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是古代散文选本中最流行的一种。“观止”本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季札观周乐,说:“观止矣!”观止是说听了这些音乐不用再听别的音乐了。取名《古文观止》是说选的是最好的古文。这本书确实选进了不少一流的古文。
《古文观止》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两人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选定的。本书有一篇吴兴祚的序,称吴楚材是他的侄子,吴调侯是他的侄孙,调侯比楚材小一辈。兴祚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那么楚材两人也是山阴人。他们除了编选《古文观止》外,还编著了《纲鉴易知录》。《古文观止》是当时的古文读本,《纲鉴易知录》是当时的历史读本,这两部书都流传得很广。他们二人在传播古文和古代历史知识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工作。
本书中所选的古文,以古代散文为主,也选了一些韵文骈文。古文是古代文章的意思,但偏重于韩愈所提倡的古代散文。所选包括从先秦到明朝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先秦时代选得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
按照文体来看,倘就有韵无韵来分,本书选了韵文十三篇,其他都是无韵文。韵文中的《楚辞·卜居》和刘基《司马季主论卜》,通过两人的对话来写,用韵语,写得生动、有思想而富情韵。又有陶渊明《归去来辞》,杜牧《阿房宫赋》,欧阳惨《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些赋都是“极声貌以穷文”,工于描绘。描绘中或用韵语,但与诗不同,或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本书中的无韵文,有记事的,如《曹刿论战》;有记人的,如《屈原列传》;有议论的,如贾谊《过秦论(上)》;有寓言,如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等等。本书所选的文章丰富多彩,篇幅大多较短,语言精练,便于诵读,其中不少是传诵的名篇。
从《古文观止》中可以学习古代散文写事、写人、写景的长处。如《曹刿论战》,有对话,有叙述,对话中有议论,有说明,从议论和说明以及行动中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历史,又是文学,既写了战事,又写了人物。这种文章的写法,是不是可以供写作新闻报道的借鉴?再像写劳动人民,如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写他种树的经验,“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这里总结他的种树经验,写得全面深入而细致,这是深入调查研究所得。这可以作为怎样报道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生产经验的借鉴。再像写游记,如柳宗元《钴潭西小丘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这是写石头,用生动的比方来写出它们的特点,是特写。又《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徐”,“迩延野绿,远混天碧”。这是总起来形容,写那里的树和水给人什么好印象,近看怎样,远看怎样。
从这本书中还可以学习各种修辞手法。著名作家用的修辞手法往往变化多端,给人启发。如杜牧《阿房宫赋》:“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回廊像绸子的回绕,檐牙像鸟嘴的向上啄,这是一种比喻,先讲事物,再讲比喻。又“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遭行空,不霁何虹”,这里把比喻化作疑问,由“龙”引出“云”来,于是问“未云何龙”?由“虹”引出“霁”来,于是问“不霁何虹”?由比喻引出另一事物来作比,这叫曲喻,是比喻的变化。“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暖响”像春天的和暖,由“春”引出“光”来,再用“融融”来形容;“冷袖”像吹冷风,由“风”引出“雨”来,再用“凄凄”来形容。从歌台的“春光融融”看,说明那时并没有风雨,所以“风”是比喻舞蹈时长袖的拂动,长袖拂动不会成风,所以“风”是一种夸张的比喻。由“风”引出“雨”来,这是曲喻。用风雨来形容“冷”,跟“暖响”的“暖”成为对照,于是“歌台暖响”同“舞殿冷袖”构成对照。通过这个对照,夸张地说明在阿房宫内“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里就把比喻、曲喻、夸张、对照四种修辞手法都结合起来了。又“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这里先说一个引人注意的比喻“明星荧荧”,再说明是指什么,“开妆镜也”。这又是比喻的变化用法。再像韩愈《原道》讲“老子之小仁义”,是“其见者小也”,用比喻“坐井而观天”来说明,还加以申说,“非天小也”,这样用比喻,很灵活。又说,“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这里是驳道家的复古。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都是比喻,用来比古今不同。这里的比喻用得非常灵活,这又是比喻的变化用法。这样用比喻,就成为反对复古的有力论点了。又像韩愈《送石处士序》:“与之语道理,辩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这里连用五个比喻,河决东注、驾轻就熟、烛照、数计、龟卜来说明一件事,这是博喻。用几个比喻来比,可以突出事物的各个方面。像河决东注,比非常顺利而自然形成,毫无勉强;用驾轻就熟来比非常稳当,万无一失;用烛照比看得非常清楚,数计比非常准确,龟卜比有预见。通过五个比喻从各个方面来作说明,形象鲜明,有力量。再如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是散句,不押韵。“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就对偶而抑韵。像这样从古文中吸取文采用到写作上去,来增加文章的力量与文采,也是借鉴的一种。
《古文观止》一书的缺点是,选了不该选的文章,而有些该选的名篇并未选人。如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这样的文章,本是少年应试文字,可不选。再有本书所选,像张云章《古文关键序》里说的:“后卷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其所以多选论文,原是便于学习考科举时做策论用的。这就造成本书选文的一个缺点。所选《左传》对于重大战役像《城濮之战》等都未选。选韩愈文,不选《张中丞传后叙》。选柳宗元文,不选《段太尉逸事状》。就是游记,也选带有些议论的,像柳宗元有名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等专门刻画景物的都未选。再像明朝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和《先妣事略》,抒写感情,描绘景物,真切动人,本书都未选,却选了他的《沧浪亭记》,也是看中了它有议论。这本书虽有不少缺点,但由于它选了不少为人传诵的名篇,对于我们学习古代散文还是有它的借鉴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