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职业教育研究 | 邹韬奋 | 邹韬奋编撰。 该书内容多取材于先进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名著,同时也结合了中国社会状况进行论述。书中原理采自先进各国,撷其精华,并参酌中国实际需要,旨在探讨如何产生适合中国的职业教育。由于中国职业教育尚在萌芽时代,可资参考的资料甚少,所以书中关于统计的叙述,几全偏于美国社会状况。 邹韬奋在书中指出,实行职业教育者,宜博考他国良法美意为借镜,更应体察本地社会状况为基本,因地制宜地发展职业教育。他还对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错误观点进行了辨析,如反对将职业教育视为狭义的实用,认为其不仅是手工训练或农业商业等训练,同时也探讨了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的区分等问题。 |
学会读书 | 叶圣陶 | 读书是一门技术活儿。 如何阅读一本书?应该读些什么书?如何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如何让你读过的书,变成你的财富?……不弄懂这些,只盲从“开卷有益”的高论与“为读书而读书”的迂谈,最终让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学会读书,找对方法很重要。本书汇总叶圣陶令人受用一生的读书经验,从读书态度到读书方法,从书籍选择到终身阅读,全方位、多角度地讲透有关读书的方方面面,让你真正会读书、会选书、读通书,从而提升自我,拉开与他人的人生差距。 |
材料与工具 | 傅斯年 | 傅斯年著,关于传统学术研究方法与理念变革的学术著作,该书收录了傅斯年的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如《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史料论略》《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等。书中强调了材料和工具对于传统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倡导运用新的材料与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改造传统学术。傅斯年主张通过对史料的广泛收集、整理和细致分析,以更加客观、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历史和学术问题,推动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 |
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与艺术 | 梁思成 |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 “祖国的建筑”,包含《中国古代建筑史》(六稿)绪论、中国建筑的特征等内容,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伟大传统。第二部分 “建筑创作中的重要问题”,探讨了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建筑的民族形式等问题,涉及建筑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第三部分为 “随笔”,收录了《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等文章,以轻松的笔调分享了关于建筑的思考。第四部分 “北平文物”,有《北京 —— 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等,关注北京的文物保护和城市规划。 |
红楼梦探源 | 吴世昌 | 吴世昌在英国牛津大学讲学期间,因指导学生研究《红楼梦》,并受 1954 年国内《红楼梦》问题大辩论以及 1955 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七十八回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等因素影响,开始收集材料,对《红楼梦》及其作者进行全面性的研究,最终完成了《红楼梦探源》。该书以英文写成,1961 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按照吴世昌所考察的五个步骤分为五卷,分别是抄本探源、评者探源、作者探源、本书探源和续书探源。通过对当时可能见到的抄本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比较,完成了一部考证报告。 |
中国古代塔刹艺术探源 | 刘敦桢 | 刘敦桢(1897-1968),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湖南新宁人。他是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也是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书中收录了刘敦桢对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塔、刹、石窟、寺院的调查笔记等内容。如北平护国寺残迹、河北定县开元寺塔、云南之塔幢、苏州云岩寺塔等,从学术和建筑审美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包括 “佛教对于中国建筑之影响”“中国之塔”“略述中国的宗教和宗教建筑”“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北平护国寺残迹”“云南之塔幢”“苏州云岩寺塔” 等章节。 |
文化·器物·衣冠 | 曾昭燏 | 考古学研究著作,曾昭燏是中国第一位著名女考古学家,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她 1935 年到英国伦敦大学攻读考古学,1937 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先后参与了云南苍洱地区新石器遗址、四川彭山汉代崖墓群等多项重要考古发掘工作。该书选取了曾昭燏作品中有关博物馆类和考古文化类的内容,主要包括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之沿革、博物馆藏品的征集与保管工作、开展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工作等博物馆学相关内容,以及论周至汉之首饰制度、从彭山陶俑中所见汉代服饰等考古文化研究内容,通过考古学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解读。 |
中国古代建筑考 | 林徽因 | 全书分为建筑史、古建调查、北京建筑三部分。建筑史部分包含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等文章,从理论层面阐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古建调查部分收录了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等,是林徽因实地考察古建筑的记录和研究;北京建筑部分则有 “我们的首都”“平郊建筑杂录” 等,聚焦于北京地区的古建筑。 书中既有对中国古代建筑专业、严谨的学术研究,又因林徽因诗人的才情,文字优美且富有诗意,将专业知识与文学性相结合,使读者既能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又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 程憬 | 作者程憬(1903~1950),字仰之,安徽绩溪人。1920年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以第三名的成绩被清华国学研究院录取为首批学员,1926年又以甲等第三名的佳绩毕业。曾任教于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中央大学等。 《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一书,作者生前并未出版,其手稿于1950年由程憬遗孀交付顾颉刚整理,1955年经上海群联出版社排印校对,但并未付梓。中途几经波折,1980年顾颉刚逝世前仍未能整理出版。 全书将中国古代神话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天地开辟及神统”“神祇”“英雄传说”,书后附有程憬《山海经》相关单篇著作。该书受西方人类学派理论影响,又以中国疑古派史学方法整理材料,以希腊罗马古典神话为模板,提出了中国神话具有系统、存在过神话时代等观点,并在细致辨伪考释史料的基础上,努力为散乱于中国上古典籍中的神话叙述整理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是20世纪中国本土学者借鉴西方神话模式,建构中国古典神话系统这一学术范式的代表作。 |
平心论红楼 | 林语堂 | 学者林语堂撰写的《红楼梦》研究文集,作者早年留学欧美,曾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兼具中西文化视野,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该书聚焦《红楼梦》中儒道精神的辩证关系,通过分析黛玉、宝钗、晴雯等人物形象,探讨礼法约束与天然本性的矛盾统一,提出“思想本老庄,行为崇孔孟”的文化观察。全书收录《论晴雯的头发》《平心论高鹗》等专题论文,涉及人物特质、续书真伪及版本校勘等议题,附录整理多篇研究文献,呈现多维度的学术阐释。 |
写给大家的美术简史 | 傅雷 | 傅雷曾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美术史课教师。他在讲稿的基础上修订、补充,完成了这部著作。是许多人的西方美术启蒙书,提升艺术修养的专业指南。书中着重介绍文艺复兴以来的数十位美术大师及其名作,生动讲解其艺术风格和人品操守,并融文学、音乐、哲学、社会、时代于一体,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
红楼梦论稿 | 蒋和森 | 蒋和森著。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初刊,1981年再版。作者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作者认为“站在《红楼梦》所达到的文学高峰,来回顾一下构成这座高峰的文学发展,就会感到产生出这样的一部天才杰作,需要经过多么长久时间的孕育!这部成熟的现实主义小说,虽然是出自曹雪芹一人的创造;但他所走的道路,却是许多人经过长期的努力开辟出来的。”并指出它比万里长城更经得起时间考验。该书以论述红楼人物宝玉、黛玉、宝钗、探春为主干,兼及群像;还有几篇关于作家论、作品艺术论、作品地位影响论的文章,以《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一文统领全书,构成一部全面、系统地运用华丽而富于感情的文学语言撰写的《红楼梦》研究专著。如分析粉淡脂红、春花秋月的“高贵闲人”贾宝玉,“是低气压下的一闪电光,只是他还发不出新历史暴风雨之前的雷鸣”;生活在“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中的少女林黛玉,在她“处于生命中稚嫩时期的少女的心底,发出了多么苍凉的人生咏叹啊”;“在那一社会里,‘会做人’又怎么可以离得开虚伪”的皇商之女薛宝钗,依然“任是无情也动人”;“只可惜她命薄,没有托生在太太肚里”的庶出之女贾探春,虽有“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让须眉”之志,也难逃远嫁飘零,“千里东风一梦遥”的悲剧。谈到凤姐,作者称之为“中国宗法社会的特产”;晴雯则是“一个被剥削得干干净净的丫头”……作者把《红楼梦》当作诗来看,深深体味到它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作者主张对于《红楼梦》不仅要用先进的思想来认识它,还要用热烈的感情来拥抱它。 |
中国棉纺织史稿 | 严中平 | 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史研究专著。严中平著。1942年曾以《中国棉业之发展(1289—1937)》为题印行,1943年正式出版。1955年,又重新改写,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66年东京出版日文译本。共32万多字,包括:鸦片战争前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1289—1840);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1840—1890);中国近代棉纺织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1890—1895);在国际商品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中国棉纺织业(1895—193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中国棉纺织业(1931—1937);手工棉纺织业生产关系的蜕变(1914—1937);棉纺工业发展中棉花产销的变化(1814—1937)。另附有大量统计资料。书中内容尽管前延于1289年,但着重分析近代,即1840—1937年近百年棉纺织业发展史。虽题名为《中国棉纺织史稿》,以分析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过程为主,但诚如本书副题所示:从棉纺织工业史看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过程的特殊性。本书是作者奉献给中国近代经济史事业较早的力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崇。 |
写给大家的美学二十讲 | 宗白华 |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本书精选宗白华先生20篇美学论述,全新编排,内容从宏观的文艺美学理论,到具体的艺术分析;从东方的书法、诗歌,到西方的雕塑、戏剧……涉及美学的方方面面。全书文辞典雅,富于诗情画意,将“美”娓娓道来,让每一位渴望美、渴望自由安宁的现代读者,在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艺术的魅力,走进美的世界,提高审美品味,寻回内心的诗意与纯真。 |
文章辨体序题疏证 | 吴讷 | 本书对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题》作了细致的诠释、考辨、补订。致力于寻检出处,沿波讨源,考核异同;对原书不备者,增补以广之;原书所略而宜存录者,则备录以补其阙。钩稽史料,疏证辨订。据《续修四库全书》本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本及《明文衡》、《稗编》本予以重新校勘,纠正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点校本的文字讹误,订正了标点讹误。并多方搜讨吴讷资料,作为附录。 |
蒋梦麟讲学术文化 | 蒋梦麟 | 蒋梦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浙江余姚人。他曾中秀才,后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本科,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他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等职,主要著作有《西潮》《新潮》等。书中汇集了蒋梦麟的教育学术主张、演讲、文化感想、人物评传等内容,共收录二十余篇文章,这些篇目均从蒋梦麟的多部著作中遴选而成。 |
冯至学术论著自选集 | 冯至 |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收录了冯至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到 80 年代末的重要学术文章。上卷为中国文学部分,收录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谈〈儒林外史〉》等文章,涉及冯至对杜甫及杜诗的研究与思考、文学评论及为一些作品所写的序言等。下卷为外国文学部分,包含《读歌德诗的几点体会》《歌德与杜甫》等,介绍、评述了世界文化名人及其作品,同时收录部分译本序言。此外,书中还附一篇冯至《自传》及主要著译目录。 |
文献学论著辑要 | 张舜徽 | 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该书收录历代学者关于文献学的专著、论文、笔记及书札,系统梳理经史子集源流,涵盖校勘、目录、辑佚、避讳等古籍整理方法。全书选录自先秦至民国时期120篇文献学经典论著,分为经部源流考辨、诸史异同研究、子集支派分野、校雠方法论四个单元。具体内容包括群经传注得失考证、古籍版本先后辨析、校勘体例规范等文献学核心议题,其中收录章学诚《校雠通义》、郑樵《校雠略》等典籍的核心章节。 |
小说新语 | 曹聚仁 | 《小说新语》为香港南苑书屋初版于1964年,系作者写作计划“文艺近思录”的一部分。作者谈论国内外小说,不作面目严肃的注解、品第,而是专写“自己所了解的、所欣赏的、所体会的”,不骛面面俱到,唯求别具只眼。体类近乎传统札记,文笔则仿佛“文艺国”游记,自开生面,使人读来每有会意。 |
中国文学概要 | 曹聚仁 | 成书于1954年至1956年间,原为香港世界出版社发行的中学生课外读物,通过十讲内容梳理从《诗经》《楚辞》至近代散文的文学流变,采用竹夫人、字纸簏等比喻辨析古今文学概念的差异。起笔自1954年冬,结稿于1956年春,同年由香港世界出版社刊行。此著不似通常教科书般开纲拉目,而是以问题学理贯穿始终。其开篇即在理清“中国文学”的概念,以外国人不识竹夫人与字纸簏的比喻,强调近世所论“文学”与历史上所谓“文学”的区别,进而分作十讲,采用可以相信的论断,结合个人观点,举其大要,叙述了“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一直到近代散文兴起的流变,目的在于条理源流,使求学者明其线索,故此,本书虽名为“概要”,实不忍作“简史”看。本书原为供中学生课外阅读之用,因此语言格外生动畅达。 |
汉书艺文志通释 | 张舜徽 | 张舜徽对《汉书·艺文志》进行系统阐释的学术著作,该书继承传统注释体例,通过校勘文字、注解词义、考辨源流等方式,全面解析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献目录《汉书·艺文志》的六略分类体系及学术价值。书中对刘歆《七略》分类原则、"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理念进行深入阐释,被多所高校列为文献学专业推荐书目。相关研究成果在《周秦学术源流》《医经与经方研究》等学术领域得到广泛引用。 |
广校雠略 | 张舜徽 | 校雠学专著。张舜徽著。1945年自刊本。1963年中华书局重版,增附《汉书艺文志释例》、《毛诗故训传释例》、《世说新语注释例》3种。张舜徽,历史学家、文献学家。中国湖南沅江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著作还有《说文解字约注》、《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国文献学》、《清人文集别录》、《史学三书评议》、《中华人民通史》等。本书共5卷,卷1校雠学名义及封域论2篇,主张“目录版本校勘皆校仇之事”、著述体例论10篇、著述标题论8篇。卷2作者姓字标题论5篇、补题作者姓字论4篇、援引古书标题论8篇。卷3序书体例论5篇、注书流别论2篇、书籍传布论2篇、书籍散亡论2篇、薄录体例论4篇、部类分合论7篇。卷4书籍必须校勘论2篇、校书非易事论4篇、校勘方法论6篇、清代校勘家得失论3篇,审论伪书论3篇、搜辑佚书论5篇。卷5汉唐宋清学术论18篇。凡19个论题、100篇论文。本书是推广郑樵《通志·校雠略》的体例而作的,用文言文写成,内容涉及目录、版本、校勘、著述体例、书籍存亡、学术源流等各个方面。本书资料详实,言必有据,论证透彻,文笔凝炼,是校雠学的重要著作。作者此后的《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国文献学》的基本观点及材料,大体上都是依据这部著作而加以引申。 |
旧书录 | 刘咸炘 | 刘咸炘所著的一部校雠目录学著作。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别号宥斋,四川双流人,是近代著名的学者。他的著作总名为《推十书》,内容涵盖经、史、子、集等多个领域,《旧书录》就是其中关于校雠目录之学的著作之一。刘咸炘治学先从校雠目录学入手,着重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旧书录》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成果,通过对旧书的梳理、评鉴,揭示书籍的版本源流、学术价值等,为后人研究古代典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续校雠通义 | 刘咸炘 | 刘咸炘继章学诚《校雠通义》而作的目录学专著,共十七篇,初稿成于 1919 年,1928 年在成都大学讲授目录学时修订出版,收入《推十书》。刘咸炘(1896—1932),字鉴泉,四川成都人,近代目录学与史学名家,学术上承章学诚,主张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并以 “明统” 补 “知类”。全书十七篇,系统阐发校雠目录的原理、方法与应用,以 “明统” 为纲贯通四部源流与学术流变。强调校雠不仅是版本校勘,更是 “读书辨体知类” 的学术方法;以六艺统群书,主张史子合一、寓理于事。 |
中国绘画史 | 陈师曾 | 近代中国绘画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陈师曾,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来自江西义宁(今江西省修水县),是一位著名的美术家与艺术教育家。 这本书源于陈师曾在艺校讲授中国绘画史时的授课讲义,在他去世后得以刊印出版。全书共分三编,系统地介绍了从三代以下至明清两代的绘画艺术历史。其中,第一编为上古史,分六章叙述了三代至隋的绘画;第二编是中古史,以四章篇幅讲述了唐至元的绘画;第三编为近世史,用两章内容介绍了明清两代的绘画。 该书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其一,系统全面,作者以时间线索为 “经”,以绘画流派、画家、绘画技法线索为 “纬”,构建起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绘画历史网格,厘清了中国绘画文脉的发展、传承与嬗变。其二,简明扼要,全书约 4 万字,文字简明雅洁,提纲挈领地梳理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是一本极好的美术史普及读物。其三,中西融合,陈师曾学贯中西,他以中西方调谐的眼光认识中国传统美术,在书中特别关注外来因素对中国绘画的影响,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对中国绘画的影响等。其四,文化视角独特,该书体现了绘画史是文化史一部分的概念,认为绘画史的每次转变都受到文化史转变的影响,画家和文人时刻交织在一起,朝代更迭、皇帝与文人趣味的变化都会在绘画中有所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