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古代散文,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具有极为优秀的传统。在散文的园地里,也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即就山水记来说,也有各种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表现手法,可以供我们借鉴。

追溯山水记的渊源,也是极为久远,要一直追到《尚书》中的《禹贡》跟富有神话故事的《山海经》。《禹贡》里分别叙述各地的山水,如:“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讲漾水从嶓冢山发源,向东流叫做汉水,最后流入长江。后来的《水经》就是继承这种写法,如说:“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水经》的文字比《禹贡》浅显明白,记载得也更详备,在写作上有了发展,两者继承的关系是很清楚的。

《禹贡》和《水经》的记山水,都缺乏文艺性。最早记山水而有文艺性的,当推《山海经》。如《山海经·北山经》:

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头上有花纹),白喙(嘴),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叫,自己叫出精卫的名字来)。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林石,以堙(填塞)于东海。

《山海经》在记山水物产的同时,也记录了神话故事,给它的散文带来瑰丽的色彩。

继承《禹贡》的记山水而加以发展,使散文的内容更充实更丰富的,是早于《水经》的《史记·河渠书》。司马迁的《河渠书》从夏禹治水讲起,里面也引了《禹贡》的话,它是《禹贡》的继承和发展。首先,《河渠书》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它主要不是记山水,是记人们怎样跟自然斗争,怎样开凿水渠,兴修水利,战胜洪水。其次,《河渠书》里保存了有意义的历史故事,如李冰的凿离碓,西门豹的引漳水灌溉,郑国的开郑国渠,等等。其三,《河渠书》里还引了汉武帝的《瓠子歌》。这些就使《河渠书》内容充实而丰富。班固的《汉书·沟洫志》继承《河渠书》的优秀传统,又有了发展。它的发展表现在两点上:首先是叙述得更详细,内容更丰富。其次,他不光引了汉武帝的《瓠子歌》,更重要的是引了民歌,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如引邺地民歌道:“邺有贤令兮为史公,决漳水兮灌邺旁,终古潟卤(盐碱地)兮生稻粱!”又引人民歌颂白公的开凿白渠,说:“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严格讲来,《河渠书》和《沟洫志》都不属于山水记的范围,但它们上承《禹贡》,下跟《水经注》的写法有关,可以用来说明山水记表现手法的发展,所以联系起来谈。

从《禹贡》到《沟洫志》只能说是我国山水记的渊源,而不是真正的山水记。真正的山水记应该是起于东汉而盛于南北朝。

《石遗室论文》说:“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记光武封泰山事,为古今杂记中奇伟之作。”马文中一大段云:

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端如杆升,或以为小白石,或以为冰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窗矣。……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这确实是最早的山水记了。作者极力刻画山水的景象,写出那里的形势,像在谷底空隙处看望高峰,像在穴中视天。用种种比喻形容来描摹山景。写山路的陡,用“如画重累人”的比喻,真切动人。这里显出了作者工于描绘山水的手法。

到东晋时,庐山诸道人的《游石门诗序》,用另一种手法来描绘山水。如:

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峦阜周回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其中则有石台、石池、宫馆之像,触类之形,致可乐也。清泉分流而合注,渌渊镜净于天池;文石发彩,焕若披面;柽松芒草,蔚然光目:其为神丽,亦已备矣。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游观未久,而天气屡变,霄雾尘集,则万象隐形;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开阖之际,状有灵焉,而不可测也。……

作者也是用力刻画山水,但跟前一篇的手法显然不同。前一篇的特点,侧重在具体描写,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描绘所看到的各种景物,如说那里像穴中视天,山胁的石有多少大小,山怎样陡,如画重累人。这篇的特点,不是移步换形看到什么特色就写什么,而是把全部景物融贯胸中,然后分类来写,如山怎样,水怎样,石树怎样,天气变化时景物怎样。前者好比长的画卷,作者把一路所见景物都纳入卷中;后者好比特写,作者把景物分类来描绘。如一幅画山,双峰对峙,重岩映带等等;一幅画水,清泉分流,池水如镜等等。这是另一种表现手法。

此外,作者还结合写景来说理抒情。如说:“夫崖谷之间,会物无主,应不以情,而开兴引人,致深若此。岂不以虚明朗其照,闲邃笃其情耶!”从山水之美可以“开兴引人”,引起人们深切爱好,因而想到这是由于心的虚明朗照,即心里没有什么牵挂才能领略山水之美。结合景物来说理抒情,是又一种手法。

晋宋之交的大诗人陶渊明也善于写山水,如《游斜川诗序》:

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

这篇的写法,跟《游石门诗序》又稍不同。《游石门诗序》侧重写景,附带说理抒情;这篇也写景,也抒情,而侧重在抒情方面。作者赞美曾城山,因为昆仑山有“曾城九重”的说法。更重要的是它“傍无依接,独秀中皋”,这里不是有作者自比的含义吗?这样以抒情为主,可以说是又一种表现手法。

此外,齐代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梁代吴均的《与宋元思书》〔1〕,都是山水记的名篇。如: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宋元思书》)

这两篇文辞清丽,刻意描摹,在语言上比《游石门诗序》有了发展,更显得自然精美。

山水记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从《游石门诗序》到《与宋元思书》,描写山水都很精美,但都是精致的小品,缺乏雄伟的气魄。好比园林中的清池浅沼,山石玲珑,比起高山大河来气象自然不同。《水经注》所以具有那样的成就,由于它吸收了从《山海经》到《河渠书》的优点,又吸收了从东汉到南北朝山水记的优点,它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所以既有《山海经》的瑰丽,还有《河渠书》的深厚,又有南朝山水记的精美。如《水经注·江水》:

……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从这里,我们看到作者引用了神话故事,还对山水景物作了刻画,还引了民歌。接下去还引了刘备给陆逊打败的史实。作者把历史、神话、民歌、山水景物交织在一起,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丰富多彩的长卷。它不光让我们看到祖国山川的壮丽,还给我们介绍那里的名胜,让我们联想起历史上的人物怎样在那里活动。再把民间的神话、人民的歌声编织进去,因而显得内存深厚而丰富多彩。我们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不光由于山水之美,也由于那是我们祖先长期劳动斗争的场所。在长期的劳动斗争中,我们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有对这一切有了深切的体会,才能培养我们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就这方面,《水经注》确实是有它的杰出成就的。

即就刻画山水说,《水经注》的成就也是非常杰出的。它把移步换形的具体描绘和特写似的分类摹写两者结合起来。比方它写三峡,写三峡的总的特色,“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三峡里夏天的景象,春冬之间的景象,秋天的景象,都采用分类摹写的手法。再就全书总的看来,它的描写各山各水又各具面貌,有时更作具体刻画。像写黄牛滩,说:“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就是移步换形的具体描绘。作者不仅把这两种手法结合起来,并且对分类摹写又有了发展。《游石门诗序》把景物分成山、水、石树、天气变化这几类来写,写的只是一天中所见的。《水经注》写三峡,也分类写,那就不是一天中所见,是综括一年四季的景物变化来写,更富于概括性。这些地方,都显出《水经注》的写法是吸收了前人的长处而有所发展的。

《水经注》以后著名的山水记,唐朝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山水记也都很著名。这些山水记,由于都是短篇,就规模的巨大、内容的深厚说虽然都比不上《水经注》,但就写作技巧来说,又都有了发展。

柳宗元的山水记,正像他在《愚溪诗序》里说的,“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在具体地刻画山水方面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永州八记”,连接起来,移步换形地写出永州山水的各种特色。他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作者经过深入观察,写出那个小石潭的特征,几乎可以说把小潭的个性都写出来了,写得又那样的生动。他用鱼像在空中游动,用太阳照下去石上布满鱼影画,通过这些来写出潭水的清澄。用“斗折蛇行”来描写泉流的曲折,用“明灭可见”来写泉水,也非常真切。由于泉流的曲折,望过去有一段望得见有一段望不见,所以忽明忽暗。用“犬牙差互”来比岸势,也很形象。

最后写出对小石潭的印象:“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得情景交融。就对山水的刻画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说,柳宗元的山水记是东汉到南北朝山水记的发展。比起《水经注》来,在形象的描摹和情景的抒发上更进了一步。

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又作了另一种发展。假如说,“永州八记”是发展了移步换形具体刻画山水的手法,那么《岳阳楼记》是发展了分类描摹景物的概括手法。作者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出发,概括地写出“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时的景象,这是一种;“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时的景象,这是又一种。由于这两种景物的不同,因而引起或悲或喜的感情。作者于是归结到有一种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永州八记”情景交融而不免表达出作者在政治上遭到排挤打击的凄苦心情,《岳阳楼记》却是借景物来抒写怀抱,表达出极为崇高的思想感情。这两种的表达法完全不同。就思想性说,《岳阳楼记》高过“永州八记”,也不是分类描摹、借景抒情的《游石门诗序》所可比拟,所以说它有了新的发展。

欧阳修的山水记又从另一角度作了发展。“永州八记”着重在刻画山水特征,《岳阳楼记》着重在分类描摹,对景物都是用力写的。欧阳修的山水记却不是用力写景物,而侧重在抒情,侧重在情韵方面,给山水记另开一个境界。桐城派对这一点很有体会。刘大櫆说:“柳州记山水,从实处写景;欧公记园亭,从虚处生情。……此篇铺叙今日为园之美,一一倒追未有之荒芜,更有情韵意态。”这是指《真州东园记》说的。那篇写道:

芙蕖芰荷之滴沥,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荫,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下上,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

对景物作虚写,就是移用到其他园林里去也可以,主要在把以前的荒芜和当时园林之美作对比,用唱叹的音节来表现情韵之美。又像姚鼐说:“欧公此文神韵缥缈,如所谓吸风饮露、蝉蜕尘埃之外,绝世之文也。”这是讲《岘山亭记》的。这篇里说:

传言叔子(三国末的羊祜)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三国末灭吴的杜预)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全篇不是描写山水,只是借古事来发议论感慨,用疑问感叹口气来表示唱叹,构成情韵之美。这是在山水的写作上另外开辟一种表现手法。

柳、范、欧阳这三家的山水记,给后来作者以很大影响。现在,范的一篇最著名,可是在过去却受到贬抑。桐城派的选本《古文辞类纂》里没有选它。北宋人作的《后山诗话》里说:“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曰:‘传奇体尔!’传奇,唐裴铏所著小说也。”当时人对小说是看不起的,这话里具有贬低《岳阳楼记》的意味,认为它的格调不高。这种贬低《岳阳楼记》的看法,直到清代的方苞还是这样。他说:“范文正公《岳阳楼记》,欧公病其词气近小说家,与尹师鲁所议不约而同。欧公诸记不少秾丽语而体制自别,其辨甚微。治古文者最宜讲究。”这话是他批《真州东园记》时说的。他们认为范文的刻画景物,它的手法有些像唐人小说的写景,格调不高。唐人小说的描写,多用偶句,多用比喻,跟柳宗元的山水记用白描作具体描写的确实不同。像裴铏的传奇《裴航》里写樊夫人道:“玉莹光寒,花明丽景,云低鬟鬓,月淡修眉。”就是由对偶和比喻的辞藻组成的。《岳阳楼记》里像“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确也是对偶,也用比喻。不过《裴航》中的比喻有些熟滥,而《岳阳楼记》却显得清新,这是二者的不同。我们认为散文里可以采用小说笔调来描写,只要它写得鲜明生动就好。所以那样批评并不能够贬低《岳阳楼记》,反而显出《岳阳楼记》能吸收唐人小说的长处来写散文,是它的优点。

那么我们对柳、范、欧阳三种不同的表现法又该怎样看呢?我们是主张文学园地里百花齐放的,在散文的园地同样要求百花齐放,只要它是香花。所以只要内容没有问题,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表现手法都是可供借鉴的。柳文适用于刻画山水之美,范文适用于借景物来言志,欧阳文适用于借景物来抒情。三者的主题不同,要求不同,所以表达方法也不同,各有适用的场合。在《岳阳楼记》里,作者要写览物之情的不同,柳宗元山水记的写法自然用不上。在《岘山亭记》里,作者要借占事来发感慨,范记中那种描摹风景手法自然也用不上。柳记要把永州山水映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像亲自看到的一样,范、欧阳两种写法自然也用不上。这三种表现手法是各有适用的场合的。

就我们来说,那么柳记的生动刻画,范记的具有高度的思想性,比起欧阳的山水记来更为我们所喜爱。至于我们对山水记的要求,是要通过它来加深我们的爱国主义感情。那不光要能领略山水之美,更要写出我们的祖先和前辈怎样在这山水上进行艰苦的劳动和斗争,怎样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怎样结合山水来反映人民的感情,怎样体会到“换了人间”,来加深我们对祖国的热爱。这样说来,像《水经注》类的表现手法就更值得我们借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