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受隋禅统一天下,不久即继以太宗贞观之世,四海昌平,文物灿然。乃复北征突厥薛延陀,东伐高丽,南讨南越,西平吐谷浑高昌,兼臣西域诸地,领土被于四垂矣。而又远览成周,近观叔世,度立国之宏规,成一王之典制。不特大汉天声,震古烁今,即中原文物,亦臻极轨。虽贞观以后,习于奢侈逸乐,招武韦之乱,至玄宗即位,励精图治,重现开元天宝之大治世,成空前之隆盛。

考吾国文运,衰于西晋,极于梁陈,至隋虽稍有振作,然不久即遭灭亡。至唐,中原文物,亦随气运而振展,以言经学,则有孔颜诸人之权衡一代。以言诗文,则有李杜韩柳诸家之驰誉千秋。以言书法,则有虞褚颜柳诸家之耀光百世。以言宗教,除景教、回教、拜火教之先后流入外,实为儒、释、道三教汇流时代。盖吾国自魏晋以来,崇尚黄老,道教渐盛。而宋齐以下,浮屠之教义,又泛滥于天下。齐梁间,三教调和,恒为张融等诸当世学者之理想。唐兴,太宗高宗,均崇尚儒学,砥砺经术,屡幸国子监,奖进天下名儒。一面又皈依佛教,尊崇道教。如玄奘三藏,赍译印度经论一千三百三十余卷,太宗高宗,皆信仰之。高宗咸亨二年,有义净三藏者,航南海入印度,住印度二十五年,始偕印僧日照及菩提流志等,同归中土,最为武后所信仰。造寺度僧,岁无虚日。至玄宗时,有印僧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不空三藏,相继东来,称开元三大士。又慧日三藏游印度还,深为当时诸名士所重;如颜真卿、王摩诘诸人,均信奉之。当时中印僧人,并以师承派别之差异,各据门户,以为倡导。如智者之天台、贤首之华严、善导之净土、道宣之南山、吉藏之三论、不空之真言,以及慧能、神秀之南北禅,波翻浪涌,成空古之盛状。佛寺画壁,见《历代名画记》两京外州寺观者,已近三百壁之多,可知唐代壁画之盛行。虽武宗以好神仙,毁佛寺伽蓝至四万余,佛画顿受一大劫,然宣宗即位,又锐意修复之,佛画遂复风行。但比诸会昌以前,则稍差远耳。故以唐代之佛画言,实比六朝有过之无不及。道教,以老子之姓李氏,而与唐为同姓,太宗即位,极加尊崇,位于释氏之上。高宗更尊为太上玄黄帝。至中宗,竟禁画道相于佛寺。非不许画道相也,盖欲专画道相于道观,以打破自汉以来浮屠老子并祀一宫之风,以示尊敬。至此,道教画与佛画,乃为时人所并重。惟于三教之应用,则以儒家为政治之基础,道释为宗教之根本,两不相同耳。故以唐代之全绘画言,则仍以道释人物画为主题。虽当时山水绘画之风云涌起,花鸟绘画之由萌芽而蓬勃滋长,以及贵族仕女游宴戏乐之图写,均为有唐绘画上,不可一世之新趋向,开始蹈入文学化之新境地。然其势力,终不及道释绘画之盛强。

文学、绘画,均为国民思想之反映。有唐二百八十余年间,因政治风尚之递嬗,文学绘画二者,亦自受其推移之影响。文学史家,每依其推移变化之痕迹,分唐代之诗,为初、盛、中、晚四时期。陆放翁分唐诗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时期。自高祖武德元年,至玄宗开元初,为初唐;自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大历初,为盛唐;自代宗大历元年,至文宗太和九年,为中唐;自文宗开成元年,至昭宗天祐三年,为晚唐。以言绘画,实与之有同样情形,可沿用以叙述之,殊为简便。盖唐初绘画,原由陈隋平平发展而来,其作风尚未脱去陈隋之旧式。故唐初之二阎,实与隋之杨展,可归入同一领域之内。至开元天宝之际,绘画始大发挥其灿烂之光彩,以成盛唐沉雄博厚之新风格,为唐代艺术史上最有意义之时期,亦即为吾国绘画史中枢之核心。中唐之绘画,则仅继续盛唐之新发展而充实之。中唐以后,政纲渐替,绘画之思潮,亦失其主题。杂作并起,各有专诣,则又另开一风气矣。因即顺次叙述于下:

(甲)初唐之绘画自高宗武德至玄宗开元初,凡百年,是为初唐。其间绘画,因陶养于初唐政教之力量尚浅,不能转移六朝传统之风格,几全承其余绪。虽技术略见一段之进步,然其作风,则仍盛行钩斫之手法,以细致润艳为工。山水树石等,亦拘守前人之成法,不能如盛唐之各辟蹊径,尽挥洒自如之能事。纯如初唐文学之王、杨、沈、宋,尚蹈袭四六骈体绮丽艳冶之余韵者相似。然贞观之世,文学绘画各面,均渐见涵蕴盛隆之迹象。且高宗、太宗,均以文教为治国之本,兼重绘画,喜收藏。当杨隋之末,维扬扈从之珍,为窦建德所取,两京秘藏之迹,为王世充所得,武德五年,皆克平之,诸珍迹专归唐有。命宋遵贵奉命船载西上,经砥柱,忽遭湮没,所存者,仅十之一二,张彦远谓国初内库所藏,仅三百卷,均为隋朝以前相承御府所宝,概为砥柱漂没所存余者。然太宗特所耽玩,因购求于人间,于是名画之录入《贞观公私画史》者,达二百九十三卷。天后朝,张易之奏召天下画工,修内府图画,因使工人各推所长,锐意摹写,致摹拓之风,盛行于当时内府之间。张彦远云:“国朝内库翰林,集贤秘阁,拓写不辍,艰难之后,斯事渐废。”大开崇古之风。此虽沿陈隋之旧习,实为盛唐绘画新发展之基础。且高宗太宗均擅绘画,王族亲贵,如汉王元昌,高祖第七子,太宗之弟,博综伎艺,善绘画,长人物故事,鹰鹘雉兔及马,风韵超举。韩王元嘉,高祖第十三子,善画龙马虎豹。滕王元婴,高祖二十二子,善丹青,长蜂蜨。江都王绪,霍王元轨之子,太宗犹子也。多才善艺,擅书画,长鞍马蝉雀,极造神妙。等,亦以能画擅名于时。兼以国基初奠,每以绘画点饰盛治,当战胜奏凯,蛮夷职贡之事,辄命臣工图写,以示威德。当时熟典制,善人物故事道释,为一代宗匠者,则有阎氏兄弟,相继而起。

阎让 立德,以字行,雍州万年人,隋殿内少监阎毗之子。有巧思,能传父艺,武德中,累除尚衣奉御,为将作大匠。贞观初,封大安县男,以作翠微玉华宫称旨,迁工部尚书,进封为公。凡宫殿城池陵寝,皆为营建。贞观三年,蛮酋谢元深入朝,颜思古援成周旧例,请作《王会图》,立德应命作之。又曾作《职贡图》,异方人物,诡怪之质,尽入毫芒,虽梁魏以来名手,不是过也。李嗣真有“大安博陵,难兄难弟,自江左陆谢云亡,北朝子华长逝,象人之妙,号为中兴。至若万国来廷,奉涂山之玉帛;百蛮朝贡,接应门之位序;折旋矩度,端簪奉笏之仪,魁诡谲怪,鼻饮头飞之俗,尽该毫末,备得人情”之语。有《职贡图》、《文成公主降番图》、《采芝太上像》、《游行天王图》、《玉华宫图》、《诗意图》、《斗鸡图》等传于代。

阎立本 立德弟,显庆中,以将作大匠,代立德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拜右相,封博陵县男。长文学,有应务才,尤擅绘画,道释人物故事写真以及鞍马,无一不能,当时号为丹青神手。太宗时,天下初定,异国来朝,尝奉诏画诸夷及职贡卤簿诸图。又奉诏画《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等图。初太宗泛舟春宛池,见异鸟容与波上,悦之。诏坐者赋诗,召立本侔状,阁外传呼阎画师。是时立本,已为主爵中郎,俯伏池左,研吮丹粉,望坐者羞怅流汗,归戒其子曰:“吾少读书文辞,不减侪辈,今独以画见知,与厮役等;若曹慎无习。然性所好,虽被訾屈,亦未能罢也。”又尝至荆州,得见张僧繇画,初犹未解,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又往,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又往,曰:“名下定无虚士。”十日不能去。寝卧其下对之,其性所好如此,时姜恪,以战功擢左相,故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语。有《三清像》、《行化太上像》、《延寿天尊像》、《宣圣像》、《维摩像》、《凌烟阁功臣图》、《醉道图》等传于代。

道释绘画,原为有唐一代绘画之主题。初唐承六朝道释画盛势而下,尤为兴盛。当时朝散大夫王玄策,于贞观十七年及显庆二年,两使天竺,于安抚西垂外,探讨佛迹。随行者有巧匠宋法智,摹写摩揭陀之诸佛迹,及菩提树伽蓝之《弥勒像》等,赍之而返。《法宛珠林》载王氏著书中,有《天竺行记》十卷,中附《天竺国图》三卷。又《玄奘三藏》之五游印度,亦赍归佛像殊多。又麟德间,百官奉敕撰《西域记》六十卷,中有图画四十卷,即为当时风俗画家范长寿所作。尤为于阗国人尉迟乙僧之善印度晕染法,即梁时所谓凹凸花者,东来中土,大有推助盛唐绘画新思想之勃起。道画亦由唐初诸帝王之尊崇维护,大兴盛于当时,足与显赫之佛画相抗衡。其画题则为天尊、天师、天君、真人、星君、星官、太上、道君诸像。此等画迹,出于二阎之手者实多。《图画见闻志》云:“张僧繇曾作《醉僧图》,道士每以此嘲僧;群僧于是聚镪数十万,求立本作《醉道图》。”于此可见僧道势力之不相上下,与道释绘画之互相分庭抗礼之大略。当时有名于道释画者,除二阎尉迟乙僧外,有张孝师、范长寿、王韶应、何长寿、勒智翼、尹琳、刘行臣等。

尉迟乙 僧于阗国人,父跋质那,士于隋。于阗王以乙僧丹青奇妙,贞观初,荐之中都,授宿卫官,后封郡公。承父艺,故时人称为小尉迟。工佛画外国人物花鸟,尤长凹凸花。所作菩萨,小则用笔紧劲,如曲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曾在慈恩寺塔前画功德,于凹凸之花面中,现有千手眼大悲精妙之状,不可名焉。光泽寺七宝台后,画《降魔像》,千怪万状,实奇踪也。其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凡画功德,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像,非中华之威仪。非特其技术,足与阎氏兄弟抗衡,实与初唐绘画上以新趋向之波动。有《外国人物图》、《降魔像》、《从佛图》、《释迦像》等传于代。

张孝师 长安人,为骠骑尉,善道释鬼神,尤工地狱,气候幽默。尝死而复苏,自谓入冥得所见,为画阴刑阳囚,众苦具在,酸惨悲恻,使人畏栗,吴道玄见之;因效为《地狱变相》,庐山归宗寺有其《地狱图》。

范长寿 国初为武骑尉,善道释,师张僧繇。尤工风俗故实,田家景候。所绘山水树石、牛马畜产、屈曲远近、放牧闲野,皆得其妙,各尽其微。当时有所谓今屏风者,是其制也。有《风俗图》、《醉道图》、《西方变》等传于代。

次为王韶应之深有气韵,尹琳之笔迹快利,刘行臣之精采洒落,勒智翼之祖述曹仲达,而改张琴瑟,何长寿之师张僧繇与范长寿齐名,均为初唐道释画之能手。

当时花鸟作家,则有刘孝师之点画不多,皆为枢要,鸟雀奇变,甚为酷似。康萨陀之初花晚叶,变态多端,异兽奇禽,千形万状。殷仲容之妙得其真,墨兼五采,称边鸾之次。尤以薛稷为最负盛名。

薛稷 嗣通,蒲州汾阴人,历官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封晋国公。以外祖魏徵,家藏极富,既饫其观,遂锐意书画。书得褚虞体,名于天下。画入神品,道释人物如阎立本。尝游新安郡,遇李白;因相留请书西安寺额,兼画西方佛一壁,笔力潇洒,风姿逸秀,曹张之匹也。尤以画鹤知名,唐秘书省及通泉县署屋壁,均有其画鹤。其他杂画树石,均称精绝,郭图《胡氏亭画记》云:“唐故宰相薛公稷,画入神品,成都静德精舍有壁二堵,杂绘鸟兽人物,态状生动,乃一时之尤者也。”

其余如曹元廓、王弘之善骑猎人马,陈廷、郎余令之善山水,擅智敏、郑俦之善木屋楼台,阎玄静之善蝇蝶蜂蝉,周古言之善宫禁妇女,均为一时作者。

(乙)盛唐之绘画玄宗即位,唐室中兴。励精图治,内修政教,外宣威德,成开元天宝之治世。延至肃宗末,代宗初,凡五十年,是为盛唐。绘画亦一变陈、隋、初唐细润之习尚,以成浑雄正大之盛唐风格,而见空前之伟观。苏子瞻云:“智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之所能也。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艺,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张彦远亦云:“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艺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其总因,固为唐代气运之隆盛有以使然;其副因:一缘初唐国土广辟,四远之交通频繁,域外绘画之流入中土,为吾国绘画作新奇之引导,而得别开生面之动机。二为吾国绘画,自陈隋以来,习于精工细润,达于极点,不得不另辟新程途以为发展,于是始得大放崭新之光彩。兼以开元天宝,继贞观治世之后,天下承平日久,文士大夫,皆得有闲情逸致,从事绘画之研习。而玄宗皇帝,又备能书画,并以墨色画竹,为吾国墨竹画之创祖。当时名家如吴道玄、李思训、王维等,同时并起,均为吾国画坛上之特殊人才。然盛唐绘画,最可为吾人所赞颂者,一为佛教绘画,脱去外来影响,而自成中国风格;二为山水画格法之大完成,而得特殊之地位,为吾国绘画史上中世史前后之一大分野。

佛画自后汉输入中土,经魏、晋、南北朝,迄于初唐,其作风大抵被外来风格所支配。盖佛画初来时,其作用全为信仰之崇奉,与传教之方便,并以经典教义等之束缚,于形式色彩诸端,每承西域、印度诸佛画之旧。虽西晋卫协、东晋顾恺之,略加中土技法,一变细密,尚未摒除外来风格之拘束,而见华夏艺术之精神。至盛唐,始以中土风趣,与佛画陶熔而调和之,特出新意,穷极变态,非复如六朝人之专依原样摹写,所可比拟。故唐代佛画,以制作之数量而言,固不如六朝之多。以制作之精神与意义而言,则远比六朝为有价值;吴道玄实为当时佛画之代表作家。山水画,自晋代一见端倪后,经南北朝宗、王、杨、展诸作家之努力,渐见脱离人物画之背景而独立。然技术格法,尚极幼稚。张彦远云:“魏晋以降,名迹之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详古人之意,专在显其所长,而不守于俗变也。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尚犹状石则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多栖橘苑柳。功倍愈拙,不胜其色。吴道玄者,天付劲毫,幼抱神奥,往往于佛寺画壁,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又于蜀道写貌山水。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可知山水画,亦至盛唐,始一变六朝以来钿饰犀栉、冰澌斧刃之旧习,而完成于二李。自此以后,山水画,不但与人物画分庭抗礼。且分南北二大宗派,互相辉映。其原因固为受黄老与禅宗学说之影响;其应用,亦往往与道释画同施于寺壁以为装饰。然道玄实为盛唐绘画上不可分离之作家,百代之画圣也。

吴道玄 东京阳翟人,初名道子,玄宗为之更今名,遂以道子为字,时人尊称之曰吴生。少孤贫,画有天赋之才,年未弱冠,即穷丹青之妙。曾事逍遥公韦嗣立为小吏,居于蜀,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人物鸟兽草木台阁,尤冠绝于世。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似莼菜条;其衣纹圆转而飘举,世称吴带当风。山水树石,古险不可一世。人物则八面生动,画圆光,不用尺度规矩,一笔而成。其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开元中,浪迹东洛,玄宗闻其名,召入供奉,为内教博士,非有诏不能作画。天宝中,玄宗忽思蜀道嘉陵江山水,遂假吴生驿驷,令往写貌。及返,间其状,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乃图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于大同殿,一日而毕。性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开元中,随驾幸东洛,与裴旻将军张旭长史相遇,各陈其能。裴将军厚以金帛召致道玄于东都天宫寺。为其所亲,将施绘事。道玄封还金帛,一无所受,谓将军曰:“闻裴将军旧矣,为舞剑一曲,足以当惠,观其壮气,可助挥毫。”旻因墨缞为道玄舞剑;舞毕,道玄奋笔,俄顷而成,若有神助。其写佛像,皆稽于经典,不肯妄下无据之笔。最长地狱变相,全与后世寺刹所图者不同;了无刀林油釜与牛头马面诸像,而阴惨袭人,使观者不寒而栗。《两京耆旧传》云:“寺观之中,吴生图画殿壁,凡三百余堵,变相人物,奇纵异状,无有同者。”景云寺《老僧传》云:“吴生画此寺《地狱变相》,时京都屠沽渔罟之辈,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其艺术之动人如此。苏东坡谓:“道玄画人物,如灯取影,逆来顺往,傍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古今一人而已。”生平画迹极多,除壁画外,载于《宣和画谱》者已近百轴之多。

道玄,于佛画,确为集大成特出新意而成格式者。尤于笔线上,发挥庄重变化之特趣,纵横健拔,不可一世,称兰叶描,永为后代所式法。当时佛画家,除道玄外,尚有道玄之弟子卢楞伽、杨庭光、张藏、翟琰、王耐儿,以及车道政、杨惠之、解倩等。卢楞伽一作棱伽。长安人,一作京兆人。长经变佛事而能工细。车道政,明皇时人,善佛事,迹简而笔健。杨惠之,与吴道玄同师僧繇,巧艺并著。其中以杨庭光为最有名。

杨庭光 开元中人,《唐朝名画录》作光庭。与道玄齐名,善释氏像与诸经变相,旁工杂画水山,皆极其妙。说者谓其善师吴生,颇得其体,其笔力不减于吴也。天宝中,庭光潜写吴生真于讲席,众人之中,引吴生观之,一见便惊,谓庭光曰:“老夫衰丑,何用图之。”因斯叹服。所作佛像,多在山林中。

吴道玄之山水画,行笔纵放,如雷电交作,风雨骤至,一变前人细巧之积习。然其画迹,除佛寺画壁之怪石崩滩,与大同殿蜀道山水外,余无所闻。故吴之于山水,仅开盛唐之风气而已。至完成山水画之格法,代道释人物而为绘画之中心题材者,则赖有李思训父子与王维等,同时并起。于是山水画遂分南北二大宗,以李思训为北宗之始祖,王维为南宗之始祖。是说为明代莫云卿是龙所倡导,董其昌继而和之。云卿云:“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张璪、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及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原李思训,为唐宗室,与其子昭道,皆生当盛世,长享富贵,因以金碧青绿诸重色,创精工繁茂,绮丽端厚之青绿山水,成一家法。实由其环境之习染有以使然也。王维,开元中举进士,曾官右丞,然晚年隐居辋川别业,信佛理,乐水石而友琴书,襟怀高旷,迥超尘俗;敛吴生之笔,洗李氏之习、以水墨皴染之法,而作破墨山水,以清雅闲逸为归。同时有卢鸿、郑虔,亦高人逸士,与王维同兴水墨淡彩之新格而见特尚。盖吾国佛教,自初唐以来,禅宗顿盛,主直指顿悟,见性成佛;一时文人逸士,影响于禅家简静清妙,超远洒落之情趣,与寄兴写情之画风,恰相适合。于是王维之破墨,遂为当时之文士大夫所重,以成吾国文人画之祖。董玄宰《画禅室随笔》云:“文人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若马、夏、李唐、刘松年,又是李大将军之派,非吾曹易学也。”至此,吾国绘画,渐趋向于文学化矣。

李思训 唐宗室,孝斌子,开元初,官左武卫大将军,封彭国公。善丹青,山水树石,风骨奇峭,草木鸟兽,皆穷其态。所作山水,以金碧辉映,成一家法,当时推为第一。后人所画着色山水,往往宗之,称为大李将军山水。开元中,明皇召思训写蜀道嘉陵江山水于大同殿,累月方毕,与吴道玄写嘉陵江山水,一日而毕者,其风趣迥然不同。明皇见之,叹曰:“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极其妙。”张彦远亦云:“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其子昭道,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山水鸟兽,繁巧智慧,稍变父势,而妙过之,言山水者,称为小李将军。思训之弟思诲,扬州参军,亦善丹青。思诲之子林甫,封晋国公,山水之佳,类小李将军。林甫之侄,名凑,工绮罗人物,笔迹疏散而兼妩媚,均为当时所推重。

王维 摩诘,太原祁人。开元辛酉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有高致,信佛理,工诗,长书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无一不精。所作罗汉,端严静雅,文采秀丽。山水松石,颇似吴生;其用笔着墨,一若蚕之吐丝,虫之蚀木,而风致标格特出。尤工平远之景,云峰石色,绝迹天机。苏东坡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并尝自制诗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时人知。”作画至兴到时,往往不问四时景物,如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图》中,有雪里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造理入神,迥得真趣,此文人画与作家画之不同也。世称山水南宗之祖。安史之乱后,隐居辋川之蓝田别墅,竹洲花坞,极林泉之胜。遂自绘《辋川图》,山谷郁盘,水云飞动,意出尘外,尤为世所称赏。其画流派至远,宋元名家,多宗法之,著有《山水诀》一卷,行世。

当时山水画近于王氏者,除卢鸿、郑虔外,尚有王陀子、李平钧、郑逾、张通、张志和、毕宏、韦銮等。卢鸿,一作卢鸿一。字浩然,洛阳人,善山水树石,与王右丞埒。郑虔,字弱齐,郑州荥阳人,天宝中,官广文馆博士,工诗,能书画,善山水,时称奇妙。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明皇,明皇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张志和,字子同,金华人,官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后以亲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叟。性闲逸,喜酒,常在酣醉后,或击鼓吹笛,舐笔成画。董玄宰谓:“昔人以逸品置神品之上,历代维张志和,可无愧色。”毕宏,天宝中御史,善山水,笔势奇险,尤工树石。杜工部为毕宏作《双松图歌》云:“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以老韦偃少。”说者,谓其树木,改步变古,自宏始也。近于李者,仅有畅及其子明瑾,工青绿,有名于时。

盛唐以国威远播,兼以玄宗之好马,遂有沛艾大马。西域大宛,岁有来献,致内厩之马,多至四十万。于是绘画鞍马之专家,如曹霸、韩幹、陈闳等,同时并起,为盛唐绘画上之又一异彩。盖吾国自汉魏以来,画马者,多作螭头龙体,矢激电驰;虽至晋宋之顾陆,一变风调,周隋之董展,一变格态;然屈产蜀驹,尚存翘举之势。至韩幹等出。始全倾向于写生,得形神之备。于是画马之盛,遂为前世所未有、后世所典则。

曹霸谯 国沛人,三国画人曹髦之后,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工书画,书学卫夫人,画马为唐代之最;兼善写貌,开元中画已得名。天宝末,每诏写御马及功臣,笔墨沉着,神采生动。杜工部曾作《丹青引》赠霸,推许备至,韩幹陈闳,皆为其弟子。

韩幹 蓝田人,《唐书·艺文志》作大梁人。《宣和画谱》、《图绘宝鉴》作长安人。少时常为卖酒家送酒;王右丞兄弟,未遇时,每贳酒漫游,幹尝征债于王家,戏画地为人马,右丞奇其意趣,乃岁与钱二万,令幹画,遂以著名。天宝初,入为供奉,善写貌人物,尤工鞍马,初师曹霸,后独擅其能。时陈闳以画马称,诏令幹师之,而怪其不同,因诘之,奏曰:“臣自有师,陛下内厩之马,皆臣之师也。”原玄宗好名马,当时西域大宛,岁有来献,诏于北地置群牧,筋骨步行,久而方全,调习之能,逸异并至,骨力追风,毛彩照地,不可名状,悉命幹图其骏者。有《玉花骢照夜白》等。时岐薛宁申王厩中,皆有善马,并图之,画马遂为古今独步。其画迹有《龙朔功臣图》、《明妃上马图》、《五陵游侠图》、《贵戚阅马图》、《于阗黄马图》等传于世。

陈闳 会稽人,《唐书·艺文志》作陈弘。工写貌人物仕女及禽兽,尤工鞍马,师曹霸,与韩幹同时。开元中,召入供奉,每诏写御容,冠绝当代。又写太清宫肃宗御容,龙颜凤态,日角月轮之状,笔力滋润,风采英奇,阎令公之后,一人而已。

其余如姜皎、冯绍政之善鹰鸟,张萱、谈皎之二人物仕女,张遵礼之善斗将,韦无忝之长狮子异兽,均为盛唐有名之专门作者。姜皎,开元中,官至秘书监,封楚国公,画鹰凶猛有杀气。冯绍政,开元中,任少府监,迁户部侍郎,鹰鹘鸡雉,特妙形态。谈皎,工人物,大髻宽裳,设色润媚。韦无忝,长安人,官至左武卫大将军。长鞍马异兽,共嗟神妙。其中尤以张萱为有名。

张萱 京兆人,好画贵公子,鞍马屏障,宫苑士女,善起草,点簇景物,位置亭台,树木花鸟,皆穷其妙。画《长门怨词》、《七夕图》、《望月图》,皆多幽思。画仕女,乃周昉之伦。其贵公子、宫苑、鞍马,皆称第一。

(丙)中唐之绘画盛唐之绘画,名匠作家,灿若列星,可谓极人文之盛。虽安史之乱后,内府所藏名迹,多半散佚;肃宗又往往以内府藏画,颁赐诸贵戚,辗转为好事者所有;德宗以后,国家多故,对于绘画,渐致衰废,名迹益多流落;然民间因此得有鉴藏绘画之机会,而名画之价值,亦因之大增。张彦远云:“手揣卷轴,口定贵贱,不惜泉代,要藏箧笥。则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扇值金二万。次者,值一万五千。其杨契丹、田僧亮、郑法轮、乙僧、阎立德一扇,值一万金。”其原因固为各帝王对于文艺之崇尚,与当时鉴赏目光之进步有以致之。亦缘唐代文学之隆盛,一般文学家,对于绘画,往往乐为极量之赞扬称颂,或为诗歌以歌咏之;或为评语以题跋之;或依流传之神话而笔记之;使人人之心目中,皆以绘画为翰墨中之至宝,深以一经鉴藏为欣幸。故中唐自代宗大历初,至文宗太和九年,凡七十余年间,其绘画情形,虽不能如盛唐之有特殊光彩,而其势力,大足继续盛唐新发展之余势而充实之,不能谓为无成绩也。然吾国绘画,自盛唐以后,诸画家,每喜专习一科,而成独到之特长。如松石、牛马、鹰鹤、仕女、梅竹,以及水火等,各有专擅。盖绘画至盛唐,于技巧形式各方面,均达于极点,中唐以后之画人,非专习一科,自难精工华妙,出人头地,实为吾国绘画技巧进步之证。尤可注意者,即为当时花鸟画之发展,以完成吾国花鸟画之新基础;至五代以后,与山水画并驾齐驱而下,成为吾国绘画上最有力之中心题材,亦即于世界绘画之画材上,占一特殊地位,至为可喜。

中唐绘画,以主笔墨神趣之南宗山水,最有进展:作家亦最多。著名者,有韦偃、王宰、张璪、王洽诸人,以书法诗趣,各发展笔势墨韵之特长。花鸟,以边鸾为杰出,创折枝草木之新格。佛画人物,则有周昉,继盛唐而精妙之,均为一时之特殊人才。兹依次简述于下:

韦偃 长安人,一作。寓居于蜀,善山水竹树人物鞍马,思高格逸,妙列上品。尝闲居以越笔点簇鞍马,或腾,或倚,或龁,或饮,或惊,或止,或走,或起,或翘,或跂;其小者,或头一点,或尾一抹,曲尽其妙,宛然如真。巧妙精奇,韩幹之匹也。所画松石,咫尺千寻,骈柯攒影,烟霞翳薄,风雨飕飗,轮囷尽偃盖之形;宛转极盘龙之状。杜甫《戏为双松图歌》即为偃而作,可谓极尽赞扬之语。所画山水,山以墨斡,水以笔擦,云烟幻灭,笔力劲健,风格高举;远岸长陂,丛林灌木,笔力有余而景象不穷。人物,则高僧奇士;禽兽,则牛驴山羊,无一不尽其能云。

王宰 蜀中人,贞元中,韦令公以客礼待之,画山水树石,出于象外。《历代名画记》谓其画踪多写蜀中山水。玲珑嵌空,巉嵯巧峭。朱景玄曾见其《临江双树》,一松一柏,古藤萦绕,上盘于空,下着于水,千枝万叶,交相曲屈,分布不杂;或枯,或荣,或蔓,或亚,或直,或倚,叶叠千重,枝分四面,达士所珍,凡目难辨。又与兴善寺有四时屏风,若移造化风候云物八节四季于一座之内。杜工部《戏题山水图歌》谓:“十日一水,五日一石。”即为王宰而作,可见其艺术之精能矣。

张璪 文通,吴郡人,一作藻。官检校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坐事,贬衡忠二州司马。长文学,善山水树石。董其昌《画旨》谓南宗王摩诘传为张璪者是也。画松,尤特出古今,能以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作生枝,一为枯干,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槎丫之形,鳞皴之尚,随意纵横,应手间出。其画山水,则高低秀绝,咫尺深重,石尖欲落,泉喷如吼。其近也,若逼人而寒;其远也,若极天之尽,盖神品也。时毕宏特擅画名,一见惊叹,异其惟用秃毫,或以手摸绢素,因问所授,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宏于是搁笔。后人因以璪为指头画之远祖。尝自撰《绘境》一篇,言画之要诀。

王洽 不知何许人,《历代名画记》作王默,《唐朝名画录》作王墨。善山水树石,创泼墨,时人故谓之王墨。性多疏野,常游江湖间。好酒,凡欲画图障,先饮醺酣之后,即以墨泼之;或笑或吟,脚蹴手抹,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烟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张彦远云:“顾著作知新亭监时,默请为海中都巡;问其意,云:‘要见海中山耳。’为职半年,解去;尔后落笔有奇趣。”董玄宰谓米氏云山,实渊源于此。洽早年曾授笔法于台州郑广文虔,顾况乃其弟子。

边鸾 京兆人,为右卫长史,少攻丹青,长花鸟。贞元中,新罗国献解舞之孔雀,德宗诏写之,得婆娑之态,若应节奏。尤长折枝花木,为其创格。以及蜂蝶蝉雀、山花园蔬,无不遍写,并居妙品。《唐朝名画录》谓其下笔轻利,用色鲜明,穷羽毛之变态,夺花卉之芳妍。居唐以前花卉作家第一。

周昉 仲朗,张彦云,字景玄。京兆人,为宣州长史。好属文,能书善画,道释人物仕女。皆称神品。初效张萱,后则小异,颇极风姿;所画衣冠,不近闾里,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德宗召画章敬寺神,落笔之际,都人竞观,寺抵园门,贤愚毕至;或有言其妙者,或有指其瑕者,随意改定,凡月有余,是非议绝,无不叹其精妙,为当时第一。时人学者甚多,如王朏、赵博文、程修巳、高云、卫宪等皆师法之。

除以上诸人外,为当时之专门作家者,则有韩滉之工牛羊,戴嵩、戴峄兄弟之擅水牛,穷野性筋骨之妙。萧悦之工竹,李约之善梅,深有雅趣,无与伦比。其余山水作家,则有门下侍郎杨炎,高奇雅瞻,出于人表。著作郎顾况,师王洽,落笔有奇趣,天台居士项容,笔法枯硬,挺特巉绝,自成一家,吴兴朱审之深沉瓌壮,险黑磊落,实为后代模楷。以及刘商,沈宁之师张璪,气质高迈而有格律,均属王维水墨淡彩之画风。花鸟作家,则有毌丘元志之善花果,尝为白居易写《木莲荔枝图》,为其特擅。卫宪之花木蝉雀,为世所珍。陈庶之师边鸾,尤善布色。梁广之长赋彩,点笔精工,梁洽、白旻之工写生,甚厚其趣,其作风约与边鸾差似。道释人物,则有李渐父子之《长番族骑射》,世无比拟。李洪度之梵像,笔踪妙丽,姿态无俦。左全之佛事经变,声驰阙下;均为中唐画家中之铮铮者。其中以赵公祐为最有名。

赵公祐 长安人,宝历中,寓居蜀之成都,工画人物,尤善佛像天王鬼神。李德裕镇蜀之日,宾礼待之。自宝历太和至开成年,公祐于诸寺,画佛像甚多。会昌间,一例毁除;惟存大圣慈寺文殊阁下《天王》三堵,阁内《东方天王》一堵,药师院师堂内,《四天王》并《十二神》,前寺名经院,《天王部属》,并公祐笔。公祐,天资神用,笔夺化权,名高当代,时无等伦;数仞之墙,用笔最尚风神骨气。惟公祐得之,六法全矣。

(丁)晚唐之绘画唐室自宪宗以来,内而宦官朋党之互相倾轧;外而强蕃悍将之各相跋扈;国事愈危。当局者之于绘画,亦无暇顾及。兼以会昌毁佛,赵公祐以前诸名家画壁,一例毁除。仅当时李德裕镇浙西,于润州建功德佛宇,曰甘露寺。奏请独存,因尽取管内废寺中名贤画壁,置之寺中。有晋顾恺之、戴安道,宋谢灵运、陆探微,梁张僧繇,隋展子虔,唐韩幹、吴道子、薛稷等诸名手画迹,得以留存一二于后代。虽宣宗复兴佛寺,有范琼、陈皓、彭坚等诸佛画家,自大中至乾符年间,笔无暂释,图写佛画,及诸经变相,至二百余堵,始稍恢复。然比诸会昌以前,尚相差远甚,可谓吾国绘画上之浩劫。惟民间承盛唐、中唐绘画之盛隆,其余势尚未衰竭,作家亦复不少。而僖宗、昭宗,亦颇好绘画,设翰林待诏,以优遇画士。僖宗幸蜀,翰林待诏吕峣等,亦随驾而行。《益州名画录》云:“僖宗皇帝幸蜀回鸾之日,蜀民奏请留写御容于大圣慈寺;其时随驾写貌待诏,尽皆操笔,不体天颜,府主陈太师敬瑄,遂表进常重胤写御容,一写而成,授翰林待诏,赐绯鱼袋。”又昭宗光化中,王蜀先主,受昭宗敕置生祠,命赵德齐、高道兴同手画西平王仪仗旗纛旌麾车辂法物,及朝真殿上,皇姑、帝戚、后妃、嫔御、百堵,授翰林待诏,赐紫金鱼袋。按吾国古代宫廷中,仅有画工画士,以备帝王之驱遣。如周之设色之工、宋之画史、汉之尚方画工者然。至南齐以后,画史之供职内廷者,始有官秩禄俸之优遇,与诸技工分等。如南齐毛惠秀之待诏秘阁,梁张僧繇之直秘阁知画事,北齐萧放之待诏翰林馆,盛唐吴道玄之供奉内教博士,杨昇、张萱之开元馆画直。惟此等内廷画官,至晚唐渐见增多耳。除常重胤、赵德齐、吕峣外,如李士昉、高道兴、竹虔等,均以画事待诏于翰林院。然石林叶氏曰:“唐翰林院,本内供奉艺能杂居之所。”见九通分类总纂职官类七。赵昇《朝野类要》又云:“院体,唐以来翰林院诸色皆有,后遂效之,即学宫样之谓也。”胡敬《国朝院画录》亦云:“汉及唐虽无院画名,而实与院画等。”原当时此等画官,与诸艺能者,杂居于翰林院中,尚无独立画院之设置。故当时诸画史所作之绘画,虽有院画之形式,而无院画之名称耳。然已为西蜀、南唐建立画院之先绪。僖宗以后,战乱蜂起,岁无宁日。画家如孙位、赵德玄、刁光胤等,皆避乱入蜀,遂使五代西蜀之艺苑,发挥极灿烂之光彩。

晚唐画家,以专习作家为较多。如常粲之善上古衣冠,为后学师范。尹继昭之人物楼台,冠绝当世。李衡、齐旻之善蕃马戎夷,尽得其妙。又史瓒之长鞍马人物,常重胤之特工写貌,韩嶷、萧湊、张涉、张容之特善仕女。黄谔、韦叔方、韩伯达、田深之工于画马,卢弁之善猫儿,强颖之工水鸟,张立之善墨竹;以及孙位之水、张南本之火,均为专家中之有名者。尤以孙位、张南本为特殊人才。

孙位 东越人,后遇异人,得度世之法,改名为遇;居会稽山因号会稽山人。随僖宗驾入蜀,光启中,为蜀之文成殿上将军。工书画,画水,尤有神技;所谓孙位之水,张南本之火,几于道也。性情疏野,襟抱超然,好饮酒,未尝沉醉。禅僧道士,常与往还,豪贵相请,礼有少慢,纵赠千金,难留一笔;惟好事者,时得其画焉。善画人鬼杂相,往往矛戟鼓吹,纵横驰突,交相戛击,欲有声响。鹰犬之类,皆三五笔而成,弓弦斧柄之属,并掇笔而描,如从绳墨。画龙水,龙拏水汹,千姿万态,势欲飞动。写松石墨竹,情高格逸,笔精墨妙,莫可记述,允称大家。

张南本 不知何许人,中和间,寓止成都。初与孙位同学画水,后以为同能不如独胜,乃改画火。尝于成都金华寺大殿,画《八明王》;时有一僧,游礼至寺,整衣升殿,骤睹炎炎之势,惊怛蹶仆于门下。又画《辟支佛》,周其身,笔势炎锐,得火之性。故时人论孙之水,几于道;张之火,几于神。水火之形,本无定质,惟于二子,冠绝古今。南本亦工画佛像经变,人物故事;有《金谷园图》、《诗会图》、《白居易叩齿图》、《灵山佛会》、《大悲变相》、《孔雀王变相》等,皆曲尽其妙。

晚唐道释作家,则有范琼、陈皓、彭坚、赵温其、竹虔、道士张素卿等。赵温其,公祐子,克承家学,笔法超妙,世称高绝。张素卿,简州人,长道像,落笔如神,鬼怪之质,生于笔端,观者无不恐惧。其中以范琼、陈皓、彭坚三人尤为有名。

范琼、陈皓、彭坚开成中,同艺居蜀城,善佛像鬼神,三人同手于诸寺院图画佛像甚多。会昌间,毁除后,仅大圣慈一寺。佛像得存。洎宣宗再兴佛寺,自大中至乾符,笔无暂释,图画二百余堵。天王佛像,高僧经验,及诸变相,名目虽同,形状无一同者,甚著奇功,精妙之极。中有《焉刍瑟磨像》两堵,设色未半,笔踪俨然,后之妙手,终莫能继云。

晚唐山水作家,则有徐表仁、张询、檀章、陈恪、陈积善、吴恬、侯莫、陈厦、释道芬等。花鸟作家,则有刁光胤、周滉、于锡、李翙等。徐表仁,初为僧,号宗偃,笔力奋疾,境与性会。张询,南海人,吴山楚岫,枯松怪石,极擅功能。吴恬,青州处士,山水顽石,气象深险。周滉,善花竹禽鸟,远江近渚,竹溪蓼岸,四时风物之变,出于画史一等。其中以刁光胤为最有名。

刁光胤长安人,一作光引,《宣和画谱》避太祖讳,作刁光。天复年入蜀,攻画湖石花竹猫兔鸟雀,兼工龙水。性情高洁,交游不杂,入蜀之后,前辈有攻花雀者,声价顿灭。当时有黄筌、孔嵩二人,亲受其诀;孔类升堂,黄得入室。光胤居蜀三十余年,笔无暂暇,非病不息,年八十卒。

(戊)唐代之画论唐代艺苑,随文运之隆盛,呈百花烂漫之光景,以画论言,亦极为发达。如裴孝源、王维、张彦远、李嗣真、僧彦悰、朱景玄等,皆为唐代论画家之著者。今就其所论而类别之:一为画家之品第;二为名画之评赏;三为古画之鉴藏;四为绘画学理之探讨;五为绘画方法之阐明。

关于画家之品第者,有李嗣真之《续画品录》、僧彦悰之《后画录》、朱景玄之《唐朝名画录》三种。李氏之《续画品录》,所录画人,不仅唐人。自谓:“今之所载,并谢赫之所遗,有可采者,更称一家之集。”盖继南齐谢赫《古画品录》而作。其所品第者,凡上、中、下三品。每品,分上、中、下三等。计一百十三人。惟空录人名,不附评语,无所根据,难称完作。《后画录》,彦悰为《帝京寺录》,因观在京名迹,评其优劣,而成之者,故其所录仅二十六人。其属于唐代者,仅二十一人。虽附评语,然缺而不全,难窥全豹。惟朱氏之《唐朝名画录》,以神、妙、能、逸分四品,每品,分上、中、下三等,计九十七人。并附叙事及评语,或言其师承之所自,或论其笔墨之精否,或评其格趣风韵之高下,极为详备,可谓名著。

关于名画之评赏者,除见于《唐朝名画录》等所附之叙事及评语者外,则为当时之诗文家,往往以绘画为记述题咏之题材,以寓欣赏赞美之盛意。如韩昌黎之《画记》,柳宗元之《龙马画赞》,白乐天之《题八骏图》、《画竹歌》,杜少陵之《王宰画山水图歌》、《题韦偃双松图歌》、《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丹青引》,裴楷之《修处士桃花图歌》等,虽谓非绘画批评家有根据之论画;然其阐奇发幽,一唱三叹,对于当时绘画之思想,实有极大影响。兹录杜少陵《丹青引》、《戏题王宰山水图歌》,白乐天《画竹歌》于下,亦见大略:

杜少陵《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青门。英雄割据今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开元之中尝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弟子韩幹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将军善画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途穷反遭俗白眼,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缠其身。

杜少陵《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去吴淞半江水。

白乐天《画竹歌》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惟一人。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竦;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野塘水边碕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举头忽看不是画,低耳静听疑有声。西丛七茎劲而健,曾向天竺寺前石上见;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

关于古画之鉴藏者,则有裴孝源之《贞观公私画史》,专记载贞观时内府所藏,以及当时佛寺私家所蓄魏晋以来前贤名迹之作。其自叙云:“大唐汉王元昌,天植其材,心专物表,含运覃思,六法具全,随物成形,万类无失。每燕时暇日,多与其流,商榷精奥,以余耿尚,常赐讨论。遂命魏晋以来前贤遗迹所存,及品格高下,列为先后;起于高贵乡公,终于大唐贞观十三年。秘府及佛寺并私家所蓄,共二百九十八卷,屋壁四十七所,目为《贞观公私画录》。”又云:“其间有二十三卷,恐非晋宋人真迹,多当时工人所作,后人强题名氏。”为古代绘画鉴藏上第一部有统系之著录。

关于学理之探讨者,则有张彦远氏之《论画六法》、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等,张氏谓:“古之画,能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外求其画。”符载谓:“作画须去机巧,物在灵府,于是得心应手,神与为徒。”与白乐天氏论画之“思与神会”相似。又张彦远氏谓:“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则所作,自得神气。”盖唐人对于绘画气势神韵等之完成,均有深入精微之解释。兹录三家之说如下:

符载 《观张员外画松石序》云:夫观张公之势,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知夫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若忖短长于隘度,算妍蚩于陋目,凝觚吮墨,依违良久,乃绘物之赘疣也;宁置于齿牙间哉。见《唐文粹》。

白乐天云: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故其措一意,状一物,往往运思中与神会,仿佛焉,若欧和役灵于其间者。见《白氏长庆集》。

张彦远云:开元中,将军裴旻,善舞剑。道子观旻舞剑,见出没神怪,既毕,挥毫益进。时又有公孙大娘亦善舞剑器,张旭见之,因为草书;杜甫歌行述其事。是知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亦非懦夫所能作也。

关于绘画方法之阐明者,则有张彦远之《论顾陆张吴用笔》、王维之《山水诀》等。以张氏《论顾陆张吴用笔》为最有精彩,即与王氏之《山水诀》同录于下:

王维《山水诀》 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莞尔目前,春夏秋冬,写于笔下。初铺水际,忌为浮泛之山;次布路岐,莫作连绵之道。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村庄着数树以成林,枝须抱体;山崖合一水而瀑泻,泉不乱流。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泛舟楫之桥梁,且宜高耸;著渔人之钓艇,低乃无妨。悬崖险峻之间,好安怪木;峭壁巉岩之处,莫可通途。远岫与云容相接,遥天共水色交光。山钩处,沿流最出其中;路接危时,栈道可安于此。平地楼台,偏宜高柳映人家。名山寺观,雅称奇杉衬楼阁。远景烟笼,深岩云锁。酒旗则当路高悬,客帆宜遇水低挂。远山须要低排,近树惟宜拔进。手亲笔研之余,有时游戏三昧,岁月遥永,颇探幽微,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此篇旧题唐李成撰,系后人伪托,四库总目提要,辨之甚详。然其中所言布景位置四时景物,量情度理,可为后学南针,仍录之,以为参考。

张彦远氏《论顾陆张吴用笔》云:“或问‘余以顾、陆、张、吴,用笔如何?’对曰:‘顾恺之之迹,坚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惟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陆探微精利润媚,新奇妙绝,名高宋代,时无等伦。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人假天造,英灵不穷。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当有口诀,人莫得知。数仞之画,或自背起,或从足先,巨壮诡怪,肤脉连结,过于僧繇矣。’或问余曰:‘吴生何以不用界笔直尺,而能弯弧挺刃,植柱构梁?’对曰:‘守其神,专其一,合造化之功,假吴生之笔,向所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也。凡事之臻妙者,皆如是乎?岂止画也与?庖丁废硎,郢匠运斤,效颦者,徒劳捧心,代斫者,必伤其手,意旨乱矣,外物役焉。岂能左手画圆,右手画方乎?夫用界笔直尺,是死画也。守其神,专其一,是真画也。死画满壁,曷如污墁,真画一画,见其生气。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愈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虽弯弧挺刃,植柱构梁,则界笔直尺,岂得入于其间乎?’又问余曰:‘夫运思精深者,笔迹周密。其有笔不周者,谓之如何?’余对曰:‘顾陆之神,不可见其盼际,所谓笔迹周密也。张吴之妙,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或者颔之而去。”

唐人论画,其篇幅最长,并论及多方面者,当推张彦远之《历代名画记》,其内容一卷至三卷为《叙画之源流》、《叙画之兴废》、《论画六法》、《论山水树石》、《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论顾陆张吴用笔》、《论画体工用拓写》、《论名价品第》、《论鉴识收藏阅玩》,《叙自古跋尾押署》、《叙自古公私印记》、《论装背裱轴》、《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述古之秘画珍图》。四卷至十卷为《叙历代能画人名》,并附评语。其精到详尽,实为吾国通纪画学最良之书;亦为吾国古代画史中最良之书。除上录《论顾陆张吴用笔》外,均为精彩之长篇,不克备录,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