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2〕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3〕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4〕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5〕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6〕,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7〕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8〕,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9〕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10〕。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11〕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12〕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1〕本篇选自《孙子》。

〔2〕《孙子》:共十三篇,讲兵法的书。春秋孙武撰。孙武:齐国人。为吴王阖庐将,西破楚国。

〔3〕军、旅、卒、伍: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一百人为卒,五人为伍。

〔4〕上兵伐谋:最好的兵法是破坏敌人的计策。伐交:破坏敌人的外交。

〔5〕橹:望楼。辒(fén wēn):攻城用的战车。

〔6〕距(yīn):筑起高出敌城的土山。

〔7〕不顿:不久驻。

〔8〕小敌之坚:弱小敌人的坚持作战。

〔9〕縻:牵制。

〔10〕乱军引胜:扰乱军心,使敌人得胜。

〔11〕虞:预料。

〔12〕御:驾驭,指牵制。

《孙子》兵法的《谋攻》篇,在写作上有它的特点。它的考虑极为周密,先从战争的利害方面来考虑:“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所以“百战百胜”,还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再从谋攻的各方面来考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再从敌众我寡方面来考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再从将帅方面来考虑:“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再从君主方面来考虑,又有“縻军”、“乱军”。再从取胜方面来考虑,有“知胜有五”。最后归结到战争胜败的规律。

它从每一方面的考虑,又分成几点。如从战争的利害方面考虑,分成“全国”、“破国”、“全军”、“破军”、“全旅”、“破旅”等;如从谋攻方面来考虑,分成“伐谋”、“伐交”、“伐兵”、“伐城”等,这就构成排比句,加强了说服力;运用归纳法,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多用判断句,风格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