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2〕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3〕也。居〔4〕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5〕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7〕。由也为之,比及〔8〕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9〕也。”夫子哂〔10〕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1〕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12〕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13〕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14〕。”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15〕童子六七人,浴乎沂〔16〕,风乎舞雩〔17〕,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8〕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1〕本篇选自《论语·先进》。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晳:名点,字晳。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2〕《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
〔3〕毋吾以:毋以吾,不要因为我(而不言)。
〔4〕居:闲居。
〔5〕率尔:轻率地,不假思索地。
〔6〕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乘:量词,指四匹马拉的兵车。摄乎:夹处于。
〔7〕饥馑:饥荒,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8〕比及:等到。
〔9〕知方:知道方向。方:礼义。
〔10〕哂(shěn):微笑。
〔11〕方六七十:六七十平方里的小国。如:或者。
〔12〕宗庙之事:在祖庙里管祭祀的事。会同:和诸侯国会合结盟。端:礼服,穿礼服。章甫:礼帽,戴礼帽。小相:小的赞礼官。
〔13〕希:通“稀”,稀疏。铿尔:状声词,指弹瑟结束的一声高音。作:站起。
〔14〕撰:陈述。
〔15〕莫春:暮春,阴历三月。冠者:二十岁的人,古代二十岁行冠礼。
〔16〕浴乎沂:有下面几种解释。一、在沂水中洗澡。但阴历三月,水还凉,不适于洗澡。二、朱熹《论语集注》:“沂,水名,在鲁城南。地志以为有温泉焉,理或然也。”这是说,照道理讲,或者是有温泉的,只是猜想。三、王充《论衡·明雩》:“‘浴乎沂’,涉沂水也。”按:“浴”字不能解作涉水,不确。四、刘宝楠《论语正义》:“浴乎沂,今三月上巳,祓濯于水滨。”阴历三月,第一个巳日,在水边用水洗沐,除去不祥。浴当指洗沐(洗头)说。这一说似合。
〔17〕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吹风,洗沐后吹干头发。舞雩台:求雨的地方。
〔18〕喟然:状叹息声。与:赞许,同意。
这篇写孔子与学生各人讲自己的志愿,通过各人举止神态的描写,结合各人的言志,刻画出各人的性格,也反映孔门师生间的亲善和蔼气氛,以及孔子善于启发教导的教育家形象。
孔子先启发学生言志,接着写子路“率尔而对”,显出他直率的性格。从他的言志看,又显出他的雄心壮志。冉有的话比较谦让,他只要求“足民”,不敢讲礼乐。公西华更为谦虚,只愿做个赞礼官。这里也看出子路跟其他三位学生不同,其他三位要孔子点了名才发言,子路不等点名就发言。曾晳在孔子点名后,才停止弹瑟,说明在三人发言时,他在弹瑟,这也说明孔门的和睦气象。他不讲做官从政,却讲和青少年进行礼乐教育。这使孔子感叹地赞许他。这里反映孔子从政的失败,只好用礼乐来从事教育了。最后写曾晳虽在弹瑟,还观察得很仔细,看到孔子对子路微笑。这样细致描绘,才能把人物形象刻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