:或作苞。是包、苞古通。故虞氏作苞,见《释文》。虞云:巽为白茅。《诗》:白茅苞之。巽为鱼,二据阴居中,故曰苞有鱼。巽为宾客。不利宾者,宾指上四阳,言初为二所据,四阳不能及初也。《子夏传》作庖,而荀爽则作胞。胞、庖通,是皆以庖厨为义。然卦无是象,故虞氏合也。
象曰:苞有鱼,义不及宾也。
二近,宾远,故义不及。
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三居下卦之末,故亦曰臀。初阴爻,下烂,故曰无肤。乾为行,三得敌,故次且不前。然三当位,故虽危厉而无大咎也。旧解皆不知次且之故何在,而以《复》震为行为说,失之远矣。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牵也。
行未牵,即行未速。次且者,却行未前,故曰未速。
九四,苞无鱼,起凶。
四应初,疑于有鱼。岂知初已为二所据,实无鱼也。无鱼则勿动。动应初则为二三所害,故凶。起,作也。
象曰:无鱼之凶,远民也。
阴为民。言四距初远,故无鱼也。
九五,以杞苞瓜。含章,有陨自天。
下巽为杞,上乾为圜,为瓜。《孟子·告子》曰: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说文》:桮, 也;棬,屈木盂也。以杞苞瓜者,言以杞柳之器盛瓜也。乾为大明,故曰章。瓜为杞所苞,故曰含章。五承乘皆阳,行窒,故含章自守。五天位,巽为陨。有陨自天者,言不久阴消至二,五与为应,有陨落之险也。知其险而预为之备,则得矣。此圣人防微虑远之意也。自荀、虞以来,皆不知《左传》有风陨象,因之清儒亦皆不知,于是虞氏令四陨初之说,沿袭至今,而经义全晦。(《复》六五曰敦复无悔,待阳息至二,五有应而吉。此则虑阳消至二,五应之而凶。 )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陨自天,志不舍命也。
巽为命。舍命,谓任命也。志不舍命者,言知其后有陨落之险,不任命而预防之也。
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乾为首。上九居乾之上,角之象也,故曰姤其角。然亦无大咎也。
象曰:姤其角,上穷吝也。
处亢龙之位,故穷吝。
萃卦第四十五
萃,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萃,聚也。坤为万物,聚于泽中,故曰萃。王谓五,艮为庙。假,格,通至也。巽为入。王假有庙,言王以至诚,格于宗庙而有事也。九五得位,故曰利见大人。二五应予,故曰亨利贞。兑为羊,巽为豕,坤为牛,皆大牲,有事于宗庙用之而吉也。利有攸往,谓二应五。五天位,故《传》曰顺天命。
彖曰: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五天位,巽为命,坤顺。顺天命,谓二顺五也。艮为观,坤为万物。天地万物,阴阳而已,有阴阳即有情感,可见而知也。
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戎,兵也。《月令》:以习五戎。注:五戎,弓殳戈矛戟也。兑为斧钺,艮为刀兵。除,治也。君子观于《萃》象,因以治戎器而戒不虞。坤为乱,艮为止。止乱,故曰戒不虞,言防意外也。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四有应,故曰有孚。乃初为二三所阻格,难于应四,故曰不终。乃乱乃萃,坤为乱,为聚,言乱萃于下也。四巽为号,艮手为握。若号者,言四召初与相上下也。四下来初,则初四相握手,下卦成震,震为笑,故曰一握为笑也。坤为忧,有应故勿忧。初之四得正,故往无咎。
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坤为志,为乱。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引,进也。《礼·檀弓》: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引吉无咎者,言进应五则吉而无咎也。禴,薄祭也。二孚五,五兑为享,而坤为吝啬,故曰孚乃利用禴。禴,夏祭,互巽为夏也。
象曰:引吉无咎,中未变也。
进应五,仍中位,故曰中未变。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三无应失位,而巽为嗟,故曰嗟如。巽为利,失位无应,故无所利。三前遇重阳,故往无咎;然上无应,故往又小吝也。
象曰:往无咎,上巽也。
巽,顺也。上巽,言上顺四、五。四、五阳,故无咎。虞氏谓动之四故上巽,误之远矣。
九四,大吉,无咎。
下乘三阴,故大吉。失位,故无咎。无咎者,仅免于咎也。
象曰:大吉无咎,位不当也。
《系辞》云:无咎者,善补过者也。故无咎非全美之辞。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
得位居中,故有位无咎。五孚于二,乃为四所阻,难于应二,故曰匪孚。然乾元永贞于五,居高临下,亦无悔也。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兑为黯昧,艮为光明。艮伏,故志未光。巽为志。
上六,赍咨涕洟,无咎。
兑为口,故赍咨。《释文》:赍咨,嗟叹之辞。郑同。马云,悲声怨声。兑为泽,故涕洟。《玉篇》:目汁出曰涕。《说文》:洟,鼻液也。上乘阳,三无应,故悲哀若是。然当位,亦无大咎也。虞翻作赍资,云赍持资赙也,即持赙助丧也。非。
象曰:赍咨涕洟,未安上也。
言不安于穷吝。
升卦第四十六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阳遇阴则通,故名曰升。《归藏》曰称。《牧誓》:称而戈。注:称,举也。又誉人曰称扬。升者升而上,举者亦扬之使上。故《归藏》曰称,《周易》曰升,其义并同。阳上升,故元享。元谓乾元也。大人谓二,二为三所阻格,故不曰利见大人,而曰用见。言二宜升五也。坤为忧,为恤。二升五,大人得位,故曰勿恤。震为南,为征。三临群阴,故南征吉。《左传》成十六年,晋筮遇《复》,曰南国 。以震为南。《明夷》九三曰南狩,亦以震为南。自震南象失传,清儒皆用虞氏法,以二升五互离为南。
彖曰: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南征吉,志行也。
二升五,故有庆。坤为志。三临重坤,故曰志行。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巽为高,为长,故为高大。坤为小,为积。积小以高大者,言以坤阴柔顺之德,积累以成其高大也。象卦形也。
初六,允升,大吉。
允,施氏作 。《说文》同,云 ,进也。《晋》六三云众 ,即众进也。兹曰 升,仍前进而升也。进遇阳,故大吉。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上谓二、三。《九家》谓上爻,非。巽伏故为志。
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二孚五。五坤为吝啬,故曰禴。禴,夏日薄祭也。兑为祭,巽为夏,故曰孚乃利用禴,无咎矣。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升五故有喜。
九三,升虚邑。
马云:虚,丘也。按《左传》僖二十八年:晋侯登有莘之虚。《诗·卫风》:升彼虚矣。虚者,高丘。巽为高,故曰虚。坤为邑。升虚邑者,言升邑之高处也,正巽上象也。与《同人》九四之乘其墉,取象正同。荀爽作空虚解。后来诸家,以虚为坤象,多宗荀说,非。
象曰:升虚邑,无所疑也。
坤为迷,为疑。阳遇阴,故无所疑。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震为王,兑为享。震为陵,为阪,而形上歧,故曰岐山。王用享于岐山者,言望二升五,四得承阳。阴顺阳,犹臣事君;望二升五,犹望王至岐山,而有所享献也。《象》曰顺事,顺承也。二若不升五,四如何得承阳哉?故望之也。此正文王服事殷之本旨。乃后儒谓文王作爻辞,不合自称为王;若为殷王,又无至岐山之理,以爻辞为周公作。此无论《易》辞皆由象生。故韩宣子不谓为《易辞》,而曰《易象》。即只以人事言,纣尚能囚文王,何不可到岐山?且文王于此事数言之,服事忠诚,溢于言表,又岂必实有其事?乃谓王为文王,无理甚矣!(李过《西溪易说》云:若以此王为文王,则王用三驱,王假有庙,亦文王耶?驳旧说至详尽。 )
象曰:王用亨于岐山,顺事也。
坤为顺。言二升五,四得承阳,故曰顺事。
六五,贞吉,升阶。
贞吉,卜问吉也。坤为土,为重,故有阶级之象。升阶,言二升五也。五阳,故《象》曰大得志。
象曰:贞吉升阶,大得志也。
坤为志。阳升五,故大得志。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坤为晦冥,为夜,故曰冥升。得阳应,故曰利于不息之贞。与利永贞同恉。盖上六为同性之四、五所格,不能应三,故有此象。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坤消,故不富。
困卦第四十七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二五刚得中,处险能说,故亨。贞,占也。二五为大人,故贞大人吉也。兑口为言,三至上正反兑,所向不同,故有言不信。此其义始见于《左传》。《左传》昭五年,《明夷》之《谦》曰:于人为言,败言为谗。谓《谦》上震为人为言,下艮为反震,故曰败言。是以正反震为谗。《易林》承其义,于讼之困云:心与言反。正释此语也。坤之离云:齐鲁争言。《离》二至五正反兑,故曰争言。争言即不信。《离》二至五,与《困》三至上同也。旧解皆误,详《焦氏易诂》。
彖曰:困,刚揜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坎刚揜,三至上刚揜,阳陷阴中,故困。困而不失其所亨,唯君子能之。君子即大人,若小人即不堪矣。兑为口,三至上正反兑,故曰尚口。尚口乃穷者,言徒尚口说,必有相反而不信者,故穷也。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水在泽下,则泽竭矣,故曰无水。巽为命,而兑为反巽,为毁折,故曰致命。坎为志。二入于渊不出,故曰遂志。学《易》之君子以之。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
初在下,故曰臀,与《夬》九四同。株木谓坎。言初欲应四,坎陷为阻,故困于株木。株,幹也。《韩非子》:守株待兔。而坎为栋,故为株木。坎为幽,坎陷为谷。初在下,故入于幽谷。离伏,故不觌。三岁,言其久。盖初失位,处坎下,故其象如此。茹敦和以坎为三岁,王昭素谓初至三三爻为三岁。以《坎》上六证之,茹说是也。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离伏坎夜,故幽不明。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坎为酒食,《需》九五需于酒食是也。二居坎中,故困于酒食。巽为绳,为绂,坎为赤。巽在二前,故曰朱绂方来。言将膺锡命也。《博雅》:绂,绶也。朱绂,贵人所服,以祭宗庙者,故用以享祀则利也。然五不应故征凶,得中亦无咎。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庆也。
居阴中,故有庆。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巽为石,坎为蒺藜。三前临巽,故困于石。下据坎,故据于蒺藜。石坚刚不可入,蒺藜刺人不可践也。巽为入,坎为宫,故入于其宫。巽为齐,妻者齐也,故巽为妻。巽为伏,又上无应,故入宫而不见妻也。象而如是,凶可知也。巽石象,宋邵雍用之,后儒怪骇。岂知《焦氏易林》同人之小畜云:戴石上山,步跌不前。《小畜》上巽为石,下乾为山、为首。石在首上,故曰戴石。馀证尚多,详《焦氏易诂》卷一。
象曰: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详也。
《释文》云:蒺藜,茨草。虞翻谓为木名,似非。《释草》:茨,蒺藜。注:布地蔓生,有子,三角刺人。《诗·鄘风》:墙有茨。《传》:茨,蒺藜。孔疏蒺藜有刺,不可践者是也。惟不可践,故以喻乘刚,若为木则不合矣。《正义》作蔾,然《尔雅》及《毛诗传》皆作藜。藜、蔾通用。阮校必谓蔾是,似亦无确证。详,善也。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来应初,为二所阻,故曰徐徐。二坎为车,离色黄外坚,故曰金车。困于金车,申来徐徐之故也。仍阻于险,不得应初也。然与初为正应,初吝终合,故曰有终。
象曰:来徐徐,志在下也。虽不当位,有与也。
坎为志。志在下,言应初。
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
艮伏,鼻不见,故曰劓。兑折震,足象毁,故曰刖。坎为赤,巽为绂,故曰赤绂。乃二爻坎不应,故困于赤绂。上遇阴利往,故有说。兑为食,故利用祭祀。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说,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坎为志,二无应,故志未得。坎五曰受福,兹与之同。《传》所谓祭则受福也。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
巽为葛藟。三至上正反巽,而三不应上,故困于葛藟。臲卼,危险不安之貌。上乘刚,无应,故有是象。兑为口。曰者,自警也。言处此臲卼之境,时时以动悔有悔自警。动悔者,言动而应三,三不应故悔。有悔者,言下乘阳又有悔也。征吉谓三。言三往四,上得阳应而吉也。此二句向无的解,姑测其义如是。
象曰:困于葛藟,未当也。动悔有悔,吉行也。
未当者,言上不宜乘阳也。吉行者,三之四,上得阳应,故吉也。
井卦第四十八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 (句 ) , 井羸其瓶,凶。
水在泽下,泽竭故困;水在泽中,汲之不穷。故兑为井。《易林》复之旅云:井沸釜鸣。以《旅》互兑为井。郑玄以巽木为桔槔,汲水以取井象。桔槔焉有在井下者乎?
兑为井,坤为邑。《泰》初往坤中,故改邑。二至四仍兑,与《泰》体同,故不改井。不改故无丧得。初至四正反兑,故曰往来井井。《易林》益之萃云:往来井井。即以《萃》三至上正反兑,为往来井井。荀云:汔,竟也。汔至者,言绠系至井底而尽也。繘,绠也。亦未繘者,言巽绳在下,尚未繘瓶使上也。其以汔为几,谓瓶几至井口而覆者,非也。经明曰未繘,若至井口,则已繘矣。中爻离为瓶,正当毁折之地,而巽为绳,故曰羸。羸、累通。井羸其瓶者,言瓶为井甓所拘羸钩挂也。瓶既为井所挂碍,非覆即破,故凶。扬子云《酒箴》云:子犹瓶矣,居井之湄。不得左右,牵于缠徽。一旦 碍,为瓽所轠。注: ,县也。瓽,井以砖为甃也。轠,击也。言瓶县为井砖所挂碍,而瓶受击也。是扬子读井羸其瓶,井不属上读。后荀爽袭子云,亦以井属下读。其以繘井为句者,则下文之羸其瓶,莫详其故矣,非也。羸,《易林》家人之颐云:长股羸户。长股即蟏蛸。羸户者,言以丝缠绕于户上也。是以羸为藟。故荀训为拘羸,虞释为钩羸。他若陆绩、蜀才作累,王肃作缧,其字虽异,其音皆同,其义如一。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繘,未有功也。井羸其瓶,是以凶也。 (句依荀读。故汲古阁所刊李氏《集解》,及雅雨堂刊本,皆井字属下。 )
坎在上,故曰上水。巽入也,巽乎水而上水,言以瓶入水,汲水使上也。水所以养人,取之不竭,故养而不穷。二五皆刚,故不改。未繘,故无功。井拘累其瓶,使水覆,故凶。汔至亦未繘,荀注云:汔,竟也。繘所以出水通井,今居初未得应五,故未繘也。不与井连文。井羸其瓶,荀注云:井谓二,瓶谓初。初欲应五,为二所拘羸。以井属下读,与扬子同,故从之。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坎为众,为民,为劳卦,故曰劳民。《释诂》:相,导也。兑为言,故曰劝相。言以言语劝导,使有所勉也。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初在井下,故曰泥。兑口为食,兑覆故不食。井原以汲水,今无水而泥,其为旧井无疑也。禽,获也。无水故无所得。其以禽鸟为诂者非。又按,旧井者,废井也。兑为井,兑覆为巽,故井废。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舍,弃也。
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
二居兑体之下,故曰井谷。巽为鱼,故曰鲋。《子夏传》:虾蟆也。伏震为射。虾蟆穴居水际,故曰井谷射鲋。伏震为瓮,巽下缺,瓮无当,故敝漏。夫井内之穴,非矢所能加;瓮漏则水泄,而失其用。以二前遇阳,应亦阳,故动静皆不适也。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言五无应与。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三应在上。上居坎水上,故曰井渫。《汉书·王莽传》:愦眊不渫。注:渫,彻也,通也。扬子《方言》:渫,歇也。兹曰井渫,谓井水浑浊沉歇而清彻也。初为泥则上为渫,正上居坎水上之象也。夫水洁宜食矣,乃竟不食者,以五亦阳为阻,三不得应上也。兑为食,为使也。坎为心,为忧。为我心恻者,言三被阻,不能汲上,使我心忧也。然三与上究为正应,上水既渫而清,三尽可汲,五岂能终阻之?王谓五。五坎为隐伏,故不明。然王终有明时,王明则三上汲引,养而不穷,天下普受其福矣。凡爻有正应者,初虽有阻,终必相合。《同人》九五曰: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言五克去三四之阻,终能遇二也。《渐》九五曰:终莫之胜吉,得所愿也。言五终能胜三,与二相合也。兹害三者五,五君位尊,三不敢言克言胜,只冀王明而已,王明则三上终相遇也。文王服事忠诚,情见乎辞。因五为阻,故呼王明。旧解不知不食之故,在五敌为阻;又不知王明并受其福,即言三上终能应与,特以五而变其辞耳,故无一得解者。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不食之故,其咎在五,故曰求王明。
六四,井甃,无咎。
以瓦甓砌井曰甃。兑为井。六四居兑上,则井将修成,故无咎。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甃,修也。
九五,井冽寒泉 (句 ) , 食。
冽,甘也。坎为寒,为泉。泉既甘冽,故可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五虽无应,然位正中,故可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收,成也。幕,盖也,覆也。坎为隐伏,故为盖覆。六居坎上,故勿幕。言井既成,以出水为功,不宜盖覆也。三得阳应,故有孚而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成即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