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2〕
天之道其犹张弓〔3〕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4〕,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6〕,其不欲见贤〔7〕。
【注释】
〔1〕本节选自《老子》七十七章,题为新加。
〔2〕《老子》:老子,即老聃,春秋时楚苦县(在今河南鹿邑县东)人。曾为周藏书室史官。著书五千余言,称《老子》。
〔3〕张弓:拉开弓。拉弓一张一弛,互相转化,好比高下的互相转化。
〔4〕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老子》认为高下是相反的,相反的东西会互相转化,所以高的要抑它使下,下的要举它使上,这是自然之道。所以二章说:“高下相倾”,即此意。
〔5〕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有余与不足相反,要互相转化,所以有余的要损,不足的要补。
〔6〕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圣人无私心,有所作为是顺着自然,所以不靠它谋私利,有所成功,不居功。
〔7〕见贤:显示自己的贤能。
这节讲天道和人道的不同,天道指自然,人道指当时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老子主张效法自然。他认为自然界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即高的抑下,下的举上。所以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是他反对统治阶级进行的剥削,所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圣人也有所作为,所作为也有成功,但不以为己利,所以不靠它来满足私欲,不居功,不自以为贤,这就合于天道。这一节用张弓的比喻来说,张弓有张有弛,好比天道有损有补。又用对比来说,天道与人道构成对比,来说明天道胜过人道,加强说服力。更举出有道者的圣人来作证。用比喻、对照、引证来构成这节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