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2〕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3〕,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4〕。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5〕:“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6〕,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7〕!”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8〕。于是秦王不怿〔9〕,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之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10〕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即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吾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11〕。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12〕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13〕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14〕,辱其群臣,相如虽驽〔15〕,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1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7〕。

【注释】

〔1〕本篇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题目新加。

〔2〕《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记事始于黄帝,终于汉武帝,约记三千年历史。汉司马迁(公元前145—?)著。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做过太史令。

〔3〕秦王:秦昭王,姓赢名稷。赵王:赵惠文王,名何。

〔4〕好会:友好会见,事在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西河:属秦地,在今陕西东部河南西部一带地。渑池:在今河南省。

〔5〕廉颇:战国时期赵将,曾击败齐军、燕军。在长平之役中,廉颇坚壁固守三年使秦师老无功。蔺相如:战国赵人。秦昭王要用十五城换赵国的和氏璧,相如怀璧入秦,见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用计取回璧,终于完璧归赵。

〔6〕奏:进献。缻(fǒu):同“缶”,瓦器。秦人击瓦器唱歌。

〔7〕以颈血溅大王:要和秦王拼命。

〔8〕刃:用刀刺。靡:倒退。

〔9〕怿:悦。

〔10〕咸阳:秦国的国都,在今陕西。

〔11〕争列:争夺排列的位子。

〔12〕舍人:门客。

〔13〕亲戚:当时以父母兄弟为亲戚。

〔14〕廷叱之:秦王欲用十五城换赵璧,蔺相如送璧给秦王,秦王无意给城。相如说璧有瑕,秦王请他指示。相如拿了璧,在朝廷上指叱秦王,说秦王倘要夺璧,臣头与璧俱碎于柱。秦王不敢迫。

〔15〕驽:劣马,指愚蠢。

〔16〕肉袒:脱去上衣,露出肢体。负荆:背着荆条,表示请罪。

〔17〕刎颈:用刀割颈。刎颈之交:誓同生死的朋友。

这篇写战国时期的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两人和好合作,就能抵抗秦国的欺侮。这表现在渑池会上。在会上,秦昭王想贬低赵惠文王的地位,不以平等相待。蔺相如敢于力争,逼使秦昭王用平等来对待赵惠文王,这是外交上的斗争。廉颇整备重兵来对待秦国,秦兵不敢动,这是军事上的对抗。这就是将相和好配合,不论在外交上、军事上都可对抗秦国。这里,写蔺相如,写他在会上的表现。写廉颇,写他在会前的计划和会时的布置。不提将相和,而将相和具体事件写出来了。

下面写廉颇因位在蔺相如下,要侮辱他。蔺相如处处避让。这里通过相如手下舍人的谏劝,使相如说出为国避让的用心。写廉颇听到了,亲自来负荆请罪,突出两人崇高的精神面貌。结合上文,更显出将相和能够抗秦的事实,起到了事实和说理前后结合的作用,这是一种写法。再有舍人的想法,与蔺相如的想法,又构成映衬,衬出相如为国退让的崇高精神。相如的退让,跟廉颇的负荆,再构成映衬,衬出两个人物杰出的形象来,又是一种写法。