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室既东,黄河流域,尽为五胡所割据。至西纪四百二十年顷,刘裕受东晋禅,统御南方,称为宋;由宋而齐而梁而陈凡四代,为南朝。黄河流域,亦次第为拓跋珪所占有,称为魏;由魏而齐而周凡三代,为北朝。其间一百五十余年之久,复为隋所统一。
南北两朝之对峙,虽为时不多;然以南北地理气候等之差异,于吾国学术思想上,发生南北不同之影响。盖北朝,在黄河流域,地势荒寒,景物萧索。南朝,在长江流域,气候温和,山水秀媚。北朝以鲜卑为主。南朝以汉族为主。两方各支配于不同民族之下,使两朝人民之生活精神、风俗习尚,各呈异样之色彩。所谓南人肩舆,北人乘马,固非偶然事也。绘画亦因地理民族等之不同,隐然各循其途程,而异其风趣。后人遂以此种不同之风趣,而有南北画派之分,此实其远因也。虽云学术之事,每不可呆画沟渠,然于笔墨色彩诸端,自有刚柔厚薄之不同;一则富于风流蕴藉,一则偏于朴健宏肆焉。
战争纷乱之南北两朝,历世全如走马之灯。然当时绘画,于吾国绘画史上,却为跑入变化发展之新程途,放其灿烂之光彩。其原因:一为承魏晋玄虚之清谈,竞尚浮华文采,以为风雅,致蹈浮靡之习。一时士大夫及才智者,均喜与绘画为因缘。二因各帝王受当时风习之影响,均爱好绘画,极搜藏赏鉴之盛事。三因战争之混乱,达于极点,人民既不易安其生活,节义之士,亦不易全其所终;因之无聊之心理,厌世之思潮,较魏晋时为尤甚。彼应运传入中土之佛教,遂乘机大滋长,以荡天之势焰,蔓延于中土全境。道教亦以魏太武帝等之尊崇,大为兴盛,造成吾国道释绘画之最盛时代。四因洁身自好之士,多遁迹山林,全其岁月,每于闲散之余,以绘画写烟霞泉石,美人芳草之思,以为消遣;完成吾国山水画之独立及花鸟画之萌长。与两晋以前之绘画,每缘天下治平而得以发展者,截然不同。
南北两朝之绘画,虽各方均有灿烂之成绩;然以全绘画之大势而言,当以伴佛教而传布之宗教画为主体。盖吾国绘画,自两晋以来,已渐受佛教之影响。至南北两朝,各君主贵族,均极保护佛教,崇信佛法。在南朝者:宋文帝则令沙门与颜延之参与机政;齐武帝则使法献法畅,翌赞枢机;梁武帝赴同泰寺三度舍身;陈武帝赴大庄严寺,久乃还宫。在北朝者:魏孝文帝七发佛法兴隆之诏,宣武帝使善提流支译《十地》之论。王侯贵臣,则弃象马如脱履,庶士豪家,则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金刹与云台比高,宫殿与阿房等壮。故魏之寺院达三万余,僧侣达两百万。梁时金陵之寺,亦多至七百,皆极庄丽,至陈尤甚。当时南北两地诸僧人,并多硕博者流,以其修悟所得,多辟宗门,如涅槃宗之兴于宋,地论宗、净土宗之兴于魏,禅宗之兴于梁,摄论宗、天台宗之兴于陈,均以宏宣教旨为务。绘画因两朝寺院伽蓝等建筑之盛起,所谓佛地庄严,自需多量之佛画,以为装饰。而西方僧侣,如天竺之鸠摩罗什、康僧铠、佛图澄、龟兹之罗什三藏,以及往西求法而归之中僧法显、智猛、宋云等,皆赍入佛画,以为宏宣佛教之第一方便。于是佛教寺院,竟成为画家士庶所共有之大绘画研究所。至此,吾国之绘画,几全为佛画所陶溶,而能画者,亦几无有不能作佛画者。故有名寺院所饰之大壁画等,多为当时名家之手笔:如宋陆探微、谢灵运之画甘露寺,梁张僧繇之画天皇寺,北齐曹仲达之画开业寺,杨子华之画永福寺,北周田僧亮之画光明寺等,皆其例也。而尤以梁代为最盛。盖当时梁武帝,崇佛法,印度僧侣,乘机东来中土者殊多。如吾国禅宗初祖之菩提达摩,即受武帝之欢迎而来建业者。故建业遂为当时南方之佛教中心地,与北方佛教中心地之洛阳相对峙。又中僧有名郝骞者,曾奉武帝之命,西行求法,之印度,摹写印度舍卫国祇园精舍邬陀衍那王之佛像而归中土,与吾国佛画上以新模范。当时西僧中如迦佛陀、摩罗菩提、吉底俱等,亦皆善佛画来化中土,印度中部阴影法之新壁画,即于此时传入,梁画家张僧繇,固先直接传其手法,略加变化,而成中国之新佛画。建康一乘寺门画,即为张氏新佛画之手迹。《建康实录》云:“一乘寺,梁邵陵王纶造,寺门遍画凹凸花,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云。”盖吾国绘画,向系平面之表现,而无阴影明暗之法。自张氏试仿中印度新壁画之凹凸法后,至唐即有“石分三面”之说,使吾国绘画上,隐约间或遥受希腊罗马画风之影响,亦未可知。西北印度之新壁画,全以希腊之式样,略加印度固有之趣味而成之者,世称犍陀罗式。然东西民族之性格,究不相同。此种阴影法之新绘画,中土画家,自张氏后,竟无人继起耳。
北朝佛教,虽遭北魏太武帝之毁像,北周武帝之灭法,略受摧残。佛教美术,亦随之有所毁损。然魏毁佛像后仅六年,文成帝即位,复颁明诏,令诸州郡县建寺,并修复其已破坏之佛像,听民出家。北周灭法后,亦旋即复兴之。其余诸帝,亦极崇尚佛法,建殿宇,兴伽蓝,佛教艺术之盛,实足媲美南朝。造像尤为特盛,如道武帝之千躯金像、孝庄帝之万躯石像,以及大同云冈,在山西大同西北三十里之云冈堡武州山之崖,创凿者,释昙曜,初成五窟,名灵岩。其后续有兴造,总计大小窟凡二十,刨凿时间,凡百有余年。洛阳龙门《释老志》云:“景明初,大长秋卿,自经营石窟二所,于洛南依阙山。窟高三百一十丈,永平中,中尹刘腾,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前后用工约八十万人。”诸石窟,其工程之浩大、艺术之恢闳精美,实为世界上有数之美术品,与唐代佛画上以好模范。
道教自汉张道陵首倡,东晋时,葛洪著书阐明其说,日见兴盛。至刘宋,道士陆修静、宋文明等,乃仿效佛教布教之形式,造道像,置道观,绘道画,始有《老君像》及《尊人图》等创见于世,北魏太武帝时,有寇谦之者,隐于嵩山,修道术,自言遇神人,授以图箓真经,诣阙上之。崔浩力赞其说,劝帝招致其弟子四十余人,起天师道场,礼遇极厚;以致毁佛寺,灭佛法,当时直以道教为国教矣。自后北齐北周诸帝,咸极尊崇,由是其势力,渐与佛教有并驾齐驱之观。道观等之建筑,固日见兴盛。道像等之制作。亦大见增多。惟其式样配置等,全系抄袭佛教绘画,终不及佛教仪像等之变化及精妙。
综南北两朝之绘画,虽以佛画为主题,然南朝所作,大率绮丽精巧,而多新意。其名迹多在寺壁,次在卷轴。北朝所作,大率伟健富丽而出于摹拟。其名迹多在石窟,次在寺壁。道画兴盛于北朝,远非南朝所及。山水画,兴盛于南朝,北朝竟无作者。而蠢然欲动之花卉画,雨后春笋之论画,尤在南朝之境,不在北朝之地。此亦两朝地理气候等之差异,各见其特尚焉。虽然,两朝绘画之技巧,如顾、陆、张、展等,渐趋细密精微,已启唐人之渐。
宋武帝,雅好绘事喜收藏,尝亡桓玄而收集其晋内府所遗之书画,以为鉴赏。一时作家名手,应运而生,载诸《佩文斋书画谱》者,有陆探微、陆绥、陆弘肃、顾宝光、袁倩、袁质、顾景秀、王微、宗炳、戴颙、谢灵运、谢惠连、谢稚、谢庄、谢约、顾骏之、刘胤祖、江僧宝、吴暕、张则、史敬文、范惟贤等,凡三十余人。陆探微,并创一笔画,连绵不断,宗炳继之,曾作《一笔画百事图》,已开后代简笔墨戏之先声。以上诸画家,除道释及人物作家外,山水则继晋人而大加挥发,使完全脱离人物之背景而独立;王微、宗炳即为当时山水画之专门作者。唐张彦远谓“宗炳王微,皆拟迹巢由,放情林壑,与琴酒而具适,纵烟霞而独往。各有《画序》,意远迹高,不知画者,难可与言”云。草虫花鸟,则有蝉雀、杂竹等之新发展。足证吾国绘画,至魏晋后,渐见偏于山水花卉之新趋向。陆绥,探微子,长佛画,体运遒举,风采飘然,并以麻纸画《立释迦像》,为时所珍。盖麻纸,缓肤饮墨,不受推笔,为丹青家所难。顾宝光,吴郡人,师陆探微,长佛画人物鸟兽。顾骏之,师张墨,创画蝉雀。戴颙,字仲若,戴逵子,范金赋采,动有楷模。江僧宝,师晋明帝,用笔骨梗。张则,意思横逸,动笔新奇。袁倩,象人之妙,亚美前修。吴暕,体法雅媚,有声京洛,均以善人物名。谢灵运,长佛像。刘胤祖,工蝉雀。谢稚,擅烈女故实,亦皆独步一时。陆绥之弟弘肃,袁倩之子质,谢灵运之弟惠连,均有声誉于当时。其中以陆探微、顾景秀、王微、宗炳等,为最有名,兹列述于下:
陆探微 吴人,常侍从宋明帝左右,妙绝丹青,长人物故实,兼善山水草木,参灵酌妙,动与神会。其作佛画及古圣贤像,笔迹劲利如锥刀,盖移书法之用笔于画法,自然秀骨天成,体运遒举。谢赫《古画品录》云:“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能称赞。”又云:“画有六法,自古作者,鲜能备之。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生平画迹极多,见于《历代名画记》者,有《孝明帝像》、《孝武功臣图》、《蝉雀图》、《孔子十弟子像》、《捣衣图》、《蔡姬荡舟图》、《斗鸭图》、《维摩图》、《白马图》等七十余件之多。子绥及弘肃,皆善画。绥,尤有名,善人物,有画圣之称。
顾景秀宋武帝时画手也。在陆探微之先,侍从武帝左右。善人物花鸟,尤工蝉雀。宋孝武赐何戢蝉雀扇,即为景秀所作。吴郡陆探微、顾宝光见之,叹其巧绝。有《晋中兴帝相像》、《 图》、《蝉雀麻纸图》、《鹦鹉画扇》、《杂竹样》等传于代。
宗炳字少文,南阳人,幼有至性,好琴书,善画,精玄理。武帝领荆州,辟为主簿,不就;答曰:“吾栖隐丘壑三十年,岂可于王门折腰为吏耶?”好山水,尝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因结茅于衡山。以疾还江陵,叹曰:“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历,皆图之于壁,坐卧向之。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年六十有九,作《画山水序》一篇。
王微字景元,《历代名画记》作景贤。琅琊临沂人,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尤长山水,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之事。素无宦情,江湛举为吏部郎,微不可。尝与何偃书云:“吾性知画绘,虽鸣鹄织夜之机,盘纡纠纷,咸记心目。故山水之好,一往迹求,皆得仿佛。”敝屋一间,寻书玩古,不出者十余年。作《叙画》一篇。
齐高祖,通文学,好书画,前刘宋高祖亡桓玄所得之珍藏名迹,得尽有之。每于听政之暇,旦夕披玩,并品第其高下,作《名画集》。不以画幅之年代远近为次第,但以技工优劣为等差,自陆探微至范惟贤次为四十二等,二十七帙,三百四十八卷。书画之鉴赏,既深入精微,绘画之方法,亦遂有确当之定例。论画,亦大见细密。当时有谢赫者,为吾国顾恺之后之名批评家,特擅写生,以其生平绘画之经验,归纳而成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此六法者,虽为古来画家对于绘画上所共有之心得,所谓心会神悟,各相默契。然却未经人道过。至谢氏,始克辑成有次序之条目,使后世画人,无不奉为金科玉律,甚为难能而可称颂者。按谢氏,生当西历五世纪中叶,对于绘画,即能得此定则,实为吾国绘画史上之大发明;亦即为世界绘画史上放一大光彩。
谢赫 不知何许人,长人物,尤善写貌。说者谓其写貌人物,不俟对看,所须一览,便归操笔,点刷精研,意在切似,忆想毫发,皆亡遗失。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髩,与世事新;别体细微,多从赫始。遂始委巷逐末,皆类效颦。中兴以来,象人为最。有《安期先生图》、《晋明帝步辇图》等传于代。著《古画品录》二卷,创论六法,品第前贤,为世所宗。
原吾国两汉之画风,全系古简厚健,至晋之卫协一变细密,齐之谢赫,再进精微,别开新体,使吾国绘画上,象形既进完全之境,技巧更深入精微之地。又古画之摹写,晋时已开其风气。唐张彦远云:“顾恺之有摹拓之妙法,其法有二:一为放缣素于原本之上,依样钩描而成之者,曰模拓。一为对照原本临写而成之者,曰临写。”至齐,此风渐盛,延及隋唐,尤盛行于内府翰林院诸生之间,称为官本,又称官搨。足为南齐以后之绘画,渐偏重于技巧之证。南齐画人,在谢氏前后者,约有二十余人:宗测,少文孙,长山水人佛。殷蒨陈郡人,善写貌,与真不别。沈标之无所偏擅,触类皆善。蘧道愍,章继伯,并善寺壁,兼长画扇,人物分数,毫厘不失。姚昙度,长魑魅鬼神,皆为妙绝。陶景真,擅孔雀虎豹。沈粲之专工绮罗屏幛,丁光之有名蝉雀,智积菩萨之善梵相,僧人珍《贞观公私画史》作蘧师珍。之人物风俗,均各有特长者。其中以刘瑱、毛惠远为较有名。
刘瑱 士温,彭城人。善文藻篆隶丹青,并称当世。尤善妇女,时称第一。有《捣衣图》、《吴中行舟图》,及成都玉堂礼殿画《仲尼四科十哲像》,以及《车服礼器》等传于代。
毛惠远 荥阳武阳人。师顾恺之,善画马及人物故实。《历代名画记》谓:“惠远之画马,与刘瑱之画妇女,并为当代第一。”有《赭白马图》、《酒客图》、《中朝名士图》、《骑马变势图》、《叶公好龙图》等。弟惠秀,亦善画,曾作《汉武北伐图》为成帝所珍赏。
梁高祖,为人英迈而通文学,并好书画,收藏齐内府所遗传之名画法书外,复加搜集,以资鉴赏。计在位四十八年,当时北方屡见兵戈之扰攘,南方则颇享一时之太平。因得大尊崇佛教,致有三度舍身之事,佛教之盛,为南朝第一。一时名画家,皆能作佛画。尤以张僧繇为最有名。
张僧繇 吴人,天监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善绘画,尤工道释人物,骨气奇伟,师模宏远,精备六法,与顾陆并驰,称六朝三大家。武帝崇饰佛寺,多命画之。所图寺塔,超越群工,朝衣野服,古今不失,奇形异貌,殊方夷夏,实参其妙。如定光如来维摩诘像,尤为妙绝。明帝命画天皇寺柏堂,僧繇为作卢舍那佛像,及仲尼十哲。帝怪问释门如何画孔圣?僧繇曰:“后来赖此耳。”及后周灭法,焚天下寺塔,独此殿有《宣圣像》,乃不命毁拆,可见其卓识。画龙尤灵妙,每不点睛,恐其飞去。写禽兽,亦神异,润州兴国寺,苦鸠鸽栖梁上,秽污尊容,僧繇乃画一鹰一鹞于东西壁,皆侧首向檐外看,自是鸠鸽不复集。又常绘山水于缣素上,以青绿重色,先图峰峦泉石。而后染出丘壑巉岩,不以笔墨勾勒,谓之没骨皴。为后世青绿山水之先范。又僧繇并善凹凸花,其画迹以寺壁为最多。子善果、儒童,亦善画。构置点拂,殊多佳致,均不弱其家声者也。
梁代画家,除张氏一家外,有焦宝愿、陆杲、陶弘景、袁昂、萧贲、嵇宝钧、解倩、陆整、释威公、吉底俱、摩罗菩提、迦佛陀等。焦宝愿,衣文树色,时表新意。陶弘景,画品超迈,笔法清真。萧贲,工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嵇宝钧,意兼雅俗,着彩清新。解倩、陆整,均长寺壁,僧威公、吉底俱、摩罗菩提,均以能画声闻京洛。又武帝之子世诚,即梁元帝,名绎。其孙方等,亦皆善画。元帝有《蕃客入朝图》、《游春苑白麻纸图》、《陂泽芙蓉图》、《圣僧图》等传于代。所著之《山水松石格》,尤有功于后代画学。然武帝晚年,怠于政事,遂招侯景之乱。当建康被陷时,充溢内府之名迹,多归灰烬。后元帝收其残余,移至江陵之新都,又被西魏将军于谨所陷,帝因集名画法书二十四万卷,付之一炬。乃叹曰:“儒雅之道,今夜穷矣!”当时于谨仅于灰烬中,收其书画四千余轴,载归长安,实为吾国文艺之浩劫。
陈代享国,仅三十二年,对于绘画,较少成绩,且无新意。惟文帝仍好绘画,喜收藏,锐意搜求古人名迹,得七百余卷,转后即入于隋。画家著名者,仅二三人,有吴郡顾野王,字希冯,善文辞,能书画,尤工草虫,独出当时。
北朝绘画,虽亦全以道释画为主体,然比之南朝,则稍为逊色,作家亦远比南朝为少。其原因:一为北朝更见兵戈之纷扰,未遑修文。二为北朝人民,以尚武为风,不解艺术之兴趣。三为北朝上下,纯然以宗教之信仰,全注意于石窟造像之建设,而傍及绘画。故从事绘画者,每兼擅雕刻,以为石窟造像等之指导。从事造像者,则多为工匠一流,不如画人之易流名于后世。故以魏之画家而言,可查考者,仅有蒋少游、高遵、王由、杨乞德、祖班等几人。蒋少游,字乐安,博昌人。性机巧,善人物及雕刻。王由,字茂道,工摹佛像,为时人所服。杨乞德,封新乡侯,归心佛门,后施身入寺。佛像之精,有过姚昙度。
齐文帝,解文学,喜书画。南平王萧伟之子放,即待诏文林馆,督众画工画古代圣贤及诗意画于宫中。其子孝珩,亦善画,长人物及鹰,称妙一时。当时名画家如刘杀鬼、杨子华等,均为文帝所重视。刘杀鬼,善斗雀,神形毕肖。常绘画禁中,锡赉巨万。其余如高尚士、徐德祖、曹仲璞等,均称一代名手。然当时能梵像,技工可为北朝第一者,则为曹仲达,善人物故实及龙马等。兴曹氏分席北朝画坛者,则为杨子华。即简传于下:
曹仲达曹国人也,官至朝散大夫,善绘画,尤妙梵像,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世称为曹衣出水,曹吴二体(曹仲达、吴道子),学者所宗。乃有曹言曹不兴,而非曹仲达。吴言吴暕,而非吴道子。按郭若虚论曹吴体法云:“曹吴二体,学者所宗,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北齐曹仲达,本曹国人,最工梵像,是为曹。谓唐道子曰吴。吴之笔,其体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又按蜀僧仁显《广画新集》言曹曰:‘昔竺国有康僧会者,初入吴,设像行道,时曹不兴见西国佛画而仪范之,故天下盛传曹也。’又言吴曰:‘起于宋之吴暕之作,故号吴也。’且南齐谢赫云:‘不兴之迹,代不复见,惟秘阁一龙头而已。’观其风骨,擅名不虚。吴暕之说,声微迹暧,世不复传。至如仲达,见北齐之朝,距唐不远,道子显开元之后,绘像乃存。证近代之师承,合当时之体范。况唐室以上,未立曹吴,岂显释寡要之谈,乱爱宾不刊之论。推时验迹,无愧斯言也。”无竞于时。写龙蛇,能致风雨。说者咸谓北齐曹仲达、梁朝张僧繇、唐代吴道玄周昉,各有损益。圣贤肸蠁,有足动人;璎珞天衣,创意各异。至今刻画之家,列其模范,曰曹、曰张、曰吴、曰周,斯万古不易矣。有《弋猎图》、《名马图》等传于代。
杨子华 世祖时,任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善人物故实及龙马。尝画马于壁,夜听啼啮长鸣,如索水草。画龙于素,舒卷即云气萦集。为北朝写生妙手。世祖重之,使居禁中,天下号为画圣。唐阎立本曾有“自像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其唯子华乎!”之赞语。有《邺中百戏图》、《北齐贵戚游苑图》、《狮猛图》等。
北周受西魏禅,灭齐,统一北方。然为时仅二十四年,绘画成绩,亦较北魏北齐为差。画家有田僧亮、冯提伽、袁子昂等。田僧亮,官至三公中郎将,入周为常侍,画名高于董展。作寺壁殊多,尤长田家野服柴车,名为绝笔。冯提伽,北平人,官至散骑常侍,兼礼部侍郎。志尚清远,后避周末之乱,佣画于并汾之间。善山川草木车马,宛有塞北荒寒之趣。袁子昂,阳夏人,以孝称,官至中书监。善人物,长妇女,绮罗一施,超彼常伦云。
南北两朝之论画,极为蓬勃:一因当时绘画之兴盛,二因审美眼光之进展,三因习画者多为士大夫者流,故关于绘画之妙理奥趣,每多精微之阐发。关于名家之作品,则分列等第,以为评赏。此种评赏之方法,实为当时所首创。属于前者之著作,则有宋陆探微之《四时设色》、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齐毛惠远之《装马谱》、梁元帝之《山水松石格》、北齐严推之《画论》等。属于后者之著作,则有齐高帝之《名画集》、谢赫之《古画品录》、后魏孙畅之之《述画记》、陈姚最之《续画品》等。谢氏《古画品录》,品第自吴之曹不兴以至宋之丁光,计六品,二十七人,并附评语。姚最之《续画品》,是继续谢氏《古画品录》而作者,其体例全与《古画品录》同。惟不分品,与《古画品录》稍异耳。以上二种,均以篇幅过长,略而不录,陆氏之《四时设色》、毛氏之《装马谱》、齐高帝之《名画集》、孙氏之《述画记》,惜均已佚去。孙氏之《述画记》,仅在《历代名画记》中,略见断片外,无从查考。颜氏之论画,仅言与诸工巧杂处,为画家之羞,垂训子孙,无甚深意。兹即录宗氏之《山水序》,王氏之《叙画》,梁元帝之《山水松石格》于下,以证当时绘画思想情形之大略。
宗炳 《山水序》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趋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跕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王微 《叙画》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灵无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手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曲以为嵩高,趣以为方丈。以发之画,齐乎太华,枉之点,表夫龙准,眉额颊辅,若晏笑兮,孤岩郁秀,若吐云兮。
横变纵化,故动生焉。前矩后方,而灵出焉。然后宫观舟车,器以类聚,犬马禽鱼,物以状分,此画之致也。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
梁元帝 《山水松石格》夫天地之名,造化为灵,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或格高而思逸,信笔妙而墨精。由是设粉壁,运神情,素屏连隅,山脉溅瀑,首尾相映,项腹相近。丈尺分寸,约有常程,树石云水,俱无正形。树有大小,丛贯孤平。扶疏曲直,耸拔凌亭。乍起伏于柔条,便同文字;中缺或难合于破墨,体向异于丹青。隐隐半壁,高潜入冥,插空类剑,陷地如坑。秋毛冬骨,夏荫春英,炎绯寒碧,暖日凉星,巨松沁水,喷之蔚冋,褒茂林之幽趣,割杂草之芳情。泉源至曲,雾破山明,精蓝观宇,桥约关城,行人犬吠,兽走禽惊。高墨犹绿,下墨犹赪,水因断而流远,云欲坠而霞轻。桂不疏于胡越,松不难于弟兄。路广石隔,天遥鸟征。云中树石宜先点,石上枝柯未后成。高岭最嫌林刻石,远山大忌学图经。审问既然传笔法,秘之勿泄于户庭。此篇梁元帝撰,世多疑之。大率为宋人伪托,中经割裂窜改者。然名言精义,尚不容废,因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