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广校雠略 | 张舜徽 | 校雠学专著。张舜徽著。1945年自刊本。1963年中华书局重版,增附《汉书艺文志释例》、《毛诗故训传释例》、《世说新语注释例》3种。张舜徽,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中国湖南沅江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著作还有《说文解字约注》、《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国文献学》、《清人文集别录》、《史学三书评议》、《中华人民通史》等。本书共5卷,卷1校雠学名义及封域论2篇,主张“目录版本校勘皆校仇之事”、著述体例论10篇、著述标题论8篇。卷2作者姓字标题论5篇、补题作者姓字论4篇、援引古书标题论8篇。卷3序书体例论5篇、注书流别论2篇、书籍传布论2篇、书籍散亡论2篇、薄录体例论4篇、部类分合论7篇。卷4书籍必须校勘论2篇、校书非易事论4篇、校勘方法论6篇、清代校勘家得失论3篇,审论伪书论3篇、搜辑佚书论5篇。卷5汉唐宋清学术论18篇。凡19个论题、100篇论文。本书是推广郑樵《通志·校雠略》的体例而作的,用文言文写成,内容涉及目录、版本、校勘、著述体例、书籍存亡、学术源流等各个方面。本书资料详实,言必有据,论证透彻,文笔凝炼,是校雠学的重要著作。作者此后的《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国文献学》的基本观点及材料,大体上都是依据这部著作而加以引申。 |
旧书录 | 刘咸炘 | 刘咸炘所著的一部校雠目录学著作。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别号宥斋,四川双流人,是近代著名的学者。他的著作总名为《推十书》,内容涵盖经、史、子、集等多个领域,《旧书录》就是其中关于校雠目录之学的著作之一。刘咸炘治学先从校雠目录学入手,着重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旧书录》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成果,通过对旧书的梳理、评鉴,揭示书籍的版本源流、学术价值等,为后人研究古代典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续校雠通义 | 刘咸炘 | 刘咸炘继章学诚《校雠通义》而作的目录学专著,共十七篇,初稿成于 1919 年,1928 年在成都大学讲授目录学时修订出版,收入《推十书》。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四川成都人,近代目录学与史学名家,学术上承章学诚,主张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并以 “明统” 补 “知类”。全书十七篇,系统阐发校雠目录的原理、方法与应用,以 “明统” 为纲贯通四部源流与学术流变。强调校雠不仅是版本校勘,更是 “读书辨体知类” 的学术方法;以六艺统群书,主张史子合一、寓理于事。 |
中国绘画史 | 陈师曾 | 近代中国绘画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陈师曾,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来自江西义宁(今江西省修水县),是一位著名的美术家与艺术教育家。 这本书源于陈师曾在艺校讲授中国绘画史时的授课讲义,在他去世后得以刊印出版。全书共分三编,系统地介绍了从三代以下至明清两代的绘画艺术历史。其中,第一编为上古史,分六章叙述了三代至隋的绘画;第二编是中古史,以四章篇幅讲述了唐至元的绘画;第三编为近世史,用两章内容介绍了明清两代的绘画。 该书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其一,系统全面,作者以时间线索为 “经”,以绘画流派、画家、绘画技法线索为 “纬”,构建起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绘画历史网格,厘清了中国绘画文脉的发展、传承与嬗变。其二,简明扼要,全书约 4 万字,文字简明雅洁,提纲挈领地梳理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是一本极好的美术史普及读物。其三,中西融合,陈师曾学贯中西,他以中西方调谐的眼光认识中国传统美术,在书中特别关注外来因素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对中国绘画的影响等。其四,文化视角独特,该书体现了绘画史是文化史一部分的概念,认为绘画史的每次转变都受到文化史转变的影响,画家和文人时刻交织在一起,朝代更迭、皇帝与文人趣味的变化都会在绘画中有所反映。 |
叶鋆生谈文字与书道 | 叶鋆生 | 叶鋆生视 “文字” 与 “书道” 为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体两面,前者是根基,后者是含学统与审美实践的学问体系,二者共筑理解传统文化的枢纽。 书中提出,研究人文史先通文字,其研究要兼顾形、音、义,先掌整体再深耕。《说文解字》为文字学大宗,“六书” 是解析文字构造与用法的关键:象形、指事为 “文”,是造字基础;形声、会意为 “字”,由 “文” 衍生;转注为互训,假借为借声托事,属用字之法。 同时,书中明晰 “书道” 与 “书法” 的区别:书法重笔法与章法,书道涵盖更广,包括书体、书法、书学、书品、书人传等,是完整学问体系。文字沿革从八卦结绳前文字阶段,到仓颉造字,再到各朝代书体演变,脉络清晰。 学书需先明文字构造与源流,从正书入手,以法帖为宗,兼修理论与批评,提升书品涵养审美。阅读实践上,入门可读《中国人文小史》相关章节,进阶精读《说文》及注本,结合书籍梳理书体笔法,临习以晋唐法帖为宗。本书为读者搭建从文字到书道的完整认知体系,是了解相关文化的佳作。 |
目录学 | 刘咸炘 | 《目录学》是刘咸炘在四川教授目录学课程时的讲义,该书分著录、存佚、真伪、名目、篇卷、部类、互著别裁、次第、题解、版本、校勘、格式、文字、末论共 14 篇,是较为完整的目录学讲章。刘咸炘提出 “明统知类” 的目录学观,主张重新整理四部,强调目录学在揭示学术统系和类别关系方面的重要性,拓展了目录学的研究范畴和功能。他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学、道家思想以及章学诚等传统目录学家的影响,又积极了解西方目录学思想,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条平衡发展的道路。咸炘的目录学研究贯通了从刘向、刘歆父子开始直至清末的目录学史研究,对《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重要的目录学文献及郑樵、章学诚等人对目录学、校雠学的观点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辨,从部次流别以辨体知类,归于以六艺统群书、以道统学,对整个中国目录学史的发展、衍变做了爬梳和总结,提出了很多不同于既往陈说的新观点。 |
中国画学浅说 | 诸宗元 | 诸宗元认为,历代论书者往往 “陈义过高,不切今用” 或 “词旨渊雅,难于通俗”,论画则或总论,或专论,或偏于鉴赏,不易为后学提供借鉴。因此,他试图以浅近的文字、直白的文风编写《中国画学浅说》,“意在便于实习”,将自己的研习实践心得融入其中,为中国画爱好者提供入门指导。该书包含例言、绪论、画体之分别、画法通论、画之用笔、用墨、设色、学画之程序、论章法、论皴法及点苔、论写生及写意、画之落款及题识、画之品目、画与书学之关系等内容,全面且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理论和技法,对中国画的各种体式、绘画的笔法、墨法、设色方法、学习绘画的步骤、构图章法、皴法点苔等方面都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讲解。 |
中国书学浅说 | 诸宗元 | 民国藏书家、书画家诸宗元所著的书法理论著作。该书以浅近文字写成,旨在为书法爱好者提供入门指导。 诸宗元认为历代论书者往往 “陈义过高,不切今用” 或 “词旨渊雅,难于通俗”,故撰写此书以方便初学者。书中内容丰富,涵盖书体分析、笔法研究、字之结体及运用、学书之次第、中国历代制字之概述、中国历代书家与论书之概述、学书之宜忌等方面。 |
中书 | 刘咸炘 | 本书创作于1924年,是刘咸炘完成的'推十之学'的接引性论著,作者坚持传统学术研究范式,主张通过典籍整理延续文脉。该论著作为'推十之学'的接引性文本,反映了近代四川学人在学术转型期的思想立场。 |
文献学讲义 | 王欣夫 | 王欣夫著。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该书是作者在大学教文献学课的讲义,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言部分,讲述文献学的涵义和学习文献学的目的和要求。第二章目录,讲述目录学的重要,目录的起源、演变、分类、体例、史家目录、补史目录、官家目录、私家目录、地方著述目录、专科分类目录。第三章版本,讲述版本的起源、发展、重要性、版本前的文献材料、写本、各代版本概述、钞本、鉴别版本的方法。第四章校雠,讲述校雠的起源、校雠学的重要、校雠条件、材料、历代校雠家的成就。作者认为:目录是为了介绍文化遗产,版本是为了检译可靠的材料,校雠是整理材料的方法。 |
海源阁书目 | 杨保彝 | 四卷。清杨保彝撰。杨保彝(约1855—1925),山东聊城人,出身仕宦书香门第,先辈皆藏书名家。此目又称《海源阁书目》、《宋存书室藏宋元秘本目录》。收宋元明善本及精抄珍籍四百五十五部,其中宋本一百零八部、元本八十三部、明本三十二部、校本一百四十一部、抄本九十一部,计一万一千二百卷,包括了其父杨绍基所撰《楹书隅录》及其续编的大部分书目,完整地反映了杨氏家藏善本的全貌。依四部编排,每书著录版本、书名、卷数、册数、函数等项,时附王献唐之按语,多为“四库”未收之书。有民国二十年 (1931) 山东省立图书馆铅印本。 |
俄国文学史 | 郑振铎 | 本书为对郑振铎先生俄国文学史方面研究成果的辑录。本书是中国首次完整系统地勾勒出俄国文学发展史基本线索的奠基之作,或者说是对俄国文学发展史的基本风貌作了鸟瞰式的把握。内容包括普希金与李门托夫;歌郭里;屠格涅夫与龚察洛夫;戏剧文学;文艺评论;柴霍甫与安特列夫等十四章。 |
问答录 | 苏轼 | 《问答录》,又名《东坡问答录》《东坡佛印问答录》,一卷,旧本题宋苏轼撰。是书凡二十七条,所记皆与僧佛印往复之语,以及商谜、行令并叠字诗。前有万历辛丑常熟赵开美之《题辞》。《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四认为,其语“诙谐谑浪,极为猥亵。又载佛印《环叠字诗》及东坡《长亭诗》,词意鄙陋,亦出委巷小人之所为。伪书中之至劣者也。”然书中故事流传颇广,兹姑录存。本书现存版本有:《宝颜堂秘笈》本(万历本、民国石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本次整理据《丛书集成初编》本收入。 |
调谑编 | 苏轼 | 《调谑编》一卷。旧题宋苏轼撰,实为苏轼与士贤交游之轶事笑话。从中可见宋代的世俗之风与士大夫的风趣乐观。此书明以前各家书录均未著录,明末重编《说郛》始收之,《五朝小说》据以翻印,显出明人伪作。其现存版本有:宛委山堂本《说郛》(简称“宛本”)、《五朝小说》本、《五朝小说大观》本,另外,《历代笑话集》中也有收载。本次整理,从宛本收录。 |
校讎广义·校勘编 | 程千帆 | 属 “校雠广义” 四编之一,校勘编由七部分组成,分别包括校勘学的界义与功用、书面材料错误的类型、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的原因、校勘的资料、从事校勘所应具备的知识、校勘的方法、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 |
校讎广义·典藏编 | 程千帆 | 属 “校雠广义” 四编之一,《典藏编》聚焦古代文献典藏实务,分六章论述典藏学体系、单位、收集、保管及流通制度,梳理先秦至清末国家、私家等藏书机构发展脉络,配50余幅版本图例。结合历史实例分析图书收集标准、保管技术等,强调文献保存与学术研究关联性,为典藏学研究提供系统性范本。 |
校讎广义·目录编 | 程千帆 | 属 “校雠广义” 四编之一,系统阐述目录学原理、结构、著录、分类沿革与各类目录编制,被学界视为校雠学重建的奠基之作,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一等奖。包括目录与目录学、目录的结构及其功用、目录的著录事项、目录的分类沿革、综合目录、学科目录、特种目录、目录的编制等。贯通目录学 “史 — 法 — 用”,兼顾古典义理与现代目录实践。以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为旨归,超越版本赏鉴与甲乙簿记,突出学术史导向。 |
校雠广义·版本编 | 程千帆 | 该书为《校雠广义》四编丛书之一,全书以版本学为核心,系统解析文献载体形制演变、纸书装帧技术及雕版鉴定方法,涵盖版本流变规律与非雕印本区分标准。内容兼顾传统校雠学“辨章学术”宗旨与现代学科规范,构建版本、校勘、目录、典藏四维学术框架,通过卷轴装、包背装等技术细节揭示古籍整理规律。该编与丛书其余分册共同形成中国传统文献学的完整方法论体系。 |
万木草堂口说 | 康有为 | 康有为所著,由其1891-1897年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时学生记录的笔记汇编整理而成,收录《万木草堂口说》《长兴学记》《桂学答问》《南海师承记》四部分。现存广州中山图书馆藏丙申本(1896年)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丁酉本(1897年)两种抄本。该书内容包括学术源流、诸子百家及经学史学评析,体现其"孔学、佛学、宋明学为体,史学、西学为用"的思想体系。康有为通过功课簿制度、蓄德录德育等教学方法讲授维新变法理论雏形,相关论述在后著《礼运注》《论语注》中得以延伸。书中"文学"条目突破传统文献概念,整合诗赋词曲等文体,反映维新派文学观念转型。 |
金翼 | 林耀华 |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一部以小说形式写成的社会学研究著作。就构思来说,它的主题非常简单,却像竹叶画一样其朴素的形式掩映着高水平的艺术。这个故事在于剖析福建一个村庄里毗邻而居的两个家族。这两家既有亲戚关系,又一起做生意。《金翼》一书突破性地运用文学笔触,通过福建黄村的具体案例呈现了对中国现代化的政治经济过程和个体精神世界转变的探索。本书的中心问题是黄东林为代表的“金翼之家”和以张芬洲为家长的“龙吐珠”之家有着相似的起点,为何前者走向兴旺而后者却走向衰败。书中的主体部分,通过对现代化进程中各个行动主体的处事之道进行对比,揭示了在观念层面上,命运为风水所决定;而在社会学意义上,社会关系决定个人的兴衰。黄东林及“金翼之家”的众人,捕捉了时代变化的讯息,逐渐脱离原有的观念系统。林耀华对“命运”和人际关系的讨论背后,同时受A.R.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以及C.H.库利和G.齐美尔的交往互动论影响,前者导向社会结构平衡论,后者侧重个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中对形塑自我认识的影响。两者综合的结果,是当一个社会平衡结构被外力打破的时候,个体努力恢复的平衡状态已经不是原来的结构,因为在个体的精神结构和社会的精神结构上都发生了新的改变。 |
在大学与田野间 | 林耀华 | 学术文集,林耀华撰,该书基于作者在哈佛大学求学经历及燕京大学等高校执教生涯,系统梳理20世纪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发展脉络。全书共六章,首章“严复研究”追溯学术起点,末章“民族识别与民族学的实践”总结田野调查经验。书中收录《金翼》对福建宗族社会的文学化研究、《凉山彝家》对彝族社会结构的实地考察成果,并整合义序黄氏宗族的功能学派分析案例,呈现“宗族-家族”研究方法的形成过程。附录显示该丛书共14册,同系列包含《朱自清回忆录》等著作。 |
敦煌学概论 | 姜亮夫 | 姜亮夫著。1985年10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是作者的讲演录。共六讲,主要是分类介绍敦煌写本与敦煌艺术品的内容,并概说敦煌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以及敦煌写本的研究方法。全书以六讲为核心框架,涵盖敦煌学的文化价值、敦煌文献与艺术品的分类解析及研究方法,并附《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节录。通过个人赴巴黎抄录敦煌写卷的经历,结合经卷版本对比(如《道德经》河上公注本与王弼注本)、卷子纸张工艺分析等实例,系统阐述敦煌文献的物质特征与历史意义,同时梳理写卷研究的学术路径。语言平实精炼,兼具学术深度与普及性。 |
从金瓶梅到清明上河图 | 吴晗 | 长久以来,历史在大多数人脑海中的印象,是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是烛照万里的规律概括,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这样高的历史视角在学术与大众之间设下了一道高大的藩篱。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从一系列罕见的典籍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人们曾经对《金瓶梅》的误读与曲解、《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的历史联系、西王母故事的衍变过程、《山海经》中的古代故事及其系统、明朝胡惟庸党案之真相、咸丰时代王茂荫的币制改革以及建州史中被篡改、伪造和歪曲的李满住…… 历史学家吴晗通过精准解读、严密推理,将这些生动的历史故事转述给大众,让我们在历史中享受推理的乐趣! |
困学纪闻注 | 翁元圻 | 二十卷。清翁元圻 (1749—1825)撰。翁元圻字载青,浙江省余姚县人。其兄翁元堂,精通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在翁元圻四岁时,就给他讲授《困学纪闻》一书,此后,翁元圻专心研究《困学纪闻》,为《困学纪闻》作长篇注疏,并把其兄口授内容载入书中。全书共分六类,即经义、史事、书籍杂文、人名、物类、杂义等。用史实详细标目,按类分别作注。其具体内容包括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大载记、乐各一卷。春秋、左氏传一卷。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一卷。孟子、小学、经说一卷。天道、历数一卷。地理、诸子一卷。考史、史记正误一卷。考史五卷。评文二卷。评诗一卷。杂识一卷。编辑务求详尽,只列总目,没有子目,很少有疏漏,便于查阅。有道光五年(1825)余姚守福堂刊本,长沙重刻巾箱本,《四部备要》 本等。 |
唐代佛教 | 范文澜 | 范文澜著。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分为引言、佛教各宗派、禅宗三部分。系从作者所编《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中抽出有关唐朝佛教的章节整理而成。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范文澜先生对中国唐代佛教的看法。范文澜对佛教是持批判态度的,总的看法是,“佛教在唐朝是社会的大祸害”。尽管“它在文化领域内曾作出不少成绩”,“艺术方面有许多值得保护的不朽作品”。但是“佛教利用艺术作贩毒广告,艺术性愈大,流毒也愈大”。他举出了佛教“显而易见的大祸害”有三条:“第一,寺庙林立,宣扬迷信”;“第二,多立宗派,广收徒众”;“第三,麻痹农民,阻碍起义”。他认为“特别是第三条,尤其有辞而辟之的必要”。 本书观点独到,论证清晰,有理有据,启人深思。重点论述了唐代佛教的剥削本质,作者认为,佛教在唐朝是社会的大祸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