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阳〔2〕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3〕。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蚀昴,昭王疑之〔4〕。夫精诚变天地,而信不喻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5〕,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

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6〕;李斯竭忠,胡亥极刑〔7〕。是以箕子〔8〕佯狂,接舆〔9〕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孰察卞和、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无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10〕、子胥鸱夷〔11〕,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12〕。”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昔樊於期〔13〕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之事;王奢〔14〕去齐之魏,临城自刎,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而为燕尾生〔15〕;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16〕。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燕人恶之于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17〕;白圭显于中山,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18〕。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是以圣王觉悟,捐子之〔19〕之心,而能不说(悦)于田常〔20〕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21),故功业复就于天下。何则?欲善无厌(22)也。夫晋文公亲其雠,而强霸诸侯(23);齐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24)何则?慈仁殷勤,诚嘉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路,人莫不按剑相眄(25)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圉离诡,而为万乘器者(26)。何则?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至前,虽出随侯之珠(27),夜光之璧,犹结怨而不见德。故有人先容,则以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28)之上,而不牵于卑辞之语,不夺于众多之口。……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砥砺名号者,不以欲伤行。故里名胜母,而曾子不入;邑号朝歌,而墨子回车。(29)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摄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窟穴岩薮之中耳(30),安肯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注释】

〔1〕本篇选自《史记·邹阳传》,原作《狱中上书》,题从姚鼐古文辞类纂》。

〔2〕邹阳:西汉初临淮(今安徽盱眙县西北)人。初从吴王濞,吴王谋起兵,阳上书谏,不听。去投梁孝王。梁孝王求为太子,为爰盎所阻,谋刺爰盎。阳谏,下狱。从狱中上书自明,获释,孝王待为上客。

〔3〕荆轲:战国末期卫国人。燕丹:燕太子丹。丹曾为质在秦国,秦王对他无礼,丹逃回。厚待荆轲,派荆轲去刺秦王。荆轲去时,相传有白虹穿入日中,太子丹认为不吉。

〔4〕卫先生:秦人。秦将白起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大破赵军,使卫先生去见秦昭王,请求增兵,可一举灭赵。相传当时太白金星侵犯昴星,昴星在赵地,表示赵地有战争。昭王对卫先生产生怀疑,不发兵粮。

〔5〕吏讯:法官审问加罪。

〔6〕卞和:春秋时期楚人,得璞(玉石),献给楚武王。武王命示玉工,说是石,被砍去左足。到楚文王时,和再献璞,再命示玉工,又说是石,再砍去右足。楚成王时,和抱璞大哭。王命玉工剖璞得宝玉,称和氏璧。刖(yuè):古代砍脚的酷刑。

〔7〕李斯: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位为丞相。二世胡亥即位,赵高陷害李斯,李斯受酷刑被处死。

〔8〕箕子:商纣王叔父,名胥余。纣王荒淫无道,箕子强谏被囚,假装疯狂。

〔9〕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字接舆,假装疯狂,称楚狂。

〔10〕比干:商纣王时的贤臣,因谏纣王,被剖心而死。

〔11〕子胥:春秋时伍员,字子胥,为吴王夫差大臣。夫差起兵伐齐,子胥谏,不听。夫差迫子胥自杀,用皮袋盛尸体,投入江中。鸱夷:作鸱鸟形的皮袋。

〔12〕白头如新:相交到老,如新朋友,指不相知。倾盖如故:车盖倾侧,指停车。两人停车交谈,即新交如老朋友。是相知。

〔13〕樊於期:秦将,因得罪逃到燕国。荆轲要借他的头来骗取秦王信任,好去刺秦王。

〔14〕王奢:齐臣,因得罪而逃到魏国。齐出兵攻魏,王奢登城对齐将自杀,来使齐国退兵,保全魏国。

〔15〕苏秦:战国时洛阳人,主张合纵,连合六国抗秦。他对诸侯不讲信义,对燕国独讲信义。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下相会。女子不来,潮水涨,他守信不去,被淹死,后作为守信的代称。

〔16〕白圭:战国时中山国将,战败,失去六城,中山君要杀他,他逃到魏国,替魏国攻灭中山国。

〔17〕燕王杀良马来给苏秦吃,表示对他的亲信。

〔18〕赐以夜光之璧:把宝玉送给他,表示亲信。

〔19〕子之:战国时燕王哙的相,哙极信任他,要让王位给他,造成内乱。

〔20〕田常:春秋时齐简公的相,得到简公信任。后来他杀了简公,夺取了王位。

〔21〕封比干之后:按:周武王伐纣王后,修筑比干的坟。这里说封比干的儿子,修理被纣王破腹看胎儿的孕妇的坟,都无考。

〔22〕厌:同“餍”,满足。

〔23〕晋文公:即公子重耳。他父亲晋献公听信谗言,派寺人(宦官)披去杀他。他逃跑时,被寺人披砍掉一只袖子。后来他回国做国君,赦免了寺人披。寺人披报告有人要害他,使他除去敌人,成为霸主。

〔24〕齐桓公:即公子小白。他与公子纠争夺君位时,管仲帮公子纠射小白中带钩。他做国君后,不记仇,用管仲为相,纠正天下的战乱。

〔25〕眄(miǎn):顾视。

〔26〕蟠:屈曲。柢:树根。轮囷:盘曲。离诡:奇特。万乘器:天子的用具。

〔27〕随侯之珠:春秋时随侯曾得大珠,称随侯珠。

〔28〕陶钧:制陶器的转轮。

〔29〕里名胜母:曾子是孝子,所以听见“胜母”,就不进去。邑号朝歌:墨子是反对音乐的,所以听到“朝歌”,就回车不去了。

〔30〕窟穴岩薮:指山洞水泽隐居处。阙下:阙,宫门外的望楼,即朝廷,这里指王宫。

邹阳在梁国,当时汉文帝废掉栗太子,太后要立梁孝王做太子,爰盎等反对。梁孝王与羊胜、公孙诡阴谋,派刺客刺杀爰盎,邹阳反对,因此被下狱。邹阳在狱中上书梁孝王。书中对谋刺爰盎的错误不能提,提了触犯梁王,就有杀身之祸。但不提又无法自明自己的冤屈。因此借用古代的历史,说明忠而获罪,信而见疑的种种事实,使梁孝王体会到邹阳的反对行刺确实是忠于自己,因此释放了他,待为上客。

这篇的好处,就是借古讽今,多讲古事,实际上是针对当前的事。先举出忠而获罪、信而见疑的种种事实,再引证君主怎样认识臣下忠信的种种事实启发。再引出小人排挤陷害的种种事实,说明明君怎样避免偏听偏信的毛病。这篇的特点是大量引用典故,有正面引用,反面引用,用典来说理抒情,具有骈文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