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斯〔2〕
臣闻吏议逐客,窃〔3〕以为过矣。
昔穆公〔4〕求士,西取由余于戎〔5〕,东得百里奚〔6〕于宛,迎蹇叔〔7〕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8〕。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9〕,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10〕,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11〕,拔三川之地〔12〕,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13〕包九夷,制鄢、郢,〔14〕东据成皋〔15〕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16〕,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17〕,废穰侯,逐华阳,〔18〕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19〕,有随、和之宝〔20〕,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21),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22)。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23)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24),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25)。所以饰后宫、充下陈(26)、娱心意、说(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27)、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28)。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29),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30),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31)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3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33)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注释】
〔1〕本篇选自《史记·李斯传》,题目见姚鼐《古文辞类纂》。《史记》文中作“缪公”、“孝文”,今据《文选》作“穆公”、“孝公”。《李斯传》称韩国人叫郑国的来向秦国建议兴修水利,开渠,称郑国渠,长三百多里。原来韩国要借这条渠来阻碍秦国战车直攻韩国,因此秦国宗室大臣向秦王建议:“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他因此写了这封信。
〔2〕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末上蔡(属河南省)人。入秦,为客卿。劝秦王反对逐客。助秦王统一六国,为丞相,定郡县制。后赵高诬斯谋反,被杀。
〔3〕窃:私下,谦词。
〔4〕穆公:姓嬴,名任好。为春秋时期五霸之一。
〔5〕由余:晋国人,后入戎。穆公用他计谋伐戎,灭十二戎国,开地千里。戎为西方少数民族。
〔6〕百里奚: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穆公用他为相。
〔7〕蹇(jiǎn)叔:岐(今陕西岐山)人,寓居于宋,由百里奚推荐,穆公用他为上大夫。
〔8〕丕豹:晋国人。穆公用为大将。公孙支:晋国人,穆公用为大夫。
〔9〕孝公:名渠梁,战国时期秦君。商鞅:卫国公孙鞍,入秦,劝孝公变法。封于商(在陕西),因称商君。
〔10〕获楚、魏之师: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商鞅率秦军大败魏军,魏割河西地以和。又打败楚军。
〔11〕惠王:秦惠文王,名驷。张仪:魏国人,为秦相。用连横计,联合东方侯国亲附秦国。
〔12〕三川之地:今河南西北部黄河、洛水、伊水地区。
〔13〕巴、蜀:今四川东北部和西部。上郡:陕西西北部一带地。汉中:今陕西西南部和湖北西北部。
〔14〕九夷:指楚国境内少数民族地区。鄢:今湖北宜城县。郢:楚都,今湖北江陵县。
〔15〕成皋:今河南荥阳县西北。
〔16〕散六国之纵:解散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
〔17〕昭王:秦昭襄王,名则。范雎:魏国人,为秦相,主张“远交近攻”,加强秦国权力。
〔18〕穰(rǎng)侯:即魏冉;华阳,即芈(mǐ)戎。皆秦昭王母宣太后弟,皆有权势。
〔19〕昆山:相传昆仑山北麓和田产美玉。
〔20〕随:春秋随国(在湖北)君得美珠,称“随侯珠”。和: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玉,献给楚王,剖璞得美玉,称“和氏璧”。
〔21〕明月珠:夜明珠。太阿剑:春秋时欧冶子、干将合铸的宝剑。
〔22〕纤离马:千里马名。翠凤旗:用翠凤羽毛装饰的旗。
〔23〕犀象之器:用犀牛角象牙制成的器物。
〔24〕(jué tí):良马名。厩:马棚。
〔25〕丹青:赤和青两种颜料。采:彩色。
〔26〕下陈:排列在宫后的侍女。
〔27〕宛珠之簪:嵌有宛(今河南南阳)地出产珠子的簪子。傅玑之珥:配有珠子的耳环,玑,不圆的珠,指珠。珥(ěr):耳环。阿缟之衣:齐国东阿(在山东)产的白绢制的衣。缟:白绢。
〔28〕佳冶:美丽。窈窕:优美。
〔29〕瓮:口小腹大的陶器。搏髀(bì):拍大腿打拍子。
〔30〕《郑》、《卫》:郑、卫两国的俗乐。《桑间》:卫国的音乐,也属俗乐。《昭》、《虞》:舜代雅乐。《武》、《象》:周代雅乐。
〔31〕五帝三王:《史记》以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为五帝,以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为三王。
〔32〕黔首:老百姓。
〔33〕赍:送给。
这是李斯写给秦王,反对驱逐客卿的一个奏章。一开头提到“吏议逐客”,说明这只是一个“吏议”,不是秦王的主张,所以可加讨论。这个“吏议”,既不触犯秦王,也便于批判,认为错了。这个开头,既得体,又明确有力,以下就指出错在哪里。
先指出客卿对秦国的贡献。举出五位客卿,总说他们对秦国的贡献。再举出四位客卿,分别说出各人对秦国的贡献,归结到不用客卿的害处。进一步讲到秦王爱好的色、乐、珠、玉,皆不产于秦,对于客卿则非秦者逐,这是重物轻人,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这就击中了秦王的要害。最后指出这样做是帮助了敌人,损害了秦国,会造成危害,终于说服了秦王。
这篇运用了大量的例证,运用了丰富的辞藻,构成了排比对偶手法,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骈体文的创始者之一。文章又写得气势充沛,音调谐和,富有情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