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继秦统一天下。虽不如秦之尚严刑峻法,然政令法度,一如嬴秦之旧。兼以当时君权之集一,与汉高祖之刻薄寡恩,尤影响于汉初人民思想之束缚。又汉初承春秋战国兵争之纷乱,嬴秦土木战伐之劳役,社会凋敝,民生痿惫,皆呈厌世之倾向。于是宁静虚无之黄老学说,盛行于文景之际。故言汉初绘画,其寥落实与嬴秦堪伯仲。然文景处身恭俭,劝农商,薄赋敛,宽刑罚,吏安其官,民乐其业,及武帝之初七十年,国家无事,渐入昌平殷富之境。文帝并效法古制,以绘画点缀政教,唐卢硕《画谏》曰:“汉文帝三年,于未央宫承明殿,画屈轶草,进善旌、诽谤木、敢谏鼓、獬廌。”启西汉绘画勃兴之先河。至武帝雄才大略,在外经营四远;征匈奴,通西域,远如波斯印度之文明,亦渐播及中土。虽当时绘画之技术上,似无受外来绘画之影响;然绘画所取之题材,已大见新异,如铜器天马蒲桃镜之镂纹等,是取材大宛所献之天马蒲桃,即其明证。在内设大学,置博士,表章儒术,以为政治标准。于是文艺大兴,学者蔚起。虽其罢黜百家,用意与始皇之统一学术相似。然对于绘画,则反与以尊重。并大兴土木,建筑上林苑等,以增绘画之需要。其余诸帝,对于绘画,亦多重视。于是画家辈出,或供奉帝室,黼黻典章;或隐身工匠,粉饰金石;或颂德业,或表学行,或扬贞烈;大而宫殿门壁之类,小而经史文籍之属,无不可以图写,可谓盛矣!虽中间被王莽篡位,中绝,分为前汉后汉两时期。然两时期中,约有四百年之治世,使人民得长期之休养生息,为季周以后所未有。

艺术养育于文化雨露之下,始能开花结实。汉代文运之隆盛,即为汉代绘画启发之朕兆。然汉代之武力,如远通西域等,亦大增汉代绘画之新进展。印度佛教绘画,即于后汉佛教东传而输入;使吾国绘画上发生空前之波动。又张道陵修炼于龙虎山,成五斗米道,为道教之首倡者,已植道教之基础。兼以汉人,盛尚黄老,自佛教来中土后,每视佛与黄老为一流。《后汉书·西域传》,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后桓帝,好神仙,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称盛。渐为人民所信仰,与佛教并驾齐驱而下,独立道释画之一科。原吾国汉以前之绘画,殊缺清楚之面目,至汉可惩之书史渐多,金石遗物之留存,亦比前代为丰富,故吾国明了之绘画史,可谓开始于炎汉时代。

汉初绘画,除文帝画承明殿外,殊寥落无可记载,已如上述。至武帝时,始欣然如春木之向荣,不可抑止。《汉书·郊祀志》云:“武帝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太一诸鬼神,而置其祭具,以致天神。”又《汉书·霍光传》载:“武帝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之图》,以赐光。”盖当时黄门之署,附备画者,以供应诏。实渊源周代设色之工,为后代设立画院之滥觞。又武帝尝创置秘阁,搜集法书名画,以为鉴赏,开后代鉴藏书画之先河。《汉书·苏武传》:“宣帝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凡十一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论衡》谓:“宣帝时,图画烈士,或不在画上者,子孙耻之。”所谓署其官爵者,实为后代绘画题款之滥觞。原炎汉自武帝之好大喜功,合其张皇文物之心,每藉绘画以达其用。自是以后,凡纪功业,颂德行,留纪念等事,始于王家,次及士夫,均惯以绘画为工具。其促进绘画技巧之进步,固多;影响于当时之伦理政教者尤巨。元帝时,扩汉初黄门附置画者之例,特置尚方画工于宫廷。《西京杂记》云:“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来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固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洛阳龚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众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弃市。”又《汉书·成帝纪》:“汉元帝在太子宫,成帝生甲观画堂。”颜师古注:“画堂,谓画饰。”又成帝游于后庭,欲以班婕妤同辇载。婕妤辞曰:“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幸,今欲同辇,得近似之乎?”成帝善其言而止。又成帝时,《汉书·金日惮传》:“金日惮母,教诲两子,甚有法度,上闻而嘉之,诏图画于甘泉宫。”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又《汉官典职》载:“明光殿省中,皆以胡粉涂壁,紫青界之,画古烈士,重行书赞。”《汉书·景十三王传》:“广川惠王越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裤、长剑。”在民间,则画鸡于牖。《拾遗记》:陶唐时,有秪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能抟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饴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数岁不至,国人莫不洒扫门户,以望重明之集。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于牖上,此其遗像也。画虎于门,汉应劭风俗通义》云:画虎于门,冀以卫凶也。画人于桃板,《佩文斋书画谱》,载汉应劭《风俗通义》记画桃板。谓黄帝时,有神荼郁垒二人,能执鬼于度朔山桃树下,简阅百鬼之无道者,缚以苇索,执以饲虎,帝乃立桃板于门,画二人像以御鬼,谓之仙木。以为退伏凶邪之用。后代之画门神,实渊源于此。又《汉书·景十三王广川惠王刘越传》云:“坐画室,为男女裸交接,置酒与诸父姊妹饮,令仰视画。”为吾国秘戏图之滥觞,而出于礼教之外者。哀平以后,王莽篡立,则又兵戈相寻,为汉运中衰时期,绘画亦无可记述矣。

王莽盗窃,海内云扰,学者争事阿附。光武中兴,乃大崇儒学,砥砺名节,推奖气概,以明经修行为进退人材之表的。明帝承之,步武遗规,成汉代儒术隆盛之极点;为吾国礼教最盛时期,亦即为吾国礼教化绘画之最盛时期。

自前汉以来,常画古代圣帝贤后诸图像于宫室中,以为鉴诫。此种风气,已盛行王室及大夫之间。光武因之,曾图列娥皇女英陶唐诸像,以为观瞻。魏曹植《画赞》云:“昔明德马后,美于色,厚于德,帝用嘉之。常从观画,过虞舜庙,见娥皇女英,帝指之戏后曰:‘恨不得如此为妃。’又前见陶唐之像,后指尧曰:‘嗟乎!群臣百寮,恨不得为君如是。’帝顾而笑。”又中元间,东平宪王苍入朝,帝特留之,赐以列仙图。明帝尚文艺,雅好丹青,创立鸿都学,以集天下之奇艺。又别立画官,诏博洽之士班固、贾逵辈,取诸经史事,命尚方画工图之。又永平中帝追感前世功臣,图画邓禹、马成、吴汉、王梁、贾复、陈俊、耿弇、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坚镡、冯异、王霸、朱佑、任光、祭遵、李忠、景丹、万修、盖延、邳彤、姚期、刘植、耿纯、臧宫、马武、刘隆,二十八将于南宫之云台。其外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为三十二人。于是绘画为经传之羽翼矣。明帝一面变光武之柔远政策,继西汉武帝之用兵西域。当时班超,在西域屡立战功,西域诸国,竞朝汉廷,因大增西域之交通,以造成佛教东传之机会。史载明帝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白光,飞行殿庭。以问群臣,傅毅以佛对。帝乃遣蔡愔等,求佛经于天竺;抵月氏,偕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及白毡释迦立像,东还洛阳。明帝命画工图佛,分置于清凉台及显节陵上。见《魏书·释老志》。《后汉书·西域传》亦云:“汉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复建白马寺于洛阳城西之雍门。寺之中壁,画以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使二僧翻译经典于寺中。当时二僧人,亦曾画《二十五观之图》于保福院。至是,吾国绘画,殆有所谓佛画者矣;为吾国绘画受宗教影响之始。然汉代画家,无有能作佛画称者;盖佛画初来,除尚方画工,应诏图《释迦像》外,尚不为中国画士所习耳。又顺帝梁皇后,雅好艺术,常置《列女图》于左右,以自观省。《后汉书·皇后纪》:顺烈梁皇后,常以烈女图画,置左右,以自监戒。《魏志·仓慈传》注:汉桓帝立老子庙于苦县之赖乡,画孔子像于壁,用以奉祀。《后汉书·蔡邕传》:光和元年,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为尚方画工刘旦杨鲁所作,其遗迹传至唐代。又灵帝诏蔡邕画赤泉侯五代将相于省,兼命为赞及书,见《东观汉记》。当时称为三美。邕书画与赞皆擅名,已露唐宋文人画之端绪。其他郡尉之府舍,画以山神海灵,以示庄严。《后汉书·南蛮传》云:“肃宗时,郡尉府舍,皆有雕饰,画山神海灵,奇禽异兽,以炫耀之,夷人益畏惮焉。”郡府之听事壁,画以历代诸尹之事迹,以昭炯戒。《后汉书·郡国志》注:“郡府听事壁诸尹画,肇自建武,迄于阳嘉,注其清浊进退。”此外陵墓中亦有壁画,《后汉书·赵岐传》云:“赵岐自为寿藏,画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自画像居主位;皆为赞颂。”吾国壁画,开始于周,盛于两汉晋唐之间。现时各地祠庙中,尚存此种习惯。其式样题材等,虽依时代有所变迁,然概以油漆及水彩为画材,可以山东岱庙及敦煌等壁画证之。案吾国漆,发明极早。《笔史》载:“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可与周礼髹饰一语,互相证印,近年朝鲜乐浪出土之后汉明帝永平十二年所作之漆画盘,绘男女神像,青龙白虎,甚工,足证吾漆画,至后汉已大进展。又,《晋书·舆服志》云:“画轮车驾牛,以彩漆画轮,敬曰画轮军。”又云:“公主乘油画安车。”惜未进展光大,迄今仅残留于漆工之手中耳。”其他关于建筑者,有《明堂图》、《甘泉宫图》等。关于疏浚者,有《山海经图》、《禹贡图》等。关于明饰文籍者,有《三礼图》、《列女图》、《王孙图》、《魏公子图》、《风后图》等。以及民间之个人画像与应用装饰诸类,尤不可胜记,足征汉代之文献矣。

汉代绘画,除壁画外,画于缣帛者殊多。可与当时之文书,任意庋藏与舒卷。如元帝时之《后宫图》、明帝时之《释迦像》,以及天文卤簿经传等,均是。惟不能如现今卷轴之装裱耳。惜因董卓之乱,图书缣帛,尽为武人所取。甚至以为帷囊。凡汉武秘阁之图书,汉明鸿都学之奇艺,多遭毁损。虽当时王允曾收七十余乘,车载西去,亦因天雨道难,半皆遗弃。于是两汉宝贵之庋藏,殆散失无余矣。欲考汉代绘画之作风式样题材等,惟有索诸金石,考之记载而已。

汉代金石之遗留于后世者,大而石壁碑刻之类,小而钟鼎镜鉴之属,不胜屈指。其最有名与技工之最繁富工整者,当推山东肥城县西之孝堂山祠,及山东嘉祥县武宅山之武氏祠二石刻。按孝堂山祠为前汉孝子郭巨墓之享堂。其图为周公成王之故事、大王车、胡王、献俘、升鼎,贯胸国人、战争、狩猎,以及演剧、奏乐、庖厨、驼象等,系阴刻。武氏祠,为郡从事武梁,执金吾武荣,以及武斑、武开明数墓之享堂。武梁祠,约系桓帝建和年间作。其图为三皇、五帝、圣贤、名士、孝子、刺客、列女诸像,战争、庖厨、升鼎、乐舞诸事,以及鬼神、鱼龙、奇禽、异兽、楼阁、舟车、舆马、弓矢、斧钺、釜甑、权衡诸物皆备。武荣祠,约系桓帝永康年间作。其图为文王、武王、周公、秦王、齐桓公、孔子及诸弟子,以及孝子、刺客、列女、神鬼、奇禽、异兽、玉兔、蟾蜍、战争、燕饮、舞乐、庖厨、侍女、车骑、导从与武荣之阅历诸项,均系阳刻。足征吾国古代之神话历史,服用装饰,以及生活状态等,变化极为多端。其高古朴茂,琦玮僪佹之趣,诚非想象所及。虽其形象之表现,每有不合理处,然能运其沈雄古厚之笔线,以表达各事物之神情状况,而成一代特殊之风格,非晋唐人所能企及。

考汉代绘画需要之广、画迹之多,则当时以画名家者,定大有人在。惜当时画人全注意于实用,不如后人之每画必有图章款识,易于流传。前汉画人尤少,士大夫者流,其姓名每不著于记载,致多掩没,无从考查。兹据古籍上所见者,在前汉仅有尚方画工毛延寿、陈敞、刘白、龚宽、阳望、樊育凡六人。在后汉有张衡、蔡邕、赵岐、刘裦、尚方画工刘旦、杨鲁,亦凡六人。陈敞,安陵人,工牛马飞鸟众势。刘白龚宽继之,为吾国最早之翎毛走兽作家,即为吾国走兽画与花鸟画之先驱者。兹择诸画人中之重要者,简述于下:

毛延寿汉元帝时尚方画工,杜陵人,擅长人物画,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

张衡 平子,南阳西鄂人,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长绘画。安帝时,征拜郎中,迁侍中,出为河间相。《异物志》谓其曾图建州浦城县山兽骇神之形象。

蔡邕 伯喈,陈留圉人。初平元年,拜中郎将,封高阳侯。善鼓琴,工书画,有《讲学图》、《小列女图》等传于世。

赵岐 邠卿,京兆长陵人,少明经,有才艺,擅长人物,官至太常。

刘裦桓帝时人,官至蜀郡太守,《博物志》载裦尝画《云汉图》,人见之觉热。又画《北风图》,人见之觉凉云。

画论,则有刘安之“画者,谨毛而失貌”。高诱注:“谨悉微毛,留意于小,则失其大貌。”张衡之“画工恶图犬马而好作鬼魅,诚以实事难形,而虚伪无穷也。”其内容质量,均甚寻常。然汉代绘画,全牢笼于礼教之下,审美之力量,尚甚浅薄,所论者,除技工难易等经验外,顾不易有特殊之进展。然已稍见论画之曙光,殊有记述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